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展项目规划建议书
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展项目规划建议书 篇1
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展
项目规划建议书
巧家县药山镇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山区乡镇,中药材资源是我镇较有特色的主要生物资源。建立以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是目前我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平安乡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规划建议书》结合我镇的气候类型、生物植被和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确定了具有药山特色、市场发展前景较好14个中药材品种(半夏、当归、丹参、玄参、川乌、草乌、板蓝根、白术、桔梗、重楼、牛膝、白芍、牡丹、红花)作为药山镇未来5-10年期间重点开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项目规划建议书》充分结合药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制定了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是“药山镇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情况
(一)土壤结构
药山镇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区域性特点,主要包括: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土质均为偏酸性。
(二)气候资源 药山镇最低海拔1307米,最高海拔4041米,属于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具有寒、温、热三种气候特征,“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7.1℃,最热月气温15.9℃,≥10℃积温1691.1℃,汽温≥0℃积温2956.8℃,年日照数1949.9小时,有效光时占25%,年降雨量年降雨1100-1400毫米,蒸发量563.4毫米,相对湿度76%,无霜期185天,霜雪短期4个月,长期9个月。
(三)水文条件
药山东西陡,南北缓,东西北三面被金沙江、牛栏江切断,从江底最低点到药山最高点,海拔相对高差3523米。水从高到低,顺山而下,汇集成药山境内最长的荞麦地河,药山既是天然大水库,又是水源头,水源涵养价值较高。
(四)土地资源现状
全镇土地面积384.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3.8万亩,耕地面积680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636.26亩。根据不同海拔和区域特点,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第一区域为海拔1800—2400米的有天生、发泥、塘上、荞麦地、大元五个行政村;第二区域为海拔2400—3000米的座脚、发拉、大村、小村、半箐、大富、羊场、团堡八个行政村;第三区域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麦坪、药山、木瓦、洗羊塘四个行政村。药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53225亩。
(五)生物资源
药山属于典型草甸外貌,以竹类灌丛和箭竹群落为主,原生植被为青岗栎和白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生长有少量的樟科和山茶科,主 要植物有云南松和水冬瓜,还有珍贵树种—珙桐,灌木有杜娟、香柏、小蘖等,牧草有箭竹、细根白毛、翻白叶、画眉草、野燕麦、火草、鹿茸蒿等。药材有云南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三分
三、岩白菜、乌头、玉竹、半夏、灯盏花、毒脚连、术断、龙胆草等上百种。
二、中药材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药山镇境内沟谷河流纵横,海拔高差较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植被多样,造就了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根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药材普查提供的资料统计:全镇有药用植物 2000多种(《中药大辞典》收载),有正品中药材90多种(《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及省级药品标准收载),有大宗药材60多种,名贵中药材10多种。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在药山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大量地产野生中药材通过人背马驮运往四川,冠以“川药”的名称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地道药材,如:川乌、草乌、半夏、重楼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山的中药材开发利用达到了顶峰时期,年收购量达50多万公斤。以后,随着野生药材的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地产中药材的年收购量逐年痿缩,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的药农零星收购,年收购量只有30吨左右。
三、过去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与中药药用价值、制药工业的发展以及中药市场行情等因素密切相关,总结药山镇过去开展中药材种植的经验 3 和教训,制约我镇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过去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性投入不足,中药材种植停留在由农民自发种植,或一些公司进行小规模种植,对中药材的整体市场行情不了解,导致中药材种植业经营分散,缺乏自我积累能力,难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二)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人才配臵不合理
我镇虽然拥有川草乌、半夏、重楼等一批传统的道地药材品种,但由于制药工业不发达,设备、技术落后,地产药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原料型、粗加工的格局。产品结构不合理,低质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在中药材的种植、经营过程中重资源、轻市场,重投入、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合理配臵的有效机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人才资源配臵不合理,科技人员创新意识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行业中介组织不健全,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
(三)资源综合利用差
过去药山镇野生或种植的中药材大都以原药材销售,其结果是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经济付加值低,有限的中药材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和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导致中药材产业缺乏升级能力,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上,管理粗放。
五、取得的经验
通过分析以往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应选择野生资源分布广、具有传统道地性、曾经进行过种植、有可靠的种源保证,用途广泛、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作为规划种植的品种。
(二)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应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
(三)在中药材的产业化种植过程中,必须在本地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体系,能急时解决种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和重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积极发展和培育中药材市场,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发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为突破口,以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药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观念创新、技术创 5 新和机制创新力度。立足特色资源,特色品种,重点发展优势比较明显的道地中药材,将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二)发展思路
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立足特色优势资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项目为开发重点,以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坚持开放和发展意识,重点搞好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优产品,以优质产品和企业发展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原则
创新原则: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中,要始终贯穿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原则,改造和提升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产业。
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种植市场前景好,质量稳定,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产业化发展原则:强化地产药材的基础研究和深加工开发,创新和研制名牌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正确分析和研究产业发展中的效益关系,形成龙头企业与原材料生产相适应的产业格局。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种植开发相结合,提高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突出特色的原则: 开发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加强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突破,重点发展。
(四)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党委、政府领导和技术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促进我镇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特成立药山镇中药材产业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工作副镇长洪宇担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我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药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李开云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经济发展办牵头,成立药山镇中药材种植协会,负责组织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等工作。
(五)规划品种
经调查、论证,结合药山镇的实际,以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思路规划中药材种植。初步拟定将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川乌、草乌、重楼、牡丹、红花14个道地药材品种作为药山镇未来十年间实施产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其中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9个品种,生长周期短,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短期内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拟作为5年内重点开发的种植品种;川乌、草乌、重楼、牡丹4个品种,生长周期较长,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拟作为10年内重点开发的种植品种。
(六)发展目标
2011年,利用河滩改良的土地建立500亩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进行种植方法研究及规划品种的引种驯化和种苗培育。
2012年到2015年推广种植半夏、板蓝根、丹参、玄参、桔梗、白术、白芍、当归、牛膝9个品种5万亩,川乌、草乌、重楼、牡丹4个品种3万亩。特别是大力推广退耕还林地下种植重楼5000亩。
2016年至2020年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争取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
(七)经营管理模式: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操作、带动药农”产业发展机制。由镇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引进药材开发公司进行基地建设。药材开发公司通过承包、租赁、农户以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公司为基地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服务,统一购买种苗发放给农户,带动农户在基地种植适合地块的药材,最后由公司按保护价负责收购,产业协会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服务。
(八)资金管理措施
1、为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项目资金的合理管理,建立法人制、督查制、年度审计制,并实行奖惩制度。
2、政府补助资金使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发现虚报亩数,骗取补助资金问题,由镇纪委负责查处,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 问责。
(九)实施办法
1、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引进中药材开发公司和药材种植公司。对我镇中药材产业优势进行广泛宣传,解除部份群众失败心里。通过公司开发基地,农户在基地内种植,减轻群众心里压力,由镇统一召开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会,由药材开发公司负责技术讲解,由镇产业领导组负责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云南省打造“绿色经济强省”的政策宣传,分析市县两级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使镇村两级干部不仅能熟练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更能熟知国家及省、市、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2、建立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由示范园辐射带动基地农户,让广大种植户到基地现场学习,实践操作,掌握中药材种植各环节的技术规程要领,确保农户真正实现科技规范化种植。镇村两级干部与公司成员组成技术指导组,确保各村有一个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各村种植技术的讲解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并负责向广大群众不断输送中药材相关市场信息,避免群众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
3、镇产业协会牵头,各村技术员为骨干,定期不定期地巡查各种植户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种植成功。
六、前期工作基础与保障措施
(一)工作基础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早在2002年,昭通市委、政府就提出了“打造以天麻为代表的天然药物产业,寻找 新的经济支柱”的战略构想后。镇党委、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多次指示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对生物资源产业的开发进行座谈、论证,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扶持促进生物资源开发的政策,积极引导我市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有逐步恢复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改善。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提出,到2020年把昭通建成“三基地一屏障”的宏伟目标后,加快了沿江各县生态环境的改善步伐。这为开展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有规划、上规模地种植一些大型物种的中药材,又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实现了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3、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县土管、林业、农业多个部门对药山镇的天然药物资源、生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普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摸清和掌握了我市中药材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在一些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获得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成功经验。这些都为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保障措施
为推动我药山镇的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未来几年:
1、镇党委政府将研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相关部门将积极支持和指导,为中药材产业化种植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发展步伐。
2、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药山镇党委政府将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中药材的基础研究。
3、努力打造药山品牌,加大药山文化宣传力度,研究开发中药材市场的措施,逐步培育运行良好、信息畅通的中药材市场网络体系。
4、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基础研究,制定“良种良法”科研计划,加快研究工作步伐,研究和改良传统种植方法,确定规划品种高产、优质、高效的规范、科学的种植技术。
5、加大对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开发研制名优产品,培育地方龙头企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
6、加大打假治劣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规范和整顿中药材市场,为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药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李开云 二0一0年三月一日
【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展项目规划建议书】推荐阅读:
中药材种植协议书09-03
中药材种植项目申报书07-09
葛根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简介10-21
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7-27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立项申请报告10-13
清原满族自治县地道中药材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9.210-01
中药材种植08-28
万亩中药材种植09-22
常用中药材种植技术09-21
中药材种植基地策划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