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
上了《小挂件》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一、组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还没有说清要由组长来把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这时学生已经急不可耐地去商量了。这个教学环节考虑得不够周到,没有想到学生当时会非常急的那种心情,他们肯定是来不及等我把话说完的呀。下次设计环节的时候考虑问题还要再周到才行。
二、在课堂上,我制作的小挂件突然松开,掉在了地上。这时下面有学生在说:教师做的小挂件也不是十分结实!我只应付了一下,处理的不是十分合适。如果我借这个机会向学生强调一下如何把小挂件做得结实牢固那就更好了!“是呢,老师这次太匆忙做得不够结实,下次我会多用一些胶,它就不会松动了!”瞧,这样处理多好!
三、学生作业评价时,我只在每组选择了比较特殊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来做介绍,这样显得课堂比较有序,但却缺少了一份热烈的气氛。如果当时由几名学生介绍作品之后,再让学生们谈一谈,除了自己的作品,你还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喜欢?这样子即使气氛热烈,又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我的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发言为什么不积极,原因是我的提问太“宏观”,意义太广,以至于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既影响了课堂气氛,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现在明白,老师的问题切入口一定要小,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才能明确目标,回答精准。
2、我在评价这一环节没有到位。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绘画语言欣赏评价,而不是只会说喜欢哪一幅。其实,只要教师在关键时候出示几个评价的关键词,或者出示作业要求,即要达到的制作标准,有意识地强调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如:形式有趣独特,做工很精细,色彩搭配漂亮,连接方法很好等等,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评价的语言、措词。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3、最好在学生带的材料和表现形式上再拓宽一些,或许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学更有创新。
以上这些问题,我想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使自己的课更令人满意。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
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 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 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 重间接知识的学习, 轻直接经验的获得; 重教师的讲授, 轻学生的探索; 重视考试成绩, 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负担加重, 探索精神萎缩, 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建议: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 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 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本学期担任高一美术欣赏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 强调学生的“眼到”“心到”, 我们在研究教材、备课, 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模式, 寻求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训练上, 下了不少功夫。但到了课堂上, 学生对内容感兴趣程度不同, 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 教学中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 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 久而久之, 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 “眼”也走了, 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浮躁甚至发呆、打盹。于是, 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休闲课。当前, 正走在新课改的路上, 艺术课仍然是“调味”课, 缺少不行, 又不能将它提升到一定高度。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审美、观察比较、分析表达方面能力的差异等, 使教师感到焦急而又矛盾。
针对美术欣赏教学中这些方面问题, 如何让学生手动、耳动、眼动、口动、脑动、心动, 全身动起来?
一、新课导入 ( 眼动、耳动)
一个好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开始, 好的导入对美术课更加重要。课题导入宜短不宜长, 不能喧宾夺主。要注重交待目标和相关提问, 目标明确,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一课中, 课件开始我用一个小活动: ( 图片展示) 左图是标准男女公厕标志, 下面男女公厕标记充满趣味, 你能分辨出来吗? 学生马上兴奋起来, 就连最后排角落里的学生都抬起头来了, 开始讨论并有学生呈现结果。这些图标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却能明白它们表达的含义, 这说明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又再次讨论起来并进行总结, 教师简单小结提出本节课目标和内容。我们要从导入开始唤醒学生的耳朵, 擦亮学生的眼睛
二、课堂提问 ( 口动、脑动、心动)
高效的提问富于启发性、思考性的提问较多, 更关注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质疑, 提问的学生应尽量涉及到每个学生, 并作适度评价。这学期, 我曾去初中部听了一节外教的英语课, 她和尽量多的学生交流, 每一个学生都提问了一到两遍, 课堂气氛可想而知, 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这节课, 我们能从学生脸上看到交流的期待和交流后的快乐。“表扬胜过批评, 批评胜过忽视”, 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忽视。课堂提问是富于艺术性的, 是对课堂精心设计的表现, 也是发现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激发每一位同学都想回答问题, 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抒发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感受, 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三、语言表达与课堂小结 ( 口动、心动)
美术课中的小结应注意由特殊概括出一般, 并结合艺术学科与生活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注重学生思维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和认识的提高。不能就事论事的简单小结, 要跳出一节课的框框。课堂改革学习方法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发展,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 高成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注重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基本功, 能够充分运用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曾经去听了两节老教师老师的技术课, 一节新课教师用五分钟讲课, 留40分钟给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 依据老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由学生展示新知识———提问———讨论———演示———呈现, 采用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争论、辩论的开放教学方式。本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这节技术课中教师的语言简洁、生动, 富于趣味性、逻辑性、节奏性, 组织巧妙, 精讲点拨, 事半功倍。
四、课堂训练 ( 手动、眼动、脑动、激动)
课堂训练, 能对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拓展, 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课堂训练每节课平均用时在20分钟左右, 偏重综合训练与发展性训练, 训练变化多样, 比较灵活, 训练内容注重针对性、典型性、思考性以及梯度的合理性。针对美术学科特点, 训练多以观察辨析为主, 结合历史、音乐、技术等学科知识综合训练。并将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 将欣赏知识与技能拓展到各个美术社团中, 在美术社团活动中用实践与创意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和欣赏审美能力。
五、评价与作业反馈 ( 激动、心动与感悟)
艺术学科几乎不布置课后作业, 多是课内完成, 作业多是趣味性、感悟性、思考性题目, 需要学生观察分析, 思考表达, 动手创作的作业。作业反馈比较重于作业质量, 创意重于制作。以小组展示组内自评、互评, 教师总评为主, 结合展览, 艺术节等形式接受大众的公开评价。是学生全身心参与, 并凸显学生个性与团体协作和谐展现的最好方式,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第三部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六人一组,分组围坐。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亮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看?” 2等物带在身上,并告诉学生):“这些漂亮的东西不但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连头上也可以挂。所以它们有个名字──小挂饰。”
3(二)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教师将这些挂在墙上、身上的小挂件取下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允许学生去拆,去装。学生通过拆装后对小挂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1)第一组图片 ABC
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2)第二组图片 ABC
挂饰(项链、校牌)
这组图片都是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挂饰。通过这组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随即可以把数码相机连上电脑,然后关掉音乐,让学生围在展示屏周围观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教室里随时会发出欢叫声,听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扬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里就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欣赏评价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就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挂饰举办一个小小挂饰展。至此,这堂课就结束。第五部分:课后预计
实践证明,课程标准提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理念配合这一课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制作,教师参与讨论制作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相互交流、博采众长,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小挂饰。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4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代办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5
我们小班的孩子才入园两个多月,对于绘画、手工可以说是无概念、无基础,有的幼儿入园前可说是在家没拿过画笔,没用过剪刀,动手能力很弱,如果要他们独立完成一幅漂亮的画或是制作漂亮的手工,确实比较困难。儿童的绘画始于涂鸦期,同时希望幼儿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涂鸦的快乐,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于是我为孩子们选用了《七彩小补丁》这个活动内容,题材源于生活,能体现浓浓的“生活味”,通过装饰补丁,“补洞洞”让孩子们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11月11日,有着四个1111的日期,是我第一次在我们行知园进行生活化美术研讨课堂展示;作为青年教师在我们行知园的第一次“亮相课”;第一次有着园领导和他班的老师(我的同事)来听我的课;第一次带着“紧张”进行我的课堂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前,虽大量精心准备了许多,教案也修改了多次,但活动中还是出现多多状况和存在多个不足。第一次有客人老师来我班听课,对于入园两个多月的孩子们来说,确实感到很好奇、兴奋,头转向客人老师,小眼睛盯着客人老师,活动刚开始那会儿有个别幼儿都没能进入上课状态。
我和孩子们一样,第一次有人(领导和同事)来听我的课堂,不免有些紧张,没等孩子们全安静下来,就开始进行我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的第一部分中,出示了有破洞的花纹衣服,拿起衣服,让孩子们发现、看到衣服上有破洞,但没请幼儿用手指去伸伸、感受下衣服破洞处,将出示有破洞的衣服贴在黑板上,没能考虑到磁性黑板的颜色是深绿色,有些暗,小小的花纹衣服贴在黑板上,破洞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应该将贴在黑板上的衣服洞洞破的更明显,让孩子们更容易看清洞洞处。后面挂着的一长串花纹破洞衣服应用更吸引孩子们的语话吸引他们的眼球,使他们更有兴趣想要为有破洞的花纹衣服“补洞洞”,并想着为哪件花纹衣服“补洞洞”。示范讲解时,本是活动前想好讲解的详全、生动,可是一个“紧张”就没影了,“备课”不等于“背课”,活动前做足准备,活动过程中更要充实,充分展现。
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款式的花纹衣服,但活动后半部分发觉准备的花纹稍多了,对于我们班的现有水平,只用三种花纹图案就够了,用线条、圆点、色块分别来装饰。格子花纹衣服对我班孩子来说很难,孩子们都想着快速装饰补丁,赶快把有破洞洞处的衣服补满,有的幼儿看见衣服有洞洞就将补丁粘上去,没有找与补丁匹配的衣服,三种花纹图案就够了,分成三组让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装饰,装饰后更明确能快速找到与之匹配图式的衣服。补丁的样式也无需太多太花哨。
职中幼师美术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教学方式,幼儿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 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 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有艺术素养的合格人才呢?这是我们美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况, 现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明确目标,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虽然选择了幼师专业, 但美术对于所学专业的重要性, 学生普遍缺乏认知,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种心理, 我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明确学习动机。
由于我上过幼师学校, 当过幼儿教师, 所以我以自己为例, 向学生讲述学好美术对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在幼儿园, 不只是绘画课, 包括语文课、计算课等, 都需要代课老师有很好的美术功底。比如:上计算课, 讲解加法或减法, 对单纯的文字讲解幼儿不好理解, 也没兴趣, 但配上好看的图画效果就不一样了, 孩子兴趣大增, 一目了然, 很容易就学会了知识点。另外幼儿园室内外的环境布置, 更是离不开美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如果你画画得很棒, 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话峰一转, 提醒学生只有在学校期间认真学好美术, 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 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学生听完便有了学习美术的动力, 取得了期待的效果。
二、转变观念,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节枯燥无味而且单调的美术课, 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没有了兴趣, 他们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还不如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探究观察动手, 得到的知识远远要牢固、深刻得多。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形式上多动脑筋。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保持新颖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兴趣, 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 手工课制作收纳盒, 上课前, 我事先用一些不同花色的废旧扑克牌做了几个精致的收纳盒。导课环节, 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几个漂亮的收纳盒, 让学生眼前一亮。学生睁大了眼睛, “哇噻!好漂亮啊!”“老师, 这不是扑克牌吗?怎么做成的呀!快教教我们吧!”学生议论纷纷, 马上来了兴致。我抓住时机,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 每个小组发一个收纳盒, 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 主动探究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老师只需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情况下, 进行适当的解惑与点拨即可。一节课下来,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学得很认真也很快乐, 都学会了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教学效果显著。
三、创设情境, 培养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然而在美术教学中, 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引导和帮助。
例如, 在讲“简笔画的画法”一课中, 以国旗为例讲解简笔画的画法。教师提问:“哪一个更像国旗?为什么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前面的那个更像, 它抓住了国旗的主要特点, 画上了五颗星星, 而后面的那个只画了个长方形和旗杆, 没有画五颗星星, 所以不像。”由此总结得出, 画简笔画不仅要抓住事物大的外形特征, 而且还要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主动探究, 发现问题, 掌握了简笔画的要领。
四、增强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经过联想、创造, 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是借助形象思维的, 而形象思维是最容易激发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灵感, 只能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 激发丰富的想象。在美术课堂上, 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尽情地画, 让他们自己通过平常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去加工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学生创作时, 老师不要扼杀学生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要多给他们张扬个性、表达内心想法的空间。
比如, 美术课上, 有的学生把柳树拟人化地画成了柳树姑娘, 随风摆动的柳条被学生想象成了姑娘的秀发, 弯弯曲曲的树干被学生想象成了姑娘婀娜多姿的身躯。绘画作品《带栅栏的小房子》, 学生发挥想象, 用眉笔在画好的栅栏边线上又涂了一圈, 加上水粉纸粗糙的纸质, 出现了别有一番的视觉效果。手工课作品《星空》, 学生竟然突发奇想, 用装饰圣诞树上一闪一闪的五彩小灯泡去制作卡纸上的小星星, 晚上插上电源, 卡纸上的小彩灯一闪一闪, 很像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 漂亮极了。作为老师, 只需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每个学生的绘画作品, 多鼓励和欣赏他们, 学生的心情变得愉快, 想象力变得丰富, 思想活跃, 信心十足, 自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五、注重落实, 加强作业管理
对于美术作业的考核, 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美术作业的质量和数量一定要达到要求, 因此我对作业的要求和批改, 也有以下的思考和反思:
1.实行面批法。就是在美术课堂上, 当着学生的面批改美术作业。老师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优点, 并给予适当肯定。然后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提供给学生解决的方案。
2.帮助修改法。就是在学生美术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地方, 老师直接动手给予修改, 使学生在对比中一眼就知道错误所在。在美术作业中, 有些问题用文字很难讲清, 若采用教师直接修改的方法, 会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作业中的错误, 在比较中了解正确的方法。我在绘画基础课的作业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学生的作业中常常存在一些绘画知识性的错误, 老师在作业上画出正确的方法, 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茅塞顿开。
经过深刻的反思, 我想通过自己的认真努力, 不断地积极探索, 与时俱进,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评价促学习, 达到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常文化.浅谈幼师美术教学与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切入与结合[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8) :117-118.
[2]曾丽萍.浅谈幼师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与创造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6) :104.
[3]朱晴.幼师美术理论教学策略刍议[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11 (12) :20-23.
[4]王红艳.略谈幼师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 (9) :230-231.
[5]杨雪.中专幼师美术教学思考[J].学周刊, 2014 (20) :237.
[6]董鹏志.浅谈中职幼师美术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4) :126, 128.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利用鞋印的外形特征想像成各种事物进行添画,并能丰富画面内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大小适宜的鞋子进行拓印,并能合理安排鞋印的方向。
活动准备:
1、吸有各种颜料的`海绵若干、大小不同的鞋子若干。黑色铅画纸每人一张,每组粉笔若干、擦手毛巾每人一块。
2、多媒体课件一个、实物投影仪一台。
3、观察过隐藏鞋印形象的事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鞋印说说它像什么?(从花纹、整体外形等方面来说)
总结:小朋友说的可真多,我们可以通过添画让鞋印变成许多有趣的东西。
二、示范拓印的方法,感受鞋印变化的趣味性。
1、讨论:我们把鞋印变成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想象物,选择一样进行示范。
(选一只喜欢的鞋子和喜欢的颜色,把鞋底放在海绵上,接着把两手放在鞋面上,用力往下按,让鞋底全部沾上颜色,用力按在纸上)重点讨论如何将鞋印印完整。
2、在印好的鞋印上用粉笔进行添画。(如:帆船、茄子等)
3、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4、欣赏课件:
(1)讨论如何把鞋印变成汽车。(幼儿说出把鞋印看成汽车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鞋印与所变物体,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2)教师操作课件,幼儿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汽车。
总结:刚才我们是用一个鞋印来变一样东西的,那么你们看这些鞋印有什么不同,我们用这些大小不同的鞋印也变成一样东西,可以变什么呢?
(3)幼儿和教师一起将多个鞋印变房子,重点讨论鞋印大小、方向的选择是否合适。
三、幼儿操作。讲解操作要求,让幼儿注意操作常规。
四、评价:
表扬有创意、大小搭配合适的幼儿。
活动反思: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每队各自挑选出一幅最多的一群羊或牛(目测),然后分别数一数,多者获胜得一分,最后看哪组分数领先就获胜。
【教学反思】
《牧童》是一幅图。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在整个理解诗意,悟其情感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翠色欲流、生机勃勃,就像软软的毯子和草场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和牧童顽皮与可爱;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无忧无虑、充满野趣的牧童生活……学生的思维和诗中的字词不断地碰撞,也激发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要是能让孩子们进行一下模仿创作,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先试着出示几幅生活的图景,让孩子们去感受童年的快乐,并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去试着赞美它们,即便只是让孩子们说说,也能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时候试着去写下来。以后我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方式让孩子模仿创作,提升孩子们的能力,至少让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感知。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9
一、科学定位美术学科意义
由于美术在教师、学生、家长眼里被视为是“副科”, 这种对美术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意义, 然而, 美术之所以作为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课程之一, 有着其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术蕴含着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 学习美术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 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 对美术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是培养其热爱生活的重要学科。
二、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单一的说教式教学不适合任何学科教学模式, 更不适用于美术教学, 因此, 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 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来“重组”或“改编”教科书, 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态度投入到对美术的学习中。
三、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 这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教学时, 除在课堂上讲解专业的美术知识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这包括学生的爱国情操、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徐海华.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反思.中国校外教育, 2012 (01) .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0
设计意图: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泥工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塑造物体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以泥工为主,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捏、团、搓、压等技能,学会了搓面条、团汤圆、包饺子、做胡萝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小班孩子爱动物的特点设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初步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课件,背景音乐、草地背景图
活动重难点:
幼儿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蜗牛壳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激起兴趣。
1.出示蜗牛身体图片——师: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呀?
2.出示完整蜗牛图片
师:那我们跟小蜗牛打个招呼吧:小蜗牛,你好呀!
师:我们来看看,小蜗牛它长什么样呢?
师总结:小蜗牛有细细长长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长着长长的触角,背上还背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蜗牛背上“小房子”。
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师用橡皮泥来变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喽,开始变魔术啦。“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从里到外卷一卷,紧紧卷成小房子。瞧,小房子变好了,漂亮吗?
师: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呀?(请个别幼儿说)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紧紧卷成蜗牛小房子。!来自快思老师教案.!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现在拿起一团橡皮泥,一起来做蜗牛背上的小房子吧。幼儿集体操作:做“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儿歌制作)
师: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没呀,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大,谁的小呀?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个别幼儿回答)师总结:我们把房子打开来看一看(比较橡皮泥的长短)。秘密就藏在这里:原来呀,这个橡皮泥搓的细又长,房子就会变大哦。
示范讲解蜗牛的身体的制作师:我们做好了蜗牛的小房子,身体还没有呢,赶紧来做吧。我们现在要换一种橡皮泥的颜色了哦。蜗牛的身体是一头大一头小。“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用牙签来做小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师:看,现在,小蜗牛还缺了什么呀?幼儿:触角、眼睛。
师:对了,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触角怎么做呢,老师就请火柴棍来帮忙。拿起两根火柴棍,插在蜗牛的头上,做触角,还有眼睛。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师:这只蜗牛宝宝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吗?橡皮泥、牙签是做蜗牛宝宝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好吗?
1.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儿歌引导幼儿。
2.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放在树叶上),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么多的蜗牛宝宝出来散步已经很久了,有些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来,跟蜗牛宝宝说再见吧。
活动延伸:
自编故事:《小蜗牛去旅行》
师:小蜗牛在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有点闷,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制作的小蜗牛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们喜欢小动物,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锻炼孩子们的构图作画能力,感知中国传统水粉画的技艺。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
2.练习用毛笔和水粉颜料表现简单的金鱼形象。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毛笔和水粉颜料表现简单的金鱼形象
难点:掌握毛笔握笔姿势,感知水墨画。
活动准备
1.各种实物金鱼的图片,水墨画金鱼的图片,水彩画金鱼的图片。
2.宣纸,调色盘,水粉颜料,毛笔,每人一份;报纸,涮笔筒,每桌一份。
3.歌曲《我是小金鱼》,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教师放音乐《水族馆》,幼儿听音乐做暖身律动进入活动室,模仿小金鱼游泳的样子同时说语词。音乐停止时,教师用语词跟各位大一班的小金鱼们问好!请小金鱼们游回自己的座位上去,看谁的速度快,看那条金鱼最安静。
(二)基本环节
1.播放各种金鱼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水墨金鱼的特点,教师播放各种实物金鱼图片,幼儿仔细观察,与此同时教师不断用语言和提问引发幼儿注意金鱼的外形特征,颜色,花纹,动态表现等细节,巩固幼儿记忆。
2.教师播放用油画棒和水彩笔画的金鱼,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用油画棒和水彩笔是怎么画金鱼的,和我们用水粉颜料作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思考回答(水墨画要用水来调色,要用宣纸和毛笔作画,握笔姿势不一样,画画的方法也不一样)
3.教师示范画金鱼,介绍水粉画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握笔姿势,教师拿出颜料,毛笔等作画工具,介绍其名称和使用方法,与此同时做金鱼范画,幼儿学习如何用水粉颜料画金鱼。提示幼儿调水粉颜料的时候不应用太多的水,那样颜料较稀,颜色也特别淡,用毛笔沾一点水稀释颜料就可以了。
4.请幼儿自己用毛笔,调色盘,水粉颜料根据教师讲述的技巧作画,注意宣纸下要铺报纸,以免颜料渗透在桌子上。<.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教师播放音乐《我是小金鱼》作为背景音乐,给幼儿一个轻松气氛的作画氛围,同时播放金鱼图片,出示范画给幼儿提供更多的金鱼图案,帮助幼儿画出更美丽的金鱼。强调作画时的握笔姿势和绘画方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最后鼓励幼儿为金鱼画上水草,花卉,石头,水波纹等背景,给金鱼一个美丽的家。
(三)结束环节
1.展示孩子们的水粉画作品,给予他们鼓励和认可。
2.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3.幼儿听音乐《我是小金鱼》模仿自己画的金鱼游泳,自己创编歌曲动作,最后游出活动室如厕,洗手。
4.幼儿回班整理自己的作画工具,毛笔,涮笔筒和调色盘要涮干净,水粉颜料要用对应的盖子盖好,报纸折叠好收整齐,桌子擦干净。
教学反思
让孩子观察金鱼图片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都在金鱼亮丽的颜色上,应多注重引导孩子观察近于造型和动态。平时应多注重幼儿握笔姿势的训练,长此久往,孩子们会画出更美丽的水墨画来。
反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境化问题 篇12
一、案例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让幻灯片动起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课,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先一起欣赏几个获奖作品 (每个作品只浏览一个大概, 播放两个作品后, “啪”, 突然停止播放) 。
生:再看看嘛, 好漂亮!
师:为了让大家能通过例子了解更多技巧, 老师共享了这些获奖作品。
师:大家知道这个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生: (齐声) 用PPT做……
师:是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幻灯片动起来。
【评析】教师通过欣赏优秀作品,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课后检查学生作品完成情况发现:有的做了简单的动画但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有的作业没有按要求改名, 有的连作业都没有交。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内容上, 而在于“欣赏作品”上。如在学生演示操作环节中, 演示的同学操作比较慢, 其他学生都很着急。但这个着急不是因为学不好而着急, 而是为不能“欣赏作品”而着急, 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喊:“换人!换人!让×××来!”。因此, 如果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而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没有价值。
二、明确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笔者以为, 应该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
1.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西安欧亚学院的吉雪亭, 刘琪两位老师在《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情景可以是真实或虚拟的, 它能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方法, 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学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 建构意义。……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 是与现实世界一致或类似的。”张新华老师则认为“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的情境出发,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 所谓情境即是为学生参与学习所营造的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法即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把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 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2. 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马宁、余胜泉两位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认为,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的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 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重多的角色。笔者以为, 信息技术作既然为一种工具, 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 学会学习, 通过一种应用软件的学习, 触类旁通, 会正确使用其他应用软件,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把学到的技术进行迁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断地操作, 如果纯粹在教师的安排下做作品, 课堂教学的内涵就显得不足, 好像是学生在山中转悠, 而没能到山顶, 体验“一览众山小。”
3. 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三种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愉悦学生的心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观点, 使信息技术手段的形式与效果、情感与信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让课堂变得绚丽多姿、精彩纷呈。
三、信息技术课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时如下策略值得采用:
1.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 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才能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 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 主动地建构知识, 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 技术应用于生活的目的。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 把生活融入教学, 使教学面向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 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的已有经验。如《制作精美贺卡》一课, 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每个人都爱着自己的母亲, 母亲节来了, 同学们打算给母亲送什么礼物呢?送一张自制的贺卡给母亲怎么样?
2. 寻找学科间整合的有效切入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技术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为了学技术而讲技术的情况, 为此,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技术知识学习的有效载体。如八年级信息技术“字处理”的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报刊》一课, 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课《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创设情境: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每天吃的食品是否有营养?是否安全?应该如何搭配一日三餐呢?接着, 允许同学们从网上查找资料, 并且请同学们以不同身份 (自己、父母、长辈、某类病人) 寻找资料, 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又如前面所述案例中, 学习完《让幻灯片动起来》后, 可以结合生物、地理、政治等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综合练习, 制作成电子报刊以宣传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运用, 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还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 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现代社会, 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在课堂中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互动交流的快乐。在新课程背景下, 加强小组间分工合作不失为信息技术教学特别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弥补了学生间水平的差异, 提高了学习效率,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如学习《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一课, 新课伊始, 教师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信息, 提出三个问题: (1) 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2) 在使用信息时有哪些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 (3) 使用计算机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于是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从网上查找资料并在班级的QQ群内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让学生整理资料制作成宣传小报在全班或全级进行展示汇报。
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借助网上交流工具,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4.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去情境化”
“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 从而超情境, 成为概括性的知识, 学生对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 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郑毓信教授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是要有从超载问题的现实情境过度到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式过程即“却情境化”过程。扬州教育学院的潘胜洪老师在《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一文中将情境教学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化 (创设数学情境) ———去情境化 (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再情境化 (注重数学应用) 。这三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构成了数学情境教学的整体, 在教学中对任一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一样, 都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型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过程, 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再适当地“去情境”以获得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再创设“情境”, 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情境中所涉及的问题, 如此反复, 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自然地迁移与深化, 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学习《制作精美贺卡》一课中, 为母亲制作完贺卡后, 还可以引申到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知道学习“字处理”软件不只是编辑简单的文本, 还可以设计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又使所学知识得到的迁移运用, 同时, 教师可以承诺为每个学生打印一份他们所做的贺卡, 使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变成实物送给亲人或朋友,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教学情境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真实事件及其相关背景, 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 “情”是指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获得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学习与生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吉雪亭, 刘琪.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7 (1) .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5) .
[4]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000 (11) .
[6]王林利.“去情境”, 让思维走向深刻和智慧[J].教育研究与评论 (小学教育教学版) , 2010 (2) .
[5]潘胜洪.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小挂饰美术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班美术课教案《小蜜蜂》及教学反思07-11
美术《漂亮的小钟表》教学反思08-19
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水池》11-06
中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兔子的菜园》11-11
美术课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