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

2024-06-04

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

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 篇1

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

[内容提要]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和狱政管理一道,向来被视作监狱改造劳教人员的三大法宝。当前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存在着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的较大矛盾与冲突,监管安全的重压也制约了矫正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也不很科学,直接导致了基层民警在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缺少针对性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矫正教育参与各方应清醒地认识到矫正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不断创新矫正教育工作。只要监狱领导、监狱民警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矫正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矫正教育机制,就一定能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矫正教育的质量,从而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矫正教育 科学发展观 教育改造 劳教人员

所谓矫正教育,无非是从劳教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上去矫正,总体来说就是‘感化’教育。自从‘感化’被设为教育。挽救失足的犯罪人员的方针内容提出以来,各地都在试行。应用中,文化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多的被证实践所证明。但是,由于缺乏有权威性的有分量的论述为之正名。所以,感化教育的路着实难走。

感化教育的主体便是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道理说了一大堆,教育对象却“听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个别教育史管教民警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挽救工作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管教工作中,把握好个别教育的“四个特性”(即: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对提高教育矫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个环节

一、要言之有情

此所谓情,一指情感,二指感情。情感在心里学上定义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那么管教民警对自己所要说服的内容首先也有个态度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坚定的还是动摇的。大致上情分 为:一是愤怒之情。虽然在当前的文明管理中,切忌感情用事,凡是冲动,不按原则办事。但是,在日常管理中,对于明显的、严重的、性质恶劣的违反队规所纪的行为,处理问题谈话教育时,不能和风细雨,有柔无刚,要有坚决的态度,对违纪现象的愤怒感情,使违纪学员能感觉自己确实错了,不应该这么做,产生悔过的念头或心理活动。所以说愤怒的情感表示坚定的态度,正确的观点,正义的思想。正所谓: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二是喜乐之情。对于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敢于积极承认错误的、积极悔过的、坚决改错的劳教人员,要表示肯定,表示喜乐,不能无动于衷,喜乐之情,肯定了劳教人员的做法,激发和促进他们继续积极改造的热情,形成主动改造的意识。三是理解之情,即同情、对有特殊情况的学员要理解,给予同情,达到感情共鸣,使他们感觉到民警有人情味,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从而走上正常的改造道路。总之,在个别谈话教育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通,“理”才能达,心理相容,为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言之有理

说理教育,不能强词夺理,不能蛮不讲理,只能以理服人。一是个别谈话教育中应重视党的劳教方针政策教育。向劳教人员介绍党的劳教方针政策的一些具体内容,让他们了解、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直接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并引导他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会依法行使党给予的各种权利和自觉履行相应义务。同时明确指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忽视法纪、执迷不悟,必当自食其 果。

二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在现实中劳教人员中,有表现一般的,有不守队纪的,有绝食的,有装病怕出工的,有装疯卖傻的,有出坏主意的,还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这些在中队形成不服管理,抵抗改造的嚣张气焰,在此情况下,经过调查了解,一是制定了管理方案,确定了团结、孤立打击的重点对象;二是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其改造态度。让其明白道理,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反之,有力打击反改造气焰,稳定了改造秩序。

三是说理要有逻辑性。目前多进宫人员增多,文化程度也有提高,熟悉劳教法律法规和所规所纪,善于钻空子、抓把柄、挑毛病。谈话要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其无机可乘,无空子可钻,不得不信服口服,服从管理。

四是说服要从小道理入手。由于劳教人员素质低,只顾自身的眼前利益,认死理、钻牛角,讲“大”道理,听不进去,因而应该从“小”道理入手,从最简单的做人道理谈起,循循善诱,逐步引深。使其逐渐明白了道理,端正了改造态度,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

五是说理要有法律依据,有章可循。纠正改造态度,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和各项活动。

三、要言之有理

个别教育时,谈话要有血有肉,内容真实,最忌空洞说教。管教民警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各种心理,确定谈话内容。一般情况下,问题往往出现在以下阶段:一是新入所 阶段;二是不认罪错 阶段;三是节假日期间;四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患病时;五是受奖受罚时;六是受到他人欺辱时;七是危险分子和重点人员反改造时;八是违反队规尚未处理时;就是情绪反常时;十是妻子提出离婚时;十一是不服管教、无理取闹和顶撞民警 时;十二是过不了劳动关时;十三是即将解教时;十四是国家形势政策发生变化时。以上十四个方面是劳教人员思想相对比较活跃阶段,同时也是确定个别教育内容的最佳时机,要针对具体人作个性分析,如对新入所有思想问题的劳教人员谈话时,应注重进行传统教育,利用中队的历史传统,集体荣誉,真人真事,改造典型进行谈话教育,树立爱护中队荣誉的信念,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另外对违纪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应利用我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个别教育中,要时常与开展活动挂勾,与劳教人员奖假天数挂勾,一人违纪可以影响全体劳教人员的奖假天数,加起来影响巨大,损失严重,从而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

四、要言之有方

个别教育要因人施教,要注意他们在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根据不同场合和时机,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个别教育的目的。

(1)对性格急躁,自尊心强的劳教人员,要循循善诱。因为他们爱面子,有一时听不进去的现象,有时性格因急躁善于冲动,易感情用事,对这类人要态度诚恳和蔼,逐步引导,批评时要掌握分寸,旁敲侧击。

(2)对自卑感较重的劳教人员,注意“激将”。当用其他方法说 服不凑效时,故意贬低、刺激他,反而能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自我压抑中解放出来,从而调动潜在的积极性。

(3)对“认死理”的劳教人员,注重教育时进退适度。一时接受不了时,不要强行说服,要以退为进,放慢速度,使他们在心里上得到满足,有心听取你说的话,因势利导,再次说服。

(4)对不讲理的劳教人员,注重“冷处理”。在对方情绪十分冲动时,任何说明和解释都可能被误认为是在嘲讽、职责或是在偏袒他人,因而只能起反作用。这时,可进行“冷处理”,等他情绪稳定下来,理智恢复正常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此外,还可及时更换谈话环境和内容,消除引起争执的客观因素,等到对方的怨气逐渐消失,心情逐渐平静以后,再慢慢地进行引导。

(5)对“难改造分子”,反改造分子,多进宫人员,注意欲擒故纵。针对这部分人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少揭短、少刺激的方法,肯定他的优点或长处,缩短与我们感情上的距离,消除他的抵触情绪。这时再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就较有可能达到说服目的。

五、要言之有理

话是开心的钥匙。实行文明执法、文明管理,语言艺术非常重要。

(1)讲求语言的新颖性。单调的语言,会使人反应迟钝,新颖的语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若要带上一点幽默,劳教人员对你谈话就会发生兴趣。

(2)讲求语言的形象性。由于人们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接 受,并能启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育中,注意利用比喻、象征、渲染、夸张等手法,谈笑之中见文章、见道理。这样,劳教人员接受快,印象深刻。

(3)讲求语言的针对性。即根据劳教人员的性格,心理特点等运用不同的语言,有时细雨绵绵,有时则疾风暴雨,有时要锋芒毕露,有时要柔中带刚,有时郑重严肃,有时幽默风趣等,要因人而异,不可千人一面。

(4)讲求语言的严肃性。不要信口开河,要做到三不准:不准称兄道弟;不准简单粗暴,威胁恐吓;不准含沙射影,挖苦讽刺。总之,个别教育,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逐步丰富个别教育的经验,提高个别教育的效果。

四个特性

在日常管教工作中,把握好个别教育的“四个特性”(即: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对提高教育矫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目的性

劳教人员具有对生存、尊严和情感等与社会人一样的需要,同时还具有渴望早日获得自由和家人团聚的与社会人不同的需要。劳教人员的需求往往和自身遇到的困难密切相联,如妻子要求离婚、老人孩子无人照顾、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困难或问题直接影响劳教人员的思想动向,民警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必须明确个别教育的内容,并有一个预期的目的。

(一)情感接近,达到预期目的。“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管教民警应抓住时机,及时与劳教人员情感接近,如:在劳教人员受到减期奖励,情绪高涨时;在家庭或本人遇到生活困难无法解决,闷闷不乐;劳教人员之间发生纠纷,情绪波动时等。通过沟通交流达到情感的接近,以期实现个别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心理接近,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劳教人员在所期间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即改造初期表现担心、焦虑、孤独;改造中期表现悔改、痛苦、反复;改造后期有兴奋、烦躁、顾虑,但不同罪错的劳教人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只有掌握了心理形成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为心理疏导提供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而振奋。

二、强化针对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个别教育时,管教民警应始终把个别教育的针对性放在首位,做到“对症下药”。

三、注重灵活性

(一)瞄准时机,主动进攻。一般来说,劳教人员在违规违纪后,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来推卸责任。遇到这种情况时,民警要注重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和内容,瞄准时机、主动进攻。通过主动进攻,使该及时终止了自己的违纪行为,承认了错误,消除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维护了中队正常的生产秩序。

(二)审时度势,严密防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正常工作中,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要敢于面对、勇于检讨,以赢得劳教人员 的理解和尊重,用自身的感染力教育劳教人员。通过教育引导,不仅拉近了与劳教人员的距离,也很快扭转了劳教人员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抓好连贯性

个别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应坚持常谈、多谈、普遍谈,注重在工作的连贯性上下功夫,才能最终达到个别教育的目的。劳教人员的思想行为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善于从劳教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方面发现问题,分析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从细微之处抓好个别教育的连贯性,充分发挥个别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维护场所持续安全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息全面、客观。

二是提高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行教育矫治质量评价工作,民警对劳教人员各方面素质更为了解,掌握其动态变化,从而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

三是调动了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在开展评价过程中,劳教所将评价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使其既树立信心又认识不足,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矫治的积极性。

四是促进了民警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教育矫治质量评价工作涉及法律、道德、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也对民警的观察力、鉴别力、沟通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使民警在实际工作中都得到全面 锻炼。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存在一些某些问题的。

一、当前矫正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监狱法》第三至五条规定,“监狱对劳教人员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劳教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监狱对劳教人员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劳教人员的需要,组织劳教人员从事生产劳动,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监狱的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劳教人员进行矫正教育等活动,受法律保护。”对劳教人员进行矫正教育,既是监狱的权利,又是监狱的义务。监狱应当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管理制度,在上级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活动。《监狱法》以及司法部出台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和《教育改造劳教人员工作纲要》对矫正教育工作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监狱要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将曾经是小康社会建设破坏力量的犯罪分子,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使之重新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可以说,当前的矫正教育工作是在依法、有序、规范、探索的状况下开展的。然而,不可否认,矫正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监狱体制改革之前,监狱为了生存发展,在特定的环节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到位的情况下,监狱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效益,基本上都采用充分安排生产劳动时间尽可能让劳教人员参加劳动,因 此教育学习时一是增强了教育矫治工作的科学性。评价采用谈话、问卷、量表测试等多种方式,途径与方法科学、全面。评价人除了民警,还吸纳同队或同组劳教人员参与,信间自然而然让位于劳动,即使劳动之余也会受限于生产任务的影响,尽管司法部反复以法律的形式对劳教人员学习做了规定,但学习仍根本上谈不上效果。“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在一些监狱实践部门严重本末倒置,特别是在部分监狱领导头脑中已有所弱化。i近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变,但是,监狱对劳动改造的重视程度依然要高于对矫正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监狱民警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劳动改造现场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劳教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劳动以外的教育,更遑论矫正教育质量的提高。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的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二者的绝对分工上。劳教人员劳动改造时,不接受矫正教育;主管矫正教育的民警,很少综合考虑劳教人员的劳动改造表现;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表现不好,不影响劳动改造的积分;劳教人员只要劳动改造表现好,照样可以获得应有的表扬与奖励。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教人员对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的观点明显持有功利主义色彩,能够拼命地去获取劳动改造的积分,却放松法律、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上的学习,视矫正教育为畏途,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近年来,顽固犯、危险犯的大量存在,都是放松矫正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2、监管安全的重压制约了矫正教育的长远发展。

监狱矫正教育劳教人员工作既是监狱的生命线,也是监狱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对劳教人员实施矫正教育隐含着正义价值,但是部分 监狱领导和民警缺乏正确的处理监管改造的关系,在主观意识上把安全首位意识片面地理解成只要监管工作抓住稳定,不跑人,不出事故,教育只要起到辅助作用就行了,忽视了矫正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稳定因素给监狱工作带来的压力,促使监狱把精力集中放在“三防”和确保“五无”事故上,以实现司法部的要求。教育服从监管,监狱工作确保监管安全为前提。在治标与治本的问题上部分领导和民警思想意识不清,为了完成任务,片面追求入学率、到课率和及格率的量化效果,为了保住安全尽量采取狱内集体教育,丢弃了矫正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于劳教人员自身文化水平和狱内条件的限制,劳教人员在文化知识教育中无法获得知识收益。在矫正教育的方法与形式上,强制性的教育手段,缺乏科学的、严谨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为了检查验收都要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精心准备各种考核资料的要求下,只能搞闭门造车的形式教育,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出劳教人员出狱后在社会上的就业技能,这种虚假的教育状况直接导致劳教人员出狱后就业和生活存在着极大问题。

3、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不很科学。

劳教人员改造质量评估,是对劳教人员在监狱及社会力量的矫正教育下所发生的预期变化的程度或达到的状态所进行的评议和估价。其实质是对监狱改造劳教人员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检验,是对监狱工作整体效能与改造劳教人员工作做一个科学的分析与评判,是通过各种相关因素与变化结果的因果考察,对监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原因,并通过信息反馈和督促,用以指导和调整今后的工作方 向和工作要点。当前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不很科学之处,主要体现在评估方法不科学和可操作性不强。对矫正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对劳教人员更好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如对劳教人员进行不同的分级处遇与管理,可是依据现行的评估标准所得出的结果却往往不具有说服力,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偏差。另外,现行的矫正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对众多的劳教人员进行评估后所得出的结论差异性不大,难以被监狱民警当作重要依据来开展工作。

4、矫正教育工作中参与各方积极性不高。

矫正教育工作的参与各方主要包括提供矫正教育条件的监狱、施与教育的监狱民警以及接受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当前监狱工作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改造、重监管、轻教育的现象,有些监狱片面地强调监管安全,各项工作都为了确保无脱逃、无重大安全事故的“零指标”来开展,认为监管设施条件上去了,矫正教育工作就必然上去了,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部分监狱民警也认为只要完成了自己工作时的“八个小时”就行了,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至于矫正教育工作,应当由搞管教的民警去思考。很多服刑人员也认为矫正教育是空泛的事情,没有劳动改造重要,想获得表扬、减刑,关键在于劳动改造的表现要好。对于教育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兴趣。长此以往,矫正教育工作就成了一件纸面上的事情,说得多,做得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应付上级的检查。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中国先进的理论,具体说来,在提升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引入科学发展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是要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都偏好用某种眼光看待在押的劳教人员,俗称用“有色眼镜”来认识劳教人员。对于大部分公民而言,他们都有保留自己观点的自由,而对于从事矫正教育工作的监狱民警而言,则应当转变单一的、有偏见的、过于绝对的认识。有些民警内心上厌恶服刑人员,对于矫正教育工作是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和服刑人员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矫正教育工作长期停留在疲于应付的状态,想提高矫正教育质量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笑谈。有些监狱领导对矫正教育工作则另有看法,他们总认为矫正教育工作是万能的,一旦出现顽固犯、危险犯,就贬低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监狱、监区领导不愿意基层民警反映负面现象,无法正视矫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些民警,一开始倒是有满腔热血投入到矫正教育中,但是屡屡碰壁的事实却让他们再也不愿意谈及矫正教育工作。当前基层民警中普遍存在“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或许与此有关。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的态度。劳教人员能不能改造好?改造质量如何评估?一旦出现负面典型,是不是都与民警工作不力有关?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人都具有社会性,劳教人员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是人的共性。我们认为矫正教育工作可以挽救一个人,是从共性上来认识的,即大多数服刑人员都可以通过矫正教育,变成守法的公民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人又都具有差 异性,即人的个性。每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征,即其个性。服刑人员个体上的差异,决定了矫正教育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如果我们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忽略了共性,过分强调个性,那么,服刑人员的行为就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团体的影响力就会衰减,矫正教育工作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从而失去凝聚力。反之,过分强调共性,忽略服刑人员的个体差异性,矫正教育没有针对性,那么服刑人员就容易丧失热情和兴趣,极易形成“监狱人格”,导致矫正教育工作经常碰到“软钉子”。所以,要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就必须认识到服刑人员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中找到一种平衡点。对于大多数可以改造好的服刑人员,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于极少数确实不思悔改的害群之马,要采用正当的途径与手段,而非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一个监狱的范围内,应成立相应的劳教人员行为分析机构,对拒不接受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分析其行为根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治。当前民警普遍反映的短刑犯、“关系犯”、狡诈犯改造难的问题,一方面与基层民警警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民警在这方面的对策不够有关。要科学地认识到,与其让每个分监区的民警来单独对付和教育服刑人员中的“抗改造尖子”,不如将这些尚不够禁闭条件的“抗改造尖子”集中收押,集中施教,以期取得教育效果。

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当前的矫正教育评价过程,比较重视过程性评价,忽视结果性评价;比较重视内容的指导,忽视科学研究依据;比较重视评价体系的建构,忽视矫正教育的差异 性和可操作性。ii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矫正教育的质量,从影响的角度来讲,分为对服刑人员自身的影响、对其他服刑人员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等。对服刑人员自身的影响,主要是矫正教育使服刑人员的行为、思想意识、养成习惯等产生了一定的转变。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对其他服刑人员的影响,主要是某个服刑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矫正教育后,其行为足以改变其他服刑人员的行为,使之产生趋同性。如果其他服刑人员趋向于学习积极改造者则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大众对服刑人员改造结果的认同上。如果赞同改造结果的占多数,则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归根结蒂是人的评价,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从事矫正教育工作的民警对评价结论的看法褒贬不一的原因所在。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从有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不外乎上面分析的几种。笔者认为,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不要被评价的结果所迷惑,是因为做出评价结论的人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不具有同一性。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结论也不能用来事后衡量监狱民警的工作成效,否则,矫正教育工作只会走上恶性循环的路子,矫正教育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三是要不断创新矫正教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形成以来,理论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 生命所在,矫正教育工作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具体而言,首先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方法。当前的矫正教育方法主要是上大课、听广播、看视频课件以及讨论等形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贯彻不很到位,部分民警在个别教育中要么是“训话”,要么是空洞的说教,对服刑人员的说服力不够。因此,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方法,可以借鉴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多使用“以案析理”的形式,广泛采用服刑人员的自身案例,增强矫正教育的兴趣,甚至可以在服刑人员中推广案例评比活动,使典型案例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次要创新矫正教育的内容。矫正教育的内容除了在法制教育、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心理矫治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阶段性专题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出监教育等内容。有条件的监狱,应当在监狱范围内组织力量,统一开展教材的编写,适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再次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手段。矫正教育要和劳动改造紧密结合起来,让服刑人员在劳动改造中得到教育,寓教于“劳”,让教育和劳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应当得到一定的奖励,反过来,在矫正教育工作中敷衍塞责的服刑人员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当然,里所说的奖罚要以不违反法律为尺度,在监狱财力许可的范围内予以考虑。

正如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2009年12月19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要“保持监狱劳教所持续安全稳定,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监狱劳教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 忧患意识,充分认识保持监所安全稳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同时,还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坚持把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工作,建立完善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总之,只要监狱领导、监狱民警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矫正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矫正教育机制,就一定能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矫正教育的质量,从而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i 参见《劳教人员劳动改造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韦圣凤、端木华著,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6页。ii 参见《建立劳教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评估标准及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徐晓锋著,载《中国监狱学刊》2007年第5期,第20页。

上一篇:三组英语话剧剧本下一篇:尚品宅配会员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