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上过失先合同责任(通用8篇)
缔约上过失先合同责任 篇1
文章标题: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刍议
我国民事法律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首见于《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应对另一方应合同无效而遭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其后制定的《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这两部法对缔约过失的适用领域均规定过窄,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义务内容也欠明确。直到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才较系统地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并用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两个专门条目对缔约过失责任做出了规范。
为了对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信赖利益的保护,基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我国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也即先合同义务,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并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及特点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以当事人违反相关义务并造成损害为条件。具体来说,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五个:
1、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约的过程中,或者在合同已经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合同生效要件而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如果合同已经有效成立,那么合同的缔结过程就已经结束,此间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致使另一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只能构成合同违约责任,而不能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2、必须有缔约过失行为的存在,即有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先合同义务不同于合同义务,所谓先合同义务,是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必要的注意义务,其产生的基础不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而是诚实信用原则。缔约一方当事人在缔约的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相互协助、通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义务的行为时,才可能承担因此行为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
3、缔约相对人必须有损失的存在。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失主要是指信赖利益的损失,这种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这些损失必须是在可以客观预见的范围内,必须是基于信赖利益而产生的损失。如果不是基于信赖利益而产生的损失,即使一方支付了大量的费用而造成了损失,也不能视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如果没有损失,就不存在赔偿。赔偿的损失也是基于信赖利益的范畴,不包括履行利益。
4、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必须有过错。过错是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也不例外。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一方在主观上必须存在故意或过失。过错具体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故意是指缔约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能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后果,而仍然进行这种民事行为,希望或放任违法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缔约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造成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失,因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协力、通知、保护、保密等义务,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其不会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因此,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具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如果缔约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是受害
人、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则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也不承担缔约
过失责任。
5、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与对方所受到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指一方当事人的过错与对方遭受的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合同缔约人一方的损失并不是因对方的过意或过失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其受损失的一方合同缔约当事人也不得向对方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
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
1、缔约过失责任是产生于缔结合同过程的一种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始于要约生效,止于合同成立,是在缔结合同过程中产生的。判断应否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其关键是看缔约双方是否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一方或双方是否有违反先合同义务,而致相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即合同效力是否在合同成立之前就存在缔约上的瑕疵。以此作为一个评判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要约邀请,不属于缔约阶段,应不发生缔约过失责任。
2、缔约过失责任是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是在诚实信用原则下产生的先契约义务,或称之为先合同义务。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
中,负有相互协助、通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附随义务。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是缔约过失责任的本质所在。只有当缔约人一方违背了其应负有的这些义务并破坏了缔约关系时,才能由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缔约过失责任保护的是一种信赖利益。根据“无损失、无责任”原则,缔约过失责任也须有损失,但这种损失须为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或称消极利益,一般是指无过错合同一方当事人因合同无效、不成立等原因遭受的实际损失。所以该责任的确定应以受到信赖利益的损失为前提条件,只有因合同一方当事人的缔约过失行为而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损失的,缔约过失责任才有可能成立。信赖利益的损失,其范围可以包括:缔约费用、履约准备费用等。
4、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在现行合同法中已经得到明确,但附随的先合同义务法律无明确的规定,只是适用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它只存在于缔结合同过程中,所以缔约过失责任救济方式仅为补偿性,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契约磋商未发生时相同的状态。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差异
(一)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订立阶段,它通常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违约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规定所承担的民事责任。两种责任之间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如下:
1、责任产生的根据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结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而产生的责任,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背以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先合同义务,此时合同并未生效,即未发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先合同义务。而违约责任则只能产生于合同已生效的情况下,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违约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合同义务。
2、责任发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产生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包括合同成立;而违约责任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
3、责任承担的形式不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承担形式,比如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或比例,也可以约定定金条款,等等。但由于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所以不能由当事人来进行约定,只能由法律来直接进行规定,而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
4、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或双方均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无过错,虽然也存在着损害并造成一方或双方的损失,也无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例外或补充也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对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在所不问,均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5、赔偿范围不同。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它受到可预见利益的限制,即损害赔偿的数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履行合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违约责任赔偿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完全履行时的状态。对于赔偿的计算方法、数额等,合同当事人双方在缔约合同过程中通过协商而达成合意。而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只能是信赖利益的赔偿。信赖利益的损失不是履行利益,而是因信其合同的有效成立,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缔约前未曾发生时的状态,但是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不能事先达成合意,所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
此外,这两种责任的免责情形也不同:在合同责任中,当事人可因不可抗力等法定情由而被免除违约责任,但缔约过失责任就不存在免责的问题,因为在要约承诺阶段不存在实际履行的问题。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侵权责任是指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该责任以财产责任为核心内容,一般以金钱补偿受害方损失的利益。侵权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存在的主要区别如下:
1、这两种责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以缔约双方当事人通过接触,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为前提。但侵权责任发生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并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而且一般与合同无关,只有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当事人之间才能产生损害赔偿的法律关系。因此,侵权责任不存在什么前提条件,而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为缔结合同而且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信赖利益。
2、其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从本质来说,缔约过失责任是因为违反了民法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先合同义务,侵害的是缔约对方因信其合同有效成立而产生的信赖利益。侵权行为则是直接侵害被侵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3、两种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存在一些区别。缔约过失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在侵权责任中,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一些特殊侵权行为中,也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
4、损害赔偿范围不同。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此种利益的损失不是现有财产的毁损灭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因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既包括现有财产的毁损、灭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也包括被侵害人的人身权及相关权利侵害的赔偿。
5、两种责任具体承担责任的类型或形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一般表现为对缔约方财产和人身损失的物质赔偿。而侵权责任是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的综合,除表现为财产损失外,有时还可以表现为对人格权或精神损害的安抚和平复,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排除妨碍等形式。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区别。如:承担责任主体的不同,免责事由不同等等。
三、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类型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2条和第43条及第58条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存在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3、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4、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在于违反了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告知、互相保护、互相诚实、互相保密等法定义务,所以根据这些义务的具体内容及缔约人是否尽到必要的注意,可以将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类型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给付自始客观不能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明知给付不能或应当知道给付不能的,对于非因过失信赖其合同有效而遭受损害的对方当事人应负赔偿责任。
二是合同不成立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一致而导致合同不能成立时,有过失的一方当事人应对对方因信赖合同成立所受损失负赔偿责任。
三是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导致无效或被撤销时,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他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四是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时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表现在:(1)缔约时未尽通知义务而导致对方遭受财产上损失的;(2)缔约时未尽告知义务而且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3)缔约时未尽保护义务而且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4)缔约时未尽忠诚义务、保密义务等而给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
五是缔约时缔约人擅自撤回或撤销要约时的缔约过失责任。要约人违反有效要约而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六是缔约人因无权代理行为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因缔约人一方的无权代理行为而导致合同无效,对方因信赖代理人有代理权而受到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当由无权代理人来予以赔偿。
四、结语
虽然我国的《合同法》在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了有关缔约过失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规定还是比较抽象、简单,内容不是很完善,操作性较差。建立完善的缔约过失责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完成,维护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能促使人们大胆寻求交易伙伴,一旦遭受损害可以通过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寻求法律保护。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存在,使得诚实信用成为从事契约活动任意当事人所必须恪守的准则,并能够认真诚实地对待谈判对象,否则因自己的过失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所以,进一步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对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实现法的正义性、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刍议》来源于,欢迎阅读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刍议。
缔约上过失先合同责任 篇2
缔约过失责任有四种法律特征:1.缔约过失责任具有相对性。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返诚实信用原则, 与所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和缔约过失的结果有所相悖, 因此只能在缔约阶段发生。2.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的民事责任。它是依据法律的规定产生的一种不具有可约定性、不能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的民事责任。3.缔约过失责任具有补偿性。即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应对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缔约过失行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以补偿相对人因其缔约过失行为遭受的损失。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性是民法意义上平等、等价原则的具体体现, 也是市场交易关系在法律上的内在要求。4.缔约过失责任具有财产性。即缔约过失行为属于一种财产责任。合同法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是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折价补偿和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它们核心都是缔约过失方应对其缔约过失行为所导致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减损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 行为人构成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造成他人信赖利益的损失的形式缔约过失, 依法承担负缔约过失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进行磋商。当事人以和对方进行磋商为借口完全没有订立合同的意愿, 假借订立合同损害对方订约人或者他人的利益。2.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第10条对商业秘密的描述, 商业秘密是指不公布于众, 不被公众所知悉, 是为权利人带来某些经济利益且具有实用性这一特征, 并经由权利人严密保护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些信息都会给持有人带来相应的经营利益, 因此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严禁使用非法手段盗取、滥用、泄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当事人应秉承诚实信用原则, 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对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信息应告知对方订约人的义务。关于重要信息的范围主要包括:产品瑕疵、财产情况、性能、履行能力、适用方法等。一方当事人若在订约过程中提供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以上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按照法律依据将构成欺诈行为, 因欺诈导致合同变成可撤销的合同, 欺诈一方在对方当事人撤销合同的情况下应对因欺诈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财产损失, 承担赔偿责任。4.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还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过失行为存在实践中, 如违反有效的要约和要约邀请;无权代理;违反初步的协议或许诺;订约阶段未尽到通知、照顾、保护等附随义务;因一方过错而导致合同不成立、被变更或撤销或者被宣告无效等等。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缔约过失责任只有损害赔偿, 《合同法》第58条中所谓的返还财产, 不是基于缔约过失责任, 而是依据物上请求权或不当得利之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只限于信赖利益中所谓任何的人身或财产不受他人侵害所享有的利益, 这种利益被称为固有利益, 又名维持利益。当事人在缔结以前的状态与现有状态间的差距, 属于信赖利益损失所规定范围。因此, 作为一般原则, 在合同不成立、被撤销或无效时, 过失人的赔偿范围应相当于受害人因相信合同有效成立所受的损失 (赔偿信赖利益的损失) 为原则。
依合同法规定, 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有以下几种:1.返还财产。即因缔约过失致使合同被法院依法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 缔约过失方应当将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全部返还给受损失一方。如果双方均已给付财产的, 应由双方相互返还, 剩余部分由缔约过失方再作返还。2.折价补偿。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缔约过失方应对合同取得的财产已毁损、灭失而不能返还或因情势变迁已没有返还必要的财产按当时国家规定的价格或市场价格予以折价补偿, 以弥补以方所遭受的损失。3.赔偿损失。赔偿损失是缔约过失责任方式中适用最广的责任形式。一方当事人应依法予以因缔约过失, 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 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相应的赔偿, 以填补相对方的损失。4.各负其贵。即缔约双方若都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过错行为, 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并均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依法应由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过失人造成相对人的人身受到损害时, 应当参照侵权行为的赔偿原则, 赔偿相对人所受的一切损失。过失人因泄露或不正当使用相对人商业秘密所承担的赔偿范围, 为相对人因此所受到的一切损失。在确定损失时, 可以适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 即在被侵害人的损失可以计算时, 以计算所得的损失额为赔偿范围;难以计算的, 赔偿额为损害人所获得的利润。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 则应根据责任的大小、主次、轻重, 分别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而不应不分过错程度, 由当事人平均分担损失或者各自承担自己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与缔约过失责任有关的法律条文依据:
《合同法》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一)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进行磋商; (二)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 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合同法》43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不得泄露或不正当的使用。泄露或不正当的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合同法》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 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 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各国立法、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评为法学上的重要发现。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发生在双方缔约过程中,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这一责任承担方式而不是表现为具体的契约, 因此, 缔约过失责任又被称为一种“先合同义务”, 即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因诚实信用原则所必须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律保证缔约当事人的信赖利益不受他人侵害, 将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融汇其中的特殊义务。缔约当事人在履行缔约过程中应着重尊重诚实信用原则, 在交易上尽必要之注意, 相互协作、相互照顾、相互保护等等义务, 从而使合同善意的得到成立, 生效直至被履行, 实现对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
关键词: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行为类型,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第二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朱广新.合同法总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陈小君.合同法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王泽鉴.论缔约上过失责任[J].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 1998
[5]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J].法律科学, 2000 (3)
[6]苏号朋.合同的订立与效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7]姜淑明.先合同义务及违反先合同义务之责任形态研究[J].法商研究, 2000 (2)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篇3
关键词:诚实信用;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本文试图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使用条件
1.缔约一方违反先契约义务。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易混淆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违反与合同有关的义务,不同之处在于它违反的是先契约义务,而非合同义务。所谓先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为缔约而相互磋商时,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发生的各种说明、告知、注意和保密等义务。它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法定义务。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无须当事人事先约定,也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二是附随义务。先契约义务并非独立存在的法律义务,而是附随于合同义务而存在。 三不是给付义务。这是与合同义务的另一重大区别,在合同未成立之前,当事人之间不会有给付义务,而给付义务是合同之债的核心内容。
2.因缔约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给相对人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失既非现有财产的实质损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一种期待权益的损失。即缔约当事人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可能获得的利益以及因合同不能有效成立所丧失的利益。
3.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缔约过失责任发生于订约磋商过程中,此时,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理论上判断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有两种标准: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依法律和事实来判断合同是否有效订立,主观标准则以当事人的意志和意愿来判断合同成立与否。笔者认为,在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判定上,应以客观标准为宜,即只有内容合法、自愿缔结的合同,才是有效成立的合同,而无论当事人是否相信合同已经成立。
4.缔约人一方主观上须有过错。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二者都可以表现为对缔约注意义务的违背。在契约缔结阶段,缔约人完成了从一般人向合同当事人的转化,相应地其注意义务也由一般人的消极义务范畴(如不得干扰、阻扰契约的缔结)进入了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如协助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缔约人应以信赖关系为基础,互相负以必要的注意义务,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对方利益不受损害。对上述义务的违反,均可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过错。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立法及其完善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民事法律中最早见之于《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因对另一方因合同无效造成的损失负责赔偿。”其后的《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撤消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受损害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1993年修订的《经济合同法》第16条也就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与《民法通则》类似的规定。
但是,这些早期民事立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其一,理论界所广泛认可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指缔约一方基于过错违背先契约义务所产生的赔偿责任,属于合同订立制度的范畴,而早期民事立法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与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混为一谈,造成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其二,就缔约过失责任的形态而言,包括契约不成立、契约无效、契约撤消三种形态,我国立法仅对后两种形态作了界定,而忽略了第一种形态,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请求缔约过失人赔偿的部分权利,不能不说是立法的一大缺陷;其三,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只作抽象的一般表述,不作具体规定,这不免在实践中产生对缔约过失责任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大大降低了该责任的可适用性和操作性。
针对上述问题,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其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一规定较之以往法律的粗略规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仍有很大的不足。该条(一)、(二)项具体描述中均强调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故意与主观恶意(一般也是指故意),给人造成仿佛只有主观故意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错觉(而实际上缔约过失责任在主观上也可由过失构成),如此容易引发当事人的误解,不利于该制度的理解与适用。为消除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将该条第(三)项修改为"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从而,明确将过失也纳入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范畴,增强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严谨性和可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79页.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八册),第85页.
[3]王秋实:《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载《阴山学刊》2006年第12期.
[4]李 霖:《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浅谈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 篇4
[内容提要] 我国1999年3月15日公布的《合同法》将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项新的制度予以明确规范。缔约过失理论的提出,推翻了传统契约法无合同便无责任的观念,对传统契约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虽然《合同法》确立缔约过失责任,但对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未作明确规定,理论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观点。因此,对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作一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除了引言与结语外,主体内容分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情形及类型;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本文主张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问题——本文主张两种责任竞合时当事人可以选择对其更有利的一种请求权(诉因)提起诉讼,以期获得充分赔偿,从而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缔约过失责任 信赖利益 侵权责任
引言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虽然成立,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从而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又称先契约义务,或缔约过程中的附随义务,是指自缔约当事人因签订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双方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协助、通知、告知、保护、照顾、保密、忠实等义务。缔约过失责任既是一种独立的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又是介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
“缔约过失”(Culpa in Contrahendo)这一概念,是由德国法学家耶林(Ihering)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学说年报》第四卷上发表的《契约缔结之际的过失》一文中首先提出:“所谓缔约过失,是指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产生的损害。”此后,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引起广泛探讨,产生诸多观点。[1]
我国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起步较晚,在《合同法》颁布前,虽然也有学者对缔约过失责任引起关注,作些理论性的探讨,但由于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也不可能有实践经验可总结。我国1999年3月15日公布的《合同法》将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项新的法律制度予以明确规范。缔约过失理论的提出,推翻了传统契约法无合同便无责任的观念,对传统契约法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缔约过失责任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法律制度。
虽然《合同法》确立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我国现行法律对缔约过失赔偿的范围未作明确规定。因此,对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作一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每一种民事责任都有其各自的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确立,界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具有的不同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独立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称为缔约过失要件,是指借此推定缔结过失责任成立与否的法律依据。建立适应缔约过失责任特点的独立构成要件,是人民法院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前提,也是法官正确地确定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理论基础,它对于完善民事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一)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是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基本区别在于,它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时,缔约人才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2]先合同义务存在于要约生效后,合同有效成立前,在这段时间内,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在要约生效前,双方只是一般人之间的关系,谈不上缔约双方之间的信用,因此也谈不上对该信用的违反;在合同成立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更加紧密的信用关系,在合同生效后,这种信用关系由合同义务及合同责任加以约束和调整。
(二)缔约过程中存在过错。缔约过失责任中的过失,实质上应包括故意和过失两部分。[3]故意是指缔约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能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后果,而仍然进行这种民事行为,希望或者放任违法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缔约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造成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失,因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告知、照顾、协助等义务,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其不会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缔约过失责任之所以得以成立,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具有一定的可责之处。因此,无论是故意或过失,只要具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无过错就不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讲,缔约过失责任属于过错责任而非无过错责任。
(三)缔约当事人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缔约过失责任作为一种责任形态存在,必须以一定的义务违反作为前提。缔约上过失责任以先合同义务的存在及违反为前提。[4]先合同义务是当事人之间由没有任何关系逐步变成具有特殊关系的过程中,随着当事人之间的接触及信用关系的增强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前逐渐产生的。先合同义务实际上也是对当事人之间信用的一种确认和保护。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随着当事人接触的增加,信用度也在增加。善意当事人可能会基于这样的信用关系而向对方付出自己的一些信用。由于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尚未成立,双方之间还没有具有约束力的强制关系存在,因此,善意当事人向对方付出的信用完全靠对方的信用来维持。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对方当事人出于恶意,违反自己的信用,基于双方的信用关系而有所付出的善意一方将要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发生是由一方当事人违反信用出于恶意而导致的,这种恶意对信用的违反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有必要对违反合同订立过程中恶意违反信用的行为加以规制,民法便给缔约的双方当事人加以先合同义务。
(四)先合同义务人给对方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所谓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是指一方实施某种行为后,足以使另一方对其产生信赖(如相信其会订立合同),并因此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后因对方违反诚信原则使该费用不能得到补偿。[5]信赖利益的损失也是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只有相对人遭受了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责任才可能成立,如果没有实际损害且必须是信赖利益的损害,则谈不上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而侵权责任所遭受的损害一般是指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损害,所造成的损害不是基于受害人对侵权人的信赖而产生的。而违约责任不必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前提,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债务人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五)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指一方当事人的过错与另一方遭受的信赖利益损失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损害结果的出现系缔约过错行为所必然引起。如果违反先合同义务与所造成的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缔约过失责任则不能构成。这是因为如果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所造成的损害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就不能合理地推导出违反合同义务所要承担责任的必然结果。违反先合同义务与所造成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应当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不能是间接的因果关系。[6]
二、缔约过失责任几种具体情形及类型
在审判实践中,根据当事人就缔约过失责任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按照缔约过失责任发生的阶段,可将缔约过失责任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形及类型:
(一)合同不成立之缔约过失责任。实践中,造成合同不成立时之缔约上过失责任有多种类型: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蹉商;2.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对方的商业秘密;3.要约人违反有效要约,即违反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撤回要约;4.悬赏广告不成立或悬赏人撤销悬赏广告,致使相对人利益受损害;5.违反意向书、备忘录等初步协议中规定的义务;6.在缔约磋商过程中,因一方的不作为行为致使对方当事人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的;7.实践合同当事人不交付标的物致合同不成立之缔约上过失责任等。
(二)合同无效时之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成立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归于无效。当造成合同无效的原因在合同订立时就已存在,并含有当事人过错因素时,缔约上过失责任便有了产生可能。这种情形主要类型有:1.因一方缔约过失致使合同不具备法定或约定的形式要件而被人民法院认定合同未成立或确认合同无效;2.依法需经批准、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后,因未被批准、登记而使合同归于无效,无过错一方在合同成立后为准备履行而受到损失;3.效力待定合同未获追认权人追认,致使相对人利益受到损害。
(三)合同被撤销之缔约上过失责任。合同成立生效后,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被撤销,这主要指重大误解和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造成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一般来说,撤销权总是赋予意思表示不真实的一方,以维护其利益。[7] 这种情形主要类型有:1.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2.未尽必要的通知、告知义务或者疏于照顾,致使对方当事人对合同性质或条款产生重大误解而被撤销;3.缔约一方歪曲事实致使对方当事人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为缔约行为;4.缔约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因一方过错使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致使合同成立后被确认无效。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任何一种民事责任都有其一定的赔偿范围,缔约过失责任也不例外。缔约过失责任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损失的存在,但损失应如何确定,赔偿的范围如何,我国现行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在确定缔约过失的赔偿范围之前,首先要对缔约过失的损失范围进行界定。
(一)缔约过失损失的确定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给相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相对方因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所造成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直接损失。直接损失就是指因为信赖合同成立和生效所支出的各种费用。[8]实践中,对缔约过失的直接损失一致地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缔约费用,包括邮电、文印费用,赴订约地或察看标的物所支付的合理费用;(2)准备履约和实际履行所支付的费用,如为运送标的物或受领对方给付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信赖合同成立而购买房屋、机器设备或雇工支付的费用;(3)因缔约过失导致合同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所造成的实际损失;(4)因身体受到伤害所支出的医疗费等合理费用;(5)因支出缔约费用或准备履约和实际履行支出费用所失去的利息等。
2.间接损失。所谓的间接损失是指如果缔约一方能够获得各种机会,而在因另一方的过错导致合同不能成立的情况下,使这些机会丧失。[9]间接损失主要包括:(1)因信赖合同有效成立而放弃获利机会的损失,亦即丧失与第三人另订合同机会所蒙受的损失;(2)因身体受到伤害而减少的误工收入;(3)其他可得利益损失等。
(二)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的界定
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我国现行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理论界和司法界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赔偿范围仅包括直接损失,而不包括间接损失。其理由是: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是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其与违约责任的基本区别在于,它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时,缔约人才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缔约上过失责任以先合同义务的存在及违反为前提,是无合同责任,没有合同效力的约束,违反方只应承担相对方的直接损失。另一种观点认为,其赔偿范围既包括直接损失,又包括间接损失。其理由是: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应为“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损失,既包括一方的缔约过失行为而致信赖人的直接财产的减少,即包括直接损失,如支付各种费用等,也包括信赖人的财产应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即间接损失,但是这些利益应当是在可预见的范围内。[10]信赖利益的赔偿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未曾发生时的状态,缔约未曾发生以前的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的差距就是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范围。[11]但信赖利益不应包括因合同成立和生效所能获得的各种利益(如利润损失)。此种损失属于违约责任的范围,而不是属于缔约过失责任范围。[12]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有:第一,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法律特征有:1.法定性,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民事责任;2.相对性,缔约过失责任是缔约当事人违背依诚信原则所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和缔约过失的结果,只能在缔约当事人之间产生;3.财产性,即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4.补偿性,因一方当事人的缔约过失行为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该当事人即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补偿相对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失。从这些法律特征上看,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所谓的民事责任是指民事违法行为人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亦即由民法规定的对民事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以恢复被损害的权利为目的并与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联系的国家强制形式。[13]
第二,民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三种。前两者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事责任。根据财产损失全部赔偿的原则,对于因违反合同造成财产损失的,应赔偿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对于因侵害他人财产所有权而造成财产损失的,即应先返还原物或恢复原状,或用质量、数量相当的实物赔偿,或者折合价金赔偿。赔偿全部财产损失除了赔偿直接的财产上的减少之外,还应当赔偿失去的“可得利益”。[14] “可得利益”即所谓的间接损失。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民事法律制裁。[15]这种法律制裁的尺度和标准,应当是统一。只有相互统一的法律制裁尺度和标准,才能保证民事责任的承担获得总体的相对统一。
第三,民事责任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的特征,是由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平等性决定的。平等性是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表明当事人在这种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平等。按照平等原则要求,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的权利时,即因为它不仅使该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使其平等的法律地位受到破坏,法律便迫使加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以使受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在缔约过失责任中,只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给予间接损失的赔偿,才能使权益被损害的另一方的利益得到恢复或弥补,也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民法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第四,从公平合理角度上看,“合理公平”是实践中人们道德及正义的观点去评价当事人行为标准。法律只能体现公平合理,但法律不能毫不遗漏地明确规定什么行为后果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原则就成为道德及正义观念在法律上的体现。[16]要使公平原则能够在法律上得到体现,法官在掌握法律“尺度”时就应当把握一个“度”,以权衡双方的利益关系。缔约过失非违反方是法律应当保护的,也是法律应当支持的。支持缔约过失非违反方的间接损失,正是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只有使缔约过失非违约方的间接损失得到合理的保护,才能体现双方当事人利益均衡。
(三)确定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缔约过失责任损失的确定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有的甚至难以确定,尤其是在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更难把握。因此,在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1.须有实际损失,实际损失是构成缔约过失的责任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给对方造成实际信赖利益的损失,即使合同未成立、无效、被撤销,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2.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受损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缔约过失方予以赔偿。但该原则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即除受损害人因身体受到伤害所遭受的损失应予全部赔偿外,其他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额则应限于缔约过失方可预见的范围内,最高不得超过合同实际履行时可以预期得到的平均利润。3.有因果关系,信赖利益的损失必须是对方过错造成的,也就是说必须有因果关系,如果不是对方造成的,即使有损失对方也不承担责任。4.因一方缔约过失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受损失的一方有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但其因防止损失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则应由缔约过失方来承担。5.在特殊情况下应当考虑超出履行利益的损失部分,但应严格掌握必要的、合理的支出费用。6.原则上精神损失不予考虑,对精神损失受害人可以适用侵权行为责任要求赔偿。
四、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问题
所谓的责任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责任产生,这些责任彼此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责任竞合作为法律上竞合的一种类型,它既可能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亦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在民法中,责任竞合主要表现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以及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责任竞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责任竞合因某个违反义务的行为而引起,责任竞合的产生是由一个违反义务的行为所致;第二,某个违反义务的行为符合两个以上的责任构成要件,这就是说,行为人虽然仅实施了一种行为,但该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律规定,并符合法律关于数个责任构成要件的规定;第三,数个责任彼此之间相互冲突,即一方面是指行为人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在后果上是不同的;另一方,相互冲突意味着数个责任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应相互并存。[17]
缔约过失能够产生独立的请求,但缔约过失责任毕竟只是一个补充性的民事责任,它是在不能适用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责任方式。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法律适用问题,合同法并未作明确规定。如果实践中发生因缔约过失而产生的赔偿请求权及合同上的请求权竞合,则应允许当事人从中选择对其更有利的一种请求权(诉因)提起诉讼,以利其及时获得充分赔偿和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某甲到商场购物时,走在刚拖完的地板上,摔倒了造成了医药费等损失,甲就有选择请求权的权利。实践中,当事人择一诉因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司法救济的,受诉人民法院不得以存在其他诉因为由拒绝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后,如果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不得加以限制。这主要是因为附随义务毕竟不是明确规定的义务,而是法官根据诚信原则解释的义务,所以对其适用范围应严格限制。
结语
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新制定的一项法律制度。《合同法》设立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交易安全,填补了无过错的当事人一方因对方的缔约过失行为而遭受损失确因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而无法要求对方进行补偿的空白,保护了缔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的建立不仅完善了债法理论体系,而且是保证合同法有效发挥调整商品流转关系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对于规制权利义务主体的行为,保障交易的安全,保证人民法院依法裁判,加快我国法制步伐,尽快与国际接轨,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变化,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 李卫、王晓路:《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2期,第14页。
[2] 刘凯湘:《合同法》,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6月版,第34页。
[3] 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上册),新华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83页。
[4] 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上册),新华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81页
[5] 刘凯湘:《合同法》,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6月版,第34页。
[6] 沈贵明:《合同法精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98页。
[7] 王西秦 田任华:《缔约过失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载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第3版。
[8] 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27页。
[9] 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55页。
[10] 俞里江:《合同法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8页。
[11] 侯爱民:《浅议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载姚仁安主编:《市场经济中的审判热点问题(之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32页。[12] 刘凯湘:《合同法》,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6月版,第34页。
[13] 郑立 王作堂:《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版,第469页。
[14] 郑立 王作堂:《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版,第489页。
[15] 同上,第472页。
[16] 盛杰民:《经济法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67页。
[17] 刘凯湘:《合同法》,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6月版,第148-149页。
主要参考资料
1.刘凯湘:《合同法》,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6月版。
2.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上册),新华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沈贵明:《合同法精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郑立 王作堂:《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版。
6.俞里江:《合同法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8.盛杰民:《经济法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9.李卫、王晓路:《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2期第14页。
11.王西秦、田任华:《缔约过失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载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第3版。
MMEC可信电子合同缔约系统 篇5
定义:MMEC可信电子合同系统是买卖网公司针对大型企业开展网上缔约交易的迫切需求而提供的核心领先产品,是最具效力的网上缔约系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使用MMEC订立系统网签的数据电文为可信电子合同,具备身份可靠、过程有效、结果公正、保障便捷四大优势。
发展:为了尽快形成以可靠电子签名为核心技术的可信电子合同标准,推动电子商务更快地发展,《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将该试点项目列为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工信部在2012年启动了国家可信电子签名及数据电文应用试点工程。承担此项工作的买卖网公司开发出了MMEC可信电子合同应用标准服务,运用开发SSl加密通道技术、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公共电子签名技术、公共电子验签技术和可信时间戳技术等多项领先技术,能满足大中小型不同企业用户不同需求,带来安全和全程的B2B在线交易服务。
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模版] 篇6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工作过失责任为凡是因个人主观原因对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造成一定影响或对公司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各种情况。凡人为不可抗拒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不在此列。
第三条、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因玩忽职守、不严格按操作程序操作等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损坏不能正常运转、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生产出现次品废品、工期延误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10%—100%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情节严重的除赔偿损失外予以辞退处理,故意破坏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具体赔偿及处理办法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责任事故造成本人或他人人身伤害,视其情节由责任人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100%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额度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
第四条、在对外经济合同、业务往来中,因人为因素造成质量问题、数量短缺、企业亏损、时间延误等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处以50—1000元的处罚直至辞退。
第五条、员工在未经有关人员同意,不得将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资料带出公司和复制;不得在对外经营活动中说不利于公司利益的话,做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事;不得向他人透漏自己工资奖金情况,不得打听别人的收入情况。员工泄露公司机密信息、资料、图纸,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影响公司声誉的,处以50—200元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员工出现以下情形者,予以10倍非法所得的处分直至辞退,数额较大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公司内的偷盗行为;
2、在经营活动中多卖少报、卖高报低;
3、帐务报销中虚报、多报;
4、出差路径与目标不相符又未经批准(须各部门集体认定,以浪费时间发生的工资加多产生的费用为基数);
5、出差逗留时间过长或未出差谎报出差(以当日工资加谎报费用为基数);
6、以公事名义外出办私事(以所浪费的工资额加谎报费用为基数);
7、公共关系活动中,费用开支失当部分(由公司各部门集体认定);
8、因业务关系接受馈赠不上报;
9、业务活动中吃回扣等贪污受贿行为;
10、在业务活动中吃、拿、卡、要等敲诈客户行为。
第七条、工作中相互推诿、工作不力、公共关系中处理失当,影响工作开展,视其情节轻重一次性处以50—200元的罚款,连续三次以上者予以辞退。
第八条、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应随时(24小时)保持通讯工具畅通,特殊情况联系不上的,每次处以20—50元的处分。
第九条、员工进行车辆驾驶工作,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杜绝违章驾驶,对违章行驶造成的交通罚款,由其100%全额支付;对员工在进行车辆驾驶工作中由于违章造成的各种事故,由肇事者承担10—100%的经济赔偿责任(如车辆参加保险的,应扣除由保险公司赔付的各种保险)。
第十条、员工对公司钱、物负有保管或使用责任而损坏或丢失的,承担100%损失的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若发生火灾及其他安全责任事故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如确认员工负有责任,责任人应视 其情节轻重,根据所承担责任大小,承担直接经济损失10%—100%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额度由部门主管根据当事人责任提出处理意见,交由总经理认定)。
第十二条、本制度未列出或没有具体处理意见的工作过失,确需给予处分的,由各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总经理批准后,给予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三条、对重大事件、事故、事故隐患知而不报或不予以制止、消除造成公司损失的,当事人应承担5—20%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
第十四条、以上各处分条款,如上级应该负领导责任或工作失察的,给予当事人一次性扣除20—200元工资或赔偿直接经济损失1—20%的处分。公司内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文过饰非、徇私舞弊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扣发工资20—100元的处理直至辞退,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赔偿直接经济损失100%的赔偿。
第十五条、以上各项中的经济赔偿责任和处分,不应因员工被辞退、自动离职或受到治安、刑事处罚而终止或免除。
第十六条、特别处理:如员工按上述规定在工作过失中承担经济赔偿数额巨大又够不上法律处分的,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公司董事会决定给予缓交、减免等处理。
论缔约过失责任 篇7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理论
(一)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缔约过失责任, 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 因为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负有的先合同义务 (1) , 导致合同不成立, 或者合同虽然成立, 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 从而给对方造成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
(二)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1. 缔约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违反民事义务是产生民事责任的基础, 所以违反先合同义务是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因此先合同义务存在的时间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开始时间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先合同义务开始的时间, 崔建远先生认为自要约生效时开始, 终止一般认为于合同生效时终止。这里突出的是缔约当事人, 而不是指缔约一方, 因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人有可能是缔约双方。
2. 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具有可归责性
存在过错是承担责任的前提, 只有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同时主观上存在过错, 这种过错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才会产生可归责性, 才有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 缔约相对人有利益损失
民事责任以损害事实为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确定应以对方受到信赖利益损失为前提, 只有缔约一方因其行为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失的, 才有可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4. 当事人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相对人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 是一种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即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是造成缔约上损害发生的原因, 而损害事实的产生则是违反先合同义务行为的结果。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关注缔约过失情形较多, 然而对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范围及其认定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不仅立法上存在空白地带, 而且理论上对损害赔偿范围的意见不统一, 研究不深入, 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
三、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措施
(一) 立法方面的完善建议
学习《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2项规定由于意思表示错误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 赔偿损失有一个最大限额即不能超过合同有效时的可得利益数额。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 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句话可以修改为“合同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是对于信赖利益的赔偿不得超过因合同有效时可获得利益的数额。”第58条第二款可以修改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赔偿损失不能超过因合同有效时可获得利益数额。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 认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第一, 合同相对人由于缔约过失所遭受的利益损失不应仅局限于直接损失。
所谓直接损失是指由于信赖合同能够成立和生效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及利息。认为现实生活中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直接损失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 (1) 缔约合同支出的费用即缔约费用及利息, 其中涵盖邮电、文印费用, 赶赴订约地或察看标的物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 准备和实际履行合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及利息; (3) 由于缔约过失所致的合同无效、变更或撤销而带来的实际损失; (4) 由于缔约合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所支出的医疗费用等合理费用。
第二, 合同相对人因此遭受的利益损失不应仅局限于信赖利益。
目前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不断发展, 很多国家不仅实现其补偿性赔偿目的, 还追求对固有利益的保护, 扩大了赔偿范围, 这和缔约过失责任的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但是我国学者普遍否认保护固有利益, 主要是担心如果保护固有利益将会使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界限模糊。
第三, 不应把相对人因此遭受的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范围限制在履行利益内。
在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保护义务, 损害到相对人的人身权、所有权等固有利益的, 这种损失可能不仅仅是履行利益, 如果确实超过了履行利益而不能得到充分的救济, 违反民事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和全面赔偿原则, 依照这两个原则, 应赔偿相对人的所有损失, 所以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实际损失而非仅指履行利益。
(三) 举证责任倒置
“谁主张, 谁举证”是民事责任的一般举证原则, 但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 合同的签订也纷繁复杂, 例如合同一方当事人没有尽到一定的保护义务, 导致相对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 受害人举证有困难, 而对方举证却存在许多便利条件, 所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的举证责任。
结语
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新制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设立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目的是使合同风险降至最低, 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 补充法律对因缔约行为所受损失要求对方赔偿无规定的空白, 从而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设立该制度不仅完善了债法体系, 对于规制权利义务主体的行为, 保障交易的安全,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保证合同法有效调整商品流转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谈缔约过失责任》.法制与经济, 2012年7月, 总第317期, 45-46.
[2]李爽.《有关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的思考》.法制与社会, 2012年4月 (中) , 67-68.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篇8
[关键词] 诚实守信;信赖利益;缔约过失请求权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25-1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来的,所谓的缔约过失责任,简言之,就是法律所保护的,不仅是要包括双方当事人已经缔约的合同关系,也应当包括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合同关系。如果法律不能保护在缔约过程中的契约关系,缔约一方当事人就会因为另一方的疏忽或者不注意而遭受损失,当发生了因缔结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而使契约不能成立时,对其信赖契约有效的另一方当事人,就应该有权利获得基于此信赖利益而获得一种赔偿请求权。耶林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的研究,不得不说是法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创造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论是对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要以损害事实的发生为成立要件,一般认为其责任的发生主要是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是指缔结合同的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为使合同有效,因而信赖对方而支出的合理费用。信赖利益不同于履行利益,主要表现在信赖利益的赔偿结果是使合同恢复到未成立的状态,它是一种既存的利益状态,是对信赖允诺的当事人在允诺之前就已经拥有的利益。而履行利益的赔偿结果则使双方当事人因合同有效所确立权利义务达到完满实现的状态。信赖利益也不同于期待利益,期待利益是指在期望合同能够完全履行的情况下,所投入的花费以及能够获得的利润。从这个层面个上讲,信赖利益是流动在期待利益之中的,且目的直指期待利益。因此,信赖利益损害的赔偿是否受到以期待利益的限制,在不同的情况下,数额的限定程度是不同的:首先,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应该是可以预见到的,这种预见到损失所受到的限制就是不应当超过致使合同不能成立、无效、被撤销状态下的因对方人过错所造成的损失。再次,在合同得到全面履行时所能预算的最大期待利益应当是有上限的,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就不应超过这个上限。所以,信赖利益即包括在信赖允诺当事人已经拥有的既存利益也包括在合同缔约过程中(不论合同是否成立或有效)所支出的费用或代价及其利息的一种损失状态下的利益。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产生是基于一种信赖利益的损失,对信赖利益进行合理性判断与缔约过失责任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请求权有很大的关系。学界的通说是诚实信用说,即当事人为缔约而接触磋商之时,便产生基于诚信而产生一种彼此间的信赖关系,如果当事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如附随义务,保密义务等,造成相对人损害的,应付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责任请求权只能是基于某种债权而为之,基于物权,身份权为请求权的,皆是基于这些权利效力本身而生的救济权。所以,如果想论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债权请求权,以诚实守信原则作为其基础原则无疑是可行的。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地位——与有关责任的比较
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的条文规定,表明了缔约过失赔偿责任的请求权只能以缔约过失赔偿之债为基础,而这一赔偿责任基于诚实信用理论基础的。无论是在撤销当事人之间不真实的意思还是涉及到被追认的无权代理行为等缔约过失责任的场合,都存在善意相对人一方利益保护的问题,利益需要横平,否则将有失公平,而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或者说根本机制就在于利益的平衡,实现双方当事人和社会的三方利益平衡。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主要是否以合同的存在为前提,且基于合同产生的赔偿责任也不同,与侵权责任的不同之处在于责任构成要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损害的是地缔约人的契约利益,侵权责任侵犯的是人固有的權益。这表明出缔约过失责任是以另一种独立的责任形态而存在的。在前文所述当中,缔约过失责任损害的是缔约当事人的信赖利益,“信赖利益损害的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往往就是基于诚信原则与利益衡平的基本民法观念。”在我国《合同法》第42条第三款规定的其他缔约过失责任类型,就明确指出了第42条第一款中提到的恶意磋商的缔约过失责任类型以及第二款中规定故意隐瞒重要事实的缔约过失责任类型,也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突出的缔约过失责任。故笔者认同诚实信用说,应当由诚实守信作为缔约当事人其请求权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培韧.缔约过失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旭东,段小兵.合同法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4]魏振瀛.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91.
[5]林城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59—260.
[6]李哲.关于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若干设想[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6.
【缔约上过失先合同责任】推荐阅读:
论缔约过失责任之合同订立05-17
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05-17
缔约过失责任与诚信原则的适用(钱玉林)05-25
过失责任论法律10-14
过失的意思是什么_过失的解释及造句示例07-18
医疗过失05-22
护理过失10-27
过失共同犯罪10-27
过失致人死亡08-29
减少考试过失性失分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