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会总结(精选8篇)
社会实践报告会总结 篇1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第八届团学会学习实践部服务师生 提升自我一、活动简介
(一)活动名称: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会
(二)主办部门: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学习实践部
(三)活动主题:看科学发展,与信仰对话
(四)活动时间:2012.10.2715:00—17:00
(五)活动地点: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办405会议室
(六)参与人员: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及对社
会实践感兴趣的各年级同学
(七)活动形式:报告会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筹备期:
1.由张鹏飞负责通知和统计各社会实践队成员参会意向,于10月23日之前向活动组织人员汇报;
2.由宋庆路负责通知和统计各年级同学参会意向,于10月23日之前向活动组织人员汇报。
(二)拟定邀请人员:
1.邀请院里的社会实践立项较高的团队作报告;
2.发出邀请函,邀请实践队伍共6支。每位嘉宾分别针对不同的实践类型进行报告和经验交流;
3.了解并搜集嘉宾团队的资料;
4.将嘉宾团队的资料做成PPT;
5.根据嘉宾团队的空闲时间和与会人员的数量确定下来社会实践报告会的时间与地点;
6.邀请需到场的人员,并通知报告会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
7.针对社会实践报告会这一主题,制作海报2张,并提前3天将其张贴在13栋及21栋一楼宣传栏进行海报宣传。并且针对这一主题制作宣传横幅1条,提前3天将其挂在升华广场进行宣传。
(三)活动展开期:
1. 活动会场布臵
(1)工作人员提前约1.5小时到场布臵会场;
(2)调试电教等设备;
(3)安排好现场负责照相和写稿的工作人员;
(4)在大家进场的过程中放一些流行音乐活跃现场气氛;
(5)由工作人员负责组织签到;
(6)遇到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及时向负责常委报告进行安排解决。
2.活动流程
(1)主持人致开场白,介绍老师及嘉宾队伍;(5分钟)
(2)由团委书记王超老师讲话;(10分钟)
(3)由各位社会实践队队长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10*6=60分钟)
(4)自由问答环节:新生可以根据刚才队长介绍的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问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困惑的和社会实践有关的问题;(20分钟)
(5)由团委书记王超老师为优秀实践团队及个人颁发荣誉证书;(10分钟)
(6)主持人作总结发言,宣布社会实践报告会圆满结束;(音乐)。
3.活动后期
(1)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做好现场秩序维持工作,引导同学们顺序退场。并做好整理会场,归还借的道具,关好电教设备等善后工作;
(2)就活动的现场情况及会后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反馈情况,学习实践部
三、活动效果
(一)预期目标:
1.挖掘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并及时进行总结并以适当方式予以激励;
2.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总结表彰会、报告会、校园媒体等传统宣传方式和微博等网络新媒体途径,向广大学生宣传活动中的优秀事迹、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
3.把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4.深化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探索,展示表现突出、特色鲜明的实践团队的活动创意、活动内容、活动成果、活动成效及其创新亮点;
5.引导广大能源学子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总结经验,凸显成果,进一步激发我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实际成效:
此次报告会内容充实,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活动特色:
此次报告会中,能源院立项较高的队伍做了报告,主要讲了立项的流程和技巧,以及此次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展示了自己团队的成果。
内部进行总结分析,并写出此次活动的总结报告。
四、活动不足
(一)投影仪没有提前调试好,使报告会的开始向后推迟3分钟;
(二)通知不到位,没有通知各班班长组织本班人员提前到会;
(三)横幅未粘贴好,挂在墙上有褶皱;
(四)座位安排没有提前通知与会嘉宾,导致第一排空出两个座位;
(五)海报张贴位臵与新老生交流会相同,底色一样,不醒目,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六)由于会前通知工作不到位,导致各实践小组做报告人员未将他们的 PPT事先拷贝到电脑上,而是在他们到场后才匆忙拷贝上去,不仅造成了报告会时间的延迟,而且也对他们的演讲造成了一定影响,个别人员演讲时口头表述与 PPT展示不同步。
五、活动感想
此次报告会由于是第一次组织,之前没有经验,通知下发较晚,所以组织方准备不充分,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导致嘉宾的报告效果下降。在今后的活动中需加强重视,报账进行完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把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当作学习实践部的一项常规活动来进行。
针对此次报告会组织工作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找出了原因和解决办法。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学院的各项任务,同时将每项工作的安排计划正确并及时的传达给每个干事,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第二:做好干事的思想工作,进一步团结干事,充分调动干事的积极性,以增强部门内部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第三:重视每项工作,有任何不懂或者不会,积极向领导请教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我部新一任部长由于是第一次单独承担这种大型活动的工作任务,对业务工作和业务流程不够熟悉,导致出现了诸多明显的失误。此外,还有若干尚未被提出的隐蔽的问题存在。通过此次活动的教训,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我部将再接再厉,克服这些问题,努力发现和解决隐蔽性较强的潜在问题,尽最大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好。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工作做到学生满意、老师和主席团等各位领导方心,按时甚至超额完成学院各领导交给的任务。
附:经费开支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学会 学习实践部
2012年11月1日
社会实践报告会总结 篇2
1品种来源与推广
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紧凑型玉米中单808,四川省属龙种业生产的资玉1号,采用信息传播、发散品种介绍、做品种比较试验和示范的方法,开展推广工作。示范结果如下。
2增产效果与农民反映
在品比试验中,中单808每667 m2产量可达617.8 kg,比中单二号增产215.2%,资玉1号667 m2产量495.6 kg,比中单二号增产152.85%,干部、农民认定中单808是一个品质兼产量型的高产品种、资玉1号是一个品质兼产量的一般品种,这2个品种都具有推广价值的杂交良种。
在玉米示范中,以根据典型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比普通品种增产六成以上,普遍要求扩大此类型的品种供应。示范村、社经过技术员、农户现场考查,选择验收,均较推广品种明显增产,其增产幅度都在30%~100%,基本上消除了农户的疑虑。此品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3主要收获体会
参加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多,从农业推广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明确了影响山区农民采用行为的因素。以杂交玉米的运用推广为例,过去认为山区农民不积极采用杂交玉米良种,主要是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认识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除农民的素质不高外,还与山区玉米育种成果、推广方法和山区科技人员的行为改变有关。根据本人实践及大量资料表明:第一,推广方法较落后;第二,山区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不完全取决于农民,与科技人员和干部的行为关系很大。
4对提高山区玉米科技含量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投入,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选育山区杂交玉米良种,不断向山区农民输送科技星火,改变山区玉米生产稳而不高,不稳不高的局面。
二是影响山区农民大量采用玉米杂交良种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山区生态环境复杂,地域气候多。老品种是当地农民祖祖辈辈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一经选育成功便对山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否则便很难被山区农民接受。人为因素与山区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引种遭遇失败而产生的思维定势有关。他们认为,现有的杂交良种都是为北方农民选育的,在他们尚未看到杂交良种在当地的使用价值时,既不会轻易推荐,更不会推广。此外,山区干部的疑虑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在他们没有看到杂交良种的增产效果时,要他们下决心推广杂交良种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山区农技人员既是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也是科技推广者,他们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农民,还间接影响山区的村干部。因此,要想改变山区农民的习惯行为,必须首先改变山区科技人和干部的行为。
三是加大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具体办法:除要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试验示范外,还应采用信息传播、品种介绍和大搞示范推广等方法,造成一种大力推广山区杂交玉米新品种的氛围。让山区的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都能常在信息传播,对比观察中不断思考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
四是以选准对路品种为突破口,提倡多品种布局、集团当家。在现有栽培条件下,品种不对路是山区玉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种生育期偏长,躲不过高温伏旱。二是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各种需求。山区生态条件复杂,土壤肥力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需求不同,有的是种植玉米出售,需求产量型品种,有的农户是种植玉米自给自足,需求品质型玉米。因此在对路品种的选用上,应分类型、分层次合理布局,肥力较好的土壤选用中熟、中穗、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且带有山区血缘、熟期的优良品种。中、低等肥力选用带有山区血缘、熟期偏早的优良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扩大山区紧凑半紧凑玉米新品种面积。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3
关键词:铅;儿童健康;环境介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21-01
实践时间:2015年7月26号到2015年8月8号
活动地点:西宁,兰州,延安,乌鲁木齐
参与人员:王继文、杨蕊、罗润、胡静、韩雨岐、孟延蕊、蒲思颖、曹方琼、宋怡、李月、糟兰、虎艳
一、实践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总计800份,每个城市要完成200份的任务。是由调查员询问根据被问者回答填写。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西宁,兰州,延安,乌鲁木齐四个城市的儿童比较集中的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比较大的广场上随机挑选年龄在六岁以下的儿童,询问父母家人等一些情况如楼层数,居住面积,父母职业文化水平,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儿童的饮食卫生习惯等。
二、实践目标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调查及周围环境的分析,定量的分析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大小,为儿童铅污染防治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与医院等单位的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铅污染的危害知识,提高人们的保护儿童的意识。统计学处理: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儿童的行为饮食习惯的差异为后面的血铅值分布及血铅大于或等于警戒值的百分比做准备; 比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血铅值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三、实践意义
为了践行我校“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为了使自己在实践中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学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毕业工作做准备,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身,作为大学生,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主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也为了找出影响儿童血铅数值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基本参数,预防血铅超标,为制定我国防止环境铅污染,保护儿童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普及血铅中毒的知识。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满怀着期待与渴望,我们从西安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我们到达实践首战——西宁,我们稍做休息之后每人领到了25份问卷,李老师强调了问卷中的一些问题,详细讲述了我们问卷调查所需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孩子平常生活饮食状况母亲怀孕期间的饮食睡眠状况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并告诉我们一些降低血铅的知识,让我们把这些知识宣传出去。因为西宁少数民族较多,我们通过调查不同民族儿童铅暴露情况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孩子因为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同所导致的体内铅含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但这同时也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都明白这是考验我们的耐心和能力的时刻,我们满怀信心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老师跟医院的负责人打好招呼后,就把我们分成了两组,一组在门诊住院综合楼和藏区急救和诊疗中心大楼,二组在妇幼保健院。由于我在的第二组组要是给孩子着急看病的多,而且孩子也经常的哭闹,我们踌躇找被访问的对象,由于是第一天,我们也在慢慢熟悉问卷的问题,而且问的中途家长就带着孩子去看病了,走了导致问卷作废。所以一个上午每个人也只问了两三分,中午吃饭的时候,问了一下其他组的人,他们是在病房问的,相对来说病人的时间比较充裕,他们每人有4份,按照计划一个人每天要问13份。下午,医院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我们就去了广场和小区。由于现在很多父母都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所以有些母亲的怀孕期间的情况,他们也不太了解,这增加了问卷的难度。
在中心广场上,保安把我们当成了推销员买东西的了,我们给他看了问卷说明了情况才可以问。中心广场上,晚上7,8点的时候人很多。所以大家都问了不少,基本完成了。第三天,按照跟前天一样的安排,我们顺利的完成了200份的任务。接着我们就去了兰州,在甘肃省儿童医院,我和老师拿着介绍信和问卷去和住院部的领导去获得允许,之后我们才开始访问。再问的过程中,有的家长语气重了点我们有几个成员哭了,老师就过来却说有可能家长给孩子看病的着急心情把火发到你身上,不要在意,体谅换位思考一下,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必须用心对待他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认真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能敷衍了事,只有认真对待他人,他人才会认真对待自己。之后,我们到达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延安的调查没有西宁兰州那么顺利,经过四天努力我们最后还是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4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已然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中,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是衣食住行这种最基本的事情。古镇,作为老一代中国人及我们的祖先发展扎根的基石,其价值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在实地考察之后,得出了我们的结论。
一.古镇文化现状如何?
中国古镇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古镇却为数不多。古镇具有无比重要的存在意义。以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四大古镇(分别是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为例,这四个城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分别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具有鲜明的特色。对研究中华传统建筑,历史,人口,风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如今古镇虽然被保存了下来,但古镇在未来时期的发展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镇几乎全是单纯的依靠门票收入来带动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古镇以外的附加值。旅游产业要素比较匮乏,还处在就古镇做古镇的局面。
2.产品同质化明显。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区域化,古镇在全国的形式较少且相同的古镇在一大面积区域内重复存在,很难形成差异化的突破。
3.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目前,古镇大多是以接待观光客为主,还是典型的门票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休闲、度假市场,而后者恰好是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4.产业缺乏突破。目前中国古镇的旅游发展几乎全依赖于古镇的旅游收入,缺乏对古镇发展的产业突破尝试。
全国古镇众多,然而成功开发者寥寥。国内著名古镇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丽江模式
丽江模式,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通过建章立制,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其行动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制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
2.平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
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另外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镇,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
3.凤凰发展模式——经营权转让
实现经营权转让后双方对文物保护确立这样一条经营思路:景点文物是企业经营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经营、开发,取得良好的效益,从而更好地确保文物保护经费的落实和充分利用,而政府与旅游业强手联合后,双方积极打造新的旅游产品组合,城市建设、景点整修、环境保护、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古镇文化内涵丰富,它囊括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鲜活的表现,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呈现,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阐述,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直接见证。然而,在现代文明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下,许多古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了严重损毁,有的甚至永远消失。所以,如何通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文化与经济相统筹,社会与自然相和谐来保护与发展古镇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古镇建设发展中,首先要立足于“古”,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古建筑等实施有效保护,要保护古镇最传统的风格与特点。其次要立足于“新”,在古镇的建设发展中,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在保护传承的同时要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
二.北京的古镇文化发展如何?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还被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之
一、博物馆之都。北京在建国后仅用半个多世纪就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发达的现代大都市,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古镇被破坏,与之相连的古镇文化也逐渐消亡,加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古迹已变成赚钱的工具,早已没了它本该有的意义,人们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到处奔波,生活压力的过大让他们忙的几乎没有时间来舒缓心境,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古镇文化似乎没有什么用,城市管理者为了城市的发展,一幢幢高楼竖起,而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柏油马路延伸,而一条条胡同被改造。今日的北京,早已没有了从前浓重的古镇气息,而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说起北京的历史,不得不提到在这里的确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比如京剧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等等。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而这一表征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生命力也在日趋下降。说到四合院,在中国其实很多地方都有,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就有“和”的理念文化,然而,北京的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城市规划已经被拆除,盖起了水泥森林。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在苏州,人们称之为“巷弄”。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而且胡同也反映了北京人喜爱热闹的性子和北京人淳朴的民风,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的很多胡同都被拆掉或改造,没有被拆掉的也大都成了商业步行街,仅剩下的几条大胡同,比如东西交民巷已经变成旅游观光的地方了,文化气息已经没有以前的浓重了。
自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着力发展经济,却忘了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文化的匮乏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很多城市都开始了城镇化的道路,以北京为例,一幢幢高楼竖起,一间间四合院被推倒,一条条胡同被改造,如今在北京要找到一个有古文化的地方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北京的海淀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海淀”一词起于元朝,其历史悠久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今再去海淀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文化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由水泥堆砌起的森林,胡同被拓宽,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四合院被拆除,变成了一幢幢写字楼,从前的“中关村”已经不是一个村,变成了科技园区,而且它的扩张之路还在继续。北京是还留着很多古迹,但是古镇文化貌似已经所剩无几,古迹也沦为了赚钱的工具。城镇化或许让我们物质生活更加享受,但是城镇化过快的确对古文化破坏很大,而我们既需要物质生活,又需要精神食粮,精神食粮对于生活在北京这样大都市的人来说又来源于古镇文化中的那些精华,所以如何权衡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很难办的课题。
三.北京古镇文化被破坏原因几何?我们又该怎么做?
根据我们的调研,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
1.北京古建筑被破坏的早期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就被视作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大量政府机关和企业重要部门座落于北京,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和政治部门的存在有预示着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北京这座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为这些企业,部门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北京当初建设之时大量的土地被古建筑所占据,所以为了发展城市的规划者不得不拆掉大量的古建筑为北京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空间,只保留了一些名气大,影响力大的帝王宫殿,园林等等一些宏伟的建筑,而一些鲜为人知平淡无奇的古建筑却只能遭到破坏。但这作为发展的代价并不算大,中国早期人民需要摆脱贫穷,就必须要必要的拆除一些不重要的建筑,为未来腾出空间。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发展尽快脱贫而拆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必要之举,而且也没有对北京的古建筑文化造成积重难返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者意识不到古建筑保护的严重性,这无疑为北京古建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霾。
2.改革开放初期对古建筑破坏的原因:
改革开放引进了很多外国的企业和资本,大量的外国企业和资本进驻中国,使得土地前所未有的紧张。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手抓的政策,一边让北京城对外扩张,另外又加强对内土地的开垦,进一步压缩了北京古建筑的生存空间。其次,为了让古建筑能物尽其用,人们利用古建筑的游览价值,还在古镇内部大力开展商业,古建筑群内除了游客就是各种商铺和小贩,这不仅让去游览的游客难以体味到古建筑所彰显的历史的厚重感,更严重的是让古镇的破坏更加严重,很多古建筑早已不是原先的古建筑了,早已被一次又一次的翻修和改建,最终变得不伦不类,从而演变成为了商人挣钱的工具。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更是由于民众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匮乏。
3.现代古镇破坏的原因:
进入21世纪,北京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但是它已经逐渐淡忘了它也是一个包含了中国很多历史遗迹的,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直至今日在中国已经很少能看到有像样的古建筑群,被保护起来的只有那几个帝王宫殿和大型园林,真正能反映大众历史的古建筑群越来越少,即使存在也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商铺聚集地,各种打着历史的名号卖着普通商品的商铺俯仰皆是。它们充斥着古巷古镇,让所谓的历史体验变成了一场购物的盛宴,商业化的闹剧,人们在主场狂欢之余能体验到的历史也只是寥寥无几。古建筑似乎再不被保护起来的话就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跳梁小丑。成为赚取人们钱财却只能给公民带来廉价快乐和消遣的累赘。
不同阶段的古镇破坏无疑都是因为现代人们需要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古镇占地大用处有限,就变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然而历史证明,古建筑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有必要存在于城市之中的,他对公民了解城市的过去,体会文化的厚重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保护古建筑迫在眉睫。古建筑被破坏首先被问责的无疑应该是城市的管理者,他们的短浅目光,导致他们看不到古建筑和古建筑群对城市未来的作用。不仅如此,城市管理者在发展城市中不应眼中只有经济发展。中国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中国已经不是那个贫穷的国家,同时中国经济的上升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慢下来,思考如何弥补过去以为发展经济时,文化工作的缺失。
最后,城市的管理政策没有连续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政府官员换届频繁,管理缺乏章法,往往使管理缺乏必要的连续性,没有能够从始至终贯彻的政策和原则,这使得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区域困难,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以从政策层面上至始至终的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总结起来,城市管理者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远见,并且应当制定政策并从政策层面上稳固古建筑保护的根基。此外,还要合理高效规划城市地区,让土地高效利用,避免“鬼城”,“无人城”的出现,从根本上避免古建筑和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矛盾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古建筑保护的方法。
四.古镇文化缺失,影响的是什么? 古镇文化寄托于古镇,悠久的古镇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厚重的底蕴,更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文化支持。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慢慢转为单纯为了盈利的旅游景点,历史的气息被破坏乃至消失殆尽。镇虽仍存,但不再是原先的古镇,而其中的古镇文化,更是不复存在。更有的古镇,更是连躯壳都不存,被冲散在历史的洪流中。缺失的古镇文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可以说古镇文化的缺失对我们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物质上来讲,古镇的存在让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以往历史中能人巧匠们的伟大之作。诚然旅游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了古镇原有的文化气息,但如果只是单纯的出于让游人们欣赏古镇本身的角度,适当程度地开放古镇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那份美。笼罩在特殊意境中的古镇不同与其他自然风光那般雄伟壮阔,但那份安逸确实令人沉醉。而一旦将来越来越多的古镇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人们再想寻找这样一方安逸的土壤,实在是困难。精神层面上的更是不用说,古镇文化本身就是我国一重要文化,就如戏曲文化等,古镇本身更是可以位列文化遗产之位。古镇文化的缺失,就像是一方国粹的消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悲伤。在古镇,欣赏古镇建筑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领略古镇文化的氛围。就像不到朱仙镇,你永远领会不到它的年画乡土气息,它的五香茶干是多么可口。不去到江西,看看景德镇,你也体会不到它究竟为什么叫做“瓷都”,那种满镇都是烧灼瓷器的味道,就是它的古镇文化。想一想吧,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所有古镇全都消失了,再想看看中国的四大古镇,只能在网上搜一搜了,那时的我们会有多么的遗憾。不论是从视觉感官上,还是从文化精神上,都是全中国乃至世界的损失。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会永远的缺失那么一角。
而古镇文化为什么在今天缺失得那么快,数百年历史的古镇,为何偏偏在今天面临这样的危机。究其本质,还是源于今天这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试想,如果今天的人们仍然过着古代人的生活,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一水的平房阁楼,没有神奇的科技和忙碌的生活,有的只是那一份安闲和自在,古镇又怎么消失,古镇文化更不会离我们远去。如今这过快的现代发展,确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高速的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改变我认为是我们物质生活改变的源头。从生产到制造,科技无处不在,机械化、自动化地生产,带来的是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我们的食物更加多种多样,出行的方式也不再是单纯地双腿,汽车飞机等让我们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娱乐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一个小小的手机便能让我们乐不思蜀。然而我们的物质生活看似是提高了,但从某些方面来说,却也没有。诚然物质上来讲是变得方便了,但也有很多我们以前能欣赏到的东西现在不复存在,比如洁白的蓝天,不如从前那顿顿绿色的食品,又比如那成片成片的森林。而从精神上讲,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必然是紧张快速的精神状态。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没有人愿意掉队,愿意无所事事。每个人都高度集中于自己的事业和感情上。试想对一个普通的白领来说,每月所赚的钱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中可能就只是能够生活,又怎么可能天天悠闲地享受生活?而生活条件更好的人,也大多会去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为之努力,能安逸生活的人真的不多。人们的精神非常紧绷,而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选择的放松精神的方法也大多会是看看电视剧,玩玩游戏,或是在健身房出出汗,又有几个人能是真的放空自己。别看每到节假日古镇中总是游客饱满,但其中大多数人,在我看来都是走马观花罢了,只能是粗略地去观看一遍古镇的风景,至于其中的韵味,那份历史的气息,却是未必能得以体会。
古镇文化的缺失,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更是我们的心境。
五.立足现状,我们应如何迎回我们的古镇文化?
了解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之后,古镇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并存,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便成为了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
精神与物质,看似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实则并无冲突。只要掌握好统筹兼顾的思想,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与最大满足不是难事。
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发展之中,不少人对古镇文化理解不够充分,对现代文化的态度不正确,在规划城市中走入种种误区,不仅没有实现保护、发扬古镇文化目的,同时也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受抑制的状况。部分古镇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修复程度不足,或是在保护修复中存在着变更建筑形态、进行现代装饰等行为。如山阳漫川关镇对古建筑整体涂上一层涂层,使其丢失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传统文化的厚重之气,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避开这些误区,首先要汲取他人的教训,从其他地区的古镇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之中,预防、反省、并改正自身发展中的误区,让本地区的文化建设更进一步。
误区之一,则是人的思想的极端化,即认为传统的古镇文化和现代的建筑文化是水火不容的。实际上,在社会的各个层次的问题之中都存在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正在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两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也没有绝对的优劣,因此,任何试图全面发扬传统的古镇文化而抑制现代文化的发展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仅仅注重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传统古镇文化的保护,也会使城市失去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失去宣传特色,从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对于这样的误区,首先要理解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的存在,要用科学的、发展的、变化的思想来对待城市规划工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争取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促进,更好的发展。
另一个误区则就是对保护的理解的偏差,也就是说,认为保护就是要原封不动,与世隔绝,在原地封存下去。这种观点看似正确无误,然而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保持原封不动虽然算是绝对意义上的保护,然而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前景与潜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文物,久而久之,反而会衰弱而失去吸引力。也就是说,这样的文化保护,在短期内虽然有效,然而由于缺乏发展与变化,在长期看来,实则是没有做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要避免这样的误区,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文化失去了发展就是死亡。要做到对古镇文化的最佳保护,还是需要依靠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带动,让传统的古镇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融会贯通。
最后一种误区则是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改造。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许多原则没有把握好,导致古镇原有的居住结构、建筑功能、居民文化遭到破坏,尝试让古镇旧面换新颜,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于这一点,在实际改造的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改造的原则。在古镇文化的建设中,应该要以文化的传承为宗旨,注重保护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建筑文化,同时要保证每个古镇的建筑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古镇要有不同的发展政策与方针,不可在多个古镇应用同一方针,否则则显古镇文化千篇一律,丧失了独特性的文化,称不上是传统的古镇文化。在传统古镇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方法是赋予古镇历史文化新的功能等,同时可以保持古镇建筑外部风貌,对内部进行改造以充分利用古建筑的价值,同时也方便了古建筑附近居民的生活,有利于原著居民的保持,从而在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古镇文化的保持。
传统的古镇文化,是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了古镇文化的熏陶,城市会显得浮躁而没有底蕴,没有历史的厚重感。现代城市的服务,则是我们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为保持传统古镇文化而忽视现代的城市文化,最终会导致城市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受限等种种问题。要实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最大满足,一定要把握好统筹兼顾的思想,要保护传统古镇文化,也要发展现代城市文化。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两者相互交融,打造传统文化生活古镇,保留原居民的同时,从内部着手,改善传统建筑的各方面的功能,走“传统其外”,“现代其中”的模式,让传统的古镇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真正的有机结合,共同协作,共同促进,让传统的古镇文化提高城市、建筑的吸引力,同时以内部的优质的服务来提供良好的服务,正是这样,才可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实现最大程度的满足。
以上,便是我们本次社会实践所得出的所有结论。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游览了虽已残缺但风韵犹存的圆明园,流连忘返于西交民巷所带给我们的古朴气息。最重要的是,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也意识到了古镇文化对我们的意义所在。无论如何,让我们一起携手,用实际行动,护起我们的古镇文化吧!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5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实践则是川上的桥梁。如何使自己的理想,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具体的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较好的结合,是我们的知识进一步深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的方法。
从实践中走来,带不同任何精湛的技术,但带回了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收获。希望在进入社会之前,积累多点社会经验,提高素质,提早与社会来个零距离接触。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人合作等等。我相信任何的工作都能给我带来课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所以在这次实践中,我尽量投入到其中,尽心尽力去做调查。这期间所做虽无大事,但从点滴做起,所获亦匪浅。
这样,我就开始了自己的调查工作。首先,我在家做了接下来的工作流程、具体实施步骤。第一天,我来到政府部门和有关村委会,了解xx河的历史、基本概况,并向领导询问了关于xx河的治理措施,看到政府领导肯定的点头和满意的笑容,使我坚定了对这次调查的信念。第二天,我走访了邻居并向部分路人了解他们对xx河的认识。调查工作,难免有许多不适之处,也总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访问过程,有的人配合,但总有一些人不配合,甚至对你不理不睬。提问时,也难免自己会出现词不达意和笔录过慢的问题。有时还会碰见外地人,这时交流方式就成了问题。碰上这些,就只能靠自己的临场发挥了。第三天是我最累的一天,我从河的北头,沿河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河边的商店、工厂、居民楼、不法及不合理建筑,我都有相关记录。调查结束后,又要进行汇总分类,并查相关资料,对河的情况进行分析,还有几天,就只是用来总结和查缺补漏。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中,我用自己的汗水收获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完成了自己“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初衷,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几天充实而又有意义的日子。长辈赞许的肯定,路人诚恳的指点,一句句话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次实践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增长了实践操作能力,丰富了生活阅历,这将是我走向社会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学生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促进自身世界观的转变,通过了机关部门里的温暖,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体会到十七大的会议精神。更为自己日后就业指明了方向,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自身价值进行了一次客观评价,发现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深深的感觉到这些日子所学到的东西和学校的理论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领悟到:要想在日后工作生涯上有所发展,就必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增长必须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应该说很多的要求规定里面都有提及类似的能力,但我认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有而且扎实的掌握这种能力。独立的认知能力使你不拘泥于传统,这是个讲求效率和讲求实际的年代,有独立认知能力或许会给你带来创新的灵感和机遇。当然,这并不是偏激、摆脱。独立分析能力我自己认为也相当重要,特别是在某些大是大非面前,更应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坚持立场,否则很容易走弯路、走偏路。同时,我也会继续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是原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能为你的工作增加筹码。比如,在工作中能做到不循常规,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去完成任务。这不但能为工作赢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赢得领导或同事的肯定和表扬。再比如,讨论课题或写调查报告时,如果能用独特的思维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想法,这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盲目自大,也不过分自卑。社会实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帮助。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指尖流逝!回顾这次社会实践,我觉得很有意义。其间,我也深刻感受到“知识无限,能力有限”的含义。在日后,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我,积极向上。这期间,我留下的是汗水,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快乐,带走的是专业知识的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出事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为以前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而乱下结论的行为感到汗颜。这些不足,我将会努力的克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自己进一步更好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篇6
活动地点:南山
活动时间:2011年3月13日活动策划:张洪多
导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往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特质和精神财富,但是人口的过速增长及环境利用的无序、无度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社会经济受到影响,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着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政府大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公民对于环保的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义不容辞。
一、活动背景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同学们的热情。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今年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30周年,又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天水市林业局、市绿化办与秦州区林业局、秦州区绿化办在藉河风情线公园处联合举行了“践行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国际森林年,我们在行动”的植树节主题宣传活动,为响应“全民义务植树、建设优美天水”的号召,我党支部组织策划的“贡献力量,奉献绿色”3.12植树节系列活动在3月13日中午12点于南山拉开了帷幕。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发挥主人翁和团队合作精神。遇到挫折要
相互体谅,相互帮助,能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2.能力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每名党员、预备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要体现出各自自信勇敢的一面,发挥出绿色心情、绿色意志的一面
3.知识目标:了解“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有关植树节的活动”等资料,向大自然学习。
三、活动过程
虽然当天的天气没有任何征兆的变得出奇的冷,风也格外的大,但是参与活动的同学的积极与热情却是高涨的,他们更是早早的来到了预定的地点,准备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此次活动主要面向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一些思想积极地同学,但是或许是前期的准备与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得充分,过来参与捐款的同学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这个范围,许多积极的同学也赶过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活动在党支部副书记张洪多的致辞中拉开了序幕,现场的同学积极踊跃,大家纷纷拥上前去,争先恐后,纷纷向南山的泥土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我们每个人所能贡献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大家每一个人贡献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就可以成就一片森林。
四、活动意义
此次活动是我们工学院08机械党支部在2011年新学期开学以来的首次较大的活动,同时也是我们今年一系列党支部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活动的顺利展开,为我们以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们对以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作为学生党支部,我们应该切实得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应该发动广大的同学,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更多的事情。我们有如此多热心的同学,我们的工作怎么能不成功?大家努力团结在一起,我们就定能成功。党支部的作用就是要带领好大家,组织好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实实在在的做好自己的带头作用,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感受到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更好的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
此次活动同时也对我们党支部内部成员的相互协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家共同协作,共同为我们党支部的活动贡献力量,对于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为加强学生党员各项能力。终于深刻感受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义了。附: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一: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 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28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 “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北方地区以3月初旬,寒气未消,还不适于栽树之故,特规定植树式仍于3月12日举行外,造林宣传运动周延之清明节行之。并由该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7条,以便全国照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中国植树节的由来二:
我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三次改定。
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伟人,1930年国民党政府把植树节改为每年的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赝品》翻译实践报告 篇7
《赝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一篇五千八百余词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是亨利詹姆斯所有作品中最简明最轻快的一部。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 却因为突出的人物性格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现实与虚幻交织的情节颇具吸引力, 可见作者看待问题独特的视角。本文以一条珍珠项链为主线, 以珍珠的真伪为主要矛盾。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样一部篇幅不长的小故事里,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 对于每个人物都有精细的描写。
二、原文文本介绍。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坛首屈一指的作家, 他的文章对于人性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大多数作品都对人的内心活动有极其细致的描写。他擅长通过对比, 批判丑恶。他的代表作有《鸽翼》、《金碗》、《使节》、《一位女士的画像》等等。每一部都是传世之作, 无论是立意海慧寺写作技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aste通常译作《赝品》, 也有人译作《假的》。故事中伯母去世, 夏洛蒂和她的堂兄阿瑟, 也就是伯母的继子一同奔丧。阿瑟在伯母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铁皮盒子, 装着些仿制的珠宝, 夏洛蒂发现其中的一串珍珠与众不同, 推测是伯母当演员时受到的礼物。堂兄却勃然大怒, 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对继母的侮辱, 继母绝对不会手下其他男人如此贵重的礼物。机缘巧合, 美丽精明的盖伊太太发现了珍珠。而且确定珍珠是真的价值不菲, 并劝说夏洛蒂留下珍珠转卖给自己。然而夏洛蒂最终决定将珍珠归还给伯母的继子, 堂兄阿瑟。阿瑟依旧一副不听不信的样子。一月之后, 再次遇见盖伊太太, 脖子上的珍珠格外抢眼。可是堂兄信中说已经把珍珠摔了个粉碎。有一想, 其实盖伊夫人早就知道阿瑟的地址。
三、原文文本分析
全文通过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这样的叙事视角便于作者将故事全方位的显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清晰的展示出每个人物的动作神态, 不会受到视角的拘泥。同时也便于避开叙述者主观判断和个人感情色彩, 进行客观的描述。因为文章中涉及大量夏洛蒂的心理活动, 通过第三人称视角也更容易反映出主人公的纠结与挣扎, 更全面地体现出人物西乡, 也更有利于展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塑造方面, 文章中出现了三个显性人物, 夏洛蒂, 阿瑟, 盖伊夫人, 一个隐性人物, 夏洛蒂的伯母。在人物塑造方面, 作者可谓别具匠心, 下面将对于几个人物一一分析。文中对于夏洛蒂有以下五种称呼分别是:夏洛蒂, 姑娘, 年轻的女士, 年轻的女人, 布莱德肖小姐 (Charlotte, girl, young lady, young woman, Miss Bradshaw) 。在晚宴的那段描写中称呼变为了年轻的女士, 这时夏洛蒂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大户人家的管家了, 有自己的工作, 而且能独当一面。当夏洛蒂拿着项链幻想自己戴上项链的时候又被称作年轻的女人, 珠宝对于她还是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而在堂兄跟盖伊夫人眼里, 夏洛蒂又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布莱德肖小姐, 只是认识的一位没钱没势小姐而已。盖伊夫人也是个性鲜明的人物, 同夏洛蒂形成了鲜明的地比。作者用了一大段的笔墨描述这位美貌又精明的女士, 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透出女性的魅力, 话语中多次出现dear这样的词, 口是心非应该是她的强项。珍珠对于她来说极具吸引力, 从她对珍珠的着迷不难看出她渗进骨子里的虚荣关于阿瑟的部分主要在全文的开头和结尾, 在阿瑟的话语中较多使用drop, awful, cheap gilt, bad, nobody, nothing等这样情感态度较为强烈, 且负面语意的词汇, 不难感受到这位堂兄脾气暴躁。
全文在词句的运用方面, 多用简单易懂的词汇, 没有一丝赘余。对于人物没有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的铺设, 却又巧妙地反映出人物性格和故事脉络。文章看似词汇易懂, 句法简单, 每句话却又都是作者的细心安排。真正着手读起来又觉得文章难懂。细细分析揣摩之后, 不难发现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语言质朴又不失铅华。而且文章擅用重复, 比如Poor在全文中重复达十次之多。以及clicking the drawer (咔嚓一声, 锁上了抽屉) , 这个动作第一次由夏洛蒂完成, 表现了年轻的姑娘纠结中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咔嚓一声关掉了心中的胡思乱想。而第二次则是堂兄发出的动作, 表现出了堂兄的冷酷无情。两者相互呼应, 又对比鲜明。
四、结语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客观的分析有利于更好把我文章主旨, 了解主人公个性。翻译文本的分析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本次翻译实践对于文本的分析, 集中于视角, 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希望对其他译者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跃洪.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艺术特点.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方开瑞.论小说翻译中的人物视角问题.北京:中国翻译, 2003.
[3]李卉.小说的视角.重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安抚午休”实践报告 篇8
关键词:安抚午休; 催眠; 解压; 五行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32-002
夏季是校园偶发事件的多发季节,一方面是由于天气炎热的缘故,校园内的学生普遍存在做课业不专注、听课不专心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原因造成的焦虑和情绪急躁易怒现象。为了缓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南京29中初中部玉泉校区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张宁燕主任亲自开展了五行调理安抚午休的全新尝试,本次五行调理安抚午休的参与师生共2100多名,实验时间历时三个月,每天中午催眠安抚午休40分钟。经过近三个月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据比较:往年的季节偶发事件率数据比较,学生的情绪数据比较,课业专注度等关键数据比较。)
“安抚午休”是采用五行调理加催眠引导的结合一定的心理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的高质量午休。旨在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高效休息,以达到安抚情绪、消减烦躁和焦虑、缓解疲劳和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中国的生命哲学非常重视整体和系统的关联,我们的先人用“阴阳”和“五行”把所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状态,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孳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五行学说是一门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与共存的学问,是一种很可贵的理论方法。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单,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五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和渗透,比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具体的表现,就是五行在人体内部的体现。五行分对肝脾肾心肺,这是五脏,五脏又分别对五官,眼耳口舌鼻。比如肝对木、眼对木、主生发之气(五行又有五气之说)。
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木多无制,情重而仁厚。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当然即使这样,通过后天的自我控制仍然可以达到性格平衡。“安抚午休”通过对学生的五行调理,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内在平衡,让学生有效地释放压力,消解紧张与抱怨,使学生感受到内在升发的活力,生命在自在轻盈中喜悦地生长。
在调理五行的同时,辅以催眠,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感受由内而外的轻松与喜悦。身体内的压力、抱怨、紧张等都释放出去,放下急躁与固执,内心变得越来越轻松,伴随着内在的减压,身体也越来越舒适,充满活力与生机。1965年,英国医学会对“催眠”作出定义,即由他人引起被试一时性注意改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被试可以自然地产生火油言语或其他刺激产生多种不同的现象,如意识和记忆的改变,暗示性增加,出现一些非同寻常的反应和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人在被催眠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暗示。
现代的催眠术始于18世纪,是维也纳的一名医生发明的治疗方法,到了19世纪中叶,催眠方法逐渐被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采纳,催眠术被广泛推广开来。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中小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学业压力大,特别是临近中考和高考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的身心未发育成熟,不能正确有效的缓解压力,有时会出现紧张、焦虑和失眠等不良反应。因此,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业压力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安抚午休”用催眠引导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午休的质量,不失为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法。
接受催眠的学生处于一种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的状态,好像在做清醒的梦一样。通过语言的暗示,让学生进入到深度睡眠的状态。此时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放松,通过催眠,还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减轻学业压力,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疗愈,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为了解“安抚午休”效果,进一步改善方式方法,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特编制和发放班主任、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统计数据。针对学生的感受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在午休时感到放松并经常睡着的学生有1247人,占到了总数的68.4%。午休过后感到轻松或者神清气爽的学生有879人,占到总数的48.2%。午休后感到疲劳减轻的学生有1334人,占到总数的73.2%,说明“安抚午休”在大多数同学中间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午休之后,下午1176位学生,也就是64.5%的学生犯困情况明显减少,学生焦虑、烦躁情绪有所消减的多达1348人,占到了总数的74%。下午时听课效率有所改善的学生有1163人,占到63.8%。学生作业效率有所提高的有1029人,约为总数的56.5%。更容易控制住自己情绪的学生有925人,占到总数的50.7%。说明“安抚午休”在情绪控制方面有较大的效果。希望继续实行“安抚午休”的学生有1490人,占到81.8%,比例很高,“安抚午休”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此外,同学们还针对“安抚午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优美的五行音乐得到大家的赞赏,同学们建议音乐的种类可以再多一些尝试。还有9%的学生提出意见:有的老师会布置作业让午休时做;有的同学说话声音大,睡不着。
针对家长的看法和意见,共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0份。孩子放学回家后,烦躁、发火等情况减少的家庭有1332个,占到了总数的74.4%。孩子作业效率提高的家庭有1121个,占到总数的62.6%。孩子放学回家后疲劳状态有所减缓的情况有1411例,占到总数的78.8%。1235名孩子的情绪更加容易控制,占总数的68.9%。
有1638名孩子回家后主动与家长谈过“安抚午休”的情况或感受,占到总数的91.5%。希望学校继续实行“安抚午休”的家长有1569人,占到总数的87.6%。另外,在意见和建议中进行补充说明的家长,半数以上希望学校多开展此类活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在班主任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在第一题,班上大约有多少学生认真参与“安抚午休”,8位班主任的班级中100%的学生参与了“安抚午休”,占到了总数的27.5%。其它学生参与“安抚午休”高于50%的班级有14,占到总数的48.2%。低于50%的学生参与“安抚午休”的班级有7个,占到总数的24.1%。下午上课纪律有改善的班级有17个,占到总数的58.6%。班上打架、吵架等偶发事件减少的班级有13个,占到总数的44.8%。班上的卫生状况有所改善的班级有21个,占总数的72.4%。班上学生下午的听课、作业效率有所提高的班级有19个,占到总数的65.5%。希望继续实行“安抚午休”的班主任有24人,占到总数的82.7%左右。在有效回收的29份问卷中,6位班主任建议改善午睡环境,希望学校在教室统一安装空调,这样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善睡眠状况。4位班主任提出,“安抚午休”需要有老师在场,不然效果不明显,并且最好只播放舒缓的音乐。还有2位老师认为,有些学生没有午睡的习惯,不必强制午休,可以让他们自由安排,强制学生改变睡眠习惯反而适得其反。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安抚午休”提高午休质量,在午休时感到放松,减轻疲劳,提高下午学习效率,消减学生的焦虑、烦躁情绪,提高听课效果。安抚午休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高效休息,有效减缓学生压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疲劳感。学生放学回家之后烦躁、发火情况逐渐减少,作业效率有所提高,疲劳状态减缓,情绪更加容易控制,多数家长希望能够继续进行“安抚午休”。在针对班主任的调查问卷中,他们在肯定“安抚午休”的成果前提下,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建议,比如硬件条件的改善,安装空调,改善睡眠环境,播放舒缓音乐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睡眠条件的改进办法。
综上调查结果,“安抚午休”在学生中带来一定的积极效益,五行调理的理念在学生中得以普及,学校的偶发事件率明显较往年下降,参与“安抚午休”的全校师生无明显不适感觉,家长和老师能够普遍支持这样一种形式的午休形式,这是集体催眠的一次大胆尝试,这更是中医理论在经过中西结合创新模式下的发扬光大。在第一阶段的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根据家长、教师、学生反馈的意见继续改进办法,提高催眠的效率,争取把这一成果不断巩固和完善起来。我们也希望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下一学期能够积极配合“安眠午休”,使之这一成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社会实践报告会总结】推荐阅读: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总结09-12
电力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总结10-19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总结报告05-30
2011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报告08-22
寒假义卖报纸社会实践总结报告08-08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总结报告08-09
餐饮部社会实践总结报告09-06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工厂工作总结06-20
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报告07-15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总结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