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情简介

2024-05-20

营口市情简介(共5篇)

营口市情简介 篇1

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是1985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并位处三大经济区交汇点,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既享受国家沿海开放政策,又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营口是辽宁省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五点一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评定的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全国金融生态城市,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考察报告认为:“营口在腹地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特别是营口新港和沈大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营口的经济战略地位今非昔比,营口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和资源深加工及相关工程的天然基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转口贸易中心和科技都会。”

一、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

营口位于辽东半岛渤海之滨,沈阳与大连中间,依海傍河,一市两港,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和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6公里,人口230万。

营口位处东北最南端,与大连相邻,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9.8℃。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以盛产水果、水稻、水产品而著称为三水之乡。

二、港口优势突出,交通网络发达

营口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2007年进入全国十大亿吨港口行列,2008年完成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203万标箱,预计到2010年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港区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四季通航,是我国北方深水良港之一。

营口是我国陆路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哈(尔滨)大(连)铁路、哈大公路、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和庄(河)林(西)路纵贯全境;盘海营高速公路直接与(北)京沈(阳)高速公路连接,通往北京和关内,使营口与东北三省、内蒙东部及关内陆路运输网相联。

三、资源配置充分,产业基础较好

营口背靠辽阔的东北腹地,与辽河油田等几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鞍本钢铁集团、诸多大型煤炭矿山相邻,可为工业加工提供充足的能源和原料资源。营口地区已探明地下矿藏41种,菱镁石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滑石、硼石等矿储量居全国前列。营口具有十分充足的土地资源,正在开发建设的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且土地价格低廉。华能营口电厂装机容量184万千瓦,正在建设热电联产工程实施后,将达到254万千瓦,同时,有东北电力网巨大的供电能力做支撑。营口有石门、玉石等大中型水库,有大、中、小河流150余条。全市有产业工人50万,每年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3万人进入劳务市场。

营口产业基础较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冶金、石化、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发达,有40多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6户,产品900多种。全市有20多种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中,盼盼集团被誉为“中国门王”;人民大会堂卷烟获全国感观评吸第一名;诺的斯卡三角钢琴产量占全国的80%;纺织服装和印染能力居辽宁领先地位,排在全国前列;镁质材料产业是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正向打造全国精品钢生产基地目标迈进。

四、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壮大

全市现有2个产业基地和18个工业园区(开发区):

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营口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

省级产业基地1个—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国家级开发区1个—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工业园区9个—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工业园、辽宁船舶工业园、临港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大石桥经济开发区、南楼经济开发区、大石桥有色金属工业园; 市级工业园区8个—西海工业园、太阳升工业园区、盼盼工业园、老边经济开发区、钢铁工业区、向阳工业区、站前工业园区、西市工业园区。

上述区域主要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轻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主。

搞好工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是营口市今后发展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工业园区的凝聚、吸引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力争“十一五”末期,形成具有沿海特色的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和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

五、改革进展迅速,经济活力增强

营口市是东北最早进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营口时,称营口的改革是一种模式。营口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已占91.5%,总产值占72.7%,增加值占68.5%。“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7%,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3%,实现利税年均递增31%。“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可达30%,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可达28%

《营口市志》第一卷2004.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二卷1997.4 方志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三卷2002.4中国经济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四卷2000.9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五卷1999.1远方出版社

《营口市志》第六卷2003.4当代世界出版社

1985年《营口市情》

1986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8.51988年《营口年鉴资料汇编》1989.9

1999年《营口年鉴》1999.7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营口年鉴》2000.1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年《营口年鉴》2001.8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营口年鉴》 2002.11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营口年鉴》 2003.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营口年鉴》 2004.11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营口年鉴》 2005.10辽海出版社

2006年《营口年鉴》 2006.10辽海出版社

2007年《营口年鉴》 2007.10辽海出版社

2008年《营口年鉴》 2008.12辽海出版社

2009年《营口年鉴》 2009.12辽海出版社

《辽宁旧方志·营口卷》2002.9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年《大石桥年鉴》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大石桥年鉴》2000.11哈尔滨出版社

2001《大石桥年鉴》2001.1

12002~2003年《大石桥年鉴》2003.12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盖州年鉴》1999.12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2001年《盖州年鉴》2003.1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2003年《盖州年鉴》2005.10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9~2000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0.10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2002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3.8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2004年《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2005.1方志出版社

1992——2005《营口高新区年鉴》

《营口市戏曲志》1990.2春风文艺出版社

《营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志》1991.4辽宁大学出版社

《营口市科学技术志》1992.12中国书籍出版社

《盖州土地志》1999.3人民教育出版社

《盖州教育志》1993.11辽沈书社

《老边区志》1994.4辽宁科技出版社

《营口港史》(再版)2000.5人民交通出版社

《营口市文物志》1996.12辽宁民族出版社

《营口市财政志》1999.1辽宁人民出版社

《青石岭镇志》2002.4中国文学出版社

《营口市卫生志》1987.5《营口城市建设大事记》1987.10

营口县《汤池镇志》1990.9 《盖州政区沿革》1990.1

2《营口保险志》1991.5《盖县劳动志》1991.10

盖州市《后蚂虹嘴村志》1992.5

《营口卫生年鉴》、《营口卫生大事记》1986~200

3《盖县税务志》1992.6《营口市政协志》1993.2《盖县计划志》1992.9《营口市自来水志》1993

营口《站前区志》1993.6《营口水利志》1993.9

《盖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96.2

《营口环境卫生检疫百年》1999.5 《盖县物价志》

《营口市体育志》2000.8《盖州军事志》2001.1《营口日报志》2002.3

《营口海关志》2002.8《营口军事志》2002.9

《镁都轶闻》2002.11《盖州市金融志》2002.12

《营口五年》(1998~2002年)画册2002.12

《营口人防志》2003.5《营口税务志》2004.6

《盖州市林业志》《营口概览》2004~2008

《营口市志》编纂始末

1984年6月,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组建。

1990年开始编纂第一卷《营口市志》,1992年末以后陆续编纂完成《营口市志》第一至第六卷,并公开出版发行。

2002年,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根据需要,对《营口市志》第一卷进行修订再版。到2004末,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570多名修志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营口地区首轮修志这项历史性的文化建设工程。

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一套6卷)集中反映了营口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涵盖了营口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区域、物产、人文、风俗、山水、文物古迹等方方面面。首轮编纂的《营口市志》是营口历史发展轨迹的再现,是营口地情的总汇、营口地区的全史,也是了解、认识、研究营口地情的珍贵资料。

《营口市志》第一卷内容:总述、大事记、县区纪略,再版中增加:拾遗补正、索引等。《营口市志》第二卷内容:行政建置、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交通邮电。

《营口市志》第三卷内容:工业、综合管理、外经外贸。

《营口市志》第四卷内容:农业、贸易、财税、金融。

《营口市志》第五卷内容:新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

《营口市志》第六卷内容:政党、政权、政协、军事、群团、政法、民政、少数民族、宗教、方言、民俗、人物。

第一版(1990—1999)6卷

第二版(2002—2004)6卷

第三版(2008—2012)3卷

根据有关要求,此次修志为市、市(县)区两级,各市(县)区和部门志在2008年前完成,市志在2012年完成。具体如下:

1、续修《营口市志》一部,计3卷本。《营口市志·卷一》包括: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城乡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人口、交通、信息、少数民族、宗教、社会生活、县区纪略。《营口市志·卷二》包括: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贸易、财税、金融、综合管理。《营口市志·卷三》包括:政党、政权、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司法行政、军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新闻、档案、史志、人物、大事记、后记。共计300万字左右。

2009年营口市各县区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大石桥36020%

2、鲅鱼圈30430%

3、老边145.321.2%

4、盖州12022%

5、站前6231%

6、西市263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鲅鱼圈152、大石桥113、老边5.54、盖州4.545、站前2.76、西市2.27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鲅鱼圈2402、大石桥151.53、盖州1004、老边705、站前35.56、西市32.5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大石桥5152、鲅鱼圈425.43、老边3054、站前1225、盖州1166、西市7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鲅鱼圈2.12、大石桥

13、盖州0.44、老边0.3125、站前0.2046、西市0.2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大石桥582、鲅鱼圈51.73、站前36.64、盖州33.25、老边106、西市6

2010年地区GDP预计(亿元)

1、大石桥4402、鲅鱼圈4003、老边2004、盖州

5、站前

6、西市180 81 37

营口市情简介 篇2

公司优势

基础设施完善:公司拥有顺岸式泊位4个,岸线长,码头前沿水深,具备接卸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能力,并拥有独具特色的集装箱与散杂货混装船舶专用泊位;现有岸桥10台,配套机械设备齐全;堆场面积68万m2,配备专业化冷藏箱区、危险品箱区、修箱区以及国际集装箱专用堆场;具备专业集装箱码头的所有资质。

口岸条件优越:周边配套行业齐全,现有160余家运输车队和多家实力雄厚、服务周到的集装箱货运代理企业;口岸环境通畅,业务流程简便,可提供便捷、高效的港口服务。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沈阳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经济圈的交会处,是我国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口。

交通网络发达:沈大高速、哈大公路沿港区而行,哈大铁路直通码头前沿,现已开通营口港至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公主岭、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绥芬河、通辽、铁力等20多条集装箱海铁联运专线以及经满洲里直达欧洲、经二连浩特直达蒙古国的国际集装箱专列;为降低客户的综合物流成本,营口港将港口功能前移,先后在东北各地建立了近30个内陆港。

航线网络完善:公司现有虎门、黄埔、钦州、湛江、泉州、福州、江阴、漳州、温州、大麦屿、宁波、乍浦、太仓、上海、龙口、青岛、京唐等内贸优势航线,覆盖国内沿海各主要港口;开通韩国(仁川、釜山)、日本、东南亚等国际航线以及天津、宁波、大连等内支线,可将货物中转到世界各地;现有10余家船公司在码头开展业务,每月停靠船舶150余艘次。

公司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使命:建一流集装箱码头,圆营口港强港梦想

企业愿景:打造一流的国际化集装箱码头公司

企业核心价值观:创新实干、诚信服务、安全为本、成就员工、和谐共赢、回报社会

公司联系方式

地址: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营港路新港

大厦13楼

电话:0417-6264273

传真:0417-6264777

邮编:115007

网址:http://www.ykport.com

吉安市情简介 篇3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现辖10县2区1市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15个乡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吉安,是创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篮。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创造了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2011年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2009年春节胡锦涛同志在井冈山视察时嘱咐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井冈山精神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吉安作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市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5万余名,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军147位。峥嵘的岁月、燎原的星火,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吉安,是彰显江南风韵的绿色家园。生态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67.6%,井冈山高达86%;水质和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风光秀丽,有6个国家级、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井冈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风景旅游 1 —1—

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武功山高山草甸堪称江南一绝。物产富饶,是江西省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占江西省的近五分之一;是国内杉木、樟树、湿地松、毛竹、油茶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泰和乌鸡、遂川板鸭等名特产品名闻遐迩。吉安风光秀美,环境优美,适宜人居,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续四度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吉安,古称庐陵、吉州,秦始皇郡分天下时设庐陵县,东汉时期设庐陵郡。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素有“江南望郡”和“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吉安这块古老的土地,历史人文积淀厚重,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撑,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包括青铜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民居民俗文化等。青铜文化的代表新干商代墓葬遗址被誉为“江南青铜王国”,将江南流域的文明史追溯到殷商时代;陶瓷文化的代表吉州古窑是古代黑釉瓷生产中心,生产的木叶天目盏和剪纸贴花纹盏等享誉中外;书院文化的代表有白鹭州书院、龙江书院等,白鹭州书院是古代江南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培育出了以文天祥、刘辰翁为代表的大批仁人志士;吉安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文化名扬九州。从唐宋至明清,科举进士近三千名,状元16位,仅次于苏州,流传下了“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民间佳话,“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宋代大文豪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等一批历—2—

2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宗教文化的代表青原山净居寺是佛教禅宗七祖道场,其曹洞、云门、法眼三大宗派远播日本及东南亚。民居民俗文化的代表有渼陂、钓源、燕坊等明清古村,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古村渼陂保存有明清古民居367栋及千米长的古商业街。

吉安,是充满发展活力的创业福地。交通便利,被誉为“内陆的前沿、沿海的腹地”。境内有井冈山机场,有南北向的京九铁路,有东西向沟通京

九、京广两条大动脉的衡茶吉铁路,有大广高速和樟吉、抚吉、泰井区域高速,还有泉南高速石城到吉安段、吉安到莲花段已经通车,吉安正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电力资源丰富,境内现有水力发电厂和火力发电厂装机300万千瓦。工业蓬勃发展,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吉安深圳产业园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微生物农药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发展环境优越,厚重的人文底蕴铸就了吉安人民热情诚信的优良品格,加上全市构建了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长直通电话、优化环境投诉中心、洽谈中心组成的“七位一体”的投资服务体系,是一块投资兴业的福地。

作为红色摇篮、革命老区,吉安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激励着老区人民弘扬井冈山精神,建设美好家园。3 —3—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七个上台阶”,即生产总值迈上1000亿元台阶(1006.3亿元),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2000亿元台阶(2001.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迈上400亿元台阶(418.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迈上300亿元台阶(305亿元),旅游总人数迈上2000万台阶(2105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0000元台阶(20133.7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迈上7000元台阶(7102.9元)。2013年1—6月,全市生产总值439.84亿元,增长10.9%;全市财政总收入90.03亿元,增长19.2%;规模工业增加值207.01亿元,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52亿元,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8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91元,增长13.2%。

遵义市市情简介 篇4

遵义地处贵州省北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区域面积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1℃,全市城镇化率达34.5%,森林覆盖率48.6%。辖2区2市10县和新蒲新区,人口750万,中心城区人口近110万。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也因此名扬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义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资源优势明显。现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水能资源、煤炭储量、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二是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油菜、烤烟、茶叶、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省1/4至1/3,是贵州省着力打造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三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能源、原材料、化工、机电、制药、食品加工六大工业基地框架,“10+7”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遵义是著名的酒乡,出产包括茅台酒在内的“一大十星”名酒。四是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财政总收入14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

入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9元。今年1-6月,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2.36亿元,同比增长17.5%;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96亿元,增长92.8%;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05.2亿元和44.69亿元,增长41.8%和5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824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970元,增长11%;“十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以“富、学、乐、美”为奋斗目标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遵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文明进程;持续不断的城市品牌创建,使遵义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国最美旅游胜地等殊荣。2010年,遵义赤水丹霞地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省我市重要的旅游品牌。

“十二五”时期,遵义将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

扬州市市情简介导游词 篇5

扬州市南濒长江,西连南京,北接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是一座工商繁荣、文教发达、风景秀美的城市,总面积达6638平方公里。20xx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58.42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33.2亿元,现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境影响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4.8°C,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珠光米、蚕茧、河蟹、麻鸭、双黄蛋、风鹅、朴席、荷藕等农副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是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水产品产区。境内石油、天然气、矿泉水、雨花石等较为丰富。

古城扬州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向为水路交通枢纽,南北漕运咽喉,是商贾云集的港埠和人文荟萃的都会。扬州园林集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于一身,唐代就有“园林多是宅”之说。国家重点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景色秀丽、风格独特。扬州地灵人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咏唱。清代画坛“扬州八怪”,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等都曾生活于这片沃土。扬州雕版印刷、漆器、玉器、刺绣、剪纸,以及扬剧、评话、道情等艺术独树一帜。扬州是名闻遐迩的美食城,色香味形俱佳的淮扬菜为中国四大名菜系之一。

千年的古运河孕育了扬州的古代文明,往日的辉煌造就了扬州通史式的文化长廊。而从25的历史长河中走出,如今您所看到的扬州更是春风十里,处处涌动着激情,处处展现着新姿。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这些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桥头堡。

如今的扬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是江北铁路枢纽,拥有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武汉、成都、深圳、杭州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京沪高速、宁通高速、扬溧高速在扬州市区纵横贯穿。连接扬州至镇江市区的润扬长江大桥更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20xx年5月8日,扬州泰州机场正式通航,更加快了扬州国际化的步伐。

如今的扬州,您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您到扬州后最直接的.感觉,那么,“书卷气”则是我们这座城市内在的一种气质。在扬州,您能游览到兼容并蓄、融合中国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的扬州园林,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芍药,品赏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名扬四海的扬州包子、扬州炒饭、扬州酱菜,聆听到独具风韵的扬剧、扬州评话、广陵古琴,享受到古风犹存的扬州“三把刀”,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派盆景、扬州剪纸、扬州绒花、扬州刺绣、扬州灯彩、扬州玩具等传统工艺,回味到独行古今的“扬州八怪”和影响深远的扬州学派。

如今的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江苏第一座“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台商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魅力之城”、“浪漫之都”等民间桂冠,扬州人更是如数家珍。目前全市正在牵头申报“中国大运河”和申报“扬州盐商文化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的扬州,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展,初步形成“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新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城市格局。扬州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蓬勃发展,正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

20xx年度,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3638.49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总收入435.23亿元,增长17.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572.47万人次,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392.50亿元,增长18.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6.02万人次,增长6.1%;旅游外汇收入5.59亿美元,增长6.8%。

上一篇:致播音员的加油稿下一篇:凡客诚品案例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