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共9篇)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1
美国MPP/MPA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
Admitted: Columbia University MPA University of Chicago MPP New York University MPA Cornell University MPA(with scholarship)Georgetown University MPP(with scholarship)
GRE: V163 Q170 AW5.0 TOEFL: 112/120
吃我一颗安利:MPA & MPP 公共管理硕士和公共政策硕士项目都致力于为公共领域输送灵魂搬砖工。顾名思义,公共管理偏向管理,注重实践经验,而公共政策偏向学术,注重政策研究。课程通常涉及许多管理、数学、统计、经济内容,以及基于兴趣的专攻课程。因为有学习数理、经济和金融知识的机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也非常多元。举例而言,Chicago毕业生进入public: private: NGO的比例约为1:1:1,而NYU将近一半毕业生进入了美国各级政府部门,也有许多Columbia毕业生任职于投行、咨询以及各种盈利企业。MPA/MPP项目内的分类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Columbia为例):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 human rights & humanitarian policy,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以及urban and social policy。
作为一块尚未被大量开发的申请沃土,MPA/MPP并不要求申请者的学术背景(有些学校会要求一点数学/统计/经济背景),即,张开双臂,欢迎大家来申请!
搬砖工教育哪家强
常见的热门项目包括但不限于Harvard MPP,UC Berkeley MPP, Columbia MPA, Chicago MPP, NYU MPA, Cornell MPA, Brown MPA, USC MPA, UCLA MPP, Princeton MPA, Oxford MPP, Duke MPP, JHU MPP, Georgetown MPP, CMU MsPPM。注意有些项目明确不招收应届毕业生,或者不招收外校学生(S大说的就是你=。=),而大多数项目都青睐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
不同学校也有不同取向,而世毕盟(GGU)的老师和mentor们可以对此提供非常丰富的建议,对不同学校制定不同的申请策略和重点。比如Harvard喜欢能成为未来世界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领袖的申请者,Chicago是传统的学术向项目,Columbia以全球化的校友网络为荣,Cornell选课灵活度很高等等。这些特色也可以通过研究学校网站自我吹嘘【误】的内容了解到。
在选校过程中,有几点是值得考虑的:
Master以后,我想继续学术?(参考专业排名和教授介绍)
又或者,我想出来工作?(参考综合排名、学校声誉、地理位置和校友资源)我在乎名校光环?(比如雪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和印第安纳大学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非常高,但是……)
我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大城市还是大农村?)我只想安全回来QAQ?(参考城市和社区犯罪率排行)私人理由(比如…另一半在哪?)
个人感觉申请8间学校为宜,其中2-3间dream school,3-4间比较有把握的学校,2-3间保底校。一方面,MPA/MPP的申请每间学校都要写1-3篇不等各种名目的essay,而申请期集中在11月至2月(之后有少量rolling/第二/第三轮的招生),在期末期间撒大网摊大饼真的很心累;另一方面,申请费和学费都很贵,保底学校最好也选择如果被录取还是愿意去的,不要为了求个心安烧钱呐。当然精力旺盛、梦想很多的童鞋们,泥萌…分配好时间就好啦!
你看我骨骼惊不惊奇:申请准备&材料 GPA:
如果GPA还可以挣扎一下,请尽可能努力…一般申请只看前三年的成绩,(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在大四上学期显著地提高了GPA,也可以向对方学校申请更新数据。除了很少学校要填写major GPA(或者要单独计算大三大四的成绩),大多数学校只要求成绩单和CGPA,因此CGPA是很重要哒。
PS/各种小essay:写作内容通常包括
Why this subject:是什么促使你决定(继续)学习这个学科?通过讲述你的故事、过往经历,突出个人特点和优点
Why this school/program:学校/项目吸引你的原因,例如地理位置、项目设置、具体某个课程或者教授;以及如何通过学校/项目的帮助,实现人生/职业目标? Why me:个人特点,你能为学校带来什么?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虽然也不乏时间紧迫只能改一改学校和项目的名字就提交的情况,但最好能针对学校/项目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改动。特别感谢鹏哥和亲爱的mentor学姐在这个部分帮了超级大的忙!每篇essay都二改三改甚至四改【捂脸】~ 推荐信:
一般来说,每间学校要求2-3封推荐信,通常一封来自实习/工作经历的supervisor,两封来自学术/研究的supervisor,也有三封都要学术的。因此,去泡教授吧朋友们!不过有些教授比较矜持,需要再三安利才会答应;有些教授可能限制每年的名额,有只能写某几封信之类特殊的要求。因此建议尽早开始和教授联系。
CV(有些学校还要求quantitative/language CV)
可能包括educ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s(可能没有), internship experiences(也可能没有), leadership and activities, languages and skills。除了PS,CV也是学校了解申请者的一大途径,因此在CV每段经历的字里行间都要紧贴学校的招生要求,有若隐若现的“快看我好棒”“看我多适合你们”的感觉。对经历的描述不要停留在经历本身,突出量化和结果。CV的写作和修改因此非常重要,我的小破一稿CV在mentor学姐几改之后都变得高大上起来了。
TOEFL & GRE 虽然这俩真是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挑战,但它们只起到一个类似门槛的作用。学校会提供托福的硬性要求,有些学校还会提供往年录取学生的平均/最低GRE成绩作为参考,过了这个线就不用担心啦。建议在暑假(有大块时间可以专门)复习托福和GRE,在大四上学期头几个星期把托福和GRE考完,一方面开学比较闲有空准备,另一方面万一要N战时间也不会太紧张。
喝我一碗鸡汤
申请是一场长期战。隔三差五扫荡官网,建了各种叫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相信命运的未知会是一件好事。申请是一场双向选择的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在问答进退之间互相试探,互相考量。当初的心动学校未必会牵手成功,最后卖肾入坑的那一个说不定才是Mr./Miss Right。也许CV和PS 就是写破天也凹不出梦校心仪的样子,但说不定也证明适合过日子的另有其人。在尽所有人事之后,相信得不到的一定是不合适的,得到的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心理&教育申请总结 &Harvard~~ 【世毕盟】学员 不爱写日志, 但好多孩纸来问申请相关的问题尤其是要不要找中介,所以还是补一篇~ 【申请结果】 当初年轻没想清楚要学啥所以就作死申了三个方向: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每个方向都申了Master和PhD,主要申了美国的学校,也顺带申了几所英国的学校。 Admission&Offer: Cornell(developmental psy, PhD),Harvard(Developmental psy,Master),Cambridge(Edu, Master),Columbia(Developmental Psy,Master),Upenn(Developmental Psy, Master),UCL(Cognitive Psy, Master), George Washington(Cognitive Psy, PhD), UCLA(Edu, Master), UIUC(Edu, Master) Reject: Stanford(Learning and technology, Master),Northwestern(Cognitive psy, PhD), Michigan(Edu&Psy,PhD) Decision: Cornell(developmental psy, PhD)还是想做学术啦~ 【Master申请】 1.教育学院的Master主要分两种,course program(一般一年到一年半,只需要上课)和research program(一般两年,要做研究写论文的)。看清楚选自己确实想申的项目~心理系的Master美国的很少,英国还是有一些的~~:) 2.Master的申请主要考察综合的实力,推荐信、科研、GPA、满足要求的托福和GRE、教育方面的实习或其它经历。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但也都可以由其它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所以完全不需要纠结于某个方面~~ 3.一般不需要套磁(有的research program可以适当套一套),申请的方向最好能与之前经历的方向match.总之Master的申请应该没那么难,而且通常一个学校要你,类似的其它学校的项目也会要的,所以没有必要申那么多啦~:) 【PhD申请】 1.科研经历非常重要,如果能有文章会议最好有,如果能有海外研修的经历最好有,如果能有国外大牛的推荐信最好有,其它的GPA、托福、GRE等等差不多够了就可以了~ 2.提前套磁和信息搜集非常重要,套磁第一封邮件可以表明自己的兴趣问教授招不招学生,之后根据读的文章来问问题。注意有一些教育学的PhD申请需要Master Degree,可以问问小秘或者学长学姐~ http:/// 3.面试很重要,如果能去本土面就去本土面吧,不管怎样面都要了解好老师的研究方向、兴趣等等。 总之PhD的申请没那么简单,有时还是挺随机挺靠运气的,我运气比较好诶~~:) 【要不要找中介】 如果要找中介当然就找GGU吧~有AB两种项目,根据自己懒的程度选择吧~GGU不同学科的申请经验和资源差别还是挺大的~还是很推荐直接去跟他们聊一聊~不管申请上的收获有多少,GGU的小伙伴们本身就是很难得的收获!~ 当然不找中介也不是不可以啦~ 申请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不同人的人生和理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过的生活~~ 申请背景: GPA: 91/100; Rank: 清华某工科院系系前三名;T: 104;G: 320+3.5;其他:一篇一作SCI论文发表,英国帝国理工暑研,数学双学位,数模美赛和校级竞赛各种奖项若干; 去向:STANFORD ME MS.申请过程: 我是在被保送清华后就决定研究生申请出国的。大一时,一个大我三届、同去Stanford学长为我介绍了一般能去Stanford和MIT的硬件条件(不必要也不充分,只是说相关系数很大):全系前 三、英语达标、科研经历丰富且最好有论文发表。之后,我便在寝室靠近床的墙上贴了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15年12月之前我要做好的几件事情。我还在手机上下了一个一个倒计时软件,每天提醒自己还剩的时间。 我是在大三下开始找到世毕盟(GGU)的,雪莲姐很耐心地帮我提醒了我去英国要准备的东西,mentor也很nice地向我介绍了整个机械学科的概况以及生物流体在美国的情况。 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我从大二开始每个假期都会考一次G,但因为每个假期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科研任务,导致大四前考了四次G仍然没有过320。而因为G没过,T我也是一直处于待机的状态,没有怎么复习。因此进入大四上时,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一瞬间感觉自己处在了失学的边缘。因此在英国的时候,为了保底我联系了一位剑桥的老师,他当时许诺我之后英语没过也能去他那里读研。有点偷懒的我想着也许就去英国算了。这时和mentor的一次聊天改变了我的想法,他鼓励我还是抓紧时间准备一下英语,因为他觉得也许美国更适合我。培训师雪莲姐也安慰我说即使十月份准备英语仍然还有很大希望。有了mentor和雪莲姐的鼓励,我坚定了我努力再去尝试一下考出英语成绩的决心。接下来,基本上大四上大半个学期都处于完全翘课、每日泡在图书馆学英语的状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是在十月份拿到了过百的托福成绩、在十一月份拿到了320的GRE成绩。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这里也奉劝各位同样有志出国的学弟学妹们,虽然英语过线后的用处不大并且可以反复考,但如果所有都放在最后的确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是尽量提早准备安心一些。但要注意托福不能考的太早,否则可能会过有效期。还有就是即使时间紧迫,也不要放弃。 另外,虽然很多英语培训机构鼓吹考托福和GRE有很多技巧什么的,上过这些课又考过试后我还是觉得,其实托福成绩还是靠刷题而GRE就是靠背单词,真没什么捷径可走。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文书的准备了。因为英语考得晚,GRE考完后,我基本上只有两个周的时间写文书。好在世毕盟mentor和雪莲姐积极耐心地于我沟通,迅速给予了我文书方面的反馈,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书写文书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之。还记得第一次把写好的文书交给mentor,他给我打分50分(满分一百分),并耐心地一一指出了我的问题,让我的文书有了质的提升。整个申请前的秋天,我的心情一直很紧张,赶着考英语,赶着写文书,赶着选校,赶着寄送成绩单。多亏了雪莲姐,基本担当了知心姐姐的职责,一直听我各种唠叨,并在最恰当的时候告诉我该做什么。 我之前的科研主要集中在计算流体、生物流体和仿生上,都比较小众,虽然有篇SCI但是比较水,不是什么主流的研究,只能算是一个独立科研能力的证明吧,所以陶瓷上不太有优势。加上个人也有些想转方向的打算,于是便打算申请ME的硕士,之后小转一下方向。当时很纠结也很迷茫,但总算是熬过来了。 提交申请之后的春节快要结束时,我收到了第一个ad也是我最期待的一个:来自Stanford的录取信。如果没有当时在考英语时GGU给予我的鼓励以及修改文书时收到的帮助,我想我可能已经放弃去美国的梦想了吧。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室友,家人,朋友,学长,老师和GGU! 忙碌的申请季终于结束啦!总的来说,建筑方向的申请还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真的非常用心,我们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对我一些想法或灵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共申了10所学校,最终收到录取信的有Harvard GSD, Yal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UMich, UCLA, USC, WUSTL。MIT直接把我干脆地拒了。GSD录取我的项目是MAUD,MARCH II在WAITLIST上。所以比起直录MARCH II方向的同学,可能我作品集的建筑性还有些欠缺,的确值得反思一下。 1、选校 选校、了解学校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各个学校的官网,看它们学生或教师的作品,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官网上的DEAN’S LETTER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申请者的期待是什么。比如GSD就非常强调DIVERSITY和跨学科的交流。官网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挑你喜欢的申请。其实,更直观地来说,不同学校的网站的视觉风格也很能够体现不同院校的特点。比如YALE的官网,网页设计很典雅(好像关注点不是很本质)。UCLA的官网首页是一个大机械臂,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它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的SUPRASTUDIO的几个选题很有趣,每个选题都由不同的老师带,尝试做一些不那么建筑的设计项目。 除了从官网上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来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比如YALE受STERN院长影响,风格偏古典又非常踏实,这和STERN事务所致力于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GSD每年都会出一本GSD PLATFORM的作品集,收录了优秀学生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出GSD挺喜欢玩形式,非常重视建筑的剖面;换句话说就是用剖面和平面来思考空间、思考建筑。GSD很多元化。GSD的众多PROGRAM也有利于建筑相关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于MIT和PRINCETON这两所学校,了解的并不多,听说很理论。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准备作品集、准备材料不应刻意地去迎合这些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了解哪些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申请材料能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学校才会被你打动。所以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2、申请过程 建筑专业申请和其他很多专业申请不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筑申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集中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泡在教室里,然后找个一起申请的小伙伴共同准备各自的作品集。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然后给对方的作品集提出意见。这个真的很有效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找一个能够给你挑刺的导师。在院里找一个谈得来的、评价一阵见血的老师能让你不断地反思、进步。比如我在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里会不定期的找一个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他的建议很让我受启发,同时也在他毫不留情的“还是丑”的评价中把设计逐渐改得不那么丑。。除此之外,世毕盟建筑申请的mentor也都非常厉害,在和他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作品本身或作品集的构思提出很中肯的意见,从申请的角度用很专业的眼光进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像这样在不断的与各种人交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申请的材料才能不断地完善 3、英语 我托福成绩是30+29+26+28=113,GRE成绩157+168+4.0。英语成绩在建筑申请的过程中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建筑院校不怎么看英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申请美国硕士需要考GRE和托福,尽管GRE难度高很多,但托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GRE,因为托福可以直接反映建筑学习所必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对托福的成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耶鲁在申请人数很多的时候会直接淘汰所有口语分低于25分的申请人,口语不达标的话作品集不会被审阅。GSD会强制托福任何一项低于26分的申请者参加英语小学期,而且还会在录取前进行面试。所以,托福可以说是敲门砖。GRE考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听说耶鲁也非常喜欢GRE verbal部分和写作部分高分的学生,可能verbal 160+或作文4.5+会有一定的优势吧! 4、本科课程成绩 美国建筑申请好像几乎不看课程的成绩,但还是最好不要有挂科的情况出现。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说有些学校可能会看专业课、设计课的成绩,但和作品集比起来作用微乎其微。 5、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程度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确定,但觉得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了解申请人。比如导师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实习的老板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哪些特质。所以推荐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人。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着推荐人之前,也和世毕盟的导师们交流过,了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推荐人一定要找信任的推荐人,而且不要找很多,通常3-4个推荐人就足够为你推荐好几所你想去的学校。我的推荐信有三封找了院里的老师,一封找了美国实习的老板,还特地找了YALE毕业的,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看重校友的推荐。但这具体有多大的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 6、作品集 作品集是重中之重,如果英语是敲门砖,那么作品集就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啦。 作品集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完整的时间段,有利于思考的连续性。我从挺早就有一个作品集的大概构思,但是脑子里想象了很多,手上倒是什么也没做。作品集正式进入状态是从去年八月底九月开始,一直到12月底,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从早到晚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基本可以保证做得比较完善,但是不能保证每个作品都有时间进行巨大的调整。比如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作品,其中只有两个竞赛作品来得及经过大改动,其他三个在建筑设计上只是做了些微调和细化。 作品集基本不可能一遍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画图、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好多人都把作品集改了4遍5遍,才会满意。所以一开始不要因为图面太丑而气馁,作品集的初稿看起来都很丑。。 作品集一般没有明确的页数限制,但申请美国硕士一般做30页左右。但berkeley要求12页以内,GSD要求30页以内。建议放4-6个作品,我放了五个,正好做了30页。 7、PS PERSONAL STATEMENT是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所有文书当中最重要的,一遍写好应该不太可能。写作需要花断断续续一星期时间,但构思需要和作品集一起进行,要几个月。PS和作品集的思想应该相互呼应,在表述你的观点的同时需要用作品集中部分的作品作为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在做哪个设计中是如何思考建筑的,如何影响或塑造你对建筑的理解。除了作品集里部分作品的阐述思考之外,PS还需包括超脱于作品集以外的东西。比如你对建筑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在作品集中并没有机会实现。 在写PS的过程中,我和世毕盟的mentor也进行过频繁的交流讨论,不断修改文书,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并表达出自己脑中曾经闪现但是没有能够充分表述的一些想法,更加全面地让人通过PS的文字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学·生·背·景 ↓↓↓ ✦双学位:经济金融 ✦GPA: 93/100 ✦GRE: 160+170+3.5 ✦TOEFL: 111(24) 录取项目:Princeton MFin, MIT MFin(with 5w$ scholarship), Columbia Mathfin, Cornell MFE, Baruch MFE, NYU MathFin, CMU MSCF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1.缘定金工 对于在国内读本科的同学来说,我们面临的人生的选择路口并不是那么多,选择项也不那么丰富。最顶尖的学子们除了清华就是北大,然后依照自己的分数线来选择本科专业,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的经历。 但是当你准备出国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个纷繁的世界便向你打开了大门。目标专业琳琅满目,顶尖学府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本科就读数学专业,未来的出路比别的专业更广一些,计算机,统计,运筹,金融都是很好的转业方向。所以我也同样从大一开始就为此问题苦恼。 虽然我最后选择了金融工程硕士专业,但选择的过程却非常崎岖: ❖在大一的时候:我对金融行业不甚了解,甚至有些排斥。现在的时代,金融行业利润率较高,所以许多人都想分一杯羹,这导致了在清华几乎每个专业都有想要转专业到金融方向的同学。大一的时候,我非常不喜欢这种从众逐利的行为,所以一直对金融敬而远之,想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深造发展。 ❖到了大二:我与父母正式把出国留学提上了日程,也是那时我签约了世毕盟。听了世毕盟老师的介绍后,我对金融工程这一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意识到自己之前对金融的负面印象是片面的。于是,我就积极地向学长学姐取经,细致地了解金融工程和统计两个方向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即使现在回头来看,我仍觉得这两个专业同样吸引我。统计和大数据科学引领着数据时代的先锋,是缔造未来的一门新兴科学。金融工程使用了数学,统计,计算机,工程等等的方法来解决繁杂的金融市场问题。 ❖大二至大三下的这个阶段中:我其实一直在二者之中摇摆不定,尝试了统计方向的科研,也做过几段金融相关的实习。刚开始的纠结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增加,迷雾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相对科研的纯粹,我更青睐与业界紧密相连的学科。相对博士五年的学习生活,我更希望能尽早走入职场打拼。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理由。就这样,我在大三暑假前夕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申请顶尖的金融工程专业。 2.积极备战 其实硕士的申请相比博士来说,还是套路满满的。虽然金融工程是一个抢手热门的专业,但仍是有模板可寻。首先得在各个维度上达到基准线,例如托福,GRE,GPA,推荐信,科研或实习,课外活动等等。当然仅仅满足基本需求是非常容易的,为了申请顶尖的金融工程项目,必须在某个或某几个项目上非常突出。 结合小伙伴们和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有些学校非常在乎你个人的数理能力,985啥的并不是太看重;有些学校注重沟通能力和实习背景这些软实力等等。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学校的侧重点各不一样。所以在备战的过程中,如果有心仪的学校的话,可以针对性地准备。但像我这样没有学校明显偏好的,只能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然而申请中还是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注意的: ❶ 托福,GRE,GPA靠平日踏实的学习态度,尤其是GPA对于申请硕士项目至关重要。 ❷ 如果有多段实习的话,最好混杂有big name和扎实的量化工作,以体现自我多方面的能力。甚至可以做一段不那么金融的科研,来丰富自己的简历。 ❸ 推荐信的安排需要精心设计,最好做到能从三个不同方面来夸赞自己。❹ 时刻加深对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必为了迎合申请的条条框框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也不用那么计较得失,算计着这个事儿对我有没有帮助呀、性价比高不高呀。相反,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什么都去努力尝试一下。最后回过头时,或许就会发现自己丰富的经历一页的简历根本塞不下。 3.回顾总结 纵观这四年的备战申请之路,有太多的人要感谢。父母和朋友给我的多方位意见,让我最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方向。雨晴姐耐心的帮忙指导也阻止了我少走了许多弯路。龚老师的精品课程真是字字珠玑,满满干货。 这段旅途中有坎坷,有迷茫,但所幸跌跌撞撞走到了终点。虽然目标很耀眼,但沿途的风景同样优美,千万不要错过了哟。 世毕盟留学: 基本条件 专业、年级:人大中法学院2014级金融学专业 GPA:3.72/4 GMAT:750(IR、写作渣)TOFEL:111(口语26) 实习经历:互联网金融平台、德勤法国公司任务、中型券商投行部、Tier 2战略咨询(今年2月份找到的,及时向LBS做了update) 奖学金:国奖、学习二等、学习一等各一次;校学生工作三等;校三好学生三次 录取结果:伦敦商学院 管理学硕士(LBS Masters in Management);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风险与金融硕士(LSE Msc Risk and Finance) 最终去向:伦敦商学院 管理学硕士(LBS Masters in Management) 提纲 初衷:缘何申请 选校:重返欧洲 GT:先难后易 Essays+面试:套路 or 真诚 GGU对我的助力 前言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这篇申请总结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主要讲我从决定申请开始,一直到准备文书和面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些许经验和教训,主要针对人大中法学院的同学。第五部分讲述世毕盟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对我的助力作用。 初衷:缘何申请 我基本上从进入大学伊始就决心在本科毕业后去其他研究生项目学习,倒不是因为别的,其实只是单纯地想趁年轻的时候去不同的环境里长长见识,遇见不一样的人和事。后来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也开始更加理性地思考这件事。除了这些原始的感性想法之外,当然也会考虑到申请研究生对职业发展的助力作用,以及时间、金钱上的投资回报率等等因素。 总的来说,我选择申请的初衷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希望可以在年轻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文化、环境来丰富阅历和体验,同时因为本科所在的项目既不位于国际一线城市,也不位于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可以至少弥补这两项遗憾中的一项;另一方面,我希望可以通过研究生项目进一步探索自己在商科领域的兴趣点,同时也希望所在研究生项目的资源可以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人生体验+职业发展,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出发点,至于特定项目的选择原因我会在后文中提到。 选校:重返欧洲 决定下要申请之后,接下来自然要考虑去什么国家、读怎样的项目。在大三去欧洲交换之前,我个人一直对美国抱有更大的憧憬,希望可以在这个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接受研究生教育。可是在一番research之后,我发现美国最顶尖商学院的主流项目多为MBA,想申请的话需要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而美国的名校中针对应届生的商科项目则以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等量化金融项目为主,对于我这个典型的文科生、数学渣而言并不适合。与美国情况相反的是,欧洲的著名商学院里则有比较多的、相对成熟的、同时不那么量化的pre-experience项目。同时,大三在法的交换经历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从中学起就怀有的欧洲情愫,让我期盼着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继续与这片土地产生更多的交集。所以最后在所申请学校的地域分布上,我主要还是申请了欧洲的商科项目。 除了个人对于地区的偏好、每个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之外,选校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个人的职业规划。由于我在选校时的职业规划仍然不是特别明晰,在投行和咨询之间摇摆不定,我对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和就业去向的广度更加重视。关于课程设置,项目的官网上都会有极为详尽的信息;而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则建议使用领英的筛选功能,重点查看该项目中国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尤其是大陆本科的毕业生)。其他国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于我们的参考意义往往比较小,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了工作签证和招收偏好的问题。比如,同样一个英国项目,拥有英国国籍或欧盟身份的学生和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在伦敦拿到顶级咨询和投行offer的概率是完全不同的。 基于地区偏好和对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的期望,同时综合项目(及其所属学校)的知名度,我最终申请了四个位于欧洲的商科项目:伦敦政经的Msc Risk and Finance, 伦敦商学院的 Masters in Management,巴黎高商的Grande École项目和牛津大学的Msc Financial Economics。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GMAT:先难后易 目标既定,接下来首先需要应付的就是两场标准化考试了。在GMAT考试当中我比较幸运,一战便分手,所以就结合中法学院的情况简单说一下备考心得。个人感觉,对于我这种患有重度拖延症的人来说,比较合适的复习顺序是“先难后易”;如果把难点放在复习的后半阶段再看,则可能会平添自己的焦虑感,进而加重拖延心理。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之前,最好可以先通过一定的练习看看考试中的哪一项是自己最薄弱之处,在制定的计划当中优先攻克这一部分内容。每个人的弱点都有所不同。比如说,虽然CD上的主流观点认为Sentence Correction部分是GMAT考试中最重要且难度最高的部分,应该首先攻克,但通过初步的练习我发现我在Critical Reasoning部分错误率奇高,超过了50%,而在SC部分我反倒错误率较低。所以在复习顺序的安排上,我选择了优先看CR部分的资料和题目,直到把这一部分的错误率降低到我满意的程度之后,再去复习其他部分的内容。 在GMAT的复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复盘,这一点的重要性远大于刷题。复习GMAT不需要刷很多的题,能够把OG做透了就足矣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错题和错因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集中把错题重看一遍。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就做对的题目之后再遇到类似题目也不会犯错,而第一次犯下的错误之后还可能会反复遇到,所以复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我在GMAT考试当中用到的材料不多,题目的话只做了三本OG。另外在做CR和SC的题目之前,我看了Power Score出版的Critical Reasoning Bible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以及Manhattan出版的Sentence Correction指南来熟悉这两部分的解题套路。 CR和SC是GMAT考试中最需要下功夫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解决好了之后,GMAT的备考工作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个人认为Reading Comprehension(RC)部分是GMAT Verbal里面相对简单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的文章逻辑结构都非常清晰,把OG里面的文章都做过一遍之后就会有感觉。我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快速在草稿纸上把文章的逻辑结构画下来,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根据逻辑结构和题干就可以很快的回原文定位,再根据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排除很多选项。 这里说一下我复习GMAT的timeline。我报的是2017年5月5号在波尔多的场次,从当年的一月中旬开始复习,复习到三月中旬,期间平均下来每天看三到四个小时左右。三月中旬的时候因为期末和找实习的事情耽搁了一个月,一直到4月20号左右才重新捡起来。从4月20号到考试之前基本每天看8个小时。前两个月基本都在看Verbal找做题的“感觉”(对于Verbal而言这种“感觉”很重要,而“感觉”离不开高强度的练习和复盘),四月份重新捡起之后才开始刷数学,基本就是把OG里面的题目都做了一遍,再把错题总结一遍就差不多了。数学部分的用时不超过一周,而且这一周还是数学和Verbal同时在看。然后考前三四天匆匆看了看IR、写作和数学机经,又做了一套模拟题,就上考场了。其他专业的情况不太了解,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来说,我比较推荐大三下学期复习,因为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相对宽松一些,中间的长假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也能有效利用起来,然后期末考试后再复习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首战了。另外还有一点要提醒在法国考试的同学们,因为这两年换库的时间越来越没有规律可循,而法国的考位和场次又不多(波村的考场只能容纳七个人,而且每个月只有两场考试),需要提早报名,所以你很难判断考试当天究竟会不会赶上换库,更稳妥的选择还是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至于鸡精,我觉得当作考试前的热身就可以了。而且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看数学鸡精,练习的价值更高。 最后再说一下分数的事情。通常在项目官网的Class Profile部分就能看到前一届学生的GMAT平均分。感觉一般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分数在这个平均分之上30分左右可以算作是“达线”了,当然,对于一些竞争激烈、申请人数众多的项目而言,G的分数肯定是高高益善。至于IR和写作,我在这两部分的分数都很低,而且一般学校确实不太看这两部分,但也有极少数学校会对写作分数有所规定,比如牛津的MFE项目就推荐申请人的写作分数要至少在5分以上。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被模考的分数所“蛊惑”。我在考前两天使用官方软件模考的时候分数是700分,当时觉得自己在正式考试中压力更大的情况下能不比这个分低就不错了,完全没想到两天后正式考试的分数反而比模考分数还要高出不少。所以建议大家就把模考单纯地当成一次练习,不要过分纠结于模考分数本身。 Essays+面试:套路 or 真诚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在这个部分我想重点谈一下我心目中准备文书和面试的原则,以及一些diffrentiate yourself的技巧。在我眼中,文书和面试的重点就是处理好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套路 or 真诚?文书和面试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带着套路的真诚。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真诚”。如果说“真诚”是核心态度,是世界观,那么“套路”就是方法论而已。“真诚”可以让你的经历变得具有说服力,而“套路”则起到justify你每段经历的作用。 对于老司机而言,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采取自己独有的套路和方法来准备写作和面试;如果是新手段位,实在想不出个性化的套路,那就参考老司机们总结的经验和模板来组织自己的文章和谈话内容。但归根结底,商学院申请中文书和面试的目的都是在differentiate yourself的同时,打动招生官。如果写出来的内容、说出来的话,不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又何以打动自己,进而打动阅文无数、阅人无数的招生官呢?另外申请本身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真实地展现自己,才可能被录取到跟自己相契合的学校。如果过分伪装自己,过分使用套路,即便被录取到某所学校,也可能会因为与校园文化不契合而过得不舒心。文书和面试的本质其实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用一些或特有、或通用的方法,来思考如下的两个问题:“我过去的经历怎样塑造了现在的我,从而使我希望通过贵校的项目,来实现未来人生的小目标和大理想?”同时,“这些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又可以使我为贵校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想清了这两个问题,相信文书质量和面试表现不会差。同时,基于这个本质,我在这里分享三个可以differentiate yourself的小tips,这三个tips都是基于我在申请伦敦商学院时的经验。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❶ 不避讳曾经的失败。所有人都知道在面试中要展现出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优秀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时为了把这些方面的故事讲好,难免会有夸大自己的嫌疑。所以在适当的地方讲出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和相关的思考,反而容易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增加自己所讲述内容的可信度。比如,在LBS面试伊始,招生官小姐姐就问我,为什么本科选择Finance作为专业?没办法,我当时选这个专业的初衷还真不是兴趣,所以我个人也坦诚地回答:其实鄙人高考前最想学的专业是国际关系,最想做的是外交官,但因为高考搞砸,分数不够去到女神校北大国关,其他好的国关院系貌似分也不太够,所以只好放弃这个想法了。后来发现了中法学院这个宝,法语课程和法国交流机会满足了我的欧洲情愫,而金融学这个专业则给了我机会为中欧之间的经济交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After all, the agreements signed between politicians can’t be actualized without the efforts of business leaders ”。说完这句话,我能明显感觉到小姐姐先是被我的坦率惊了一下,进而又被折服…… ❷ 找到和学校之间独特的契合点。任何学校都希望你在申请的时候对他们有足够多的了解,而如果你的这个了解够独特的话,则很容易让招生官眼前一亮。比如,我从高中起就是Lonely Planet系列丛书的铁粉。巧合的是,我在关注“伦敦商学院”公众号之后第一篇推送给我的文章写的就是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Tony Wheeler。通过这篇文章我了解到Wheeler竟然是LBS的校友,所以在小姐姐问道Why LBS的时候,我在最后一个原因当中特别提到了这名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校友,因为对于我而言,Lonely Planet象征着一种pioneer的精神和一种sharing的品质,所以能有机会和他做校友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同时因为我在文书里提到了我非常享受大一大二的时候给来苏州的朋友当导游的经历,我又把校友的故事和我对导游职业sharing特质的理解结合起来。在说完这个比较personal的原因之后,小姐姐很高兴地跟我分享了Tony Wheeler最近给LBS捐款的新闻,我也说了我对他本次捐款的一些看法,这样一来我和面试官之间便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❸ 做出自己的program structure,清楚该怎样利用program的资源达成目标。申请的核心目的还是为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铺路,所以在文书和面试中你最好可以清楚地阐述这个program有哪些资源是你最为看重的,而你又将怎样运用这些资源为之后做铺垫。比如说,你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设想一下,假设你被这个项目所录取,你会选择哪些选修课程,参加哪些社团?虽然你不知道最后能否被录取,但这个过程绝不算YY,因为面试官确实会很喜欢问which electives / which clubs you’d like to choose一类的问题。如果你能够在提到你中意的课程/社团的同时,还能够提到关于这门课/这个社团的更多细节,就可以体现出你对前文黑体字当中的第一个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考,而这将会给你的整个申请加分不少。 上面的这三个tips虽然都是说的面试,但核心的思路和文书写作其实是共通的,不论是在文书还是在面试中都可以用到。此外在素材的发掘方面,还有一点建议,那就是要多和朋友交流。他人看我们的角度通常和我们看自己会有所不同。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朋友们有时会帮我们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素材。在申请季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文书题目是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的25 random things about you,即随意写出关于自己的25件事(必须是简历和其他文书中没有提到的)。不论是否申请杜克,这个题目还是蛮推荐大家写一下的,因为真的很有助于申请者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从小到大关于你有那么多事可以说,为什么偏偏是这25件事你希望呈现给招生官?在写好之后不妨和朋友们坦诚地聊聊,25件事可能多了些,但如果让他们写关于你的5件事,他们会怎样取舍?和你自己写的有哪些出入?他们觉得哪件事应该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交流可以帮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使你可以在准备文书和面试的时候为招生官提供更多元的角度来认识你。 GGU对我的助力作用 说了不少个人心得,接下来想重点谈一谈GGU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对我的帮助。我觉得GGU在申请中对我的助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❶ 辅助规划和督促作用。我很幸运地跟我的培训师和mentor分到了一组,不论是培训师还是mentor都很认真负责。我是2016年8月跟GGU签约的,而在我当年9月刚到法国之后,培训师就安排了第一次meeting,和mentor一起讨论我申请的整体规划,包括timeline以及各项要素的目标等等,可以说为我的申请奠定了很好的“战略基础”。在整个大三期间,培训师会时不时地对我的情况进行跟进,不管是对我的GMAT备考还是找实习都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也避免了我在交换期间相对宽松的课程安排下产生懈怠情绪。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❷ 重要信息来源。在申请的规划和准备过程中我们在每一环节都需要有足够可靠的信息来支持我们做出决断,而有一些信息如果是全DIY的话是很难取得的,比如特定项目近些年来video essay的常考题目,特定项目特定文书的示范,以及关于项目和学校的一些insights,等等。在龚老师去年7月份针对文商科申请开设的A课中,我获取了很多关于项目、学校、文书和面试套路的第一手资料,直接帮助了我最终在选校方面的决策。另外在之后准备文书写作的过程中,培训师也会给我分享一些公开渠道上很难找到的文书原件来帮助我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思路,从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文书体系和模板。此外,GGU近两年在GMAT和TOFEL的备考环节也有所布局,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助益颇多的。由于自己的复习时间较为仓促,我在前两次TOFEL考试中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尤其是第二次托福考试中口语仅取得了20分的成绩。在这之后我向培训师要了世毕盟内部的托福口语培训资料,这份资料也着实帮助我重新梳理了托福口语考试的准备思路,使得我在三周之后的第三次考试中取得了口语26分的成绩。可以说,不论是一些大类的、成体系的信息,还是一些微小的细节,在我需要信息方面的助力时,GGU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❸ 高质量的文书指导和修改。我觉得这是GGU使我受益最深的部分。首先,GGU鼓励学生先不要依赖模板,自己构思。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也算是对学生负责任了,毕竟每个人的个人经历不同,目标和规划也不同,也不应完全遵循相同的文书写作思路。而当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完成某个学校的文书初稿之后,mentor总会做出十分切中要害的指导和点评,而且会对如何进一步修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改给出操作性很强的指点,比如哪一部分需要详写、怎样扩充该部分内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做出调整,等等。而在文书的框架大体成型、内容大致成熟之后,GGU的语言润色服务也还是比较给力的,交付速度很快,而且确实比起初稿要精简不少,用词也更加考究。我在文书写作阶段平均两周可以较高质量的完成一个学校的文书工作,这与GGU的高效指点是分不开的。 总之,还是很感激GGU,感激我的mentor和培训师!在GGU的助力之下,我在本次申请季也取得了自己相对满意的结果,同时对于文书、面试等申请重要环节也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希望GGU在我们人大中法可以有更多成功的案例,助更多的学弟学妹实现理想。衷心祝GGU越办越好! 基本背景 本科:北大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城市管理专业 GPA:90/100 一、决定出国 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是从前年9月某个再平凡不过的夜晚开始的。那天我下决心放弃了保研,开始正式为出国做准备,并在电话里将这一决定告诉了妈妈。或许是因了从外国语学校毕业的经历,或许是由于之前已经经历了耶鲁暑校和两次托福考试的洗礼,我在那个时候终于决定不再犹犹豫豫,从为本校保研做准备转向出国申请之路。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然而当我第一次找到世毕盟时,王老师的一席话先给我泼了盆“冷水”:耶鲁暑校经历不错,但时间太短,对申请意义不大;之前的出国实践经历都不会成为申请时有力的筹码。在细致分析了我的优劣条件后,他建议我通过申请交换来充实经历,同时争取获得教授的推荐信和科研机会。在那之前,我甚至从未听说过还可以自己申请藤校的交换,但当时立马就决定去做。后来证明王老师当时的判断十分英明,通过哥大交换,国外学习经历、科研经历和推荐信我都得到了。 大三上是非常忙碌的一学期,在修了不少学分的情况下,既要保GPA又要学G,同时还要申请交换,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在这里需要感谢世毕盟的CY老师,为我申请的材料反复修改,帮了我许多忙。最后我收获了哥大、宾大的交换offer,决定了去哥大。 二、交换与暑研 来哥大交换的一学期是与在北大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在课程方面最突出的一点体会是课程数量比在北大时少了很多,但每门课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不少。因此,在选课方面我就决定更加慎重一些。世毕盟的CY老师当时给我立下目标,每门课必须拿到A,因为成绩对于申请非常重要;在老师此类的敲打和督促下我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最后幸运地达成了原先的目标。 此外,找科研方面也是有劳CY老师不断的督促,让我一直没有放弃地海投简历。有戏剧性的是,由于大部分我投出的科研申请都石沉大海,因此我在学期后期本已打算回国找实习,但在买机票之前我还是决定再问问CY老师的意见,得到的回应是坚定地鼓励我再碰碰运气。因此,我推迟了准备回国的计划,向MIT老师投去了一篇简历。巧的是,似乎是上天对我坚持的奖赏,我在又一次投简历时就获得了MIT老师的回应,告诉我正好有科研的机会欢迎我参加。可以说没有CY老师的鼓励和督促就没有我这段十分重要的科研经历,在这里再次表达对她的感谢!同时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在找科研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多坚持多尝试,转折点或许就藏在下一次的尝试之中。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来到MIT做科研的一个月对我而言又是全新的挑战,但其中的感受经历让我坚定了去MIT读研究生的信念。多元的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的实验室机制,甚至波士顿的碧海蓝天都给这所学校增添了迷人的光芒,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申来这里。可以说那是我非常忙碌但也异常充实的一段时光,乃至于回到祖国后也尝尝怀念起在那里泡过的明媚图书馆、每日坐过的Harvard-MIT摆渡公交和每周都会去一次的热闹Chinatown.三、申请准备 从波士顿回来后,课题还在继续进行,但一切申请的准备都变得顺其自然,甚至可以用“轻松”一词来形容了。回来准备了两周,之后我就去考了GRE。最后得到的分数在我看来不能算高,但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坚定地告诉我分数已经足够不用再考,我才放心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面。进入9月,各学校申请通道开启,多亏了培训师给的许多参考例子,我很快就确定下了需要申请的学校名单,开始有针对性地备战。准备材料的过程是琐碎的,再加上自己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往往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惴惴不安,因此经常叨扰培训师和mentor,但她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解答,这点让我十分感动。 由于我的dream school是MIT这一点非常明确,因此我们的准备也是从它所要求的材料(简历、个人陈述等)开始。在中间我们经历了多次微信聊天会议,那时mentor就像军师一样为我如何写这些文章出谋划策,所提的建议切中肯綮,让我受益匪浅。最初写ps的时候,我常常因看了前辈华丽充实的ps而感到自卑,mentor就一直鼓励我认真仔细地挖掘自己的长处,最后也一定能获得同样高质量的ps。同时她还鼓励我即使到了大四上也要争取机会丰富个人经历,这对于不仅仅是申请,哪怕是日后的人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也得以跳出舒适区参加了一些论坛、比赛。当准备完了申请MIT所需要的各种文章材料,天真的我以为已经大功告成,直至隔了一段时间打开其它学校的申请网页才发现自己太天真,每所学校所提的要求都不一样,因此还要大大地修改,于是又兵荒马乱地准备了将近一个月。让我十分感激的是,各个学校的文章mentor都细致而有针对性地帮我修改,从来都没有表示过“这篇文章思路和上一篇差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不多,你按照那个改改就行”这样的思想。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每个学校各自的要求进行材料准备,千万不要有准备好了一所学校的材料就一劳永逸的思想。 而我的培训师则是我在申请过程中最最得力的帮手和后勤。在音频会议时,由于涉及到许多专业问题,往往是我和mentor会讨论得较多,但培训师总能贴心地帮我记录成文字并发送给我,让我可以随时回顾;申请系统是复杂的,各个学校又有它各自的脾气——我又锱铢必较,因此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地骚扰培训师,而她总是能“秒回”。我知道她在带着不少学生,但有时却会有种她的微信只是为我而开启的一样。总之,我的申请能获得圆满的结局要感谢太多太多人,而世毕盟各位可爱尽责的老师绝对应该位列其中。 四、结局与感谢 到了二月末,票圈里每日都被同学的各种offer刷屏,而梦校的申请结果仍杳无音讯,自己不禁也逐渐变得焦躁起来。好在mentor友情提示当初的她是三月初拿到offer的,因此心安了不少。到了三月,几乎每晚都是握着手机上床,醒来第一见是就是打开手机看邮箱,然后又在些许失望中继续睡去。 后来证明,惊喜总是悄然降临的。某日晚洗澡完毕顺手刷邮箱,惊觉错过了两个从美国波士顿打来的电话,立马跳起来回过去,却又无人接听。好在一分钟后手机铃又响起,马上接通,原来是MIT教授亲自打来,祝贺我被录取,并提示我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和资金说明会在不久后寄到北大。在那不久之前还和闺蜜调侃过,自从交了MIT的申请,从未有过任何回音,因此难以想象录取通知的电子邮件会从该校系统发出;没想到正式的通知还真非通过电子邮件,而是以这种传统但更为亲切的方式。之后又是两天充满期盼的等待,终于在两天后拿到切实可触的通知书。打开包裹发现自己不仅录取,还获得了覆盖75%学费的学院奖学金,以及覆盖剩下25%学费的助研奖学金。自此,一年前在心中种下种子的MIT之梦终于实现,正应了《一代宗师》中的那句名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最后的最后,衷心感谢在一年的申请过程中帮助过我的王老师、CY老师、我的mentor和培训师,他们每个人对我的最终圆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希望想出国的同学尽早开始准备,在决定了目标后全力以赴,收获最终的美好与圆满。 美国大学博士招生有一个协定,被录取的申请者有权利在4月15号之前选择接受或者放弃录取。4月15一过,意味着今年的申请季完结,新的一个轮回将要开始。我非常幸运的收到了6个offer,并最后去了UT Austin(MIS专业排名北美前5)。分享一下我的申请经历,希望对有心申请商科信管博士的朋友有价值。 MIT SLOAN 商学院的博士生Abhishek Nagaraj 写过一篇申请美国商学院博士的文章。文章里详细说明了申请商学院博士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整个申请流程的概况,和申请者可以使用的技巧。文章可以在下面这个链接找到 http://web.mit.edu/nagaraj/files/phdguide.pdf。结合我的申请经历,这篇文章写的可以说非常全面细致,很有价值。可惜我是在拿到offer之后才读到这篇文章。所以如果你想申请商科博士,我非常推荐马上读一下它。 如果要写一篇讨论申请商科博士的综述,我想很难超越我上面推荐的那篇文章。所以我就结合我自己的背景特点,写一写和我背景类似的申请者怎样优化自己的申请材料。首先我在决定申请的时候是信管硕士毕业。本科和硕士的gpa都只有3.1,没错,就是一个学渣。但是我就是想读博士当学霸呀,肿么办。还好,美国学校招博士的标准不仅仅只看成绩,而是对整个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估。成绩当然很重要啦,如果你从大一或者大二就有读博士的想法,那就要考好每一次考试。但是还有两项和成绩同样重要的东西,就是科研经历和推荐信。读博士嘛,本质就是跟着教授学做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所以在决定申请博士那一刻,请问清楚你的内心是否想要一个做研究的职业生涯。当然啦,申请者们的答案都会是yes。既然决定了要做科研,那么就努力寻找做研究的机会吧。怎么去找这样的机会呢?如果你参加了GGU的海外科研实习项目,那么恭喜你已经赢了。但是如果像我一样没有抓住这样的好机会,那就需要DIY了。第一步是搞清楚你的研究兴趣。搞清楚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读读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学习一些做相关研究的基本技能,然后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接下去第二步就是找找你认识的老师里面有没有做相关研究方向的,熟读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第三步,就是总结一下你对这方面研究的思考和问题,然后给老师发邮件,并且表达你想读博士和想积累研究经历的愿望。做完这三步之后,有两件事是肯定的。一件就是,不是每一个你联系的老师都会给你提供机会。另一件就是,不是每一个你联系的老师都不会给你机会。幸运的是,机会只需要抓住一个就够了。我就是在硕士毕业的最后一年决定继续读博士的,当时想一毕业就进入博士项目有些晚了,所以我调整了自己的计划,决定先积累研究经历再申请。在硕士最后一年里面,我花了一些时间读paper,弄清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然后照着前面我说的三个步骤去找研究机会,然后顺利的找到了一位在相关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他愿意给我提供一个做RA的机会。所以在硕士毕业之后,我又做了一年多的RA。在这个RA机会里,我根据自己读的paper和积累的思考提出了一个科研题目,并在教授的指导下把这个题目做成了一篇小论文。 除了科研经历和成绩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是推荐信。在搞清楚自己的研究兴趣之后,我在找科研经历机会的同时,主动去上了一些做相关科研方向的常用研究方法的课程。既然都决定要做学霸了,那么就好好学这些课,得一个好成绩,我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做完这些事之后,你会发现你对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着手去申请博士项目了。在科研经历,和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也会越来越了解你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你的职业目标。这些老师就是你要推荐信的对象,找他们不会错。我在决定申请的时候很明白自己的成绩是很大的弱点,所以在科研经历和推荐信上面,我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如果你想申请博士,喜欢做科研,但是成绩不太好,大可不必忧虑踌躇。做好决定之后,就尽情投入到科研经历和相关课程里面去,事实告诉了我这样做是有收获的。 基本背景 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业工程双专业(2+2)GPA:3.975/4.000 GRE:159+170+4 TOEFL:大部分waived,两三所交了随便考的105(S22),目测没影响…… 实习:六段金融相关实习 科研:一个大四上才开始做的,对申请没有多大影响的Project 申请方向:金工 去向:CMU MSCF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一、前言 由于学院的特殊性(CS大法好),每届走金工的学长整个年级就那么一到三个,颇有一点一脉单传的感觉。中间各种摸爬滚打,信息闭塞,不得不感谢世毕盟的指导,感谢实习时跟我说“我们北大申金工的同学都找世毕盟”的北大小伙伴,感谢当时实习赶due仍然抽出周末时间去了一趟世毕盟总部的我自己(^_^)v。 大概是由于深受学长和CS专业的影响,CMU 这个项目一直是我的Top Program没有之一,几乎可以称得上我“唯一特别想去的项目”和“唯一真的研究了课程表的项目”(并不可取)。录到的时候只觉得万事皆可原谅(但不包括考GRE)。当然啦金工几个项目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更多的是看个人喜好,强的人在哪里都强,而弱如我:一个微笑。 之后就来讲讲弱弱,转专业申请,一共只有两个假期可以做实习,甚至申请前发现成绩单上,还有一个F的我是怎么度过申请季的。 二、实习 实习毫无疑问是金工方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为了申请时证明你的能力,二是其实实习就是一个让你确定你是不是真的在这个方向有热情和能力。后者其实尤为重要,不得不说,至少对在美国的同学来说,现在CS的前景,无论是薪水,就业率还是行业发展速度,都是压倒性得好。如果不是真的对某个方向有兴趣和有能力,更倾向想要一个高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建议早日转CS算啦……身为在美本且身边全都是学CS的同学,不得不说看着小伙伴中的本科的最低工资仍然分分钟高过那几个顶尖MFE项目平均起薪,还要苦逼地攒实习,上网课,考GRE,码策略,准备面试,甚至面普林校友面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在CS行业蒸蒸日上而金融行业“shrink”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转金融……这只能是因为爱啊。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是大一就确定了想走金融的方向。由于项目特殊的学制,事实上只有大二寒假和大三暑假可以做全职实习。由于本身背景不是金融专业,大二寒假在一个科技行业的VC做了一段时间,期间深刻地感受到对于我来说,VC确实很有趣,但也确实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于是靠着这个实习的积累和大一的社团活动,和一些面试好运气(面试官是呆过同一个社团的校友啦之类的),逐渐开始往更tech的,靠近二级市场的方向做part-time的实习。中间各种每天四个小时往返做实习,和概率论考前一整周都在参加某行的sophomore program,最后由于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完全不能handle满学分和一周三天的实习,导致大二最后一个学期GPA生生掉了0.1,甚至还fail了一个independent study不自知,还要在面试时解释“为什么这门课只有B”,这是完全不可取的,大家做实习,还是要在不影响成绩,特别是专业相关课成绩的情况下进行。 大三在学期结束之前,就开始投BBS/招聘上的实习,过了一个买方非研究部门的。之后某一次吃饭的时候,突然知道在座一位熟悉的学长也转了金融工程方向,现在在一家量化私募实习,并且学长做得太好啦,于是我就被十分信任地直接招进去了。之后也更是机缘巧合之下因为之前的经历又做了一段实习。我这个身边几乎没有人走金工,非科班出身的人坚持下来最后仍然能找到,相信早一点签约世毕盟的,身边有内推资源的同学努力找,一定有机会能找到更好的。大二的同学们如果暂时找不到量化实习,那么找一些研报或者量化社区里的研究,自己码一些Project或者简单的策略打一打基础,也是可行的。 实习完了从头到尾感受到量化是在做什么,确实觉得这种“在业界里做Research类”的工作非常有趣也非常适合我,“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就差不多定下来了。我觉得实习除了对申请结果很有影响之外,这个过程中,确实能够感受到什么什么是喜欢的。从一开始觉得“一级市场挺有趣“,到”但我怎么一直在做PPT”,到“我真的不适合做IBD”,到“还是挺喜欢码代码的,但也确实不适合做SDE”,到“有一个可以让我码代码的金融工作”,你会逐渐了解到,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工作(但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CS),只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有最适合某个人的工作。实习是我们成本最低的试错方式,尽管世界上未必有每天都很exciting的工作,但仍然有一个比其它更适合你一点点,更能inspire你一点点的工作。能在学生时代找到它,真的是很值得很幸运的一件事了。 三、选课 这几乎是申请前我最没有信心的部分。由于双专业毕业的毕业要求,和大三暑假要做实习的需要,经过精密计算+所有学期满学分选课,我悲哀地发现我总共只有一到两门课可以选专业之外的课程。然而众所周知,金工是一个对选课背景相当高的学科,拿CMU网申举例,你必须填写高数,线代,概统,C++,C或JAVA方向的课程,包括成绩和covered topics。其他学校还有需要填随机过程,数值方法,甚至实分析等相关课程。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学校也会要求你填写所有数学,统计,编程和金融方向的课程。大家有空余学分的话就早早准备,早一些把这些课都上了,并且确保相关课程成绩不要太差。 我最恐慌的时候觉得自己选课背景太差了,但是又没办法改变,到世毕盟咨询的时候老师安慰我说没问题的,后自己在和世毕盟的mentor和培训师的指导下,各种申请上本专业研究生能和金工扯上关系的课程,和按照世毕盟提供的课程去补数学和统计课,最后看起来应该是没问题的啦,感谢~ 四、文书 & 面试 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各种容忍我的拖延症,CMU的ddl前一天,还帮我找last-minute的CV review。世毕盟的文书没得说,反馈又快又好很棒的,期限是48小时但基本上很快就改好了,改过了我就可以看都不看放心交了,太过靠谱造成我申请季各种压线,经常ddl前两天发初稿,感谢培训师姐姐没有经常想打死我……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金工面试我觉得这是世毕盟很大的一个独家优势,面试辅导非常棒&反应迅速,各种面试题库全到要哭,金工申请真的毫无疑问经验最丰富,特别是越早签约准备越好。 再展开说一下文书,从我面试时被问的问题来看,文书还是会被认真看的。从开头的hook,之后展开来讲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为这个专业做了什么(理工科还是倾向于多讲后者)。假如你平时就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它能带给我什么我需要的?我是怎样的人?”,写文书就会相对顺畅很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经历,经历足够的话文书其实只要把一块块砖砌起来就足够充实。所以真的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五、GRE,TOFEL 对GRE和TOEFL我是特别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在这件事上我爆发了无与伦比的拖延症,请大家以此为戒。第一次考GRE的时候还是大三暑假在国内做实习的时候,当时沉浸在Matlab无法自拔,之前断断续续背单词,考试前两天匆匆做了一遍模考就去了,考前一天才知道题型这种事我会说吗……总之最后出来155+167+3.0。当时觉得quant这个分,一定还会再考,也就心安理得地继续做实习(拖延下)去了。 然后到美国之后报了九月份的,专心致志背了一周半单词+考满分,信心满满地去考了154+169+4.0……就很绝望。感觉verbal北美和国内考试难度还是不一样,建议海本的小伙伴能在国内考还是在国内考。然后和培训师交流了一下觉得这个分申请够了,但是身边同学纷纷330+,就顺手报了一个十月底的,期中都考完了的没什么事的时间段,打算听天由命最后刷一次分。然后又考前一周背单词+Magoosh模考,虽然考试时仍然还有很多“这个单词我见过的,就是忘了什么意思”,甚至作文写得比第二次还短很多,但考出来159+160+4.0,还是挺意外的,主要是不用再害怕这变成了申请时候的短板。 世毕盟留学: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我的GRE的心得体会真的是,背单词,背单词,背单词。背单词是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准备途径。Magoosh也许是有用的,至少它的难度让你不会在正式考试时被吓到。我一直觉得GRE很大程度上是waste of time(大概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拖延着的理由),所以第一,能多早考就多早考,大二大三就考掉是最省心的啦,大四又要搞申请又要跟课业,GRE还没考掉就会变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微笑)。第二,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实习),就不要强求,过线就好,过线就好。 托福海本大部分都是waived的,金工大概也就是一两所。感觉考完GRE之后去考,就非常顺畅。我和身边同学目测都是在考前一两天做一套模考就去了,了解了学校的特殊要求(比如口语23),考过线就好……佛系(甚至还不如两年前高)。 六、科研&推荐信 科研就更没有发言权啦,大三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在做科研,我由于当时自己在捣鼓策略&不想做金工非相关的科研(都是借口)没有去找。结果大四的时候上某门研究生课,老师高兴地带了他的一位博士说他最近想找人做一些Deep Learning in Finance相关的科研啦你们有兴趣的就给他发邮件。然后就愉快地加入了这个兴趣小组,尽管在申请前没有没有大的产出,但是由于承接了我实习时对这个方向产生的兴趣+之后自己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在文书里还是挺有用的。 推荐信就用了两个实习mentor,找了带我的非常熟悉我的mentor,和三个关系很好且课程相关的授课教授(甚至还有教授结课时主动跟我说愿意帮我写一封strong recommendation letter,好到爆炸)。总之这两个方面真的是运气很好了。 世毕盟留学: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推荐阅读: 世毕盟:2014美国留学政策的最新变化09-20 美国投资移民EB-5详细介绍09-08 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获得经济资助的详细指南07-01 超详细家装日记经验总结和自购清单12-17 申请指南之美国留学:名校申请要求10-05 超详细的育儿经验11-20 退税申请详细资料11-10 美国留学申请简单总结10-10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2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3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4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5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6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7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8
美国 MPP MPA 之详细申请总结经验贴(世毕盟学员)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