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心得范文

2024-09-20

我的读书心得范文(精选7篇)

我的读书心得范文 篇1

浅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梁超

读书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而习惯多成于后天,很多人天性喜欢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需要而培养自己喜欢书。来到劲刚后发现很多人经常在公司报纸上交流读书心得,我读书亦多年,不妨也表达一些我自己长期阅读的一些心得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先说读书心得吧。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的动机都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之前显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在衡量着此事可为不可为,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学习有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基于目的不同那么对书的质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古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人的脑袋和身体一样,肯定偶有不适,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脑袋里面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要用哪些书来医治。东方朔曾经很自豪地形容自己“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就是说,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身体基本上够我日常消耗了,可见,即使是圣人,五体不勤的情况下也要开卷有益,先把脑袋给充实了。很多人对书有过不同的比喻,无论是阶梯也好还是粮食也好,书在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它最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也是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李敖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时说到,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参考的,这样才能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读书不是在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指导水平,要不脑袋里面即使藏着一个图书馆恐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读完书一定要派上用场才能显示出读书的价值,如果所读的书不能成为引导自己言行的路标那么即使是读再多的书也收效甚微。也许有人问怎么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日常用品呢,如果能在脑袋装个转换变频器就好了。我认为文字和思想的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思想做底子,读书做形式,将读书作为一种积累思想的行为,然后将这种行为在言行中表达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个人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一本书,必须先要辨明它是不是一本好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如果不信书那不如不读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但是很可能由于个人的知识深度、见识广度、总结宽度不够而显得自己的人生观比较凌乱而不够系统,要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建立起来就要博取众长,通过思想磨合以及实践试用取精华去糟粕,然后才能做到集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可使用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思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自古大成者必不离书,而大气之人也必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起来的,郭沫若说“读书不在三更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读书态度,但是读书也要得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摄取得更多。下面也就读书方法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第一,读书不挑书。正如要使身体营养均衡就不要挑食,挑食之人必定脸如菜色——即使他从来不吃青菜。古人开卷有益,证明每本书必定有它的营养价值所在的,如果我们拿到一本书连书本目录都没看就贸贸然认为此书没什么价值而扔到一边了,那么很可能就浪费了一本好书。但是去到图书馆看到四周都是书总也不能全部都读完吧,所以首先读书一定要注重速度。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一目十行或者双目二十行,书一打开就要迅速找到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关键字。除了很少一部分的作家能做到字字珠玑行行经典外,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是在总结或者传达一个大家都深谙熟悉的词语,然后为了烘托那个关键词语而进行大段大段的映衬式描述,绕了一大圈又兜路回来,绕得好就是意识流,绕得不好就是流水账码字数骗稿费。其次,选择书需要有判断力需要智慧。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装订好不好,作者是谁,是否认识,作者一向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等等,这些选择性的判断也很能左右一本书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益处,如果花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同自己价值观冲突很大的,作者也是一个超级庸才的人,那么再继续深入阅读大可不必。以前我很喜欢周末去泡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首先拿十本书在桌面,然后每本书迅速阅读三十页,三十页后如果还不能看出感觉的话才会将该书枪毙掉放回原处,如果三十页后觉得书还不错就会借阅回去花一两周左右去认真研读。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涉猎得更广,接触的学识范围也更宽。苏轼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天下的所有书,但是他眼睛看到的书肯定比一般人都多,只是很多庸书被他淘汰掉了,剩下的好书他都刻苦研读。我比较喜欢东方朔说的“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利用三年的时间找出好书认真研读,足够自己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就是关于书的价值判断。我从小有个比较不好的坏习惯,就是一拿到书后第一遍就先认认真真看,一遍过后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不会去从书本找出答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自己的答案来怀疑原作的观点,所以一直看书都是抱着“顺应但不顺从”的态度去看,顺应就是顺应作者的宏观写作架构和写作思路,不顺从就是对于作者微观的观点不会一一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知识层面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行万里路去深切体会他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的,他能写出华章,但是很可能每天都是呆在屋子里宅着从不深入群众,即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观点也没有实际操作过,而他们的作品又被很多人传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那么对于同一句话也没必要以某种固有的解析去理解了。所以我说读书要注重“顺应但不顺从”,在阅读中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这样既能认清楚该书的价值所在,也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多读书不等于读多书。读多书是指读书的数量,有的人读起书来饥不择食,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读书的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能做到这样固然很好,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我们奔波劳碌的工作上了,已经很少精力去阅读那么多的书了。所以,在此我强调的是“多读书”。多读书是指时间上、次数上的多,还有对于同一本、同一类书读的次数多,而不是在于读书的数量。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很多书能让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一遍就不错的了,一遍后完全可以把它给自己的孩子折纸飞机玩了。

读书心得范文 篇2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 四 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著,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 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 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在中华大地上,本没有什么中医和西医的说法,就是医。清末以后,西方医学体系进入中国,才有了两者之间的分别。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西医的治病体系是一种战争体系,将疾病因素杀死;

中医讲究平衡与和谐,将人体的正气提升,使得阴阳平衡之后,身体会自然痊愈。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往往是从不同的原点出发的。在认知的某一阶段,过程和得出的结果,有的如并行的铁轨,方向相同却保持着相互的距离,有的却会殊路同归,融为一体。传统的中医与西医,是人类医学蒙学阶段,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对人类疾病认知的产物与成果。所谓中西,不过是地域的区别。此后,伴随着现代科学兴起于西方,蓬勃于西方,传统西医近水楼台,完成了其自身与现代科学的结合,遂实现了现代医学的涅。而中医却亦因地域,更因其强大传统的因袭,一次次与现代科学失之交臂。

中医药的实际价值,我们可以从它护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今天依然继续着的对人类健康的守护中,去体验,去认知。但其在现代化中的实际命运,却令人扼腕。关于它的话题,如今真是众说纷纭。其情形,诚如《当中医遇上西医》的作者区结成所说,论断中医应当如何发展方属合理,或中西医学应当如何融合,“在中国内外,一人一时一地的主见——无论中医或西医观点——不惟不缺,可能已经太热闹了”。同时,有感“至于现实中的中西医讨论,常常是各自表述意见,无关痛痒”,作者“渴望能够稍微完整地回顾中医与西医在历史里的遭遇,更想弄清楚两者在学术上相遇时,客观存在的问题”。让历史说话,区先生找到了绝佳的代言人。历史的言说无讥无讽,娓娓道来,在诉说中,中西医在历史上怎样殊途,在现代如何相通,中医从历史中走来的蹉跎、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变得清晰。

良好的现代医学教育、扎实的专业学识和广博的文化积累,使作者得以自由驾驭中医如何现代化这个大命题。他在历史中漫步省思,以中医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挑战、危机为主线,对中西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述。在充满哲思和雅趣的论说中,作者的关照,始终未曾偏离如何使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直至通往未来的命题。

区结成是个医生,但他同时是个思想者。他没有为人们开出拯救中医的药方,但却把自己的思考呈现给人们。在书的末尾,他重提了贯穿全书的两个疑问,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世界上没有两种医学,真正的医学只有一种?”

这个提法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人类的医学从来都是多元的。“一元”如“循证医学”主导的现代西医学,内部其实也是多元的。但是,多元的医学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总要好好配合。主张多元而各自为政,假装互不相干,无异是医学上的卸责。

“中医学会被现代淘汰吗?”

这个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如果中医学拒绝与现代科学、与“循证医学”合流,坚守传统,它会被现代社会淘汰吗?我的判断是不会,而且并不是因为它有政府政策作保护伞。这个判断,与我是否“信中医”无关。现代西医学在西方也并未淘汰另类医学,相反,过度科技化的现代医疗似乎正在触发另类医学的勃兴。问题是,中医学是要甘于沦为芸芸另类医学中的一员,抑或是要通过科学的关口,登上一个与现代西医学较接近的学术平台? 我期望,也相信,这个问题终会有乐观积极的答案。

如果你对中医药这份人类的文化财富还有热忱,关心她的历史命运与前途,那么,建议你打开这本书,汇入思考者的行列。

读书学习摘要以及心得(范文) 篇3

读书应该坚持三到

⑴坚持手到------读书须动笔,坚持记笔记

⑵坚持心到------应该强调的是研究性阅读,读而不思犹如观而不察,如此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说的都是别人的话,做的都是别人的主张。

⑶坚持身到------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创新结合起来。读书与工作两张皮,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知识迁移,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做得好-----行为习惯,才能写得好------学得好

知识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但是许多知识的掌握是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和生活感悟,或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学习,而非都让中小学生去囫囵吞枣。要知道,孩子们的青春和精力是有限的,把时间都用在记忆哪些以后必然要忘记的知识上,那么,我们恐怕永远也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

知识就像金子,孩子们学得越多,成长的道路上背负的行囊就越重,当孩子们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候,还谈什么独立思考和创造。

最完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从前有一双皮鞋,两只鞋子彼此相爱。可是有一天,它们失散了。一个变成了酸奶,一个变

《公关交际艺术》读书心得范文 篇4

AP1003836

张洁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谓是人类发展中最奥秘,最丰富的学问,也是公共关系中最生动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美国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自身的努力,而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见,掌握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将有助于我们的成功。在此,通过阅读张岩松先生的《公关交际艺术》,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技巧,这将对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从人际交往,语言艺术,交际礼仪三个方面对公共交际一时进行了深讨,它里面由浅入深,翔实具体,从各方面教会了人们的各种公共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总的来说,对我而言,我对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人际交往和交际礼仪这两个部分的内容。

.人际交往是人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人们比以往更渴望理解,沟通,交际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比较,现在人际交往具有讲求实惠,注重效率,讲究技巧和接触广泛等特点。因此,对应之下,我们要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也要和传统的有所差异。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现代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例子可以让人直观的了解这些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说到“熟记姓名,赢得公众”这一技巧时就举了某涉外宾馆的服务员在客人第二次光临时就可以说出客人的姓名从而为宾馆提高形象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公众知道你尊重他,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记住对方的名字,这是出于尊重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是“认真聆听,尊重公众”,在说到这个技巧时,作者列举了朱总理耐心倾听,机智谈吐的几件事件。我从中知道,与人交谈不但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说话,如果做到这些,我们不但可以认真听取他人讲话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还可以避免和减少说话的失误。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此外,如果说语言作为一种和谐的人文意识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关的沟通艺术,那么,一个人的礼仪面貌就是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个人礼仪的形象塑造。

作为交往活动和公关关系活动的主体,个人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主要包括有:仪容,仪表,仪态和得体的语言。

对于自己的仪容,我们要对自己进行合乎常规的修饰和维护,坚持不懈地保持做到干净整洁,发型美观和化妆适度。

对于仪表这个烘托自己最好,使用最频繁的武器,我们应投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的协调,一个人的仪表要与他的年龄、体形、职业和所在的场合吻合,表现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能给人以美感。对于年龄来说,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穿着要求,年轻人应穿着鲜艳、活泼、随意一些,体现出年轻人的朝气和蓬勃向上的青春之美。而中,老年

人的着装则要注意庄重、雅致、整洁,体现出成熟和稳重。对于不同体型,不同肤色的人,就应考虑到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服饰。职业的差异对于仪表的协调也非常重要。比如,教师的仪表应庄重,学生的仪表应大方整洁,医生的穿着也要力求显得稳重而富有经验。当然,仪表也要与环境相适应,在办公室的仪表与在外出旅游时的仪表当然不会相同。

与此同时,色彩的搭配我们也不能忽视,暖色调(红、橙、黄等)给人以温和,华贵的感觉,冷色调(紫、蓝、绿等)往往使人感到凉爽、恬静、安宁、友好,中和色(白、黑、灰等)给人平和、稳重,可*的感觉,是最常见的工作服装用色。在选择服装外饰物的色彩时,应考虑到各种色调的协调与肤色,选定合适的着装、饰物。

曾经有一个例子:一位女推销员在美国北部工作,一直都穿着深色套装,提着一个男性化的公文包。后来她调到阳光普照的南加州,她仍然以同样的装束去推销商品,结果成绩不够理想。后来她改穿色彩淡的套装和洋装,换一个女性化一点的皮包,使自己有亲切感,着装的这一变化,使她的业绩提高了25%。

可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得体,适度的穿着已成为一门大有可为的学问。就寻职或在职的女性而言,服装风格的第一个原则,尤其在工商界和金融界或学术界,打扮过于时髦的女性,并不吃香,人们对服装过于花哨怪异者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生活态度,一般都会持有怀疑态度。

对于仪态,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姿态和风度,在说明仪态时,本书就举了周恩来总理从中学时代起就依照“面必静、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背容直。颜色:勿傲、勿暴、勿怠。气象:宜和、宜静、宜正。”的标准来严格求自己,从而成为仪态美的典范。可见,独具魅力的体态语能够让人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社交中,我们必须要讲究体态美,分别从自己的坐姿,站姿,走姿,微笑,举止,风度等各方面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因此,总的而言,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社交陋习,我会把这些陋习有意识地进行了改正。我觉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掌握良好的公关交际,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表现,欣赏和发展自己,学习公关交际技巧,不但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若每人都学习公关交际,注重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礼仪准则,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第五项修炼读书心得范文 篇5

读书心得

根据区纪委开展纪检监察系统“提升素质、规范执纪、端正作风、树立形象”专题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我于近日阅读了《第五项修炼》一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的著作,本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告诉我们,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事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此组织需要不断完善自身,适应并创造性地改变环境。作为组织成员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适应组织和环境变化。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指导组织的管理,更是对自我提升的引导。

书中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本书的五项修炼如下:

(1)自我超越是指能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以磨练个人才能为基础,以精神成长为目标,以创造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组织成员的创造力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自我超越的精要在于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力。彼得•圣吉认为通过建立个人“愿景”(vision)、保持创造力、诚实地面对真相和运用潜意识便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五项修炼的基础。

(2)心智模式是指存在于个人和群体中的描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进行决策的依据和准则。它不仅决定着人们如何看问题,而且影响着人们如何采取行动。不良的心智模式会妨碍组织学习,而健全的心智模式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也导致了心智模式与事实常常不一致。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发掘人们内心的图像,使这些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即时修正,使其能反映事物的真相。改善心智模式的结果是使组织形成一个不断被检视,能反应客观现实的集体的心智模式。

(3)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为组织学习提供了目标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组织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他们深深关切的目标时组织才会产出创造性学习。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就是建立一个为组织成员所衷心拥护的、全力追求的愿望景象,产生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驱动力的伟大“梦想”。

(4)团队学习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彼得•圣吉认为,未能整体搭配的团队,其成员个人的力量会被低效浪费掉。在这些团队中,即使有些个人可能格外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未能有效转化为团队的力量。当一个团队能够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共同的方向,调和个别力量,是力量的抵消和浪费减至最小。整个团队就像凝聚成的激光束,形成强大的合力。值得一提的是,圣吉认为团队的整体搭配,并不是个人要为团队愿景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将共同愿景变成个人愿景的延伸。

(5)系统思考是一种分析综合系统内外反馈信息、非线性特征和时滞影响的整体动态思考方法。它可以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动态的而不是局部的、静止的观点问题,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原则和技巧。系统思考将前四项修炼融合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阅读《第五项修炼》是对人思维的一种冲击,书中圣吉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麻烦。虽然这是本管理学经典著作,但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许多原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本书蕴含的东西太多,我不能一一论述我的感想,只能选择其中一些感触颇深的内容来与大家分享。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事件都对其他事件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是隐藏在我们视觉观察的范围之外的。书中以啤酒游戏为例打开了系统思考的大门,指出系统思考的第一项原理——结构影响行为。“如果成千上万、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加游戏,却都产生类似的结构”,那么其中的原因必然超乎个人因素之上,藏于游戏本身的结构里。说到结构性问题,如今许多社会弊病的产生必定是因为有产生各种问题的机制而产生的。也许对于这些政策机制在过去是正确的,解决了彼时存在的问题,然而时过境迁,当内外部环境变化时这些政策机制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另外啤酒游戏还涉及到人们的思考习惯的问题。现在社会一切提倡化繁为简,在解决问题时习惯将问题肢解,分开解决。然而当这成为一种趋势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做出决策时看到只是问题的一角,片面的看待问题并盲目采取行动以致造成糟糕的结局。现实中我们总是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却难以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个问题的解决导致了其他问题的发生,或者自以为正确的解决办法不像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总是以传统的思想对待这些事情,局限在问题的本身或表象,问题已发生就必然会有一种惯性思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结果呢?没有看到系统的运作,忽略自己和具体事件都是系统中的因素。

系统思考让我们明白:这种局限于问题本身的思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专注于具体事件而忽略了系统运作的存在。“系统基模”是“系统思考”的核心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九种系统基模,这些基模并非管理问题的“专利”,它的应用范围非常之广泛,熟悉它们对系统思考的训练非常有用,它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模是一种工具,让人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的工具。“未经思考的积极行动常产生相反的结果”,这是在提示我们在看问题时要放宽眼界,扩大思考范围和深度,注意以系统的观点看问题。

圣吉说,“我们脑子里所装的是一些对事物的印象和假设。” 但是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认为我们所想的只是假设,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是“事实”,只有当事实摊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发现,我们被自己既有的思维模式蒙上了眼睛。或许心智模式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心智的“惯性”,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心智模式就是一种捷径。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心智模式也需要更改,不然就会出问题。就如书中所提到的,如底特律汽车制造业者所显示的,整个产业可能慢慢发展出与现实之间搭配不良的心智模式。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范文模版] 篇6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呼兰河中有一个小城,其中有着作者的童年,以及他那个慈祥的祖父。

祖父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常常笑的和孩子一般。

在那个严冬到来,大地就裂开口、处处布满冰霜的呼兰河边,作者的童年也似这座寒冷的城一样悲凉。她面对着因说吃的是瘟猪肉而惨遭母亲外祖母打骂的孩童,无人理会、无人在意的不幸者,无数在泥坑中丧失生命的小生灵以及父亲和祖母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都不禁让我泛起丝丝心痛。在这个悲凉的小城,作者和祖父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作者的到来给予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祖父给予了作者无限的关怀和爱

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多都储存在祖父的大花园里。作者总是爱学习祖父,如跟着祖父戴草帽、栽花、铲地。铲地时祖父还贴心的把锄头杆给我拔下来。作者在花园中嬉戏玩闹,作者一次把“狗尾巴草”当做“谷子”而被祖父好好的嘲笑了一番。

祖父是有学问的,他喜欢教作者念诗,发现只念行不通时就给作者讲每首诗的意思。作者早上念、晚上念、半夜醒了念、客人来了还念,然而作者总是爱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那客人也总点头说好。

祖父是个善良的人,在小团圆媳妇夜晚被打时,他到老胡家去劝说了好几回“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以及祖父借房子给冯歪嘴子居住,帮其渡过难关都体现了祖父的良善。

然而祖父在那个年代思想上也难免是迷信的,呼兰河有一个说法,搬家“春天二月搬,秋天八月搬”祖父想让每晚跳大神的团圆媳妇家搬家也总说明年二月再让他们搬。

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那园里的风景也无影了,作者的童年因有祖父,所以拥有欢乐,用作者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

祖父给予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它允许作者随便玩闹,对作者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作者的天性,在他暖暖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中,这个悲凉呼兰河城中的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油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2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3

在即将升入九年级的这个假期,我饶有趣味地捧了一本《呼兰河传》细细来读。在密密麻麻的人物事件中,唯有住在磨房里的冯歪嘴子令我尤为难忘。

冯歪嘴子日日夜夜打着梆子,有阳光的日子,那丝蔓的长势就疯狂起来,形成两个世界,冯歪嘴子孤零零的生活在花园以外,偶尔租父或老厨子去找他聊聊,提前离开只剩他一人自言自语直到重新去干活。

从秋天来了以后,冯歪嘴子就又和园子重逢,说来他的为人也并不差,时不时还会偷偷给作者家里不让多吃的粘糕。一次好奇的行为,让作者无意知道了冯歪嘴子成家的秘密,也使得呼兰河人民继小团圆媳妇之死后倍受访传的重大事件。人们四处传着王大姑娘的不好,却也没有激起冯歪嘴子一家什么行为,他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好:搬进草屋、等待小儿子出生… …

然而上天又给了冯歪嘴子重重的一击,他的女人产后死去,留给他一个看似活不久的小儿子。冯歪嘴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不知道人们用绝望的眼神看待他、不知道自己身处绝境、不知道自己就要完了,虽然他也时常悲哀,但仍以一个男人的臂膀支撑这个家。

冯歪嘴子在“看笑话”的环境中,顽强的战胜了这一切,隐藏自己的痛,带给孩子们和邻居们一如既往的乐观。这也真正倾注了作者萧红的愿望和祝福。

近来,一系列事件不由得让人产生对生命脆弱的深深忧虑。天津大爆炸,陕西山体滑坡,贵州地质灾害… …再如早先的印尼海啸,汶川地震,马航失联,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 …我们的地球怎么啦,我们人类怎么啦……

若干年前,中华民族处于最苦难的境地,自然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滞后。然而,如冯歪嘴子 一样的国民,他们依然乐观,依然坚强。掩卷深思,我恍然明白:正是这样的民族,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她百折不挠,她充满希望。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4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每当听见这首《童年》,我就会无限感慨即将逝去的美好童年。

在《呼兰河传》中,我了解了作者萧红的童年: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相向,祖母针刺手指的痛……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冲淡她童年的快乐!在灰暗的呼兰河城中,让作者感到最快乐的,是祖父的后院。

后院里,她无拘无束的成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祖父的用作,瞎铲地,把狗尾草认成稻谷,吃黄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泼水……玩累了,随便找地睡觉,捅窗纸,吓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一个生机盎然、自由自在的后院——快乐的童年!

萧红笔下的“后院”,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好动、调皮任性在其中尽显无余。我羡慕她的童年,我也好想让我的爷爷藏起我的草帽,和我捉迷藏,陪我念诗,一起在后院玩耍……

看着萧红的童年,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思绪万千。记得十岁那年的一天,爷爷带回了几只刚出壳的小鸭子。小鸭子全身黄色,毛茸茸、肥嘟嘟的,只有手掌那么大,走路还跌跌撞撞的,鸭子十分滑稽,真惹人喜爱!爷爷把小黄鸭放养在屋旁的荒地上。爷爷说,喂养鸭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开心得不得了!看着这可爱的小东西,情不自禁的伸出小手,想抚摸它。说来也怪了,一只小鸭子似乎通灵性似的,居然伸长脖子向我凑过来。我喜出望外,用手轻轻的摩挲着小鸭子的毛,柔柔的、软软的……我赶紧抓了一把米,放在手心,小鸭子便迅速地伸过头来吃米。其它鸭子看见了,也都一跌一撞地向我跑过来,我任凭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用扁扁的嘴不停地啄我的手。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放学回家,就来到荒地和这些小鸭子一起,给它们喂食,陪它们觅食,和它们玩耍……我仿佛就是鸭子家族中的一员。

可是,再看看周围同学们现在的童年,整日与手机、电脑、卡片为伴,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的童年能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虽然我们是农村孩子,可还有很多同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真是悲哀!

读了《呼兰河传》,对我触动颇深。童年应该像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不仅仅是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花草树木、蝴蝶蜻蜓;还有风景名胜、小狗小猫;还有……同学们,请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童年回归自然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

童年,就像旋律中最撩人的音符。童年,就像花朵最娇嫩的蕊心。我们还尚处于童年的季节,我们还能享受,最天真的畅想。

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深刻童年。童年的回忆,总是让多少年后的自己忍俊不禁。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

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

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我的读书心得范文 篇7

自动自发,忠诚敬业,高效进取……这些都是所有企业对员工的共同期望,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员工都能在自己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立信誉,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而达成此目的最重要的诀窍就是做人做事做到位。人生要敬业,爱业,精业,乐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形成人生的价值观。我想,不论我们是块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发挥了作用,体现了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一块好料。不管领导分配你做什么,都要先做到先了解工作程序,要求,标准,任务,再从培养自己的兴趣入手,首先是要让自己喜欢热爱这项工作。责任会让你的生活充实而愉快,生活变的美好而且充满阳光。责任能改变一切,能从讨厌变成喜欢;喜欢和讨厌做的事情效果是不一样的,爱这项工作你就会想方设法的动脑筋去做好这项工作,边干边总结,取别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让自己很快的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处处考虑到集体的利益,一心为公,克己奉公,关心他人尊重同事,敢于负责,做出成绩,建立信誉,就能得到同事们的认可,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而讨厌做那件事的人,他就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他只能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又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到位呢?

当然一个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例外的需要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在一个集体里要学会欣赏别人,然后认识他人的优点,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多看别人的长处,背后不说别人的短处,学会关心别人,理解比别人,这样才能显示出组织的力量,才能建设出一支顽强有力的队伍,才能产生团队的凝聚力,发生团队的集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人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开脱,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各种借口耳熟能详,比如做销售却总是卖不出产品,他们会说“这工厂生产不出像样的产品”工作进展缓慢,他们则会说“从前面的人员开始就一直很缓慢,所以责任不在于我。”不是积极的想办法完成任务,而是绞尽脑汁寻找各种借口,去搪塞去躲避各种责任。为什么出现借口?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在每一个借口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根本不愿意说出来,借口可以暂时逃避困难和责任,获得些许心里的慰藉,试想当责任被越来越多的借口代替时,我们也将成为一个对工作没有责任,对周围的人没有责任,最终对自己,对亲人都没有责任的人。而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做事法则,不仅自己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要用自己这中良好的工作状态去带动别人,要上下一心,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公司安全运营。“公司这个集体正是不完美的人集中在一起齐心协力,相互克服缺点,向社会输送产品,并提供服务的地方。”总之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一种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我们在工作中的乐趣是很多的,比如按时按质量的完成某件事情,比如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帮助他人,或者得到领导的表扬等等,遇到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是快乐的。同时,我们的心态也是积极向上的。所谓的不顺心,不愉快也会减少很多,借用一句话就是“世间并不缺乏快乐,缺乏的就是发现快乐的心情”有了这种心情,便有了良好的心态,工作起来你便锐不可挡,当然也许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痛苦,但痛苦却让你变的成熟,一份积极的心态,面带自信的笑容,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起,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我们也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将是我们感到幸福和获得幸福的源泉。的确,做事做到位是每个员工最起码的工作准则,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事做到位,你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获得成功。大多数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有多少新奇的想法,而是因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一项最有效的活动——执行,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做事做到位”。

《做事做到位》读书心得体会2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一本好书可以激励人,一本坏书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做事做到位》就是一本明理识路的好书。在快节奏、高效率、纷繁芜杂的工作中,做事到位是任何一位员工所必须拥有的素质,做事做到位才能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对社会、对企业、对家庭、对自己,都是一种责任。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认知的、体会的过程,做事如何做到位,源于对工作的态度,所谓心到才能手到,就是做事做到位的基石。

中国足球前主教练米卢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说得非常经典。他2002年带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的冲进了世界杯决赛,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我们做事前首先要端正态度,事无巨细,领导把任务交给你,首先就要好好把它完成,绝不能敷衍了事,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要踏实,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都是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日子里,很显然是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都做不好。熟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大多是由平常的、细小的、不起眼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而成,也是许多繁杂事务的重复,工作完成之后,在一定的层面并不一定看到什么成就,可是一旦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别人的工作。所以,“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一件不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灌装的职责是把中间料液灌装起来,包装的职责是把生产的半成品包装成成品,准备的职责是领取物料,配制的职责是将原料配成中间料液,灭菌的职责是对包材进行灭菌,维修的职责是对车间的设备等进行维护和保养……车间里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更加浪费时间!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在返工的过程中不但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返工的过程中会严重的影响了现场的控制,造成更加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样的恶性循环会给车间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灌装车间里做事做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灌装间的卫生要求是很严格的,每天都要进行无数次的清洁工作。在清洁时很有可能会留下死角,这就是做事做不到位的表现,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我们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多,连续生产的机率也就很多,所以中间清场的效果极为重要。如果我们做事做不到位,清场不彻底,就会直接影响下一种产品的质量。化妆品是直接作用于皮肤的产品,如果产品受到其它产品的污染或是被微生物污染,很可能使皮肤产生异常反应,使公司的信誉降低,影响公司的形象。所以,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的去做,让做事做到位成为我们的风格。

做事做到位,说到底就是认真执行,负责到底。生产部张部长在培训时总是讲这样一个例子。说是一名员工安排他去擦桌子,规定每天让他擦五遍,第一天他照办了,第二天他也照办了,可到了第三天他觉得擦四遍效果也一样,第四天他只擦了三遍,最后可能一遍都不擦了,对这种执行不彻底的员工,也就更谈不上做事做到位了。

做事不要太匆忙。在工作中,有很多人总是低头做事,他们匆忙如大自然的蚂蚁,却没有多少实质的收获,对他们来说,草率行事,冒冒失失是自己最好的写照!在工作中应该对自己的下一步的工作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把自己要做的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落实!制定好就去认真地实行,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利索的完成,不拖泥带水!从制定计划的那一刻起就按照自己的计划亲身去干!在完成每一件工作后都作详细地记录总结,从中得到经验!

做事就要做完,就要做完美。化妆品的生产是为了人类的美而做,所以凡事都要做到位,不要“只差一点”,不要“差不多”就行。比如尾部灌装压软管,压偏一点点就很难看,在生产中不得不挑出来,作为不合格品。想想如果工作时将灌装机光标电眼的操作熟练掌握,就不会只差一点了,也就减少了不合格品和废品,这样做事才算是到位了。包装间的工作更由不得半点马虎,品名规格都要认真核对,批号更是差之毫厘米谬之千里,一个数值就代表一种意思。不要做书中讲的差不多先生,更不能凡事只求大概可能,应该本着“今天比昨天和明天都更好”的态度做好身边的事,为明日做好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唯一办法。

“做好每件事,开心每一天”,不仅是我们车间包装工序的口号,更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留心身边的细节,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更加得心应手,“做事做到位,更上一层楼”。

《做事做到位》读书心得体会3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书中的许多话让我触目惊心,一句句“中国人做事不到位”,我想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所触动的。书中提到的随处可见的做事不到位,如投机取巧,遇事拖延,应付了事等在我们身边甚至在自己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些因为不到位引发的严重后果让人痛心不已。它使我明白:在工作中,合格、到位,只能算得上工作的最低要求,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做一件工作,要么干脆别动手,要么就有始有终,彻底完成;在工作中应该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绝不只做百分之九十九;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工作也会以积极的回报回馈于你;对工作应充满热情,这样才有可能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人生;考虑细节,注重细节,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提高1%,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抵达成功。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的工作态度应该是端正的,接到一件工作能有始有终彻底完成,不喜欢半途而废,会认真对待,并力求做得最好;我也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学校布置的工作能按时完成,决不拖拉,并尽可能提早完成。这些只能算得上是工作的最低要求,离书上要求的到位还差的很远,我是属于那种循规蹈矩式的员工,缺少创新意识。书中提到:“制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学校之所以能在同类学校中处领先地位,离不开学校严明的制度,是这严明的制度让我们师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也改变了学校的命运和师生的命运。有时会对学校不近人情的制度产生抱怨的情绪,读了本书后,意识到这也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没有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没有深刻理解做事做到位的内涵。如果学生耍小聪明,侵犯学校制度,那最终的结果是学无所成,误入歧途。如果老师耍小聪明,侵犯学校制度,那最终的结果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到位,而使自己管辖的范围发生安全问题,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到位而使自己管的学生发生重大违纪,这都不应该是一个老师的所作所为,这些都是做事不到位的后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那就是做事做到位,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为老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努力做到仔细、认真,尽可能的防范各类问题的发生,不能因为自己没教育到位,而出现学生犯错。虽然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面对的都是些琐碎、烦人的事,但我应做到“平凡的事情重复做好”,我想经过多次重复,终会做好的。总之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要学会坚持,学会不轻言放弃,如果能将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书中提到:“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这说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现在的学生这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秩序、制度的重要性,我做为班主任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应设计精妙的制度,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因为有效的管理程序是取胜的保证。总之,以后要以书上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做事做到位的中国人。

《做事做到位》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看了《做事做到位》这本书后,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懂得做人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要有始有终,这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人品的重要步骤。工作事情无大小,既然我们选择了一项工作,来到了昌邑烟草,就要用心与同事相处,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对待公司利益没有份内份外的事情。书中通过浅显的道理和具体事实说明了做事做到位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做事不到位的原因及不到位的危害。我们必须爱自己的岗位,用心地干好本职工作,才能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做到位,做到让公司满意。

这本书不只针对工作态度而且还教会我们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比如,“应对干忧是分内之事”中写到:“有些员工对工作的期望非常片面,他们希望只要求做事,仅限于事,不要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你给我创造一个做事的环境我就能发挥很好,我凭良心干事。

经常听到的说法就是:“这不是我管的事。”“一个称职的员工,必须清楚所从事工作的游戏规则,必须知道事情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怎么做,遇到各种困难时不放弃责任,尽力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以求把事情做好。一个真正杰出的员工必须明白:应对干忧也是你分内之事。”又如,在“热爱自己的工作”中写到:一件工作有趣与否,取决于你的看法,对于工作,我们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和骄傲地做,也可以悉眉苦脸和厌恶地做。如何去做,这完全在于我们。所以只要你在工作,为何不让自己充满活力与热情呢。无论你正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

在“做事不要太匆忙”中写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事先的调查和分析都会有助于你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好的钟表行走十分规律,不快也不慢。有智慧的人做事决不匆忙,也不拖沓,不莽撞,也不踌躇。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忙,没有积压,决不拖延。

这本书可以说是字字句句点醒我,在其中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我们每个工作人员的影子。

上一篇:侦查监督科工作总结下一篇:2017食药监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