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公开课

2024-06-21

张骞通西域公开课(精选4篇)

张骞通西域公开课 篇1

第9课

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基本史实;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培养学生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

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文字、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二、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

三、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大屏幕打出

图片“丝绸商队”配乐《丝路驼铃》

由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看图片 聆听回味乐曲 想象图中场景 图、乐结合 为导入创设情境

一、张骞通西域

屏幕打出《西域位置图》

回顾西域地理位置

指图识读长安、黄河、以及西域地理位置

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能力,为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奠基 提问: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回顾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回忆汉和匈奴的关系)交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西域,夹击匈奴

学生依据所知回答,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问:大家想象一下西行使者一路上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引导学生想象最大的困难是未知的艰险)

结合《西域位置图》

想象西行途中种种困难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主动出使西域作铺垫。

先后出示《张骞西行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生动叙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 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在 老师生动叙述中,体验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

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成果如:张骞被匈奴扣留十年,始终牢记使命。为突出十年漫长,设计与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的九年时间作对比,使学生感同身受,突出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精神 ,充实丰富人物,为评价张骞作铺垫 出示《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叙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背景和过程、意义

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外交联系设计中,突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顺利性和功绩:通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提问: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活动后,大家说说张骞有哪些品质值得后人钦佩和赞扬?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

结合以上同学的评价,通过材料,全面地评价张骞。运用适当的史料,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提问:张骞通西域结果和影响是什么?(出示幻灯片)互通有无,促进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进一步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通过设问,深化重点

汉朝传入西域:丝织品,铸铁、凿井挖渠技术(出示图文 坎儿井)提问:坎儿井为什么主要开凿于地下?

汉朝先进技术促进西域经济发展 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思考回答.史地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西域大量物产传入中原

(出示大量精美图片 如瓜果蔬菜、西域马、乐器等)穿插生物学知识西域大量的物产充实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直观了解西域传入中原的物产 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运用直观感性图片,历史、生物结合,拓展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汉朝疆域图》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显示西域都护位置)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了解汉朝起,今天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 新疆归属中国,有史可证,我国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丝绸之路:

1、名称(讲述相关故事)

2、出示《丝绸之路动态路线图》

主要路线(途经主要地区和重要地点)

3、作用: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

了解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识读《丝绸之路路线图》

认识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 运用生动的历史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用动态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出示途经主要地区和重要地点,为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作铺垫

运用地图,突破难点

二、昭君出塞 图片《昭君出塞》

配乐 琵琶曲《昭君出塞》

生动讲述昭君出塞的故事,体验王昭君深明大义和非凡的勇气结合图片、音乐、创设故事情境。

西汉中叶,雄踞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陷入了连年内乱之中,本已岌岌可危的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匈奴杰出的首领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的统一,审时度势,决意与汉朝盟好。而他的哥哥坚持与汉朝为敌,兄弟俩不得不分道扬镳。与此同时,汉朝内部围绕着皇权的斗争,在胡汉关系上,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天下动荡,危机四伏。在边关长大的王昭君虽然才貌出众,见识过人,但是她却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不得不以后庭待诏的身份进入宫禁森严的皇宫。在宫中她不为富贵荣华所打动,洁身自好,深得众人欣赏。

边患平定,为确保胡汉长治久安,呼韩邪决议与汉朝和亲。元帝下诏后宫,征寻愿随单于出塞者。昭君不愿终生禁锢宫中,决议自愿请行随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入汉,与昭君一见钟情,共同的理想志愿使呼韩邪与昭君走到了一起。

被指定和亲的平都公主不愿远嫁匈奴,以死相威胁。呼韩邪向元帝表示愿意迎娶一位普通汉家女子,元帝大感欣慰。皇后王政君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加紧活动,想送昭君出塞和亲。一直暗恋昭君的王莽为使昭君获得幸福,不计私利劝说元帝,而画师毛延寿更是把王昭君出塞当成自己的生命,在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泪痣,种种机缘,促使元帝决定让昭君出塞和亲。未央宫,昭君上殿,艳惊四众,元帝大为后悔。张博借机鼓动元帝以汉俗为名留昭君在宫中,呼韩邪欲携昭君出走,昭君深明大义劝阻了呼韩邪。淮阳王向元帝建议瞒天过海,以平都公主假冒昭君。为阻止元帝妄为,王莽随王政君来到甘泉宫,陈说利害,说动太后出面阻止。太后将昭君收为义女,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呼韩邪和昭君终于辞别亲人,离开长安。途中遇到屠耆的袭击,为救昭君,表哥赵遂重伤而死,众人为其立了青冢。而一直对昭君倾心的江湖高手殷如墨,则一直追随昭君来到自己的出生地匈奴。晋庙大礼上,呼韩邪问昭君:你还想长安吗?昭君说:我所有的一切都在匈奴,和你 在一起。昭君出塞后,汉匈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图文《昭君墓(青冢)》

提问:为什么当地还有十几座昭君墓? 学生回答 认识昭君出塞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设置问题 引出对昭君出塞的评价 出示《汉书》一段材料

提问:大家想象一下这段材料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结合材料,想象回答归纳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昭君出塞历史作用的认识,论从史出,突出重点 小结: 突出人物贡献,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1、做一做:连线

2、说说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和我国的省份。2

六、板书设计:

第9课

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一、汉和匈奴的关系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

2、第一次

3、第二次

4、丝绸之路

三、昭君出塞

七、课后自评:

本课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的设计充分地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图形、音乐等多种信息集合在一起,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历史与地理、政治、生物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突出本课两位历史人物的崇高品质,从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优势,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全体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

张骞通西域 篇2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又将其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虽是纪传体史书,但不同于《史记》的是,它只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这种纪传体的体裁称为断代史,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是采用这种体裁。《汉书》中的名篇有《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等,名句有“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千人所指,无病而死”等。

【关于作者】

班固是东汉时期人,出身于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在他们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父亲过世后,班固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开始撰写《汉书》。他“潜精研思”25年,才写成了《汉书》,但由于这部著作长期未能脱稿,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他一直默默无闻。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于是随军出征。这次出征大获全胜,但后来窦宪因篡权被杀,班固也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精彩选读】

汉朝初期,匈奴人经常骚扰北方边境,给汉朝带来很大的威胁。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于是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与匈奴人有仇的月氏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所以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盘。胆小的人听到这样的使命,吓得直吐舌头,哪里敢来应征?

有个叫张骞的下级官员,他认为攻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西域即使有很大风险,也是应该要做的,于是就报了名。一些勇士纷纷效仿他,也报了名,其中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

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者,让堂邑父当翻译,和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谁知一行人刚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人。因为寡不敌众,张骞他们都被俘虏了。匈奴单于听说张骞要到月氏国去,就把他软禁起来。而张骞却时刻在等待机会逃走。

过了好几年,张骞和堂邑父两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偷偷逃出匈奴。他们一连往西走了几十天,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食物和水,只能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走着走着,终于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那里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蓝蓝的,他们以为那里就是月氏国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国家叫大宛。

大宛国国王早就想跟又大又富庶的汉朝往来,见到了张骞他们,赶快拿出好酒、好肉款待。当得知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后,大宛王立即派骑兵和翻译护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国,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自从国王被匈奴杀害以后,就西迁到了大夏国境内,和大夏国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活十分安乐,早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在脑后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手的意思,大月氏王总是故意把话岔开,不作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就只好往回走。

在回国的路上,张骞和堂邑父又被匈奴人捉住,软禁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和堂邑父就趁乱逃走,回到了长安。他们这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时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很多国家都想和汉朝交往。后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征讨匈奴,并大获全胜。没有了匈奴的阻碍,在张骞的推动下,西域的许多国家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从此以后,西域出产的葡萄、核桃等陆续传入汉朝,汉族人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其中汉朝的丝绸还通过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因此,后来的人们把由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国学任务】

下面几个成语均出自《汉书》,请你根据释义写出来寄给我们,全部答对就能获得精美奖品。

1.临渊羡鱼,不如( )( )( )( ):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2.天不变,( )( )不变:“天”不会发生变化,体现“天”的意志的人世之“道”也不会发生变化。

3.安不忘( ),盛必虑(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在兴盛之时必须考虑衰微之时。

张骞通西域公开课 篇3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和难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课堂导入:

80年代,诗人纪宇在《风流歌》里写道:“张骞通西域,我在鞍前。鉴真东渡,我在船后。”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的张骞便是我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他是怎样历尽艰险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的?他这一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 ③困难:______________④结果: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用:打通了_____________ 加强了_____________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职权范围:________________

二、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____________

2、开通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____汉武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张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西域都护

1、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_________

2、_________出使大秦。

3、大秦使者来访 时间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精讲点拨: 1.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3.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4.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5.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达标检测:

一、选一选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同西汉一起东西夹击()A、大秦 B、匈奴

C、大宛 D、楼兰

4、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 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5、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张骞通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以后 D、昭君出塞 之后

6、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7、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9、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贡献。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拓展提升: 1.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位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有哪些所见所闻?(展开想象,大胆发言)2.近年来,“东突”势力频繁在我国制造恐怖事件,妄图将新疆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成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批判东突厥势力的例行逆施。课外作业:

必做题:请对照历史地图和当今地图,模拟重走丝绸之路。说说丝绸之路的自然风貌、地理物产及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谈谈你对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的体会。你能试者画出古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吗?请试试。选做题:

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游览了丝绸之路,请你描绘你的所见所闻,并试着办一份历史小报或者制作有关丝绸之路的网页。

2、从网上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网站,请从“丝路花絮”“丝路人物”“丝路风情”“丝路故事”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 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老普林尼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在现存的有关于阗佛教史的藏文文献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一本作中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张骞出使西域读后感 篇4

有一年,汉武帝要讨伐匈奴,却苦于没有人帮助他们。当时月氏国被匈奴攻破,被迫迁到了西域。汉武帝心想;月氏国在匈奴的西边,要是能和月氏国联合起来,匈奴就必败无疑了。于是便派张骞为使者,去联合月氏国。结果路经匈奴时被单于擒住了,将张骞软禁起来。终于有一天,张骞和属下连夜逃出了匈奴 。那知月氏国收复了大夏国,人民安居乐业,已经没有了报复匈奴的气焰,张骞只好沿南山 回国,不料又被匈奴活捉。之后,单于死了,张骞又趁乱逃回了汉朝。

张骞为了完成使命,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乌孙等国,一年多后张骞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石榴、葡萄、核桃等食物陆续传入汉朝并大量播种起来・・・・・

上一篇:螺栓紧固施工方案下一篇: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