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讲话

2024-10-18

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讲话(精选5篇)

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讲话 篇1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刘奇葆

(2010年11月17日)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次省委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分析和把握我省当前和今后几年发展形势,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推进“两个加快”,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同志对中央《建议》作的说明,对科学谋划我国“十二五”发展、做好党和国家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这次省委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和推进我省“十二五”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把握“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我省更大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十二五”,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化对我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

第一,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统一对加快我省发展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讲话中,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统一思想认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鲜明指出了推动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我省来讲,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是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国家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与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是高度吻合的。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高地、跨越发展的过程。二是扩大内需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机遇。中央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从区域层面讲,扩大内需,西部是最具潜力的地区,这既包括进一步扩大西部的投资需求,也包括挖掘西部的消费需求,解决制约全国持续增长的市场约束。而且还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影响有可能长期存在,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取向不会轻易改变,刺激措施不会轻易退出。这有利于我们抓住有利的政策条件,继续扩大投资、推进重点产业项目,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三是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是我们面临的独特机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目前只是基本完成,“十二五”前期还有一定的工作量。经过我们的积极建议,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促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专项规划。这将有利于保持对地震灾区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有望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用好这些政策,放大政策效应,不仅有利于灾区恢复振兴,也有利于解决全省的发展难题。四是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特别机遇。中央大力支持藏区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为我们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综合分析各方面形势,我省“十二五”是完全可以加快发展、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时期。大机遇,需要谋大发展,必须有大作为。我们要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不动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我省跨越发展。第二,要认清和把握当前全省工作的态势,进一步形成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局面。“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工作是在极为艰难的局面下向前推进的。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奇迹,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但我们也要看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我省发展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谋划“十二五”发展,必须全面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尤其是要对全省工作态势有准确判断。经过近几年的坚韧奋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全省重大工作不仅没有耽误,而且抢抓危中之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我们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各类规划已经形成,重点项目正在实施,尤其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骨干框架已经奠定,开放合作捷报频传,重要产业迅速崛起,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重大工作破了题、开了局、起了步,但无论从工作量还是工作周期看,正迎来集中建设的高峰阶段,更大的工作量还在后面。“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前期,从工作要求上讲,最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继续攻坚,推动落实,挺进纵深;从努力目标上讲,最需要的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跳起摸高,加快发展。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打好全省重大工作集中攻坚战,保持投资规模高位增长,持续掀起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热潮,强力推进产业快速崛起,书写我省“十二五”发展更为精彩的篇章。

第三,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进一步明确我省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中央《建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必须鲜明突出这一主题和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议》“五个坚持”的原则,并充分体现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从我省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出发,坚持调整存量和扩大增量,主要在扩大增量中调整经济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化投资拉动,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做强做大工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要着眼“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加大力度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西部领先的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推动我省成为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人才建设高地,变“内陆盆地”为“发展高地”,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要通过5年的努力,使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发展,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四,要主动适应四川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晰我省“十二五”发展的着力重点。推动一个时期的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反映发展阶段要求,抓住发展主要矛盾。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谋划我省“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明确着力重点和努力方向,既为经济当期快速增长提供动力,又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后劲、开辟空间。要着力把基础做牢,重点是解决交通、水利、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改善加快发展的保障条件。要着力把产业做强,重点是解决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的产业支撑问题,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要着力把城市做大,重点是解决城镇化进程滞后和大城市缺乏的突出问题,不断挖掘和释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要着力把科教做优,重点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问题,不断增强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要着力把民生做实,重点是解决共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既是我省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又是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既是我省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具备迅速突破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抓住了这些重点,就把握了“十二五”发展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从发展需要出发,抓住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打开工作局面,力争用几年时间办成几件大事,努力使发展面貌有显著变化,各项事业有显著加强。

二、紧紧抓住和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次全会通过的省委《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我们要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整体谋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问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发展保障条件根本改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我省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主动对接国家投资支持的重点和方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持续合理增长,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通进出川大通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全力保障枢纽工程攻坚推进,决战决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突出铁路建设这个重中之重,优先建设连接大西南、大西北的交通走廊,加快推进成兰、成贵、成西、成昆、成渝铁路等大通道建设,不失时机地推进川藏、川青铁路建设,加快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铁路枢纽。要继续突出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抓好已开工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畅通与周边省(市)的连接,大力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要进一步强化成都双流机场的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功能和地位,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宜宾港、泸州港等内河港口建设,更加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内河航运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前瞻性地安排今后几年我省的交通建设,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对交通的新要求,充分考虑物流高速发展对交通的新需求。要通过几年尤其是“十二五”前期的艰苦努力,使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真正为我省百年发展奠定基础。要以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天然气生产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实施“三网融合”,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二)着力推动产业强势发展,支撑我省向经济强省迈进。经济强省,必须首先是产业强省。随着交通等发展条件快速改善,我省产业强势发展的态势已初见端倪。做大做强产业,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一项重大工作。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加大水电、钒钛、天然气、农产品等战略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加快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打造一批重大产业基地,促进资源开发直接惠民和带动资源地的发展。要通过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引进和实施一批电子信息、汽车、油气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千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要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省科技和产业基础,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方向,力争在最具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抓出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要依托园区发展产业集群。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依托城市办园区,办好园区建新城。要用好国家支持扩区调位的政策,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要突出产业园区的特色和成长型要求,深入实施“1525工程”,办好对口合作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约集中集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四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适应服务业高端化的需要,在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等方面探索新路子,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要适应改善发展环境的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大力降低物流成本。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以成都为龙头的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打造商品交易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要适应居民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做强做大旅游经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城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有利环境。要把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我省“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努力走出符合四川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是要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要下大决心解决我省大城市缺乏的问题,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尽快发展成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特大城市,推动一批中小城市发展成5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要充分发挥成都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5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要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二是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城镇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城镇发展形态。要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任务,大规模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确保城镇发展的科学性和高水平。要坚持“四注重、四提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风貌和品位。在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绿道”。三是要以推动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要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分类推进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等“五大经济区”建设。要充分用好国家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强与重庆市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发挥成都、重庆的“双核”效应,打造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要全面实施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大力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示范窗口。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我省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在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造了鲜活的经验。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要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优质商品猪和特色畜禽等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走科技兴农之路。三是要全面规划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推进“三打破、三提高”,以县为单位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要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灾区重建中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人口聚集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四是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总结推广成都试验区建设经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要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防止损害农民的利益。

(五)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未来几年,我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有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要坚持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导向,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产业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要充分发挥我省人才优势和科教优势,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要在重视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要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三是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发展。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人才基础。要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民生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正确处理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继续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引导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要把实施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制定实施全省藏区、彝区和革命老区集中连片扶贫规划,深入实施民族地区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进一步解决市场发育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使改革从领域内走向跨领域、从单一改革走向综合改革、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层面,推动新一轮释放生产力的重大变革。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要坚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总结近年来我省引进重大产业的成功经验,着眼做强产业,敏锐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态和规律,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实现产业发展的快速突破。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注重引进和加快形成产业链。要坚持“三外”联动,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保持外贸稳定较快增长。要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发展,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和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密切与东盟、南亚、中亚等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提高我省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促进全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目标任务,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清醒认识所承担的繁重历史任务,清醒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清醒认识我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中依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社会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

(一)全面加强社会管理。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化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在实践中探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和好办法。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工作中,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尤其要在流动人口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切实解决一些“两新组织”游离于党和政府管理之外的问题。要把对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加强对手机、互联网等网络信息管理工作。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没有发展,稳定就没有基础;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保障。当前全省社会总体稳定,但多种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维稳任务仍然繁重。在推进“十二五”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要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维稳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切实转变维稳工作的思路,实现从“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的转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四川”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严打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社会治安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健全维稳工作预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分裂破坏活动,切实维护藏区、地震灾区社会稳定,保持全省社会大局稳定。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要落实维稳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维稳力量建设,不断提高维稳工作水平。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了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做好群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强化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对群众有利的才干,绝不能干损害群众利益的事。要改进群众工作,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方法,切实解决一些干部不敢面对群众、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大力增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本领。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和使命,确保“十二五”发展各项部署落实见效

这次全会通过的省委《建议》,为我省“十二五”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推进我省“十二五”发展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必须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扎实苦干,奋力攻坚克难,把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落到实处。一是要抢抓机遇。我省“十二五”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机遇重大而宝贵。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意识,认清大趋势,驶入主车道,抢占快车道,紧跟全省击鼓奋进的发展步伐,不脱轨、不掉队、不落后。要以奋力争先的状态、尽职尽责的工作、百折不挠的意志,化大机遇为大发展,一年迈出一大步,五年上个大台阶,推进全省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二是要做好规划。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建议》精神,扎实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要与中央“十二五”发展部署相衔接,与我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部署相衔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省委近几年工作思路和重大部署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要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大力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要用好政策。推动发展,政策就是资源。“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政策、贫困地区连片扶贫政策、转变发展方式政策、产业转移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很多。要吃透中央和省上政策的精神,深入研究、认真梳理、及时对接,准确把握政策的支持范围、原则、方向和重点,切实把支持政策落实到工作中,用政策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注重做好特殊政策的“放大”、“叠加”和“嫁接”工作,搞好政策的细化和配套,真正用好用活用足政策,把支持政策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

四是要狠抓落实。规划的功效在于实施。要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各地各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抓落实的局面。要加强监督检查,抓住目标要求不放松,落实政策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放松,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实效。要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继续倡导“四个特别”的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各级干部为“十二五”各项事业发展顽强奋斗、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这里,我再讲一下当前工作。今年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各方面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大力度,扎实推进。一是要衔接和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工作。今年以来全省发展态势不错,要狠抓工作重点不放松,保持工作状态不松懈,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弱,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十一五”发展打一个漂亮的“收官战”。在狠抓当前的同时,要着眼长远,认真总结“十一五”特别是近几年工作,加强对重大发展问题的研究,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二是要加大各种要素保障力度。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和把握,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发展的影响,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并提前作出安排部署,尤其是要提前思考资金筹措问题,搞好油、气等重要物资的市场供应,防止市场供给和物价出现大的波动。三是要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四是要扎实抓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要认真检查已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种粮积极性,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热潮。要保持重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五是要大力做好关心群众工作。要继续实施重点民生工程,确保资金投入和项目落实到位。冬季到了,要特别关心地震灾区、贫困地区和高寒地区特殊困难群众,及时开展送温暖和献爱心等帮扶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全省大局稳定。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我省成就辉煌。“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机遇更好,发展基础更好,发展条件更好。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击鼓奋进的五年,大踏步发展的五年。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坚定信心,爬坡实干,奋力实现我省“十二五”宏伟目标,迈上科学发展的大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讲话 篇2

本刊讯2月,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批示表扬四川电信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刘奇葆在批示中赞扬四川电信过去多年间为肩负的社会责任作出的重要贡献, 成绩显著, 并希望四川电信再接再厉, 取得更大的发展。

刘奇葆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去年四月在川会面期间, 就双方在川合作发展, 共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抢占“十二五”信息化制高点, 推动四川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 四川电信按照四川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达成的“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光网四川”建设工作, 完成与全川21个市州、主要厅局及重点行业“智慧城市”战略合作签约, 围绕“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工程, 完成信息化项目300余项, 并承接国家住建部信息化项目、国家信息中心外网维护平台试点等重点项目。

2011年, 四川电信在协助政府推进“智慧政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由四川电信负责运营的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获得了全国第四名、西部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专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去年底, 四川电信负责承建的省、市、县三级政府156个电子政务大厅全部开通运行, 配套的3G手机版电子政务大厅也同步开通, 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以政府服务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集群和3G移动政务网站集群。截至到目前, 四川省电子政务大厅为公众提供可网上申报办理的事项数占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65%, 为公众提供各类下载文本6450余个, 全年共办理网上咨询1814件, 受理网上申请9740件, 通过率96.82%。

4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讲话 篇3

(2011年11月10日)

全会对推进四川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全省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开放、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格局,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努力构筑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

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推出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均衡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承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行业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深化文化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文化交流合作。

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充分发挥四川人才资源大省优势,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在全省文化战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发挥全省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省第十次党代会于2012年5月在成都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在我省深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十二五”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切实做好工作,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发展好势头,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团省委书记讲话 篇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继中央16号文件下发之后,党中央和省委都分别召开了规格很高的会议,主要领导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亲切关怀,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为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各级团学组织迅速行动,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团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在专题下发《共青团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必须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的同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相继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管理、心理健康、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若干配套文件。各地各高校团学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特点,广泛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发展、中原崛起献青春”、“学习英雄李学生,争做时代好青年”等主题教育,特别是近两个月来,高校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使广大团员增强了意识,坚定了信念。各地持续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我省贫困县计划、现代远程教育服务行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类先进人物、杰出青年走进校园,为大学生进行了形势政策教育、成功成才讲座,组织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作品竞赛、“河南省青少年读书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提升了广大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围绕“三理”教育的实施,通过济困助学、结队帮扶,实施“爱心接力计划”和“心理阳光工程”,深化“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服务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和心理健康。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使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党和政府、社会培养出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省高校共青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潮正在形成。在此期间,全省高校团学干部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广泛开展调研,扎实做好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团省委向长期以来工作在全省团学工作一线的广大团干部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问候!

上午,大家听取了专家讲座,6个高校和省辖市团委的负责同志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了很好的发言,刚才我们表彰了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第三届“挑战杯”先进单位,又有6个单位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做法和体会,谈得都非常好,希望各高校、各级团组织能够通过本次会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下面,结合这次会议的主题,我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通过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中央16号文件、全国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认真学习,大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都有了非常深刻地认识,我在这里着重

强调一下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首先,建设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国内形势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国适时提出对外建设和谐世界、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胡锦涛主席在今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呼吁全世界共同努力,使21世纪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谋求霸权、不威胁他国的原则立场,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从国内发展来看,改革开放27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长,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胜利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建设,更加重视民情民生。同祖国的发展相同步,河南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去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保持了从98年以来连续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居全国第5位,到今年底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突破一万亿元大关;去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以前在全国的第28位跃居到第17位、18位;我省的高速公路建设到今年底有望突破2500公里,在全国将名列第三位或第四位;我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609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我们用占全国1.7%的土地,使全国7.8%的人口走向了富裕,正在向小康迈进;我省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小学的入学率达到99.97%,初中的入学率达到96.46%,目前,全省有80余所高校,在校学生达到78万,比“九五”末、“十五”初的30余万在校大学生有了大幅提高,使许许多多青年学生圆了大学梦;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推出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十件实事,还拿出29亿元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对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历史。胡锦涛总书记今年8月份来我省视察时,充分肯定了我省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河南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并要求河南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这是对全省人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重要战略机遇期所展示的美好前景,是最有感召力的素材。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身边的变化和发展感同身受,对于美好前景充满向往,正是我们加强和改

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其次,“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在制定描绘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的同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面前,一方面这个宏伟蓝图的实施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奋发成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原则要求。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大学生为本,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比如要坚持全面发展,就要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坚持协调发展,就要坚持统筹课外课内思想教育的阵地和资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层覆盖;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体系。这些新理念、新方法,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思想境界,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三、党政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全省工作会议之后,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副书记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等主要负责同志,亲临校园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深入学生食堂、宿舍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讲明政策,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宣传、教育、组织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功经验、涌现的先进典型等进行了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的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让人民满意、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和“德政工程”。当前,一个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

其四,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团中央决定从2005年9月到2006年1月,在全团实施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共青团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是共青团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续和深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精神的实际行动和具体举措,对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团省委根据我省实际,已经做出了统筹安排和部署。这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突出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特别对高校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值得信赖、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他们在政治上坚定,学习上刻苦,修养上乐于奉献,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我们河南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上出现一些思潮、苗头和政治**时,连续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充分说明我省的大学生在政治上是坚定的,同时也表明全省高校各级团组织、团干部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诸如政治上不够坚定、信念比较模糊、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等现象。对待这些问题,特别是对待大学生,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看待他们、分析他们,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相信青年,始终依赖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作为青年工作者既要始终代表青年利益,敢为他们说话,并为他们撑腰,又绝不能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姑息迁就、放任自流。这次全团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明确提出要实现增强意识、健全组织、促进工作三大目标。对我们河南各级团组织特别是高校团组织来讲,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在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一是理想信念问题,即要突出理论学习,注重强化青年学生“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二是组织建设问题,即要根据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大胆创新,建立健全各种团学组织。三是促进工作问题,也就是着力提高服务能力问题,力争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做好切实有效的服务。这些都为我们大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紧扣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紧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凝聚人心,迫切要求全省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团学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努力开创高校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致力抓好工作落实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共青团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共青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检验。关于高校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精神、方法步骤、目标要求以及配套措施都已非常明确,我在这里着重强调

以下几点。

1、围绕“树魂立根”,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始终是高校团组织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大学生中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新高潮,把握科学内涵,领会精神实质,牢牢树起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树起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魂”;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用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前景去感召激励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认清自身的责任,深深立起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根”。只有把涉及大学生精神支柱的“根”和“魂”的问题解决了,高校团组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就落在了实处。

2、突出“三理”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在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文明委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已经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这一活动,涵盖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突出问题,体现了中央、省委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一项具有河南特色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特别是高校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其作为共青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三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增强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抓手,从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贫困县计划和现代远程教育服务行动,动员组织更多的大学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他们在火热的生产实践中,以自己亲身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以心理健康、生理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经常深入到广大青年学生中间,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生理健康知识讲座、青春期卫生知识讲座等有效的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到校园去、到阳光下,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希望各高校团组织都能够紧紧抓住全省开展“三理”教育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在此项活动中有位置、有载体、有抓

手、有作为。

3、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当前,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面临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贫困生的助学问题,二是大学生的就业成才问题。越是构建和谐社会,越需要以人为本,越需要对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能否有效帮助青年学生解决这两个实际问题,直接关系到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团学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凝聚力。据统计,现在全省70余万在校大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占在校生总数23%,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心、关爱、关注他们,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部分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入学后,高校团干部更要带着感情、带着关爱去关注他们,善于和他们结交朋友,建立友情,多联系、多沟通,既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又动之以情、服务育人。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要进一步做好济困助学工作,多渠道筹措济困助学基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要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同时,广泛开展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成长导航计划”、“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搞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解决好现在学习为什么、将来学成之后干什么的问题。各级青年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切实加强就业中介服务,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择业、艰苦创业,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铺路搭桥、拓宽渠道、穿针引线、提供岗位。

4、活跃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要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广泛开展“大学生读书节”、“社团活动月”、“周末文化广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创新和丰富青年文化建设的活动项目,打造自己强有力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使大学生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特别要高度重视网络等新型媒体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以“让团旗插在互联网上”为目标,已经建成各级、各类“青”字号网站300多个,成为教育青年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虽然“路”建设好了,但是还普遍缺少比较快捷的“车”、比较鲜活的“货”以及比较有效的“卡”。这里的“路、车、货、卡”是四位一体、缺一不可的。一个时期以来,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许多诱因中,互联网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实践证明,对互联网的影响光“堵”不行,必须“疏”。要“疏”,就要善于抢占网络主阵地,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青”字号网站。同时希望大家对网络电台建设也给于高度关注。最近,团中央在网络电台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并在《中国共青团》网、《中青网》上开辟了网络电台,这也是应对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电台的需求而推出的一个“青”字号网络电台,我省有条件的高校团组织也要率先在网络电台建设上进行一些有益探索,真正把全省共青团网络建设成为共青团工作的新平台、青少年思想的晴雨表、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服务青年的新载体。

5、强化主题教育,扎实搞好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旨在增强意识、健全组织、促进工作。对高校团组织而言,要在开展教育活动中重点解决团员泛化、意识淡化、发挥作用弱化三个方面的问题。因为高校共青团员的人数比较多,有96%—98%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考入大学之后都成了共青团员。在这样一个泛化的团员队伍中,出现共青团员意识淡化、发挥模范作用弱化的现象是必然的,但也是不能允许的。昨天,团省委系统听取了全省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进展情况看,一些高校正在按要求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推进这项工作,但个别学校工作是滞后的,还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缺少严格的制度保障和鲜活的载体推动,没有普及到广大团员学生。希望这次会议以后,团省委学校部要加强重点督导和分类指导,加强对高校团组织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希望各高校按照既定的目标、既定的标准,不折不扣地做好规定动作,鼓励高校团组织在实践中大胆创新自选动作。全省519万共青团员,高校有70余万,将近占1/8,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团组织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效。希望大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实施,切实使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成为党政满意、团员满意、社会满意的满意工程。

三、遵循规律,切实增强感染力

我们开展各项工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可以遵循。因此,我们要增强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基本规律,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并不断结合新形势和大学生新特点,大胆创新思想政

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要遵循基本规律。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心理封闭但交往欲强,求知欲高但鉴别能力低,情感丰富但不稳定,自信与自卑相伴,理想自我与实现自我不能很好统一;他们求上、求知、求实、求新、求偶、求美的方向也不甚明了,但在学习生活上又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他们从入学到离校短暂的几年内,大一面临着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心理断乳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期;大二熟悉了大学生活,但又渴望与人交往,是“青春期”问题的多发期;大三迫于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重心下移,不得不提前“热身”;大四又面临即将从学校走向社会,容易发生“毕业综合症”。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需求是成才,成才就业贯穿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而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正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希望大家经常深入到大学生之中,讲他们关心的问题,谈他们思考的问题,答他们疑惑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回避矛盾,不避实就虚,坚持以理服人。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对外界影响非常敏感,对事物判断较为感性,生活居住又相对集中,既容易被组织,也容易被煽动,因此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疏导机制,认真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二要坚持基本原则。近年来,全省高校团学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收到了较好效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形成了有效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基本工作原则:即坚持理论育人,就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的发展观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通过“抓活动、抓实践、抓骨干、抓社团、抓网络”,着力推进科学理论“进社团、进网络、进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践育人,就要紧扣时代脉搏,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培养品格,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文化育人,就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科技意识,增进学习交流,激发创造活力,陶冶思想情操,加强品德修养。坚持服务育人,就要通过共青团组织有效的服务手段,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需求,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增强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这“四个坚持”,既是对过去我们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继续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要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是共青团工作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创新才有新解,只有创新才有实效。作为高校团干部,要善于从大学生变化着的实际需求出发,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工作定位上,要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上知党政要求,下知青年学生需求,善于在结合上去设计、开展、决策团的活动。在工作手段上,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勇于开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新平台和新途径。在工作方法上,要善于把透彻的说理与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有效服务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事例,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

强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内化于心。

四要构建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蹴而就的简易之举,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项紧迫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工作体系的支撑。学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党领导下的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全面指导,支持其按照章程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特色的各项活动。各类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按照一定程序建立的学生组织,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各级团组织要大力扶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在团结、教育、联系、服务青年学生方面的巨大优势,帮助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真正把共青团的教育、学生组织的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与强大合力。高校团干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骨干队伍和主体力量。长久以来,高校团的干部一直是一支能打善战、素质较高的团干部队伍,大家学历高、能力强、知识面宽,再加上有热情、有干劲、富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大胆创新了许多好点子、好办法、好经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坚定信心,更加热爱本职,更好的联系实际,更好的开拓创新,努力做党放心、大学生满意的团干部,为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更

加优异的成绩。

同志们,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的重托、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优势,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把共青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为推进河南“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省委书记讲话心得体会 篇5

3月1日,省委书记***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时,作了***的重要讲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群众工作是党的“传家宝”,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关系”观、利益观、政绩观,站稳群众立场。

三是既要“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干部中也存在着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个别干部不敢面对群众,看到群众就“怕”,见了群众就烦、就躲,对群众的呼声臵若罔闻;有的架子很大,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与基层群众形同陌路;有的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讲排场,比阔气,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急于树“政绩”、求升迁,虚报浮夸,瞒上欺下,臵群众利益于不顾。所有这些,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党员干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群众,是党性观念、纪律作风和政治立场的集中反映。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党的背叛。一些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相当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化,官僚主义严重,习惯于当官做老爷,不愿面对群众;二是工作拈轻怕重,愿意做能出风头、易出政绩的“大”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情,不想面对群众;三是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会讲群众语言,对群众张口结舌,不会面对群众;四是自身不过硬,怕群众告状,找自己的麻烦,不敢面对群众。通过学习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省委理论学习中西组集中学习时的讲话,我们认为,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敢于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进一步把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第一、要牢记宗旨,心里装着群众。

“百姓心中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着眼于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重、富民为先,既注重增加财政收入,又注重增加农民的收入,力争让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第二,要放下架子,敢于面对群众。

放下架子并不意味着威信的丧失。干部越熟悉基层,体贴民意,在工作中就越有发言权,群众也就越尊重和信赖干部。放下架子,要从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开始,消除党政机关的神秘感,让来访群众都能直接走进机关,与干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反映问题。搭建干部与群众直接交流的良好平台。

第三,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群众。

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没有任何理由轻视群众。极少数干部从骨子里瞧不起群众,甚至认为基层群众素质低。这是极其有害的,实质上是“官本位”意识作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万事民为先”,这些年来,我乡敞开党委、政府的大门,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的就是真正把群众当成主人。我们让群众走进政府,实行接待群众“首问责任制”,力求从细微之处体现对群众人格、权利、地位的尊重,使他们充分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

第四,要迈开脚步,经常深入群众。

善于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高高在上,要更多地深入农村和群众中间,满怀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迈开脚步,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有公道正派的作风,有广博的知识,增强亲和力,使群众愿意说实话、说心里话,这样才能缩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第五,要扑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

上一篇:常见典型违章事例下一篇:小学低段春季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