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的风景诗歌(精选4篇)
江边的风景诗歌 篇1
第一次独自漫步江畔
突然有一种
心情释然的感觉
巍峨的高楼
滔滔的江水
天堑一般的大桥
每一种物象
都能瞬间把自己
淹没
闭上眼睛
把自己藏在迎面吹来的阵阵江风中
作一次短暂的休憩
广场上一群可爱的孩子
在年轻父母的陪伴下
跑东跑西
跟随主人外出散步的小狗
被孩子们发现
追撵着
东躲西藏
天籁般的笑声感染了整个江岸
当然
江边最美丽的风景
还是那些成双入对的恋人
或牵手揽腕
或依偎呢喃
或打情骂俏
女孩脸上溢出的甜美微笑
在向周围传递自己的幸福
不经意间
伸出的纤纤细手
将额前的秀发轻轻撩开
显示出她的优雅、美丽和矜持
在物欲横流的红尘中
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
着实令人疲惫
在这里
作短暂的调整
迎着江风
什么也不用去想、去做
与这个世界隔离
天边的夕阳悄悄落下
似不忍打扰这静谧的美好
语词的叠用,诗歌中靓丽的风景 篇2
语词的重叠,包括单字的重叠和双音节词的重叠,其中尤以单字的重叠最为常见。语词的叠用,是中国古代诗歌语义建构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要要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在这一段论述中,刘勰指出了语词的叠用,在描摹情状,传声绘色,表情达义方面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探讨语词重叠在诗歌语义建构中的作用。
一、状物绘色,情貌无遗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纫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写,首联写积雨空林,炊烟袅袅,主妇正在蒸藜炊黍,准备送往男人正在劳作的田边,渲染出农家生活的幽静恬适。颔联写的是自然景色。颈联写诗人隐居山中,观木槿而参禅习静,折露葵以清斋素食。最后一联,写诗人以“野老”自称,抒写其扫除尘念俗虑,随缘自适与人与世无争的 心情。这首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均得力于叠字的运用。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记载:“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自见其妙,精彩数倍。”王维在诗句之前增加了“漠漠”、“阴阴”两组叠字,一方面渗入了诗人对山川田园的喜爱之情,表现了心境的开朗闲适;另一方面又做到了“诗中有画”,创造了一幅完整的具体形象的画面。
因为是在“积雨”之后,所以“漠漠”两字写出了水田的辽远空濛,为诗歌画面提供了一个阔大的空间背景。“阴阴”则写出了“夏木”在“积雨”之后,一片蓊郁青翠,具体而形象,王维做到了“写气图貌”,所以一经点化,便“精彩数倍”。
二、连续相叠,层层加重
语词的叠用本是用字上的重复,这种重复本身就具有一种强调的作用,当语词的叠用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时,重复使其情感效果得到升华。而连续相叠,则能使情感的表达层层加重。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写百无聊赖中,怅然若失的寻觅:寻不回的往日旧梦,觅不到的昔日夫妻欢愉,往事已矣,她所寻觅到的只是更加孤寂的清冷。
前两句的重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渲染,表现人物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则是直接抒情,表现凄惨忧戚之情。十四个叠字一气呵成,怅惘、冷落、凄楚、惨切、悲戚的感情层层加重,令读者怦然心悸。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所写,表现了诗人浓重的家国之思。开头以疑问发起,是有意的询问。是怨恨,还是谴责?似乎都有,但主要的是为下面抒写乡愁作铺垫。紧接着作者连用“阴满中庭”的重复和“叶叶心心”的叠用来状物写景,芭蕉树笼罩整个庭院,显得阴阴幽幽,那舒卷的蕉叶好象有情,要来安慰愁苦的诗人。上片用叠句和叠字来状物写景,寓情于景,情缘景生。下片转向直接抒情,用“伤心”两字领起,入夜后,乡思之愁压在心头,枕上辗转,难以成眠,到三更时分又下起了雨,因芭蕉叶茂密肥大,雨打芭蕉,其声响而多,所谓“草木一般雨,芭蕉声独多”。在这里,诗人用“点滴霖霪”的连续重叠,表现其内心逐层加重的愁苦之情。那点点滴滴,凄凄清清的雨声,连绵不断,层层叠叠,好象是滴在诗人心头,是那样凉,那样重,简直要把诗人的心儿凉透敲碎。离乡去国的悲痛,身世飘零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那样的惨切沉重。这种感情的表达,是与诗词中语词的连续相叠分不开。
三、间隔相叠,宛转生情
【正宫】
塞鸿秋·山行警
无名氏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题目是“山行警”,作品写的是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在日暮黄昏时山行的惊心感触。开头的两句,“路”字与“铺”字分别间隔三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行人,走过了一条岔路又一条岔路,行过了一处又一处的旅舍,走不完的崎岖山路,却得不到休息。三四两句则分别用“一步”与“暮”的间隔三叠,突出行人急于赶路的企盼和步履的艰难,用“霎时间”天暮日暮云暮,表现其惊疑与焦虑。结句用“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逼出全篇题旨,表现其思归的乡心客愁,全篇用间隔重叠的手法,宛转层递,表现了诗人的凄凉感触。
总之,古诗中的语词重叠,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它常常是各种不同方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对诗歌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的审美观照,语词叠用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江边的风景诗歌 篇3
描写风景的散文精选
春天的紫云岩布满生气勃勃。那里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突出嫩绿的新芽,放眼一望,就像绿色的海洋。关于描写风景的散文诗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描写风景的散文诗歌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描写风景的散文诗歌精选篇一: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苏羽年
黄昏
闪过了天地间的弧线
我知道
那个你曾经坐过的地方
青草绵绵
而今
我已回首
你就在那里
用温顺的目光注视着我昨日仿佛重现
还记得那天
你捡起了一块贝壳
用响亮的歌喉记录起我们的点点滴滴
我始终在悄悄的看着你
看着你的微笑
看着你风中的舞姿
感受着你特有的甜美
那些年
有一处河畔
轻轻的心载着滚动的热忱
芳香的小草
诉说着原野的童话
你说你喜爱骑着骏马在宽阔的草原上奔腾
我承诺带你看尽世上全部的风景
这一切只是由于
只是由于我爱你
我爱你
你知道吗
你是我此生最美的风景
有时
你变得让人看不穿,摸不透
有时
你乖巧地像个孩子一样温存,可亲
你的那种可爱
是我永久的期盼
假如我们有一天
你去了天际
我到了海角
但是你依旧在我心里
海边的日出
是你时常感慨的景象
虽已司空见惯
可每一次
我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识
我知道
是岁月赐予我的宝贵的典藏
我要将它给予明月
由于假如有一天
我们分开了
我们仍旧可以共婵娟
把酒眠
你会明白我的心
我也懂得你的爱
这一切只是由于
只是由于我爱你
我爱你
你知道吗
你是我青春最美的风景
倾听狂欢的节奏
舞动唯美的旋律
陪你看看花朵的海洋
你坐在我老旧的单车上
我感觉到童话故事在静静的排演
路的终点
其实已经没有了等待
那时
你总说
假如时间定格在那一刻
那该有多好
还记得林边的那个邮箱吗
你会明白
我始终在缘分让我们相遇
怎会轻易分开
这一切只是由于
只是由于我爱你
我爱你
你知道吗
你是我路上最美的风景
执着是你的歌谣
自信是我的曲谱
你是我的风景
我是你的守护
曾经有一只猫咪
爱上了一条小鱼
有一天
厄运降落在小鱼身上
当鳄鱼攻击过来的时候
猫咪不由分说
跳了下去
用生命换回了小鱼
爱是她和他不变的信念
而我的付出
全都为了你
山盟海誓,铿锵诺言
就算海枯石烂
风雨沧桑了容颜
我们的心不会变
长相守
这多变的季节
直到永久
陈年的浮宣
洗涤了铅华
滋补这个城市的聒噪
安静的夜晚
细数天上的群星
查找属于我们的那两颗
最灿烂的两颗
发出同样的光线
爱的光线
划过漫天的浮云
伴着岁月消逝的流星
陪我们到世界的终点
这一切只是由于
只是由于我爱你
我爱你
你知道吗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无论你在哪里
这是我给你的祝愿
这是我们的祝愿
送给你
送给我们
送给自己
描写风景的散文诗歌精选篇二:风景
城南的小河
深的地方象湖
波光潋滟
浅的地方是谷
细沙泛白
我要穿过这河床走到对岸
是的不必再走桥
青青的麦苗像草原一样宽阔
长满芽苞的果枝随风荡漾
喜鹊在林间飘舞鸣叫
田间小路上母亲和孩子放风筝的身影
我走在春天里
处处都是风景
描写风景的散文诗歌精选篇三:花生与风景
雨过天晴
花生露着肩膀
沐浴着云淡风轻的清爽
这个季节
淡与绿的微笑
是她最美的奉献
成熟的喜悦
和母亲一起观赏
深蓝的天空不用装扮
便是最好的风景
看过“描写风景的散文诗歌精选'的人还看了:
1.描写森林的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2.风景散文美丽
3.有关风景的散文
4.关于莲花的散文诗歌精选
金沙江边的古法制糖 篇4
重建糖房
12月中旬的一天,天还没亮,巧家县白鹤滩镇黎明村委会75岁的郭发万大爹和他48岁的儿子郭吉书就起来洗漱,做早饭……
郭发万早已不用下地劳动,之所以在冬天里早起,是因为他和儿子要在早上8点前赶到省道边一座新搭建的糖房里和其他亲戚汇合,替换在夜里劳累了12个小时的另一批榨糖人。接班后,郭发万他们也要在糖房里连续忙碌12小时。问他累不累,郭发万笑着说:“不累,人家是看得上我,才请我来帮忙的。”
看得上他的人,正是同村村民朱德品。郭发万是巧家农村里出名的糖匠,在11岁时,就进入糖房,此后年年熬制红糖。尽管现在自己已经不种甘蔗,但是几乎年年都有来自巧家县的偏远村寨或是金沙江对岸四川省的农民请他去熬制红糖。
朱德品本身不懂制糖技术。几十年来,只要是巧家县通公路的地方,所种植的甘蔗大部分都被巧家县的大型糖厂收购。在靠近县城的黎明村,村民们长年以来都是将甘蔗扛到糖厂的货车上就算完事,村内早已不熬制红糖。
采用古法熬制的巧家红糖亦称“ 碗碗糖”, 优质的原料配以代代相传的熬糖手艺, 使得巧家红糖声名远播, 其颜色呈红黄色, 香气浓郁, 具有补血、抗衰老、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等食补作用和排毒养颜功效。
但这两年以来,糖厂却不再收购甘蔗了。原因在于金沙江上正在兴建白鹤滩电站,海拔825米以下的地方都处于淹没区,而巧家县高产甘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825水位线以下,因此等水电站建成、蓄水后,巧家县的大部分甘蔗地都将被淹没。加之农民外出务工导致甘蔗产量减小,迫使糖厂谋求转型,不再收购甘蔗。
但巧家红糖久负盛名,朱德品和几家人商讨之后,决定合办糖房,恢复传统手工制糖工艺,用自己地里的甘蔗来榨糖。于是,还没等地里的甘蔗开始收割,朱德品就主动找到了郭发万一家和另外几位住在20多公里外杨家湾会榨糖的村民。同时,他也请来师傅建造用于传统工艺制糖的糖房。
糖房最为核心的就是牛尾灶,这是一个庞大的土灶。整个灶体用土胚制成,有约10米长,灶体上方一并排列着5口铁锅,直径都在1米以上,用来熬制红糖。灶体的一端砌有约2米高的挡风墙,并在下方设有连通灶膛的火门,用于添加木材和点火。而在灶体的另一端则建有约4米高,用红砖砌成的烟囱。灶膛内部的宽度也由火门至烟囱形成逐渐收缩之势,便于烟囱吸取火焰。
熬糖时,木材在接近火门处的前几口锅下燃烧,烟囱吸取火焰,俗称“扯火”。火门处的火焰通过烟囱“扯火”,在灶膛内形成一条“火龙”,同时加热上面的5口锅。在牛尾灶旁,搭建起一面围墙、石棉瓦屋顶和摆放糖碗的台面,糖房就算建成了。
从12月开始,这个新建成的糖房要正式榨糖了。为了保证制出又好又多的红糖,按传统的习俗,先要祭祀“糖神”。祭祀当天,早上天还没亮,匠人们准备白酒、猪肉、香两柱、纸钱、鞭炮。在朦胧的夜色中,大家默默地将祭品陈列于牛尾灶前,将香点燃在手,燃化纸钱后,开始行叩礼,祈求糖神保佑制出最好的糖,日子过得像糖一样的甜蜜。
一阵鞭炮过后,火头开始点火,制糖匠人共16人分成两班,昼夜不停地熬制红糖。工资则是每熬制出100市斤红糖,每人得8元钱。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大型糖厂的转型,昔日在巧家县城周边几乎绝迹的糖房,如今又遍地开花,衰落已久的传统手工制糖,再次焕发出活力。
古法制糖
随着压榨机发出“砰砰砰”的响声后,榨糖的第一道工序开始了。两个村民拿着甘蔗往压榨口里塞,甘蔗的汁水从压榨机下方流进水池里,再通过引流管注入牛尾灶的第一口锅里。锅里的甘蔗汁呈淡绿色,匠人们称其为“生水”,红糖的熬制阶段也正式开始。
“生水”注入牛尾灶的前两口锅后,又用高约40厘米的铁圈罩在两口锅里,并在缝隙处放入甘蔗渣,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打捞锅里的泡沫。随着灶膛内的温度升高,锅里产生的泡沫竟有乒乓球那么大,并不断从支在锅里的铁圈中冒出来。此时,工匠抄起大勺,不断打捞着因泡沫而浮起来的杂质。
当锅里的泡沫不断翻滚时,糖房的核心人物——糖匠郭发万用勺子舀起几克白色的石灰粉放入两口锅中,以便促使杂质尽量浮起,便于打捞。
白色的蒸汽笼罩了整个糖房,也飘满了甘蔗的香甜味。当锅里的汁水越煮越浓,大泡沫变成小泡沫后,前两口锅里的汁水便被舀入第三口锅里。此时原本青绿色的汁水也变成了棕色,而前两口锅则继续煮着新的“生水”。
此后锅里的泡沫更加细密,糖汁也越发粘稠,甘蔗汁快熬成糖稀了!糖房里的人们为了犒劳自己,也为了招待客人,做出了一种只有在糖房里才能吃到的美味——水冰糖。匠人用水将手淋湿后,迅速把手伸入糖汁翻滚的铁锅中,将粘稠的糖汁捞入冰凉的水中。瞬间,如同玛瑙般晶莹透亮,却又柔软香甜的水冰糖便制成了。
郭发万始终在糖房里监控着整个制糖流程,确保万无一失。榨糖时间长则两三个月,短则20天。在一起劳动的,大多都是本村村民甚至是亲戚。在外人看来,每天在糖房里工作12小时,应该相当劳累。但不管是75岁的郭发万还是其他匠人都说不累。“相比种地、打工,这就算是农闲时的娱乐,平时哪有机会天天聚在一起聊天啊。”
当糖汁熬至粘而不断时,一声“起”,熬成的糖汁被舀入缸内,一个匠人用木棒不断搅拌糖汁,郭发万则不时往缸内浇入凉水,让糖汁收缩至砂状的糖稀。
郭发万的儿子和妹妹充当着“包糖娃”的角色。400个盛糖稀的小碗,摆成宽8个碗,长50个碗的平行四边形,并将一指宽的布条放入碗内。用勺子将糖舀进碗里,每舀一勺糖可以装满3个小碗。只需等上几分钟,碗里的糖稀凝结成块,一手按着小碗,一手将压在碗底上的布条往上拉,成型的碗碗糖便纷纷“跳”出来。此后人们将块状的红糖放入竹篓中保存,每块红糖的重量大约100克。
在黎明村,待客不仅仅用茶,也用甘蔗和红糖。在甘蔗地里,主人找出几根壮实饱满的甘蔗,当着你的面削叶砍节,不由分说地把甘蔗最好吃的那几节塞到你手上。在糖房里,匠人会用手伸进滚烫的锅里捞水冰糖待客。在普通农户家,则会找出一块红糖,泡在水里待客。边泡水边说:“我们这的红糖好,不仅闻着香,即便是化在水里,也是化作一团,要搅才会散得开。”
人们能对红糖表现出如此的亲切和喜爱,源于当地有着数百年的制糖历史。巧家县沿金沙江1100米高程以下的谷地,所产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至15%之间,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高糖分蔗区之一。昭通市的红糖产区,最出名的当属金沙江沿岸的巧家和永善两县。
巧家红糖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吊灶、榨汁、熬糖、装碗成型、包装等5个流程。
据《巧家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县竹园镇,回程引进了甘蔗种植,榨红糖的技术也由此传到巧家。以后,种甘蔗及榨红糖逐渐在巧家金沙江两岸谷地传播开来。
而在清《嘉庆永善县志略》中,就有甘蔗物种的记载,“甘蔗,有红白两种,又名建南。”查阅永善制糖蔗农家谱,种植甘蔗和制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
与巧家县接壤的永善县,因自然环境与巧家相似,曾经也是产糖大县。自古,永善就是铜运古道、茶马古道、五尺道、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川的铜、巧家的红糖也随着铜运古道等路线运抵永善境内的金沙江渡口,便可乘船顺江而下。自此,永善、巧家的红糖也沿着各条古驿道远销中国各地和东南亚。
在巧家县政协和县文化馆所收集的史料中记载,俗称“碗碗糖”的巧家小碗红糖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尤为青、藏、川、滇等地区藏族同胞钟爱。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青海、西藏代表曾当面向周恩来总理请求,希望能保证巧家的小碗红糖对青海、西藏的供应。此外,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新编支那省别全志》以及后来国内出版的《中国土特产大全》等书中,巧家小碗红糖均专列条目介绍。
巧家红糖或将彻底衰落
正当黎明村的人们忙于榨糖时,相距22公里之外的渔坝村还没有收割甘蔗。渔坝村里有着30多年制糖经验的朱安奎,正因榨糖逐年升高的人工成本而有些苦恼。“现在村里都空心化了,连砍甘蔗都找不到年轻人,村里的红白喜事也都是靠老年人帮忙。”
巧家甘蔗种植面积约1万亩,但由于大部分甘蔗产区位于白鹤滩水电站淹没线以下,水电站建成后,甘蔗减产将直接导致红糖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减少,将使加工作坊逐渐减少,甚至不久的将来,这一加工工艺将会消逝。
而在以前,砍甘蔗和榨糖都几乎是蔗农相互帮忙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在黎明村的糖房里也很突出,在糖房里榨糖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制糖匠人陈中卫在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会榨糖技术,因为打工比种地收入高,他家也一度放弃种地榨糖。媳妇在新疆采摘棉花,一年下来也能有2万元的收入,儿子在工地上扎钢筋每天收入是210元,而他自己此前也在城边修车,家里的土地则是出租。
农村里年轻的一辈由于长期上学不参加务农,对甘蔗和榨糖的感情也远没有父辈高。陈中卫回忆,因为觉得自家的榨糖手艺不能丢,他就想让儿子也掌握榨糖技术。于是在前年春节前夕,他带着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儿子到糖房学习,但儿子只分拣了4天的红糖就不干了。“当时人手紧教他的时间少,另外他觉得榨糖根本不赚钱。”
现在,5000余人的黎明村委会只有不到20人还掌握着榨糖技术。因此,糖房的老板不得不去20多公里外的地方找帮手。同时,受外出务工、水电站建设、农民的增收途径增多等因素影响,甘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不断下降。
红糖遇到的困境不仅于此,让很多榨糖村民不能忍受的就是,近三、四年来包括巧家的市场里都出现一种掺杂了白糖的“假红糖”。“这种糖偏白、颗粒也大,吃着就是一股白糖味,口感和品质都不能和红糖相比”,朱德品说。
国内的地理杂志曾撰文介绍过永善红糖的制作工艺。日本的电视台也曾到永善县码口乡拍摄过《世界人情走访记——红糖村》的电视专题片。但随着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蓄水发电后,永善高产甘蔗的土地和榨糖的村庄大部分被淹没。在云南省文化厅出版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百项新发现著作——《云岭遗珍》中,介绍的永善县码口乡新民村溜上糖房,也已经处于淹没线之下。上一次文化馆工作人员到该村时,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用来榨糖的石碾子也已被弃置于村内。在永善城内已经很少能看到本地出产的红糖。商人们说,店里的红糖大多来自巧家,更远的还有广西红糖。
如今的巧家红糖,和10年前的永善红糖境遇相似。电站蓄水将要淹没高产甘蔗田,而巧家的传统制糖技术,也申报为昭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此,永善县文化馆的熊馆长感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放在原来的地方才能显现出自身的价值,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我们也就感受不到当地的文化氛围。”
对于搬迁后是否还会榨糖,不同的村民有不同的看法。陈中卫说:“地点改变了,人生也就改变了。以后蓄水,高海拔的甘蔗质量不好,糖房自然也就少了。”而朱安奎说,自包产到户后自己就年年种甘蔗,榨糖也是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搬上山后依然会种甘蔗和榨糖。
【江边的风景诗歌】推荐阅读:
江边闲步,江边闲步孟贯,江边闲步的意思,江边闲步赏析06-02
遗落在江边的岁月散文09-26
嘉陵江边的夜晚作文600字06-12
走在江边的路上初二作文800字12-26
江边美景作文600字11-15
《宿江边阁》翻译赏析12-22
最远的风景、最近的距离诗歌09-26
假如我是你的风景诗歌11-30
初中诗歌:风景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