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2025-01-16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篇1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2、着重分析藤野的形象,以及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即本文的明线及暗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题封面上,单击任意处进入菜单,然后单击“导入新课”按钮进入下一页,注意一定要单击蓝色的按钮处,以下均同)

1、由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

2、教师总结(单击任意处进入下一页)。另外,每页下面有两个按钮,绿色表示“回主菜单”,蓝色表示“回上一张”。

3、教师讲解时可以进入下三张,均为已学过的鲁迅作品。

二、写作背景

1、本文写作背景。

2、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3、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图。

三、段落结构

1、阅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三大部分。

四、人物形象

1、出示藤野先生图片。

2、通过“目睹印象”和“耳闻亲见”的分析,概括出藤野先生的学者形象。

3、讨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事,并由此概括出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教师作小结。

五、课文暗线

1、学生分组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分“在东京”、“去仙台”、“弃医从文”、“怀念先生”四个部分分析爱国主义感情。

六、小结退出

1、教师小结本课。

2、退出。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篇2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哲学家他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却经常会忘了自己的姓名, 有一回他给一位姓陶的朋友打电话, 陶家的保姆问:“您是哪位?”他又忘记了自己的姓名, 张口结舌答不上, 又不好意思说忘了, 只好说:“你不要管, 请陶先生接电话就是了。”保姆说不行。他再三请求, 还是不行。只好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 谁知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 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别人都叫你金博士。”他听了, 高兴地说:“阿弥陀佛, 原来我姓‘金’!”

听了这个小故事, 大家猜出他是谁了吧。

二.介绍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 (1895—1984) , 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宗师, 著名教育家, 中国第一批中科院院士。金岳霖清华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 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 又去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游学。1926年回国后,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金岳霖是最早把西方现代逻辑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 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 并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等。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能总领 (总括) 文章的关键语句。

(1)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全文的核心句, 总领全文。“有趣”为文眼。

(2) 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金先生的特点:

学术上博学多识, 生活中不谙世故, 处世上真诚坦率。

四.再读课文

思考: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 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 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 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 同其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 与小孩比赛。

(3) 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 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 他都回答;开选修课, 师生平等对话, 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 旁若无人。

(4)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 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 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 又缺乏变通, 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面子。

(5) 对情义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 林国达死了, 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 别人都忘记她了, 可他还记得她的生日。

(6) 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老年时, 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 以示接触社会, 观察生活。

(视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教师做适当补充, 不用面面俱到。)

总结:“有趣”一词, 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好玩, 天真;还有一种是有值得研究的内涵。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 给人的感觉是两者兼而有之, 既天真, 又有内涵。

五.深入探究

金岳霖先生的“有趣”有哪些内涵?

1. 这趣中“雅”的成分较多

金岳霖先生确实很有趣, 就看那副眼镜就够了, 一只镜片黑, 一只镜片白, 也亏他想得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 先生就这样一直戴着, 直到眼疾医好为止。就凭着这一趣味, 我们就可以赠他一个“特立独行”的外号。不过, 这一趣味还是表层的, 可模仿的, 真正能代表金岳霖先生趣味之内涵的是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形式逻辑很枯燥, 可金先生乐此不疲, 而不疲的原因竟然是“觉得它很好玩”。这一趣味是不可模仿的, 这是学者、文人的雅趣。

2.这趣中有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最显在的表现就是无视礼教, 不拘小节, 即个性意识的觉醒, 所以, 穷途之哭、扪虱而谈往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特征, 在金岳霖先生身上很显明地存在着, 黑白镜、扪虱而谈等等都是, 就不细说了。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细节。

细节 (1) :林徽因死后, 有一年, 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 老朋友收到通知, 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 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学生看这个细节, 看到的是“他追她”的世俗之爱, 我们从中读解出的却是一往情深, 是圣洁之爱。我以为文中这一段话很值得注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 十分欣赏。”如果说这是当年爱的基础, 那么在林徽因去世后, 它就具有了某种象征的意味, 或者说, 与其说金岳霖怀念林徽因, 倒不如说金岳霖是在追忆一种逝去的美好。这一情感是纯粹的, 高洁的。

由此, 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这一段文字:“兵家女有才色, 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 径往哭之, 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阮籍哭什么?非亲非故, 他有什么哀?这是常人的想法。然而, 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看到, 阮籍这一哭, 哭出了坦荡率真, 哭出了对美的珍惜与向往。这也是纯然审美的生活态度。而这, 与金岳霖纪念林徽因之举又是何其相似!

晋人自我标榜的“深情”在金岳霖先生身上随处可见。

细节 (2)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 说:“林国达死了, 很不幸。”这一堂课, 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这一细节不由令我们想起“子于是日哭, 则不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篇》)

六.自主合作, 讨论

1.文章题目为“金岳霖先生”, 文中却多次写到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 这些是否可以删掉的“闲笔”?

文章起首就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句话很值得琢磨。一般说来, 为传主作传, 都会把传主突出来, 以显示其与众不同。可这句话说得很清楚, “有趣”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的共同特征, “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而不是“尤甚者”。这样, 金岳霖先生就是西南联大教授那一特殊群体中的一位, 于是也就成了他们的代表, 写了金岳霖, 也就是写出了西南联大诸位先生的群像。这样, 我们对文章时不时插入联大教授的故事就不至于奇怪, 因为作者本意就是如此。我的这一想法在文章结尾也得到了印证, 结尾说:“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就把目的说得更清楚了。

2. 从文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 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 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 他外貌、言行奇特, 无人干预。

(2) 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 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尽管战事频仍, 纷扰不断, 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 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 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 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补充介绍西南联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平津危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 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继而上海、南京陷落, 武汉震动, 1938年4月, 临大正式宣布迁往云南, 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于5月4日上课。直到1946年三校分别迁回平津, 联大历时整整8年。

当时在联大当教授, 生活极端贫困, 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西南联大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名乞丐在大街追逐朱自清乞讨, 朱自清被纠缠不过, 便回头道:“别跟我要钱, 我是教授!”那位乞丐听到这句话, 扭头就走。

尽管贫困潦倒, 联大的教授却从没有为金钱而污染为师的风范。周锦荪回忆, 当时昆明城中有位附庸风雅的商人, 辗转请朱自清为自己作一篇寿序, 好向亲友炫耀, 润笔费高达三千, 当时朱先生冬天连棉袍子都做不起一件, 但仍婉言谢绝……

七.品味语言

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 读一读, 品一品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现代著名作家, 其散文别具一格, 语言平实而有韵味, 自然而然, 少做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 描述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 辞达而已, 不事夸张, 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 表达了作者的本意。

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 须细品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个插曲: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捉出了一个跳蚤, 捏在手指里看看, 甚为得意。”

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 作者只是照直说来, 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 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

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 坐定之后, 清茶一杯, 闲话片刻而已。”

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 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用“平淡”二字来概括, 但在平淡中泛着韵味, 平淡中见着真情。这便是此文取胜的关键。

八.总结

《怀李叔同先生》教案设计 篇3

《怀李叔同先生》出自人教社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的第一册第三单元。该文用质朴无华的日常语言回忆了“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的一些往事,描写了他严肃的教学态度和认真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我”对李叔同先生的尊敬之情。

二、学生分析

年级:高一学生。知识基础:学完第三单元的前面两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后,对前两篇文章中描写人物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在课文基础上分析丰子恺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使学生有所了解,并且在写作训练中好好把握。

四、教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作家对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刻画手法,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技巧。

2.体会作家在平实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尊师重教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

1.了解作品平实自然、质朴无华的语言特点。

2.熟悉并掌握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技巧写作手法: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

七、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体会作家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八、教具准备

课件、粉笔

说明:课室没配置电脑的情况下准备幻灯片、图片资料(一两幅丰子恺的画)

九、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1.导入课文,引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漫画吧?可是,你们知道“漫画”这个词的来历吗?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首次发表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因此,《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的作者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画家,并且他对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刻画就很好的借鉴了绘画的手法。下面我们就具体进入课文来分析一下。

2.自主读文,感知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不明白读音或词义的词语。同时请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①文中怀想了李叔同先生哪些事?

②在作者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人生态度)

3.合作研读,质疑问难

① 在同学们提出的疑难词语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解决以下词语的读音:窈窕、清癯、眉峰紧蹙、眼波斜睇、炽盛,同时共同研究以下词语的词义:粉墨登场、颠沛流离。

②完成上一个环节的两个思考题,同时提出新的思考题:作者在表现先生的“认真”精神的时候,用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李叔同的五幅肖像(分别在5、6、7、8、9节中),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4.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①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1—3节为第一段,大意为讲述李叔同先生通过严肃的态度在学生当中树立权威;4—10节为第二段,大意是通过几件事情突出表现先生认真的人生态度。11节为第三段,写出作者怀念先生的实际行动。)

②其次通过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的勾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精神状态的写作手法。

③ 接着让学生回答上一环节提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简练的白描手法和抓住五个“瞬间”来描写的特点,同时用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来概括五幅肖像的特点。(第5节的肖像:“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第6节的肖像:“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第7节的肖像:“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第8节:绝食后之像。第9节:“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

④ 体会在这五个瞬间中先生表现出来的“认真”的人生态度。

5.课外拓展,走进生活

① 展示丰子恺先生的图画,稍做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绘画艺术。

② 写作训练:以身边的同学或亲人为例,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刻画其音容笑貌和精神面貌。

十、板书(课件)设计

1.课件(或幻灯片、图片资料)展示内容:

① 课堂思考题:文中怀想了李叔同先生哪些事?在作者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人生态度)词语的读音:窈窕、清癯、眉峰紧蹙、眼波斜睇、炽盛,词语的词义:粉墨登场、颠沛流离。作者在表现先生的“认真”精神的时候,用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李叔同的五幅肖像(分别在5、6、7、8、9节中),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② 丰子恺的图画(一到两幅)。

③ 写作训练:以身边的同学或亲人为例,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刻画其音容笑貌和精神面貌。

2.板书内容: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语言特点:平实自然、质朴无华

写作技巧:抓住瞬间、白描、以小见大

感情色彩:尊重、敬仰

段落层次:

1—3:严肃——树立权威

翩翩公子

留学生

五四时期“教师形象”

4—10:“认真”——五幅肖像 “绝食”之像

“法师”形象

11:怀念

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夏末至19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课文除了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第一部分),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课堂上看电影,鲁迅弃医从文等事(第二部分)

这些事从表面上,与写藤野先生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处处是写藤野先生(板书):

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有联系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社会背景)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五、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无私。从第37自然段中)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1、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六、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板书:

去仙台学医寻求强国强民道路,强壮民族体质

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的精神、唤醒民众的斗争觉悟

七、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金岳霖先生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外貌、言语、举止、所作所为等细节描写,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2、体验文中大量的“闲笔”,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加深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情感与价值观:

1、感受金岳霖先生天真、率真、真诚的品格,体会汪曾祺先生对金岳霖先生和西南联大教授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

2、感受西南联大宽容个性、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浓厚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外貌、言语、举止、所作所为等细节描写,并对其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感受金岳霖先生天真、率真、真诚的品格,体会汪曾祺先生对金岳霖先生和西南联大教授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

2、感受西南联大宽容个性、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浓厚的校风、学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教授他智商绝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陀佛,原来自己姓金!”多么有趣的一位教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有趣的教授。(板书课题: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简介(金岳霖(1895-1984),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创立了清华大学哲学系。)

如此以为满腹学问的大学者却在打电话的时候突然就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我们不禁好奇地想问金岳霖先生是怎样有趣的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同随着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的汪曾祺去看看金岳霖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全文,在文中,汪曾祺写了金岳霖先生哪些“有趣” 的事?

1、样子古怪:呢帽、姿态、眼镜、黄夹克

2、问答幽默:提问、回应方式

3、对专业独特见解

4、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5、行为举止古怪:抓跳蚤、斗鸡、比水果大小

(二)、讲了金岳霖先生这么多“有趣”的事,从整篇文章看,你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明确:天真:古怪的样子

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

同教授孩子比水果大小

坐三轮车“接触社会”

率真:别出心裁的提问方式

幽默的答问

对话式的教学

讲座时抓跳蚤

追问:有人说:金岳霖抓跳蚤的动作体现了魏晋名士扪虱而谈的风度,你认同么?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

真诚:林徽因死后,他还为她过生日。

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

明确: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文段: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岳霖先生本性率真、坦诚、善良与正直,珍视朋友。他一生未娶,用一颗纯净的心,爱着一代才女林徽因。他爱得坦荡,与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好友,好邻居。金岳霖先生那颗真纯爱着的心,值得人们敬重,梁家的后人都以尊父之礼待他,亲切的称“金爸”。

“有一年”,这一年是什么时候?正是金先生去世的那一年——1984年,他九十岁,那一年,距离林徽因去世,已经整整二十九年。望着白发苍苍的他,在座的所有人都红了眼眶。这就是这份情感的厚度、纯度和重度。全都系在简单的话语上——“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总结:通过学生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率真、真诚的金岳霖,生活上不拘小节,学术上满腹经纶,重情重义,为人有趣。

汪曾祺在《金岳霖先生》中说“金岳霖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提到“金岳霖先生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世俗”。

青年批评家王晓渔谈到“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顽童哲学家’,不管在别人的回忆文章还是他自己的回忆录里,他都是一个‘天真汉’的形象”。

三、鉴别赏析

(一)金岳霖先生并非是唯一的一位有趣的教授,“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文章当中还写了哪些有趣的教授?(闻一多、朱自清)

(二)文题是《金岳霖先生》,但作者为什么还用许多的笔墨来描写其他的教授?能否删去?

明确:金先生不另类,西南联大对教师的仪表要求其实是很宽松的,当时正是国难时期,物质条件相对困难;更主要的是西南联大的宽松氛围不只体现在衣着仪表上,学术研究与争

鸣是很正常的事,对教师的个性也是持很大的包容性的。西南联大具有宽容个性、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浓厚的校风、学风。有了这样的背景,这些学者们才个性张扬,才很立体化。西南联大也培养了很多杰出人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

作者有“抛砖引玉”的意图,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教授这个群体中的一个缩影,他身上折射出了诸多在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所以汪曾祺提到“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写写”。

四、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金岳霖先生的至纯至真、至诚至真正是西南联大教授的一个缩影。当日军的铁蹄践踏疆土,学术的种子仍在重压下悄然崛起,西南联大文人学者的铮铮傲骨,在贫穷困窘中闪射的精神,感动着至诚至真的汪曾祺。随着时光的沉淀,留在心中的是西南联大文人学者身上天真、率真、真诚、求真的精神,这就是汪曾祺想着力表现的吧!

五、板书设计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样子古怪:呢帽、姿态、眼镜、黄夹克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

问答幽默:

对专业独特见解

对话式的教学方式

五柳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1感受陶渊明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

2指导学生自读,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

3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期”“造”“俦”等词语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难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放手给学生,指导学生自读。(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可与《老舍自传》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导入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 朗读

1学生自由读

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标出读不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节奏。

2指名读课文

正音:好慕嗜辄曾不吝褐箪晏如黔汲俦衔觞欤屡娄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及感情

4学生齐读

中速,读出感情。

(二)理解

1同桌合作,译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逐句翻译,并标出疑难词句。

2检查下列词语解释:

何许:什么地方。许,处所。详:详细地知道。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嗜:喜爱,爱好。

或:有时。造:往,到。

辄:就。期:期望。

吝情:舍不得。萧然:空寂。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俦:辈,同类。

戚戚:忧愁的样子。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

曾不:竟不。曾,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会,领会,体会。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3重点句子翻译

(1)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 造饮辄醉,期在必醉。--(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4)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5)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 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试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寻读课文

①小组活动,准备发言;②班级交流,归纳要点。

问题提示: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以“通过读课文,我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是从------句看出来的”句式说话。)

2“不”字为本文眼目,试品析。

3本文语言简洁洗炼,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试找出。

4你还有什么收获,拿出来共享。

四、议读课文

①学生辩论;②教师小结。

议读话题:

1《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的自传吗?说说你的看法。(补充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在醉乡中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得到解脱,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什么叫做“赞”?第一段记叙性的文字称作什么?

五、比读拓展:

《五柳先生传》《老舍自传》都是人物传记,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 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2、《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要求把“不戚戚于……,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七、板书:

生活------贫穷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不戚戚于贫贱,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汲汲于富贵

精神---------安贫乐道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7

一.开篇视频资讯点评, 美育、语言表达同步提升

在我的课堂上, 开课前五分钟, 一般播放几则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资讯, 先让学生点评, 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在开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 我先播放一则近期资讯“南京英雄公交司机”, 又结合2009第一场大雪播放视频“优美雪景造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进行讨论。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剑中, 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中已得到了提升。

根据学生点评, 教师进行归纳。公交车司机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职业, 但这位司机却在身体出现不适, 意识即将昏迷的时刻路边停车、打开车门、拉上手刹、打开双闪, 一连串的动作在他以往的工作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 可今天他的所为却让我们见识到不是平凡生活中无英雄,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2009年的第一场雪来势凶猛, 大雪封路的清晨学生们记忆深刻, 可视频中展示的雪中即景, 人们堆砌的神态各异的雪人, 却让我们深深感到不是平淡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在教师的归纳中, 学生们得到美育的洗礼。

而后话锋一转: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应该学会珍惜, 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于多少志士仁人的鞠躬尽瘁、前赴后继, 在这众多的伟人中, 有一个人或许称不上是伟人, 或许他只是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 但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 伴随着一曲深情的《七子之歌》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再一次名震中华。继而过度到对文中主人公闻一多的介绍, 切入新课。

二.解析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德育教育

1. 介绍主人公闻一多,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

因课前预习作业中已让学生着手搜集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各方面资料。学生由于手中有搜集的资料, 在让大家介绍闻一多情况时,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对闻一多的了解或许不完全, 但众人拾柴火焰高。你一言我一语的畅谈, 一个丰满的闻一多就站在我们面前了。

教师及时总结, 抓住细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担当责任、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之一《七子之歌》伴随着1999年澳门回归唱响祖国大江南北, 妇孺皆知。于是, 我紧抓住这个细节, 给学生深入介绍《七子之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带领学生们吟唱《七子之歌·澳门》, 更强调当时闻一多身在美国, 距离祖国千万里之遥, 他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悠哉地做一个清静无为之人。但闻一多先生没有, 一个普通中国人对自己祖国应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促使海外游子奋笔疾书, 写下不朽组诗, 回报国家, 回报社会。继而给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当今时代的主人, 我们该怎样去做?引领学生得出答案:从自身做起, 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敢于担当责任, 回报社会。

2. 分析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言必信, 行必果”的诚信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书育人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更注重的是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确立学生们做人行事的准则和原则。在对本课主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分析时, 我明确指出不管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还是成为民主革命战士的闻一多, 他都是一个言行一致、“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尤其是在他完成了一个学者向民主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后, 他不仅仅说了, 发表了慷慨淋漓的《最后一次演讲》, 他也切切实实做了, 他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 甚至为了捍卫真理民主, 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 一个鲜活的问题就放在学生们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说和做”。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 让学生深刻感悟人生哲理, 学到做人的道理, 做一个言行一致、“言必信, 行必果”、堂堂正正的人。

3. 深挖关键环节, 对学生进行“开卷有益”的激发学习积极性教育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何况对语文这门无关今后就业痛痒的公共基础课尤其如此。对此, 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不管不问, 也不能一味说教, 那只能徒劳无益, 甚至会迫使学生走向对立面。因此, 我非常注意在讲课的过程通过挖掘课文内容当中的激励素材, 从另一面引导学生自觉激发学习积极性,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 我就借用了文中对闻一多先生如何做学问的刻画, 铺展开来, 先让学生回答文中如何描写闻一多“研究志趣正浓”。锲而不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漂白了四壁、何妨一下楼, 当学生们列出这一个个对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入木三分进行刻画的词语时, 一副闻一多先生珍惜时间、不懈进取、深夜刻苦攻读的画面跃然眼前。闻一多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作为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红烛》、《七子之歌》;作为学者, 也是硕果累累,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无不是他心血结晶。已然作古的闻一多先生尚且能珍惜时间、不懈进取, 更何况我们今人呢?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大的竞争压力, 身在校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今昔对照, 抚今追昔, 实是让学生感悟:从现在做起, 努力学习, 掌握一技之长, 为今后走向社会, 寻找立足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领悟文章内涵, 对学生进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教育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老话, 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去理解他人, 宽容他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中职学生由于受生长环境、特定年龄、自身素质所限, 凡事多想自己, 很少顾及他人, 更不用讲“推己及人”了。在讲授本文时, 我没有忽略闻一多先生在从学者向民主战士身份转变时的态度这一环节, 而是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深挖闻一多先生此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昆明“一二·一”惨案之前, 闻一多先生是不赞成西南联大的学生罢课的, 但是他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而是时刻关注时局进展, 当一幕幕惨剧呈现在他面前, 尤其是民主战士李公仆先生的遇害, 闻一多先生愤怒了、觉醒了, 他也没有强求他人, 而是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发表了慷慨淋漓的《第一次演讲》, 并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通过深挖在闻一多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并继而引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违背自己自己主观意愿的事情该怎样对待?”小问题蕴含大道理, 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儒家思想的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处世信条, 就在潜移默化中移植于学生们的内心。

三.掩卷小结, 升华本课德育教学主旨

在本文小结时, 更是把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通过缅怀闻一多先生进一步放大, 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绪深深感染着学生们。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永远没有停歇它流传的脚步,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不可谓不慷慨淋漓, 闻一多先生生命的最后定格不可谓不悲壮惨烈。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 可他对祖国浓烈的挚爱深情已深深融进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血液, 并伴随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而永远弘扬。因为我们同怀赤子之心,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中国啊。全体起立, 朗诵多媒体大屏幕上打出来的河南诗人王怀让的诗作片段《我只有一个中国》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我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有十二亿个“我”, 而我只有一个中国!因此, 我的智慧, 无论放到哪里都要为她绽开花朵;因此, 我的勇敢, 无论用到哪里都要为她高奏凯歌;因此, 我活着, 就应该是她的人, 走到天涯, 都要代表她而留下传说;因此, 我死了, 也必须情系山河, 化作泥土, 也要为她而长出大树一棵———我只有, 我只有一个中国啊!

意犹未尽, 一节课结束了。可伴随着声声诵读, 爱国激情在学生们内心久久激荡。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这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我们应该以中职《语文》课教材为蓝本, 深挖深抠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德育主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只是我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范本。“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红烛精神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良好素材, 更会深深让我铭记于心, 在教学之路上“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摘要:“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这是中职语文课教学所担负的宗旨和责任。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德育教学设计, 是我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 更是对闻一多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人品、爱国主义情操、红烛精神的缅怀。

关键词:闻一多,德育,语文,中职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次印刷.

[2].闻一多:《闻一多诗集/上古版中华名著袖珍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3].闻一多著, 刘殿祥编:《闻一多代表作:红烛》, 华夏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次印刷.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8

[教学设计](刘久娥)

设计思想:

《金岳霖先生》是国学大师汪曾祺先生晚年所写的随笔性的散文。作者用其一贯的亲切生动、自然朴实的笔触描述了金岳霖先生生平“趣”事,表达了他对金岳霖先生由衷的喜爱与敬仰。如何通过教学让文本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培育、生命顿悟产生作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是本教学设计的追求与目标。本设计主要运用叶圣陶先生“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故事情节与生命世界,走进作家的艺术风格与语言天地,在广阔的语言世界与精神世界中独得生命的感悟与素养的发育。

教学目标

1、解读金岳霖“有趣”个性与“真”性情人生;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

2、学习作品中细节写人的手法与语言,领会专题板块“一花一世界”的艺术手法。

3、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互融、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风格。

教学过程

一、渲染阅读情境,介绍人物特点与作品风格,感知文本。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学习国学大师汪曾祺先生晚年所写的一篇随笔散文《金岳霖先生》。我为了上这节课,我将这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越读老师越喜欢这篇文章。为什么呢?

我越读越觉得金先生太有趣,太可爱了。越读越觉得汪先生的随笔散文很生动、很亲切、很自在、很朴实,很像汪先生的为人,确实让我感到文如其人。

1、同学们,打开课文。读了标题,我们首先想了解:金岳霖先生是谁?

通过预习,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感知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有趣的教授”之一。

学生: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的教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

学生:他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明确:学生们从课文中所获取的正是我们理解金岳霖先生的主要信息。另外还可向学生作点补充: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湖南长沙人。16岁进入清华学堂,19-23岁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到清华大学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此后到建国前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做过哲学系教授、主任等,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任过学部委员、在中国民盟任中央委员等。

2、我们要读这篇文章会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汪曾祺是谁?通过文章及文下注释,请作介绍。

学生:书下注释是,汪曾祺(1920-1997)是扬州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学生:汪曾祺是金岳霖先生的同事与朋友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明确:汪曾祺是在67岁高龄写下这篇对已故大哲学家的回忆性散文的。从标题和称谓和行文的语气可以体现出作者对金岳霖先生由衷的喜爱与敬仰。书下注释的两作品都是散文化的小说,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与世态人情;行文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自然,风格清新朴实。

3、汪曾祺先生是在什么地方认识金岳霖先生的呢?“西南联大”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明确: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大学,被认为是大后方的“精神圣地”。为什么被誉为“精神圣地”呢?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校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对科学、思想、艺术保持着执着的追求。学术氛围与境界是特别的自由与博大,成为令人向往的科学思想与学术精神的高地与宝地。

“西南联大”汇聚着当时众多的大学问家:有金岳霖先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一批很有趣的教授。西南联大造就了许多大科学家,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专家邓稼先、朱亚光等。

二、走进文本,赏析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1、西南联大那么多教授,为何汪曾祺先生就爱写金岳霖先生呢?课前已请同学们做过预习。现在请同学用文中的语句来作答。

学生:金岳霖先生“有一肚子学问……”。

学生:汪曾祺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写过但没有尽,“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学生:“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明确: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有趣的教授”之一,可以肯定地说,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一个十分有趣的人。这是一个最显性的原因。

2、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引起下文、总领全文等。

明确:交代写作的缘由与动机——这篇随笔的“文眼”。

3、这篇文章确实写了金岳霖先生许多“有趣”的事——10件“有趣”的事。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到最有趣的事,说出这些事为什么让人感到“有趣”?并说出这些情节故事的写作手法。(以学生解说、赏析为主,形成阅读——鉴赏——评价的思维模式)

第二段:样子怪——帽子、眼镜、姿态、穿着、行走

解说:率意,无拘,与大学问家、学术的高雅形成对比

写作手法:语言描写——真诚

衣着(外貌)描写——率意

姿态描写——无拘

第三段:独特的提问方式

写作手法:语言描写——简单、直率

第九段:扪蚤而谈。

语言动作描写——率真自在、不拘小节,随心所欲

第十段:与鸡同餐与少儿游戏。

写作手法:叙述——天真稚气,童心不泯

第十一段:记故人生日。

写作手法:衬托、语言描写——深情、执着

第十二段:了解社会的方式。

写作手法:叙述——板车上东张西望(童趣、天真、可爱,热爱生活)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除了运用叙述外,主要是通过对金岳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小情节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有趣。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那么究竟什么叫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是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小情节的描写。(不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的孤立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都不能算是细节描写)

教师归结:在平时的写作中,写一个人,写一件事,都可以用细节描写的方式把文章写生动、写传神。

三、挖掘文本,揭示人物人格精神与内心世界。

1、我们刚才赏析了文章中通过细节写出的金岳霖先生10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确实感觉到金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但能不能说,金先生就是一个有趣的人?金先生就是因为“有趣”。汪曾祺先生才在他67岁高龄满怀兴致来写《金岳霖先生》的?

学生:不仅是有趣,还因为他是大学问家。

学生:不仅因为有趣。还因为汪曾祺先生从内心里尊敬他。崇拜他。爱戴他。

2、汪曾祺先生从内心里尊敬他什

么?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大学问家么?

学生分组讨论:真诚、真心、真挚;真心、真实;率真、天真;……

明确:所有关于“真”的词用在金岳霖先生的身上都不为过。他骨子里流淌着一个伟大的令人尊敬、爱戴的珍贵的品格“真”——真性情。

作者尊敬他、爱戴他不是因为他的奇特甚至可笑的“趣事”,而是那站在这些“有趣”的情节故事背后的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与崇高的精神世界。

3、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学生:对人真诚。

学生:对学术的深入的钻研。

学生:像小孩一样的天真、单纯

明确:对,就是在日常生活细节上的简单、天真、自由、无拘无束,对学术的痴迷、爱好,对人的真诚、深情。

补充:有一次,林徽因被金岳霖先生的真诚感动了,她哭着对梁思成说:我爱上了老金,我该怎么办?梁思成说:那你就与老金过吧。林徽因把梁思成说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他能这样说,说明他真的很爱你,我决不能伤害一个很爱你的人。从此,金岳霖把对林徽因的爱深深放在心里,跟随、服侍林徽因一辈子,一直到她死后,还深深地惦念她。

在第十一段中,金岳霖在最高档次的北京饭店请客为其贺生。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表达了对故人的无限深情。这种生前为她痴情,身后永不忘怀,为她坚守一辈子的感情更是人问一种真挚、珍贵的情感,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感情。

4、面对金岳霖先生这种“真”性情的人生,我们会有哪些启发呢?

明确:也让我们明白“真”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天性,我们都应该像先生那样真诚、坦率,做一个真人,一个透明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四、观照文本,提取艺术手法。

1、汪曾祺先生的随笔散文《金岳霖先生》,通过“有趣”的情节与细节,塑造了一个站在这些情节与细节背后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与精神世界。探讨:这“有趣”的情节与细节与高大人物形象与精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有趣”的细节与“真”性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一方面,从这些“有趣”的情节故事里,我们感觉到金岳霖先生骨子里流淌出的“真”性情的人格精神与人生境界;同时,也正是他人格精神与人生境界里的“真”才会有这样的天真善良;才会有这些简单直率;才会有这些真情、深情……

“有趣”是他个性的表象;“真”性情才是他精神世界的“精髓”。

2、联系刚才所讨论的“有趣”的情节与“真”性情之间的关系,试作解释:什么叫“一花一世界”?

讨论明确: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刻画了金先生10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人物的“真”性情。我们读者也通过作品里的细节描写,感知了人物有趣个性的故事,也鉴赏到了这些“有趣”的故事背后的人格精神。这种文学作品里人物塑造方式和我们读者对作品中形象的鉴赏方式就是这个专题的第一板块中的关键词:一花一世界。

作为一个专题第一板块的关键词,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也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鉴赏方式:

作为一种创作方式——用细节来塑造形象;

作为一种鉴赏方式一一通过细节来感受形象。

五、走出文本,彰显个性。

“一花一世界”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我们的写作和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金岳霖先生》这篇作品中,作者就是通过一两句话、一个典型的动作,一个特别的表情,一个与众不同的装束就能表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个性。

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种方式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看谁能抓住特点,用较少的笔墨写出最生动人物。(其余的同学来评判他写的是不是班上哪位老师或者同学)

学生写两分钟,然后宣读。教师评价什么细节,展示什么个性。(写的是谁?哪种细节描写?写出什么个性)

六、归纳学习过程,阐发学习内涵。

今天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随笔散文《金岳霖先生》,在这篇作品里,我们通过金先生有趣的细节,感受到金先生高尚的人格精神和真情世界。学习和理解了“一花一世界”艺术手法。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读、反复读,你们也会越读越喜欢这篇文章的。

[点评](俞万所)

新课程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课改的中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叶老三十年前那段话中,倡导我们语文课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语文课的中心就是让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目标与教育家的思想高度的吻合,这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本课例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上,都是在学生的“发展点”上着力。

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解读金岳霖‘有趣个性与‘真性情人生”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学习作品中细节写人的手法与语言”目的是“领会专题板块‘一花一世界的艺术手法”;“通过同题情境形成师生互动互融、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风格”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在情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上都分别设点,又融为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很有层次,逐步推进,但问题的探究方式却很开放。意在让学生参与、体验、思考、表达。连介绍人物与作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是靠教师放幻灯片,而是靠学生从文本中搜求信息。其实,来自文本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从文本中搜求的方式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再如,本课例中最有价值的探究是第三板块“挖掘文本,揭示人物人格精神与内心世界”,先让学生立足文本,找文章中和人物关系中的显性原因,然后再用“汪曾祺先生从内心里尊敬他什么?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大学问家么?”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高处,让学生的思维透过“有趣”的细节,走向人物的内心,从表象走人了深刻,从感性走进理性。然后再用“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一问题。又让学生返回文本,重读金岳霖,这一读就让金岳霖从“有趣”的金岳霖变成了“真人”金岳霖,这一读就让学生从读“文”境界走进了读“人”境界,从语言感受到精神感受,都得到了思维的愉悦和情感的感化。

一个课堂,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探究,学生自然就能在思维与情感上融入人物,融入文本。所以,老师在最后再去感染学生“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读、反复读,你们也会

越读越喜欢这篇文章的”,这样的话语,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中最默契的语言了。

对于叶老那段话中提出的教学境界,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教”的境界,二是“不需要教”的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境界。这两个境界蕴含在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中。

在理解叶老的“不需要教”的境界时,我们首先要注意“教任何功课”这个前提。一堂好课只有着眼于“教”,才能通过课堂的“教”实现“不需要教”。因此,对于一堂好课来说。“教”是一个境界,“不需要教”又是一个境界。而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由“教”到“不需要教”的发展过程。

“教”是第一个境界。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教”的境界。本课例中三个教学目标的选定体现了文本的实质与教学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文本情境的一次次生动精彩的精神对话、精神漫游,都是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精心设计与高超的技艺。没有这些目标与问题的预设,就没有教学过程的灵动与开放,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与思想情感的发展。

“不需要教”是生成境界。是目标境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直奔叶老的“不需要教”的境界——不仅仅要看课堂目标设计的对路与否,互动对话过程设计得完美不完美,还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没有把解读文本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有没有叶老说的“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过程。

《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中,时刻把“发展”放在心上,随机将“放手”演示到洒脱。从对人物和作者的了解,到人物鉴赏方式的习得:从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究,到“一花一世界”的高度概括;以及现场演练“一花一世界”的艺术手法等,每个板块的主体设计,都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过程与境界。

上一篇:月度优秀员工评选制度下一篇:零售商与制造商成功协作的八大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