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精选4篇)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 篇1
【发布单位】82102
【发布文号】川委办[2000]56号 【发布日期】2000-07-11 【生效日期】2000-07-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简化因公出国
(境)手续促进对外合作交流的通知
(二000年七月十一日川委办〔2000〕56号)
为实现我省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简化因公出国(境)手续,促进对外合作交流作如下通知,请各地、各部门遵照执行。
一、一、经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批准有进出口经营权,且出口创汇额在1000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经省政府按规定条件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可在本企业业务范围内,自行审批本企业人员临时出国事项。该企业的正职领导临时出国,报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二、二、对外交往多、外事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具备审批条件的部分市的县处级及以下人员因公出国试行委托审批,试点工作由省外办负责。
三、三、我省因公出国(赴港澳)任务的申报实行《因公出国(赴港澳)任务申报表》制。
四、四、经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批准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国有工业企业,经省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确定的省重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确定本企业5名以内经常出国或赴港澳从事经贸业务、推销活动的人员,报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可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赴港澳5个半月多)多次有效的出国(境)审批办法。
五、五、产品出口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或经省外经贸厅依照有关规定确认为技术先进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3名以内需经常派遣出国或赴港澳地区从事经贸业务的中方人员,向省外经贸厅提出申请,经省外经贸厅审核报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可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赴港澳5个半月内)多次有效的出国(境)审批办法。
六、六、产品出口年创汇100万美元以上的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或经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国家重点企业,省政府确定的扩张型企业和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3名以内需经常派遣出国或赴港澳地区从事经贸业务的人员,向省外经贸厅或省经贸委提出申请,经省外经贸厅或省经贸委审核报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可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赴港澳5个半月内)多次有效的出国(境)审批办法。
七、七、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本地区、本部门人员出访不再填报《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核意见表》(以下简称《意见表》)。
八、八、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组织跨地区、跨部门团组(本系统跨地区团组除外)出访实行预审制,即先由组团部门将组团方案报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或省外办)预审,经省外办出具预审组团任务同意意见函后,再凭此函到人员所在的市、地、州外办或省级有关部门(外事处)办理《意见表》。
各市、地、州外办或省级各部门(外事处)应在2天内完成审核工作,并出具其负责人签署意见和签名,盖单位公章的《意见表》。
九、九、各地区、各部门在办理《因公出国(赴港澳)任务申报表》、《意见表》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十、十、办理因公出国(赴港澳)手续实行专办员制度。在组团单位和专办员制度、责任落实的前提下,经省委、省政府行文批准的重点、大型出访团组,可由组团单位和专办员负责,对党政机关正处级(含正处级)以上人员出访查验身份证原件或户口簿原件。颁照(证)机关在颁发护照、通行证时可不再查验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十一、十一、组团单位在申报出国(境)任务审批手续时可同时向出国人员审批部门申办人员审查批件。十二、十二、本通知由省外办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 篇2
【发布文号】川委办[2000]88号 【发布日期】2000-11-15 【生效日期】2000-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罚没物资管理的通知
(二000年十一月十五日川委办〔2000〕88号)
为切实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罚没物资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监察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1999年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9〕21号)的要求,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罚没物资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成立四川省财政厅罚没物资中心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川委办〔1998〕59号),各执法部门收缴的罚没物资归口财政部门管理。按照省财政编制委员会《关于成立四川省财政厅罚没物资中心的批复》(川编发〔1999〕16号)精神,省财政厅已于1999年5月正式组建罚没物资中心,负责省级公、检、法、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等执法部门收缴的赃物和其他罚没物资的接收、入库、保管、出库和委托拍卖工作。
二、二、罚没物资实行统一管理的程序
(一)罚没物资及赃物的界定。纳入财政统管的罚没物资为执法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收缴、没收的各类物资;纳入财政管理范围的赃物为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依法收缴的除退还受害人以外的无主财物。
(二)罚没物资及赃物的收缴范围。自发文之日起,除海关缉私罚没物资、法院查封扣押债物资、税务部门收缴的抵税物资按有关规定处理外,各执法部门依法收缴当事人的物资及赃物,均应纳入同级财政(省级为四川省财政厅罚没物资中心,下同)实行统一管理;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地税局等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依法收缴的罚没物资,由四川省财政厅罚没物资中心直接管理。
(三)罚没物资、赃物的处理及移交。各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收缴的罚没物资及赃物为国家财政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调换、私分或擅自处理。在具体处置过程中,按如下规定办理:
1.执法部门依法收缴的政治性物品、破坏性物品、毒品等违禁品直接交司法机关处理。
2.对国家禁止交易的违禁品、其他无保管价值的物品及假冒伪劣产品,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并在财政部门实施现场监督的情况下,可由收缴单位组织销毁。
3.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收缴单位可就近委托商业部门进行处理,并于3日内将处置过程及结果通报同级财政部门,所得变价款上缴同级财政。
4.执法部门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在无偿移交给接收部门后,需报同级财政备案。
5.对执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依法没收的专卖、专营物资如烟草、药品、盐等,以及金银、外币、有价证券等财物在报经同级财政备案后,可交由专卖、专营机构进行处理,但变价收入作为财政罚没收入,应及时上缴同级财政。
6.对各级执罚部门在办案过程中暂收、暂扣物资在未结案时,可暂由执法部门妥善保管,并不得挪作他用。一经结案并经认定应予没收的暂收、暂扣物资,在结案后应立即移交财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除以上规定以外的一切罚没物资、赃物、充抵罚款物资,执法部门在收缴后应于5日内移交同级财政;对依法没收的房屋等不动产,执法部门应向同级财政部门移交产权证等有关资料。
(四)财政罚没物资管理机构在罚没物资收缴、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保管费、维修费、宣传费、估价鉴定费等,在拍卖或处理的价款中列支。执法部门所需的办案费用补助由执法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专项支出预算,由财政部门核拨。
(五)执法部门罚没决定错误的,罚没物资应予返还。原物已拍卖或处理的,应退还拍卖、处理款;拍卖价款、处理价款已上缴财政的,做退库处理。
三、三、建立罚没物资及赃物拍卖资格的审查、认定制度
全省凡经省流通行业管理办公室批准并经省政府或市、地、州政府(行署)指定具有拍卖公物资格的各类拍卖企业,必须向省财政厅、省流通行业管理办公室申请《四川省罚没物资及赃物拍卖许可证》。经审验合格并取得“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方可承担罚没物资及赃物的拍卖。
四、四、规范罚没物资及赃物的公开拍卖、变价制度
对执法部门移交的罚没物资及赃物,凡属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物品,各级财政罚没物资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及时对物品进行评估或委托涉案物品价格鉴定机构对罚没物资及赃物人格进行评估、计算、确认,在此基础上移交指定的拍卖企业进行统一拍卖或公开变价处理。
罚没物资的拍卖价款或处理价款,由财政罚没物资管理机构及时缴入同级金库。
五、五、清理罚没项目,规范罚没行为
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加强对罚没物资的管理,省委、省政府责成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对全省行政、刑事执罚单位的罚没项目进行清理摸底,编制《四川省行政执法机关处罚种类手册》,并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有罚没权的执法部门颁发《四川省行政、刑事罚没许可证》。各级执法机关的罚没行为都必须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亮证罚没。
六、六、严格管理,加强监督
各类罚没物资是国家罚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执法部门依法收缴的罚没物资、赃物纳入财政统一管理,是我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收支两条线”精神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罚没物资“收支两条线”工作的领导,各级执法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将罚没物资、赃物及时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纪检、监察及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协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罚没物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保证国家罚没收入的完整性,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执法部门依法收缴的罚没物资及赃物,凡未按本《通知》要求纳入同级财政罚没物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以及个别执法单位擅自越权处理罚没物资及赃物的,一经查实,按国务院《 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第281号令)进行处理。
凡未申办《四川省罚没物资及赃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财政性罚没物资及赃物的拍卖。对擅自参与罚没物资及赃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由省流通行业管理办公室、省财政厅取缔其拍卖资格。
七、七、各市、地、州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领导机构,应责成本级财政部门根据本《通知》精神,协调有关单位,积极主动地推动本地罚没物资“收支两条线”的统一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报省财政厅备案。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 篇3
【发布文号】晋办发[2001]8号 【发布日期】2001-02-07 【生效日期】2001-02-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晋办发[2001]8号)
各市(地)、县委,各市(地)、县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实施。
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二月七日
关于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意见
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的首要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2000年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的社会政治稳定。实践证明,只有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牢牢掌握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17号)精神,在全省进一步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齐抓共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经常研究排查出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本地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分管政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同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责任人,要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落实责任,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其他领导同志要按照维护稳定分工负责的要求,抓好分管部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组织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省里依托省综治办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各市(地)、县综治办也要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办事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由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任主任,公安、司法行政、法庭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职责;协调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检查、督促、指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落实;收集、整理、上报有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息、资料和进展情况。
二、二、进一步加大排查各种矛盾纠纷的力度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各种矛盾纠纷的信息,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县级以上单位每个月一次,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地方、单位要根据需要随时召开。根据排查出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本着“分级负责、归口处置”的原则,按照中办发[2000]17号文件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部门分工,将处置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提出处置期限。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处置难度大,有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提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组研究,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及时进驻矛盾纠纷发生地调查处理。每次协调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并将分解情况和所明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处置的期限等,以督办卡的形式交有关部门办理。督办卡一式4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留存1份,用于跟踪督办,其余分别送交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接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在规定期限内,认真妥善地处置化解本地、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认真开展工作的,要向同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写出书面说明。
三、三、实行定期报告和情况通报制度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将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情况,定期报告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本级解决不了的,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报告上级党委及综治委,由上级党委、综治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要随时上报。经过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实行“零报告”制度。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对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每月总结一次,报告上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对本地发生的造成一定影响或越级赴市(地)以上群体上访的事件,要写出专题报告。同时,要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月报表制度。由省综治委统一印制《全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月报表》,各市(地)矛盾纠纷排查办公室逐月将本地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及各县(市、区)的情况汇总填写后,于下月的15日前报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每月要对本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通报。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分类指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领导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处置得力,辖区内社会稳定的地方要通报表扬;对领导不重视,推诿扯皮,把本部门、本单位的矛盾推向社会,把应该本级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单位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四、加强对矛盾纠纷查调处工作的督促检查
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加强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及时排查、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实行重大矛盾纠纷挂牌督办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同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对有可能在当地、全省造成影响的重大矛盾纠纷,省、市(地)综治委要挂牌督办,直至解决。二是要组建督导队伍,定期深入基层现场督办。各市(地)、县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督导组,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督促指导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帮助各单位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三是要及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及时听取责任单位、责任人关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展情况的汇报,帮助各单位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四是对因排查处置工作措施不力,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的单位,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通过督办卡的形式,督促该单位限期解决。对解决不力,再次发生上访的,同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要责成该单位写出书面报告,说明情况。三次发生重复上访的,该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排查调处工作的领导要到上一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说明情况。
五、五、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畴,列入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内容,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和考核。上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对下级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纪要和上报的材料,要建立档案,作为考核的依据,必要时进行实地考核。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激励制约机制,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与责任人的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紧密挂钩。对工作得力、成绩显著的,要写出专门报告,在报送党政主要领导的同时,送交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依据。对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不力或隐瞒情况,酿成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否决该单位当年评选先进及主要领导晋职、晋级的资格。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中央综治委、中纪委、中组部、人事部、监察部《关于对发生影响稳定重大事件的地方领导实行责任查究的通知》精神,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给予严肃处理。
各市(地)、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迅速开展工作。
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二00一年二月六日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 篇4
【发布文号】皖办发[2000]14号 【发布日期】2000-07-05 【生效日期】2000-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农委、省政府
纠风办关于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的通知
(皖办发〔2000〕14号)
各市、地、县委,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大学: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农委、省政府纠风办关于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0年七月五日
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 省监察厅 省农委 省政府
纠风办关于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农民负担,建立规范的农村分配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农民负担的长期稳定,让广大农民休养生息。为了确保我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文件)及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严格执行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坚决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
(一)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并建立新的农村税费征收体制,防止因收费问题而引发新的加重农民负担现象,根据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规定,提出如下取消收费的原则。
1、取消现行一切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各种集资、摊派;
2、取消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规定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审批之外的一切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3、取消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
4、取消各项带有强制性的经营性服务收费。
(二)本着上述原则,经清理,取消下列收费项目(含政府性基金、集资等,下同):
1、省级以上批准的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1)农村教育附加费;
(2)农村教育集资;
(3)农业承包合同鉴证费;
(4)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费;
(5)农民生活用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
(6)农民生活用地权属变更登记费;
(7)农机服务费(行政性收费);
(8)除购买自用电表及其以下资产归农民所有的用电器材外的农村电网改造费;
(9)林业维简费向林农收取的部分;
2、少数地方和部门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
(10)乡镇治安联防费;
(11)向农户收取的墙改专项费(基金);
(12)建房卫生配套费;
(13)自行车纳税标志工本费;
(14)建校费;
(15)教育管理费;
(16)农村治安费;
(17)生猪屠宰管理费;
(18)保大堤(圩)费;
(19)农户门牌工本费;
(20)农机监理代办费;
(21)乡镇企业管理费向农户收取的部分;
(22)计划生育管理中收取的各种保证金;
(23)婚姻登记管理中收取的各种保证金;
(24)建设水库向农户的集资;
(25)乡镇以上道路修建集资;
(26)小城镇建设、改造集资;
(27)地方和部门违规出台的其他收费项目;
3、国家和省已经取消的,但在一些地方仍在收取的收费项目。
(28)农民进入市场经营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
(29)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收费;
(30)宅基地超占费;
(31)土地登记费在农村(包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国有农场)收取的部分;
(32)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费;
(3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费在农村收取的部分;
(34)房屋所有权登记费在农村收取的部分;
(35)规划管理费;
(36)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船舶收取的部分;
(37)内河航道养护费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船舶收取的部分;(38)渔船管理费;
(39)水利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40)农电调节基金;
(41)农村水电建设基金;
(42)农村群众订阅报刊专投费;
(43)农村群众给据邮件邮政附加费;
(44)林业用地荒芜费;
(45)林政管理费;
(46)林区管理建设费;
(47)绿化费在农村收取的部分;
(48)农村广播网络维护费;
(49)乡镇集体和个体矿管费;
(50)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历年来取消的其他涉农收费项目。
上述收费或其他相类似的收费,自本意见公布之日起一律停止收取,相关文件规定同时废止。
二、二、清理整顿合法的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为了精减涉农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省物价、财政部门要会同省农委,对过去经合法程序批准的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为了确保清理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对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经合法程序审批的各类证照工本费、各类资源补偿性收费、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计划外生育费、公路养路费、计量水费可继续执行外,其他各项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农村一律停止执行,不得再向农户或农民收取。确需收费的,省直各主管部门应向省物价、财政部门报告,由省物价局会同省财政厅、省农委重新审核,上报省政府审批并向社会公布后,方可重新收取。对经营性服务收费现按行政事业渠道收取的,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转为经营性服务收费,并依法纳税;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对在清理期间应停不停、擅自收费的,一律按收费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对于经审批后继续执行的收费,省物价、财政部门要重新核定收费范围和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严禁各地、各部门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
三、三、加强农村商品价格和经营性服务收费管理,坚决打击价格违法行为
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商品价格和经营性服务收费的管理,当前应重点整顿农村电价、水价、粮食收购保护价、农村有线电视收费、中介服务收费等,并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农机配件、种子、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农用汽油、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在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服务时,要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严禁牟取暴利,损害农民利益。农村中生产、生活用电要严格实行计量收费;用水也要逐步取消基本收费,向全部实行计量收费过渡。对于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的价格和经营性收费,各级物价等部门要加强监测,依法监管,坚决制止价格垄断和暴利行为。
四、四、建立健全涉农收费管理制度,从源头堵住乱开口子向农民乱收费行为
今后,所有新增加的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国务院的批文,省里一律不再审批新的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和摊派项目。属于国家定价的涉及农民的商品价格和经营性服务收费,应按价格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方法,由物价主管部门本着质价相符的原则,从严审核。
对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收费,必须凭省物价部门核发的有效的收费许可证,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监制的收费收据;应依法纳税的收费项目,必须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否则,一律视为乱收费,农民有权拒交。
各地要研究制订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农村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公示制度,通过公示册、公示卡、通告等形式,将涉及农民的商品价格和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向农民公示,提高价格和收费政策的透明度,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经营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
五、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严禁变相乱收费
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和其他各类保险、报刊发行、公证服务、法律服务、粮食购销合同公证、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气象专业有偿服务、土壤肥料测试服务、牲畜配种服务、“希望工程”募捐等项工作时,都要坚持自愿原则,坚决纠正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纠正在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管理、中小学教育、医疗服务、农村户籍管理、农村建房、农机监理以及其他一切收费环节中的“加价”行为或“搭车”收费行为。各地在进行农村电网改造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计委计价格〔2000〕364号文件及省物价局、省电力局皖价工字〔2000〕132号文件规定执行,绝不允许擅自向农民进行集资、收费,严禁在电价以外擅自增设不符合规定的收费、基金、附加。
六、六、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为确保涉农收费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要在今年8月底前,组织力量对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属于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商品价格、经营性服务收费进行重点检查。各级物价、财政、纪检、监察、纠风、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并设立联系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后,要认真进行调查处理。对于乱收费行为,除依法予以经济制裁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地、各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省直各有关涉农收费主管部门要从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局出发,带头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以及收费的政策规定,对于已经公布取消的收费和停止执行的收费,要坚决取消,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不办或变相收费,坚决维护政令统一,确保本系统不向农民乱开口子、乱收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依法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不向农民乱伸手。各基层收费单位要将中央和省有关减负政策规定传达到每一位收费人员,让他们了解政策,自觉依法行政、依法收费,做到没有合法文件的收费,坚决不收。
各级物价、财政、纪检、监察、纠风、农业等部门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有关政策,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监督管理。近期内,省物价、财政、纪检、监察、纠风、农业等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成检查组,对各地和省直各部门贯彻执行上述规定的情况开展督查。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简化因公出国】推荐阅读: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两基”工作迎接国家12-01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05-14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07-28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12-08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09-2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08-23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10-15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11-05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0-19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