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2024-06-17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共9篇)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1

XX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

中共XX乡委员会

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三月

XX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切实加强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村民自治,不断提升我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对村党支部、村委会下发2011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1、严格按照生育政策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全县平均水平以上,实现年内无政策外生育;

2、组织动员节育对象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年内长效节育措施率达97%以上;

3、一年三轮查环查孕率均达98%以上;

4、协助计生办及时、准确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年内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达100%;

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率、审检率、信息准确完整率均达到95%以上,外出已婚育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合同签订率达100%;

6、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宣传教育,育龄群众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7、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达到合格村要求;

8、统计准确率达100%。

二、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要对人口与计生工作亲自抓、负总责,为第一责任人。每月初要负责组织召开一次计生工作专题会议,听取上月人口与计生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当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重、难点对象,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要亲自组织实施,保证重、难点工作的突破,同时必须十分熟悉本村计生情况。

2、实现村民自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法规范村规民约,进一步完善村两委干部计生工作责任制。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要负责

督促村两委干部及时完成所挂钩责任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挂片村干部要熟悉所挂责任区的计生情况,各村人口与计生工作基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

3、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要把人口和计划宣传教育放在首位,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活动,为广大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水平。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群众应享有基本权利知晓率达90%以上,避孕方法基本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

三、严明纪律,严格兑现奖惩

凡在县级以上检查考核中,如被上级部门给予通报批评、约谈或黄牌预警告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未能完成本年度计生各项指标任务和各阶段突击活动任务,工作打不开局面,造成人口和计生工作严重滑坡的,实行计生“一票否决”,并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其他相关责任人实行党政纪处分或采取组织措施。对能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的村,在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奖励5000元;其中无政策外生育的村,单独奖励3000元。

本责任状不受村两委干部的变动影响,村两委如有干部变动必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交接工作,并对其完成责任目标的情况实行追踪奖惩。

中共XX乡委员会XX乡人民政府2011年3月10日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2

本文所指的乡—城迁移人口, 泛指原籍在农村, 不论其目前是否变更为城市户籍, 但实现了向城市流动、迁移或人口常住地集中化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口, 主要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并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群体, 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而转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失地农民群体。

“半城市化”概念的提出源于地理学界, 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均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1]继国内学者王春光首次提出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概念之后, 学界开始基于人口城市化质量的视角展开广泛研究。目前, 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乡—城迁移人口“半城市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制度、文化、行动和心理问题, [2]在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 现有的社会结构中,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既无法返回农村, 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 而是在城市的边缘性领域及空间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 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瓶颈”。本研究着眼于农业转移人口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 在城市社会聚居形态方面所表现出的“半城市化”问题展开分析。

一、成都市乡—城迁移人口居住状况的调查分析

1. 乡—城迁移人口的典型聚居形态分析

与东部地区主要以城市群“面状”吸纳格局不同, 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点状”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当前, 成都市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 势必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就地、就近定居和就业。但由于单中心发展的历史沿革, 成都市域城镇体系呈现“大城市太大, 小城镇太小”的总体特征, 城镇群林立, 贫困山村也不在少数, 从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来看, 目前, 乡—城迁移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外围的大片区域发展缓慢, 城镇化动力不足, 吸引力较弱。

目前, 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与周边市民的居住隔离已初显端倪:成都市圈层化分布的地理特征, 使之主要聚居于一、二圈层及三圈层内侧的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 以满足其对于到达市中心或是就业地的通勤距离要求, 但城乡两套管理体系在城乡结合部的混杂和交叠, 往往在职责不清甚至互相推诿中导致“行政管理真空”的状况出现, 不少村委会除了房屋租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外, 很少愿意去承担为外来人口提供服务和管理的责任与义务, 而城市的社区管理组织即使想插手, 也不便直接介入农村事务。因此, 它为外来务工人口提供的实际上仅仅是一片集中的居住场所, 而很难为其生存、适应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庇护和依托。从居住环境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 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加之户籍制度的屏蔽作用和暂住制度的不完善, 使其很难享有与市民相等的公共服务, 生活环境质量堪忧, “脏、乱、差”现象突出, 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同时, 空间上的隔离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之间的心理隔膜与社会距离, 并最终外显为人际交往上的隔离。

2. 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空间与安居支持意愿调查

本研究以具有农业户籍身份, 但举家迁徙至城市居住生活, 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并具有稳定工资收入, 及具有个体经营和自我雇用身份的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9月, 通过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成都市主城区公立小学农民工子女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和进入上述农民工家庭展开深入访谈两种形式, 对在成都市范围内就业, 且最具市民化能力的农民工群体展开调研, 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7份, 有效问卷占91.85%, 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如下表1所示。

由此可见, 在上述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中, 约有8成受访者来自于除成都市之外的省内其他市州和省外地区, 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0~40岁之间, 多数具备较为熟练的工作技能, 在城市的职业以务工和一般性管理、服务类工作为主, 当稳定就业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均已解决之后, 城市“安居”问题自然就成为其市民化进程的第一要务了。

在调查问卷中, 对于其城市居住客观状况的统计描述 (如表2所示) 。

根据统计数据, 接受调查者的进城方式基本属于“举家迁徙”, 以夫妻俩加孩子的“核心家庭”居住模式为主, 也有3成左右的接受调查者家庭为“三世同堂”, 其在城市长期居住倾向更为明显。在调研中, 大多数具有本地户籍的农民工群体均已通过“自建房”、“返迁房”等方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部分来自成都远郊区和在外地来蓉的农民工群体中, 除了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自购住房之外, “租住私房”是非成都户籍农民工群体最为主要的住房来源;而无论租房者还是拥有自住房者, 其居家环境均主要是在与成都市民混合居住的社区区域, 很少有选择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外来人口聚居地居住的。

据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借助市场化的渠道实现其城市居住, 然而, 参照国际经验和公共财政的论点, 政府应当成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此, 在回答“您认为最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住房问题的政策”的问题中, 接受调查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认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提供多元化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模式和拓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人群等方式, 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 国内民众历来对于自购房拥有与生俱来的偏好, 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也得到充分印证。调查中, “您对于政府所提供的住房保障方式的期望”的问题, 也正好印证了上述观点:有超过7成的受访者愿意购买经济适用房或在购房中享受更为灵活的货币补贴方式, 而选择租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或是廉价房的仅占1成左右。在对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保障性住房”的调查中, 受访者们普遍心理期望较高, 可简要表述为“方便子女求学”、“居家生活便利”和“务工为要, 距离工作地点较近”, 而“预算有限”则退居其次了。基于此, 对于上述在城市具有稳定职业, 并在事实上实现了“举家迁居城市”的农民工家庭而言, 他们在城市的理想住所, 已不仅是单纯的栖身之地, 还包含了对城市居所所处的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的主观能动选择。综上所述, 租住房所在区域交通和生活的便利性、住房的舒适宜居性、租金的经济性和租赁的稳定性, 是其在做出租赁决策前需考虑的4个关键性因素。

二、乡—城迁移人口聚居形态的“半城市化”问题分析

1. 顶层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凸显

现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政策设计, 总体上是在既定的行政制度框架下出台和实施的, 并不以改变其“流动性”特征作为其前提, 即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被真正纳入到城市化进程的规划当中, 这样的政策为地方各级政府, 尤其是农民工流入地政府,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留下了很大的自由操作的空间和余地。目前, 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已积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如为其子女提供基础教育、建立社会保障等, 但这只能使其在城市社会处境得以改善, 并不足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度, 使之真正进入城市化进程, 成为“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因此, 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均GDP、各项公共服务统计范畴, 将其公共服务支出纳入预算, 机构、人员配备要以城市常住人口为依据, 应当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 地方政府现有住房安居保障体系的掣肘

(1) 新建保障性住房区位总体欠佳, 有“居住隔离”之虞。近年来, 成都市的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先后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畴, 但新政的实际受益人数极其有限。究其原因, 新近在建和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 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三环路内外侧、主城区以外的各郊县或城乡结合部, 位置较为偏僻, 存在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并且保障房的选址彼此相邻, 在主城区的边缘地带形成规模巨大、结构清晰的居住带, “居住隔离”的状况凸显, 这与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群体的主观愿望相去甚远, 且大大增加了租住者的出行和生活成本, 易形成贫富居住空间分离现象, 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实上, 自2011年以来, 国内各地陆续推出的公租房项目囿于地段不佳、租金较高和准入门槛过严等因素, 已部分出现“弃购”、“弃租”和保障房闲置等现象。

(2) 保障性住房政策性解释庞杂, 外来务工人员受惠份额较小。目前,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定义, 涵盖“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房”等内容, 其中棚户区或旧城动迁的安置房还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严格意义上讲, 保障性住房的主体不应是单一的经济适用房或拆迁安置房, 而应当定位于切实地保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中低收入阶层, 即以公共租赁性住房为主。

事实上, 城市的产业升级是必需的, 但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 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相伴而生。一座城市的生命活力, 取决于城市的低服务成本, 城市产业、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多元化。城市高端人才的集聚必然会带来更多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例如, 高端的写字楼越多, 需要的保安和清洁工就越多。高收入的人越集聚, 就需要更多的消费性服务业, 包括餐饮和家政服务。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如果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政策限制来限制外来务工人员流入, 则必然提高相应岗位的劳动价格, 反而不利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3) 重大城市规划项目的制定较少惠及农民工群体的安居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常常因城市治理而被迫搬迁至城外区域, 除自身引起工作生活不便等问题之外, 还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放大交通流, 并由此埋下的交通和安全事故隐患。旧城改造的周边地区, 也可能因此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 如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 基础设施不足及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凸显“复制、外推”。

从国际经验来看, 制定较为全面的法律体系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目前的住房政策大多以各层次各种类的政府部门“指导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 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住房保障也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性住房建设骤然提速, 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 地方政府只通过行政命令动员各种资源, 而不是从制度建设上确立保障房的法律地位, 从此引发的资金风险、权力寻租、挤压市场以及房屋质量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推进乡—城迁移人口聚居形态由“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

1. 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 树立“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 它的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 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 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劳动者, 在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之际, 对于低技能、服务性的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势必相伴而生。基于此, 乡—城迁移人口住房保障问题首先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系统, 尤其是进入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决策视阈, 将政府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与保障对象的就业区域、产业布局区位相协调;第二, 在乡—城迁移人口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土地、闲置建筑的新建和改 (扩) 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满足一般性人才和外来务工者的住房需求, 并在户型设计上, 充分考虑举家迁徙的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需求, 将其整个家庭的住房福利需求纳入其中, 创造职住关系良好, 形态结构完整, 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 形成生活、生产组团式布局结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切实改善乡—城迁移人口的住房条件。

按照“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理念, 在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大社区区域内, 使得社会各阶层共享公共配套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 并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服务类就业机会, 推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 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在不影响居民住房功能与私密性空间的前提下, 在居住区内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样化、多层次交往空间, 会使混居更加和谐。[3]具体而言, 首先, 尽量避免乡—城迁移人口住房的孤立选址, 将其纳入“大型居住社区”范围之内进行考虑, 以避免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之间相互自我隔离、缺少交往和了解, 形成亚文化的自我循环和代际传承, 不利于各类群体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第二, 通过一定的空间分割, 在“大社区”区域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普通商品房—中高端商品房”阶梯式的混合居住模式, 再通过修建公园、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 作为不同社区之间的连接“媒介”;第三, 通过地铁、短途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实现居住社区中心和地铁站的无缝连接;最后, 尽可能与产业用地靠近, 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

2. 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

(1) 整合社会存量房源资源, 扩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量。鉴于当前“举家迁徙”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以租为主”的城市住房需求特征, 充分发掘和利用房产市场中的存量房资源, 如通过收购、回租等方式, 将中心城区符合公租房要求的老式商品住房, 或交通便利、靠近产业园区的动迁安置小区居民的富余房源“收编”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的储备性房源, 为保证出租屋的质量符合基本的居住、卫生和安全条件, 应在统一标准配置后, 再统一出租, 其利处有3点:一是可成为政府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有益补充;二是便于从源头上预防“群租”等社会现象的蔓延;三是租赁者没有产权, 可以避免权力寻租。

(2) 完善房屋中介信息系统,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搜索能力。房产中介对于促进城市住房资源配置、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现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中介对于符合农民工需求的低端市场租赁房缺乏经营兴趣, 收入菲薄的农民工群体也对于须支付的房屋中介费用也较为敏感。基于此, 成都市住房保障部门可考虑探索建立相应的利益引导机制, 如由政府给予房屋租赁公司相应补贴, 鼓励其有针对性地收集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源租赁信息, 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及其连锁门店网点, 向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房屋租赁信息, 增强农民工获得适当住房的能力, 并为其租赁住房提供优质服务。

(3) 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并轨, 推进“租售补并举”的多元保障。进城务工人口是城镇低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 理应纳入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整体框架下, 可考虑将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两者合二为一, 实行统一管理。严格科学地界定低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 对两者均提供建设、物业服务和租金标准一致的公共租赁住房, 而对其中的低收入家庭, 由政府给予另外的租金补贴。此举一则将过去对于廉租房家庭的“暗补”转为“明补”, 并使之惠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家庭;二则拓宽了保障思路, “既补砖头, 又补人头”, 调动了社会存量房源进入公共租赁房市场的积极性;三则进城务工群体往往并非永久性贫困的一般居民, 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 对其的租金补贴亦可随之动态变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当前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在此基础之上, 还可探索建立“公租房”由租转售的体制机制, 在住房保障对象在承租公租房者3至5年之后, 如果房屋已经装修, 本人不愿意搬走, 亦有购房意愿和能力, 还可考虑按相关政策对其出售, 使之真正在城市实现“安居乐业”。

(4) “以需定建, 严格问责”, 严格问责保障房建设制度。在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之前,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性住房需求, 展开扎实的实地调查过程和前期研究, 预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同时, 详查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确保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和合理布局等, 力求在区域分布、地段选址、数量配置和户型设计上均能“有的放矢”。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的评价体系, 应将对其使用率和入住率的考核纳入其中, 综合考评。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 还必须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强化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和招投标等方面的处罚, 对质量工程实行责任终身制, 彻底改变和扭转“重建设轻分配”现象, 将资源节约、效率优先, “见房见人”, 作为衡量住房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评价和考核指标。

3.“创新思路、拓宽渠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当前, 保障房市场的开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性较强、资金投入量大, 如果完全靠政府管理, 既容易造成低效率、严重官僚化等问题, 也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捉襟见肘。基于此, 应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 将其建设投资基金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政府种子基金;另一部分是以种子基金为引导向社会募集的资金。

此外, 保障房市场的开发, 也可拓宽投资和经营主体。以中国当前所广泛采用的宿舍劳动体制为例, 工厂宿舍作为员工工作期间暂时休息、居住的“缓冲地带”有其优势所在, 但在通过扩大居住面积, 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 将核心员工整个家庭的住房福利需求纳入其中, 进而提升其就业安全感和忠诚度等方面尚大有可为之处。

摘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 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 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 树立“功能互补, 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 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

关键词: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半城市化

参考文献

[1]Adell G·Theories and Models of the Peri-urban Interface:A Changing Conceptual Landscape[C].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999.

[2]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9, (05) .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3

[关键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意义;措施

引言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政策、措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充分认识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法制化

该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依法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为构建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本法律,以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为配套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

(二)增强了人民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该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将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约束政府行政行为与规范公民生育行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三)确保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久开展

实行计划生育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应当由国家法律予以规定。全国推行计划生育已30多年,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这就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充实完善。

二、把握《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主要特点

一是体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思路。二是体现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规定了各级党委政府、计划生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以及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公民等应当协助政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三是强调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保证国家计生工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四是体现公民实现计划生育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民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生殖保健、男女平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健康与安全保障的权利,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作为对社会的补偿。五是强调严格依法行政。

三、采取必要措施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一)必须明确社会相关方面负有的责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及对人口问题实施综合治理的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奖励与社会保障制度

实行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制度,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发展的优惠和照顾,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服务,以及政府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中应制定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规等。

(三)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制度

按照法规要求应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并明确服务职责,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享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指导公民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确保受术者安全和医疗服务。

(四)切实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制度

社会抚养费的性质属于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投入进行补偿的行政性收费。设置社会抚养费的目的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予以调节,减轻人口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照法规建立征收社会抚养费制度,是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而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对社会增加公共投入的补偿,也是承担经济后果的一种法律责任。

(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秩序,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定法律责任章程。

(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制定生育政策时既要考虑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的生育意愿和接受能力,把政府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起来。

四、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正确对待非政策生育子女权益问题

各地必须坚决取消非政策生育子女在入学、入户以及农村享受集体福利(分红)等方面的不平等规定。

这些做法既没有规章可依,而且与其他法规(如九年义务教育法,户籍管理等方面的规章)相悖,还易在儿童心灵上造成创伤。这些做法也完全不合理情,超生是父母的行为,父母为此承担责任,计生部门应依法行政,对难以处罚的完全可以依法申请法院执行。

(二)关于考核机制问题

低生育水平指标只能作为考核政策提出的适宜性和政策规范措施落实强度的指标,而不能作为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业绩评估的一票否决指标。

[参考文献]

[1]辛兔平.浅谈新时期计划生育的实施[J].魅力中国,2010,(11).

[2]赵淑丽.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计划生育队伍建设[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

[3]亢紅卫.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要着力解决认识方面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

梅溪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汇报 篇4

三、2001年以来的计生工作自查情况

(一)计划生育率。

1、当年出生情况。~年1到9月份,全乡出生111人,同比减少3人,计划内出生94人,同比减少2人,计划生育率为84.68%,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其中一孩出生79人,一孩率为71.17%,二孩出生30人,二孩率为27.03%,多孩出生2人,多孩率为1.8%。

2、2001-~出生情况。2001年出生112人,计划内145人,计划生育率84.30%,2002年出生124人,计划内出生107人,计划生育率为86.29%,~年出生158人,计划内138人,计划生育率为87.34%。

3、婴儿出生性别比。~年1—9月出生性别比100:14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一孩性别比100:154.84,二孩性别比100:130.77,多孩性别比100:100,通过性别比分析一孩率在71.17%,趋于正常现象。

(二)违法生育情况及其原因。

1、~年1-9月份,违法出生17人,违法生育率15.32%,其中一孩两人,占违法出生的11.76%,二孩13人,占违法出生的76.47%,多孩两人,占违法出生的11.76%,其中,乡内出生3人,占17.65%,县内乡外的出生5人,占29.41%,市内县外的出生6人,占35.29%,省外出生3人,占17.65%

2、~年违法出生20人,违法生育率12.66%,其中一孩12人,占违法出生的60%,二孩8人,占违法出生的40%,其中乡内出生1人,占5%,县内乡外8人,占40%,市内县外7人,占35%,省外4人,占20%;2002年违法出生17人,违法生育率13.71%,其中一孩7人,占违法出生率41.18%,二孩10人,占违法出生率58.82%,其中县内乡外6人,占35.29%,市内县外9人,占52.94%,省外2人,占11.76%;2001年违法出生27人,违法生育率15.69%,其中一孩8人,占违法出生率29.63%,二孩14人,占违法出生率51.85%,多孩5人,占违法出生率的18.52%,其中县内乡外6人,占22.22%,市内县外10人,占37.04%,省外11人,占40.74%。

3、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违法生育情况严重,从数据统计分析看,违法生育形势非常严峻,早育,无领取结婚证,以及流动人口,二孩超生所占比重较大,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经济落后导致生育观念落后;②重男轻女现象较严重;③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结婚、计划生育自觉性不强;④流动人口管理不规范,没有实行一盘棋管理,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不完善;⑤对外出人口无法及时掌握生、孕信息,只是通过电话或者家访了解情况,遏制非法生育力度不够。

(三)社会抚养费征收兑现情况。

~年1-9月份,应征17人,发放决定书9人,发放率52.94%,应征金额174668元,已征金额65608元,兑现率37.56%;~,应征20人,发放决定书14人,发放率70%,应征162212元,已征19100元,兑现率11.77%,其中有三例正在法院执行中(万安、溪头、书阁村)。存在问题是,征收不到位,兑现率低、结案率低,有如下原因:①山区经济落后,收入低;②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履行交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③人民法院对计划生育案件执行力度不够;④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总有些人情案。

(四)四项手术落实和完成情况。

全乡1—9月份共施行四项节育手术65例,同比减少4例,其中结扎8例,同比增加2例,二孩结扎7例,当年出生结扎8例;放环50例,同比减少3例,其中当年出生一孩放环50例;人流6例,同比增加1例;皮埋减少1例;引产1例,同比减少3例。据分析存在结扎率偏低,特别是女儿户结扎不到位,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推广导致长效节育措施减少,使用药具人数相应增多;二是近年来结扎率、放环率不作考核内容,思想上有所放松,工作力度有所减弱;三是群众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儿户还有想生育男孩的思想。

(五)孕环检质量情况。

~年1-9月份应检人数1395人,已经检查人数1360人,未检查人数35人,孕检率为97.49%;~年当年应检1334人,已检1321人,未检13人,孕检率99.03%;2002年孕检率99.04%;2001年孕检率98.66%。

(六)乡、村及基层职能部门落实基础管理意见情况。

为了落实基础管理工作,乡政府每年投入经费用于计生事业达10万元左右,实行收支两条线,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规范财务管理,同时还严格执行盛市、县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计生网络,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计生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助学、助医、助贫等服务活动。派出所、防保站、卫生院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人口出生的申报登记、迁移人口、死亡人口注销、流动人口管理、婴儿预防登记、放环、人流、接生接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总之基础管理善未全面落实,婚育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掌握不实,特别是村级工作不主动、不及时,个别部门落实计生职责不力、力度不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面对面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一法三规”和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和京剧社作用,宣传生育文化,增强法制观念和生育观念;二是进一步开展优质服务,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努力做好“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下半年准备对独女户、二女户进行免费体检;三是加大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用法律的手段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四是健全基层网络建设,发挥基层网络作用,继续开展“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5

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人口计生委阳光计生行动实施方案》和《恩施州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鹤峰县“阳光计生工程”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和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的内容,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结各类人员违法违纪生育和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生育证的行为,杜绝执法违法现象发生。

2、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当年政策外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征收面要达到100%、征收率要达到90%;历年政策外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要达到70%以上;及时健全征收文书档案;严格按程序执法,杜绝违法操作及上访事件发生。

3、本按县局要求达到“阳光计生行动”示范点要求。即: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公开及时、全面、真实,群众知晓率达到80%以上;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以政务公开为重点,促进“阳光计生”

l、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公开,深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着力解决以权谋私、乱收费乱罚款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和党员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防止不正之风。

(二)以整顿生育秩序为突破口,强化抚养费阳光征收 l、依法整顿生育秩序,遏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以维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严肃性为目的,强化社会抚养费阳光征收。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运用媒体、标语横幅、宣传车和宣传资料等开展宣传,大力宣传“一法三规两条例刀,使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的重要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形成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浓厚舆论氛围

3、加强领导、整合力量抓征收。实行乡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签批制,切实加强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坚持以村为主,实行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确保征收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4、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避免由于程序上的不规范而影响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特别是在非诉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以思想引导为主,减少矛盾。

5、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要求依法实施。

(三)以治理低龄生育为抓手,加强“阳光管理”

l、全面开展早婚早育综合治理工作。公安、民政、教育、人口计生、卫生、妇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对早恋、早婚早育现象进行教育和治理,加大早婚早育的控制和治理力度。

2、教育、计生等部门要继续在初、高中抓好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以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早恋、早孕现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卫生、民政、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未到法定婚龄怀孕的,及时互通信息,及时做好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控制早婚早育、低龄生育现象。

(四)以民主评议为基础,推动“阳光服务”

l、在全乡范围内认真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流动人口评计生”、“下评上”活动。

4、加强优质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作风不实等问题,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及开展“三评’’活动阶段(2010年3月一4月)1.宣传发动。2010年3月上旬,印发《下坪乡人口和计划生育阳光计生工程实施方案》,安排部署“阳光计生工程弦工作。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正面宣传,为开展“阳光计生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增加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了解,感受到人口计生干部在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提高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和监督意识。

2.开展“三评”活动。全乡根据《下坪乡人口和计划生育阳光计生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三评”活动。全乡参评人数不少于100人,保证参加评议的人员中已婚育龄妇女数不少于参加评议总人数的50%,有效评议问卷回收率达到95%以上。4.开展社会抚养费清理清查。进一步清理社会抚养费,拟定清收计划,着力清收征管。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2010年5月一7月)按照县局要求,选择1—2个村作为示范点。努力创造自身条件,加大力度争取县局支持,保证试点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通过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坚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维护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形成“阳光计生”的长效运行机制。. 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8月一9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乡全面推进“阳光计生工程”,大力实施政务公开,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加大社会抚养费清收力度,完成社会抚养费征收计划,全部实现“阳光计生工程”的各项目标要求。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10月)按照“阳光计生工程”考评细,迎接县局验收考评专班考评。

四、工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阳光计生工程”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责任制。细化工作措施,认真部署动员,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主要领导签批督办制度,确保“阳光计生工程”扎实有效,防止形式主义。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结合生殖健康服务、随访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到户的有利时机,采取悬挂标语、横幅、设置宣传栏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扩大宣传面,夯实“阳光计生工程”活动的基础。在显著位置设置公示栏,将应公开的事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6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新形势的发展,我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发展以效益农业为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蛋鸽肉鸽基地、仙人掌基地、早香茶基地、雷竹笋基地等四大基地,其中蛋鸽肉鸽基地已具规模,居省、市领先地位,并争取中央农业部项目开发。在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我乡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近几年来的计生工作回顾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工作氛围。我们高度重视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大对宣传教育的投入,近三年来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投入10万元计生宣传经费,从而为计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我们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主线,开展“5.29”、“三下乡”等活动,通过多种载体和方式大力宣传计生知识,如刷新标语、悬挂横幅、播放VCD光盘、印发资料,利用宣传车巡回播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作大型的固定宣传牌。特别在今年七月份,为了纪念世界人口日,充分发挥梅溪业余京剧社作用,自编自演节目,有三句半、快板、京剧清唱、双簧、计生知识有奖竞猜等丰富的节目,观众达2000多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加强了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面,分类指导、分层施教,输送乡机关计生办人员参加省、市、县各级学习培训,邀请县计生局领导对计生协会会员进行授课,乡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对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村级服务员进行培训,并结合今年效能革命动员会、行政村规模调整动员会以及计生工作专题会议等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十、百、千工程活动”,并做好一年两次的生殖健康检查和随访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严峻,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村级计生工作薄弱,外出人口多,宣传教育无法深入,依法管理无处着手,村规民约、协会建设形同虚设;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流动人口管理尚未实行“一盘棋”管理。

三、2001年以来的计生工作自查情况

(一)计划生育率。

(二)违法生育情况及其原因。

3、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违法生育情况严重,从数据统计分析看,违法生育形势非常严峻,早育,无领取结婚证,以及流动人口,二孩超生所占比重较大,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经济落后导致生育观念落后;②重男轻女现象较严重;③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结婚、计划生育自觉性不强;④流动人口管理不规范,没有实行一盘棋管理,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不完善;⑤对外出人口无法及时掌握生、孕信息,只是通过电话或者家访了解情况,遏制非法生育力度不够。

(三)社会抚养费征收兑现情况。

(四)四项手术落实和完成情况。

(五)孕环检质量情况。

(六)乡、村及基层职能部门落实基础管理意见情况。

为了落实基础管理工作,乡政府每年投入经费用于计生事业达10万元左右,实行收支两条线,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规范财务管理,同时还严格执行省、市、县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计生网络,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计生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开展助学、助医、助贫等服务活动。派出所、防保站、卫生院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人口出生的申报登记、迁移人口、死亡人口注销、流动人口管理、婴儿预防登记、放环、人流、接生接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总之基础管理善未全面落实,婚育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掌握不实,特别是村级工作不主动、不及时,个别部门落实计生职责不力、力度不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面对面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一法三规”和省《条例》等法律法规,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和京剧社作用,宣传生育文化,增强法制观念和生育观念;二是进一步开展优质服务,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努力做好“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下半年准备对独女户、二女户进行免费体检;三是加大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用法律的手段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四是健全基层网络建设,发挥基层网络作用,继续开展“

十、百、千”工程活动。

>>>>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7

关键词:新形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 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上, 全面小康是第一个“百年渡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新的五年规划蓝图、擘画方略, 开启了实现全面小康夙愿与梦想的决定性阶段, 也发出了乘胜前进的时代号令。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更是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使命。

一、准确把握人口与计划生育新内涵、新任务

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工作目标由强调国家利益向兼顾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转变, 工作方式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治转变, 工作对象由已婚育龄妇女向全体人群转变, 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适时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计划生育”不仅是一个高频词汇, 更是国家发展的要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快速增长, 过多的人口数量和过快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20世纪70年代初, 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 走自觉调控人口发展之路。1982年, 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同年写入《宪法》。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 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造了人口有效控制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目标, 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依法治理为主线, 以优质服务为保障, 提高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一是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稳妥扎实有序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加强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认真履行职责, 搞好形势研判和风险防控, 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统筹服务资源, 夯实计划生育信息精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服务, 增强基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功能。以信息化为主要载体, 建立名单化管理和工作任务逐月转接的工作机制, 形成“三先”“四化”“五到位”的服务管理模式, 即政策宣传在先、健康服务在先、利益导向在先;服务管理名单化、任务明确化、责任具体化、时间节点化;摸排建档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工作督办到位、任务落实到位、信息上报到位。精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常态化、队伍建设网络化、行政执法法制化、信息管理无纸化、信息核查经常化、技术服务优质化、落实政策透明化、宣传教育个性化、基础工作规范化等方面内容。

三是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能力。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督查考核, 落实计划生育政务公开, 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突出利益导向, 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 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相衔接的利益导向体系, 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发展成果。

三、创新改革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在我国国企中是重要的一块,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人民直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但随着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主要任务的转移,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当前人口与计生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要求以及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看, 都需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改革创新。

(一)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任务的变化需要改革创新。

在进入低生育水平之后, 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已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以人为本, 依法行政, 稳定低生育水平。由于主要任务和工作总体要求发生变化, 原有的宣传教育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宣传教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 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即接受服务的广大育龄群众;宣传教育的内容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科普知识为主;宣传教育的形式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多样式和灵活性;宣传教育的效果强调宣传寓服务之中, 转变人们的婚育观念。因此,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创新, 才能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主要任务及工作目标要求的变化。

(二)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外部环境变化需要改革创新。

计划生育是一项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 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仅靠计划生育一个部门很难做好。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 宣传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宣传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 广播、电视、报刊、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及, 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些宣传环境的变化, 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要想扩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影响, 必须依靠现代新闻媒体和信息传播手段, 必须走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路子。加强对社会宣传在政治性、思想性和有关政策的把握和指导, 才能充分利用这一大众传播媒介, 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舆论氛围, 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开创社会宣传工作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三) 宣传内容的改革创新———从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内容转变。

对广大职工群众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应包括以下内容:进行基本国情、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计划生育法规、条例等政策以及有关法律中涉及婚姻和计划生育的规定;宣传婚育科学知识, 如生殖健康、生命科学、晚婚晚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妇幼保健等多方面的知识;宣传计划生育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

(四) 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

科学设定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 把党政重视、部门协同、群众参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依法行政、利益导向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信息平台, 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动态考核、过程考核和措施考核, 简化考核程序, 减少考核频次, 增强考核绩效。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严格兑现奖惩。

四、善于积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等工作, 任务艰巨, 要求更高, 对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 对待逐渐繁重的计划生育工作也要有新的认识, 坚决扮演好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员”和育龄群众的“贴心人”的角色。作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 做好职工群众的计划生育思想转变, 夯实计划生育工作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一) 热爱计生工作, “爱”字当头。

计生工作者要爱岗敬业, 要以“五心” (即:爱心、恒心、细心、责任心、耐心) 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对象, 去了解他们, 去关心他们, 急他们之所急, 想他们之所想, 只有真正做他们的贴心人, 才能在工作上得到他们的配合和帮助。

计划生育工作面多量广, 资料多而杂, 各种计划生育相互之间逻辑性强, 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委屈, 就会对工作失去热心和信心, 这样很难干好工作。我们要通过拉家常、走访和其他途径等方面, 全面、准确、详细地了解育龄群众的生育节育情况, 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政策讲解工作, 要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 不怨天忧人, 不满腹牢骚, 要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也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二) 学习相关业务知识, 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要经常学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 勤于钻研业务、熟悉业务, 要顾全大局, 善于创新, 同时要向其他同志虚心学习, 学习他们好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尤其要学习他们怎样去处理矛盾、化解矛盾。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和群众发生矛盾, 要善于总结解决矛盾的方法, 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 搞好和育龄群众的关系;要注意团体协作,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经常要开展突发工作, 在突发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不能袖手旁观, 遇事退缩。计生工作者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 加强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从而做好本职工作, 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乡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状 篇8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理念 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人口资源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尽管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由于基数大,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我们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2、控制好人口总量增长,今后20年左右,由于受人口增长惯性作用的影响,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据预测,按总和生育率1.8计算,2034年人口达到14.86亿后可能实现零增长,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这就说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加强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

温家宝总理早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就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而要达到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就必须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要做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理念的创新,至少要确立以下几种新的理念。

一、宣传教育的核心理念

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马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主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绝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否则,就离开了它的“第一要义”,就无所谓发展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发展,宣传教育的理念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这科学发展观。确立了这一全新的理念,方能在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创新内容、形式等,从而营造一个好的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广大育龄群众确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依法宣传教育的理念

依法宣传教育是依法行政的内容之一。过去,在计划生育系统,一提到依法行政,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政策法规部门,认为只有政策法规部门才涉及依法行政的问题,而宣传教育部门似乎与依法行政关系不大。事实上,这正是宣传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一章第二第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法的形式将宣传教育确定下来,使之有了法定的重要地位,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宣传教育不再是停留在计划生育工作经验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须进行的。

依法宣传教育,除了以上所说的宣传教育在《人口与计生法》中具有法定地位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教育必须依法进行,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时,为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而营造舆论氛围。这也是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

按需宣传教育,指的是按照群众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以往,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向群众一味地灌输思想,“以我为主”,是“我要宣传教育”,因而,无论群众是否需要,都跟着“我的感觉走”,将宣传教育的一些内容硬塞给群众。这种脱离群众下实际的宣传教育,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面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自然,受到群众的冷遇,达不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现在,我们要在宣传教育理念上创新就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概括地说,这一新理念就是要变“我要宣传教育”为“要我宣传教育”。不要以为这里仅仅是将“我”与“要”的词序颠倒了一下,是在玩文字游戏,而实际上,这一变动,使两种宣传教育有了本质的区别:“我要宣传教育”,是“以我为主”,或者说是“以我为本”;而“要我宣传教育”,则是“以群众为主”,或者说是“以群众为本”。我们必须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把“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者成绩的最终标准。

按需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必须切合群众的实际,满足群众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他们除了需要获取计划生育政策、避孕节育知识以外,还想获取致富信息、技术等。此外,像计划经济时期将群众集中在一起进行宣传教育的方法也不那么切实可行了。因此,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必须创新,必须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

以往,在计划生育系统,在人们的观念中,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因此,提及服务,就将技术服务放在首位,甚至视之为服务的唯一内容。因此,在技术服务方面舍得投入,加大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建设,建立健全育龄避孕节育与生殖保健档案,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应该说,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方面的优质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但认为服务等同于技术服务,而将宣传教育等排斥在服务之外,则是一种需要更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新理念。

宣传教育管理是计划生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计划生育管理又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服务原则。宣传教育,作为一种管理,必须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的本质。育龄群众,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也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服务,需要获得计划宣传品。这就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为之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宣传教育理念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确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宣传教育工作者只有确立了这一新理念,方能自觉的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方能取得宣传教育的显著效果。

五、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理念

宣传教育的虚实结合,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宣传教育必须既务虚又务实,做到虚实相结合,最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关爱女孩”行动,以人为本,从人们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从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利益导向机制出发,将宣传新的生育观念融入为群众办实事之中便是宣传教育虚实结合的典范。

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 篇9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人口和计划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县委、县政府下达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完成,中共苔菉镇党委、苔菉镇人民政府特向上塘村党委、党(总)支部、村委会下达201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

(一)出生人口的政策符合率、出生统计准确率符合创省优要求。

(二)协助镇计生办及时、准确地办理、发放《生育证》。

(三)动员组织节育对象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四)查环查孕按期开展,每期到位率100%。

(五)配合县、镇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兑现。

(六)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宣传教育,育龄群众知晓率达85%以上,干部知晓率达90%以上。

(七)群众对计生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

(八)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或比上年趋向正常值。

(九)保一流村计生协会。

(十)完成保省优工作任务。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措施

(一)全面贯彻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两委重要议事日程,村党委、党(总)支部,村委会主要领导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亲自抓负总责,村应成立以村党委、党(总)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村‚两委‛分工包干,责任明确,认真兑现奖惩,村计生领导小组每月要定期召开村级例会,分析通报人口形势,协调解决计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各村每季度要召开一次村两委、协会会长及理事成员参加的计生工作专题会议,部署计生工作。

(二)按照国家13部委《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决定》和国家现行人口政策,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残害女孩、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行为。大力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村组设有计生固定标语、宣传栏,运用广播、专刊等媒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每个村要配好管理员,并享受村主干待遇。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扎实抓好计生协会 工作,村级计生协会有工作制度,有

会员之家,配备好中心户(组)长,做到固定补贴落实到位,村计划生育机构和服务网络稳定、健全,保证协会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全面提升工作整体水平。

(四)积极组织村民参与计划生育‚三结合‛活动,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提供生育、生产、生育等多方面服务。扎实推进‚安居、致富、成才、保障、亲情‛五大工程。依法全面兑现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计生困难户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贡献奖励对象等各种法定优惠奖励政策,严禁挪用县(镇)下拨的人口和计生经费。

(五)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及时准确地上报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根据计划生育有关法规制度,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对村民婚姻、生育、避孕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参与优生优育优教等‚三优‛工作,形成有利儿童健康成才的环境。

(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纳入服务范围,与户籍人口同服务,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的要求,同宣传、同管理。切实做好开展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变动工作,完善提高流动人口‘一站式’和‘一证式’的管理服务水平,流出人口办证率和流入人口验证率均应达到90%以上。

(七)协助镇人民政府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确保征收面达到100%,征收额达到70%以上。配合做好对名人、富人违法生育的调查取证工作,对党员、干部违反计划生

育政策的要及时处理到位。

(八)积极开展创优争先活动。村有计生服务室,服务室内应有B超工作台、B超检查床、药具柜、工作桌、椅、药具(箱)、宣传教育资料,做到卫生整洁,环境温馨,积极组织已婚育龄群众参加‚三查一治‛工作。做好孕情跟踪管理,搞好优质服务。努力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检查考评与奖励

村党委、党(总)支、村委会年终对计划生育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自查,镇党委、政府将在各村自查自报基础上,对各村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因完不成保省优工作任务,受到黄牌警告或单列管理的,实行‚一票否决‛。

本责任书不受换届和领导人变动影响。主要负责人变动必须做好交接工作,对本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追踪奖惩。

中共苔菉镇委员会苔菉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元月二十五日

苔菉镇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

中共苔录镇委员会苔菉镇人民政府

上一篇:追讨加班费有什么途径下一篇:为什么要提高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