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

2024-10-13

网箱(通用10篇)

网箱 篇1

河道投饵网箱与不投饵网箱结合养殖草鲢鳙鱼技术总结

河道投饵网箱与不投饵网箱结合养鱼,能充分利用河道渔业资源和投饵网箱鱼类残饵、粪便,其成本低,风险小,易操作管理,投资收益高.以来驻马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宿鸭湖水库南河道实施推广了该项技术,平均单箱产量1500千克以上.目前河道网箱已发展1000多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作 者:韩建强 万军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463000刊 名:河南水产英文刊名:HENAN SHUICHAN年,卷(期):2009“”(1)分类号:S9关键词:

网箱 篇2

1 网箱地点选择

一般面积较大的水域, 如水库、湖泊等均可进行网箱养鱼, 某些条件较好的河道、面积较大的池塘等也可设置网箱。为了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一般应选择水底平坦、风浪较小、水位相对稳定、水深在2.5m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背风向阳、最好有微流水的地方, 以利于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网箱的设置地点应尽量远离交通繁忙的水上航道和工矿企业的排污口。还应注意养殖地区周边的治安环境良好、交通畅通、鱼种及饲料来源方便、鱼产品的销售顺畅等。

2 网箱制作

网箱结构应适合养殖对象的生态特点, 主要由4部分构成。一是箱体。箱体是网箱的主体, 用网线等软质材料构成, 也可用铅丝、竹、木等硬质材料构成。目前我国使用的网箱主要是用聚乙烯网线制成的网片装配而成。箱体截面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也有圆形或多边形的, 一般前二者居多。箱体的形状、大小及网目大小应根据放养对象的种类、大小、习性等确定。二是框架。一般用圆木或毛竹, 制作方便、成本低, 也可使用塑料管、铝管或钢管、角铁等。三是浮子。竹、木框架可作浮子, 泡沫塑料块、塑料球、桶及玻璃钢浮球、废油桶等均可作浮子。四是饵装置。在投饵网箱内要加设饵料台、匹配投饵框及自动投饵机等。除上述主要结构外, 有的网箱还需要沉子、锚绳等附属设施。

3 网箱设置

一是敞口浮动式网箱。箱体悬挂在浮力装置或框架上, 使之在水面浮动, 可根据需要移动网箱, 避开不利环境条件, 移入更合适的水域。一般适宜在较深的水库、湖泊中使用。二是固定式网箱。箱体被毛竹等支撑物固定在水面, 适宜安装在水较浅、水位变化不大的湖泊、河道中。三是沉下式网箱。箱体要加箱盖网, 全部沉入水面下, 避开水面风浪的影响, 一般在风浪较大的敞水大水面使用。三是升降式网箱。与沉下式网箱相似, 可在水面之下移动。平时露出水面, 在风浪大或越冬时间沉下水面。网箱的大小以底面积计算。面积大小应根据放置水域的环境条件、养殖种类的习性以及养鱼者的经济实力来确定。底面积在30m2以下的为小型网箱, 30~60m2的为中型网箱, 60m2以上的为大型网箱。我国目前使用的网箱规格一般为3m×5m、5m×5m、10m×8m等。箱体深度的确定视养殖水域的深浅而定, 一般深度在2m左右。

4 放养种类及密度

目前我国网箱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外, 鲤鱼、罗非鱼也成为常规的养殖对象。此外, 还有鳜鱼、黄鳝等特种鱼类。网箱安置在水域后, 应静置一段时间 (一般为15~20d) , 待网衣上生成1层生物膜后再放鱼种, 以免网衣伤鱼。在鱼种入箱前要进行1次全面检查, 如框架是否牢固、网衣有无破损等。放养入箱的鱼种都要求体质健壮, 无病无伤, 且经3%~5%的食盐水消毒。养殖的密度一般根据水质条件、养殖对象的特性、饵料来源的难易等确定。一般养殖滤食性不投饵鱼类 (如鲢鱼、鳙鱼) , 鱼种放养密度为1~3kg/m2, 即进箱鱼种规格如为50g/尾, 则放养鱼数量为20~60尾/m2。吃食性鱼类 (如鲤鱼、草鱼) , 一般按10~15kg/m2放养, 即放养鱼的规格在100g/尾时, 放养量应为100~150尾/m2。

5 日常管理

滤食性鱼类摄食水体中的天然浮游生物, 一般不需投食。吃食性鱼类一般投喂人工颗粒饲料, 日投饵量一般为鱼总体重的5%~8%投喂时掌握“快—慢—快”的喂食技巧, 每天投喂3~4次, 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天气、水温等灵活掌握。及时清洗水中的藻类等, 一般15~20d清箱1次, 以保持箱内外水流的畅通。每天坚持早晚巡箱, 检查网箱是否有漏洞, 捞除杂物和死鱼, 观察鱼的摄食和发病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 高温时要加遮阳网等降温。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投喂新鲜质优的的饲料, 治病应以挂篓、吊袋为主, 对症下药, 或将鱼赶至网箱一角, 用塑料膜隔开进行药浴。此外, 需要定期改换网箱位置, 以防泛箱和引发鱼病。

6 适时捕捞

根据市场需求, 用投饵量来控制鱼的生长速度, 捕大留小, 做到常年均衡上市与节日集中上市相结合。

摘要:介绍了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包括网箱地点选择、网箱制作、网箱设置、放养种类及密度、日常管理、适时捕捞等内容, 以期为广大网箱养鱼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鱼,淡水,网箱养殖,地点选择,网箱制作,日常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再社.网箱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224-225.

[2]靳永胜.水库网箱养殖鲤鱼、鲫鱼技术的操作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S1) :177.

[3]金英萍, 宋立云.生态网箱养鱼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 2009 (14) :25-26.

刺参网箱保苗试验 篇3

1 试验目的

探索适宜河北沿海地区刺参网箱保苗的养殖密度、苗种生长速度;探索刺参网箱保苗过程中刺参苗种冬眠成活率、夏眠成活率以及总成活率;对刺参网箱保苗效果进行评价。

2 试验条件与方法

2.1 池塘条件

试验地点位于唐山市海港开发区打网岗岛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池塘养殖基地,池塘2口,面积4 hm2,其中1号池塘3 hm2、2号池塘1 hm2;水深3~4 m,池底平坦,淤泥深10~15 cm;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排灌方便;水源为自然海水,盐度27‰~28‰,溶解氧6.11~8.67 mg/L,pH值8.1~8.4,水温2~28 ℃,水质肥沃。

2.2 主要设施

2.2.1 网箱 采用20目尼龙筛绢网缝制而成,长4 m、宽2 m、高1 m。

2.2.2 附着基 吊挂式,吊绳长1 m,每吊均匀分布5片规格为40 cm×40 cm的40目尼龙筛绢网片,上端系浮漂、下端系沉子。

2.2.3 增氧设施 两口池塘均匀分布204个直径80 cm的纳米增氧盘(51个/hm2)。

2.3 网箱设置方法

网箱短边用竹竿支撑,竹竿两端各安装2个浮球,在网衣底部四周拴上石块袋,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每个网箱内均匀放置附着基40吊;数个网箱串联为一排,两端固定在堤坝的木桩上,网排与进排水方向平行,每排网箱间隔4 m。春末夏初(5月中旬-9月上旬)在网箱上部搭设防晒网。

放苗前5~10 d将网箱固定于池塘中并放入附着基,保持网箱四边高出水面5~10 cm。两口池塘共设置网箱996个,平均249个/hm2;网箱总面积7 968 m2,占总面积的20%左右。

2.4 苗种投放方法

2013年10月21日由山东购入规格为4 000头/kg的刺参苗1 100 kg。参苗运回后,放入塑料大盆内至1/4处,加入洁净海水至1/2处,用0.3~0.5 mg/L的应激灵处理,10 min后加满洁净海水,用200~400 mg/L青霉素钠药浴10 min,然后将参苗均匀撒入网箱内的附着基上。

试验分为4组,每组249个网箱,参苗投放情况见表1。

2.5 日常管理方法

2.5.1 水质管理

2.5.1.1 定期换水 活讯期隔日换水一次,换水量占总水体的1/3~1/4;死讯期不换水。为提高换水效率,采用低潮时开启闸门排水、涨潮时开启闸门注水的方法。

2.5.1.2 增氧 每日12:00-14:00开启增氧机进行增氧,并使表层、底层水体形成对流,消除氧债。遵循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偏晚不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的原则,确保池水溶氧充足,水质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2.5.2 水质监测 定期对水温、盐度、pH、COD、溶解氧、氮、磷等进行检测,每15日一次,水质监测情况见表2、表3和图1-图4。

2.5.3 浮游植物监测 刺参网箱保苗为生态保苗模式,不投喂人工刺参饵料,因此我们定期对养殖池塘水源地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每季度一次,在打网岗岛外渤海湾近海选取3点(1表层和2底层)进行监测,具体情况见表4。

2.5.4 生长情况监测 在适宜生长季节,每月(12月底水温低于5 ℃海参开始冬眠,2月底水温高于5 ℃海参开始摄食,海参冬眠期间对生长情况不进行监测)随机抽取各试验组网箱4个(32 m2),进行称重、计数。检查情况见表5。

2.5.5 网衣和附着基清理 秋冬季每15 d检查一次网箱和附着基,如有破损或脏堵及时更换或处理。2013年11月10日发现网衣上开始生长水绵,于11月20日开始每15 d清理一次,但到2014年4月底苔藻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工人清理难以解决网箱箱壁藻生长问题,为防止网箱内苔草滋生,2014年5月10日进行了遮阳网安装工作(见图5)。

2.6 刺参苗种度夏试验

6月11日,出售大部分刺参苗种。每个投放密度留取5个网箱排放到一起进行刺参网箱保苗度夏试验。于7月1日池塘水温超过22 ℃刺参进入夏眠时和9月3日水温低于18 ℃刺参开始摄食时分别测产一次,统计刺参苗种生长参数。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刺参网箱保苗养殖密度、苗种生长速度以及总成活率

自2013年10月20日投苗至2014年6月11日出售,经过秋、冬、春三个季节、8个月的保苗,刺参苗种规格从4 000头/kg生长至290头/kg,平均增重3.10 g/头,平均成活率47.85 %,详见表6。

网箱刺参苗种产量虽然随投放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成活率、苗种规格都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3.2 刺参苗种冬眠和夏眠成活率

刺参苗种冬眠和夏眠成活率见表7、表8,刺参冬眠平均成活率98.47%,刺参网箱保苗自然越冬冬眠完全可行;刺参夏眠平均成活率6795%,随刺参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3.3 刺参网箱保苗效益分析 按照全部网箱刺参苗种出售计算,具体情况见表9。

由此可见:每个网箱(4 m×2 m×1 m)的苗种投放密度在1.40 kg/箱(700头/m2)以下时,利润随投放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利润增长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刺参苗种生产投入产出比在投放密度为1.00 kg/箱(500头/m2)时最高。4 结论 在唐山沿海地区进行刺参网箱保苗平均成活率接近50%,保苗一年的苗种规格可达290头/kg(3.4 g/头),完全可以达到放养规格。河北省的沧州、秦皇岛沿海的环境条件与唐山相似,因此在河北沿海地区进行刺参网箱保苗完全可行。 网箱保苗冬眠成活率在90%以上,夏眠成活率在60%以上,苗种最好在夏眠前分箱或出箱销售。 网箱总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20%、放养密度500头/m2保苗效果最佳。5 存在问题 网箱保苗和工厂化保苗生产的苗种养成成活率有待进一步试验比较。(收稿日期:2015-02-03)

网箱泥鳅养殖技术是什么 篇4

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

网箱泥鳅养殖网箱设置

网箱的规格可大可小,小的面积为1—2m2,大的为20---40m2,一般以10--20m2为宜。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做成,网目0.5cm—1.0cm,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半部须高出水面40cm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底层铺上20cm厚的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

网箱泥鳅养殖鳅种放养

网箱鳅种放养量应依水体条件而定,水肥、水活可多放,否则少放,一般每m2放养5一6cm的鳅种900--1200尾。

网箱泥鳅养殖饲养管理

网箱养殖泥鳅以人工投饵为主,应在网箱内设置一个2m2的食台,食台距池底20—25cm,投喂时将饵料投在食台上。人工投饵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做成的团状饲料或人工配合硬颗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晚三次投喂。并在日粮之中添加5‰乳消宝饲料添加剂,中药制剂,达到乳化脂肪促进生长的作用

网箱泥鳅日常管理

平时要勤刷洗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并能使足够的饵料生物进入箱内,同时要经常检查网衣,如有漏洞立即补好。此外还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和敌害生物侵袭。

网箱泥鳅养殖病害防治

平时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投饵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及时清除食台上残饵,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漂白粉挂袋方法:用二层纱布包裹modi白粉于食台周围,一次挂袋2--3只,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网箱泥鳅逃跑防止

现在采用网箱养泥鳅的人越来越多,成为泥鳅养殖的一大特色。但是网箱养鳅防逃跑是养殖农民最应该注意的。

1、泥鳅逃跑会导致经济损失惨重,这是没有补救方法的。

2、泥鳅逃跑会导致泥鳅生病。因为在泥鳅逃跑过程中辉有害生物进入网箱或者泥鳅碰撞,导致泥鳅细菌感染等。

网箱 篇5

徐君卓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1发展简况

挪威的海水网箱养鱼,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迅速而持续的发展,是当今全世界海水鱼养殖最成功的典范。养殖的种类主要为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其次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以及少量试养的大西洋鳕(Gadus morhua),大西洋鳙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及北极红点鲑(Salvelinus autumnalis)等。

养殖产量1980年0.75万吨,1982年1万吨,85年3.4万吨,1987年5.5万吨,1990年16万吨,94年22万吨,97年36万吨,98年40万吨(图1)。平均年增产率28%,最高的1987-1988年增长了41%。由于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使产品富有市场效力,98年40万吨产量,12亿美元产值的养成鱼,仅1.2万吨内销,其余均出口国外。1997年底,全挪威有网箱养殖场817个,孵化场29个,育苗场316个,养殖工人2619人,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11%。

挪威采用的大型抗风浪网箱建造技术,全价配合饵料,防病疫苗,自动投饵,自动清除死鱼,鱼苗自动计数等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养殖法规的制订及许可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养殖人员的专业培训,养殖环境的严格保护,病害的监测报告,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科研工作的积极有序等都是使挪威网箱养成鱼事业迅速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经验与启迪

2.1求实的扬长避短

挪威的海水养鱼,最早是受五十年代初丹麦养殖虹鳟鱼成功的鼓舞。然而挪威的高纬度、低水温以及缺少虹鳟养殖的淡水环境,不允许他们直接仿效。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寻找,七十的代后期把焦点集中到大西洋鲑鱼上来。该鱼能很好地适应挪威的环境条件,且较之于虹鳟具有高的市场价格和大的市场潜力。在研究并解决了大西洋鲑幼鱼(二龄鲑,初次从河入海的小鲑鱼)的生产性培育技术后,并发现该鱼很易在网箱中养殖。较之于其他方式,网箱养成鱼不但造价便宜,且又利于操作管理。由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养殖虹鳟为主,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开始养殖大西洋鲑,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将养殖重点转向此鱼。

养殖开发者注意到:挪威有漫长的海岸线(21347m),并且有许多被保护的海峡、海湾和港湾,有上乘的海域环境,适合鲑鱼生长且变化不大的水温,有源于本国捕鱼副产品的充足而优质的配合饵料,有洁净的淡水可全年培育鱼苗,有完善的电力、公路、通讯等沿岸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养殖专家也着手调研其他种类养殖的可能性。虹鳟及北极红点鲑完全可采用大西洋鲑的养殖技术,但由于其商品价值低,养殖数量不多(1998年虹鳟鱼养殖产量仅为大西洋鲑的1/20),前些年虹鳟养殖产量的略为增加是由于日本市场需要深红肉鱼的缘故。此外,一些非鲑科鱼,如鳕、狼鱼(Anarhichas spp)及大菱鲆(Scopnehalmus maximus)的养殖由于生产经营成本、苗种来源及价格等因素未能大规模发展。而大西洋鳙鲽则是例外,估计3-4年内可成为重要的商业养殖对象,鳕鱼作为鲜活鱼产品也将增加。

2.2严格的政府管理

挪威的水产养殖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条例规范管理,并严格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有养殖条例、鱼病条例、污染法及建设规划法。1973年由渔业部颁布的水产养殖条例,规范了与养殖场有关的所有活动,并引入了许可 1

证制度。该制度对养殖场的规模(不超过12000m)和许可证发放数量(全国800张)加以限制,使养殖业在政府有效控制下作为一项有综合效益、持续可行的地区产业。

许可证申请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⑴养殖运营中不会增加病害在鱼和贝类间传播的风险;⑵不会造成污染的风险;⑶养殖点不会妨碍环保、交通或地区开发;⑷养殖者经渔民学校三年以上的培训,具有养殖专业知识和二年的养殖管理实践。申请书需同时送国家兽医局、环境部和地方政府与劳工部,分别就鱼病、污染和养殖场位置对环境、交通及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在三个月之内答复。

众多相应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阻止了养殖场周围病害蔓延和污染扩散,这些规则包括在某一海域中建立养殖场的数量,适宜的养殖场位置要素,养殖场之间最小距离,从淡水移至海区养殖的二龄鲑的健康证书,网箱中最大的养殖密度,网箱中死鱼和濒死鱼的捞除,屠杀场院废水及废弃物处理,鱼场执照,以书面方式由可靠权威提供的报告等。每个养殖场院每年要被检查2次,并与欧盟指令保持一致。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各业都十分支持养殖业的发展。传染性鲑鱼贫血病(ISA)1984年首次在挪威出现,当时造成了严重损失。此点使挪威养鲑业战胜了ISA的侵害。

2.3极强的环境意识

挪威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养殖业的管理必须在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二者之间有可靠的平衡,这是生产高质量海洋食物的基础,只有做到自然环境的保持和最适养殖条件的保证,才能使养殖业均衡、持续地发展。除了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外,挪威养殖者能自觉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积极配合,遵章执行。养殖者充分意识到养殖环境的保护是养殖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他们认为来自养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有:与野生种的基因交叉,疾病扩散,异地生物影

3响,营养盐与有机物效应等。挪威政府规定每个养殖场的最大面积为12000 m,养鱼密度不

3超过25㎏/ m,每个场年投饵量不能超过650吨,养殖场间距应大于1km,养殖场与孵化场

院间距最少3km(以后还将增加)。同一海域只能连续养二年,然后空闲至少一个月,因此每个许可证可以有2-3个养殖点,使每个养殖场在保持正常运转的同时,总有一个养殖点空闲,或至少每年空闲一段时间。因为大部分病原体(疖疮病菌除外)可在几星期内残废这样做可以减少传播,沉积物也可在空闲时扩散。如发现病情,立即隔离,病鱼不能出售。病死鱼须及时捞去,夏季每天一次,冬季三天一次,放置于专用箱内用甲酸浸泡,运到专门的加工厂先加热至85-90℃,再加工成鱼粉、浓缩鱼蛋白和鱼油,这种鱼粉只喂养家畜,绝不用于养鱼。鱼油作为工业用油。在挪威,每年有约8万吨病例死鱼和鱼类加工废弃物,在上述工厂中100%被利用,极大地保护了环境,并控制了致病菌的蔓延。

2.4扎实的科学研究

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挪威网箱养鱼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坚实后盾。该国的水产养殖科研,真正达国际领先水平(1991-1992年间,由peer review进行的国际性评价与结论)。各大学进行有关的基础研究,国家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内容有养殖新种开发,养殖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鱼病例防治等,该所有员工近500人,设有养殖研究室和三个养殖试验场院。挪威海洋技术研究所属企业性质和科技开发机构。重点是优质网箱、深水可潜式网箱、网箱去污设备及投饵机械等硬件的开发。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应用高强度、低价格的新材料构建抗风浪的大型、超大型网箱,先进的投饵机械、死鱼捞除设施、检查设施,二令鲑的促长技术,饵料配方的改进,免疫制剂的应用等都显得十分突出。

2.4.1种苗培育技术

对催产、授精、孵化和幼体培育等环节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如对人工养殖亲鱼产

3的卵畸形率较高的现象,采取了必要的补救办法,包括将亲鱼在排卵前2-3个月移入淡水或咸淡水中培育,在饵料中提高蛋白质含量,减少脂肪含量,投喂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特种饵料,从面提高卵的质量,降低了畸形率。并用控制环境条件,特别是光照控制,辅以激素诱导等方法来控制性腺发育,调节亲鱼的排卵时间。并使人工育出的种苗完全能满足养殖所需,育种价格也大幅度下降。

此外,还开展了种间杂交,雌核发育、三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等研究。

2.4.2二龄鲑的促长

研究表明,大西洋鲑鱼的生长、发育及耐盐性均受光照强度影响。据此,研究开发了新的二龄鲑生产方法,以减少淡水中幼鲑的生长期,提高幼鲑 的生产能力,使二龄鲑能淡季蓄养,从而保证全年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养殖鱼。具体方法是在连续光照下培养的鱼苗被移至白昼少于10小时的室外养殖区(强调在养殖区周围晚上不能有任何光线),这样,原先需要18个月培养的二龄鲑现缩短为8-10个月,即从10月份至翌年5月份,就可生产出优质的二龄鲑。挪威育苗研究所产生的效益约为每年1亿挪威克朗(1500万美元)。

2.4.3人工光照促长

采用强灯安装在网箱表面之上,15×15m的网箱用1000-4000瓦的卤素灯或高压钠灯,并根据网箱深度及海水透明度适当调节光照强度。最佳的时间是在11月份开始,使鱼误以为夏天尚未过去从而阻止其性成熟,并继续增重。研究表明,此方法在11月至翌年5月的`6-7个月时间内生长率加快明显,可使体重增加20%以上,低鲑率从25%降至5-12%,同时鲑鱼不因性成熟而降低生长率,增加疾病和死亡的危险,也不使成鱼质量下降。根据欧盟要求,光源现改为250-400瓦的常规灯。另外对改善鲑鱼肉的色泽也进行了研究。

2.4.4高效优质饵料

挪威网箱养鱼采用的配合饵料有赖于挪威生产的高质量的鱼粉和鱼油优势,在深入研究鱼的营养需要基础上,不断改变饵料的配方。减少养分的含量,但不致于生长受影响,而尽可能接近鱼类最大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平。通过减少蛋白质(意味着氮的减少)和磷的含量,增加脂肪的含量,使饵料的营养更平衡。表明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磷的大部分都供给生长,而不是作为能量的来源,或因超过体内需要而又被简单地排泄。用易消化吸收的原料供鱼生长,而不是增加环境负荷。

实际的饵料配方在20余年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演变为目前的高脂肪、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1972年的饵料成分为蛋白质55%,碳水化合物22%、脂肪8%,1997年改变至分别为40%、10%及28%(某些饵料33-34%)。收获单位重量鱼类的氮、碳负荷已降到70年代中期水平的20%(图2)。目前,商业饵料系数平均1.5,生物饵料系统核算为1.1。此外,开发应用了饵料投喂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使养殖鱼得到所需的最大饵料量,并使用权残饵减至最少。

2.4.5有效的防病技术

挪威鲑鱼养殖精干曾遭受病害沉重打击,并广泛使用抗菌素。主要疾病有:

鳗弧菌病(Vibrio anguilarum):幼鲑从淡水至海水转移时的紧迫条件下的感染。冷水孤菌病(气单胞菌Vibrio salmonicida)。此病在八十年代危害最大,并大量使用抗菌素控制病情。

疖疮病(aeromonqs salmonicida)。1986年从苏格兰带入,易使幼鱼感染,1991年至1993年在挪威大部分渔场蔓延,多用抗菌素控制,死亡大,到1994年减少。

鲑科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nfecriorus salmen anemia)。为IPN病毒,八十年代初发现,1984、1985年曾对生产造成损失。

另外是ISA病毒引起的疾病(传染性鲑鱼贫血病例)及寄生虫病(Lepeophtheirus salmonis)。

由于频繁发病,土霉素、呋喃唑酮、芡索林酸、磺胺嘧啶及磺胺增效剂等药物用量大增,最高的1987年全国养鱼用抗菌素达48.5吨,而全国人口年用抗菌总量也只不过20吨左右。药物在鱼体中的积累危及到食用安全性,社会呼声强烈,因此,把疾病的防治转入化大力气研究疫苗上来。

目前上述前四种疾病的疫苗已研制成功,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其中前两种疾病的疫苗可以注射,也可浸泡,后两种疾病的疫苗必须注射。四种疫苗可以混合注射,方法是麻醉液中浸泡20秒,用注射剂注入鱼的腹部,一次注射后可终身免疫。疫苗的价格为每支1.5元,每支1000ml,每条鱼只需注射4ml,因此,价格十分低廉。由于疫苗的普遍采用,抗菌素用量已降到目前的不足一吨。每生产一公斤鲑鱼所用的抗菌素下降了99.7%(图3)。此外,挪威还研究成功用隆头鱼作为清洁工鱼类对付鲑虱,还研制成功了新型饵料疗法,这种称对人和鲑鱼无害,添加的Teflubenzuron浓度极微,但疗效为100%。

2.5过硬的养殖技术

2.5.1网箱系统

目前普遍采用、产品定型的箱架材料有:

⑴聚乙烯管(PEH)和钢制浮筏构成的园形网箱,并向大网箱发展。现阶段流行的为25-35m直径,最大的周长120m,深40m,养成鱼产量200吨,最大日投饵量6吨。PE-50的比重为0.95,可浮于水面,使用寿命据说为50-100年。

⑵镀铬钢框架,聚乙烯浮子。

⑶聚乙烯管制成的长方形网箱,典型的为八只一组,用船投饵。还有正方形、六边形及八边形等。

还有定型生产的栈桥、走道板、投饵器固定浮子、工作船、锚等。

高强度、定型、可组装的网箱框架,大大降低了成本,延长了使用期,耐受风暴大浪(据报导,要抗拒12米巨浪而不影响网箱内鲑鱼行动),并使网箱从小海湾、海峡移至更开放的深水海域,从而改善了养殖环境。使用大型网箱至少有下列几个优点:环境更接近自然,鱼生长加快,饵料系数低,减少鱼类受伤,降低死亡,减少疾病,增强疾病抵抗力,易发现病鱼,减少附着物。

2.5.2投饵系统

挪威网箱养成鱼的饵料成本约占全部养殖成本的45-50%,投饵作业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类生长、养殖成本及环境保护。一般均用电脑控制投饵系统,只是在更换饵料种类时临时用手工投饵。其主要优点有:⑴完全由电脑操纵;⑵可以精确地定时定量定点自动投饵;⑶根据鱼的生长、食欲以及水温、气候变化、残饵多少,通过声纳、电视摄像及残饵系统,自动校正投饵量;⑷自动记录逐日投饵的时间,地点及数量。

该投饵系统是通过一个电脑程序控制一个泵和一台选择机。计算机根据定位数据估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并根据海水温度和投饵量计算出鱼群的日生长率。传感器能探测出未被摄食而下沉的饲料,并给计算机发出停止投饵的信号。输料管最长可达600m。

此外,设有鱼苗计数器、疫苗注射机、自动捕鱼机、海水过滤循环装置等先进、实用的种类设施。

2.5.3死鱼捞除

挪威全年有8万吨的养殖病死鱼及成品加工下脚,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病原体的传播。规定网箱中的病死鱼,夏天每天捞除一次,冬天每三天捞除一次。

捞除的方法有潜水员下潜捞除或用专门的蛇形管子吸出(图4)。

2.5.4换箱及清洗

污损附着生物不但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降低网内水质,还增加了整个网箱对水流的压力。采用换网及下沉,有的还养殖清洁工鱼——隆头鱼,使污损附着物不成问题。这与挪威沿海水温低、附着生物生长慢有关(日本九州曾尝试用水底机器人以高压水流喷除,但成本过高,无法普及。

2.5.5作业记录

按国家渔业理事会制定的规范,统一的格式,包括各项操作和设备保养,每个养殖场必须逐日记录备查,并供有关部门检查人员查阅。

2.5.6鱼病报告

政府规定,养殖者若要购买渔用抗菌素和其他兽医,必须持有兽医部门签发的处方。处方一式三联,分别交国家渔业理事会和饵料加工厂,饵料加工厂将配方,养殖场将饵料使用情况报渔业理事会输入数据库。每一养殖场使用情况均存储于该数据库内。由于良好的管理、有效的疫苗及成功的防病措施,使近4-5年传染性鱼病大大减少。

2.5.7降低成本

目前挪威网箱养鱼的生产成本由下列因素构成:饵料44.7%,苗种18.6%,其他开支15.1%,工资11%,利息8%,保险2.7%。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价格连年下降,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后期下降了18%。为了在众多的鲑鱼养鱼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挪威用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大幅度降低成本。其中包括降低饵料价格(下降了5%),提高饵料转换率,大幅度减少病害,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1985年967吨鱼/人年,1993年上升至3200吨鱼/人年),1991-1993年的二年中,生产环节降低了2.5亿挪威克朗的成本。目前养殖成本控制在2美元/kg,另售价的一半、销售价的2/3。另外,生产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目前全国网箱养鱼80%的产量由20家公司生产。

2.6完善的质量保证

2.6.1苗种健康证书

须具有兽医部门出具的苗种健康证书才可按规定放养,否则视为非法。鱼苗运输也须遵循防污染专项要求。

2.6.2饵料监察

鱼用饵料按HACOP严格管理,不但要满足鲑鱼生长所需,而且要保证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及有机污染物等符合标准。并密切注意饵料的主要成分——鱼粉的营养。

2.6.3药物控制

国家渔业理事会的数据库中存有每个养殖场药物使用情况的综合数据。法律规定一年内使用过鱼药的鲑鱼,上市前必须通过实验室抽样化验,实行强制检测。对用于治疗鱼的所有药物都建立了停药期。国内、国际市场的药物残留标准是一致的,在养殖过程中严禁用生长激素。

2.6.4污染检测

渔业部实验室建有海产品污染数据库。养殖鱼样品从9个养殖点随机取样,每点2.5-3kg的鱼5条,在实验室进行70个参数的污染及鱼质量的检测。

2.6.5加工管理

鲑鱼加工厂必须正式注册批准。各养殖场予先将收获报渔业理事会,由理事会根据该场存储鱼药使用数据(必要时抽检样品),检查鱼体内药物残留物是否超标,决定是否给予屠宰许可证,养殖场有了许可证才能将鱼送至加工厂或市场。为便于追踪、记录有关数据,并在送屠宰的养殖鱼箱外加上标签。加工厂也有一套严格的自检制度,人员必须经培训上岗。

2.6.6销售管理

未经批准的工厂加工的鲑鱼产品不准上市,在没有健康许可证的情况下出售鲑鱼苗视为违法。对运输鲑鱼苗的船、车和直升机,须经批准,以免运输途中污染。

3几点思考

挪威在短短10余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成了海水网箱养殖王国,产品行销欧、亚、美,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98年网箱养殖产品已达40万吨,现有养殖设施最大生产能力可达85万吨,发展势头强劲。而从1979年至今的二十年里,全国禽畜(羊、猪、牛、鸡)产量基本维持在20万吨以上下(图1)。说明海水养殖的发展潜力很大,浅海开发潜力巨大。挪威海水网箱的迅速发展,决非一夕之功,是建立在坚实工作基础上实现的,它至少留给我们三点思考。

3.1重视宏观管理与指导

养殖法规、许可证制度、从业培训、病害监测、质量控制、周边产业、金融保险等都有需要宏观管理与科学指导,并且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该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既能根据条件快速增长,又能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保持持续发展。不象我们不少养殖种类经历“小试成功迅猛发展 – 突遭不测 – 步入低谷 – 久难复苏”的过程,使某些地区、某些种类的养殖出现“一时辉煌,难以为继”的局面。

3.2高起点、全方位开展科研

挪威的特点是产官学研究充分配合,科研工作十分积极有序,重视养殖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箱体、网衣、育种、培苗、养成、饵料、投饵、防病、收获、运输、加工、营销等等,开展深入而彻底的研究开发,使用好科研成果都能落实于产业的发展上。大学、研究所与产业间合作十分紧密。其实验室设备十分完备,研究成果也十分惊人。当然他们绝无拿不到工资的“后顾之忧”,更不是为了索取企业的钱而去从事科研活动。大型一体化公司的介入,更促进了挪威网箱养鱼业的发展,全国现有20家最大的鲑鱼养殖集团控制着80%以上的产量。而目前我们的企业经营得好的并不多见,在海水养殖业更是凤毛麟角,此时,要科技人员直接进入企业可能不那么容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3.3多侧面加强质量意识

网箱养殖的产品最终是供人类食用。产品的质量保证是牵涉到苗种、饵料、药物、海域、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手段,要保证都不出问题,让人们食用“安全鱼”。在监督执法、化验检测、养民意识、加工销售上我们都有落后一大截,必须努力赶上。使我们养出的鱼不但可内销,而且出口也不成问题。

网箱 篇6

阐述了网箱养鱼中药物防病在用药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周路 李道友 骆忠明 郭永康 张竹青 作者单位:周路,李道友,张竹青(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骆忠明,郭永康(贵州省遵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遵义,563002)

水库网箱养殖青鱼技术 篇7

1 水域选择

1.1 位置方位

选择靠近村庄, 交通方便, 向阳背风且远离码头、港口、航道, 上游及周边地区无污染源的水域。

1.2 水深

可按公式H=h箱+ (h丰-h枯) +k进行计算 (式中H为安置网箱水域位置的深度, h箱为网箱深度4m;h丰为水库丰水期水位高程, h枯为水库枯水期水位高程;k为安全系数, 一般取网箱的高度值) 。黄兰溪水库, 丰水期水位高程75 m, 枯水期67 m, 水深应选择大于12 m的水域。

1.3 水流

流速太大, 消耗体力影响生长;流速太小, 不利网箱及整个网箱养殖区的水体交换, 易引起低氧厌食或缺氧泛箱, 一般选择流速在0.1 m/s以内的水域为好。

2 网箱规格与渔排结构

网箱材料:3×9聚乙烯结节网片。网箱规格:7m×12 m×4 m, 带盖六面体单层封闭式。养殖前期, 网箱目大4 cm, 后期6 cm。网箱框桇:采用4 mm、6 m长的镀锌管和4 mm厚、5 cm宽、6 m长的扁铁焊接成7 m×12 m的双管长方形框架。渔排结构:用4 mm厚、3.5 mm×3.5 cm的镀锌角铁做底架, 40 mm厚的木板或镀铬铁皮做底板, 50 cm×80 cm的泡沫大浮球做浮体, 构建成走廊式渔排。在走廊式渔排通道两边各安装10个网箱框架, 每个框架间隔3m, 每个框架边安装一台自动投饵机。每个渔排配置1台由柴油机带动的充气泵, 每个网箱分布2根带气头的气管。渔排还搭建有管理房。渔排四角用聚苯乙烯缆绳下绑大条石做沉石, 进行抛石固定。

3 网箱安装

3.1 网箱固定

把网箱上纲拉直绷紧后将4个角的角绳结扎于镀锌管框架上, 并用0.25/7×3聚乙烯纲绳将网箱上纲绕扎固定于框架边;网箱底角和底边每隔3 m处各吊挂3~5 kg重的沙袋, 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开展成形。

3.2 网箱下水

网箱于苗种入箱前10 d安装下水浸泡, 使粗糙的结节网片附生藻类后变得光滑, 鱼种入箱后表皮不会摩擦损伤。

4 鱼种的放养

4.1 放养时间

鱼种一般在每年的冬至后至春节前进行放养。这段时间天气冷、水温低, 鱼体结实、鳞片紧, 且挣扎、跳跃不剧烈, 鱼种在拉网、计数、装运等操作中不易损伤, 放养后成活率高。

4.2 鱼种规格

一般放养100~125 g/尾的青鱼种。

4.3 调温

鱼种卸车前用水泵抽取水库水加入活鱼箱进行调温处理。操作时要在各个活鱼箱中依次、来回、均匀加水, 避免水温骤降, 待水库水温和活鱼箱水温温差降至3℃以下时方可卸车搬移。

4.4 消毒

鱼种入箱前用3%~5%食盐水溶液浸浴5~8min, 浸浴时间视水温和鱼种耐受能力灵活掌握。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内进行。

4.5 放养密度

鱼种购运回来经调温、消毒后按10 000尾/箱的密度先放在网目4 cm的网箱中暂养。养至农历4月份左右, 再按1 500尾/箱的密度将鱼种按规格分散到网目6 cm的网箱中, 一直养至出箱。

5 投喂方法

5.1 饲料种类

选用蛋白质含量28%~30%草鱼专用沉性颗粒料。前期投喂粒径2.5 mm的中号料, 中、后期投喂粒径3.5 mm的大号料。

5.2 日投喂次数与日投饲量

青鱼的摄食主要与水温关系密切, 水温低、天气反常, 鱼的摄食力弱;水温高、天气好, 鱼的摄食力强。一般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 日投喂2次;20℃以上时, 日投喂3次;25℃以上时, 日投喂4次。前期日投饲量为鱼体总体质量的6%~8%;后期为3%~5%。如遇闷热、寒流、雷雨、台风等天气时, 可酌情减餐减量。

5.3 投饲方法

采用自动投饵机按照设定程序自动、定时、间歇、均匀投饲, 抛料远程10 m, 抛洒面积80 m2。

6 日常管理

由于网箱的网目较大, 养殖期间一般不洗箱。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巡逻检测箱体破损情况、记录养殖日志外, 重点是防止缺氧。

6.1 巡箱观察

仔细观察水位、水质和鱼类摄食、活动等情况, 定期检查网箱, 防止逃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6.2 记录建档

做好水温、用药、养殖生产等记录, 执行投入品进出仓登记制度, 建立完整、真实的可追溯档案材料。

6.3 防患缺氧

青鱼属四大家鱼, 要求水体溶解氧要达到5mg/L以上, 但养殖后期, 个体较大 (一般都在3 kg以上) , 对溶氧十分敏感, 一旦缺氧浮头, 很难救活。因此, 防缺氧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8—9月份的台风季节, 特别是连续几个台风接蹱而来时, 更要注意。此时, 一般要24 h全天候充气增氧。

7 病害防治

青鱼抗病力很强, 养至1 kg以上后, 一般不再发病。鱼种养殖阶段, 主要是小瓜虫、指环虫和烂鳃、肠炎、出血等疾病。

7.1 小瓜虫病

患鱼上浮水面, 有头部向网箱冲撞、身体与箱壁摩擦等反常行为, 仔细观察, 病鱼体表有小白点, 用镊子刮取白点做成水封片, 低倍镜检, 可见到缓慢转动、卵圆形、身披均匀一致纤毛的不透明虫体, 便可确诊。防治方法:采用“小瓜敌杀” (主要成分为青蒿) 外泼和内服,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外泼:7 m×12 m的网箱, 用生姜500 g、辣椒500 g, 熬汁泡“小瓜敌杀”2包 (250 g/包) , 泼药时, 先提起网箱使鱼群上浮水面后, 将药汁对水直接泼向鱼体, 每天1次, 连续2~3 d。内服:7 m×12 m的网箱, 用1包“小瓜敌杀”拌饲投喂, 1天1次, 连续2 d。

7.2 指环虫病

病鱼上浮水面、烦躁不安, 有跳跃、急速狂游等反常行为, 镜检鳃丝, 发现有蚂蟥状伸缩运动的虫体, 便可确诊。防治方法:全箱泼洒“拜特混杀清”+“拜特指环敌”, 另内服驱虫药“拜特鱼虫克粉”, 每天拌饲投喂2次, 连续3~5 d, 为巩固疗效, 杀虫后再泼洒“拜特亿氯”进行彻底杀菌消毒, 以防细菌继发性感染。

7.3 细菌烂鳃病

病鱼上浮水面, 离群缓游, 行动呆滞, 常停滞于水下, 人来下潜, 人走又上来。鳃部贫血, 呈粉红色, 严重时, 鳃丝末端枯死、残缺。防治方法: (1) 卡那霉素10~30 mg/kg鱼体质量, 拌饲投喂, 1天1次, 连续3~5 d; (2) 磺胺2、6甲嘧啶100~200 mg/kg鱼体质量, 拌饲投喂, 1天1次, 连续5~7 d; (3) 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 mg/kg鱼体质量, 拌饲投喂, 1天1次, 连续5~7 d。

7.4 细菌性肠炎

鱼体腹部膨大, 体色发黑, 腹部处常显红斑, 肛门外红肿, 发病时期多在4—9月份。防治方法:“肠炎灵”40 g/100 kg饲料拌饲投喂, 每日1次, 连喂2~3 d。

7.5 出血病

病鱼一般口腔充血发红, 鳍条充血发红, 肠道充血无脓液, 鳃呈白色或花斑。防治方法:此病不能使用强刺激性的杀虫剂、杀菌剂如敌百虫、代森铵、硫酸铜、漂白粉、强氯精等, 否则会加重死亡。可采用水质改良剂如“康乐”“植物源灭毒王”“EM活水素”和聚维酮碘等外泼, 同时内服:“三黄散”+氟苯尼考+“新肝宝”, 每天1次。连续3~5 d。

8 效益核算

经核算, 年箱产值5.88万元, 年箱生产成本2.1944万元, 纯利3.6856万元。具体效益情况见表1。

8.1 生产成本

一个网箱造价3 720元, 5年折旧744元/年, 渔排20 000元, 10个网箱, 5年折旧每箱400元, 鱼种1 500尾, 每尾2.60元计3 900元, 饲料按饵料系数1.5计算, 每个网箱3年共需饲料11.025 t, 年需3.675 t, 每吨价格3 400元, 计1.25万元, 渔药300元, 电费200元, 管理工资3 600元 (1人年工资36 000元, 按管理10箱分摊) , 投饵机、增氧设备折旧300元, 年箱生产成本为2.1944万元。

8.2 产量产值

鳜鱼网箱养殖技术 篇8

一、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鳜鱼为底栖凶猛鱼类,喜在水质清新、水草繁茂的河流、湖泊中生活,白天活动少,多在夜间觅食。鳜鱼胃发达、壁厚、伸缩性大,肠道短,以鲜活的小鱼、小虾为食,尤其在鱼苗阶段能吞食自身长度70%的饵料鱼。鳜鱼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个体重可达500~1000克,1龄后雌鱼生长速度快于雄鱼。

二、养殖配套布局

每平方米鳜鱼养殖网箱配套50~60平方米池塘或5~6平方米网箱养殖饵料鱼。

三、网箱结构和设置

网箱规格5米×4米×2米,以网目为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缝制而成。网箱用竹木或钢管做框架,用油桶做浮子,箱底设置沉子拉伸网衣,箱顶部出水30厘米。

网箱设置在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内,要求常年水深3米以上,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且设置区域不能有沉水植物。

四、苗种放养

采用当年鳜鱼苗种养殖,规格在5厘米左右,放养时间在6月中下旬,放养密度为20尾/米2左右。鱼种入箱前用3%食盐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

五、前期饵料鱼的培育

在鳜鱼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鲢鱼等作为饵料鱼,按每亩池塘投放50万~60万尾水花或每平方米网箱投放800尾夏花的密度进行培育。饵料鱼最好用豆浆或其他饵料饲养,以保持水质清新。

六、饵料鱼的规格和密度控制

饵料鱼的放养规格应与鳜鱼相匹配,一般饵料鱼体长为鳜鱼体长的50%左右或体重为鳜鱼体重的1/6左右。合理确定饵料鱼投喂次数、投饵量,以控制其生长速度,保证适口性。

七、饵料鱼投喂技术

根据鳜鱼的生长需求,定期捕捞饵料鱼进行投喂。饵料鱼投喂时间间隔要根据水温的变化适时调整,水温较低时,鳜鱼摄食强度低,饵料鱼活动和生长代谢也较低,间隔时间可长些;水温高时,鳜鱼的摄食量大,间隔时间应短。一般情况,水温10℃以下时,每个月投喂1次;水温10~20℃,15~20天投喂1次;水温21~25℃,10~15天投喂1次;水温25℃以上时,7~10天投喂1次。饵料鱼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和鳜鱼的摄食强度、增重率、投喂时间间隔确定,如发现网箱中饵料鱼稀少应适时补充。

八、日常管理

1. 坚持每天巡箱,掌握鳜鱼的生长、摄食和活动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并调整饵料鱼规格和数量;同时注意水质变化和箱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网破逃鱼。此外,每10~15天洗箱1次,以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保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2. 做好网箱的安全、加固工作,在洪水或暴风雨来临前,及时转移网箱至避风的库湾。

九、鳜鱼常见病的防治

1. 病毒病。临床症状为口腔周围、头部、鳍基部充血,鳃发白,体表有出血点,体表侧线以上的黑色斑纹呈深红色。解剖可见肝、脾有出血并肿大,肠壁充血或出血,死亡率在90%以上。防治方法:疫苗免疫并调节水质,增强鳜鱼机体抵抗力。

2. 水霉病。临床症状为鱼体表和背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的菌丝体。防治方法:一是保持水质优良,操作小心,避免鳜鱼受伤;二是发病时可用2%食盐溶液和2%碳酸氢钠溶液泼洒或用硫醚沙星治疗。

3. 白皮病。临床症状为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随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背鳍和臀鳍间的体表呈白色。防治方法:用1.5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10毫克/升五倍子液泼洒。

4. 细菌性烂鳃病。临床症状为鳃丝腐烂变白,有污泥和黏液,严重时鳃盖骨内表皮腐蚀,从外向里看似有透明的小窗。病鱼常上浮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黑,体形消瘦。防治方法:用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泼洒,间隔24小时再泼洒1次;定期用漂白粉挂袋消毒。

5. 车轮虫病。车轮虫是鳜鱼苗种最常见的寄生虫,临床症状为鱼体烦躁不安,体形瘦弱,不摄食,头部和嘴周围黏液分泌较多,离群独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进行水体消毒;或用苦楝树叶浸泡于水体内,用量为25克/米2,每7天更换1次。

6. 小瓜虫病。鳜鱼体表有较多小瓜虫寄生时,在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也称“白点病”。临床症状为体表黏液增多,表皮发炎、局部坏死,鳞片易脱落,鳍条腐烂、开裂;有时虫体侵袭眼角膜引起发炎,甚至导致变瞎。患鱼反应迟钝,漂浮于水面,鱼体不停与其他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防治方法:低温时每月泼洒0.02毫克/升双效快克(14%氰戊菊酯溶液)预防;发病时每亩用干辣椒粉500克、生姜1000克,加水煮30分钟,稀释后泼洒,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湘乡市畜牧水产局 邮编:411400)

湖泊网箱高效养殖草鱼技术 篇9

一、环境条件

网箱养殖草鱼宜选择水面开阔、水质清新、有微流水、远离污染源、避风向阳的湖泊水面,水深3米以上,水体透明度常年保持在40厘米左右,水体pH值保持在7~8.5,水体流速在0.2米/秒以下,交通便利,通讯、电力条件良好。

二、网箱设置

养殖草鱼成鱼的网箱不宜太大,一般以20~60米2、高2.5~3米为宜。在风浪小的地方以固定式敞口网箱为好,在水位不固定、常年有较大风浪的区域则需设封闭式网箱,但网盖须高出水面,以免影响鱼的吃食与活动。网箱网目3厘米左右,大面积设置网箱时,箱间距应在5米以上,排间距宜在30米以上,在草鱼网箱间设置少量网箱养殖花白鲢,以利消耗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改善局部水域条件,提高草鱼的养殖产量。

三、鱼种投放

网箱养殖草鱼最好选择规格一致的大规格鱼种,鱼种规格在100克/尾以上,每平方米网箱放50~6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消毒10~20分钟,消毒时间以鱼种能耐受为准。需注意的是新网箱在水中浸泡1周后再放鱼,以免网箱擦伤鱼体。

四、饲料投喂

采用全价颗粒饲料投喂效果较好。鱼种入箱的次日就可开始驯化投喂,选用蛋白质含量为30%、粒径1.6~2毫米的颗粒饲料,先小把慢撒,诱鱼上浮摄食。驯化需有耐心,每天2次,9时、15时各1次,每次驯化1小时左右,一般经5~7天鱼种就能形成上浮抢食的习惯。驯食成功后,每天投喂2~3次,每次40分钟左右,使鱼种吃七八成饱。当鱼种规格达到0.5千克/尾以上时,可改用蛋白含量为28%、粒径2.5~3.5毫米的颗粒饲料。当鱼体规格达到0.75千克/尾以上时,改用粒径4.5毫米的饲料。投喂量及投喂次数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投喂方法如下:水温15~25℃时,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3%~4%,每天9~10时、15~16时各投喂1次;水温26~33℃时,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4%~6%,每天3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8:30、10:30~11:00、16:00~17:00;水温10~15℃时,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2%~3%,分别在11:00~12:00、14:00~15:30各投喂1次;水温10℃以下的晴朗天气也应坚持投喂,在中午12时前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总量的0.2%~0.5%。在投喂颗粒饲料的同时加喂适量青绿饲草,效果更好,每次每箱投喂饲草50~80千克,上午投喂,当天吃完,并及时捞出残草剩饵,避免残草沉入箱底。

五、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3项:一是注意对网箱及工具进行清洗消毒,每10~15天刷洗1次网箱,对船体及网箱附近水域、各种工具用漂白粉溶液消毒;二是日常巡查,每天巡查2~3次,观察鱼的吃食、生长、健康情况,检查网箱的安全性能,并做好养殖日记;三是防汛,注意在大风大雨、行洪排涝时网箱的安全,及时加固网箱,或将网箱迁移到安全水域,在网箱外围设栏网,拦截树枝等漂浮物,以免对网箱造成损害。

六、病害防治

草鱼较易发病,因此预防工作要做踏实,一是选用优质鱼种,鱼种必须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无伤残畸形、无显性病灶,坚决淘汰体质弱小、活动力弱、有伤残畸形的鱼种;二是放养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鱼体携带的病原菌,减小病害发生几率;三是科学投喂,每次投喂让鱼吃到七分饱即可,草鱼吃食过饱极易患肠炎等病害,尤其是高温季节必须控制投喂量。饵料蛋白含量应适当,不宜长期投蛋白含量高的饲料,避免肝胆病等病害的发生;四是适时用药,每25~30天投喂1次药饵,方法是将大蒜素和维生素C混拌在饲料中投喂,每次连喂2~3天,另外每月对网箱水域进行1次挂袋或泼洒消毒药,消毒药物可采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等。

采用上述方法,一般經7个月左右的养殖,草鱼成鱼规格可达到1.5千克/尾,平均每平方米网箱产鱼70千克左右,鱼种成活率在95%以上,每平方米网箱可获纯收入200余元,经济效益较好。

网箱养殖黄鳝关键技术 篇10

养殖黄鳝的地点要求具有以下特点:水源方便, 易排灌, 不易淹没;水源水质好, 无污染;交通方便, 便于运输;避风向阳, 冬暖夏凉;环境安静, 易防盗, 便于管理;鳝种、饵料鱼易得。

2 网箱的设计与布置

2.1 设置网箱的水体要求

网箱养殖黄鳝的水体要求无污染, 进排水方便, 避风向阳[1]。池塘面积0.13~3.33 hm2, 水深1.5~2.0 m, 池底平坦, 淤泥10~15 cm。网箱设置面积占水面积的1/3较好, 设置过密, 易污染水质, 发生病害。

2.2 网箱结构

网箱是采用20~30目/cm2的聚乙烯无结节网片缝制而成的, 网箱规格2.0 m×2.0 m×1.5 m、4.0 m×2.0 m×1.5 m或4.0 m×3.0 m×1.5 m, 上下纲绳直径5 mm, 敞口、长方形或正方形。

2.3 网箱设置

网箱四周用毛竹固定, 在池塘中以多排并列, 成“一”字型排开, 每列相隔3 m, 网箱间隔1 m, 离塘埂3 m以上, 方便小船行驶及管理和喂食。网箱入水深度1.0 m, 出水0.5 m, 离底0.4 m以上。网箱于放鳝种前20 d安插好。

3 放鳝种前的准备工作

3.1 池塘准备

用于网箱养鳝的池塘放鳝种前进行冬冻曝晒, 清除过多淤泥, 夯实塘埂。放鳝种前1个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用量1.5 t/hm2。3~5 d后注水安插网箱移植水花生 (喜旱莲子草) 。放苗前10~15 d, 先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杀虫剂杀虫, 之后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 备用。

3.2 网箱浸泡消毒

新网箱安置前放在非网箱养殖水体浸泡20 d, 使网箱有害物质散发, 同时使网衣附着藻类形成生物膜, 以免鳝种下箱擦伤。旧网箱安置前曝晒拍打掉附着的泥土。网箱安插前用20 mg/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min消毒。

4 鳝种的投放

4.1 鳝种的选择

(1) 品种的选择。因分布于不同的环境、地域等, 在自然界中有不同颜色、不同斑点的黄鳝品系[2]。目前常见的有3种: (1) 黄斑鳝。体色较黄, 全身分布着不规则的褐黑色大斑点, 生长速度快, 多生活于湖泊中; (2) 青斑鳝。体色青灰, 斑纹细密, 生长速度较慢, 多生活于砂质土质的泥中; (3) 青黄斑鳝。体色和斑点介于黄斑鳝和青斑鳝之间, 生长速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4) 红鳝。也称火鳝, 身体红色, 但生长速度很慢, 数量较少。

(2) 来源的选择。市场收购人工捕捞的天然野生鳝种, 以笼捕的鳝种为佳, 为目前主要来源;自己捕捞, 为小规模养殖的补充;人工繁殖苗种, 但真正意义上的很少, 市场上宣传的所谓的转基因黄鳝、泰国特大黄鳝、黄金1号等多是假冒伪劣产品。

(3) 体质的选择。作为人工养殖的黄鳝种苗, 在选择时还要注意选择黄鳝的体质等。要求体质健壮, 头小背阔, 游动活泼;无伤, 无病无疾, 体表无病灶, 无寄生虫等, 不能选用钩钓的、体表黏液脱落的、身体受伤的。

4.2 鳝种剔选

鳝种放养前用深水加压、盐水浸浴、目测手剔法三级挑选无病、无伤、黏液丰富、活动力强、敏感健康、体色深黄的大斑鳝或青黄的细斑鳝放养。

(1) 深水加压法。用规格为60 cm×80 cm×60 cm的无毒塑料箱或相当大小的容器作盛鳝容器, 一次倒入80 kg左右的鳝种。用塑料皮管沿着箱壁加水, 水温差低于3℃, 加至40 cm, 盖住箱口, 10 min后掀开盖子观察黄鳝的活动情况, 快速将浮在水表、头部露出水面、受惊后仍不沉入水底的鳝种剔除。

(2) 盐水浸浴法。将经深水加压法选择的鳝种倒入3%~5%食盐水溶液中, 把那些一遇到食盐水溶液立即跳窜、身体痉挛的鳝种剔除, 此法可达到剔选和消毒的双重作用。

(3) 目测手剔法。用敞口浅底无毒塑料盆作为容器, 倒入经二级选择的鳝种, 通过目测, 一选体色, 二选规格。将同一规格的鳝种放在同一网箱中养殖。

4.3 鳝种的投放

(1) 放养时间。在保证黄鳝成活率的情况下, 放养时间越早越好。如人工繁殖苗种4月初放养年增长倍数可达4~6倍, 而推迟到7月放养则只能增长2倍左右。但野生苗种一般要求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放养, 既避开黄鳝繁殖产卵高峰期, 同时还有合适的生长期和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选择晴天放养, 放养后几天为持续晴好天气。

(2) 放养规格。如果要当年养成体重在100 g以上的黄鳝个体, 其放养规格应该在35 g以上。如果计划2年养成的, 其放养规格可以控制在10~20 g, 此类鳝种到年平均可以达50~60 g, 经过第2年养殖, 平均规格可以达200 g以上。

(3)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的大小与黄鳝养成的规格、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及养鳝池的使用率和养殖经济效益相关[3]。一般情况下, 放养密度小, 黄鳝生长速度快, 养成规格大, 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放养密度大, 则黄鳝生长速度较慢, 养成的规格较小, 但单位面积产量高。综合考虑以上2点, 黄鳝的投放密度以1.0~1.5 kg/m2为宜。但若养殖黄鳝种苗, 其密度可达3~5 kg/m2。

(4) 鳝种消毒。鳝种投放前要用药物消毒, 预防鳝病。消毒方式一般采用药物浸泡。目前主要采用1%~2%食盐水浸泡5 min。

5 饲养

5.1 饲料种类

黄鳝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鱼类, 选择投喂食物的种类时, 应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目前主要有小杂鱼、白鲢、蚌、螺、蚯蚓、虾等;各种饵料养殖的饲料系数:小杂鱼6~8;白鲢10 (纯肉为7~8) ;螺30~35 (去壳20) ;蚌40~45 (去壳25~30) ;蚯蚓7~8;虾20 (去壳8~10) 。

由于目前黄鳝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动物性饲料已满足不了黄鳝的要求, 已开发出黄鳝的配合饲料。试验证明, 将配合饲料和动物性饵料合理搭配, 其养殖效果也较好, 饲料系数在1.6~2.0。

5.2 驯食

黄鳝入箱后1~3 d采用饥饿逼迫法和适口饵料诱食法进行驯食, 开始用鲜鱼糜或蚯蚓或鲜鱼糜加蚯蚓于20:00—21:00按网箱存鳝重量的2%定点投喂在用网箱中水花生做成的“草台”上。3~4 d后, 调整饵料结构, 用90%鲜鱼糜加10%黄鳝饲料。投喂量视黄鳝吃食情况调整, 如在次日早晨已吃完则以1个百分点递增。投喂时间每天提前30 min, 直至稳定在17:00—18:00。鲜鱼糜与配合饲料的比例逐渐调整到7∶3。7~10 d后当黄鳝的吃食量 (鲜鱼糜加黄鳝饲料) 达网箱存鳝重量的5%时驯食成功。

5.3 喂养

驯食成功后, 综合考虑黄鳝的食性、营养需求、饲料来源、商品鳝品质、成活率、饵料系数、养殖效益、对水质污染等因素选用鲜鱼糜加黄鳝全价膨化配合颗粒饲料 (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7%) 喂养, 鲜鱼糜和饲料的搭配比例为6∶4, 投喂量为网箱存鳝总重量的5%~7%, 视水温、水质和黄鳝吃食量进行调整。投喂时间在17:00—18:00, 每天投喂1次, 以30~40 min吃完为宜。饵料定点投喂在“草台” (根据网箱大小可设1~3个“草台”) 上。喂养过程中不轻易改变饲料种类及用量, 如确需改变也要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地调整。10—11月当水温低于20℃时减少投喂, 低于15℃时可以不投喂。

5.4 日常管理

勤检查网箱看有无破损和病鳝、死鳝。每天早晨要清洗食台, 及时清除吃剩的残饵, 保持网箱内的清洁卫生。视池塘中水位和水质情况进行加换水。定期使用生石灰、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定期外泼、内服药物预防疾病[4,5]。尽量减少大换水、洗箱、翻箱次数, 从而减少对网箱中鳝鱼的刺激。关注天气变化, 以防暴雨水位急升, 黄鳝逃走。平时做好日常管理日志, 及时记录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和结果, 以便不断总结养殖经验, 提高养殖水平。

5.5 水草维护

养鳝池中种植水草 (喜旱莲子草, 俗称水花生) 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防暑降温;改良水质, 通过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 防止有机质污染水体;供黄鳝栖息;御寒保温。因此, 养鳝网箱中的水草是不可缺少的。水草管理过程中要防止水草枝叶长出网箱, 给黄鳝外逃创造条件;水草的面积不能超过网箱面积的90%;枯死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水草生长不好、面积分布过小时要及时补草。

5.6 水质调节

网箱养鳝动物性饵料和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多, 对养殖水体污染严重, 而池塘面积小、水浅, 水体自净能力差, 远不能净化养殖污染。因此, 水质调节至关重要, 关系养殖成败。

(1) 投放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鳝池消毒注水后, 每1hm2水面放养规格为16~20尾/kg的鲢鱼种4 500尾、鳙鱼种1 200尾、13~15 cm细鳞斜颌鲴750尾。通过滤食性鱼类摄食浮游生物, 防止水质过肥, 刮食性鲴鱼摄食有机腐殖质, 消除污染源, 摄食附着在网箱上的藻类、有机物, 清洁网箱, 疏通网眼。

(2) 周期性施用微生物制剂。黄鳝驯食成功, 正常投喂后, 每隔10 d周期性施用微生物制剂 (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 , 使水体中有益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生长, 通过有益菌分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使水体实现良性循环。水质较差时先用硫代硫酸钠、聚合氯化铝、腐殖酸钠等成分的解毒净水剂快速净水, 再用生物制剂调水。

(3) 适时加换水和调节水体p H值。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保持1.5 m, 高温蒸发, 水位下降应适时加水, 水质恶化时及时换水。每月用生石灰调节1次水体p H值, 于施用微生物制剂前3 d进行。

(4) 网箱内水质调节。网箱养鳝到中后期, 网眼堵塞严重, 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差, 网箱内水质差,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处于超标状态, 病原菌繁殖快。黄鳝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慢, 免疫力降低, 抗病力下降, 易发病。因此, 在养殖中后期必须改善网箱内环境, 方法是借助PVC管, 周期性 (每隔8 d) 向网箱内投放颗粒型底改和片状微生物制剂, 通过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吸附、降解有毒有害物质, 为黄鳝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成亮.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及其病害防治[J].水产养殖, 2008 (5) :19-20.

[2]何世言, 吴祚霞, 刘琴.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14) :46-47.

[3]吴祚霞.黄鳝网箱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16) :35-37.

[4]高光明, 阮宜兵.黄鳝的健康养殖[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6 (9) :27-28.

上一篇:测量中级工程师、思想和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千万别这样写简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