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2024-06-18

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共3篇)

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篇1

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本文主要针对太湖水域污染现象,对水域污染者的行为方式、污染过程和利益倾向选择进行讨论.功利性污染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从普通百姓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财富主要创造者,但同时也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功利性污染者较污染受害者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信息优势,掌握了解决水域污染问题的控制权;在利益的权衡比较之后,水域污染受害者以一种习惯的、无意识的`、理所当然的行为将生活垃圾丢进太湖水域,逐渐演变成为非功利性污染者.

作 者:王华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 名:资源与人居环境英文刊名:RESOURCES・ENVIRONMENT ・INHABITANT年,卷(期):“”(20)分类号:X5关键词:水域污染 功利性污染者 非功利性污染者 利益关系

阜阳济河水域污染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背景

阜阳济河是1958年开挖的一条人工河。它源于阜阳市颍河干流,从阜阳永安闸引入颍河,流经颍泉区、颍东区、颍上县,在颍上县与凤台县交界处老集流入西淝河,然后再汇入淮河,全长116.39千米。

济河自开挖以来,曾经在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济河水域严重污染,济河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为了弄清楚阜阳济河水域污染情况,我们江店小学五年级学生在钱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济河水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1、了解阜阳济河水域污染情况以及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使人们懂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掌握济河水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把调查结果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参与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保护水资源。

4、通过这次活动,明白济河水污染与我们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但自己要以身作则,还要带动、影响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注意保护济河水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调查研究方法

1、通过寻访当地居民或上网查询,考察济河的源头,流经地域及主要支流,弄清方位、流向,了解济河的大致面貌。

2、由带队老师带领,到选定地点阜蚌路济河桥附近至岳湖济河水域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访问在济河边生活的居民(尤其是老人)、过往行人或当地负责人,听取他们对济河的印象;其次现场观察济河水的颜色、水面漂浮物、水中动植物生长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状况等等;然后闻一闻不同地段济河水的气味,体味一下前后的心情变化;最后用矿泉水瓶提取水样,闻闻有没有怪味、臭味,贴上标签留存,以便进一步观察、化验。

3、通过实地调查,上网查询,了解济河在历史上人们开发利用的情况,了解近年来济河水域污染的状况,了解济河水污染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危害及威胁。

4、根据考察、观测、查询得来的数据、资料、信息,制作济河考察段的简图,整理考察表、寻访表、调查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5、向社会发出倡议——保护济河水资源。围绕这一主题创作相关作品:写一份建议书;设计一条保护济河的广告语;画一幅保护济河水域的宣传画;设计一份“保护济河”的手抄报等等。

四、调查内容

1、实地观察:2014年05月21日下午和23日上午我们在钱老师的带领下,分两次对阜蚌路济河桥附近至岳湖济河水域进行了考察。

我们发现:此段济河水域污染严重,水体基本上呈黑色或深绿色,水面漂浮着油污、废纸、塑料袋、塑料瓶、青苔、杂草、秸秆、枯枝败叶等等,河边水草旺盛,河床常有龟裂,河中杂草丛生,未见鱼虾等水生物活动。

河中、河边生活垃圾到处可见,岸边常有建筑垃圾堆放,也有垃圾焚烧后留下的痕迹。走在济河边,能够闻到阵阵臭味,影响到游人和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和身心健康。

2、取样观察:我们用矿泉水瓶在济河污染水域各处取样,回校后进行仔细观察,发现水体颜色较深,有游丝状细小的生物活动,打开瓶盖,略有怪味、臭味。

3、走访调查: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访了生活在济河旁边的居民,发放《济河水域污染问卷调查表》45份,收回45 份,寻访居民12人,老人、妇女、孩子都有,填写《寻访记录表》12份。在调查中,大家一致认为济河水域污染严重,而且现在更加严重。

在走访中,大多数认为政府要高度关注济河水域污染的情况,大力宣传水污染的危害,想尽一切办法把济河治理好,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通过上网查资料,我们还了解到阜阳济河水域近10年水质情况: 2002年有人对阜阳城市生活区济河进行水样采集、检测,结果有COD、氨氮、TD、DO四项指标超标,污染严重。原因是济河流经原阜阳化工总厂、轴承厂、青峰机械厂等单位,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的共同污染,水中含有大量的N、P,同时济河河面较窄、河水流速慢,自净化能力差,河流中的污染物不能完全被降解,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各种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的能力下降,嫌氧菌分解产生H2S等有毒、有臭味的气体使水体变黑、变臭。

2004年,阜阳济河水质急剧下降,颜色黑如酱油,两边的河床结了一层“茧”。走在河边,一股让人窒息的腥臭味扑鼻而来。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济河里。济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两岸居民的癌症病发率、死亡率骤然攀升。

2006年阜阳济河水域污染给当地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济河是沿岸数万农民的农业灌溉用水,但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进入,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曾造成庄稼大面积死亡。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缺乏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是造成阜阳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012年济河阜蚌段水域,河水发黑、不时散发出阵阵恶臭,路人不禁掩鼻而行。在济河桥头,建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济河桥下,河水很浅,浅浅的河水已变成黑色或褐色,河中的淤泥和杂草交织在一起,河草已完全发黑,并不时散发出刺鼻的恶臭。河岸边不少排污口正在汩汩往外流着污水。这些排污口有大有小,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济河河水严重污染。

4、造成原因:

(一)阜阳城东大小工厂、医院废水及其居民生活污水尚未处理或尚未彻底处理就直接或间接排入济河中,这些废水、污水数量巨大,而且污染成分多而复杂,是造成济河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济河中和济河旁边扔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农村水域还有大量柴草和秸秆)和建筑垃圾,也是造成济河水域污染的一大原因。

(三)调查发现,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都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它们给农业生产带来方便和高产的同时,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济河流域面积巨大,而且支流四通八达,一场大雨过后,农田里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或多或少流失到济河中,造成乡村济河段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五、体会

这次济河水域污染考察,我们体会到:

第一、济河水污染的严重性,济河水域的治理迫在眉睫; 第二、当地居民虽然也认识到济河污染有很多危害,但仍然习惯性地往河边、河中扔放垃圾,没有环保意识; 第三、各个厂矿企业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污水达标排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随意排放殃及后代子孙,将是历史的罪人;

第四、各级领导似乎并没有像重视禁止焚烧秸秆那样,重视济河水域污染的治理工作。

六、建议

1、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保护济河水域的重要意义,组织广大居民认真学习我国水污染的有关知识,了解国情、水情,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号召广大居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控制往河里、河边乱扔乱倒垃圾,不要随意排放生活废水。大家互相监督,对违反者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立即改正;对不听劝告,各级部门可以组织执法人员依法进行处罚。

2、政府组织人员及时清除济河河中、河边垃圾,彻底清理济河河底淤泥、杂草,并放水冲刷干净;在济河旁边合理建立简易垃圾池;两岸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存放,环卫人员每天都要及时收集、清理。

3、环卫部门要及时排查摸清济河水域污染源,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根治济河污染。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先生建议的那样,把源头控制、减少排放放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首位。

4、建立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涵管进入污水处理系统,达标后合理利用或者再排入济河。

5、乡村济河两岸也可植树、种草、栽花,建立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使横跨颖东区的济河真正成为景观河,这样更有利于颍东经济的快速、稳步、和谐发展。

七、结论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我们认为,多少年来,阜阳济河水域污染确实很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阜阳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先后做了很多工作,只是见效甚微。可喜的是,最近阜阳市环保局协调市水务局、颍东区政府、颍泉区政府、颍东及颍泉区环保局集中开展济河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制定了《阜阳市济河污染治理方案》,加大了实施济河污染治理的力度。我们相信,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阜阳济河必将旧貌换新颜。

水域污染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篇3

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5号)

号: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5号 发布机构:交通运输部

发文日期:2016年01月21日 主题分类:交通运输部部门规章

索 引 号:2016-00039 主 题 词: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已于2015年12月15日经第2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杨传堂 2015年12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保护内河水域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水域环境,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处置、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管理。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具体负责管辖区域内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中国籍船舶防治污染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经海事管理机构或者其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外国籍船舶防治污染的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经船旗国政府或者其认可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船舶经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可以免除配备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装置的,应当在相应的船舶检 验证书中予以注明。

第六条 船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要求,具备并随船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证书、文书。

第七条 船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船舶防污染程序和要求,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和合格证明。

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作业人员进行防治污染操作技能、设备使用、作业程序、安全防护和应急反应等专业培训,确保作业人员具备相关防治污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捞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配备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器材,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同一港口、港区、作业区或者相邻港口的单位,可以通过建立联防机制,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器材的统一调配使用。

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当接收靠泊船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船舶污染物。从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捞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处理船舶修造、打捞、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第九条 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油驳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非油驳的拖驳船队应当制定《船上油污应急计划》。150总吨以下油船应当制定油污应急程序。

150总吨及以上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规定制定《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和货物资料文书,明确应急管理程序与布置要求。

400总吨及以上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可以制定《船上污染应急计划》,代替《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和《船上油污应急计划》。

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针对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制定运输船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为运输船舶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

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并做好记录。

第十条 依法设立特殊保护水域涉及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应当事先征求海事管理机构的意见,并由海事管理机构发布航行通(警)告。设立特殊保护水域的,应当同时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及处理设施。

在特殊保护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应当遵守特殊保护水域有关防污染的规定、标准。

第十一条 船舶或者有关作业单位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

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担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单证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副本应当随船携带。

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中国籍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向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互助性保险机构投保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船舶污染事故引起的污染损害赔偿争议,当事人可以申请海事管理机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一方中途退出调解的,应当及时通知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终止调解,并通知其他当事人。

调解成功的,由各方当事人共同签署《船舶污染事故民事纠纷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或者在3个月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终止调解。

第三章 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

第十三条 在内河水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船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标准和交通运输部的规定向内河水域排放污染物。不符合排放规定的船舶污染物应当交由港口、码头、装卸站或者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

禁止船舶向内河水体排放有毒液体物质及其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者其他混合物。

禁止船舶在内河水域使用焚烧炉。

禁止在内河水域使用溢油分散剂。

第十四条 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油驳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非油驳的拖驳船队应当将油类作业情况如实、规范地记录在经海事管理机构签注的《油类记录簿》中。

150总吨以下的油船、油驳和400总吨以下的非油船、非油驳的拖驳船队应当将油类作业情况如实、规范地记录在《轮机日志》或者《航行日志》中。

载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船舶应当将有关作业情况如实、规范地记录在经海事管理机构签注的《货物记录簿》中。

船舶应当将使用完毕的《油类记录簿》《货物记录簿》在船上保留3年。

第十五条 船长12米及以上的船舶应当设置符合格式要求的垃圾告示牌,告知船员和旅客关于垃圾管理的要求。

1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以及经核准载运15名及以上人员且单次航程超过2公里或者航行时间超过15分钟的船舶,应当持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海事管理机构签注的《船舶垃圾记录簿》,并将有关垃圾收集处理情况如实、规范地记录于《船舶垃圾记录簿》中。《船舶垃圾记录簿》应当随时可供检查,使用完毕后在船上保留2年。

本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船舶应当将有关垃圾收集处理情况记录于《航行日志》中。

第十六条 禁止向内河水域排放船舶垃圾。船舶应当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或者实行袋装,按照《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存放。

船舶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危险成分的垃圾排入港口接收设施或者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的,应当提前向对方提供此类垃圾所含物质的名称、性质和数量等信息。

第十七条 船舶在内河航行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并符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有关要求。

第十八条 船舶使用的燃料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鼓励船舶使用清洁能源。

船舶不得超过相关标准向大气排放动力装置运转产生的废气以及船上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第十九条 来自疫区船舶的船舶垃圾、压载水、生活污水等船舶污染物,应当经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进行接收和处理。

第二十条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在污染物接收作业完毕后,应当向船舶出具污染物接收处理单证,并将接收的船舶污染物交由岸上相关单位按规定处理。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上应当注明作业双方名称、作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以及污染物种类、数量等内容,并由船方签字确认。船舶应当将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与相关记录簿一并保存备查。

第四章 船舶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

第二十一条 从事水上船舶清舱、洗舱、污染物接收、燃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清除作业以及利用船舶进行其他水上水下活动的,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治污染措施。

船舶在港从事前款所列相关作业的,在开始作业时,应当通过甚高频、电话或者信息系统等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作业时间、作业内容等信息。

第二十二条 托运人交付船舶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确保货物状况符合船舶载运要求和防污染要求,并在运输单证上注明货物的正确名称、数量、污染类别、性质、预防和应急措施等内容。

曾经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空容器和空运输组件,在未彻底清洗或者消除危害之前,应当按照原所装货物的要求进行运输。

交付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质不明的货物,货物所有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机构进行货物污染危害性评估分类,确定安全运输条件,方可交付船舶载运。

第二十三条 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应当具备与所载货物危害性质相适应的防污染条件。

船舶不得载运污染危害性质不明的货物以及超过相关标准、规范规定的单船限制性数量要求的危险化学品。

第二十四条 船舶运输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的,应当采取封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

从事前款货物的装卸和过驳作业,作业双方应当在作业过程中采取措施回收有毒有害气体。

第二十五条 从事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作业的,作业双方应当在作业前对相关防污染措施进行确认,按照规定填写防污染检查表,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防污染措施。

第二十六条 船舶从事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水上过驳作业时,应当遵守有关作业规程,会同作业单位确定操作方案,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管系及设备,按照规定填写防污染检查表,针对货物特性和作业方式制定并落实防污染措施。

第二十七条 船舶进行下列作业,在长江、珠江、黑龙江水系干线作业量超过300吨和其他内河水域超过150吨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当采取包括布设围油栏在内的防污染措施,其中过驳作业由过驳作业经营人负责:

(一)散装持久性油类的装卸和过驳作业,但船舶燃油供应作业除外;

(二)比重小于1(相对于水)、溶解度小于0.1%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和过驳作业;

(三)其他可能造成水域严重污染的作业。

因自然条件等原因,不适合布设围油拦的,应当采取有效替代措施。

第二十八条 从事船舶燃料供应作业的单位应当建立有关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足够的防污染设备、器材和合格的人员。

从事船舶燃料供受作业,作业双方应当在作业前对相关防污染措施进行确认,按照规定填写防污染检查表,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防污染措施。

第二十九条 从事船舶燃料供受作业的水上燃料加注站应当满足国家规定的防污染技术标准要求。

水上燃料加注站接受燃料补给作业应当按照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条 水上船舶修造及其相关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应当及时清除,不得投弃入水。

船舶燃油舱、液货舱中的污染物需要通过过驳方式交付储存的,应当遵守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管理要求。

船坞内进行的修造作业结束后,作业单位应当进行坞内清理和清洁,确认不会造成水域污染后,方可沉坞或者开启坞门。

第三十一条 从事船舶水上拆解的单位在船舶拆解作业前,应当按规定落实防污染措施,彻底清除船上留有的污染物,满足作业条件后,方可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从事船舶水上拆解的单位在拆解作业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船舶拆解现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船舶拆解产生的污染物。

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第五章 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第三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十三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如实报告,同时启动污染事故应急计划或者程序,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在初始报告以后,船舶还应当根据污染事故的进展情况作出补充报告。

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按规定向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三十四条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的船舶,应当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的海事管理机构提交《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的,经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可以适当延迟,但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

《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船舶的名称、国籍、呼号或者编号;

(二)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的名称、地址;

(三)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气象和水文情况;

(四)事故原因或者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五)船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装载位置等概况;

(六)事故污染情况;

(七)应急处置情况;

(八)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情况。

第三十五条 船舶有沉没危险或者船员弃船的,应当尽可能地关闭所有液货舱或者油舱(柜)管系的阀门,堵塞相关通气孔,防止溢漏,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装载位置等情况。

第三十六条 船舶发生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内河水域污染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及时消除污染影响。不能及时消除污染影响的,海事管理机构可以采取清除、打捞、拖航、引航、过驳等必要措施,发生的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依法应当承担前款规定费用的船舶及其所有人或者经营人应当在开航前缴清相关费用或者提供相应的财务担保。

第六章 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第三十七条 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依照下列规定组织实施:

(一)重大以上船舶污染事故由交通运输部组织调查处理;

(二)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由国家海事管理机构组织调查处理;

(三)较大船舶污染事故由直属海事管理机构或者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调查处理;

(四)一般等级及以下船舶污染事故由事故发生地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调查处理。

较大及以下等级的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地不明的,由事故发现地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调查处理。事故发生地或者事故发现地跨管辖区域或者相关海事管理机构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级海事管理机构确定调查处理机构。

第三十八条 事故调查机构应当及时、客观、公正地开展事故调查,勘验事故现场,检查相关船舶,询问相关人员,收集证据,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

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应当由至少两名调查人员实施。

第三十九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事故调查机构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相应的证书、文书、资料。

第四十条 船舶污染事故调查的证据种类包括:

(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证人证言;

(三)当事人陈述;

(四)鉴定意见;

(五)勘验笔录、调查笔录、现场笔录;

(六)其他可以证明事实的证据。

第四十一条 船舶造成内河水域污染的,应当主动配合事故调查机构的调查。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资料,不得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妨碍调查取证。

船舶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提供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应当是原件原物,不能提供原件原物而提供抄录件、复印件、照片等非原件原物的,应当签字确认;拒绝确认的,事故调查人员应当注明有关情况。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的,事故调查机构可以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开展船舶污染事故协查:

(一)污染事故肇事船舶逃逸的;

(二)污染事故嫌疑船舶已经开航离港的;

(三)辖区发生污染事故但暂时无法确认污染来源,经分析过往船舶有事故嫌疑的。

第四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需要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技术鉴定或者检验、检测的,事故调查机构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要求的机构进行。

第四十四条 事故调查机构应当自事故调查结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制作船舶污染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

船舶污染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事故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

自海事管理机构接到船舶污染事故报告或者发现船舶污染事故之日起6个月内无法查明污染源或者无法找到造成污染船舶的,经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终止事故调查,并在船舶污染事故认定书中注明终止调查的原因。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超过标准向内河水域排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

(二)船舶超过标准向大气排放船舶动力装置运转产生的废气;

(三)船舶在内河水域排放有毒液体物质的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及其他混合物;

(四)船舶在内河水域使用焚烧炉;

(五)未按规定使用溢油分散剂。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船舶未按规定如实记录油类作业、散装有毒液体物质作业、垃圾收集处理情况的;

(二)船舶未按规定保存《油类记录簿》《货物记录簿》和《船舶垃圾记录簿》的;

(三)船舶在港从事水上船舶清舱、洗舱、污染物接收、燃料供受、修造、打捞、污染清除作业活动,未按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等作业活动的单位未按规定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和器材的;

(二)从事水上船舶清舱、洗舱、污染物接收、燃料供受、修造、打捞、污染清除作业活动未遵守操作规程,未采取必要的防治污染措施的;

(三)运输及装卸、过驳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等货物,船舶未采取封闭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装卸和过驳作业双方未采取措施回收有毒有害气体的;

(四)未按规定采取布设围油栏或者其他防治污染替代措施的;

(五)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从事有关作业活动的单位,未组织本单位相关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

(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未按规定向船方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的;

(三)从事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装卸、过驳作业的,作业双方未按规定填写防污染 检查表及落实防污染措施的。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船舶未遵守特殊保护水域有关防污染的规定、标准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船舶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载运污染危害性质不明的货物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对船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船舶发生污染事故,未按规定报告的或者未按规定提交《船舶污染事故报告书》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法失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有毒液体物质,是指排入水体将对水资源或者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或者对合法利用水资源造成损害的物质。包括在《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的第17或18章的污染种类列表中标明的或者暂时被评定为X、Y或者Z类的任何物质。

(二)污染危害性货物,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进入水体,会损害水体质量和环境质量,对生物资源、人体健康等产生有害影响的货物。

(三)特殊保护水域,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划定并公布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旅游风景名胜区等需要特别保护的水域。

(四)水上燃料加注站,是指固定于某一水域,具有燃料储存功能,给船舶供给燃料的趸船或者船舶。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有关界河水域防治船舶污染的规定与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协定不符的,适用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协定。

防治军事船舶、渔业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上一篇:一系一品策划书下一篇:公司小早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