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

2024-09-01

中共云南省委(精选8篇)

中共云南省委 篇1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2001(有答案)

邓小平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

国家公务员制度2002(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2000——2001(均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学2002(有答案)

简明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0——2001(均有答案)经济学说史2000——2002(均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2000(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著2000(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事政策2001(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时事政策2002(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2002(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1——2002(均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2001(有答案)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2(有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2(有答案)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行政管理学2000——2001(均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2000(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2001——2002(均有答案)

中共云南省委 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真育爱、立德树人,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作为不断深化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全面加强建设。

二、主要任务

切实抓住我省列入开展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发展机遇,把板块教育、专题活动、渗透融合统一起来,以深入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社会化、国际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提高实施“三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具体工作

1. 加强“三生教育”的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化

准确把握“三生教育”课程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定位,按照必修科目的要求,从秋季学期起,在幼儿园和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及初中一、二年级,在高中、中职、大学的起始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开足学时,给够学分。支持和指导各地各校把“三生教育”课程纳入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命名首批“三生教育”省级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同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各门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三生教育”的工作。修订“三生教育”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第三届“三生教育”说课大赛。分别召开“三生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和学科课程与“三生教育”整合研讨会,起草中小学学科课程与“三生教育”整合的指导意见。

2. 加强“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推进实践化

强化“三生教育”的体验和实践环节,组织开展从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到大学,覆盖全体学生的百项体验行动,纳入“三生教育”的整体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坚持依托社会力量,分层次建设一批“三生教育”实践基地。每个州(市)、县(市、区)和高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有“三生教育”实践基地。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生教育”活动。要把“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实训实习等结合起来,构建集体实践和个体实践、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平时实践和假期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格局。

3. 加强“三生教育”的育人合力建设,推进社会化

通过与各级妇联组织合作,主动把“三生教育”引入家庭教育,积极建立学生与家庭的“三生教育”互动跟踪机制,不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三生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行政力量、学校力量、社会力量并举,推进“三生教育”在我省的深入实施,扩大在全国的广泛影响力。指导“三生教育”促进会开展好活动,做好“三生教育”公民读本的编写使用工作。组织开展以“教真育爱、快乐成长、幸福生活”为主题的“三生教育”社会化巡回报告会和“让教育找到回家的路”家庭教育光盘传看活动。组织千名“三生教育”演讲志愿者在省内外开展“三生教育”主题演讲。会同有关方面,举办以“尊严与幸福”为主题的“三生教育”论坛。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和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作用。

4. 加强“三生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国际化

按照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的部署,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三生教育”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加快推进“三生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在新建扩建的国际学校和国际部中,积极探索“三生教育”的国际化模式,支持高校建设“三生教育”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推进“三生教育”成果的国际效应。

5. 加强“三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地开展渐进性、阶梯式的“三生教育”师资培训。运用《教师“三生教育”手册》,对全体教师开展通识培训,坚持把“三生教育”作为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内容,经考核合格给予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依托学校或其他机构,分层次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开展“三生教育”师资培训,开展省级“三生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三生教育”课程教材培训,遴选首批“三生教育”省级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以践行“教真育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三生教育”专任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量计算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6. 加强“三生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

完成“三生教育”系列教材第四版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材质量。总结近年来实施“三生教育”的经验,提炼成果,结合实际,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新颖、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教学资源。编制“三生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完成“三生教育”公民读本的编写。

7. 加强“三生教育”的科研建设

加大“三生教育”的研究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三生教育”研究纳入科研或教研规划,设立相应课题,加强课题管理,运用好相关研究成果。组织力量,申报更高层次的相关课题。依托学校和其他机构,试点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调动和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三生教育”行动研究。

8. 加强“三生教育”的文化建设

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基础,各具特色的教育文化。要以先进文化为内容,以塑造形象和凝练精神为重点,以教风、学风、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组织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推进“三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鼓励组织开展“三生教育”歌曲创作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创新工作。

9. 加强“三生教育”的评价机制建设

中共云南省委 篇3

关于印发

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云高工〔2009〕1号

(2009年1月16日)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现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国上下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一年,是我们实现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之年,也将是云南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开展的一年。各地、各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云南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

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公平;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设施、现代教育管理、现代教师队伍,加快云南现代教育发展进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教育发展进程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现代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在全省教育系统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以人为本、体现公平、促进和谐,使受教育者心智健康、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引领时代进步的现代教育。

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修订《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争取年内颁布施行。完成《云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草案)》的调研、论证、修改,力争年内报请省政府审议。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配合有关方面尽快完成《中共云南省委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意见》的修改工作,出台后抓好贯彻落实。力争出台《云南省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做好高校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开好、贯彻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指导高校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党员、教职工教育。加强厅机关党的建设,做好厅机关支部调整、工会换届等工作,坚持和完善厅机关支部(总支)目标管理责任制。重视老干部工作。

4.继续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惩防腐败的5年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认真执行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纠风治乱工作,抓好规范教育收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对招生考试录取和涉及人财物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从源头上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和政务公开。

5.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从切实提高教育软实力的高度,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特别要在现代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总结和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开展《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年度监测评估,启动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的研究制定工作。

6.继续加大教育宣传,积极营造云南现代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改革教育厅新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工作力度,加强与省人大、省政协、新闻媒体等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教育政策解读、舆情分析引导和教育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以“三生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深入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的教育精神,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

8.全面实施“三生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改进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做好督导检查和宣传,建立和完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的长效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中增加“三生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和拓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组织专家学者对“三生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引导和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努力构建“三生教育”的理论体系。

9.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认真抓好中小学德育基本条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以“三生教育”为主线整合德育资源,切实推进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深入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活动。改进文明学校评选管理办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抓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拓展校外教育阵地。做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新方案的各项工作,着力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10.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继续实施大学生成人成才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工程和社会合力育人三大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措施,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11.加强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进一步推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好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评估。加强学校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和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学校“禁毒防艾”工作。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

12.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扩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引导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考核。开展中华经典语文诵读活动,推进省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达标示范校建设。

三、全面完成“普九”任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3.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学前3年教育普及步伐,规范并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实施好红河州等6个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项目学校做好校舍新建或改扩建、教学基础设施改善以及教学康复训练设备购置等工作。

14.实现全省“普九”重大突破。大力扶持澜沧、鲁甸、镇雄3个县按规划“普九”,加强对“两基”攻坚的过程督导,确保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普九”。

15.继续抓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继续开展“两基”复查年审工作,对2005年前实现“两基”的县的巩固提高进行抽查。积极做好“两基”迎接国检的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促进县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筹建云南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督学体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检查评估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6.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各项政策,免除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17.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促进各地积极发展普通高中。在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

18.力争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组,制订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积极向省政府申请课改专项经费,推进课改教师培训、管理者培训、考试评价、新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等工作。

19.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制定下发并严格执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文件,从春季学期起,在全省中小学整体、同步推进“减负”工作。通过在全省中小学统一实行严格的“减负”办法、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教辅材料选用、加强检查督促等措施,全面减轻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和经济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坚决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借鉴内蒙古等地经验,制定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召开工作现场会。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坚决撤并一师一校点,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将大姚县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试点县,统筹学校建设资金,从政策和项目上给予支持。各州市要在本辖区内确定一个试点县,积极探索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21.开展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试点。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要求的原则,从1月1日起,昆明市14个区(市、县)、其他州市19个县(市、区)开展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督导,探索建立适应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经费保障、管理、教师、评价、社会支持和参与等机制。

22.推进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民族中小学管理。继续做好民汉双语教材的编译审定出版及发行使用。加强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做好明德小学项目建设。做好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

四、加快建设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3.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七大工程”建设,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力争招生人数达到22万人,在校生达到54万人。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24.积极推进和探索职教集团建设工作。新组建2个省级职教集团,指导、推动州市职教集团组建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职教集团建设,使职教集团在引领、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90%的中职毕业生获得“双证书”。

25.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建扩建校舍与实训基地建设。促使昆明、曲靖、楚雄、普洱等地职教中心建设有首批学校搬迁办学。力争新增9个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投资建设的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为争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试点单位和国家全面推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创造条件。

26.开展农村各类培训和成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00万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继续抓好扫盲工作,全省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建设云南终身教育服务中心,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27.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要求,做好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督促、指导各高校完善落实5年改革发展规划,执行好与教育厅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28.加强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继续建好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重点推进43个省级一、二类学科建设。做好国家和省级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和一批学位授权点的审核工作。争取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积极争取和做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个。大力推进省院和省校教育合作。

29.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新增20个省级特色专业,60门精品课程,新建10个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高职示范实训基地,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动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和英语教学改革。

30.做好高校评估等工作。以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督促有关高校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加快符合要求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等建设。继续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积极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六、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增强云南办学特色

31.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我省地缘和亲缘优势,形成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并进的汉语国际推广格局。大力推动汉语进入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小学正规教育体系。申报建设2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2个国家汉语国际化推广中小学基地,建立5个汉语国际推广中心。

32.积极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学生规模,争取来滇留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达到500人。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做好引进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加强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切实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引进40个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到周边国家办学项目达到5个。启动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到印度举办云南教育展。

33.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云南省招收境外华侨华人学生暂行办法》。出台《云南省非高等院校教育机构招收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弥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空白,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

七、积极扩大教育需求,建设现代教育设施

34.启动中小学排危攻坚工程。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职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项目,争取更多中央资金的支持。利用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力争用3~5年时间,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在未“普九”县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未“普九”县校舍不足部分问题。

35.积极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及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10个“实验装备及教学标准化示范学校”。加强中小学实验员的培训和指导。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评价考核。完成2~3个“普及实验教学县”验收。

36.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把远程教育与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农科教结合等进一步紧密结合。加强云南省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小学英语、音乐等学科远程教学,开发制作“三生教育”多媒体教学光盘。继续做好各类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服务工作,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工作。上半年在全省7个县(市、区)推进“班班通”试点工程建设,力争下半年在边疆25县启动“班班通”工程建设。

37.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设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统一的教育信息公开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快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建立以教育厅政府网站为核心的云南省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一站式”教育服务网站建设。完善教育系统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系统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整合信息和网络资源,争取组建“云南教育电视台”,建设云南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和“三生教育”网络。

38.加快推进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全年完成校区建设和教职工住宅新开工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投资50亿元,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学院及医高专、云南中医学院基本完成一期建设,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入住学生,入住呈贡新校区的学生共达5万人,教职工住宅建设全面施工。

八、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办学活力

39.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建立民办学校主要管理者职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建立“示范性民办学校”评估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研究,适时成立云南省民办教育研究所。争取向民办高校委派党委书记和督导专员。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全面加强学校现代管理。

40.加大投资体制改革。树立现代教育投入观念,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的精神实质,加大银校合作、招商投教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

4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三生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整中小学布局、“普十三”试点等工作。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42.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尽快出台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文件。加强对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将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纳入省教育厅对高等院校5年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分类、分步推进高校后勤改革。争取行政职能部门对高校后勤实体的优惠政策,扶持富有创新精神、以较快步伐走向社会的高校后勤实体。积极协调、努力促成有关高校后勤项目与企业集团等的合作。

九、全面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3.积极推进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学校现代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学校现代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设。深化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基础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学生学风、教师教风、领导者服务作风“三位一体”的校风建设。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44.加强现代大学管理。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积极配合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

45.继续推进中小学“三制改革”等工作。不断健全政策措施,更加深入地开展校长竞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的“三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平稳实施。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各种培训中,加强中小学教师现代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抓好校舍安全管理。

46.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以教育部把2009年作为全国学校安全年为契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演练。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快速有效处理校园突发安全事故。开展学校周边综合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十、加强现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47.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五年规划的“5122工程”,全年建设10所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培养认定200名中小学名校长、40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各州市、县要相应开展此项工作。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推动省各级财政筹集经费用于2006年招聘的“特岗”教师纳入当地教师工资统发,并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

48.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开展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评选工作。实施好教师特聘、特岗、特邀“三特”计划,继续组织全省各地聘请1000个年岗位特聘教师。

49.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特聘岗位设置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我省高校任教、从事科学研究。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和“高校师资学历提升工程”,新增10个省级教学团队,40名省级教学名师。积极推进国外访问学者和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的实施。

十一、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50.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建立公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在校生资助制度。启动国家对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工作,继续对中等职业学校全部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助学金。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全面启动我省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51.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继续实施招生阳光工程,改进和完善招生录取管理,配合有关部门从严打击非法招生中介、招生欺诈等行为,在执行教育部“六公开”、“六不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招生录取工作透明度。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方式改革。认真做好云南大学自主招生试点。

52.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文件。在各州市和高校运行“领导负责、目标管理、权责统一、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新工作机制。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和基层就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毕业生资助创业工作。积极做好以困难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助学育人基地建设。开通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网和使用毕业生就业管理新系统,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建设,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十二、继续加强机关建设,创建和谐创新团队

53.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建设办法建设领导班子。在实践、工作、履职中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加强领导班子履职效能建设,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为履职效能。

54.继续加强机关建设。树立素质、发展、改革、履职“四种忧患意识”,加强基本职责、基本规则、基本能力“三基建设”。加强基本职责建设,更好履行监管、参谋、协调等职责,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加强政治、经济、工作、生活等基本规则建设,增强规约意识,按规则办事情。加强基本能力建设,提高思维、决策、执行、语言、和谐等能力。

中共云南省委 篇4

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7月25日至26日在昆明举行。

出席这次全委会的有省委委员62人,省委候补委员7人。省纪委委员、省第八次党代会部分代表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委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白恩培代表省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作了总结讲话并部署了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委会认真审议并一致同意白恩培同志代表省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全委会高度评价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致认为,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1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通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委会认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取得的成功经验,强调指出,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委会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省委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全委会全面分析了我省面临的形势,一致认为,深入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省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

全委会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维护边境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全委会强调,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落后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全委会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

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全委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云南日报)

中共云南省委 篇5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发改地区„2012‟342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新区建设的形势和意义

(一)面临形势。当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省(区、市)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发展,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竞相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创新驱动高度活跃、产城高度融合的新经济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发展态势,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我省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推动桥头堡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擎和龙头,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新区。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打造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推动桥头堡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护滇中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为央企、民企、外企入滇提供服务高效、环境良好的新 的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努力成为创新引领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绿色发展的样板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样板区。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责任,落实具体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和考核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区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着眼长远和全局,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建设发展的关系,确保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高效发展。以桥头堡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央企、民企、外企入区,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共同促进新区高效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按照组团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链长、规模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大的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区规划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发展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就业,不断提高新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六)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与新区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能源、供水、通讯等要素保障体系初步完善,新区主导产业已见雏形,组团发展的产业新区建设初见成效,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有效推进、管理运行顺畅、良好的服务和政策环境基本形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核心作用开始显现。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其中西区

(十一)改善和保障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农民进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同步推进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认真做好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效增加就业,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四、积极推进十大创新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授权托管、集中统一、统分结合、统筹各方的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授予省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托管安宁市、易门县、禄丰县、嵩明县、寻甸县、马龙县,统一组织领导新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东、西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西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以省为主组建,东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以昆明市为主组建。同时,设立中共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省委派出机构,履行相应职能。新区区域内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原有税费基数不变、分级管理项目不变,以及社会管理等职能职责不变;管理委员会在托管区域内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重大项目融资、统一干部管理、统一新增财税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五不变、六统一”的原则另行制定具体方案)。

(十三)创新投资建设模式

——组建市场融资平台。组建1—2个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由管理委员会管理。新区开发投资公司享有特许业务独家经营权,参与土地一级开发,负责市场化筹资,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等提供资金保障。适时组建股权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其他融资平台,为新区资本运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

——推行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实行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兴业的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在新区内成立各类园区开发公司。依据总体规划,实施从园区规划、建设到产业培育的一条

——多渠道保障新区建设用地。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国家下达我省计划指标内实行单列。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安排在新区实施。增加新区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平衡适当调减新区范围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可通过补充耕地指标有偿流转等方式,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

——降低用地成本。制定新区用地按纳税额度给予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按企业所交纳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新区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不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商住用地外免收新区内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新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省级部分全额列支用于新区内的土地整理项目。对使用未利用土地的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

(十六)创新投资审批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便捷的“并联”办理流程。设立新区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实行项目备案或核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同步“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一律简化备案手续,推行网上在线备案。

——建立投资建设全过程跟踪服务制度。对在新区投资的项目,由管理委员会负责代业主办理所有审批手续,形成让投资者省心、省力、省钱、省时的高效便捷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对新区内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七)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方式

——设立新区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20年前,省级财政每年向新区注入资金设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进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兑付。

——统筹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入驻新区的重大产业项目,由新区负责同步配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并负责同步规划建设与区外通道的互联

年减半奖励给个人。对进入新区工作的所有外来人员包括家属子女,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鼓励省内党政机关公务员到新区挂职或依法辞职、提前退休到新区创业或到企业工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员到新区创业、工作或兼职,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用或奖励。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入驻新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从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中给予500万—1000万元的补助。对进入新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重点支持,最高资助或奖励500万元。对新区内企业实施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项目,从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补助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保险机构推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的产品服务。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的予以快捷办理。对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快速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机构,切实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十九)创新煤电油气运要素配置保障机制。对入驻新区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优先保障,优惠配置。积极争取国家将新区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纳入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从2013年起,支持云南新投产的电站,按国家批准的电价加过网费对新区直供。

(二十)创新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努力争取国家批准在新区内设立综合保税区,扶持鼓励外向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加工贸易进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度高的外向型产业。支持新区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或贸易境外人民币结算,对“走出去”项目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在通关便利、进出口配额、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的支持。鼓励外向型企业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保障出口贸易发展。

(二十一)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中共云南省委 篇6

发布时间:2011-11-1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林森同志是组工战线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各级组织部长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从五个方面学习李林森同志,努力当好组织部长。

一学公正廉明。源潮部长指出,李林森的最大特点是公正廉明,凭公心选贤任能。作为组织部长,就要像他那样对党忠诚,公正廉明。恪守政治责任,人不分内外,位无论大小,就认个“公”字。

二学赤诚为民。李林森常说:“看到那些困难的群众,我就想起自己老家的父母,这些乡亲也是我的亲爹娘!”是的,如果我们带着如此真情投入工作,什么苦呀、利呀、官呀,就都不在话下。学习李林森就要有赤子之心,高看群众,低看自己,甘当公仆。

三学一身正气。李林森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他那朴实的一句话,应该成为所有组织部长的座右铭:“歪门邪道你少来!”抵御各种诱惑,经受金钱和人情的考验,不让小人得利,刹住跑官要官歪风。

四学调研求真。深入基层不够,缺乏调查研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软肋”。组织部长决不能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中,一定要在调研上下功夫,一定要增强务实求真的本领,否则就可能是盲人瞎马。

中共云南省委 篇7

1 云南气候变化之事实

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别是气温和降水。“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格局下,云南呈现平均气温总体变暖,年降水量总体减少的趋势,对生物资源、农业、旅游业及能源开发等方面带来挑战。”由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完成的《云南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作出上述描述。

1.1 气温变化

据由1961年始的相关记录显示,云南年均气温持续攀升,其中,每年的气温升高率是0015℃/a,同比增长015℃,在后来的49年里,云南年均温升高了0.74℃。从季节来看,其气温上升速度分别为:冬季最快,秋季次之,再次就是春季[1]。

1.2 降水变化

研究发现,云南年降水量显示出较弱的下滑趋势,相比之下,年际上的振荡却较大,在这49年来减少了近39mm的年降水量,减少的速率达-8mm/10a。同样,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变化也不是平衡的:夏秋两季呈现的变化趋势为微弱的减少,而春冬两季却有微弱的增加。换句话说,云南气候在湿季有弱的减少,而在干季有弱的增加。

除了气温、降水两因素外,云南其他的气象相关要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雷暴的日数、太阳辐射量和平均风速等都于1961年之后呈现减少的态势。此外,极端气候状况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也有可能增加其发生强度、频率等,像近年云南就多次发生极端高温事件,造成的干旱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而其趋势仍呈上升状态,预计云南在未来100年里气温将继续上升,而降水量则相应呈减少趋势。

2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之事实

各行各业中,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了,因为它是露天作业的,而且,自古以来,气候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下,农业正遭受干旱、洪涝及虫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等灾害,研究农业如何受气候变化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便显得尤为重要。

2.1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云南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上。

2.1.1 气候变暖表现为空气中温室气体即CO2浓度增加,而这会促进作物呼吸、蒸腾和光合同化的作用,由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1.2 气候变暖会对温度和降水产生影响。

2.1.2.1气温升高,蒸发加大,作物的水分吸收减少,而呼吸消耗却随着高温加大,这无疑加重了作物的生长胁迫。农作物不得不加快生育进程,缩短生长周期,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作物“早产”,而因为光合同化不充分,导致作物籽粒不饱满或瘪粒甚至减产[2];

2.1.2.2高温加速分解,抑制了作物对肥料的有效吸收,影响农作物质量;

2.1.2.3降水减少,作物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导致作物对CO2的抑制吸收,影响光合同化作用。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远远超出了其有利因素,最终会导致农业减产或质量下降。

2.2 对农作物种植条件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作物的种植也会有影响。云南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热量资源得到改善,原本一些只适合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现在可以北移了。这样一来,原本一年一熟的农作物比例减少,而一年两熟作物北移,三熟作物则种植比例扩大,为云南发展多熟制农业创造了条件。

2.3 对农作物虫害草害的影响

云南原本就因其多山多高原和由此形成的立体气候条件而虫草害频发,在气候变暖条件下,虫草害也随着热量带北移而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原本一些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灾害,已经延伸到亚热带以至温带地区,而这些地区对这类灾害是非常敏感的,几乎没有免疫力。根据云南省植物保护与检验站的估计,在气候变暖趋势下,云南省在未来10年农作物遭遇病虫草害的面积将继续加大,强度增强,有持续加重趋势。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将投入大量成本用于除虫除草,这不仅将加重农业生产的负担,更会降低农作物质量。

2.4 对作物栽种土地的影响

近年来,云南气候呈现明显的降雨集中的特点。降雨集中经常导致局部暴雨甚至大暴雨,造成泥石流灾害频发,毁坏农田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有机成分减少,土地变得贫瘠,使得农业用地减少。而由此又会带来毁坏植被森林,开垦土地,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也会加重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而因为水土流失,也不得不在灌溉和保持水土、建设水利设施上加大投入。

3 对策及措施

3.1 合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要抓住有利因素,配合自身优势发挥所长。前面提到因为气候变暖热量带北移,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改变云南传统的种植制度,加大种植两熟和三熟农作物,而将因气候变化变得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改为林、牧业发展基地,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同时合理用地,很好地保护了森林植被[3]。

3.2 科学预防,提高自身应对灾害能力

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下,云南省的降水量也趋于不稳定,也许降水更加集中,又或者更加干旱,这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2009~2010年的云南特大干旱造成的巨大损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兼顾科学预防与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遏止农业生产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稳定有利的生态环境。

3.3 培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抗不利因素

每种气候条件下总有与之相对应的植物,云南气候变得干旱,那么我们就培养种植耐旱农作物,趋利避害,在不利因素前变被动为主动。病虫草害频发,那么我们就选种抗病虫草害能力强的作物,同时加强对农业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研制开发绿色新型农药,发挥大自然自身的强大调控作用。

此外,还可以研究推广与云南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适应生态环境新变化的能力,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

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之于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被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公众广泛关注。本文在深入研究云南近几十年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解读云南气候变化对云南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云南气候变化,云南农业,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肖风劲,张海东,王春乙,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性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5,26(03).

云南驿: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篇8

出使西域的张骞回到长安后,在考察报告中提及,曾于阿富汗、伊朗等国,见到蜀地出产的柞布和筇杖,当地老外说是通过身毒(印度)商人买来的。武帝便有了打通“蜀身毒道”,建立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宏愿。于是派出使者,南抵滇池,得到“滇”部落的帮助,再往西行,却遇到了“昆明(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是昆弥)”部落的阻挠,虽已望见洱海上空的彩云,却不得不半途而返。汉武帝对此自然是耿耿于怀。如今,梦见彩云南现,这是个吉兆,武帝决定启动征服西南夷的计划。

他在长安挖了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叫做“昆明池”,打造楼船,操练水兵,准备出征西南。汉武帝刘彻的这个计划,进展有些缓慢。一直到1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09年,才发巴蜀之兵,平服夜郎、滇中等地,滇王降服,汉廷赐予“滇王之印”,在滇国故地设置益州郡,郡政府所在地是现今滇池边的晋宁县。

1956年,在晋宁石寨山出土滇王金印,证实史载非虚。益州郡下辖24县,“云南”就是其中的一个县。当时的云南县,就设在13年前那些使者们遇到土著部落的阻挠,望彩云而返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云南驿。

从汉代的云南县,到三国时代的云南郡,南诏的军事重镇,宋与大理国的茶马互市,元明清三代的云南驿,直至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滇缅抗战的英雄泪,两千多年的兴衰跌宕、风雨鸡鸣,这个小小的云南驿,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沧桑记忆。

“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因彩云南现而得名的云南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已有着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走进这座古老的驿站,一条青石路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穿过古镇又逶迤而去,渐渐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云海之间。街道两旁显得十分陈旧而萧条的铺面和街心中的“引马石”上依稀可见的马蹄印仿佛在印证着那段正在消失的历史。一位年事已高的老掌柜依在自家年久失修的店门口,哼着忧伤的“赶马调”,回味着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多少年来,途经云南驿的商贾马帮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镇格外热闹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马店曾经发展到三十多家,云南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漂泊的马帮的家园。

云南驿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云南驿也有着风云和传奇,这里不仅仅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云南驿曾经成为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行空转运站,是抗日战争中南方空中运输大通道“驼峰航线”上的重要通道和补给线。

滇缅公路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底筹建,征集民工20余万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战9个月,至1938年8月建成开通,东起昆明,西经楚雄、云南驿,至下关转而南下,跨澜沧江、怒江,翻越横断山脉的云岭、高黎贡山,由畹町出境与缅甸相接,蜿蜒近千公里。滇缅公路是一个光照千秋的奇迹,这条用手抠出来的公路,被西方人称作“中国的第二个万里长城”。当时的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各族人民、中国远征军、南洋华侨、美国飞虎队等,为保卫这条抗战大动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在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1945年夏,日军占领缅甸,怒江以西国土沦丧,滇缅公路中断,中美两国开始从印度到云南的空运,也经滇藏茶马古道以马帮进行艰难的陆路运输。云南驿机场是盟军“驼峰航线”重要的航空转运站和支撑点,“飞虎队”及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第38航空站、中央航空军官学校等机构也设在这里。一时间,人来车往,熙熙攘攘。

飞越世界屋脊的“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在3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战略物资,坠毁和失踪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代价惊人,举世扼腕。云南驿今天依然保留着当时修建的机场跑道、机窝(掩体)以及指挥部、宿舍、餐厅等建筑。直至今日,经常有盟军老兵或者后人来此回访,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上一篇:民主四讲读书笔记下一篇:班级读书社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