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2024-10-23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共8篇)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篇1

烛之武退秦师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借鉴叙事手法和训练提要钩玄技能”,而本课正是积累与鉴赏的很好的范本。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文章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分条陈述,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在记叙事件的方法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详说劝说过程,而略说战争的场面、行军布阵等,突出重点,并且文章中多次运用伏笔和呼应,使本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再有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教学难点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叫——

生(齐声):《曹刿论战》。师:对。出处是—— 生(齐声):《左传》。

师:很好。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关于《左传》相信大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初中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些基本的常识,哪个学习小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请同学们现在做一下填空题。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相传是由_________所作,这部史书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春秋三传”。

师:这个小组讲得非常好,还有练习让大家反馈。现在,我们来学习新课。首先来看看本文发生的背景。请出学习小组的同学来讲背景资料。

【“四人学习小组”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两年后,晋国联合秦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生的。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2 郑四国联军,另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师:介绍很详细,让我们具体地了解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把我们带回到春秋时期的古战场。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

先让我们来听本文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把你不认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去。【生静静地听朗读,注音。】

师:请小组同学合作,看看有哪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然后请出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生:议论后,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重点字音。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亡郑以陪邻(pãi)....共其乏困(ɡōnɡ)阙秦(juã)

秦伯说(yuâ)

逢孙(pánɡ)....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生朗读课文。】

师:很好,不过有些字音还要注意。譬如:“秦伯说(yuâ)”的“说”,应该读“yuâ”,有同学还是没掌握好。通过朗读,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本文大意,哪个同学跟大家说说?

生:讲的是:烛之武只身前去秦军说服秦伯退军的故事。

师:很好,现在先由我来给大家示范讲解课文的第一段,然后小组四位同学按照这一思路进行讲解。

朗读第一自然段,讲解重点字词。以:因为,介词。贰:从属二主。

于:介词,可解释为“向,对,与”。

军:由于后面带了地点宾语“函陵、氾南”,故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驻军”。特殊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另外,晋侯和秦伯中的“侯”和“伯”,是一种爵位名称。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本段的译文是: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战争形势。

师:现在,请各位同学根据注释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把字词的解释写到字里行间去。然后小组同学合作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翻译以及归纳段意。

【学生默读,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写注释,归纳字词。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我们认为有如下字词。于:介词,向。师:军队。从:听从。辞:推辞。

“臣之壮也”中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已:通“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求子”中的“而”:才,连词,表顺承。是:指示代词,解释为“这”。然:然而,转折连词。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解释为“啊、呀”。特殊句式方面,我们觉得主要是“省略句”,都是承前省略主语。还有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啊,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伯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段意:经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真诚恳请,烛之武答应前往游说秦君。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大家想一下这么一句翻译有什么遗漏: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就一定会撤退。

生:好像分句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应该是漏了“让烛之武去游说秦伯”。

师:对,我们在直译的时候,要注意理顺句子的意思。但如果这样填上去就显得累赘,该怎么办?

生:把“见秦伯”改为“游说秦伯”就行了。

师:聪明!现在请第三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第三自然段。

首先,请看翻译: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段意:烛之武游说秦伯,秦军撤退。字词:“夜缒而出”中的“而”表修饰,连词。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句末语气词。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翻译为“把它当作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尝:曾经。厌:通“餍”,满足的意思。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说:通“悦”,高兴。盟:动词,结盟。乃:于是。

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师:不错。不过请同学们思考:还有没有遗漏呢?

生:有不少的词类活用,没有明确,我来补充。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师:很好。请第四小组给大家讲解、疏通课文。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字词、翻译以及段意等有关资料。】 生:我们来讲解最后一自然段。

我们也先来翻译: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段意:晋文公反驳进攻秦军的建议,晋军撤退。字词:微:没有。夫人:夫,指示代词,“那”,解释为“那人”。因:依靠。

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解释为“还是”。去:离开。

师:讲解得不错。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尽可能背下来。【学生齐读。】

师:为了使我们的背诵更加顺畅,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哪个同学能够给我们总结一下?

生:我觉得本文的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和战争形势,然后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游说秦君,接着具体写烛之武游说的经过,最后交代秦军退兵以及晋军撤退。

师:不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来结构成文的。大家按这样的顺序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背诵全文;以及总结、归纳字词。下课!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秦 :以郑无礼于晋,而贰于楚晋退推荐郑:佚之狐 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篇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C、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检测预习: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ã)秦 秦伯说(yuâ)

逢(páng)孙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背景补充: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小结全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三、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第二课时

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一 重点词讲解

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1余船以次俱进。

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5以其无礼于晋。贰:1且贰于楚也。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既:1既东封郑

2又欲肆其西封 3封豕长蛇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国事衰微 4见微知著 与:1失其所与,不知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与人刃我,宁自刃 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5蹇叔之子与师 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二 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3.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4.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三 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四 集体诵读全文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篇3

1.下列“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或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勇气闻于诸侯

(2)A.敢以烦执事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共其乏困                          D.秦军汜南

4.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    )

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                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                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写出下列加点字古今不同的含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古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④且贰于楚也。

古义:                     今义:

7.简答题

(1)“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4)“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5)“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里?_________________

(6)“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练习。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②力不及此。因人之③力而敝之④,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⑤。

1.找出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并作解释。

2.文段中加点的“之”各作什么词?

3.“亦去之”的真正原因是(多项选择题)。(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失其所与,不知

C.以乱易整,不武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综合实践创新

1.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秦晋郑三国的相互关系与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联系?

2.佚之狐向郑伯郑重推荐烛之武,这说明了什么?

3.文中“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以及“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些叙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讨论题:近年来,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遥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称霸野心昭然若揭。请你以我外交部中方代表的身份,与俄罗斯代表谈判、斡旋中俄关系,结成中俄联盟。写一篇谈判发言稿。

参考答案

第13课

基础知识运用

1.C  2.(1)D  (2)B  3.D  4.B  5.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张,延伸。  ③阙:通“缺”,使动用法,使……缺  ④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⑤亡:使动用法,使……死亡  ⑥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6.①那个人  对妻子的尊称  ②出使的人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③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④特指从属二主  “二”的大写  7.(1)晋国  (2)是  (3)郑国  (4)秦国  (5)晋国  (6)秦国

综合迁移训练

1.知--智(明智)  2.①代词,指秦军;②结构助词,“的”;③同②;④代词,“他”;⑤代词,代“函陵”  3.BC

拓展探究学习

1.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由此看来,秦郑之间没有宿怨,没有利害冲突,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可能。

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早已闻名,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烛之武就是千里马了。

3.这些记叙是侧面烘托。开头渲染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烘托了烛之武退师的难能可贵;后面写秦伯高兴地与郑国订立盟约,并且派兵驻守,这说明谈判达到了预期目标,更说明烛之武三寸之舌退秦师的论辩艺术。这些叙写都有力地烘托了主要情节。

4.思路提示:这是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开展的创新活动。学生写作(讨论)应借鉴烛之武的劝说思路,应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激之以情、明之以害,以联盟有益于双方,否则,无益于两国,从而阐明唇亡齿寒、存亡与共的关系。

安阳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篇4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牌坊(fānɡ)棒槌(chuí)神祇...

肆无忌惮(s.

B.甲胄(zhòu)厚薄(báo)供应(gōng)与人为善(yǔ)....C.剔透(tī)斧钺(yuè)对峙 杞人忧天(qǐ)....D.宫阙(quē)跋扈(hù)抻...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B.C.D.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既东封郑 封:封地 .C.失其所与,不知 .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 ..B.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C.微夫人之力..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C.①臣之.

敝帚自珍(b.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②吾其还也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 .B.越国以鄙远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7.与“夫晋,何厌之有”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何罪之 .B.子犯请击之. C.是寡人之.

D.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的是郑国灭亡了,秦国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

B.如果郑国灭亡了,领土肯定被晋国侵占,晋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会相对减弱,这是“邻之厚,君之薄也”的意思。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典型事例。

D.“阙秦以利晋”虽然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使秦穆公对晋国的野心有了警惕,这是他解除“秦军围郑”局面的重要原因。9.(1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

①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jié)、魏武子、司空季子。

②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wěi)、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③赐也。”稽首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④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

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⑤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⑥⑦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

⑧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⑨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校:较量,对抗。②(qiáng)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稽(qǐ)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④骈胁(piánxié):又名骈肋,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属生理畸形。古人认为这是圣人之像。⑤飧(sūn):晚饭。⑥鞭弭(mǐ):鞭和弓。櫜鞬(ɡāojiān):马上盛弓箭的器具。⑧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⑨沃盥(wòguàn):浇水洗手洗脸。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B.以叔隗妻赵衰 .C.薄而观之 .D.晋公子广而俭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其奔也 其 ..B.醉而遣之 夜缒而..D.姜与子犯谋 失其所与..

C.谋于桑下 若亡郑而有益于..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重耳遭受磨难的一项是()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③浴,薄而观之 ④乃馈盘飧,寘璧焉 ⑤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从者谏,姜氏劝,他

B.重耳面对楚王提出的在他回晋国后如何报答楚王的要求,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地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怀嬴,他一不小心得罪了怀嬴,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地叙述了一个落

14.(1)子盍蚤自贰焉?

(2

15.外交辞令要求含蓄、婉转,忌讳直言快语,留意字里行间,注重弦外之音。根据语境,在一次,周恩来接见某国记者,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在我国,人们都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低头走路,这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 16.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语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下起了雨,顿时场面骚动不安。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上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 ”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参考答案

1.C(A.槌chui。B.薄bó。D.阙qu 2.C(A.“说”通“悦”。B.“知”通“智”。D.“共”通“供”。)3.B(使„„成为疆界。)

4.B[B.“斟酌”古今义相同,都是指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A.“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夫人”,古义指“那人”;今义指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5.D(A.介词,向,对。B.句末语气词。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前一个“其”为代词;后一个“其”为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6.B(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7.A(题干和A项中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不译。B.代词,他们,指秦军。C.结构助词“的”。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8.C(前句是说晋过去背信弃义的做法,后句是说晋将来的打算。)9.见“文本品读”译文。10.A

11.A(都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介词,在/介词,对。D.介词,跟/

12.D(②是受到了礼遇。④是僖负羁贿赂重耳的厚礼。⑥是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做姬

13.B(“恼羞成怒”等赏析有误。事实是重耳被逼问后,便直言两军相遇以退避三舍为礼,决不牺牲本国利益,态度不卑不亢,这说明重耳开始走向成熟,在小事上能克制忍让,大事

14.(1)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子:你。盍:为什么不。蚤:

(2)怀嬴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匹:等同。何以: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才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咎如的部落,俘获了族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

重耳。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鯈和叔刘;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依礼相待。重耳路过五鹿,向农夫讨饭吃,农夫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狐偃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重耳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重耳为妻,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准备离去,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室和安于现状,实足以毁坏你的功名事业。”重耳不肯走。姜氏同狐偃商量,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腋下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以辅佐国政。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晚饭,在饭中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公子如果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奴隶和玉帛宝物,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还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来和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办事严肃认真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不得人心,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诸侯国是唐叔的后代,将会最后衰亡,这恐怕要靠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篇5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已经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的意义;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虚词“之”的多种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在预习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 导入: 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二、作品介绍: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Y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四、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锬稀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翻译这些文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五、结合课文,简介背景 a、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今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六、小结: 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寿命于危难之际,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整理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一、重点实词、虚词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义,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⑵ 亦去之。古义,去,离开。 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行李,出使的人。 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 。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时的主人。 (5)敢以烦执事。 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⑷ 越国以鄙远(来 ,表顺承,连词) ⑸ 焉用亡郑以陪邻?(来, 表顺承,连词) 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与郑人盟。盟,结盟。 (2)名词用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面。西,向西面。 夜缒而出。缒,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3)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厚。薄,变薄。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6)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阙,使……减损、侵损、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a、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b、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c、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句意是:这是寡人的过错。)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倒装句 a、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b、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c、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d、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 (3)省略句 a、(烛之武)许之(主语)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1课时) 篇6

东明一中岳中博

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v学生根据学案明确目标、疏通基础知识、w→课堂展示v课前板演→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w→课堂巩固v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课下作业w

三维目标

㈠、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㈡、能力目标: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能背诵课文。②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㈠、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㈢、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实录

一、导入。(一)“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导入。1、抓住机遇,展示自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住机会展现精彩。2、有真才实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对毛遂才华的最好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另一位比毛遂更优秀的人物-----烛之武。(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知识链接:《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文本研讨。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4.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进一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⒌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大意。每组选代表展示,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文本赏析。

1.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学生展示本段知识点。

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v多媒课件启发w

2.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展示本段知识梳理题: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v多媒课件启发w

⒊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展示本段知识点。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v多媒课件启发w

⒋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展示)

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v多媒课件明确w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五、总结全文,背诵全文。

六、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课件提示,展示巩固内容,教师展示规范答案)

多媒体展示(一):重点文句翻译练习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⒋夫晋,何厌之有?

多媒体展示(二):重点文句翻译练习规范答案

⒈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从属于晋国又从属于楚。

⒉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⒊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多媒体展示(三):重点文段翻译练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避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多媒体展示(四):重点文段翻译练习规范答案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课堂反思

本节课授课前我参阅了许多有关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博采众长,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力求贯彻“预习--展示--巩固”的创新课堂教学思想,把学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高课堂效率。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合作探讨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由于对这一课堂理念的精髓还没有理解很透彻,教学中明显带有较多传统课堂的痕迹。

自我评价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了课堂的三维目标。学案导学构建了师生交流的共同平台,便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主动思维、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积极探讨,踊跃参与,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7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5、、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6、、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明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二)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朗读第三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板书设计

①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③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④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⑤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 越国以鄙远。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之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 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

《烛 之 武 退 秦 师》教案

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篇8

三维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比较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透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述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飘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忙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资料,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资料,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怎样退DD为什么退DD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述)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述)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述)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DD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DD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DD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透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好处。

(D)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理解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能够正衣冠;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之后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礼貌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透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这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在给别人提意见和推荐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理解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帮扶残疾学生活动总结下一篇: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