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2024-10-17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精选10篇)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1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http://——法律教育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2011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要考点总结

导语: 2011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要考点总结,刑事诉诉法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在司法考试中的分量自然毋庸置疑,且其具有“稳定性”较强的特点。作为拿分点的程序法,掌握其核心知识点是关键,希望以下关于刑事诉诉法重要考点的梳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精彩推荐:

2011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方法 2011司考复习之三大诉讼法 司考复习指导:刑事证据内容解析 司法考试重点法条如何记忆

(一)重要章节

综合历年考题的趋势来看,2011年各重要章节的重要程度大致如下:强制措施、辩护、证据、一审、起诉、二审、侦查。

(二)重要的司法解释和规定

第一类:重要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六机关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二类: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

第三类: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停止执行死刑程序有关问题的规定》、07年最高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06年关于两高《关于死刑第二审案件开庭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06年修订的高检《关于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规定》、03年关于被告人认罪程序的解释、99年四机关关于取保候审的司法解释等。

第四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个规定:04年关于人民陪审制度完善的规定、05年关于鉴定制度完善的规定。

(三)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的判断标准:

第一,程序过渡中的考点,尤其是其中的特殊情况。

第二,在以下几组关系中,后者涉及的法条往往是出题重点:可以与应当、能与不能、正常与非正常、一般与特殊、原则与例外。

具体总结如下:

1、基本原则:刑诉法第15条。

2、管辖:公安机关与检察院在立案管辖中的交叉情形,尤其是涉税案件与贿赂犯罪;检察院和法院在立案管辖中的交叉情形,即“公诉夹自诉”和“自诉夹公诉”如何处理;脱逃期间的犯罪。

3、回避:回避的决定权;回避人员所作出的诉讼行为与获得证据的法律效力;职务调动后的回避。

资料来源:法律教育网http://——法律教育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辩护:不得担任辩护人的范围;应当指定辩护的情形;拒绝辩护,包括当事人当庭拒绝与重新开庭后的再次拒绝以及律师拒绝辩护;法律援助中的法律责任;律师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的差异;律师辩护人与非律师辩护人享有诉讼权利的差异;律师法修改的情况。

5、证据:证据种类中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据的理论分类;免证事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强制措施: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与执行权分配;逮捕的条件、特殊逮捕的程序;拘留的条件;取保候审期间与监视居住的区别;保证人的义务与法律责任,尤其是连带责任的情形;保证金的数额及没收的性质。

7、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与被告人的确定;调解。

8、立案: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监督。

9、侦查:讯问程序;检查、搜查程序;鉴定机构的设置;侦查羁押期限。

10、公诉:审查起诉中的特殊情形处理;不起诉的三种具体情形及其救济。

11、审判概述:直接言词原则与集中审理原则;人民陪审员制;审判委员会的职权;审判长的选任;应当不公开审理的四种情形。

12、一审:庭前审查中特殊情形的处理;庭前证据移送中“主要证据”的范围;证人不出庭的情形;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延期审理与中止审理;撤诉;法院改变罪名和改变指控事实等问题;被告人认罪程序的特点。

13、自诉:自诉可以转化为公诉的情形;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的具体情形;公诉转自诉案件的特点;自诉案件的审理期限。

14、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特点;简易与普通程序的转换。

15、二审程序:上诉与抗诉的区别;全面审查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的审理方式;二审的裁判中,“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二审中的附带民事诉讼。

16、死刑复核程序:共同犯罪的复核程序;二审改判死刑案件的复核;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

17、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申诉的时间和次数;死刑复核的申诉程序;再审案件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审限;再审应当开庭的情形。

18、执行:死缓期间犯罪的处理;死刑的执行与停止执行;暂予监外执行。

19、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分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特别诉讼权利。

20、涉外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外国籍当事人委托中国律师进行辩护或代理原则;涉外案件的送达方式。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2

俗话说,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由此可以看出, 证据对诉讼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证据也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而证人证言是诉讼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目前, 我们一直在推行审判方式的改革, 新的审判方式应该是以控辩方式进行的, 也就是需要在面对面“当面锣, 对面鼓”的庭审过程中指控犯罪、证明犯罪、核实证据。因此, 证人出庭对案件的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否则证据无法当庭质证、认证, 案件的事实情况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复原, 无法再现案情。

(一) 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意义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均明确规定, 证人证言是重要证据之一,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是三大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原则。由于法官并非是案件现场的当事人, 因此, 更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需要最大限度的还原案件本身的事实。

由于证人的深居简出, 不出庭作证, 导致我们在有刑事诉讼相关法律规定却无证人出庭作证的尴尬境地, 更无法由此来推动中国刑事制度的完善。在笔者所在的单位, 近三年来,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几乎为零。证人出庭作证如果能够贯彻执行, 并且证人主动出庭接受当庭质证, 而不是单单的出具一份书面证言,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证据将会更为详实充分, 案情也会更加接近事实, 对于案件的裁判, 法官也将更有底气。证人出庭作证可以健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对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实意义

一是证人出庭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 实现公正司法。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保障证人参加诉讼权利的实现, 通过当事人相互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 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认定案件事实,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的公正。

二是证人出庭有力体现法官的中立裁定角色, 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证人出庭可以在庭审过程中以自己的所见所知告诉法官, 控辩双方也会根据其所需向证人求证或者反驳证人所言, 这样更容易让法官站在中立的角色, 法官中立是程序中立和司法公正的价值体现, 是司法裁判获得社会公信力的必要保障。

三是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强化公民法律意识, 正视证人对案件审判的重要性。证人出庭对于案件事实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是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作用, 这也有利于证人正视其对案件审判的重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证人出庭作证难的简要原因

(一) 法律上的原因

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因有很多, 法律方面的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国家在最新刑事诉讼法出台前的立法过于原则与粗糙, 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对证人作证行为的性质不统一。公安机关、公诉机关调查取证行为, 证人作证是一种义务, 但是在辩护人向证人调查相关证据时, 却必须经过证人的同意, 这样导致证人是否愿意作证是其一种权利而非义务。二是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矛盾态度。修改前的法律有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过当庭质证, 方可成为定案依据, 但又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三是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及制裁的失衡。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人有作证的义务, 但是却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相应的制裁手段。四是法律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保障没有规定。五是法律未规定证人享有经济求偿权。

(二) 观念上的原因

1.证人的法制意识淡薄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 决定了其轻易不会出庭作证。有些证人作证意识不强, 反正有没有作证都一样, 法院同样会对被告人进行审判处理。

2.证人心理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大家对于上公堂、到法院这种问题极为避讳。这种思想对人们至今的法律活动发挥着消极作用。

3.证人考虑自身现有的人身、财产、安全利益是否遭到伤害

由于现行法律缺乏对证人的事前保护措施, 对证人的事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和难以落实, 证人普遍惧怕作证得罪某些人而遭受打击报复。

(三) 现实中的原因

1.审判人员受传统审判方式的影响

一直以来, 我国审判方式从审问式到控辩式转变过程相当缓慢。审判人员个体主观上对证人出庭的法律要求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证人不出庭, 只要其他证据确实充分即可, 这也就影响了其是否极力要求证人出庭作证。

2.司法人员缺乏对证人的保护观念

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对证人的事后保护措施, 但由于司法人员普遍缺乏对证人的保护意识, 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实践中对损害证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主动进行司法追究的寥寥无几;即便受损证人提出保护要求, 有关人员不够重视, 往往敷衍了事, 结果使证人保护制度形同虚设。

3.律师的心理障碍

在现实中, 常发生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伸张正义而触犯某机关或个人的形象或利益时, 蒙受恶意辱骂, 非法拘禁及至错误处理等遭遇, 使不少律师产生了恐惧心理, 严重影响了律师对证人调查取证的积极性。

三、刑诉法修改后证人出庭的司法保护

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种决定, 这种决定也是一种利益的选择。证人在决定是否出庭, 是否作证, 如何陈述案件实情, 往往会经过分析其作证行为的后果对案件裁判的影响来进行权衡, 从而做出判断。我们一直强调出庭作证的义务, 但是却疏于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法律保护, 导致证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 证人也就不想出庭, 不愿出庭, 不敢出庭了。

鉴于以上多种原因及中国法治意识提高, 本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比之前针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护措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有利于证人大胆地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走向法庭, 履行自己的职责, 完成自己的使命。本次新刑诉法出台后, 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具体化, 并且规定明确惩戒方式, 将促进证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服务于刑事审判工作, 也从广面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威。

(一) 对证人以经济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出庭作证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 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 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 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本条规定确定了证人出庭作证获得经济补助金的权利, 也规定给予经济救助是应当给予的补偿, 由司法机关作为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的经济补偿制度,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打消证人的一些后顾之忧。

(二) 人民警察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出庭作证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 “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 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 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适用前款规定。”人民警察列入证人的范围对于刑事审判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民警察常年作为侦察机关的主体, 在执行职务时所目击的犯罪情况能够如实反映情况, 并且能够迅速找到所目击情况的焦点在哪, 有利于法院快速找到该类证据的所证事实;二是人民警察作为证人出庭可以起到标杆作用, 有利于提升其他证人到庭作证的积极性。人民警察所适用的条款跟普通证人所适用的条款是一致的, 对于所目击的犯罪情况也是应当出庭作证的。其他证人一看到连人民警察都需要出庭作证, 在心理上肯定更容易接受其必须出庭作证的事实。

(三) 证人出庭以强制出庭为原则, 不出庭为例外

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建立对于刑事诉讼活动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修改前的法律只是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一种义务, 但是却没有规定证人违背这项义务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明确规定, “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 予以训诫, 情节严重的, 经院长批准, 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对于该条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在对于证人出庭作证方面, 我们国家采取的方式是“以强制出庭为原则, 不出庭为例外”。

在对待强制出庭方面各国也采取认同的做法, 甚至对不出庭的证人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手段。比如有可采取拘传、罚款或判处监禁、藐视法庭罪。我们国家在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方面正是借鉴外国的一些成熟的有益的经验, 明确规定了证人拒不作证和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 使强制证人出庭和处罚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当强制证人出庭成为一种常规, 法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制每一个证人出庭, 如果不出庭或者作伪证, 将会对其加以处罚, 那么证人出庭讲出事实真相便会成为无奈之举, 因证言受到惩罚的被告人对诚实证人的怨恨便会大大减少。被告人或许会这么想, “哎, 他也是没办法呀。法院逼着去, 去了还必须说实话, 我怎么能怨他呢?”

(四) 部分证人享有拒证权

证人的拒证权, 就是公民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充当证人或者就某些问题具有陈述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规定该部分证人具有免证权, 可以增强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因为这些证人与案件的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 从而导致其证言的可靠性无法确定, 这样也会干扰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同时, 也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社会关系的稳定性, 因为保护这些社会关系的稳定比维护司法利益更重要, 有时候“亲亲相隐”比“大公无私”更为有利社会的稳定。

四、如何在实务中贯彻新修改刑事诉讼法的新规定以及新的设想

(一) 我们以贯彻落实新修改刑事诉讼法中的新规定为契机, 确实做好证人出庭作证的工作

作为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 相比旧的法规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各地司法机关也会积极贯彻落实。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 坚决予以实施新规定, 应当形成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公安部到基层公安局、最高检到基层检察院各层司法机关层层抓落实, 一遇到新法律所规定的情形予以处理, 完善新的证人出庭作证规则, 确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早日达成证人出庭作证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效果。

(二) 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及法律措施, 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护机制

虽然我们国家这次修改的新刑诉法相比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但是针对证人出庭作证保护措施方面还可以更加具体明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人拒证权方面, 新修改的证人拒证权的范围只包括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 范围较小。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及特殊行业从业人员, 享有拒证权的范围可以扩大到被告人的近亲属, 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从事特殊事业的人员包括律师、代理人、公证人、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人员, 医师、护士等从事卫生工作的人员等。当然, 职业拒证权应只限于从事该特定职业而获得客户的有关秘密。二是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可以扩大。目前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为训诫、拘留。在外国, 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处罚方式就更加多样化和严厉化。我们可以多增加为拘传与罚款的方式, 加大对证人不出庭的惩罚力度, 以此来促进证人出庭率的提高, 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可以设立证人宣誓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德国、日本等国都有规定, 应当令证人宣誓。我们国家也可以设立证人宣誓制度, 证人在法庭作证时, 就其所提供的证言向法庭宣誓或者作郑重承诺以宣明他将如实作证。庄重的宣誓形式能增强证人的心理考验, 加重其责任感, 并使其充分认识作伪证的严重法律后果。

摘要: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法定证据之一, 它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证据。证人出庭作证不管是对于整个案件公正、依法、正确的处理, 还是对我国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规定的执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但摆正我们面前的是, 我国目前证人出庭率极低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对证人出庭的相关问题予以明确, 尤其是对证人出庭的司法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

关键词:证人出庭,新刑诉法,司法保护

参考文献

[1]左卫民, 周长军.刑事诉讼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贺卫方.具体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3

[关键词]新刑诉法;检察机关;问题;解决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各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中起到了强有力的警务保障作用,并在辅助办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绩,法警工作的发展势头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但是,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毕竟起步较晚,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相继出台,给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刑事诉讼法》、《条例》对法警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新刑诉法及《规则》对司法警察工作带来新变化

1.对取证工作的要求更高

(1)要求取证过程符合程序

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到总则第2条。《刑事诉讼法》第50条、54条规定,检察人员在进行取证工作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禁刑讯逼供和用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条例》第13条规定:“对检察官或者其他办案人员在一定场所的讯问、询问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应当及时提醒,必要时可以向分管检察长报告。”这一方面要求司法警察自身在协助检察官取证过程当中,做到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转变执法理念,自觉践行“理性、和平、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司法警察要对检察官取证工作的过程要进行监督,对检察官在取证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侵犯人权的行为及时提醒,必要时向分管检察长汇报。

(2)保护证人的安全

作为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保护证人的任务自然落在司法警察肩上。如何布置警力、采用何种方式、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执行好保护证人的任务,让证人没有顾虑地在诉讼过程中作证,法警部门需要在实践当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2.在强制措施中的作用更重要

从新刑诉法以及《条例》来看,在一般刑事案件中,司法警察可以代表“检方”协助并监督公安机关进行监视居住。在实践当中,对于职务犯罪的自侦案件,监视居住是基本由司法警察独立执行。这要求法警部门要选择最佳监视居住场所,合理布置轮岗执勤警力,严格办理齐全执行手续。

3.安全保卫工作压力增大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安保工作范围较宽广,《条例》规定,司法警察的安保任务包括保护自侦案件犯罪现场不被破坏,提押、看管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有关法律文书,保护出席法庭、执行死刑临场监督检察人员的安全,维护检察院办案区域内控申信访工作的秩序和安全等等工作。新刑诉法将重大复杂案件的传唤、拘传时间由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时间的延长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地机率增大,嫌疑人心理压力加重,更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执勤法警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状态。除了保护自侦案件的办案安全,司法警察还要保护检察机关、公诉人、法律文书的安全,这就使司法警察警力略显不足。

4.工作角色由单一的“执行者”转变为“执行兼监督者”

在强制措施中提到,司法警察可以作为检察机关的代表协助并监督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的执行。而在检察机关内部,司法警察的监督职能也在《条例》显现出来。《人民检察院办案工作区设置和使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办案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及其他涉案人员要在专门的办案工作区执行,司法警察以“管理者”的身份负责监控办案工作区内及办案周围的安全情况,并有权对办案人讯问、询问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办案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地提醒或制止,必要时向分管检察长报告。由此可见司法警察正在由单一的“执行者”向着“执行兼监督者”的双重身份转变。

二、当前司法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缺少人民警察应享有的处罚权,导致工作被动

《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在一定范围内应享有裁决权。而新刑诉法和《条例》都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处罚权,致使司法警察在工作当中工作不能主动出击。法律上没有赋予司法警察处罚权,只能暂时“控制”住嫌疑人,然后移送公安机关。立法的这一疏漏制约着司法警察的工作效力,使法警工作被动,甚至连自身的权力也难以保障。司法警察在行使“警权”时总是处于“被动防守”而不能“主动出击”,这严重制约了法警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第一,新刑诉法和《条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和司法警察司法处置的权力。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神圣严肃的司法工作要有强硬的“警权”支持和维护,所以检察机关及司法警察理应享有司法处置权。第二,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的侦查机关,享有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但是却要交由公安机关执行,这容易延误战机,错失办案最佳时机,导致犯罪嫌疑人潜逃、证据被销毁。所以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及司法警察享有执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权力。

(二)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的从属地位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条例》第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履行职责。这一规定限了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的从属地位,其不合理之处在于三方面:第一,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同为国家公务员,职务和级别上有的法警高于检察官,让检察官指挥显然不妥当。第二,《条例》中规定,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是互相监督、相互分工的。检察官负责办案,司法警察负责安全保障,并对检察官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如果从法律上把司法警察限制在检察官的从属地位,那么司法警察监督作用不会真正得到发挥。第三,检察工作接触社会矛盾较多,实践当中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在警务工作中,检察官没有司法警察更为专业。司法警察没有检察官的指令不能行动,那么极容易丧失战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检察机关内部对司法警察警务工作不够重视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检察官、司法警察职责虽是有所划分,但司法警察一般没参与办案,而是从事检察院内的杂务工作。而在司法警察规范化,施行编队管理之后,还是有相当部分的检察官甚至是司法警察自身仍然对警务工作定位不准确,在强调司法警察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之前,各院为方便行车,让大量司法警察做专职司机,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法警就是驾驶员,驾驶员等于法警” 的错误观念。对法规的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导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警机制,进而从思想上为“以检代警”、“检警混用”、“有警不用”提供了温床,所产生的后果是用警上的随意性和不作为。

(四)警队警力不足、警务保障不完备

按照规定,司法警察人数不少于检察院实有干警总数的8%到12%,但有的单位仍然不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且年龄结构偏老。新刑诉法和《条例》出台后,法警工作量明显增大,参与自侦、安全保卫、送达法律文书、管理办案工作区等多项工作给本来就人数较少的警队带来巨大考验。而由于某些地区检察机关对法警工作的不重视,对警务保障工作也没能做到位,远远达不到《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装备配备暂行规定》的要求,有些地区新进法警入职多年连警服都未能及时下发致使执法不便,警用装备不充足也严重影响着司法警察工作质量。

解决警力不足、警务装备不完备的问题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应通过招考等方式,从政法院校、警察院校、军转干部中招募优秀人才充实警队力量。司法警察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各种安全责任重大,检察机关应为司法警察的警务装备配备齐全,以避免因装备不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资料

[1]张金龙.刑诉法修改与法警工作改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3年9月(上).

[2]黄海东.司法警察如何协助执行监视居住[N].江苏法制报,2013年8月19日第006版.

[3]陈亦文.新刑诉法對司法警察工作的影响及应对举措[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月(上).

[4]冯志鹏.浅论司法警察的监督职能拓展[J].法制与社会,2013年11月(下).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4

20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部分考了63分,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考了14分,共计77分。在刑事诉讼法方面,主要是放在试卷二中考查,其中单项选择题考了18道题共计18分,多项选择题考了14道题共计28分,不定项选择题考了2道题共计4分,在试卷四案例分析中考了1道题计13分(本题共26分,其中刑事法部分大概占一半分值)。由于今年司法文书没有考查,并且试卷四案例分析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结合起来考,所以在考试分值上比的75分略有下降,回归到的水平(20刑事诉讼法考了62分)。

那么,今年刑事诉讼法的63分主要考查了哪些主要知识点呢?与20司法考试相比,可以归纳如下:

章节

年考试情况 年考试情况 共计分数 考查要点 共计分数 考查要点 基本原则 3 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1分);未成年被告人侦查阶段的权利(2分); 1 刑诉法第15条。(1分) 管辖 4 指定管辖的级别(1分);指定管辖的程序(1分);犯罪地管辖标准(2分); 1 军事法院的管辖。(1分) 回避 1 回避决定的主体(1分) 1 侦查人员的回避(1分) 强制措施 5 逮捕措施的变更(1分);监视居住会见的批准(1分);对外国人逮捕的决定主体(1);审查批捕的对象(2分); 2 司法拘留、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的差异与共同点(1分);

强制措施的变更(1分); 辩护与代理制度 4 辩护人的范围(1分);辩护律师的保密职责(1分);辩护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权利(2分); 3 辩护人与代理人的区别。(1分)侦查阶段律师所享有的诉讼权利(2分) 证据制度 13 非法证据排除(13分) 13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别(1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2分);书证的特证(2分);鉴定人的资格(2分);法定证据的种类(2分);询问证人的法律程序(2分);证明责任的分担(2分) 附带民诉 2 附带民诉的范围(2分);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程序(1分); 立案与侦查程序 6 控告、报案与举报的区别(1分);鉴定机构的设置(1分);扣押查封冻结措施(1分);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1分));检查的强制性(2分); 1 公安机关的立案问题(1分) 审查起诉程序 6 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1分);退回公安补充侦查的次数(1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1分);绝对不起诉(1分) 2分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2分); 审判概述与一审程序 12 被害人的诉讼权利(1分);补充侦查延期审理(1分);合议庭评议笔录(2分);扰乱法庭秩序的处理(2分);简易程序公诉人不出庭(2分);人民陪审员的适用(2分);终止审理的情形(2分) 11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的审查处理(1分);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的撤诉(1分);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1分);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2分);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2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适用条件(2分);自诉的调解、撤诉与反诉(2分) 二审程序 5 申请检察院抗诉的主体(1分);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2分);二审的审理方式和原则(2分) 3 上诉的形式与途径(1分);独立上诉权的主体(2分); 再审程序 2 再审的启动主体(2分); 3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2分) 死刑复核程序 0 1 高级法院核准死缓案件的要求(1分) 执行程序 0 4 死缓执行的变更(1分);执行机关的执行范围(1分)

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1分);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1 外国人犯罪的逮捕问题(1分) 3 刑事司法协助的含义(1分);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国籍确认(2分);

2013司法考试民法考点(三) 篇5

2013民法——债务承担的要件

2013民法——债务承担的概念

2013民法——债权让与的效力

2013民法——债权让与的概念和要件

2013民法——定金的效力

2013民法——定金的成立

2013民法——定金的概念和分类

2013民法——无效保证的法律后果

2013民法——无效保证的事由

2013民法——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2013民法——保证人与主债务人的关系2013民法——保证人与主债权人的关系2013民法——保证责任

2013民法——主合同内容的变更对保证合同的影响 2013民法——保证期间

2013民法——保证合同当事人及保证人的主体资格2013民法——保证合同

2013民法——保证的分类

2013民法——债的分类

2013民法——债的一般概念

2013民法——占有人对返还原物请求人的权利义务2013民法——权利推定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6

①民事法律关系(特别是民事权利的分类)。②表见代理、复代理、间接代理。③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荣誉权。④诉讼时效的性质、客体、期间、中断。⑤精神损害赔偿。

2.物权法:

①返还原物请求权(第34条)。②通过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和通过法律行为的动产物权变动(第9、15条、第23-24条)。③非通过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第28-31条)。④善意取得(第106-108条)。⑤抵押权。⑥占有的分类、占有保护(第242-245条)。⑦地役权。⑧留置权。

3.债法:

①无因管理。②不当得利。

4.侵权法:

①被监护人致人损害和被监护人遭受损害。②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③用人单位责任。④物件致人损害。⑤道旁施工致人损害。⑥公平责任。⑦医疗损害侵权。⑧共同侵权与分别侵权。

5.合同法:

①合同的成立(要约、承诺、格式条款、缔约过失、悬赏广告)。②可撤销的合同。③效力待定的合同。④债权人撤销权与代位权。⑤法定解除。⑥违约金与惩罚性赔偿。⑦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试用买卖。⑧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与法定撤销。⑨租赁合同(特别是转租、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买卖不破租赁)。⑩技术合同(特别是技术转让合同)。

6.婚姻法:

①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②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③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

7.继承法:

①法定继承人的顺序。②遗嘱继承与遗嘱的撤销。③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8.知识产权法: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7

关键词:刑辩律师,保障,刑事辩护权

一、我国刑辩律师执业的现状及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全国律师共办理刑事辩护业务245万件 (占诉讼代理总数的24.5%) , 年均办理49万件;2011年办理刑事辩护56.9万件, 全国21.5万律师办理, 人均不到3件, 这说明我国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辩护率多年来一直在低位徘徊。

除此之外, 部分律师在参与刑事诉讼中存在不严格依法履责, 不讲职业操守;采用不当方式干扰诉讼的, 不尊重法官、不遵守法庭秩序等损害律师形象的行为。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律师辩护制度有较大的进步, 但法律赋予律师的执业权利尚难落实到位, “三难”仍然是制约律师充分发挥作用的突出问题, 律师辩护意见未得到充分尊重, 有的还遭到不公正对待, 甚至是打击报复, 这些都影响和挫伤了律师从事辩护业务的积极性。

二、我国刑辩律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律师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我国的律师权利却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一) 社会对律师辩护的功能作用及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存在误解与偏见

社会公众至今仍有人认为辩护律师是在替坏人说话, 是帮凶的代言人。另外, 有些司法人员甚至部分党政领导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的监督、制衡作用持有偏见, 甚至抵触, 他们认为刑辩律师替被告人辩护会破坏国家的司法权威等等, 最后个别律师专业水准低, 这些都会影响社会对律师辩护的正确认知与评价, 从而影响律师在行使辩护职能时遭受非议。

(二) 从立法角度而言存在制度缺乏、不衔接及不完备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与新修订的律师法有关辩护制度存在规定不一致、不衔接问题, 造成律师法的新规定至今难以落实到位。如我国新刑诉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与我国《律师法》第35条的规定就存在明显的差别。依据刑诉法的规定辩护律师调查取证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而律师法的规定是凭相关证明即可了解有关情况, 两者的权限是由明显区别的, 律师法的规定明显要宽松一些。这些规定不一致、不衔接的地方导致律师辩护难以落到实位。

三、刑诉法修改对保障律师权利的完善

新刑诉法对旧法的修改涉及证据制度、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及特别程序等诸多方面, 着力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推动刑事诉讼的发展。其对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完善主要有:

(一) 科学界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参与刑事诉讼的法律地位

我国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只能“聘请律师提供法律帮助”, 现改为“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 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这就使得侦查阶段的律师不再处于尴尬地位。

(二) 刑诉法修改充实了律师担任辩护人的执业权利, 进一步强化了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 修改完善了律师的会见权。其次, 明确了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另外, 结合第39条和第172条的规定, 辩护人就可以掌握案内不论是不利于还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材料, 可望解决现行制度下辩护人“阅卷难”的问题。再次, 肯定了辩护律师享有的举报作证义务的豁免权, 规定辩护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的有关情况和信息有权予以保密。最后, 充实明确了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可以行使辩护的权利。

(三) 刑诉法的修改创设了律师行使辩护权利的救济和保障机制, 有利于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

新刑诉第42条规定辩护人涉嫌犯罪的, 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 并应当及时通知律师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共所属的律师协会。第47条规定辩护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 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这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制约、抗衡违法办案行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四、基于刑诉修改对保障律师权利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 我国一直在提倡司法改革, 今年10月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更是发表了《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 可见我国对司法改革的重视。白皮书中在加强人权保障中明显写入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足以见律师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以上保障律师权利的修改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以期望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律师的执业权利。

(一) 关于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与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问题

新刑诉对会见问题的规定可谓是本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然而早在2007年10月, 新《律师法》就对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作了规定, 但却一直没有被公安机关贯彻执行, 理由是《刑事诉讼法》还没有修改, 那么2013年新刑诉法生效后, 公安机关能否贯彻执行呢

(二) 关于律师行使辩护权利的救济和保障机制

新刑诉对律师行使辩护权利的救济和保障机制是通过42、47和115条规定的, 在笔者看来这几条的规定相对于之前的刑诉法而言是一大进步, 而且这几条规定的内容具体, 责任清楚, 对于检察机关既是权力, 又是责任, 更是考验。那么检察机关能否严格执法, 违法必究, 保障当事人及其辩护人的合法权益及诉讼权利, 维护程序公正呢这是否会变成一纸空文, 抑或是权力异化而阻碍律师行使辩护权呢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今后的执法。

五、总结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8

2013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共四大块,即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满分120分。每块的考试要点及变化简述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这一块分值仍是28分,题目则由7题变为6题。主要变化是第6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即把过去常有的第7题读图、片段作文等,与第6题的新闻概括、修改病句等进行整合、提炼,这样更加合乎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题给出两则材料,一则是有关谷雨的图文,一则是关于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要求学生看图文写出介绍谷雨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吃饺子习俗的材料内容,联系两则材料内容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该题综合了以往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要素,集搜索提炼信息、内容概括、语言运用、材料分析等于一体,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表达诸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这一块仍延续以往中考题量:一篇记叙文,5道题16分;一篇说明文,4道题12分。

记叙文《放学》说的是安安和几个孩子放学后在路上玩耍,未能按母亲计算好的时间准时到家的故事。本文第一考查的是整体感知,即整篇阅读,把握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第二考查的是故事的“铺垫”,这是阅读记叙类文章常接触的问题。铺垫可造成悬念,可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对理解文本很重要。第三考查的是“赏析”,可集中仔细品读某段文字,通过词语、修辞、细节等方面的运用,分析其对表现人物起到的作用。第四考查的是本文表示时间的词句的作用,说的是文章特色。特色就是突出的亮点,常常作为考查的一个点。第五考查的是对本文主旨的探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谈,看考生的认识和分析水平。后三个问题都是阅读的重要方面,所以分值也比较高,均为4分。

说明文《“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介绍了肌肉记忆的原理、特点等。第一个题是针对文眼、题目发问,使读者明确肌肉记忆的特征和原理,考查的是感知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二个题考查的点是说明文要素之一——说明顺序,考查的是对行文之间逻辑顺序的分析能力。第三个题考查的是文章首尾处的写作技巧,如何使文章“锦上添花”。第四个题考查的是对本文所介绍的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否知道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说合适的话。

三、古诗文阅读

这一块包括:古文4个题10分,古诗2个题4分。

古文仍是一篇课内(《桃花源记》选段)和一篇课外(《雪窦游志》选段)做比较阅读,侧重课内。课外文段有注释,可借助其理解文本。第一道题是考查词语意思,都是实词。与2012年不同的是考了“一词多义”,并涉及该文以外的篇目(《小石潭记》《出师表》《马说》),信息量明显增加。第二道题考查课内文段重要句子的翻译,要求更明确,译出大意和重要的词。第三道题是对课内文段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前一年相同。第四道题是通过对课内外文段的比较、对照,分条概括课外文段某一方面内容(如内容理解、事理分析),分值较大,为4分。对诗(杜甫《春望》)的阅读,先是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然后考查对用词的赏析。

四、作文

从形式看仍是一个全命题作文,一个给材料作文,两者任选一题。有一点变化是给材料作文要求由“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表述更合理。

趋势走向

语文考试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看的是考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考试命题要相对稳定的原则,2014年中招语文试卷结构和分值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仍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共120分(作文50分暂不会变化,其他三大块分值分布如有变化也是微调)。题型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精神,“积累与运用”部分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将会加强。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该试题会联系生活实际(如科技、文化等),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信息、比较探究、解读图表和运用语言等能力。

名著阅读考查,仍会围绕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思想内容等方面命题,但会更加注重对原著的细致阅读和认真思考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既熟悉原著的人物、情节、思想意义及作者、背景等,又有自己对名著较深刻的理解、感悟,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文体,说明文已连续考了两年,今年有可能会出现议论文阅读,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对议论文的知识、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要清楚明白,加强训练。如议论文三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对全文论证思路的把握,辨析、提取、归纳论点的方法,对论证方法的辨识与理解等。

对古文阅读中实词的考查,尤其是一词多义不可忽视。按照考试的连续性,今年还有可能再次出现此类试题。所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要归类整理古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列出例句和出处。

目前一个命题作文、一个供料作文两者任选一题的命题形式,既有明确的写作范围,又能发挥考生水平,符合作文考试要求,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应该是会继续下去的。命题不会简单地去追求所谓焦点和热点,所给材料短小但可写的角度不少,考生还是要留心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

概括地说,“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试题不会再增加,但会更精要,多在知识的记忆和字词句的基本运用上。对常见易读错、写错的三字、四字词语也要重视。对古诗要全篇背诵默写。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更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名著阅读篇目仍会是原课程标准中的(因本届毕业生用的是原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考查会更细致,如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等。现代文阅读材料仍会是选课外的,感知、赏析、探究这类题会加强,赋分也较多。古诗、古文(课内的)阅读材料仍会来自原课程标准规定篇目(50篇)。作为比较阅读的课外材料,一般是从某个角度,补充考查对课内外文段的思想感情、人物特点、表达方法等的理解。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课内文段。对重要实词的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应是重点,特殊句式和常见虚词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作文考试题会形式多样,但不会生僻、深奥,目的是让考生有话可说,看重的是表达的基本功和写作亮点。

方法策略

科学的计划、恰当的方法、有效的落实,这在复习和冲刺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的统一复习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有个具体的复习方案,做到指导思想明确,时间分配合理,内容确定准确,方法选择恰当。要统筹兼顾,扎实有序。

一般来说复习应有三轮:整册复习(明确教材意图,系统梳理要点,阅读作文结合等),专项复习(积累与运用等四大块及再细化),综合训练(以模拟考试和仿真试卷为主,查漏补缺)。

下面着重说说学生个人复习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夯实基础,训练基本功。中招要考的多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所以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从而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如对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是正确、规范、整洁,因此在平时答题和写作文时,就要认真书写,养成习惯,这样才不会考试时在此类试题和要求上丢分。

二是用好课本,延伸课外。课本是学习的材料,是知识的总结,是练习的基础,也是考试的依据之一。学好用好课本,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实践运用,语文素养就能日益提高。对正确识记汉字的读音和写法的考试,就来自于课本和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及形近字、多音字的知识与练习等,例如“迁徙” “创伤” “渡难关” “变本加厉”等词语。

三是每天识记,丰富积累。这一方法对古诗文的记诵以及作文语句和素材的储备尤为重要。对此可专设一个笔记本,根据个人习惯,计划好每天背诵、默写和抄录若干篇、段、句子,家长和老师监督、帮助学生完成,坚持不懈,就会大有裨益。

四是自己动手,梳理归纳。自己动脑动手,去梳理知识、归纳方法、总结经验,是很有效的学习,事半功倍。知识梳理包括三大文体知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作家作品等,方法归纳包括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图表的理解与表述等。

五是提升方略,有效阅读。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攻坚克难。一方面要在阅读能力上下工夫:把握文意(理思路、辨结构、说主旨、知细节等),概括提炼(对事件、事物、道理、情怀的理解和整合),品味语言(语句的含义、作用、特色等),手法欣赏(表现手法、写作技法等),及感受评价和联想迁移。另一方面要在答题方法上多练习,如理解标题、通读全文、认真审题、再读原文、解答试题等。对古诗文的阅读,先要把课程标准中指定的篇目学透彻,然后古文方面在词语积累、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课外迁移等方面多加练习,古诗方面在形象、情感、语言和艺术手法上勤于练习。

六是读写结合,熟练表达。作文几乎占试卷的半壁江山,不可掉以轻心。作文首先要有材料,即有东西可写,所以平时就要留心生活,关注报刊新闻,多读优秀时文并记下来。其次是能写出来,第一步是达到基本要求(如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通字顺、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等),第二步是有自己的特色(如感情真挚、意义深刻、构思不俗、语言有特点等)。因此,建议每周能写一个片段,读并抄写一篇文章,写、思、记、练相结合,努力达到熟能生巧。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9

立法原则是指导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确定立法原则时要考虑这样一些关系:

(1)需要与可能:立法的阶段性,立法的具体条件(社会、政治、经济)的配套;

(2)历史、现实与未来:立法的超前问题,立法的继承问题;

(3)客观与主观:人的能力问题,客观认识把握与主观表达;

(4)整体与部分: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法律自身的统一性、和谐性;

(5)专家与社会:专家意见与社会要求,“精英”与一般民众的认识差距;

(6)本国国情与全球化:本国的国情与他国发展的`历程,人类发展的趋同问题。

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为:(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则为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一)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

立法的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要求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立法活动都要有法律根据,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立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立法应当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避免主观武断、感性用事。

(三)民主立法原则

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在立法中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恰当处理各种关系,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应高度重视立法的技术、方法,提高立法的质量。

司法考试刑诉考点 篇10

一、出题风格和方法的总结

近年来,司法考试的出题方法和出题思路一直在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内容背后,往往又有着可以探寻的“痕迹”,将这些细微的“痕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近年来司法考试的特点与趋势。06年的司法考试将维持下列命题趋势:

1、注重理论考查。司法考试对理论性知识的考查逐年加强,的整个第三卷中,没有法条依据,直接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试题占9道,分值较高。06年将继续这种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方式。具体而言,06年司法考试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加强对基本理论性知识,特别是对民法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考查。同时理论题的分量有较大提升,如果考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法条,缺乏一定的民法理论功底,将很难应付这种局面。因此,大家在备考过程当中注意紧抓民法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命题“顾后而瞻前”。司法考试的命题者在设计司考题目时,一般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首先考查近年的考试知识点,再以这些已考考点为出发点,定位其在民法体系当中的“上位概念”,然后再立足于这个“上位概念”,确定其所包含的其他考点,最后从中选择一个或若干考点,作为本年度司法考试的命题内容。如、以及05年都考查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个上位概念,不同的只是每年考查的情形不同。面对这种命题方式,考生要注意:(1)重视历年来的考试真题;(2)在对于各个知识点分别地了解、掌握之后,应当将其放入民法体系的背景之下,进行再次认识;(3)训练体系化横向联系的复习习惯。

3、重视新增考点。司法考试历来重视新增的考点,例如,《合同法》新出台,当年在400分满分的前提下考查了60分以上的相关内容;05年司法考试大纲《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列入大纲范围,结果当年就有四道题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05年大纲将《道路交通法》选入,结果该法的第76条毫无悬念的被考查了。重视新增考点是司法考试历年来恒定不变的趋势,06年必然也会延续这种趋势。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该特别予以注意。

4、综合性考查增强。司法考试仍然会重复考查一些知识点,但是对于这些考点不再是以就题出题的方式简单考查,而是注重以多种事实和法律关系叠加的复杂方式考查,并以此增加迷惑性,提高司法考试的难度。这种综合性体现在:(1)法律事实的复合,即在案例中不再设计单一的事实,而是将多项法律事实揉杂在一起;(2)法律制度的复合,即不是考查单一的法律制度,而是在多项法律制度的区别中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例如05年第2题考查动物侵权,无偿帮工的转承责任以及一般的过失侵权;第52题,考查孳息和物的组成部分的区别。考生的应对方法主要是,冷静分析、分离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找到对应考点,得出结论。

二、年的考点分析

针对司法考试的上述命题特点和趋势,分析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近年的考试大纲,我们提示如下考点,希望能引起考生的重视。

1、民法总论需要重点掌握:权利的分类,特别注重形成权体系;自然人的监护制度;宣告死亡的条件和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代理制度,特别是与责任承担相关的问题;合伙债务的清偿;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要特别掌握企业法人超范围经营的效力。

2、物权法重点掌握: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方式;登记取得所有权的适用范围;原物与孳息的关系;主物与从物;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责任性质;抵押权的设定条件;抵押物在抵押期间灭失的风险;质押权的相关问题,特别是权利质押;留置权的相关问题;担保的竞合与担保的竞存。

3、合同法部分需要重点掌握: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包括:抗辩权和合同的保全,其中代位权和撤销权的相关问题要引起特别注意;合同的变更;违约责任,特别注意违约责任的体系,以及各种违约责任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三金”之间的适用关系);买卖合同的相关问题,特别需要关注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规则和所有权转移规则,特种买卖合同;赠与合同中的撤销权和解除权;租赁合同,需要注意不定期租赁以及租赁合同中的解除权;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中的责任承担;融资租赁合同的特点;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中的责任承担;运输合同中的责任承担;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和居间合同的区别;专利权转让合同中,转让的专利权被宣告无效或者撤销时,转让金是否返还;职务技术成果的转让;技术转让合同中的技术成果;技术转让合同中的生效时间。

4、婚姻法需重点掌握:婚姻效力(无效或可撤销婚姻);夫妻财产制度;离婚标准;离婚的限制;无过错方精神损害赔偿。

5、担保法部分,除上述在物权法中已经详细列举的担保物权各项考点外,担保法部分还需要重点掌握如下制度:担保无效的情形及法律后果;保证中的先诉抗辩权、保证人、保证期间、主合同变更与保证的关系;人保与物保的关系;保证合同与保证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担保法特别是其司法解释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良好的物权法理论功底加以记忆。

6、继承法需重点掌握:死亡时间的判断;代位继承;遗嘱继承;遗产的范围;遗产处理和被继承人债务承担。

上一篇:感恩节400字作文:学会感恩下一篇:疏浚工程监理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