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反思

2024-07-22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反思(通用11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反思 篇1

南京“饿死女童”案的反思

姜 飞

作者简介:

姜飞,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省龙潭监狱民警。

【摘要】

2013年6月,南京市江宁区两名女童被活活饿死家中。事件发生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哀叹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怜悯者亦有之。悲剧依然发生,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上演。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 监护 对策

南京市江宁区两名女童饿死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孩子的父亲李文斌因贩毒在监狱服刑,22岁的母亲乐燕有吸毒史,经常不回家,而两名女童则被锁在家中。2013年3月,这对姐妹俩曾“迸发出柔弱但足够坚忍的求生本能”侥幸逃脱死亡,之后,社区、民警、亲戚和邻居也都救助过她们,但两个女童仍多次被锁家中。2013年6月,她们隔着房门终究没能等来任何人,两条鲜活的生命在饥渴和恐惧中慢慢消逝,一场人性的悲剧无情上演。

一、“饿死女童”案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系统完善的儿童保护制度缺失

目前,我国涉及监护制度的法律有两部,一是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一是199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尽管法律有明确规定,却依然未能阻止惨剧的发生。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与监护制度相衔接的收养制度,缺乏强制报告制度,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我们有法定监护、委托监护和指定监护等相关制度,但是当监护人不履行法定监护职责时,我们似乎对此一筹莫展,因为我们没有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儿童保护救助制度。

(二)现有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这一规定看似明确,实则缺乏可操作性。首先,“可以”二字不具有强制性,可以撤销并非必须撤销;其次,没有明确何人有资格提出撤销监护诉讼,“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表达指向不明确;再次,申请条件不明确,侵害行为的种类,侵害达到的程度,“经教育不改的”判定依据,是教育一次后,还是三次后;最后,没有明确监护人资格撤消后对未成年人的安置。这只是一个泛泛的条文,尽管法律有规定,但只规定了原则,没有具体落实各部门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相应的惩罚性规定,导致有权利行使撤销监护权的人或者部门可能会相互推诿或拖延,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民法通则》第16条,未成年人父母监护能力的判断标准缺失,“可由居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指向,又给居委会和民政部门提供了选择性执法的机会。

(三)孩子私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父母血缘不可割舍,孩子、尤其是幼童,很多时候被视为家族或父母的附属品、私有财产,无独立的人格,权利被漠视。1998年颁布的收养法,在立法思想上虽然考虑了怎样保护孩子的利益,但它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父母权利本位,因为中国人有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注重亲情,认为孩子由生父母抚养合情合理。监护权的规定不彻底,程序上极不完善,纵然有很多父母并不具备监护资格,在法律实践中,却极少有剥夺父母监护权的案例。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条规定:“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在李梦雪逃出后,社区民警找到乐燕,她来到医院抱起孩子哭,民警相信乐燕还是喜欢孩子的,随后仍然把侥幸逃脱的女童交还给吸毒母亲,社区也未推动乐燕监护权利剥夺等救助手段,原因就是他们都认为孩子是乐燕的。在“饿死女童”案中,尽管乐燕对孩子的感情是喜欢的,尽管她多次后悔的流泪,但她的行为早已不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只要我们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的社会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剥夺两个女童母亲的监护权。但在现有法律中,对有没有监护能力、多长时间没有看管视为不作为,什么叫监护缺失、监护不到位等,都没有相关司法解释。虽然我国在法律上也有强制剥夺儿童监护权制度,但是至今,全国还没有一例强制剥夺孩子父母监护权的案件进入到法律程序。

二、保障儿童权利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

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困境儿童生活救助政策。进一步细化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完善相应制度。在立法层面,对儿童监护秩序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细化和完善,增强实际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完善监护制度,国家要建立一套替代性的监护机制,能够对处于困境状态的儿童进行干预。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精神情绪上的虐待、肉体上的虐待(打孩子是最明显的例子)、对儿童照料上的忽视、和性骚扰或性侵害等。北京正在试点困境儿童分类救助,探索构建“一普三分”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分类保障制度,升级家庭寄养模式。但按照我国现有关于寄养的规定,寄养的儿童只能是孤儿,而乐燕的两个女儿显然不在其中。关注失爱儿童,发展福利事业,积极解决像乐燕的孩子一样的非婚生子女的户口,让他们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来自同学与老师的爱、看到更多的世界,普及义务教育应惠及所有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建立责任明确的工作追究机制,不仅要指导工作人员如何做,还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具体职权、责任界线以及处罚手段,而不是模棱两可,可做可不做。

(二)建立专门的儿童保护机关

探索建立类似“儿童保护局”的机构,设立儿童保护报告热线,明确一个专门机构或组织,赋予其法定职权,也作为儿童福利机构,并在全国设立分支下属机构,使其承担起监护、保护和庇护儿童的职责,起到替代法定监护人,对困境儿童临时监护的作用,畅通弃婴接收机制,构建

“爱婴岛”,负责解决儿童受虐评估、预防、临时保护,寻找合适的抚养家庭等问题。香港就有专门的儿童监护部门,如保良局和孤儿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报告制度,街道、社区、学校、医院等与儿童相关的职业人员若是怀疑存在“孩子被虐待或者安全威胁”的话,必须马上报告儿童保护机关,进行调查处理,若是知情不报,追究法律责任。要把儿童保护机关的介入和父母管教孩子的权利加以平衡。一方面,是父母而不是儿童保护机关决定如何教养孩子;另一方面,父母不能滥用对孩子管教的权利和责任,尤其孩子年纪还小,属于未成年人,如果父母滥用他们的权利,儿童保护机关必须出面保护孩子。

(三)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教育

政府应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主人翁意识,营造重视亲情的和谐氛围,共同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树立全民保护儿童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社会和国家有义务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要增加公益广告的投入,加大对未成年保护的宣传;设立激励方案,鼓励大众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发现受侵犯情形及时报告,调查结果反馈给报告人,并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出于主观善意的群众,即使报告的情况有偏差的,也不予追究责任。法治建设要让更多的人敢于做好事,让做好事的人得到好的回报,而不是承担巨大的风险。儿童权益保护需要我们所有的人都去关心,积极发现苗头,敢于站出来喝止伤害行为,勇于报警求助,让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儿童权益的新风气,让社会正气促进儿童权益保护更好的落到实处。

(四)联合社会团体提升保护效果

应整合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如果虐童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可由儿童保护机关、社区的义工组织进行干预,首先解决虐童暴力的来源,例如更换监护人;其次,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跟踪等,引入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志愿者,对此类家长进行教育与引导,定期定时跟进此类家庭;如果经过几次跟进还屡教不改或导致情况恶化,就可以由儿童保护机关对其监护能力进行认定,分类分层,按照法律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必要的,可以把儿童送进儿童监护所等。适时适度发挥公益机构的作用,关心关爱特别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街头流浪儿童、血汗工厂的童工、服刑人员的子女、特困家庭儿童等弱势群体,让社会团体为保障儿童权益提供更有力的直接的帮助。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反思 篇2

传统的体育学科教研、培训方式比较强调统一、集中, 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如时空的割裂、形式的单一、资源共享的限制、教师参与度不高、不能很好关注教师的个性需要和促进教师教学特长的发展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研、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已经各学科中如火如荼的开展;体育学科的教研、培训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开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之为体育教师教研、培训服务是当务之急。网络在线研修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化的研修方式, 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研、培训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它具有省时、高效、便捷、覆盖面广内容宽泛等特点,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师的在线研修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不足与局限, 并顺应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 南京市体育教研室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和广大一线教师, 利用网络技术来开展体育教师在线研修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体育教师建设与运用在线研修平台时缺乏相关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能力

在线研修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活动, 其中就包括了网络技术的运用、摄像、摄影技术的运用, 对大多数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 这些技术相对陌生, 只能借助学校和上级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协助, 才能正常开展此项活动, 较常规教研相比, 它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助, 此外, 在线研修的开展, 前期的网络测试、平台的运行, 都需要进行提前进行作好充分准备, 增加了人员和物资的投入。

2.2、缺乏对在线研修的实时监管

首先, 在线研修视频的清晰度和全面性不够。借助网络, 在线研修通过视频同步传输教师上课情况, 由于受各地网络速度的影响, 教师上课的画面不清晰、声音有时断断续续, 并且, 只能跟从摄像人员操作方向观察教师上课的情况, 而不在摄像范围内的学生活动情况不清楚, 影响教师观课的效果。

其次, 现场交流的机会受到制约。同传统教研相比, 在线研修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但不如现场交流气氛来的直接, 教师们可以在任何恰当的机会, 向现场所有的参与研讨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线研修的直接交流, 线性的交流占主导地位。

第三, 在线研修缺乏监督, 时间与质量难以保证。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教研活动, 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实效。常规教研中,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一堂课看到最后, 剩下的人数相对就会减少许多;或者是人在现场, 相互聊天及做其他事情, 在线研修, 为这种现象又大开了方便之门, 只要通过网络签到, 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3、对提高体育教师在线研修效果的建议

3.1、强化在线研修平台的建设 , 拓展与丰富在线研修平台的内容

和教师加强在线研修平台的建设, 注重和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 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明确技术力量为教学服务, 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加强在线研修的理论研究, 倡导专家引领, 但不能脱离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 从而使得一线教师能在专家的引领下, 将摸索出来的经验转化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促进体育教学的可持性发展和完善。

3.2、处理好面对面的体育教研在线体育研修的关系 , 实现 优势互补

无论是在线体育研修, 还是面对面的体育教研, 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线研修虽然有许多优势, 但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缺乏人文关怀等因素。面对面的体育教研中鲜活的课堂教学观摩、情感交流等面对面的交互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强凝聚力。因此, 面对面的体育教研手段不能削弱, 而且要发挥其实时交流的优势, 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 弥补在线研修的不足。

3.3、加强对在线研修的监管和对专业人 员的培训 , 提高在线研修的运用水平

首先, 要形成一支管理队伍, 以上级主管部门为龙头, 借助各区县力量, 将各项管理任务具体落实, 定期交流。

其次, 加强对体育教师正确运用在线研修技术的培训。过培训, 不仅使在线研修能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自主与能动的学习环境, 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也能使广大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促进交流, 以提高自身的体育健康教学的水平。

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的教研模式, 是一项新型的、艰苦的探索性的工作, 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在线研修是常规教研活动的补充、延伸和升华, 为体育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了更为宽泛和便利的条件, 必将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从而形成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南京》:反思全人类的巨大灾难 篇3

出品人、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说:2005年初,他在一张旧的《纽约时报》上看到旅美华裔张纯如自杀身亡的讣告,随后他买了张纯如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一书阅读,“我当时完全惊呆了,我觉得张纯如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拍摄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纪录片,毫无疑问,拍摄它的目的就是真实地再现历史。《南京》(Nanjing)记录的是发生在70年前的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片子由曾获得奥斯卡纪录短片奖的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联合执导,从筹备到完成用了两年时间,其中15个月在准备素材。出品人泰德称:“拍摄前,摄制组派遣35名特派员辗转到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访问近80位大屠杀的受害者家属以及幸存者。最终在日本找到了很多影像资料,是一些侵略者当年拍摄的镜头。”导演们极力避免典型的纪录片手法——一个又一个专家讲述、展示大量照片等等。而希望通过表演以及情感力量的传达,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该片曾于今年1月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获最佳纪录片剪辑奖,4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人道主义影片奖。

《南京》是外国导演拍摄的第一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当我和其他几十位中国观众同时观看这部片子时,听到的除了胶片转动声,就是满场观众的抽泣声。很显然,两位导演付出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我所知,南京大屠杀也曾殃及到我的家乡,当时的江苏省会镇江市(下辖的句容县)。为此我曾经详细查看过资料,对那段历史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但在观看片子时仍然觉得无比震撼。片子中有几组这样的镜头令人久久难忘——

幸存者常志强老人回忆称,当年他经历这场浩劫时刚满9岁,亲眼目睹自己出生不久的弟弟爬过遍野横尸,还希望死去的母亲能为其哺乳。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一个叫约翰·马吉的西方人用16毫米的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镜头,成为《南京》中最让人脊背发凉的片段。在这段胶片中,受到日本兵残暴摧残的善良中国人满身伤痕:有的被烧得面目全非,在病床上苟延残喘;有的头颅未被砍断,颈椎处白骨森森……

《南京》中还出现了1937年日本拍摄的庆贺占领南京的战争宣传片,挥舞大旗的日本兵兴高采烈,歌舞升平。与此对比的,是南京人尸横遍野……多年后,当记录历史的镜头对准当年的日本老兵时,他们苍老的脸孔上,依然看不出是忏悔还是激动。

战争到底让人变成了什么?!

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之所以决定投资这部片子,也许首先是出于一种道德关怀,但在一定程度是缘于绝大部分西方人对那段悲痛历史的无知,事实上,大部分西方人对发生在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闻所未闻。因此,《南京》的播出令西方人震惊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不少美国观众在圣丹斯电影节上看过该片后,都流着泪陷入深思。我想,它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痛恨战争。

每个中国人都该看的片子

导演、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比尔·古登塔格说:这部电影中最震撼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南京大屠杀目击者在摄像机前的陈述,那些幸存者现在还有少数人健在。“这不是一部剧情片,所以不可以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我们必须保持它的真实性,才可以把真相告诉全世界的人。”他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做这件事,以后就可能再也不会有幸存者了。”

《南京》主要改编自张纯如作品中的第五章《南京安全区》,讲述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教士明妮·沃特林等人拯救南京市民的英雄主义故事。他们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所谓的超级英雄,他们就是普通人。当时他们完全可以离开南京,保护自身安全,但是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保护他人。因此,《南京》在反映真实历史的同时,其主体意识还是在表达西方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曾以《辛德勒名单》一片树立了“二战”电影的标杆儿,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新的认识。在总结“二战”历史时,西方有学者提出过一个说法,叫“平民之恶”,它实际上是超出战争概念的对人性的批判。《辛德勒名单》这部影片,恰恰是发现了“平民之善”。也就是说,那些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伟人,他们有可能就是你的邻居。《南京》虽然是纪录片,但在这一点上和《辛德勒名单》异曲同工。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最终是战争的胜利者,他们在诠释“二战”时,采取了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姿态:尽管讲述的是一出让人痛彻心肺的惨剧,也不忘给人以灵感和激励。

《南京》在拍摄方式也有自己的突破,相对于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拍摄费用,这部片子仅投资200万美元,可以说是低成本制作。然而,导演却在好莱坞请到了几位腕级演员,加入这部纪录片的演出——让他们朗读那些文字资料。这显然很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又一次成功展现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那些大牌明星是人们熟知的人物,他们具有相当的观众人缘,他们以半公益演出方式向全世界观众证明:他们在用自己的心去回顾那段历史。

《南京》当然是一部了不起的片子,但那毕竟不是中国人的记忆方式。如果说《辛德勒名单》承载起了人类关于奥斯维辛的记忆,那么我们拿什么来承载关于南京的记忆呢?其实,拉贝营救中国难民的故事十多年前就已经为世人所知,但至今仍停留在一部《拉贝日记》上,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很复杂的困境当中,一方面对那段历史痛彻心肺,另一方面又没能拿出真正表现自己民族感情的、获得世界大多数民族认可的好作品来。因此我们暂时还必须承认,在“怎样记住历史”这个问题上,我们远远没能让世人信服。对于那些屈辱和苦难,满足于一般性的纪念、肤浅的活动、简单而又不断重复的口号,实在是一种智慧缺失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是有重量的记忆方式。乏味的传播历史的方式,不仅消解了历史的深沉与厚重,而且会逐渐使人生厌甚至淡忘。只有那些生动的、有震撼力的作品,才能发出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回响。现在《南京》来了,它的成功能否成为一种动力呢?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呢?无论怎么说,每一个中国人都该去看一看这部片子,我们应该了解其他民族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

拍出我们自己的《南京》

制片人麦克·雅各布斯说:曾有中国制片人想入股拍摄该片,但他认为如果这个故事由第三方来讲述可信度会更高。只有89分钟的《南京》的宣传口号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依然有光明存在”。

像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教士明妮·沃特林一样,中国人也曾经在“二战”期间救助过其他民族,当时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事何凤山,在整个世界都非常冷酷地对犹太人关闭了大门的时候,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打开了中国上海的一扇小门……何凤山免费给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在短时间内有三万犹太人逃到了上海来避难。“二战”结束以后,这三万人基本上全都撤离中国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后来成了以色列复国之后的开国功臣,一直对中国深怀感激。同时,有一位叫杉原千亩的日本女士也在“二战”期间救助过很多犹太人。这些故事都很生动,完全可以拍出我们自己的《南京》。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形式来反思战争,来审视战争给人性带来的扭曲,给人类心灵施加的巨大伤害,并且说明一个问题,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血泪史,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巨大灾难。

如果拿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作个对比:这两个民族受到的迫害与虐待几乎不相上下,但犹太人受纳粹压迫的历史被全世界所知晓,相关题材的电影就有上百部,而南京大屠杀却“像是不曾发生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也许是犹太人善于利用全球尤其是美国的媒体,而中国与全球媒体的合作却缺少创意。除了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我们几乎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影片。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界对揭示这一历史真相做得远远不够。

其实现在日本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在不同程度上反省日本的侵华战争。2001年,日本的一家电影公司就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日本鬼子》,他们在这个纪录片当中也采访了很多日本老兵,这些老兵大多数对当年的所作所为表示了忏悔。日本老兵东史郎所著的《东史郎日记》也一度成为历史的见证。所有这些,对构成我们拍出自己的《南京》应该说是条件充裕的。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文 篇4

进入(1)号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地上的块块大石头上刻着日本鬼子

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

我们先到了最高的一层,是露天的,上面铺满鹅卵石,石碑上告诉我们,大片大片的鹅卵石象征着白骨累累,鹅卵石上有位老人的雕像,她张开手臂,前面有三棵枯树,场面十分凄凉。

顺着台阶走下去,,我和涛涛哥哥看后,心中一阵猛痛。下面还有现在还在世的南京大屠杀的证人的脚印。

随后,我们又来到“万人坑”,一进去,我就一颤抖,捂住眼睛,因为被厚玻璃隔着的是死去的同胞的尸骨!遗骸相互叠压,姿态扭曲变形,这些可恨的日本鬼子,杀了人还不够,还要把钉子钉入儿童的身体!看着这些尸骨,我仿佛看到了日本鬼子的武器刺入南京同胞的身体,他们含恨死去的情景。这时候,我眼里湿润了,胸口像被堵住了一样,心跳骤然加快……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5

我曾经去过两次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一次是在国庆期间的假期,一次是在开学后的十月份的团日活动组织班级一起参观。第二次的参观没有了众多的人流,更令人在细细品味中印象深刻。悠悠华夏之风,文明古国之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九万里的疆土;历史,记下了这个古国,也记录下了这个国家的苍桑剧变;历史,有多少人不顾一切的奋斗的一生只为历史而书写;历史,曾记录下了多少人的血与泪,又留下了多少人的悲与欢;历史,留住了他们。历史,也因他们而变得深沉凝重,只有当我们用心感悟历史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神圣历史使命感。

正如历史的遗迹,只有敢于直面那惨淡衰败的古迹,才会感受到多少的震惊与悲哀,才会体会到多少的深思与感触,会激发起我们无限奋斗的激情,于是,土木三班团支部为了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带我们走进了历史古都——南京的一处著名纪念馆。我们土木三班近三十名同学,一起乘地铁前往位于南京市江东门新街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此行,我们主要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各陈列馆,并在大厅内留言,以告慰逝去的灵魂。整个参观过程持续半天,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并没有细看,但还是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那段屈辱历史,也明白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并不仅仅是在控诉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更是在给当代人以警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正如《南京和平宣言》上所写:“为了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感想:

第一次参观时恰逢十一黄金周人流量众多。偌大的广场人头攒动接踵摩肩,从一出地铁站便需要排队,一直走到进入纪念馆。这不但体现了人们的出行的旅游地点越发的重视文化形态,这也说明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重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里曾经被乌云笼罩长达六个星期之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我国的文化古城六朝都的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罹难者多达30万,我们还未进馆就看到了一些雕像,第一座雕像雕刻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双手抱着一个不满一周岁的孩子,那孩子无力地躺在母亲的手中,大概已经遭难,妇女抬头望天,大概是在向苍天申诉命运的不公,铜像石刻着几行字“我的孩子永不再生,杀害了我的丈夫永不再生,却留下了受强暴的妻子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还有一座雕刻的是一位年迈的奶奶催促她的孙子快逃离这恶魔的深渊,结果她和她的孙儿却又敌人的刺刀残忍杀害。在这之前,我们原以为自己不会悲痛,可内心却不由自由的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感觉。雕塑这雕像的吴为山也曾在题记中写道:“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我们轻轻地从中华门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怕过重的脚步惊忧到地下的亡灵,纪念馆是建在万人坑上,我们的脚底下就是那些被侵华日军残害的同胞,真正认识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而且持续了几天几夜,无数建筑和财物化为灰烬了,被害者的尸体随处可见。“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塘满尸体”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转眼间却变成了人间地狱!达到了碑墙前,在那墙上密密麻麻的刻着那些遇难者的姓名,我触摸着他们,心中默默的为那死去的30万同胞衷悼。我们达到了更震撼人心的一个滴水装置旁边,那个滴水装置每隔12秒滴一滴水,而在这期间,就会有一个遇难者死去,旁边同时出现一张白色的照片,作为一个游客,每听到一滴“叮咚”的时候,我的心就会隐隐的痛,每十二秒就有一个同胞丧失了生命,不知是生命太过脆弱,还是侵略者太过残忍!然后我们来到了万人坑,累累白骨在那横七竖八的放着,密密麻麻的乱了人们的视线,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泪,一垄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髋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们没有拍照,让他们安息吧!出来后看到了祭灵泉水在那永不停息的喷着,在祭奠那些无辜枉死的英灵,到达祭场,看见长明火在燃烧中无言的向您倾诉,逝去的生命要用祭的方式来慰籍,此时好想拿一束鲜花去祭奠那沉睡的亡灵。因为时间紧迫,我们很快就走出了纪念馆,来到了和平鸽广场,成千上万只鸽子从头顶飞过,我们在和平鸽广场的雕塑下拍照留恋,希望战争、灾难远离南京,和平将与南京同在。门口栽了一棵和平树,这是南京首批十个和平社区的居民在中国奥运之年种植的和平树,这棵和平树也许就是南京市民不希望战争,希望和平的愿望。走出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心情还是难以平复那悲凉的旋律一直在脑海之中,但外面依照繁华喧嚣,馆内的悲凉似乎无法影响到外面的喧哗,而外面的繁华同时无法改变馆内的冷清、悲凉。因为这就是历史,不能改变,却又不能忘记。

刚看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突然心疼的说不出话来,所有华丽的辞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一堆堆的尸体,一张张绝望的脸,我一次又一次的模糊双眼。

疯狂的日本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我们无数充满苦难的同胞面前,没有怜悯,没有恻隐,疯狂的展露着他们泯灭的人性。强奸妇女,虐杀儿童,那么多无法反抗的人们站在他们面前就这样被杀害。试想若是我们侵略日本,试想是我们残忍的杀害他们国家的妇孺,他们又做何感想?还会否认这段伤害千千万万人心的历史吗?我们要的不是打回去,我们不要做跟他们一样丧失人性的人,只是承认这段历史承认他们犯下的错误为什么都不能呢? 我的眼泪停不下来,我的手停不下来,我的心疼也停不下来。那么多妻离子散的家庭,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惧里,看不到明天的出路,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是否还活在这世上。我的愤怒,我的心疼,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只是觉得心上给人狠狠的砸了一锤子,沉重的什么都说不出来。那么多悲惨的案例就这样在我眼前挥之不去的晃悠着。

什么话语都表达不了现在的心情,现在才发现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早就消失了。如果,如果这个世上真的存在轮回,那么,请让这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惨死的同胞们,这世活得快乐些安逸些。如果,如果这个世上真的存在良知,那么,请让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丧失人性的人找回一点点良知,忏悔而歉疚,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我会永远记得这段耻辱的历史,那么在这里也请那些哈日一族勿忘记国耻。强烈推荐大家看看吧,南京大屠杀。看完了,我想大家会明白很多,看开很多,也想起很多。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我国首都南京,并在此进行扫荡。片中就反映了日军禽兽不如的行为,如: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集体屠杀,尚能呻吟挣扎者,都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全部尸体焚化;杀百人比赛;日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上,还在水里塞一根烟头取乐……其中,那惨无人道的日军,对放下武器的土兵和人民,用机枪扫射,死亡人数达三十万人以上。看完这部纪实片,我整整一个中午吃不下饭,不禁思绪万千:我国为什么被人欺负?而且还受到最残忍的手段——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来侵略中国?正因为中国做事只想着自己,只想着当前的利益,没有放眼张看将来,使中国沦落到被侵略、被占领的局面。这又使我想起今年的9月18日,日本的青年人又来到珠海旅游嫖妓,珠海那里的旅行社竟然用大巴小车,为日本人提供大量的女人……真令人感到羞耻!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的后代这是他们的光荣。这天大的耻辱啊!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挽回祖国的尊严。电影一开始就让我的心情沉重起来,后来的情节让我更是触目惊心,最后从影院走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情完全变了,也感觉头晕恶心异常难受!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呀!我不能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在我一再问妈妈后确定这就是一件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悲惨事件!多么惊人的数字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杀死我们的同胞三十万人之多。在整个事件之中,中国人民竟没有反抗的能力,逃跑呼救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有三个镜头让我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第一个镜头:“咣”地一声,日本兵踢一开了一个民宅的大门。人们从惊讶中站了起来,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机枪的扫射当场全部死亡。最后还有一个小孩在哭,一个日本兵就慢慢地走向了小孩,我还以为他会放过小孩,没想到他却是往小孩的手里放了一个罪恶地手榴弹,一声爆炸声就结束了一个还不到二岁的儿童的无辜的生命。我都快被气死了,手中的拳头不由自主地就捏了起来,恨地牙齿也咬得吱吱响!

第二个镜头:一个善良的台湾籍的日本兵放走了中国的一名手无寸铁的医生,而他的战友竟为了一个他们所谓的“支那人”在搏斗中竟用菜刀砍死了他,更让人可悲的是日本人到底有没有良心,就在那个日本兵一声:“没事,晚上我请客!”中连一点为战友挽惜悲痛的心情都没有就走了!我在心里想那个为了正义而死去的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第三个镜头:日本兵不顾国际公约法晃着手电筒,奔跑着走向难民营时像极了一群狼。更让人惨不忍睹的是无数被日本兵凌辱的弱力妇女,还有年轻漂亮的刘老师,这时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在两个日本兵准备要欺负那个小姑娘时在那个女孩日本母亲的惨叫声中停住了罪恶的双手,脚却踢向了那个日本妇女怀孕的肚子在那个妇女的惨叫声中我的心在颤抖!日本兵竟对他们本国的妇女也是如此惨忍,还有正义与良心可言吗?

还有很多镜头也是非常气人的,可我写不完,也是我也不完的,即使是能写完的东西,中国三十万同胞流的血能用哪种方式来测量,可恨的日本兵能用多少代价来偿还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如果每个国家都无视国际公约法,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还会和平吗?人类生存在这个地球的意义是什么?

从纪念馆回来后,曾不断的感悟,反思。那曾经繁华一时的历史古都——南京却在近代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而现在依然毅力不倒,也许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近代史暗示我们,要以身试法,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斗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辱,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赴后继,历经艰辛。”

历史——鲜血染成的历史,历史——生命缔造的历史。历史,有多少因为它为之献出了生命,又有多少人被历史的潮流所吞没。南京的近代史就是血与泪所铺成的历史,她用她的血迹与苍桑铸刻了这屈辱的历史。我们悲痛过,也曾憎恨过,为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所悲痛,憎恨帝国侵略者的惨无人道,但那已经成为了历史,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就像二战后流行的一句话“不要让硝烟追逐孩子的眼泪”。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我们不能忘记了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但我们不能因历史而变得偏激,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历史,而不是一味地喊打喊杀,毫无理由地砸坏日产商品,抵制日货,而要学会理智爱国.一个没有政治,经济实力的国家,得不到别人重视,但同样一个没有素质的国家也无法得到别人尊重,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国家需要我们这些人共同努力。历史的长河在静静地流淌,但我们不能忘记,是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掀起了冲天巨浪,如今斯人已逝,唯追求光明之精神永存,唯为革命献身的忠诚常在,相信我们会将此次的南京实践活动化作无穷的动力,为历史的再度扬帆起航,为这悠悠的华夏古国再次书写辉煌,为中华崛起而不断的奋斗,坚持。好在还有这样的纪念馆,有这样的地方让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代中国人都有机会去认清那段历史。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截至2015年,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8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史料20万余件。2014年接待人数达803.4万余人次,自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至2015年8月15日参观总人数6072.79万人次,来自美、日、德、英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近300余万人次,在全世界博物场馆中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2015年12月1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2016年9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6

陈逸凡

六(1)

暑假,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进门一个大大的“300000”在我眼前。那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留下的血腥的数字。300000的生命在这6个星期里消失,每12秒将有1个人死去。从日军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大屠杀开始了!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时,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一部分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这恐怖的杀戮,只有无情的日本人才干得出来。写到这里,一股怒火在我心中燃烧!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反思 篇7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有别于以往的抗日电影, 最大的不同是其叙述视角。它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 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 而是设置一个相对客观和平等的舞台使之对话, 从而使作品主题突破民族意识的既往窠臼, 从人性终极关怀角度, 泣述战争之于人类的苦难真相。这一点, 无可厚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载体, 历史真实透视出来的信息尤其丰富, 有显在的、潜在的, 有主流的、非主流的, 创作者的选择只要历史与艺术二者有机统一即可。一件历史材料, 当下写、百年之后写, 千年之后写, 随着主体的变迁而进入客体式艺术解读, 对其内涵的探寻总是有所不同的。

陆川在影片中采取多点叙述的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故事, 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血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时间为轴线, 娓娓道来, 过程中, 常常用血来染红衣服、土壤、以及历史的天空, 是血让每段故事情节戛然而止。这种强烈有力的主体性, 加深了悲剧的力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让日本士兵角川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 这, 有点像罪犯在警官面前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全过程, 影片透过其视线, 让观众看到南京这座活城如何在三天时间内沦为死城。一方面, 影片真实地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怎样心狠手辣, 肆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 影片不回避角川者流在面对抵抗者抱头鼠窜时, 他们也想家, 甚至有对战争的困惑, 于是, 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的残酷性, 在其特定时域, 人类最丑恶一面的集体张显, 将使道德显得无能为力。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的自我救赎之路, 似乎也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

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的电影《拉贝日记》取材于拉贝战时撰写的《拉贝日记》, 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 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始末, 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较为完整的史料艺术。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同仁组建“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作为日记体裁的叙述, 就必然有其视角的内在性, 即第三人称的视角 (1) 。由于拉贝德国籍纳粹党员的身份 (纳粹党法西斯分子是日本侵略军的盟友) , 更容易使显在的叙事者处于“他者”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主观感情色彩, 增加所述事实的客观公正性。这里的“他者”是一种与“我”对立的、异己的在者。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他者”形象虽然各具色彩, 但总体而言, 都有一些异族文化强势入侵本土文化的形象, 这也反证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 因此, 我们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拉贝日记》正吻合了这种民族潜意识心理, 通过“此他者”来见证“彼他者”, 丰润了历史真实感和悲剧震撼力。当时, 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经理,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 他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将是帝国主义“他者”, 实际上, 当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建立国际安全区, 将纳粹国旗举为人性大旗时, 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的生命, 这一“他者”行为将是永生的, 尤其他留下的《拉贝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 更是永恒的。与《南京!南京》不同的还有,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拉贝也不是“角川”式人物, 其悲剧力量来源于美与丑的较量, 它不同于《南京!南京!》通过黑白胶片风格和叙事突然断裂来加强审美陌生感, 而是以“他者”艺术视角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升华到人性终极关怀的哲思境界, 因此, 《拉贝日记》更具悲剧史诗的性质。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战争没有人类的凯旋门, 只有墓地和荒野。刚至极则碎, 柔至极则弱, 人类唯有自然和谐唯美,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即此。70多年来, 对人类所犯罪行的认识, 比较起来, 德国人似乎更懂得这个道理。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因此, 两部影片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展现本质的真实为己任, 在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之中, 用真实引发人们感受电影的审美魅力。在这方面, 两部影片虽然采取不同视角和叙事手段, 为了增强观众对其叙事内容的真实感, 都颇为用力。

《南京!南京》用细节刻画凸现真实感, 而且, 其细节大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对比关系。例如, 开头便是一场抗日士兵和日军的小巷狙击战, 打得很激烈, 而接下来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 以换得难民营片刻“安定”的年轻女子与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 束手无策的残兵败将比照着;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 与苟且偷生叛国的唐秘书。影片中, 贪生怕死与舍生取义同在, 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人性极度压抑的时空里, 生或死只是千钧一发时刻的终极选择, 人性的高贵与卑微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尽情放大, 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国民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这种潜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发掘出来, 应该说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拉贝日记》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 典型之一是“百人斩事件”, 对此, 《南京!南京!》中仅用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 使很多观众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 而在《拉贝日记》里, 却有很好的交代。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 拉贝循踪而去, 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又如, 日军疯狂轰炸南京, 拉贝急中生智, 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铺展开来, 让西门子公司厂房内逃生的人都躲在党旗下面, 因为,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 日军飞机看见纳粹党旗就飞走了。这种显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表现出来, 凭借视听刺激使观众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京!南京!》 篇8

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甚至在参战之前都还没有交过女朋友。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过种种为了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角川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礼物》

演唱者:梁咏琪

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那就是为另一个人付出。相隔两年,GIGI梁咏琪带来她全新的国语专辑《礼物》。一直醉心着音乐创作的梁咏琪,最爱透过歌曲诉说心情,在六百多天的日子里,她从高唱着爱情伤痛的女孩,蜕变成为女人本色的时代女生。GIGI梁咏琪说自己写《礼物》这首歌,就是希望告诉所有爱她与她爱的朋友们,曾经爱过、痛过也算是一种幸福,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就是为另外一个人付出,幸福就是沿路的风景,只要细心体验并心存感恩,就一定能够寻觅得到。

《糖》

作者:棉棉

《糖》是一个另类女孩的真实故事,她无法选择,她的故事从何时何地开始,她自己也无从选择,她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随时随地都可能一跌到底,但是那根坚韧的神经、那种坚强的生命力支撑着她,直到写作带着医生的使命走进她的生活,她的生活因此而改变了颜色。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文 篇9

我们游览了美丽的雨花台、热闹的秦淮河、巨大的明孝陵等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来到了大屠杀纪念馆的门口,有许多个雕塑在那里矗立着,每一个雕塑都是大屠杀真实情况的反映,都会让人内心产生一种触动!初入纪念馆,一个巨大的“300000”的数字就引入眼帘,这个数字是大屠杀所死去的人们的`数目!是被日军杀害的生灵数目!是侵略者的罪恶的反映!

继续向里面走去,就来到了“万人坑”遗址。走进宽阔的房间,昏暗的灯光与中央的骨头交融,仿佛当年的那场大屠杀又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自觉的没有说话,这是内心对那段历史的尊敬,也是对当年所死去的生命的尊敬。

走出了遗址,我们来到了史料陈列厅。伴随着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进入那一段岁月,这里陈列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至今尚健在的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审判的照片。一系列的证据都证明了日军的暴行,是他们无法狡辩的。

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10

去参观纪念馆的那天其实带了相机,但是一张照片也没拍。因为这不是一个用来炫耀的地方,而是一段需要铭记于心的历史,所以我选择默默的走过这个一生再也不会忘记的地方。拉贝说:“可以宽恕,但是不可以忘却。”死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那么便记住它。不为仇恨,只为了能够更加珍惜。所以当看到梅汝琳的那段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时,眼泪已不可遏制。

体验纪念馆那12秒的水滴时,感到一种彻骨的荒凉。12秒一个生命,自己却无力阻止。指节攥得发白,说没有恨那是骗人的,可是这种恨却没有发泄的地方。于是,那种无用之感便扑面而来,让你的喉咙哽塞的慌,想叫却叫不出来,只有眼泪在肆虐。

《南京!南京!》影评评赏析 篇11

City of Life and Death,whose director is Lu Chuan, lasted for 4 years and was finally passed in 2009, using a gray background,black and white retro-wide screen. On April 22,2009, it was premiered① in Nanjing. In December of 1937,Nanjing City was broken.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soldiers fled out of the city,there still were quite a few soldiers unwilling to surrender② to stay in the city’s streets and launch③ a fierce but hopeless res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records on the tragic history that the Japanese soldiers massacred Chinese people when the city of Nanjing was broken.However,unlikethe past’s expression in the same types of videos,there is no screaming,and there is no distorting face for fear in City of Life and Death; but it is really true that the film shows the Japanese army made the large-scale,cold-blooded holocaust④ to the prisoners of war in China,as well as the Chinese ordinary civilians⑤. There is no art processing or rendering in City of Life and Death because it spread out fully aboutthis period of history from an ordinary soldier,the Japanese Kadokawa Jun’s perspective⑥.

Kadokawa,who was an aggressor at first and made a confession at last,was a Japanese soldier with sensitive nature and no more experience in life. He had been a Japanese teenager with a beautiful soul,but later was a bad one,as a philosopher said,“When you have the soul of your owner,you do a non-human thing. Then your soul is no longer good,and you are a devil.” In 1937,in Nanjing,his hands having already been stained with the blood of innocent people,Kadokawa stood up,looked around and examined all his evil deeds committed by the invaders. The condemnation⑦ of conscience made him collapsed eventually . After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life” as the occupiers in Nanjing C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is kind of “life”,the invaders paid the cost of humanity. Kadokawa finally made his choice that he sent two Chinese survivors out of the Nanjing City,and then raised a gun to take to commit suicide. He hoped to wash the soul of his own by doing this,and also try to do a last remorse⑧. Suicide may be a salvation⑨ for him,while for the audience it is also the best result.

I personally think that because the narrator is a Japanese soldier,City of Life and Death becomes multi-angled,more comprehensive and greater respect for human nature and history; it becomes more objective and gives more space for the audience to consider.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an eye-dotting—children’s laughter and open fields of flowers,making people see the infinite hope to survive.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Kadokawa’s confession is the most valuable part of this film. His confession makes the theme of City of Life and Death distilled,which is human nature. Whether it is a criminal war,or just a war,it will lead to a serious human catastrophe⑩. So the whole world is eager for World peace.

Notes:

①premiere 首映

②surrender 投降

③launch 发动,发起;开展

④holocaust 大屠杀

⑤civilian 市民,平民

⑥perspective 视角

⑦condemnation 谴责

⑧remorse 忏悔

⑨salvation 救赎

⑩catastrophe 灾难

【难句解释】

1.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soldiers fled out of the city,there still were quite a few soldiers unwilling to surrender to stay in the city’s streets and launch a fierce but hopeless res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尽管有大批的国民革命军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

(1) 此句中含有al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不能与but连用,但能与still连用。如:

Although the new A(H1N1) influenza virus is spreading around the whole country,it seems that the USA government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it.尽管这种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国广泛传播,但美国政府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 句中还有表示“许多”的短语。如a large number of ...,quite a few ...,它们后面都可以接可数名词。如: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taking exercise to lose weight.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锻炼来减肥。

2. However,unlike the past’s expression in the same types of videos,there is no screaming,and there is no distorting face for fear in City of Life and Death; but it is really true that the film shows the Japanese army made the large-scale,cold-blooded holocaust to the prisoners of war in China,as well as the Chinese ordinary civilians.《南京!南京!》不像以往的同类型的影片,没有惨叫和因为害怕而扭曲的面容,而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日本军队对于中国战俘以及普通平民所做的大面积、惨无人道的屠杀蹂躏。

此句含有两个并列句。

第一是简单句。它里面unlike是一个介词,它常用来引导一个介词短语作状语。如:

Unlike today’s Olympic Games,the ancient games were always held at the same place.不像今天的奥运会,古代的奥运会总是在同一地点举行。

第二个并列句是含有主语从句的复合句。里面有一个连词词组as well as(也),它引导的是并列成分。但当它引导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形式要根据它前面的成分而定。如:

Miss Mary as well as her parents is visiting the Great Wall in China.玛丽小姐和她的父母正在中国参观长城。

3. In 1937,in Nanjing,his hands having already been stained with the blood of innocent people,Kadokawa stood up,looked around and examined all his evil deeds committed by the invaders. 在1937的南京,双手早已沾满无辜人民鲜血的角川站了起来,环视四周看他和所有侵略者犯下的恶行。

这一句中his hands having already been stained with the blood of innocent people是一个独立结构,它是由“名词或代词+非谓语动词或介词短语等”构成。如:

He lay at full length upon his stomach,his head resting upon his left forearm.他的脊背朝天,四肢伸展,头枕着左臂,直挺挺地趴伏着。

4.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an eye-dotting—children’s laughter and open fields of flowers,making people see the infinite hope to survive.影片的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孩子的笑声和开着花的原野,让人看到了无限生的希望。

此句中的making people see the infinite hope to survive是现在分词短语,作结果状语。如:

He wrote m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so keeping a promise he had made a long time ago. 他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履行了他很久以前所许的诺言。

5. So the whole world is eager for World peace. 所以,全世界都渴望着世界和平。

此句中的be eager for sth.是“渴望某事”,另外be eager to do sth.是“渴望做某事”。如:

We are eager to travel to Taiwan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 我们渴望在暑假去台湾旅行。

【结构分析】

影评或书评的篇幅可长可短,可三言两语,也可长篇大论。但它的大体结构都是这样的:首先,是对这部电影或这本书的背景、导演(或作者)、反映的主要事件等相关信息作一简要介绍。其次,选取你想要评论的点,这是影评或书评的主体部分。你可以选取一位主人公、一个事件或它的表现手法等进行评论,也可进行综合评论。如上面的这则影评,主要是对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评论。最后,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或感想等。

【即学即用】

我们运用以上的难句分析和结构分析,写一篇关于大家都熟悉的名著《西游记》的书评吧。

要求:

1. 对此名著的地位、作者及反映的历史作简介;

2. 对《西游记》的大概情节作一短评或简介;

3. 发表一下你感想;

4. 总词数在150左右。

参考词汇:mythological(神话的), folktale(民间传说),priest(僧人),disciple(徒弟),Buddhist Sutra(佛教徒),rebellion(反抗), scripture(经文),demons and monsters(妖魔鬼怪),destination(目的地),Sutra(佛经)。

One possible version:

Journey to the West,a Chinese mythological novel ,was written by Wu Cheng’e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raditional folktales.

Consisting of 100 chapters,this fantasy relates the adventures of a Tang Dynasty (618-907) priest Sanzang and his three disciples,Monkey King,Pig and Friar Sand,as they travel west in search of Buddhist Sutra. The first seven chapters recount the birth of the Monkey King and his rebellion against Heaven. Then in chapter eight to twelve,we learn how Sanzang was born and why he is searching for the scriptures,as well as his preparation for the journey. The rest of the story describes that although they meet many demons and monsters,they overcome them and finally arrive at their destination-the Thunder Monastery in the Western Heaven-and find the Sutra.

上一篇:相约中国梦,争做环保好少年下一篇:幼儿园2014年3月份主要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