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400字

2024-10-22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400字(共6篇)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400字 篇1

今天的作文课是数学作文。我来到作文班老师拿出一张纸条,胶水和大剪刀,还给我们四个一组发下了纸条,叫我们把两面寺边的纸条变成两面两边。我和三名同学折了折,翻了翻,可就是弄不出两面两边的形状。站在一旁的老师终于给了答案,从桌子上拿来一张纸条,叫我们看他是怎样做的,只见老师用胶水把纸条的两端连得起来,成了一个圆桶。接下来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师又叫我们把纸条变成一面一边,我一听,心想:纸条变成一面一边肯定不可能吧,老师一定在骗我们。

过了好久,老师才肯水落石出。原来是莫比乌斯带!就是纸条的两端旋转180度,正前面和反面结在一起,想了那么久,竟是一个大麻花。老师还还试着把莫比乌斯带,切成两半。有的人说是个大圆圈,有的人说是一条线。第一次,老师在带上血了一条线,贴着线一直剪成两半,我们的心也被剪成了两半。结果是个大圆圈,接着又变成一套一。莫比乌斯带可真神奇啊!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400字 篇2

一、学情分析

莫比乌斯圈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首先发现的, 距今150多年的历史。“莫比乌斯圈”这一主题活动富有吸引力, 非常适合孩子动手操作,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项实践活动。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亲历活动全过程, 在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制作、探索、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发散学生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 自己找出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使学生自己认识、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3.培养自主观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观察比较中产生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难点:通过探究, 自己找出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1.相关PPT

2.莫比乌斯圈模型

3.每位学生6张长方形纸条, 每组若干个莫比乌斯圈

4.固体胶 (胶带纸) 、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的纸条, 我把纸条的两端粘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圈儿, 老师给他起名为徐行圈,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老师的名字叫徐行;因为老师做的这个圈) 那你们能做出跟老师不一样的圈儿吗? (能) 谁能做出来, 就以谁的名字命名, 好, 开始吧! (老师找几名同学上前面) 你叫什么名字?这个圈就叫**圈……, 你们的想象力真的是很丰富, 做出来的圈造型也很奇特。这位同学手里的这个圈同学们认识吗? (认识, 这是莫比乌斯圈) 那你们对莫比乌斯圈都有哪些了解呢? (假设生:老师, 我知道这个圈是一个叫做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 同学知道了这么些, 那你们知道莫比乌斯圈是怎么被发现的吗? (如果有知道的, 让学生讲, 教师给与补充, 如果没有知道的就由老师来讲) 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原来这个圈是这样被发现的, 那莫比乌斯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究竟是不是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出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二) 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那你们想不想尝试着做一个莫比乌斯圈呢? (想) 孩子们, 你们先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圈你们觉得自己会做吗? (会) 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几个莫比乌斯圈及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材料。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认真观察、探索, 寻找出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 老师要看哪组想的方法又多又好。开始吧!

1.每组分发一个莫比乌斯圈, 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后, 通过自己小组的研究, 制作出莫比乌斯圈。

3.小组交流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4.小组展示、汇报。

5.再次体验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本组内会的同学可以教不会的)

(三) 小组探索

同学们在自己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研究出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老师也看出了咱们班的孩子个个心灵手巧, 而且创新能力很强。现在, 老师手里有一个普通圈和一个莫比乌斯圈, 孩子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吗?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两个圈造型不一样……) 这样, 老师把验证的机会给你们, 你们小组商量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老师给你们15分钟, 小组长组织好组员并填好这份表格, OK?开始。

哪组先来说说 (请小组汇报) 对他们组的验证其他小组还有什么疑义吗? (有,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对于这个小组的汇报你们赞同吗? (说说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孩子们, 你们说莫比乌斯圈神奇吗? (神奇) 它的神奇之处是什么呢? (一个面、一条边)

(四) 说说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孩子们,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纸圈竟是如此的神奇, 人们就是利用它的神奇之处把它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们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莫比乌斯圈? (学生回答)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看来, 莫比乌斯圈的应用真的是无处不在啊。这是我们知道的, 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应用, 需要你们去思考去探索, 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发明为我们所用。可见, 科学发现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一个小小的留心、用心的思考, 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创意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老师知道有个叫张贻婷的小女孩, 年纪跟你们差不多大, 她看见奶奶开门时总找不到门孔, 还经常开锁后忘记取钥匙。一次, 张贻婷在清理她的玩具的时候, 在一个玩具上发现了伸缩扣, 她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要是能发明一个既能照亮又能让奶奶记得取钥匙的东西该多好啊。后来她就发明了这个多功能方便钥匙扣, 从那以后, 奶奶再也没有把钥匙落在门上。这个小女孩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儿, 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说到这儿, 老师想问问咱班同学你们有过小发明创造吗? (请同学说说)

(五) 总结

孩子们, 老师记得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细节在于观察, 成功在于积累”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 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 让更多更好的创意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

老师留个回家小探究, 在莫比乌斯圈中间画两条或者三条线, 沿线剪开会是什么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特点

1.选题源于生活

设计本节课我关注了学生感兴趣的莫比乌斯圈, 经过探讨后, 学生自己探究制作莫比乌斯圈,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如果学生专门学做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纸圈, 而不是渗透这种神奇的道理来源, 未免有上成手工操作课的嫌疑,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注重实践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开展不同的形式, 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效果彰显个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空间和舞台,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从想到做,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

不足之处

1.我选的教材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但今天上课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 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所以上起来有些困难, 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

2.由于本课的容量较大, 在探究环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加之又是第一次接触南方的学生, 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做的不够, 这是我作为年轻教师以后要注意的。

【课堂实录】

观看实录视频请登录《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课程相比, 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具有实践性, 它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入了多种信息,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设备,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篇3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这是古代白话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作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你可以反复吟咏,永无休止.数学上也有类似的神奇现象.

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发现:一个扭转180°后再把两端粘接起来的纸带,具有魔术般的性质.这样的纸带不同于普通的纸带,它的正面和反面连在一起,它只有一个面.一种颜色就能涂满整个曲面.一只小甲虫不翻越任何边界就能爬遍这个纸带的所有部分.这个发现,震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把它叫做“莫比乌斯带”.

同学们自己可以动手做一条“莫比乌斯带”来验证这个性质.先裁一张纸条,两端像上图那样剪成斜角.在纸条的正面等距离地写上七个字:“采莲人在绿杨津”.然后,把纸翻转过来,在纸条的反面,再等距离地写上另外七个字:“一阕新歌声漱玉”.接下来把纸条的一端扭转180°,使两端粘接起来,也就是使斜角正好对齐.这时顺着这个“莫比乌斯带”,就可以反复地读出苏小妹的回文诗.

“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与生产中有许多应用.比如打印机打字的色带装置就是按“莫比乌斯带”设计的.色带在盒中一折一折地叠起来,其中有一折是扭着的.由于扭转180°,所以把正面和反面连在一起,这样等于两面打印,既节省时间,又节约纸张.

相传古代有一位国王,临终前留下了一份遗嘱,要求在他死后把国土分成五块,分给五个儿子,每个儿子各得一块.不过,这五块土地中的每一块,都必须与其余四块相连,使得居住在每块土地上的人,可以不必经过第三块土地,而直接到达任何一块土地上去!至于每块土地的大小,则由儿子们自己协商解决.老国王死后,儿子们却发现在地球表面上,这份遗嘱根本无法执行!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篇4

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副产品。“莫比乌斯圈”已被作为“了解并欣赏的有趣的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上第77页数学实践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学会做莫比乌斯带,探究发现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经历大胆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提高学生思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3、感受数学图形的神奇与美妙,拓宽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好数学的志趣。

【教具学具】

(老师)一张双色纸条、一个2等分线的普通纸圈 ,剪刀

(学生)每人四张双色纸条、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莫比乌斯带

1、操作演示,铺垫引入

师:(出示长方形纸条)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张纸条有几个面?几条边?哪两个面,哪四条边,指给大家看看。

师:大家也拿出纸条,咱们一起来摸摸看跟他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师:我能把它变成只剩下2个面2条边,你知道怎么做吗? (指名演示,提问:两个面在哪呢,边呢?)

师:咱们也一起来体验一下,(与生一起,边做边说)外圈一个面,内圈一个面,左边一条边,右边一条边。

2、情境创设,激发探索师:瞧,这个圈跑到电脑上了

(课件动画播放:纸圈外有一蚂蚁,圈内有一块小蛋糕。)

师:猜猜看蚂蚁这时最想干什么?

猜对了,饥饿的蚂蚁特别想吃蛋糕,可是有个要求:咱这只蚂蚁啊只能这样爬(边说边演示),不能沿着边缘翻到内圈也不能打洞到达内圈。你们说它能吃到蛋糕吗?(不能)

师:咱们还是请蚂蚁先生辛苦地爬一趟试试看吧(动画播放)

师:唉呀,真的不能吃到啊,为什么呢?

预设:(通过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蚂蚁只能在外圈爬,不能经过边缘它肯定爬不到内圈,所以就吃不到蛋糕。

师:也就是说要想吃到蛋糕,蚂蚁必须从外圈(生:爬到内圈)

师:怎样才能让蚂蚁从外圈爬到内圈呢?咱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制作一个让蚂蚁能从外圈爬到内圈吃到蛋糕的纸圈。咱们来比赛,看老师先想出为还是你们先想出来。

预设:若学生都无从下手可适当提醒:如果把纸圈拆开,改变它的形状,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创设“蚂蚁吃蛋糕”这一有趣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如何让蚂蚁不沿边缘也不打洞就能吃到里面的蛋糕,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比起以“变魔术”导入,更能体现活动课中数学味的存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去思考问题,探索,体验到莫比乌斯带能从内圈直接跑到外圈,并为学生琢磨其中的奥妙做了铺垫。]

3、汇报评价,演示做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生成资源,给予适当评价)预设一:若学生当中有同学做成莫比乌斯带形状的,则师: 你这个圈有点特别哦,你是怎么做的?(生做)

师:我明白了,可以请你帮个忙吗?你当小老师做给大家看,来考考大家,看谁能看得懂。

该生慢动作演示,当把纸条扭一下时(即翻一面)

师:停,等等,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可能会说内圈跑出来了)

师:观察得很仔细,谁知道接下去应该怎么做?

请一生上去接着做

师:为什么要对接啊?(生可能会说:这样子能从粉色的外圈跑到白色的内圈)

师:真了不起,你们会做了吗?拿出纸条,咱们一起这样做(开口向外),然后一端不动,上面一端怎么样?(翻一面),然后对接,用胶水马上粘上,看谁的速度快。

预设二:学生都没有做出莫比乌斯带形状的。

师:我刚才也做了个圈,(举起来)这个圈形状还非常特别呢,想想知道老师怎么做的。(接下来”做法”教学设计与预设一相似)

[设计意图:在磨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莫比乌斯带的制作感到很困难,导致学生在后面无法探究、感受莫比乌斯带的神奇,当然问题主要出在于我原先的设计上,于是后来改成以上设计:慢动作的演示,通过与学生互动,让观看的学生试着完成接下去的步骤。为的是能够照顾到中下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数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掌握做莫比乌斯带的技巧,这样既可以为后面的探究提供材料,也可以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外圈相接变成一个面”的神奇所在。]

4、质疑问难,观察发现

师:像这样的一个圈就一定能让蚂蚁不经过边缘就能吃到里面的蛋糕吗?咱们一起来看看

师:(观察课件)蚂蚁现在哪里?(外圈),爬呀爬,咦,爬到哪了?(内圈),终于吃到蛋糕了。

师:如果继续往前爬,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咱们再请蚂蚁爬爬看吧。(播放课件)

蚂蚁边爬师边问:刚才从外圈爬到内圈,现在再从内圈爬到哪了?

5、动手实践,探索发现

师:你们也用手中的笔把蚂蚁爬过的路线画下来。画完后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能一笔从外圈画到内圈又回到原点)

6、介绍:莫比乌斯带

师:你这样能一笔从外圈画到内圈的带子叫做莫比乌斯带(板书课题)。

二、变化莫比乌斯带

(一)沿二分之一线剪

1、猜想

师:看到这条线,你想干什么?(生可能会说:剪)

师:如果沿莫比乌斯带的中线剪开,猜猜看会变成什么样?

2、验证:到底会变成什么样的呢,咱们剪一剪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3:猜想:剪出来的这个大圈是莫比乌斯带吗?

4:验证:拿出笔画一画看看能不能把内外圈一笔画下来?

(二)沿三分之一线剪

1、猜想

师:刚才我们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线剪开创造了神奇,接下来你还想怎么研究呢?

师:猜一猜,如果沿着三分之一线剪开,又会是怎样呢?

2、验证:动手试试看,变成什么了?

3、质疑:它们是莫比乌斯带吗?

4、验证:左边的同学验证大圈。右边的同学验证小圈。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我坚持让学生先想一想:你想干什么或你还想怎么研究,猜一猜,剪完以后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就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还要学生动脑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意识以及勤于反思的习惯。通过猜想--验证--惊奇--猜想--验证--惊奇,一次又一次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三)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莫比乌斯带怎么样?

三、莫比乌斯带的应用

1:谈话:莫比乌斯带很神奇,它让生活变得更神奇。你们看,这是什么?

2:欣赏:过山车、传送带、三叶纽结、克莱因瓶,不可能邮票。

3:想象: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它,大胆的猜想,设计一下。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的作用,在美的享受中再一次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大胆设想与设计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研究热情,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四、拓展升华

1、谈话:其实莫比乌斯带还有很多玩法。刚才我们是将纸条的一端扭180度,还可以、、刚才我们是沿它的二分之一中线、三分之一线剪开,其实还可以

2、创作:接下来的时间交给你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去想象,设计一下。

3、展示: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作文400字 篇5

眼前出现了朦胧的光芒。

他醒来,大脑一片空白。大腿硌得慌,他艰难地动了动手,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把自己平日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坐起来缓了会神,他环顾一圈,发现自己似乎是摔下了山崖,不幸中的万幸,崖底有棵百年老树,关键时刻想必是它救了自己一命。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只隐隐约约记得自己在一片树林中开枪射中了一个男人,又被什么人追着到了崖边,而这一切的起因,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

算了,先看看附近的情况吧。他站起身,拍拍屁股,拈掉头顶的两片叶子,向一旁的树林走去。

他边走边打量这片略显诡异的树林。有些不对劲——太安静了,没有鸟啼,没有虫鸣,连花草都纹丝不动——这里连风都没有。

远远地,他看见了一个木屋,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给了他些许勇气。压下心头的不安,他一路小跑到了屋子前。

门前的院子里种了好些蔬果,都是自己爱吃的菜,还有大片的水仙花,这也是自己最钟情的花。看来这屋的主人和自己志同道合啊。犹豫再三,他敲了敲木屋的门,却意外地发现门并没有完全关上。

壁炉里火烧得正旺,杯中的茶也还尚有余温,然而屋中的人却不见踪影。墙上原本应该挂着一把长铳的位置,只剩下一个破旧的枪套。他盯着它。忽然外面传来一声枪响,他惊得险些跳起来,背后瞬间被冷汗浸湿。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冒险出去一探究竟。把手插进口袋,他轻轻地打开门,探出头观察了一下院子里的情况,确定安全。

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他向右缓步前进了一会,发现不远处有个人影慌慌张张地向这边走来。

避无可避。二人打了个照面,双方都是一愣。他被忽如其来的巨大震撼淹没:对面的男人,竟然有着一张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脸!那个男人显然也很吃惊,下意识地往树林深处望了望。紧接着,他看见那个男人手上的长铳,放在口袋里的手不由得握紧了兜里的小刀。对面的“自己”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有利形势,迅速地举起枪。他们的眼神在那一刻对上了。他清楚地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茫然,挣扎和痛苦。

但他还是先发制人,掏出那把瑞士军刀向那个冒充自己的男人挥去。男人吓得手一松,长铳被甩了出去,见状,男人后退几步,转身拔腿就跑。无暇顾及这些,他紧随其后。

穷追猛赶几分钟,眼前突然一片宽敞明亮,“冒牌货”在几步之遥忽然刹住了脚步。他猛然停下,定睛一看,原来不知不觉间他们来到了山崖边。

你没有退路了。他紧盯着几米开外的那个男人。那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脸上,此刻布满了惧惮和不甘,以及对生存的渴求。那一瞬,他有些动摇;但,世界上只能存在一个“我”!

他飞身扑上前去,用尽全力将自己的“复制品”推下了山崖。

看到那惊恐眼神的那一秒,他忽然一阵天旋地转,记忆一幕幕浮现——

温暖的木屋中自己泡好的一杯热茶;

在树林中自己用长铳命中的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

——坠下山崖前,眼前最后映出的,自己的脸。

原来都是“我”,是“我”杀死了自己。

……这么说来,刚才的那个自己,现在也应该被山崖底下的老树接住,捡回了一条命?

他的眼神变得阴鹜,从另一旁的小路迅速跑进了树林中。一定要在那个“我”找到木屋之前,先把他干掉。

不允许。

这世界上绝不容许有第二个我。

《莫比乌斯的亡灵》读后感 篇6

1、首先人物刻画方面,虽然《莫》一书中,有多个人物的描写,但是总体上对人物性格刻画上还是比较欠缺的。无论是古董街三杰,还是我们的主人公“探狗阿久”,在人物的,描写部分较为缺乏,希望能在后作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莫》一书中以上海为大舞台,故事中很多细节难以推敲,在整个故事线上,由于时间导致的问题可能会是相当严重的。

3、文中有较多的上海哩语,由于是书面著作,虽然可以看做是对上海方言的一种普及或者推广,但是我还是认为,在文学著作中,要较少使用这方面的东西,否则会对整本书的印象打一定折扣。

上一篇:选举文化下一篇:新郎结婚前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