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2024-09-13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精选13篇)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篇1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一)你很专注地干过一件事情吗?专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一旦达到那种状态你就没有了一切杂念,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点。那么你距离成功不远了。

日前,联通沃商店推出的一款名为“阿火”的手机游戏,恰恰涉足了这一领域。“阿火”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嵌入了专注力测试的功能。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获得提升专注力的机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注的精神也是一直提倡和推祟的。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句古语是这么说的: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苍鹰,一种是蜗牛。苍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慢吞吞的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对人类而言,能够于众生中脱颖而出者实属少数,这些人又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资质优越、天生异禀,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数这样的人还因不知学习而沦落了;另外一种人就是蜗牛一样的人物了,早早就知道自己是常人,却仍然立下鸿鹄之志,凭借后天的坚忍和努力,同样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总体而言,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都是善于运用专注力量的人,无论是运动员、军人、科学家还是高级技工。据报道,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把专注力的训练当作宇航员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引用“阿火”的格言:静静地享受游戏的快乐,静静地享受专注的幸福。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二)专注的力量一书阐明了专注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引导人们如何从基础开始,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达到成功,是一本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好书。

这本书分为八章,从八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专注对于事业以及整个人生的重要性。首先,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专注如何开启了成功之门,唯有专注如一才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第二章高度焦距、往我,往往能创造奇迹;第三章到到第六章,分别阐述了专注对于经营、工作、细节、领域的重要性,只有把蛋糕做大、做好每一件事、工作力求完美、在专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事情;而第七章和第八章两张,则阐述了专心致志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专注目标、坚持目标不放弃才能获取事业上的成功。

玖过此书,受益匪浅,如醍醐灌顶。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而专注,才会产生力量、才会获得成功。专注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在刚刚从校园的象牙塔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里,()虽然,我们在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得到了极大地补充,但是,在身心的修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我们会显得急功近利,总想在没有付出时就得到回报。而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专注,对于任何渴望成功的人,尤其是对于追求卓越的职业人士而言,是必备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专注,是事业成功不二的法则。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此书对于我具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里,我一定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和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都投入到选择的事业中,为建行创造辉煌业绩、为自己创造人生奇迹。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三)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可能不一样,但是成功者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专注!什么是专注呢?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专注就是长时间的全力以赴,专注就是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科学家几十天甚至几百天,重复着一个实验是一种专注;学生每天上八节课,每节课都能认真听讲是一种专注;外科医生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也是一种专注。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专注,专注可以获得大大小小的成功。

爱迪生专注于寻找灯丝,专注于实验最终为人类带来光明;比尔.盖茨专注软件的开发,造就了微软帝国,带来真正的计算机革命,个人也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世界首富;居里夫人十几年如一日专注于从小山似的矿石中提炼放射性元素,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陈景润专注于数论,终于攀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对学习而言,专注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专注可以听懂难懂的问题,专注可以攻克一道道的难题,专注几分钟就可以背会一串英语单词,专注一小时就会学会一个章节的内容,专注一天扫除学习的障碍,专注两个月就能使落后的学科变为先进,专注一年每一科都能成功。

不论对儿童还是成年人,专注都是成功的品质,有位心理学家讲,看一个儿童有没有出息,上学前看他玩的是否专注,上学后看他听课是否专注,拥有了专注就可以拥抱成功。一个儿童拥有了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做作业的习惯,专心做事的习惯,学习成功是个必然,成绩好只是一种结果,日后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一个成年人只要专注于他从事的事业,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天长日久,他就能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家,所谓专家就是通过专注成名成家。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有些人甚至聪明过人,智力超群,但是他们缺乏专注的习惯,集中精力几分钟对他们来说就是难事,集中精力几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煎熬,他们总是做一件事去想着另一件事,听课或听别人讲话总是开小差,他们有太多的爱好,大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太多的乐趣,他们唯一缺的就是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这种人是聪明的傻瓜,是聪明的失败者,让我们专注听课、专注于做事,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专注自己的事业,让我们通过学会专注来走迎接成功,拥抱成功。

专注的力量读后感 篇2

可能心理学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今年63岁,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职称的女性。在美国心理学界,她是一个异类。一件小事足可以说明她的异类程度。

去年夏天,一个朋友给她讲了多年前在印度的一次奇遇。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位宗师,请路人一起拍了照。他们用两台相机,拍了两张照片。但是,照片洗出来以后,站在中间的宗师却不见了。

一个科学家似乎不该相信这种灵异故事,但朗格教授却把它写进了自己的博客。她说,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或者无稽,是因为他们思维封闭,没有向可能性开放。

朗格教授用一词之差来解释她的研究与传统心理学之间的差异: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而她研究的是“可能是什么”。

她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可能性心理学”,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而是寻找个别的可能性。在社会科学中,与实验假设不符合的数据会被视为“噪音”,比如在研究年龄与记忆衰退之间的关系时,一个记性极好的老人往往被忽略掉,但她研究的重点恰恰是这个老人,因为这个老人身上包含着同样真实的特质,是人类思维中尚未被发掘的潜力。

朗格教授热爱网球。年轻的时候,她摔断了脚踝,医生说她从此会瘸腿,再也不能打网球了。但现在她双腿健康,仍然在打网球。30多年“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践,使这位心理学家将身体和心灵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度过了一段非凡的岁月。她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她不敢尝试的。当别人告诉她“不”的时候,她一定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

什么是专注力

“可能性心理学”的第一个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但人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观、惯例、偏见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当然的结果,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者认知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过一个“复印机”实验:几个人在排队复印东西,实验者问前面的人能不能让他先复印。只要这个实验者给出了理由,人们通常都允许他插队。有趣的是,这个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却并不重要。无论你说“对不起,我赶时间”,或者“对不起,我想复印文件”,人们的反应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没听见你说什么,”朗格教授说,“而是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你说了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像在复印机实验里的那种“自动”状态下做出的。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在某个情境下是怎么反应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反应,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专注力”。在她的学术生涯中,这是一个核心概念。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关于周边环境的,无论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聪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而那些我们多年来称之为“智慧”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疑起来——事实上,在她看来,世上没有什么是不能置疑的。

为了适于生存,我们的脑海里保存了无数的规则与分类,以快速有效地指导当下的行为。这也是文化对人的教化功能——通过传达“绝对”的概念,我们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这无疑带来了稳定,但也让我们付出代价。因为很多时候,情境已经变化了,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那些规则和分类,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

从这个角度而言,“专注力”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存疑和追问,从传统、权威、成见、惯例、约定俗成中,收复自己的头脑,对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一句,“真的吗”、“为什么”、“万一呢”。

朗格教授认为传统医学的问题也在于此。医学是一种不完美的科学,它能提供的只是概率,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到了病人那里,却经常被作为唯一的正确答案接受下来。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一旦落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没有一个人是概率,没有一个人是“大多数”。

“我并不反对传统医学,”她解答道,“我只是反对对医学测试和医生的无条件信任与依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无意识状态——我们太容易接受一种疾病的标签了,比如癌症、抑郁症等。”因此,在朗格教授看来,人类的潜能很大程度上是被“无意识状态”抑制了,“一旦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你就不会愚蠢到要去尝试。但如果你意识到这个结论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就开启了一个可能性的空间。”

“因此,训练专注力的第一要义是接受‘不确定性’。”朗格教授说,“当你对某件事情不确定的时候,你会留意到问题和差异,你会向可能性敞开,创造可能性;反之,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很确定,就很容易陷入单一化思维,不再关注那些可能与之相反的信息。”

“现代人应该对‘不确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说,“‘不确定性’才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状态。现实从来不是静止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返老还童的可能性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新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电影主线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一个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朗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她接着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视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朗格教授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

专注的力量 篇3

为什么中国企业会如此的脆弱?中国不是经济危机的中心,只是一个受到影响的区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本土企业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依靠单一的能力和优势而迅速作大的,换句话说,本土企业是依靠抓机会获得高速成长的,成长模式趋同,抗风险能力极弱,大而不强、竞争能力单一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于是,当经济危机突然来临时,中国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们就失去了方向。

面对危机、面对困境,企业该如何脱身?转变竞争模式、梳理成本控制体系、价值链整合、开拓新市场、重构竞争优势……诸多企业开始了艰苦的思索与探索。

谁在寒冬依旧绽放?这是本刊上期的封面专题。我们挖掘这些企业的目的在于,探究这些为什么能够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增长。在挖掘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批企业进人了我们的视野:隐形冠军。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隐形冠军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隐形冠军”概念是赫尔·西蒙教授在《隐形冠军》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此后,迅速传人了中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隐形冠军所倡导的成长模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企业原有的成长模式中,规模、机会、速度是三个最为关键的词语。不断寻找新的机会,迅速做大规模是中国企业的普遍追求,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时代、在中国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时代,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在经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绝大多数行业开始走向成熟,需求井喷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原有的成长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必须转型去寻找新的成长路径。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必须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从规模导向向能力导向蜕变,从速度制胜向有质量的增长转型。否则的话,虚弱的规模、没有质量的增长、缺乏内涵的多元化,是无法构筑企业真正意义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的,也无法真正提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无论经济危机是否来临,中国企业都必须转变原有的成长模式。经济危机的来临只不过是加大了中国企业转型的压力与紧迫性。

在我们看来,隐形冠军的成长模式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转型的一种选择。我们虽然未能掌握准确的数据,但是多方面的信息显示,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在经济危机中表现依旧卓越,无论是中国市场之内的隐形冠军,还是中国市场之外的。“市场蛋糕虽然缩小了,但绝不是平均分配。蛋糕不管做多大做多小,总有人撑着,也总有人饿死。”

专注的力量 篇4

生活中有许多种帮助你的力量,但我唯独喜爱专注的力量。专注是什么,专注是一种精神。专注是什么?专注是一种魔法。专注还是什么?专注还是人人向往的一个美好境界!

专注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升自己,还能让我们享受快乐。他是我希望能交到的朋友,对于我来说,有了专注我就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跑道中将挫折道道摆平,它的作用是真的太大了!但专注我们不一定能拥有他,只有那些认真做事并反复做同样的事直到成功的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交朋友!

专注的力量不只有这么一点儿,爱迪生大家都知道吧!如果没有他创造的电灯泡,我们现在的世界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电灯泡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好发明,这有什么稀奇的`呢!”你们一定会这样想,可是你们再仔细想一想,在之前那个时代还能发明出来!他是多么伟大啊!他也不是一次就发明出来了,他是经历了很多次,之前他的助手劝他不要再做这些没有用的坚持,但他并没有放弃,最后还不是把电灯发明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他有着专注的力量,而这份力量会为他赢得更多的大胜利以及小成功,我相信那些富有成就的名人都有这份精神。

专注的力量是从小培养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想做好就一定要有专注的力量。有些孩子出生智力就超出其他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培养专注的精神呢?不,当然不行。一个孩子就算再聪明没有专注精神,还是会一事无成。比如你让他专注上课,但他就是集中不起注意力,所以成绩照样会很差。

孩子的快乐也有专注的一份力。孩子玩时有了专注,就会玩的开心;孩子做事时有了专注力就会做的又快又正确。;反之,有些孩子没有专注精神,玩又不好好玩,还想着其他事,写作业时又想着待会儿怎么玩,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算他成绩名列前茅,最后也还是会掉下来的。

专注的培养,一定是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如同种子,生长环境好,就会茁壮成长。相反,生长环境糟糕,则会长得又矮又挫。

专注的力量作文1200字 篇5

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从更深刻的涵义上讲,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这种精神和境界的反映。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诱惑、遭受挫折的时候,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就不可能集中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缺乏专注的精神,即使立下凌云壮志,也决不会有所收获,因为“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可能大家记得小时后会遇到这样一个作文题,内容是看图写作文,图上画的是一个人在挖井,挖了很多口,但都没挖倒水,事实上水就在下面,只要再深挖一点就会见到水。这幅图大意就是要告诉大家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坚持到底,也许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如果没有坚持下去就会功亏一篑,失败而归。这个图从一方面说明了专注的力量,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只要专注事情成功的机会就在眼前。

同时专注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在很短的时间采取最大量的行动,实验表明:把一件事情持续做完比短短续续的完成效率会高好几倍。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旦分散了注意力就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再去集中起来,而且的不断切换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同时如果你很快速的完成一件事情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上面我主要说了专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上的,要专注于一个方向;另一个是时间上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最大量的行动。

下面我在讲讲专注体现的几个方面。

第一,做事情的专注,也就是做事情一定要从一而终,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做好,不要总做一半,留下许多的逗号,我们要句号,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一个终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二:做人的专注。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本身也会有很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就是你要专注的方向,你或者阳光,或者幽默,或者热情,或者忧郁,或者悲观,或者多情。你必须有你的特点,让人们知道你的存在。

现在这个世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有无数的信息不断涌现到人们的眼前,以至于人们不知的那些信息是有用的信息,那些是无用的信息,那些是正确的信息,那些是错误的信息。所以只有专注才能产生力量,才会有穿透力,才能占据人们头脑中的为止。做产品要专注一个方面,做人要专注一个特长,产品要专注一方面的性能,人要专注于一个人。这样产品才能成功,做人才能成功!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不能专注呢?我想可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对专注的对象没有信心,没有发现他的价值,所以总是犹豫,不断的观望,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与此,从而导致事情最终无法成功。

2、不能忍受苦苦奋斗的寂寞和失败的打击,在寂寞中变的消沉,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在失败的打击下开始妥协,没有了奋斗的勇气。这都使自己放弃了专注的对象,而改向了其它新的方向,不知道,在新的方向,新的领域也会遇到同意的困难,同样的麻烦。结果只要一再改变,最终一事无成。

专注读后感 篇6

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触特别多,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一边读着文中的一字一句,我一边回忆着自己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心中不断地起伏波动着,很多的共鸣不约而同的产生了,我特别认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专注”这句话,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要做到了专注,都会学有所得,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专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是健康心灵的一个特质。专注就是注意力全力集中到某事物上面,与你所关注的事物融为一体,不被其它外物所吸引,不会萦绕于焦虑之中。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能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人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在班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往往都具有一种特质,就是上课会听讲,会听讲就是专注地听讲,这些孩子会紧紧的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结合大家的发言,自己在头脑中不断地思考,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分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他们关注学习的时间不长,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心,使学习没有连贯性,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才不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仔细想想,要想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做到专注,还应该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孩子们感兴趣了,学习做事自然也就专注了,孩子们在与大家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补充…“课堂四声”的引入,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对于学习有兴趣自然就专注了,专注了成绩一定会提高。

我很欣赏这句话,与大家共勉“一个人对一件事只有专注投入,才会带来乐趣。对于一件事情,无论你过去对它有什么成见,觉得它多么枯燥,一旦你专注地投入进去,它立刻就变得活生生起来!而一个人最美丽的状态,就是进入那个活生生的状态。”

《莫比乌斯带》教学反思

一.备课中收获感动

《莫比乌斯带》这节活动课隶属于综合实践这个领域,因为这是新世纪教材上出现的新内容,这节活动课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选择这个内容上展示课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为了备好这节课,“开心小伙伴”杨晓英老师给我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让我参考,帮我分析本课内容,如应关注的重点难点,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等,集体备课时六年级的赵娣老师带领着全组的数学老师一起帮助我梳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精炼课堂提问的语言,在课堂上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等方面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帮助,试讲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给我提出很多改进的建议及调整的方法,使我受益良多。这次备课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我的内心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感动,特别感谢附小老师们给予我无私地、热情地帮助与支持。二.在课堂上实践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的感触也挺多的,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简洁,贴近生活

这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一张纸条首尾相接做出不同的纸环,这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做出了好多种纸环,发现莫比乌斯带就藏在其中,重点交流莫比乌斯环的做法,感受到制作简单,为进一步感受神奇做好铺垫。

2.在猜测、尝试、验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先猜测“为什么会用数学家的名字命名?”学习探究后用“现在你能用一个新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莫比乌斯带吗?”这个问题来回应课前的猜测;接着让学生在研究前思考:我们可以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当学生明确想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后,自主地开始研究,孩子们在不断地猜测、尝试,验证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

3.多给机会和空间,孩子们潜力无限

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很多,孩子们在实践探究之后,特别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与交流,孩子们之间不断的质疑与补偿,他们十分投入,自由地表达自己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他们有困惑、有遗憾、有惊喜、有自豪。孩子的思考角度不同,发现的结果也会不同,尽管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孩子的发现还是有我预想不到的,由于时间有限,有的孩子的发现没有和大家交流,下课了还跑到我面前说个不停,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不由得感叹孩子的潜力无限呀!三.回味中成长

整理完自己的课堂实录,我发现这节课中有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以后还需不断地努力。1.大胆放手,相信孩子

我觉得自己在课上说的话还是太多,尽管已经努力的想少说话,但是当学生说的不太到位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补充,其实当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课堂节奏慢一些,大胆地放手,相信孩子,他们会表现得更精彩。

2.要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些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课上有孩子提出折几次还是不是莫比乌斯带的问题,我只是让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便把它留作课后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处理不够恰当,当时孩子们兴趣很浓,不妨就给孩子们几分钟的时间尝试验证一下,我顺势把结果列举在黑板上,初步判断一下猜测的合理性,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我觉得这是这节课上留给我的一点遗憾,今后还要不断地锻炼自己把控课堂的能力,想方设法的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

3.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专注的力量 篇7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立志要从事文学创作,创作初期却失败了。为了维持生计,他就弃笔从商,去做出版家,在处处碰壁后,很快又失败了。接着,创办了一家印刷厂,也以失败告终,并欠下了巨额债务。他在债务缠身的情况下只好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直到这个时候,他醒悟过来,自己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集中精力于做一件事情上,没有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于是,他决心以写作为业,认真地开展文学创作,夜以继日地写作,最终成为惊人的高产作家。巴尔扎克的成败形象地昭示了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严重后果与锲而不舍、用心专一的成功范例,一生九十多部小说是他在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后的专注创作的结果,这就是专心做好一件事的巨大力量。

专注的力量源自于对目标的明确与自身追求的坚守。认准目的,坚持下去,成功终可实现。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的生存之道源自于它的用心专一,爪与牙、筋与骨这些看似可以依赖的强有力“工具”是蚯蚓所缺失的,但是,它却能够用心专一地生存于自然界。荀子的思想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专注力量的最好体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是发动机焊接第一人。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只有0.16毫米,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只有0.1秒。这样精准的技术如果没有专一的精神、坚守的毅力、精进的追求是不可能站上技术的至高点的。他用精湛的技艺和坚守的信念实现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价值,也借此造福于国家,让中国制造水平、创造力水平,提升到了令人景仰的国际尖端。

唯其专注,方能精益求精;唯其专注,方可成就人生。愿我们能够不忘初心,最终雕塑美丽而鲜活的生命之魂。

(指导教师:赵维/编辑:李跃)

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篇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犹如一声春雷炸响在旧中国上空,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犹如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一般如饥似渴的消化、吸收这些先进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国情引领全国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开展国共合作共同对付外来强国入侵和掠夺,边学习边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信仰的力量》从理论卷、精神卷、践行卷三个方面,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艰苦奋斗作为党的政治本色,一切围绕“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在工作、生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理想、有纪律,靠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将人民团结起来,努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滋生出一些腐蚀的思想,胡锦涛主席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牢记八荣八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受住我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为社会主义稳步、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党要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一名企业的科研人员和干部,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从2010年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提出对口支援新疆以来,我们新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XXXXX作为新疆重点企业,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XXX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集体,我们有活力、有理想、有抱负、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冲天干劲,在科研的路上还有很多未知、曲折的路要走。无数的先烈们为共产主义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与他们相比,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见证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受到高等教育,如今在科研岗位上我们唯有努力工作才不枉先辈们抛洒的满腔热血。

2012年XXXXXX工作方面,重点针对外围区块的勘探、开发和提速等方面已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广泛查阅、收集国内外相关先进钻井技术,结合XXXX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开发的措施和工艺,并不断改进。

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口号,也应深深印证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拿出愚公移山的干劲,啃下一个个难题,坚定信仰的力量,在生命中绽放绚丽的花朵!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9

读肖川教育的力量有感

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还未翻开,封面上的那段话就便吸引了我,虽然赵校长以前多次提起过,但反复读者这段话,仔细体味,我感到的是一份自豪,因为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神圣的,然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对教师这个称号负责,对我们的国家负责!那么如何负责?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要成长

我深信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解活、细腻和成熟,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感染力。那么如何通过学习来有效的进行校本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一是大量阅读,仔细咀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士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他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读书人的气质。

二是深入探索,自觉反思,著名学者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人总是要试图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经常去思考一些关于我们专业的事情,让我们变得更有专业思想。三是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得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地。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第四,团队合作,真诚交流。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真诚的分享与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和巨大的价值。团队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成长,因为在其中,我们形成了一个精神的凝聚力,一个心灵的场域。有言道: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根。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首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有品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碎、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活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其实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都存在着马太效应,你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加变得丰富。因为你思想丰富,你就能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越强,你就具有更强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发出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角度,更宏大和更精髓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

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想不是简单的想一想,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这就是思想方法的问题。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闪发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三、从细节入手

一、让心灵变得丰富深刻,在更多的人穷的只剩下贪婪的今天,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和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因为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她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侵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

二、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许多报纸杂志上经常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感动,为高贵的情怀感动,于是便对自己有一份感动着的感动,我想,一个易于被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让感动常住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爱心本质上就是诗心!当我们的内心荡漾着诗意,生活也就会变得无比的清新,明丽和温暖。

三、给自己积极的心里暗示。消极和悲观是我们追求卓越的最大障碍。我们往往以为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可能,其实他们都是我们自己所设置的。我们总是被挫折、失败的想象吓住,并且害怕这种经历令自己蒙羞,我们也总是把不可能的圈子画的太大,而可能的边界也就越来越小。其实,任何有所成就的人,必定要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每一次真正的创造,每一次自我的提升必须直接面对失败。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让崇高回归人们的情感世界,排斥伪崇高,消解伪善。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尽量发觉你周围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让自己能有前进的力量,而不要让借口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与上师饮茶:专注的力量 篇10

最近有弟子来看我,谈起《哈佛商业评论》的主编尼古拉斯写了一本书《浅薄》,说的是现代技术和资讯变革造成碎片化的注意之后,带来的一种心智模型。浅薄被定义成我们不再深深地关注什么,对任何事情的感知和表达,都是浅浅的、淡淡的。

弟子说,还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电脑脸,就是长期上网,形成冷漠的面孔。尼古拉斯认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带宽越来越大,美国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34G,相当于普通电脑硬盘储存量的五分之一。而人的大脑一生能处理的信息只相当于173G。这就是说,美国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已经达到他一生能够处理的信息量的六分之一。因为数据量太大了,和大脑处理能力完全不对应,人本能地采取对信息的漠然态度——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告诉他,人们由于被这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裹挟,就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一种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大脑里就像每天不间断地过马队,天天如此,最后发现大脑里已经“寸草不生”。 19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 西蒙提出一个观点叫注意力匮乏症,匮乏症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不需要去找信息,是信息来找我,不停地找我。互联网的出现,导致我们普遍出现注意力匮乏症。

有人给我讲过梭罗的《瓦尔登湖》,说的是在瓦尔登湖边的树林里离群索居的生活。梭罗迷恋那种寂寞,他觉得会把人的感受引向更深处,让你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时间久了你就会对着一片树叶、一朵云彩看半天。梭罗说,“那种沉思的、聚精会神的思绪方式,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同情心以及加深情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发展独特的、全面的人格的基础。没有这些思维方式,人们就会变得浅薄和冷漠。只要你染上了冷漠,你将一事无成。”

“如今,冷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网络一代的常态。”弟子问:“长期的冷漠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我们就会一直追求那些强刺激的东西,最后,心智和性格都会变,会忽略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我说。在我看来,人们老是说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饱受污染,其实,人们忽视了一个巨大的环境破坏——信息环境的破坏。信息的过量和超载,使人们逐渐失去专注的能力。

弟子叹一口气说,对现代人而言,专注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很多人吃饭不专注,睡觉不专注,工作不专注,恋爱不专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把人绑架了,一桌十人吃饭,九个在玩微信的状况比比皆是。以前的武侠小说中,少林俗家弟子是童子五岁入门,脚绑沙袋,手插铁砂,25年后打下少林寺,成为江湖一条好汉。虽是演义小说,但如果一个人专注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持续地做一件事情,他能够成就多大的一番事业!

“当别人都不能专注的时候,你能专注一分钟,你就赢了。”我说。这就是所谓聚焦,古代的禅师,经常拿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情。至于具体做什么,并不重要。有一次,一位闭关一年刚刚出关的僧人告诉我,这一年里,他每天只做一件事情——磕长头,反复念一段简短的,只有1000字的经文。我明白,这是一种训练,训练自己把精神注意力聚焦于某一点上。这位僧人说,如果你能够在这一秒钟心无杂念,只想这一件事情的话,你就会发现内心极为宁静,身体充满了能量。

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我见过一块汉玉,汉玉上有几十个用作装饰的小孔,博物馆馆长告诉我,这块玉价值连城。“要在这种玉器上打一个洞,至少要磨三个月。”

我陷入沉思,一个看似朴拙的玉器,很可能已经耗费了那位匠人数十年的生命,于是,他与它一样不朽。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篇11

过去,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在意。对于成败,常常归结于自己运气不佳,而从来不去考虑为什么会失败。事后想想,和自己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人本来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如此之大,我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吃完饭,便坐在电脑前,从来不考虑那样长期会使自己的身体走样;平时不爱运动,出门也常常打出租车,这样既浪费又会养成贪图享受的坏习惯。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强加管教自己的习惯。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也常常是习惯造就工作效率。如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总喜欢拖拖拉拉,把工作放到最后来赶着做。万一有时候事情多了,常会忙地不可开交,甚至完成不了任务。而有的人习惯就很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常常把工作做到前面去,而不是拖到最后才来做。所以对于这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有的人做事很粗心,而有的人很仔细;有的人做事很有毅力,而有的却常言放弃,对于总总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习惯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是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强加管教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把自己的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空想家,让我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吧。

工作中的责任心是人生中的必须义务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有感于书中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它是用来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的。

在我看来,不愿意做的事情,一部分是懒得做的,一部分是厌恶做的,一部分是畏惧做的。懒得做的事情,若是工作中的事情,有时觉得做了就吃亏了,所以不做。厌恶做的事情的确是因为自己心里不愿意做,如果做了就会痛苦。畏惧做的,大多是自己力不能及的或者说要与人合作的事情,是由不得自己心愿的事情,读后感《习惯的力量读后感》。

之所以用“工作中的责任心是人生中的必须义务”来做这篇读后感的标题,私下以为“工作——人生”、“单位(集体)——家庭(婚姻)”是统一的,贯穿自我一生发展的。我们用单位和家庭来做一个比较,对比一下责任心的大小,看看义务在单位和家庭中是否都是必须的,从而降低消极意识形态在我们心里的作用。

《习惯的力量》52页列出一些影响一生的好习惯,比如:*永远信守承诺;*开会和约会不迟到;*从来不忘记回复电话;*与同事、客户、家人的沟通更记分一些;*总是明确告知他人自己将做什么以及日期安排;*快速处理各种琐碎的行政事务;*积极倾听;*永远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做计划;*与人交谈时,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保证每天的饮食健康;*定期锻炼身体;*少看电视;*多读书等等,我不厌其烦地列出来,是希望自己能够把这些好习惯分分类,一类是与人合作的,一类是针对自我的,而这两类习惯在家庭中、在单位中,我们所持的意识和态度有没有分别?比如一些习惯在家庭中就能做到,而在单位中就做不到,也就是说,好习惯在家庭中是愿意做的,因为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就不会让自我感受到痛苦;这些习惯如果放在单位中去做,自己心里就不愿意做,做了就会痛苦。

我认为任何成年人都具有分辨好坏的能力,但却在思想意识的深处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公私分界线!真实的情况是公私没有分界线!公私只限于环境的大与小,而这种大小也是平等的,对集体来讲,在单位公是大的,而家庭是小的。对家庭来讲私是大的,而集体是小的。从人生的角度来讲,集体和家庭是平等而相容的,他们的发展是统一的,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确实的体现在集体和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讲“人生中的必须义务”就具体体现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心”方面。

我们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心”方面,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和思想却是大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篇12

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

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救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读后感《公司的力量读后感》。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

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

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

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篇13

我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知道了文中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一个孩子的父亲决定卖掉一台美国牌子的收音机,在那个年代它值150块钱。时间长了,收音机不免要坏,父亲就花钱修好了,然后带着他的儿女们去寄售商店,还一遍一遍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对售货员讲清楚,这是台修过的收音机,不说清楚会对买家造成伤害的。谁知,收音机只卖了6块钱。

我看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很可笑,收音机肯定是售货员买的。可是,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答案。这位父亲不仅给孩子做了榜样,而且是严格操守个人人格的一种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中,父亲不担心自己的荒唐可笑,因为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诚实。诚信,是世界上最简单,同时又永恒的道理,我们从幼儿园就学过,可是能终生操守这个理念的人又有多少?贪污、贿赂、欺骗、造假,这些看似是成功的道理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早把很久以前就有的美德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是这个世道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假丑恶,将来不会永恒下去,更别说几千年后。

我们要学习这位父亲,相信诚实,相信美德,相信品格的力量。

“在当今这个只追求器物的时代,我们决不能忽略了思想的价值。在给年轻一代传

影音: 授技术信息的同时,绝不该忘记:还应当教育他们成为有高贵思想的、诚实而敢说真话的男女;在培养他们的能力的同时,绝不应该忘了:还应当培养他们高贵的人格品性……这是一本能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益处的有价值的书。”为这段《时代》周刊的评价,我毫不犹豫地从书店里选择了这本名叫《品格的力量》的书。

当今的社会,人们首先要教会孩子的应该是怎样保护自己,在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很多人都会道德是那样的软弱无力。难道正直、善良、真诚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吗?难道这个社会不需要道德来维系吗?我疑惑不解。但是在读完《品格的力量》之后,它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诚然,品格的力量成就伟人,但大多数人还是平凡而普通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在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读后感《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当然,这个社会上存在虚伪、存在狡诈,善良有时受到欺侮,诚实有时遭到伤害,但真、善、美永远是人类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乐之源、幸福之源。希望大家都找个时间,细细地品位让人洗涤心灵,获益匪浅的《品格的力量》这本书,真的能改变你对一些事情的偏执看法。

“才学总是博寻人们的赞佩,而品格则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前者更多是智力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心灵的果实。”的确,正如作者斯迈尔斯先生在《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品格的培养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是一段潜移默化的身心历程,这似乎又是影响和塑造我们年轻一代高尚情操与美好心灵的内醒途径。

人生在世,生活百态。然而作为年轻一代的80后,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们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作为呢?恐怕不是海阔天空的夸夸其谈,抑或是像唐吉柯德式的白日做梦那样就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

我坚信:人的一生,应该用自己的品格和才智照亮前程。

“个人修养”—— 塑造高尚的人格品性

一直以为,注重个人修养,应该从“孝道”开始,当我们懂得感恩之时,才有更大的能量去回报社会。一个善于容忍、懂得体谅的人,一个心地善良、内心豁达的人,一个具有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的人,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或者说,一个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善良、忍耐和体贴人的品格,使别人幸福的人他自己也一定能收获幸福。

“勤奋博学”——拓宽人生的视野

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的携带者,传播者,更该成为发扬者。80后,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又何以扛起如此重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在人的一生中,几乎全部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书本获得的。

没有了这个朋友,人便没有了一个能随时帮助自己、告诫自己、充实自己的盟友。”且只有不断学习的人,善于从多种途径学习的人,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方能够拓宽人生的视野,方能改变自身的素质。

“人格魅力”—— 赢得幸福的婚姻

“生活,如果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如果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如果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阅读此段文字的过程,是呼唤自己的身心一次破茧而出的重生。

80后的我们,总该在这该有的年纪做该做的事情,面对爱情、面对婚姻,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全凭心的抉择,或者说对一个人的认同感,抑或人格魅力。

有人格魅力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人中的蛟龙,可遇而不可求。他们拥有本真的善良、坦荡的胸襟、沉稳的思考、坚定的责任心和浩然的正气。他们如山,内敛敦厚让人安全,细心呵护让人踏实;他们在外辛苦拼搏,在家尽孝疼子爱妻;他们有千回百转的侠骨柔肠,也会有沮丧失落与担心。或许这就是生命中的共鸣,一种男女相吸的磁场。他们用心灵,用文化,用品质,用人格的魅力弹拨所爱的人的心弦。

上一篇:化学不及格检讨书下一篇:设计最理想卧室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