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通用9篇)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1
中考视导课教案
中考成语的应用
南宁市二十一中学 李梅英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成语运用出错的原因。
2.通过复习,让学生懂得日常易错成语的意思和运用对象、色彩和范围。
3.通过复习,让学生积累易错成语,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4.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日常易错成语的意思和运用对象、色彩和范围。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练习教学过程:
一、屏示南宁市、桂林市两年中考成语运用题,了解试题中成语的来源,明白本节课复习的重要性。
二、屏示本课内容,解释考纲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归纳成语运用错误的原因。1.褒贬不当 2.望文生义 3.谦敬错位.4.不明对象 5.重复矛盾 6.形似混淆
四、个人练习中考试题,加深以上归纳的错因。
五、多媒体展示易错成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记忆知识。
六、分组练习,巩固知识。
七、提出复习策略。
八、布置作业:继续完成打印的练习。板书设计:成语运用错误的原因。1.褒贬不当 2.望文生义 3.谦敬错位.4.不明对象 5.重复矛盾 6.形似混淆 复习策略:
注意语境 适当训练 积累错题
教学反思: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2
一、复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教师的板书与学生的板演相结合。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 使学生受到锻炼, 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在总复习中,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是极其重要的。
3.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使他们经过努力, 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这一指导原则, 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 需要教师在复习中精心安排, 正确对待。
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尊重学生。
学生没有学会, 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 先要作自我检讨, 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 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2. 理解学生。
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 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 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主题班会。经过面对面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 同时也为改革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3. 相信学生。
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 体验成功快乐, 唤起学习的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 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 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 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 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回答问题, 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
三、利用“典范练习”, 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变更命题的表述形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2. 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 产生解题方法就各异, 这样训练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路, 优化解题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 变化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例题多层次变换, 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4. 强化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学生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 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5. 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 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他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 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狠抓技能训练,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数学总复习中, 特别是在学生练习中要做到:第一, 准确性。准确性是数学基本技能的第一要素, 数学是一门有绝对确定答案的科学, 要求在解题过程中遵循准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 在运算、推理、作图和所得结论中都准确无误。第二, 速度。近年来的各种入学考试越来越注重解题速度, 其中就有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因素。第三, 协调性。能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 对于文字、符号、图形运用自如。
五、采用具有直接效应的有效复习方法
首先, 走出认识误区, 强化目标意识。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 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 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 使知识得到巩固, 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让”为初三数学复习课添彩 篇3
关键词:主角;整合;解读;发现;修正;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45-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复习课取得实效,是每一个初三教师一直关注并倾心研究的课题。一堂复习课无论怎样上,倘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通过实施“六让”提高复习教学效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前,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觉得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应当教师说了算。如此一来,复习课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奴役”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听复习课枯燥、乏味也在情理之中。
《标准》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于复习课来说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和复习内容的特点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复习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并且给学生思维的发展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复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提倡自主复习;其次,复习前教师不妨从学生经历探究的角度设计探究性的复习提纲,放手让学生去回忆、消化与吸收;再次,通过一定量的复习练习,让学生在发现解题方法和规律的同时,既能捡起遗忘的知识点,又能扫除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简单的知识复习时教师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可通过学生汇报的形式来替代,杜绝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乏味现象。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后发现的问题或者暴露出来的困惑,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帮助其剖析、纠正问题或者消除心中的疑惑。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试想一下,成就感将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学习动力?有成就感伴随的课堂又会有怎样的活力?
二、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离散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和归纳的方式串起来,帮助学生迅速地检索知识,适时地深化认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切勿让学生抄写或记忆经教师归纳后的知识体系、结构图表,这种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方式,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在梳理中对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实不可取。反之,如果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分类、归纳、综合的过程,将有助于他们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头脑里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一个相对完善、稳定的认知结构。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知识点自我整理可采用如下方法:教师先要结合知识点给出一定量的难易适中、有层次和梯度的问题,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完成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用到的知识点,然后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交流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在此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对学生通过交流还不明白或理解模糊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激发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适时进行小结性点拨讲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
三、题目让学生正确的解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创设“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对“自我”的发现,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感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
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读题,第一遍读为泛读,先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遍读为精读,开始捕捉有用的信息,找出关键词和隐含条件,由表及里进行分析,必要时还需要列表或者画出相关图像来帮助理解题意。在学生经过认真、细致、严谨的审题后,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开展学生“四说”活动,一说命题的意图:本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又怎样建立联系?二说解题的途径:应从何处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三说问题的拓展:能否用别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得到更一般的结论吗?四说解题后的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遇到的困惑是什么?通过“四说”活动,一方面学生本人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依据、步骤是什么?解题遇到障碍时尝试运用了怎样的策略?解题过程是否还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的说和老师的点拨引导,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思维策略,既锻炼了学生用数学的语言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四说”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针对题目的特点和学生“说”的状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在肯定学生的亮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对此类问題进行继续探究的方向。这种学生讲题、师生听题、教师点评的双向互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四、规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应在激发创新欲望,培养成就动机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题型变式、题型归纳,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相关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复习课中不宜为了单纯地覆盖所有的知识点而孤立地讲解例题,而应紧紧抓住某一模型,深入探讨该模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方法的提炼和拓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寻找新颖思路,提炼最佳解法。当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合理成分要及时进行鼓励,对于不合理成分要因势利导,有意识地激发和保护创造性火花的产生,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发育的土壤。通过生生、师生相互的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探索解题规律的良好习惯,将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数学问题串联起来,建立题组,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函数的解析式的求解或线段和(差)最值的确定等,通过一组题目的讲解,学生不仅学会了一个题目的解法,而且还领会了一类题目的解法,还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思考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这才算得上是高效的。
五、错误让学生去判断修正
试卷(作业)讲评是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对它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然后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讲评前从未对试卷(尤其是练习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也未能了如指掌,一堂课下来,只看到教师在唱“独脚戏”,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每当试卷批改完成后,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学生的错误都普遍集中在哪些试题?典型性的错误有哪些?这些错误属于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还是计算性错误?有些错误或许对教师来说简单得不值得一提,但那恰好是学生知识的“盲点”所在,教师要认真对待。对于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讲评才会切中要害,对症下药。教师分析完试卷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设法从不同角度去寻找错因,寻找产生错误的根源,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倘若独自无法解决,可寻求同伴合作,通过交流、探讨等方法加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以包容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展示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获得对试题更完整的认识,在集体讨论中以集体反思的力量强化个人反思,让他们在信任、激励的学习氛围中自己去总结、分析和纠正其错误,走出思维的误区。由于错误来自学生,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比老师的讲解更扎实更有效,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振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每一个学生在“错误”体验中都有新收获和新提高,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新发展,另一方面,因为教师事先做足了功课,并把示错、纠错贯穿试卷讲评课的始终,认真挖掘错误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原本“枯燥乏味”的试卷讲评课从此变得“鲜活”起来。
六、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識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生活化”数学就是要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魅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着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好选择他们共同关注的生活、社会、科学发展相关的问题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炼信息,进行数学化设计,即建立数学模型,如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如在复习“方程与不等式”这一专题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手头的这本书长为21cm,宽为15cm,厚为1cm,为了包这本书老师正好用掉了一张面积为875cm2的矩形包书纸,展开后如图所示(虚线是折痕,阴影是裁剪掉的部分,四角均为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折叠进去的宽度),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求出折叠进去的宽度?”学生通过思考,很快选择方程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趁势再上台阶,提出另一个问题(布置作为课后作业):“若有一张长为60cm,宽为50cm的矩形包书纸,包2本这样的书,书的边缘与包书纸的边缘平行,裁剪包好展开后均如图所示,问折叠进去的宽度最大是多少?”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学生回家后都进行了尝试,发现两本书在同一张白纸上的有6种不同的摆放情况,最终促成问题解决。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始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初三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要以“六让”为抓手,既要成为掌控复习方向的舵手,又要成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手,还要成为与学生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无私的呵护学生一路同行,师生只有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教与学在不断的磨合中走向和谐,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复习目标,获得理想的复习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文芳,周志英.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初中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孔凡哲,曾 峥.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4
【课题】电功率 【授课教师】 【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 【开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用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形成节电的意识。
2、教学难点: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录像解说,丰富课堂形式;用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普通照明灯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①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答:公式w=uit 单位:j kw·h)②还记得上一节我们学了电能表有什么作用?接入电路的目的是什么吗?
(答: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的。)
③我们在上节课学过电能表后,同学们一定观察了同学家或自己家的电能表。是不是可以把观察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呢?(投影电能表)
(引导:电能表转得快慢和用电器的多少及用电器的种类有关系)
2、引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求证他们观察的准不准?
[演示]: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中,电能表转动的情况:(考虑到操作安全,不建议学生操作,教师应提醒学生,电能表连接时应串联在电源上)
①先将15 w的电灯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②将15 w的灯泡取下,换上100 w的灯重复第一步实验.同学们观察并比较两次转动快慢情况。
观察:电能表第二次比第一次转动得快,灯也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
③(断开电源,取下两只灯泡)同学们再观察这两只灯泡,有什么发现?
(引导:两只灯泡不一样,一只上标着“220 v,15 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 v,100 w”)
[分析归纳]:
①通过我们的实验证明了同学们在课后的观察非常准确.(我们大家一起来祝贺一下)希望同学们以后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勤于思考。
②我们已经能准确地观察电能表转动的快慢了,提问:电能表转得快说明了什么?转得慢又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电能表转盘转动得越快,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
③类比:同样的工作量,挖掘机只要1小时,而工人却要1天,说明它们做功的快慢上是不是一样呢?用什么物理量比较挖掘机和工人做功的快慢?(答:功率)过渡:那么要表示一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呢?
二、进行新课:
(一)、电功率
1、电功率意义: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电功率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符号是“p”
w3、公式:p= 公式中:w的单位j t的单位s t
∵w=uit ∴p=w/t=uit/t=ui 公式中:u的单位v i的单位s
4、功率的单位: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1v·s
还有一个更大的单位是千瓦(kw)1 kw=10 w
5、计算应用
例:(1)一用电器的铭牌上标有“100w”,则当它正常工作10h耗电多少j,合多
少kw·h? 3
(2)一个标有“10w”的小电器,当它正常工作 15h所消耗的电能为多少kw·h? 解:(1)w=pt=100w×10×3600s=3.6×106j。
∵ 1kw·h=3.6×106j ∴ 合1kw·h
(2)w=pt=0.01kw×15h=0.15kw·h,计算时只要单位配套使用即可,计算日常生活中用电时消耗的电能用此方法更简便。
(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过渡:投影一洗衣机上的铭牌:引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1、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实验探究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目的)
方案:取一标有电压和功率的小灯泡,分别接在标定电压、高于标定电压、低于标定电压的电路中,观察发光情况。(演示:最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灯泡浇毁)结论:当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当u实3、观看录像、说明灯泡铭牌,进而根据其实验分析总结验证实验结论:
三、归纳小结:
(一)、电功率
1、电功率意义: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电功率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符号是“p”
w3、公式:p= t
p=ui
4、功率的单位: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
千瓦(kw)1 kw=10 w
(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四、作业:分课练习(第2课时)3
(四)设想、体会
1、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不易分清,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讲解,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里主要是讲清概念,不要急于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3、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实验,一是为了复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二是为下节课顺利实验做好准备。
初三第六课政治教案 篇5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知道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应用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学生讨论归纳为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的奋斗历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2、难点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什么会这样?
2、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如何?
(因为学生已学过历史,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总结:
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也会象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扭曲发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人民急切盼望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能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学生自读课本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近代革命志士进行的救国探索有哪些?结果怎样?
2、以上探索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封建势力顽固而强大,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趋向胜利。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试图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是不可能的,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只能用新的革命方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板书设计 :
第六框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救国的历史使命
1、中国的近代国情 1、近代民主革命的几次斗争高潮
2、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效果检测与矫正: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学札记: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6
课题: 第六章 并列句与复合句 设计人:董先文
一:复习任务:
(一)基础知识网络梳理: 并列句
1.由and、but、or、so、for等并列连词把两个简单句连接起来 而成的。
John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but he didn’t play it yesterday.约翰喜欢打篮球,但他昨天没打。
2.由并列连词词组连接成的。常用的有
not only … but also … , either … or … , neither … nor … , not … but …, both … and …, 等等。
Not only one but also all of us were invited.不只是一个,而是我们全体都受到邀请。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包括间接引语)
在主句中充当宾语成分,即跟在及物动词后面、不及物动词加介词后面,或介词后面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可以由从属连词that, whether, if等引导;由连接代词what, which, who等引导;由连接副词how, when, where, why等引导。例: Tom asked me why I was late.2.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在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中出现频率相当高。考查点主要在于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选择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辨识。
指代人时,定语从句可以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引导;指代物时,可以由关系代词which引导;指代人或物时,由that引导;由关系副词when, where, why等引导。
(二)经典例题解析:
1.I don’t know if he_______.I will tell you if he_______.A.comes,comes
B.will come,will come C.comes, will come
D.will come, comes
解析:此题第一个空考查宾语从句的时态,因为主句是一般现在时,不影响从句时态,从句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一般将来时。第二个空考查条件状语从句的时态,此时需要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故此题答案D.2.Tom wondered_________.A.whose book is this
B.who was going with him C.where he will go
D.why did they go there 解析:此题考查宾语从句的句序和时态。句序要用陈述句序,时态要用过去的时态。故答案B.二:拓展延伸,牵手中考
1.The traveller was ___ tired that she couldn’t walk on.A.so B.very C.too D.quite 2.Do you know ___ ten years ago? A.where does he live B.where he lives C.where did he live D.where he lived 3.He didn’t go home ___ he finished the work.A.since B.if C.because D.until 4.I was reading the newspaper ___ I heard a loud shout outside.A.while B.when C.though D.as 5.I don’t know the man ___ is cleaning the door.A.that B.where C.what D.who(答案:A D D B D)三:对应训练
1.I didn’t remember ___ the woman before.A.where I had seen
B.where I have seen C.where had I seen
D.where have I seen 2.It was raining heavily ___ we got to Paris.A.while
B.if
C.when
D.because 3.The plane hasn’t arrived.Can you tell me ___?
A.what time is the plane late
B.why is the plane late C.why the plane is late
D.what time the plane is late 4.I don’t know if ___tomorrow?
A.it doesn’t rain
B.the rain will stops C.the rains won’t stop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7
一、课上示标, 有的放矢
在上课伊始,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本节课的知识点在中考中的能级目标。这样使得学生做到胸中有数, 有的放矢。例如, 我在上《分式》这一课首先出示了下面的目标。
二、以题带点, 构建知识网络
单纯的数学概念梳理, 显得单调乏味, 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容量大, 知识点多, 这样也会导致时间紧, 任务重。是否有一种好的办法来克服这种弊端呢?我在上分式这一课时是这样完成这个环节的:首先, 向学生出示了下列习题:
1.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
2. 若分式 (a, b均为正数) 中的字母的值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 则分式的值 ()
问题1主要引出了分式的概念, 结合整式的概念, 顺便给出有理式这一知识点。
问题2主要是对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考查, 引出分式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
问题3主要考查对上述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也能体现出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
其次, 让学生在边做习题边思考的过程中, 再现本节课的知识点, 并建立如下知识网络:
三、分析典型例题, 提高能力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 我及时地向学生出示典型例题,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也从一定层次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再做适时的指导, 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让他们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分式这一节课上, 我精心选择了以下这些例题。
(1) 有意义, 则x应满足什么?
(2) 利用上面的分式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 当x=?时, 分式值为0?
(2) 当x=?时, 分式值为2?
(3) 当x=?时, 分式无意义?
(4) 分式的值能否为1?为什么?
(5) 分式的值何时为正数?负数?
第 (1) 题巩固了分式的意义。第 (2) 个小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学生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性, 也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 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 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应变能力。
出示此例题后, 不要让学生立即就做, 先做指导, 让他们先观察, 找出该题目中易错的地方, 然后再说出是如何处理的,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 化简求值
,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数代入求值。
此题训练学生分式运算解题技能, 同时注意选择的数要使分式有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题的能力, 并养成反思的习惯。
四、探究延伸, 连接中考
由于学生还没经历过中考, 对中考题有陌生感和恐惧感。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地选择一些中考题, 引导学生解决。让学生见识中考题, 揭开中考题的神秘面纱, 克服心里障碍, 从而为学生打好中考的最后一仗, 增强信心。
探究延伸:
第1题渗透了转化思想、整体思想等思想方法, 第2题渗透了逆向思维, 分类等学习方法。
展示中考真题:
3. (2009年邵阳市) 已知, 用“+”“-”连接M、N, 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M+N, M-N, N-M, 请你任选取一种进行计算, 并化简求值, 其中x:y=5:2.
展示中考题, 引领学生解决问题, 克服心理胆怯, 做到适应社会竞争形势。
五、反思小结, 突出思想
这是整节课系统的概括, 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 也能促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小结这一环节必须关注, 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同时教师要做到下列几点:
1. 站在整个中学数学体系的高度, 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
2. 概括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说明适应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
3. 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要强调。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8
关键词:复习目标;有效教学;自主性
初中数学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困难,并且枯燥无味,缺少学习兴趣。若是能够将这些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方法进行讲解和运用,那么效果会大大不同。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多多指导学生,使其学会依照题目知识点方向找到解题思路,再结合学生答题状况进行题型转换。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扩散思维、延伸知识,学生在复习课中有所提高与创造,可以达到复习的最好效果。
一、确定复习目标,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要明确复习目标并把握中考动向,重点研究方法,制订复习计划。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素,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学习效率才会很高。在课堂中教师也应当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良好的氛围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数学复习主要是在初中数学课程结课后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精简,所以教师要明确数学复习目标,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原则,运用复习来巩固知识以及完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围绕着复习目标,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让学生通过自己建立的知识网结构进行知识再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二、课前准备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每次进行初三数学复习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材进行一个大框架的归纳梳理,再结合课本中典型的题,依照复习内容与目标,思考运用哪种方式可以将知识网里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所用,这将是课前准备的关键。备课所要用的习题还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1.具备层次性和基础性,还应当有一定的综合性
2.具有典型性
主要是选择学生容易犯错而考试又出现频繁的知识点。
3.有一定的开放探索性,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并可以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4.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将抽象化问题具体化,转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创设利于学生探索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会是让学生表现个性化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事件联系到数学教学中,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加有助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开展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1.整理知识并突出学生自主性
在初三数学复习课中,要求学生自己对数学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整理,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思考能力,在整理过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找教师进行指导。
2.师生互动讲评突出教学实效性
对习题进行讲评是数学复习课中关键环节,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进行习题讲评时要注重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由于近几年初中结业考试的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观察分析、分类比较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和思考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在题目中发觉思考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有效结合解决题中延伸的知识点,找到解决方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习题讲评过程中注重习题的延伸。在复习课中对习题进行讲评更要注重习题知识点的延伸,不要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而是学会变通,激发学生主动自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3)在习题讲评时要最大限度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在讲评习题过程中,把学生作为中心,由教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讲解自己对题目的看法以及解题方法,并相互分析每一种解法思路,比较优劣,观察规律进行整理。
(4)讲评习题时对易错点进行分析运用并记录。教师总结,记录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点,可以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专项复习,并将其错误的思考过程进行剖析,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反复复习并练习。
参考文献:
[1]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0(8).
[2]黄美兰.基于有效教学的初中数学复习课策略研究[J].俪人:教师,2015(11):73.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 篇9
复习目标:
1、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能熟练应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复习重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大家掌握得很不错,请同学解方程x(x-1)=1,(学生略作思考后,示意不会做)忘了吧?看来好多学生都已经忘了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指导(学生按照复习提纲解决问题,师做简单的板书准备后,巡视指导,特别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复习提纲
1.-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a_______0),其中ax2叫做_______项,a是_______,bx叫做_______,b是_______,c叫做_______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2x+1)2=9
形如x2=p(p≥0)的方程的根为________。
(2)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3
用配方法解方程步骤: , , , 。
(3)用求根公式法解方程x2-3x-5=0 ,x2-3x+5=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_,根x= 。
(1)当△>0时,方程有两个_______的实数根。
(2)当△=0时,方程有两个_______的实数根。
(3)当△<0时,_______。
三、展示归纳
1、教师抽有困难的学生逐题汇报复习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2、教师发动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的强调。
四、变式练习(1、2、4题让学生说出理由,3题让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可发现:(1)可用直接开平方法;(2)用配方法或公式法;(3)可用公式法;(4)方程都有共同的因式(x-3),故可用因式分解法。)
1、判断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1)4x2-16x+15=0 (2) 2x2-3=0 (3)ax2+bx+c=0
2、请将方程(x+1)(2-x)=1化为一般形式_______。
3、解下列方程:
(1) (x-3)2-9=0; (2) x2-2x=5;
(3) x2-4x+2=0; (4) 2(x-3)=3x(x-3)。
4、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2x2-5x-3=0 (2)x2+6x+9=0 (3)x2-4x+5=0
五、课堂总结
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学生自主小结归纳,将本章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提高归纳小结的能力。)
【初三数学视导课教案】推荐阅读:
初三数学期末复习教案08-01
初三数学圆的综合复习教案09-03
初三数学试卷08-27
初三数学教研总结06-16
初三数学期末反思07-17
初三数学考试试卷10-14
初三英语写作课教案09-22
初三数学教学总结07-06
初三数学一模卷07-13
初三数学上册期中试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