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通工程

2024-05-08

抢通工程(通用4篇)

抢通工程 篇1

抢通工程是航道疏浚工程中的一种, 也叫航道维护工程。每年国家都投入很大一笔资金对航道进行正常维护, 其中包括航标、测量、疏浚。其中, 疏浚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对碍航浅滩靠移标改道是改变不了通航条件的, 只有疏浚挖泥航道才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所以, 改善航道的最终结果只能靠疏浚。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 促进松花江流域航道事业的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 发展江海联运。三十年来, 国家对航道设施建设的投入及船舶的更新改造是有目共睹的。而一提起航道大面积疏浚施工, 就是绞吸式挖泥船和链斗式挖泥船。很少提及抓斗式挖泥船在航道疏浚中的作用。今天, 谈谈抓斗式挖泥船在航道抢通工程中的质量保障。

抓斗式挖泥船也叫抓扬式挖泥船。特点是船体小, 比较灵活, 特别适用于码头岸壁的疏浚, 过江管道、电缆的深沟挖掘等特殊工程的施工。这也是其他船舶所不及的, 即使是航道施工, 那也是作为搬尖、清渣、以及为链斗式挖泥船配套进行清楞工作。松花江三姓一、二期航道整治工程, 它就做了很多这样的贡献。而大面积的航道疏浚是很少的, 几乎是没有的, 也很不容易的, 其工程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原因就是完全要人为控制挖深, 其操纵人员业务的熟练程度及抓斗下放深度的掌握是很难的。但是, 我们疏浚大队却打破常规, 在2009年的初夏, 在航道抢通工程中, 利用龙浚18抓斗式挖泥船对松花江上游82-83公里处近300米的航槽进行了疏浚施工, 平均泥层厚度为1.0米。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 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以后的航道疏浚工程积累了经验。

1 施工前的准备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 是完成工程的技术保障。首先, 接受技术交底, 然后根据测量队的放线位置, 设置好挖槽的左右边线标及挖槽的起止标志。按此标志进行开工展布。根据水流的方向、挖槽的宽度、确定挖泥船的主锚位置、锚缆的长度在250米以上。这样方可确保挖泥船在槽内的横移范围。最后, 在挖泥船的左右各抛设两口边锚, 前边锚与挖泥船呈垂直角度抛设, 后边锚设置角度与挖泥船呈450角, 分别向左右下方抛设, 锚缆长度150米, 用以稳固挖泥船作业。见图1。

2 施工方法

施工方式为顺水横挖方式进行疏浚施工。由于此江段河床底质为沙质, 挖泥方法采用梅花排斗法。所谓的梅花式挖泥法, 就是挖后的高处塌落, 低处回填, 不致过大的超出设计深度。这样既杜绝了多挖浪费的问题, 又确保了工程质量。

3 采取的施工措施

根据此挖槽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平原河流水位变化较平稳的特点, 我们制定了以下施工措施, 用以保证工程质量。

3.1 根据此挖槽的设计要求 (长春岭设计水

位93.32米时, 挖槽内保证水深1.8米) , 我们提前在抓斗的斗壁上刷好1.8-30米的标志线, 以期操纵人员目测方便, 控制好下放深度。

3.2 要求每日早、中、晚三次观测水尺, 根据其水位的涨落变化, 实时调整抓斗下放深度。

3.3 操纵台下方即前甲板处, 要有专人进行

指挥施工 (船长或大副) , 根据抓斗的张开宽度是闭斗宽度的1.3倍的设计要求, 按梅花排斗法进行排抓。指挥抓斗的落点, 以免漏挖或造成的重复挖泥。

3.4 由于此挖槽设在吊滩楞下, 从而导致水

流角度发生变化, 致使槽内水流流速较大, 对浚后有明显的冲刷作用, 所以, 设计前移进尺为每完成一趟横移向前进6米, 以期利用水流的力量将凸起的部位填回到凹陷处, 从而提高了工程进度。

3.5 施工中实行质量“三检制”, 即自检、互检、专检, 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 抓斗式挖泥船是可以运用于大面积航道施工的, 虽然下放深度不像绞吸式、链斗式挖泥船那样可自动控制、便于掌握, 但是, 只要措施运用得当, 质量是有保障的。所以在今后的疏浚工程中, 充分发挥抓斗式挖泥船机动灵活的优势, 为航道抢通工程再立新功。

舟曲抢通“战斗”记 篇2

场景一

管理层亲力亲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此次舟曲运营商抢修队伍中, 随处可见甘肃省三家运营商管理者的身影。以甘肃联通为例, 其忙碌在抢险一线的刘工程师告诉记者, 公司总经理李伟中和综合部李峻泉等多位领导日夜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目前抢修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得知灾情发生后, 常小兵、陆益民等集团领导高度重视, 召集会议紧急部署了抗洪抢险工作。我们甘肃联通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抗洪抢险通信保障预案。公司总经理李伟中迅速组织抢险救援队伍, 携带抢险救援物资, 亲自带队于8日下午奔赴灾区, 协助甘南州公司抢修通信线路和设施, 为灾区提供必要的通信支持。”甘肃联通综合部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

场景二

迎难而上抢修固话

此次灾害中, 中国电信固网受灾最为严重, 不仅通信机房一楼电源室全部被淤泥掩埋, 并且由于部分通信线路和设备深埋于淤泥之下, 清淤工作困难重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决定首先将固网通信恢复的重点放在各级党政军指挥调度方面。鉴于舟曲县统办楼是县四大班子指挥调度中心, 公司领导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 确定了临时抢通方案, 经过紧张奋战, 于10日下午15时55分为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主要党政部门开通了15部固网电话和宽带网络, 并于10日晚23时打通了在灾区的中央和省级党政军指挥调度中心的固网通信。”甘肃电信新闻中心肖主任告诉记者。

场景三

设备商的多梯度支援

多家设备商也通过多种方式对运营商进行了救灾支持。

8月8日上午10点多, 得知灾害发生的消息后, 烽火通信驻当地办事处的员工立即与当地三大运营商取得联系, 了解他们在此次灾害中的受损情况与需求, 并承诺将全力以赴地进行支援和保障。当时, 甘肃电信提出急需一批光缆用于救灾, 恰巧烽火通信当地正有一批备用光缆, 第二天这批光缆就被运到舟曲, 同时还从武汉总部紧急组织140多公里的通信救灾光缆, 于8月10日从武汉发往灾区。烽火通信是此次灾害中最先发起物资支援的厂商。

几乎在同一时间, 上海贝尔甘肃分公司也与灾区运营商取得联系, 第一时间发送设备和派出支援人员。“目前, 公司已派两批人员去现场, 第一批技术人员赶去现场服务无线应急通信车, 当发现传输线路严重受损后, 公司又派了第二批微波工程师去现场解决传输问题。”上海贝尔执行副总裁陈伟栋表示, “单拿甘肃移动来说, 目前我们服务他们抗灾保通信的就有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最前线的人员;第二梯队是在甘肃定西的临时指挥中心中服务;第三梯队是在兰州服务, 服务于甘肃与全国的网络连接。”据了解, 其他许多厂商也是以这样的状态分梯队昼夜服务于不同现场。

场景四

第一时间奔赴前线

“第一时间”, 普通的字眼包含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艰险。舟曲一线的运营商员工冒着各种风险与危险, 全力以赴地完成抢修任务。

甘南电信的老仁是迭部支局的支局长, 泥石流发生之后, 老仁接到分局紧急通知赶赴舟曲进行光缆抢修的任务, 召集支局3名员工5分钟之内就装车出发。车辆行驶至离迭部县城20多公里的泥石峡地段时遭遇到第一道坎, 一处滑坡地段上泥石流将本不宽阔的路面占去一大半, 一块足有办公桌大小的巨石横在当中。“怎么办?”泥石流还在吞噬路面, “冲过去!”老仁咬咬牙, “你们三个用绳子拉车, 我来开。”说完, 老仁跳到了驾驶座上。如果冲不过去, 车辆可能会随着泥石流的滑动侧翻入滚滚的白龙江;如果停下来, 舟曲的线路抢修甚至救援工作会受到影响。8日14时40分, 迭部抢修队赶到舟曲, 打通“生命线”的战斗随之打响。

据了解, 上海贝尔的救援人员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上海贝尔执行副总裁陈伟栋告诉记者, 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 上海贝尔甘肃分公司就与灾区运营商取得了联系, 当天便发送设备和人员去灾区前线, “由于路途艰难, 加之要为药品、食物等急救物品物资让路, 救援员工徒步5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场”。

场景五

“免催免停”服务暖民心

在修复通信网络的同时, 三大运营商还开通了多种面向灾民的优质服务。记者了解到, 灾害发生后, 中国移动第一时间开展了通信网络抢通工作, 目前舟曲县城中国移动网络运行载频108块, 超过灾前的104块。

“在抢通网络的同时, 公司还对舟曲县的客户提供了‘免催免停’服务, 并在舟曲临时营业场所设置免费‘爱心报平安’电话40部, 提供多功能手机充电设备22台。此外, 为了帮助搜救工作顺利进行, 了解用户是否安全, 我们通过10086外呼热线对670户8月7日有通话行为而8日无通话行为的客户进行了逐一外呼, 成功接通客户57户, 并为6户外省漫游来访客户提供开机和免停机服务。”中国移动综合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抢通工程 篇3

本刊讯8月21日,汶川映秀、漩口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国道213线、省道303线多处发生泥石流,导致映秀至耿达的通信传输线路多处中断,损毁传输线路达5.5公里,映秀、漩口片区通信大范围中断,映秀、水磨、百花、耿达等7个乡镇因停电导致13个基站掉站。四川联通紧急启动,全力抢通阿坝州汶川泥石流受损213国道通信。目前,四川联通已恢复了映秀、水磨、百花等乡镇12个基站的通信服务。今年7月以来,阿坝州汶川、九寨沟、茂县、马尔康等11县发生多处泥石流,据不完全统计,泥石流影响了45个通信基站,9个通信基站受损, 各类通信传输线路损毁达98.5公里, 累计损失固定资产净值达495万元,在修复了受损基站及线路的同时,四川联通还迁改了国道213线、317线沿线及其它易发地质灾害的传输线路。

抢通工程 篇4

关键词:GE,地震灾害,震害特征,应急抢通

0前言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是一种多发性重大自然灾害, 并且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 它影响范围广, 破坏程度大,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 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4万多人遇难和20多万人受伤, 2010年甘肃省玉树7.1级地震造成2 698人遇难, 2012年云南省彝良5.8级地震造成了89人死亡, 而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7.0级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失踪21人, 11 470人受伤。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 道路又被视为“生命线”工程, 因此震后的道路应急抢通工作成为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在地震发生后的1周内, 特别是72 h黄金时间内, 救灾工作主要以生命救援为主。在这一时段, 公路抢通的指导思想就是不惜一切代价, 为尽可能多地为抢救生命提供通行条件[1]。因此快速且准确的获知地震灾区内道路的损坏情况和道路灾害信息的动态变化, 并且为不同类型的道路震害确定最佳的抢通路方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1 GE的基本功能

GE即Google Earth的缩写, 是一款由美国的Google公司在2005年研发的虚拟数字地球软件, 它能够将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卫星照片、遥感数据以及航空影像等相关地理信息整合到虚拟地球仪上, 是一款时下使用最为普遍且最为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拥有先进的技术以及多源完备的数据, GE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地球平台,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 并且被广泛用于城市规划、房产、消防预控管理、商业调查、交通、电力、水利以及抗震救灾等各种领域。

GE操作简单、功能丰富, 它的主要功能有[2]: (1) 将地理信息系统展现在用户眼前; (2) 通过图层分层显示, 利用工具自由绘制, 可以自由添加注释, 生成个性化电子地图, 并且可以输出打印; (3) 可以搜索到公园、学校、餐馆和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输入目的地, 可以获得行车路线并可用作交通路线导航指南; (4) 提供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3D显示模式, 并可以任意视角的倾斜和旋转, 还可以浏览一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及地物等地理信息情况; (5) 提供详细、免费的并且具有3D可视化性能的地理基础数据以及开放的程序接口 (GECOMApl) , 可以获取地理信息数据用作各种分析研究; (6) 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制作工具例如 (Google SkctchUP) 来建立建筑模型, 并将绘制的建筑模型导入到GE中, 最后发布实现信息共享。

2 GE在震后道路应急抢通工作中的应用

2.1 道路损坏状况的宏观判识

GE拥有丰富的不同分辨率的全球卫星影像图, 在我国大陆地域一般为10~30 m[3], 能够清楚的识别道路信息, 可以提取作为震前的影像图, 而一些主要的商用卫星和无人机可以数小时之内获取震区的遥感影像图。利用震前震后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通过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进行道路识别, 并通过震前道路识别结果与震后影像的叠加, 以及震前震后道路识别结果的变化, 检测提取出损毁的路段[4], 宏观上快速确定道路受损范围, 并且在GE上生成实时灾后震区道路通行状况图。以便道路抢通工作的调度和安排做出初步的规划和准备, 使抢通工作队的人员和设备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到达道路受损处, 这样就避免了震后道路抢通的盲目性, 可以极大的提高道路抢通工作的效率, 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道路主要震害的判识

数字地球在叠加遥感影像后, 生成灾区地貌信息, 可大大提高滑坡等震害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5]。

1) 滑坡。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公路建设中常见的滑坡不同。一般是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 大量土石 (有的甚至是半个山体顺岩层的结构面) 滑动, 具有规模大的特点, 导致公路被掩埋或推移[1]。滑坡判识主要通过影像中的形态、色调、阴影、纹理。研究区植被覆盖较少, 这对滑坡的判识是非常有利的。在GE三维可视化状态下, 滑坡形态更逼真,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滑坡进行判识, GE中滑坡影像具有双沟同源、圈椅状外形等特征[6] (见图1) 。

2) 泥石流。在地形陡峭地方由于地震产生的大量的松散堆积物, 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 山区冲沟内就会形成规模不同的泥石流, 其危害巨大, 能够堵塞桥梁、淹没公路, 四处流淌的泥浆还将导致公路通行中断。泥石流在GE三维可视化状态下较易辨认,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清楚地看到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6]。

3) 崩塌。在巨大的地震作用下, 一些裂隙发育且风化严重的陡峭山体上, 会出现各种规格大小不一的岩石突然崩裂, 导致山体崩塌, 以及山坡堆积物的砸塌滚落, 最终几十吨或者数百吨的巨型石块将公路、桥梁以及隧道洞口砸毁, 而一些规格较小的岩石和松散的垮塌体则会将公路 (见图2) 或是隧道的洞口掩埋。其主要的判识标志:山坡地段陡峻, 通常在55°~75°之间的陡坡前较容易发生, 崩塌的轮廓线比较明显, 而且崩塌壁颜色与其岩性相关, 通常多呈浅色调。

4) 堰塞湖。堰塞湖属于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引发的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和坍塌体等在峡谷地段会将河沟拦断, 导致上游的来水无法排走因而形成湖泊。随着湖水的不断上涨, 水面线下的一切, 包括沿河修建的公路都会被淹没。将震前的震区道路提取结果与地震后的影像图在GE上叠加经过分析不难辨识堰塞湖。

5) 桥梁垮塌。由于地震的巨大破坏作用导致许多桥梁直接垮塌。而且一旦桥梁被震垮, 尤其是跨河桥梁, 将直接导致公路交通的中断, 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交通的恢复。在GE上加载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上可以快速识别垮塌的桥梁 (见图3) 。

2.3 道路抢通信息的动态管理

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余震, 并且引发暴雨、洪水等次生灾害, 对道路的破坏也具有动态性、反复性, 这对道路抢通工作非常不利。KML文件基于XML语法和文件格式来描述和保存点、线、图片、折线等地理信息, 并在Google Earth客户端显示[7]。可以利用GE作为平台, 利用其提供的KML文件实现对震后灾区道路损坏的信息以及抢通路段信息根据次生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以便道路抢通工作队对抢通方案和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GE在震后灾区道路受损情况和主要道路震害的判识以及震后道路抢通信息的动态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避免震后道路应急抢通的盲目性, 极大的提高道路应急抢通工作的效率, 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本文只是就GE在道路应急抢通工作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讨, 具体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ID:001144]

参考文献

[1]熊友山, 邓长青, 王庆.震灾与公路抢通[J].中外公路, 2008, 33 (5) :16-20.

[2]钱李进.基于Google Earth三维道路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3]易共才, 王彦军, 高宏.Google Earth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 2008, 33 (1) :1-4.

[4]任玉环, 刘亚岚, 魏成阶, 胡蕾秋.汶川地震道路震害高分辨率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9, 24 (1) :52-56, 133-134.

[5]郭建兴.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震后信息显示和提取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3.

[6]李为乐, 陈情, 陈哲锋, 陈重铭.GoogleEarth三维可视化在滇藏铁路林芝-拉萨段地质选线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 2012, 27 (1) :95-99.

上一篇:图像压缩编码下一篇:同轴电缆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