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2024-06-18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共9篇)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篇1

学习围棋,不仅仅需要知道围棋是什么、怎么下,还可以多了解一些围棋文化、历史等。围棋文化的精髓与道家文化、禅理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围棋有着极其丰富的象征力,不同领域的人如文学家、哲学家都能够从围棋中领悟到深奥的道理,比如哲学家能从中看到世界的本源、礼佛者从中看到禅,参道者从中看到的是道。其实每一个人掌握围棋到一定程度,都一定会从围棋中参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而从围棋领悟到的“道”的深度和高度,则取决于你现在人生体验的深度,及对围棋的理解程度了。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能从围棋入门棋谱中领悟到些什么呢?

围棋的气

围棋是有生命的,有“气”才可以活着,有“两口气”才可以永远生存。对于人生的很多方面,也需要有“两口气”才会更加的长久。比如人生有了家庭和事业,才有意义;我们生存也必须掌握两种以上的技术或知识,才能长久在社会上发展下去。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只有单一的产品或服务。

围棋的段位

围棋实行段位制,围棋棋手现在的技术等级分为专业段位和业余段位,专业段位分为初段、二段、三段至九段等九个等级。初段最低,九段最高;业余段位分为1段、2段、3段至7段等七个等级。1段最低,7段最高。其实这种分段的方式同样可以适用于人生、工作、专业、投资、学习等方面的层次,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要突破和发展的领域,从高往低按九个层次定下标准,再开始要求自己学习和成长,并经常对照“段位表”,看自己达到哪一段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监督和控制自己成长速度的方法。

围棋入段比较困难,一定要做大量的功课:做大量的死活题、打许多著名的棋手的棋谱、老师的指导,再加上无数的实战,才可能上升一段。如此也明白了围棋是如何下的。同样,我们想在自己的领域想“升段”,那也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有所进步的。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篇2

一、关于“写什么”

当前,对于作文教学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很多学生拿到了作文题,往往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脑子里也不清楚这道作文题要自己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太愿意观察和思考问题,缺少心灵的感受与对话,更不能从生活中捕捉和感悟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

语文课程中的“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写”的活动,先要关注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中的“写”是课内的指导任务,也就是教师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拥有敏锐的目光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课内要完成的。而“什么”是课外的问题,是学生心理成熟维度的问题,不是语文课程一家的承包地、责任田。影响和制约学生“写什么”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生活阅历,二是精神境界、心态与情绪,三是认识社会、提炼生活的立场与方法。

关于高考作文该写什么,阅卷和命题教师通常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面对高考作文评价“不预设主题”这一标准,怎样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呢?我以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作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也不是为了解决写什么,才去追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能够唤起学生对作文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学生体悟生活的情感与主动性,指点学生到生活(也包括书本)的广阔原野中去汲取精神营养,能够把这些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学会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善于与自然对话——把自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敢于与身边的人对话——多关注别人的成长,体会人生的艰辛,在自我反思和相互碰撞中摆脱“小我”,提升“大我”,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倘若能够做到,“写什么”的问题就完全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怎么写”

关于“怎么写”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想清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然后才能做到说清楚和写清楚。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中心要突出,立意要深刻,议论要有针对性和力度,结构要完整,语言要生动等,事实上教师强调的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正确的废话”。谁不想自己的作品生动、完整?但关键是如何写才能做到教师所说的这些要求,我们缺乏具体的有效写作指导,这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矫正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审题与立意的对错不仅要看学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怎么写”。立意正确、突出的文章,可能因为学生“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平淡无奇。立意平平的作文,也会因为学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规定学生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确立了“写什么”之后,面对“怎么写”时,不妨设身处地去想:这篇文章要是让我来写,会写成什么样子,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从这样的角度去构思文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特别是从中还能悟出许多作文的道理来。因为,自己写作文,材料、思想等来自自己真实的生活,我们有理由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的写作方法。

三、从指导“写什么”入手指导“怎么写”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难教”与“难学”的“两难”现实。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写作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文教学也存在难教的困惑。学生对写作产生的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可写的题材,不知道“写什么”。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选择以“写什么”为突破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解决了教师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因此,作文教学应当先从解决“写什么”入手。

“写什么”就是寻找写作的题材,只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写作就有了基础,基础夯实了,好的作文就会产生。

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从语文教材入手,通过教学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既有极高的艺术性,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在阅读和欣赏范文的同时,教师应当从写作选材的角度去分析,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生活实践去发掘写作的题材。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从背影中反映出的父亲的形象,体会其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结合学生自己对父亲的体会和理解,加深认识,体味真情。背影可以体现父爱,那么,其他有特征、有个性的方面是不是同样可以体现这样的真情与真爱呢?由此可见,只要观察细致,同样会有所收获。

教材中的文章种类繁多,有说理的,有写景的,有抒情的,都值得借鉴。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去寻找相类似的题材,再思考文章的切入点,就可能产生新的立意。如以学生的家乡崇明县为例,古朴的民俗民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诱人景致,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创作的素材,也就有了“写什么”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要坚持源于生活写生真情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实,倾注自己的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也是丰富而广泛的。波澜壮阔的场景、惊心动魄的事件,虽然都是写作的材料,但它不易被中小学生所能把握,很难在数百字的作文里反映。点点滴滴富于情趣的小事,只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同样能反映生活,凸现主题。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思考也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些给了学生写作题材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有利也有弊,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源于生活写真情,并不是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而是要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力,而不是去写一些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脱离实际的内容。

怎样在生活、学习的环境里寻找到写作的题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实,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里,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感到生活平平常常,每天好像都差不多,找不到可以写作的素材,也就没有写作的冲动。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写作的题材,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自然风光、学校环境、班级里的人和事等结合起来,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渐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最后达到有写作冲动和写作激情的目标。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篇3

一、强化读者意识,体现功能写作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这个“读者”,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不会说假话、空话、套话,更贴近学生日常功能性的语言运用,此类习作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轻松,也感到很有意思。

在一次毕业班家长会前后,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三篇习作:

第一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当学生拿到家长会的通知后,我发现学生的表情特别丰富:紧张、担心、犹豫、矛盾……我眼前一亮,问学生有什么话要在家长会上转告家长的,学生纷纷说有。于是,我让学生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来。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全班作文水平都有提高,表现在:情感真实,语句通顺,错别字很少,平均字数在400~500字之间。连平时畏惧习作的学生也写出较好的文章。家长会召开了,我把交流这篇习作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并挑选了一篇习作在会上朗读:“亲爱的妈妈:您虽不像伟人那样有名,但在儿子的心里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些出自孩子内心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家长,他们纷纷要求看看自己孩子写的文章。

第二篇:《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向学生布置了习作《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并一再要求等家长走后才能写,结果这又是一篇成功的侧重于心理描写的习作。学生都写出了真实的想法,有的期待老师表扬自己,有的担心老师“告状”,有的因不知结果怎样而着急……个个写得情真意切,细腻丰富。家长会结束时,我告诉家长: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你的孩子,可以回家看看今天晚上的习作。使孩子与家长之间又一次得到沟通与交流。

第三篇:《爸爸、妈妈变了》

开完家长会的第二天一早,我布置学生一个观察作业: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有什么变化,随时记下观察内容,完成一份观察记录表。一个星期后,我又布置一篇习作《爸爸、妈妈变了》。因为有了观察记录,习作内容有了,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有的写爸爸一大早起来做了丰富的早餐,有的写妈妈不再因为我的成绩偶尔退步而唠叨,有的写爸爸开始重视我的体育锻炼。一位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变了,都变了,变得使我感到更亲切,变得使我更熟悉了。”可见,习作达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思想沟通的目的。

围绕家长会设计的三篇习作,都有明确的读者,都是为了日常的表达与交流,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因为有了读者的关注、评价与交流,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因此,明确的读者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有预想读者的写作更能给写作者以动力,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选择表达,体会到习作的真正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这一难题。

二、依托阅读教材,打开习作思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阅读的材料要通透。阅读教学中不能把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理解,应该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很多阅读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内容: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从教材编写意图看,这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图画内容很宽泛。应该选择一幅怎样的秋天图画?学生在选择或画秋天的图画时往往会受惯性思维的约束:大雁南飞、果子熟了、稻子黄了、枫叶红了……如何让学生从思维的框框中跳出来?本组课文对于这次习作选材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抒写秋之情;《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描写秋之事;《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呈现秋之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这是秋之声。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可以很好地为学生选材打开思路。

习作指导时,可以这样教:

1.请学生浏览第三组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写了与秋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述每篇课文写秋的不同角度。

2.组织讨论:你们认为秋天的图画中可以画哪些内容?(秋天的景、秋天里发生的事、秋天里的活动、秋天中特有的声音)

3.教师总结:如果写秋天里发生的事、经历的活动,可以学《风筝》一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写下来;如果写秋天的景,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课那样从几个方面(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写秋天,也可以像《听听,秋的声音》那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写秋天。

这种基于阅读材料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优势,凸显一组教材中可以为习作借鉴的因素,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打开习作思路,将抽象的构思过程具体化。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阅读对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的,它们会来。”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无痕的交融,在指导学生“怎么写”时,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迁移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与特点。

三、针对习作难点,点拨表达技巧

经常在部分教师的习作课中看到这样一些板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仔细观察、语言生动、内容具体”,这些理性的写作概念,是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需要具体的案例、可操作的步骤、有效的提示为他们搭建习作的“脚手架”。要提高学生“怎么写”的效率,关键是教师的指导要吻合学生的习作难点,要有全程指导的意识,在习作前的观察、习作中的指导、习作后的评改等环节,努力针对学生习作难点进行表达技巧上的巧妙点拨。

如,学生观察事物的难点是不会调动多种感官,不会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呈现典型的观察日记,点拨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11月6日 星期日 小雨

今天我在窗前做功课, 忽然听到身后有奇怪的动静。转头一看,原来是小猫在爬窗帘。只见它纵身一跃,蹿到了窗帘上,离地足有一米多。它还不甘心,左前爪抓着窗帘,右爪往前探,然后两只后爪使劲一蹬,又蹿上了半米多。它发现我在看它,也毫不怯懦,低头俯视着我,“喵”地叫了一声,好像在说:“看什么看,你也来试试看啊!”我被它调皮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作(如文中加点的动词),动物不会说话,观察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月27日 星期三 阴

我们的教室门前有一片紫色的花。它的枝是紫色的,很细。叶子上有细细的毛,摸起来软软的。一阵风吹来,三角形的叶子就像一条条紫色的小船在风中飘荡。花心是几根紫色的细丝,头上顶着一颗颗黄色的“星星”。我凑过去闻了一下,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这种花可真美丽啊!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可以按照“枝、叶子、花心”的顺序观察,除了眼观,还可以手摸(如“摸起来软软的”)、鼻嗅(如“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在具体可感的范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仔细观察要用到多种方法;观察要有顺序,写出来才会层次清楚;观察要边看边想,有时还需要长期、连续的观察;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又如,动作描写是学生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学生的难点是不会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目标定位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运用联想、夸张、反复等方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如何指导学生抓住动作写出人物特点?可以这样教:

1.请班级“跳绳高手”现场表演“跳双飞”,学生仔细观察动作。

2.观察后,学生抓住动作,用两三句话把跳绳技艺高超的特点写出来。

3.选择典型片段点评,关注学生怎样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表达。

片段1:只见她猛地跃起,离地甚高,两手拼命一甩,一次,两次!那绳像是有了灵气,从她腿下飞速钻过,极快!最后她如鸿毛落地,甚轻盈,完成一次双飞!

点评:语言干脆利落,有力度感;“猛地跃起、拼命一甩”非常符合跳双飞的动作,用词很准确。

片段2:她面带微笑,一点也不着急,她的下巴微微上扬,做好跳绳的准备。她开始跳了!她腾空而起,手在空中快速甩了两下,脚迅速地点在了地上,膝盖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她像一只轻盈的小鹿在敏捷地跳跃着。

点评:展现了“跳双飞”的全过程,“微微上扬、腾空而起、甩了两下、点在了地上、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观察到更多的细微动作,很有现场感,选用动词也非常准确。

教师创设了现场跳绳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作。在两个片段的比较中,直观而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动作描写的丰富性与准确性,也渗透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为学生细节描写的举一反三打下了基础。

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全过程中能够研究学情,敏锐把握学生习作的一个个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提高。也许有人会担心,教师教得多了,学生的习作是否会千人一面。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

在围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 篇4

一、创设情境, 将围棋教育融入幼儿园环境建设中

围棋具有以棋冶情、以棋导行、以棋养心、以棋立志的育人功能, 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是营造让幼儿学会“思想”的环境。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建设突出体现了围棋文化。在幼儿园长廊的墙面上, 张挂着围棋名家图片、围棋名人录, 介绍我国些著名棋手的生平事迹。挂着历代文人的“咏棋”诗及幼儿园围棋教育活动照片, 围棋活动室陈列着我园获得的围棋竞赛的奖杯, 布置有“围棋之窗”的宣传栏及荣誉榜。围棋活动室外布置的是围棋起源、规则、礼仪和名人小故事宣传版面等。 每个班级建立“围棋区域”, 区角以故事、名人图片为主, 用于对幼儿进行棋史介绍、棋艺探讨、体验交流。以围棋为特色的环境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熏陶着我们全园师幼。

二、展活动, 将围棋教育与道德礼仪教育相结合

陈毅元帅曾赋诗云:“棋虽小道, 品德最尊, ”说明围棋的精神、品格对于棋手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在围棋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中, 充分挖掘围棋的德育功能, 把围棋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 使之成为有效的德育载体, 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教育, 内容涉及礼仪教育、诚信教育、进取精神培养等, 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 贴近幼儿的学习实际, 能为幼儿接受, 也更能受到实际效果。例如在“围棋与做人”的主题教育活动, 先是“学棋学礼仪”, 通过“围棋名人的礼仪之道”故事会, 利用故事和儿歌内容, 教育幼儿做到学棋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懂得什么是友谊第一, 以棋会友;知道如何爱棋, 应该把棋视为自己的朋友和伙伴。接着是“学棋讲诚信”, 使孩子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围棋对弈要讲诚信, 从培养幼儿围棋的诚信意识引申出去, 教育幼儿以诚待人, 以信待人, 以礼待人。凡事讲诚信、讲礼仪, 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才能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往。然后是“学棋树人格”, 通过棋技培训和棋艺比赛, 体验挫折和成功, 知道信心是胜利的关键, 遇到挫折不气馁, 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才能转败为胜;使幼儿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 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及成功后的戒骄戒躁。最后是表彰和小结, “获奖幼儿感言”环节则让幼儿从伙伴的发言中明白要虚心好学,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努力学习同学的长处, 多渠道、多方位地获取棋艺, 懂得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道理。继而延伸到日常礼仪行为表现。

三、有效融合, 将围棋礼仪教育与五大领域教学相结合

在五大领域教学中渗透围棋教育内容, 使围棋教育促进幼儿在学科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在围棋和日常教学中尤其注意将礼仪教育融入其中, 例如:在围棋教学中, 我更多地利用语教学方法、情境故事导入、围棋儿歌等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方位领会礼仪道德, 如儿歌:“对局之前先问候, 猜子决定谁拿黑, 落子无悔好孩子, 收完棋具说谢谢。”初步的文明礼貌用语和行为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学成。又如在 数学“6的组成”等教学活动中, 有效利用围棋棋子和棋盘进行操作, 不仅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更让幼儿在活动中领悟数学操作活动和下棋定要安静不喧哗。事实上, 良好行为习惯的转变是点点滴滴培养起来的。再如在健康体育活动中, 我们做围棋操, 以自制的围棋为器械, 融入围棋动作和棋局变化, 做到听口令守规则, 有秩序, 能自律。由此,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四、和谐共进, 共同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

礼仪教育离不家园共建, 为了更好地将围棋教学和礼仪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我园专门设了“我爱学围棋”家长兴趣班, 培训内容主要以棋艺为主, 以及如何为幼儿构建具有学习围棋氛围的家庭? 在培训中,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再与家长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 针对孩子的情形做出教育对策。我们要求家长在和孩子的对弈中, 先做到遵守棋礼、弈德, 如果家长自身缺乏礼仪, 如何能让孩子“近墨而赤”呢? 唯以身作则, 出必行, 方行之有效, 须知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好教育环境。家庭中学习围棋是礼仪教育的良好环境, 在亲子围棋活动中, 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互爱、互让, 不但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还会提高围棋学习兴趣, 因为孩子都是希望父母陪自己玩的。

在日常教育当中, 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 做好教育工作。只有让家长认识到围棋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对孩子进行共同教育, 所以我们设的“家园联系礼仪专栏”不忘记经常提醒家长时刻学习围棋礼仪之道, 时刻做孩子的榜样, 这样才可以达到潜移默化、传身教的作用。

怎么写“玩儿” 篇5

从小时候到现在,同学们一定玩过许许多多的游戏,该写哪一种游戏活动呢?我们可以先从不同的角度去回忆:

在家里、幼儿园、学校、山坡上、大树下……我做过哪些游戏?(从地点考虑)。

在5岁、6岁、7岁……前年、去年、今年……上个月、这个月、最近,我又做过哪些游戏?(从时间考虑)。

我和爸爸、妈妈、同学、邻居……做过哪些游戏?(从人物上考虑)。

总之,一定要选自己最开心的游戏,记忆最深刻的游戏,令人难忘的游戏,有趣味的游戏。

妙招二:按序写作,详写重点。

显然,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那么我们就要按游戏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要把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游戏规则、游戏的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

详写重点,即游戏中最开心的场面,最有趣的场面。我们可以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把“开心”表达出来。除了这些正面描写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突出场面的精彩。比如我们在写足球比赛时,可以通过写观众的不同表现来烘托场上比赛的精彩。

妙招三:游戏真实,充满童趣。

怎么写场面描写 篇6

其实,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的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好的场面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细致、形象和生动地表现人物,为全文增添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把场面写具体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的内容,这两段话会给我们很多提示。

这天下午,上了两节课后,董老师一声招呼:“走哇,我们下楼玩会儿去!”同学们都说笑着下了楼,来到了大操场。我问董老师:“老师,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呀?”董老师笑着说:“踢足球,跳皮筋。”男生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女生却说:“还是老一套!我们以为有什么新花样呢!”董老师神秘地说:“今天可不一样,今天哪,女生踢足球,男生跳皮筋!”听了这话,我们女生高兴得蹦起有三尺高。老师拿来球,女子足球大战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十几个“疯”丫头, 追着足球跑,就像盘子里的炒豆,一会儿滚到这边,一会儿又滚到那边。虽然我们的技术很糟糕,但都非常卖力气。小个子蔺琳最勇敢,像个男孩子在场内横冲直撞,可她的脚丫子连球皮都没蹭着,只好空跑一场,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成了个小花脸,那样子真滑稽。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这时也像个野小子用力地冲杀,球到了她脚下,她甩开脚,使劲猛踢,“砰”的一声,球就飞了出去。瞧她那架式,多像个女球星。

这两段,描写的是女生踢足球的场面,写得非常具体。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1.明确交代出了时间——“这天下午,上了两节课后”。2.写清了活动(或事情发生)的地点——“楼下的大操场”。3.有具体的人物——老师、学生。4.详细记叙了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情节)——我们不常踢球,也不会踢球,简直是一场瞎跑、乱跑。在详细记叙情节经过时,作者又特别注意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写“面”(大家怎么踢)——大战开始了,“我们十几个‘疯’丫头,追着足球跑,就像盘子里的炒豆,一会儿滚到这边,一会儿又滚到那边。虽然我们的技术很糟糕,但都非常卖力气”。比喻生动、贴切。写“点”(个别人怎么踢)——“小个子蔺琳最勇敢,像个男孩子在场内横冲直撞,可她的脚丫子连球皮都没蹭着……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这时也像个野小子用力地冲杀……”,作者抓住主要人物的特点,以生动精练的语言,细致、形象地进行描述,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点。综上所述,要把一个场面写具体,就必须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这四方面内容。其中,“地点”要写清,它好似舞台,人物和情节都在这块地方进行着;“时间”要写清(或让人能够悟出),历时要短,是动人的“一幕”,长时间发生的事通常不列入场面描写的范畴;人物和情节,是记叙的重点,整个场面描写,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点”与“面”要紧密结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的经验。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发生的环境。

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思考板]

1.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如何把场面写具体?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篇7

关键词:围棋布局,构图,大班幼儿

围棋被列为古代名士六艺之一, 它的入门极为简单, 一个年幼的孩子稍加引导很快就可以上手, 但最简单的规则往往蕴藏了最复杂的变化, 围棋盘上共有361个交叉点, 从这361个交叉点延伸出的变化, 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变化繁多, 所以非常有趣。长期浸淫在这复杂、有趣和多变的世界中, 孩子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艺, 其智能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难以估量的。

布局是一局棋的轮廓, 以后的变化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中盘战和全局的主动与否, 因而它是一局棋的关键所在。

绘画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纸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 以表达作品思想主题和传达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活动。大班幼儿在自由绘画中出现了散点式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摆脱了地平线, 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 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他们开始注重画面的美观, 逐渐有了构图意识。

一、大胆布局, 高高低低真美丽

在形象分布方面, 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零乱式、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在处理形象主次关系方面, 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罗列形象、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形成主题与背景。

围棋的布局不同于围棋中的对杀和死活,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没有唯一正确的下法。布局强调棋理、前后逻辑和序盘构思, 重视着法的灵活性。可以说, 布局需要一个棋手充分发挥想象力, “决胜负之源于布局”, 孩子作品的优劣与布局好坏有关。

观察大班孩子的作品,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作品具有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方向性。在这种构图中, 幼儿将物体并排摆在一起, 代表生活中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物体。他们常把太阳、鸟、气球画在纸的上方, 把小草、小鱼、小河、小花画在纸的下边。这就是孩子们在美术构图中的布局, 他们已经能区分高的物体, 如太阳、气球, 鸟和白云, 把它画在空中。知道楼房、大树等比较高的物体要画得高高的, 小草、小鱼等物体要画得低低的。这说明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意识, 也知道了物体的高矮等要素该如何在作品中反映。

在围棋布局中, 我们常强调“占空角”“守角和挂角”。所谓的“占空角”“守角和挂角”就是控制住棋盘的两面盘端, 即控制棋盘的高处和低处。只有高高低低的布局, 才是有想象力的好局。孩子们在美术布局时, 也该高高低低, 让整个画面更美丽

二、合理构图, 抓住大场做文章

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主题, 且所画形象都与主题有关, 画面内容丰富, 画面上, 一些形象成为主体并有简单的情节。根据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开始根据情节创作, 进行多种形式的构图。

大场即大的场所, 也就是指棋盘上自己的地域和领地。可以把它理解为美术作品中的主体。一般来说, 大场都是有利于开拓地域的地方。在绘画过程中, 大班孩子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表现作品中的形象, 先勾画好最主要的内容, 然后通过添加一些东西充盈主题。

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美术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会强调让他们打破“均衡和对称”, 讲究突出重点, 抓住“大场”, 这样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更能鲜明地反映和升华主题。

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他们把主体尽量画得大一些, 突出重点。例如大班的主题绘画《愉快的课间活动》, 对大班孩子来说, 绘画的关键不在于任务“像”与“不像”, 而在于能否抓住课间活动这个主题, 教师主要的活动目标在于启发孩子们课间有哪些丰富的活动内容, 帮助孩子们想象在做这些活动时, 身体的动态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孩子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的主要形态。抓住孩子们这个“大场”, 把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姿态画得大一些, 并不过分要求孩子们把任务的线条画得如何熟练、生动, 而在于对各种课间活动的生动表现和丰富想象力, 让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课间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占据“大场”时, 还要考虑棋形之间的配置, 所谓“棋形好效率才会高”。在把孩子们的各种运动形态, 如奔跑、跳跃、捉迷藏等画好了以后, 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布局上的搭配。如在奔跑的幼儿的脚下画上跑道, 添上终点线;给跳跃的幼儿边上添画上树等, 感受孩子跳跃的高度;给捉迷藏的孩子添上陪伴游戏的小伙伴, 让整个画面更具童趣。总之, 合理布局, 注重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关系、空间关系, 让整幅画面更和谐。

三、控制走势, 抓住要点出新意

下围棋时, 当下到一个局部, 往往会听到“这是一个要点的说法。“要点”就是非常紧要的场所, 这些地方看起来的说法。这些地方看似不大, 其实价值很高, 往往关系到双方的劳逸与安危, 直接影响到全局。

儿童期的美术活动就是儿童情感的培养、情绪的宣泄、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对孩子来说, 就像是一种游戏。在观察孩子们的作画中我们会发现, 孩子们会有突如其来的创作灵感。这些小的灵感, 我们可称之为“火花”, 这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作品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是孩子独特的创意, 这些“火花”通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很多教师常要求幼儿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小朋友的不一样”, 这个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儿束手无策。其实所谓的“不一样”, 首先应提倡幼儿敢于创新, 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 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 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 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 等等, 让孩子能切实抓住这些“不同”。在控制好整体画面的基础上, 抓住“要点”, 画出新意。

例如, 大班绘画主题《我眼中的春天》, 大部分孩子表现的春天都是大树、花、小草、小燕子等春天的常见景物。但是, 我发现了几个特别有想象力的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画的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郊游的情景:蓝蓝的天空, 绿绿的草地, 私家车里洋溢的带着微笑的脸庞, 以及车窗外飘动着的快乐的音符, 天空中叽叽喳喳的小鸟。另一个孩子画的是自己在小河边嬉戏, 河里的水潺潺流动, 还有可爱的小蝌蚪, 河边的柳条轻轻漂浮, 到处荡漾春的气息。正是这些“不同”, 让他们的作品格外生动, 吸引人。有人说过, 外国孩子的绘画作品特别有想象力, 中国孩子的作品绘画技法特别好。最好能把二者结合起来, 达到更好的美术教育效果。其实, 丰富的想象力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但是有时候被大人扼杀了, 孩子常被要求涂着一样的颜色, 画一样的内容, 在这样机械的训练下怎能让孩子再有新意呢?

在孩子们有想象力、创意时, 请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求他们。让孩子们能抓住“要点”, 守住“火花”, 画出不一样的童心世界。

怎么写新书资料卡 篇8

过去在实体通路时代,编辑几乎不需要为新书数据卡烦恼。即使面对最计算机化的门市,翻开版权页抄一抄也就完工了,门市销售系统(POS)需要的数据并不多。但到了虚拟书店时代,新书数据卡的地位大逆转,资料卡里面的内容简介成为一本书最重要的门面。

所有在线读者能认识一本书的讯息,大部分来自新书资料卡,而一本书能为自己说话的唯一管道,也只有新书资料卡。新书数据卡变成在线时代书的身家、门面,或履历,或者更技术一点,成为书的“描述数据”(metadata)。

新书数据卡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而不会反转,不只是因为网络书店市占率一年比一年升高,也因为在未来电子书时代,我们也许再也没有纸本封面可以在实体书店接触读者了。读者唯一接触书的机会将只剩下新书资料卡,所有读者买书前会问的问题,都得靠新书卡解答。你得用新书卡吸引注意,产生兴趣,解答疑惑,完成说服,让他按下“加入购物车”的按钮。

新书卡是你书的代表人,也可能是你唯一的销售员,不管你是作者,是编辑,是出版社老板,还是哪个不幸要对书的销售担起责任的人,再怎样注重新书卡都不过分。毕竟你已经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自吹自擂,而网络书店基本上还会照单全收。

所以新书卡值得你花所有力气好好写它。

大部分天生贵气的书新书卡都容易写,畅销冠军,十几国翻译,得奖连连,作者威名赫赫,网络上口碑满载;这些书随便写看起来都是人生胜利组。然而大部分书都不是天生龙种,他们只是芸芸众书中的一本,作者不知名,主题不亲切,新书没有知名度,国外也没有排行榜加持,怎样为这种书写新书卡呢?

第一个关键是破题。书卡能不能吸引人往下读,破题第一句话至关重要。第一句话有威力,引起读者好奇,后面才好说更多事。如果第一句话不痛不痒,后面写再多都不会有效果。

怎样破题才有威力呢?这些年来我发现的秘密是,你需要戏剧性。

以前我写过“常有人买出境”包子店的故事。这一句“常有人买出境”就是典型的具有戏剧性张力的文案。我们会买出境的东西,要嘛是乡土名产,要嘛是贵重稀有,包子这种大众食物,既不是名产,也没有很贵重,凭什么会有人常常买出境呢?于是这样一句平铺直叙的广告词,因为跟常识冲突而产生了强大的戏剧张力。

连包子店都可以找到充满戏剧性的切入点,一本书会找不到吗?许久以前我出过一本人类学的书《瞧这些英国佬》,书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在英国本土口碑很好,但快要出版的时候碰到麻烦了:人类学?普通读者对人类学没兴趣啦。英格兰?台湾人谁会想看英国人的民族性?从营销到业务,每个人都对这本书非常悲观。

我不断解释说这本书多好看,英国人的社会禁忌多好笑,但对业务人员而言,就是没感觉。最后不得已我必须承认,我还没有真正挖掘出这本书的力量,它还无法跟普通读者沟通。怎么办呢?茫无头绪中,我开始想,只是好笑恐怕不太够,它得让人大吃一惊地好笑才行。

我重新检查这本书。它是一本认真、严谨的人类学著作,它把传统用在原始部落的调查方法用在自己同胞身上,它研究每个人类学者都会关切的主题,禁忌、仪式、宗教、不成文行为法则……它是那么样的学术,但又是那样的好笑。严谨的人类学著作在刻板印象里感觉可不是能够拿来消遣的,他们和好笑之间有着天然的戏剧张力,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我们的新书卡就有了一句很棒的破题:史上最爆笑人类学田野调查。

这本书后来在誠品新书榜上待了三个月,出版至今总销量超过万册,而它出版前几乎没有人看好。我不敢说卖得好全是破题这句话的功劳,但我相信这个破题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果破题有威力,连人类学的书也是卖得动的。

戏剧性是介绍新事物最有效的技巧。苹果粉丝一定不会忘记,当年贾伯斯首次介绍苹果超薄笔电MacBook Air 出场的那一幕,贾伯斯从讲桌上拿起一个牛皮纸信封,那看起来没什么厚度,但他像魔术师一样从里面抽出了MacBook Air。全场欢声雷动。

这个镜头甚至成为贾伯斯被人传颂的经典之一。这就是戏剧性的威力。

戏剧性从哪里来呢?戏剧性并不是用一大堆伟大的词藻堆砌出来的,也不是你用尽力气大声喊就会跑出来。戏剧性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必须要有长篇剧情,一张静态照片也可以产生戏剧性,一本书,一段话,一家店,都可以产生戏剧性。

戏剧性的关键,是冲突、反差或者惊奇。让你料想不到,让你叹为观止,打破你的常识,让读者不自觉地说出“真的假的?”戏剧性就出现了。

要做到这件事,你的文字要暗示出两种落差剧烈的情境,例如读者心中的常识是A情境,你的句子打破那个常识成为B情境;常识越根深蒂固,打破的落差越大,威力就越强。

不一定要把两个情境都讲出来。如果采用打破流俗,打破刻板印象,打破一般成见的模式,因为情境A存在于读者心中,不用你说大家都知道,这时候只要说出情境B,你的任务就完成了。

但我还是要再强调,戏剧性并不是闭门造车幻想出来的,戏剧性经常需要对书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对书的写作背景脉络有更全面的理解,你才有办法在那里发现足够惊人的戏剧性。戏剧性要跟书的核心主题直接相关才会有威力。

如果我们怎样都找不到一本书的戏剧性怎么办呢?恐怕你得先问一下那本书的“要害问题”。要害问题通常像这样:

已经有那么多养猫的书了,还有必要再出一本怎样养猫的书吗?

这个作者前一本书好像不是很成功嘛,你们为什么还要出第二本?

这本书讲的都是国外案例,在台湾能派上用场吗?

莎剧已经有梁实秋等名家的译本了,为何还要再出新人的译本?

……

你得找到那本书最让人质疑的要害问题,并且提出不容辩驳的坚强理由,证明你的书非出不可。你提出的问题杀伤力越大,后面建立价值的力量也就越强。

新书卡不能只有破题啊。没错。但第一,好的破题是成功的一半;第二,当然你可以说本文谈的是破题,但我宁可说这里谈的是“如何寻找一本书的力量”。

且看古人怎么写“愁” 篇9

“愁”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

这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长度,还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愁”的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愁”的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词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愁”的数量

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以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眼中,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愁”的声音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写出的“愁”,是丝竹鸣奏出的乐章。“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的“愁”,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几叶秋声和雁声,愁人不要听。”万俟咏的“愁”,是秋风萧瑟,是鸿雁悲鸣。

“愁”的色彩

“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裴宜直看到的“愁”,已经悄然爬上了望乡不归者的双鬓。而在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人眼里,“愁”却又染上了淡淡的绿和苍茫的暮色:“莫上高楼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赵执信诗中,愁思已寄托于柳叶变青,继之不忍再见它长大长绿,回首一瞥处,是无奈的暮色苍茫。

王实甫笔下的“愁”,变成了缤纷飘落的红色花瓣和一碧溪流:“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贺铸之言愁,更令人可惊可叹:“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弥漫无际,铺天盖地,有声有色,会飞会长。

“愁”的生命

辛弃疾曾言:“欲上高楼去避愁,愁還随我上高楼。”而杜牧的“愁”,则像一个忠诚但并不讨人喜欢的仆人,即使在你的睡梦之中,他也伴随你;一旦你醒来,他又站立在你眼前:“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愁”不但来去自由,而且速度惊人:“江南人去路缈。信未通,愁先到。”正当绿肥红瘦之时,周邦彦所说的“愁”,如顽童般缠绕着你,且天天长大:“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上一篇:小学美术《年画》教案下一篇:发展党员考核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