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2024-11-04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共10篇)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1

课题: 2.1 代数式—第二课时(代数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代数式这一数学模型去表示和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实际背景和引用符号,经历观察、体验、猜想、归纳等数学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增强符号感,发展运用符号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处处都有需要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各种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并学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

难点:根据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代数式;从不同的角度给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师生合作、精讲点拨、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 ,周长是多少?面积呢? 2.球的体积怎么算?

3.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4.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a+b),ab,a+b=b+a

等 ,象这样的式子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送给它一个名字——代数式(师板书课题:2 代数式).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探究概念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

(板书):用加、减、乘、除及乘方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4x.12a222 ① ②r ③32 ④ab ⑤abba ⑥y ⑦5a3a⑧5x6

2、代数式书写规则:

(1)在数字与字母的乘积关系中通常省略乘号,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a(2)字母与字母相乘,相同字母写成幂的形式;(如:a×a写成)

(3)数字与数字相乘,“×”号不能省略;(4)带分数写成假分数。(5)代数式没有除号,通常写成分数形式。(6)如果有单位,加减运算时代数式加括号。

即时练习:判断下列代数式书写是否规范

131abab2x 3ab x4 3 2ab3xy 2 mmm 3n2个

3、知识应用

在今后的学习中,为解决问题常需要把问题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列代数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出示例1)例1:设甲数为a,乙数为b,用代数式表示:

(1)甲数的相反数;

(2)甲数的3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差;

(3)甲、乙两数和的平方;

(4)甲与乙两数平方的和。巩固练习:

(1)、甲数比乙数的2倍多4,设乙数为x,则甲数为_________。

(2)、甲数除以乙数得商为10,设甲数为y,则乙数为________。(3)a的相反数用代数式表示应为_________。小结:列代数式应注意两点:

(一)、要正确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 要弄清问题中的和、差、积、商与大、小、多、少、倍、几分之几等词语的意义。

(二)、要弄清楚问题中的运算顺序

4、生活中的代数式

师:代数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同学在国庆长假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情景:国庆长假小明和妈妈一起来的淮河路步行街,遇到了以下问题

(1)小明今年x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2年后小明的年龄是_____岁,妈妈的年龄是___岁。

(2)淮河路某商店上月收入x元,本月收入比上月的2倍还多5万元,该商店本月收入为__________ 元。

(3)一件a元的衬衫,降价10%,价格为__________元。

(4)苹果每千克售价p元,买5kg以上9折优惠,现买15kg,应付___元。(5)m支铅笔售价10元,n支这种铅笔的售价是________元。

(6)超市里矿泉水进价每瓶为a元,零售时要加价20%,它的零售价是____元。在超市里妈妈还帮小明买了圆珠笔和练习簿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圆珠笔每支售价a元,练习簿每本售价b元,那么3a4b表示什么?(2)长方形的练习簿长、宽分别为a,b,那么a(b1)表示什么?

小明高高兴兴地和妈妈回家了。

(四)、发展思维 应用拓展

代数式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更负责的问题。挑战一下(出示)例3代数式表示:

(1)一桶含盐p%的盐水的质量为m kg,则这桶盐水中水的质量为多少?(2)含盐10%的盐水800g,在其中加入a g后,求盐水含盐的百分率。(3)把a本书分给若干名学生,若每人5本,尚余3本,求学生数;

(4)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从北京到上海,高铁列车比动车组列车运行时间缩短了约3 h,假设从北京到上海列车运行全程为S km,动车组列车的平均速度为v km/h,求高铁列车运行全程所需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了代数式,说说你的感受,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怎么样?

1、代数式的概念

2、列代数式的要求

3、代数式的应用

(六)、布置作业:课本60页练习1—4题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2015-2016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

授课教师:刘义国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2015年8月30日

2014-2015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第四章直线与角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二 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 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 直线和角 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3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用字母代替数的数学计算、理解和综合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对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形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通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学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展开教学研究。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本期教材任务为完成沪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科书教材的数学五章节内容的教学,并进行一次学区联考和一次期末统考。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第六章实数这部分的内容是七—九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有理数之后,对数系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它的学习可为后续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八章重点是整式的乘除法和因式分解,特别是作为乘、除运算基础的是幂的运算。

第九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方式乘除法运算中约分的依据,也是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运算中通分的依据,因此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关键。第十章学习重点是垂直概念及其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移及其性质,难点是对垂直、平行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具体应该做到: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4

活动二

到月球上过中秋

【活动时间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了解月球环境,确定“登月”准备。

第2课时:制订“月球上的中秋”活动计划。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了解月球的环境及“登月”所需准备。

2.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重点】

针对月球环境全面考虑“登月过中秋”的相关细节。

【活动难点】

比较、分析月球与地球环境的异同。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并了解月球环境的相关资料及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视频片段;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月球环境。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设问: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的太空之旅吗?

·设问:也许有一天,所

有人都可以到太空旅行。在中秋来临之际,你想到哪个星球去旅行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到月球上过中秋。

·回顾并交流“神舟十号”的相关信息。

·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

与理由。

·从生存环境方面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及对月球之

旅的兴趣。

了解月球环境

·设问: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组织组间交流。

·总结:月球上引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以固体水和气态水存在;大气稀薄;昼夜温差极大。

·小组讨论,记录了解到的月球环境。

·各组交流,总结月球环境。

·培养学生资料共享的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

月球环境的相关知识。

确定登月装备及生活规则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对比月球与地球环境的区别。

·设问:如果要到月球生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提示学生可以借鉴宇航员登月装备相关的知识。

·组织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从引力、水资源、温度等方面讨论月球与地球的环境差异。

·从人类的日常生活(如吃、穿、住、用、行)方面思考登月准备并罗列安全事宜。

·完成学习单和评价单。

·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

到月球上过中秋

自然环境

安全问题

吃、穿、住、用、行

对比地球环境

借鉴宇航知识

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制订在月球上过中秋的活动计划。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活动重点】

制订并完善在月球上过中秋的活动计划。

【活动难点】

有针对性地全面考虑“登月过中秋”的相关细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思考在月球环境下可以开展的中秋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制订活动计划

·设问:如果在月球上过中秋,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组织学生发言。

·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罗列较为合理的设想。

·提示学生:设计的活动应围绕中秋开展,同时,也应该考虑在月球环境下开展的可能性。

·结合月球环境及人们在月球上生存的限制条件,提出适合在月球上开展的中秋活动。

·明确制订计划的要求。

·完成活动计划。

·小组交流计划,相互质疑或借鉴。

·培养学生按计划行事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总结

·设问:通过本活动,你

·从对月球的认识及小组合作的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养

有哪些收获?

·完成自我评价。

成及时总结与反思的探究意识。

【板书设计】

“月球上的中秋”活动计划

完成计划:

中秋可以举办的活动→活动条件→适合在月球上开展吗?

完善计划:

是否有新意?是否有趣?

评价:

沪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篇5

宣城市第十二中学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年级

数学

科教学计划 执笔:高成林

组内成员:陈勇 陈俊鹏 董磊 葛良仪 刘福琴 李美兰谭建国

王小毛 朱娴敏 章新军

高成林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初中已经两年了,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大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些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后进生简单的知识不能掌握,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少部分的学生已经出现厌学情绪。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显现,上课的难度在逐渐加大,课堂会出现混乱和沉寂的现象。这对九年级的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用函数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和思想,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重点内容: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 3

难点内容:二次函数的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和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成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宣城市第12中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主题班会和其它活动

实际进度 备

注 预备周 准备周,学生报名注册

8月29日 9月2日 预备周 1 9月5日 9月9日 22.1-_22.2 9月12日 9月16日 22.3

八年级教学开放周 3 9月19日 9月23日 22.3-22.4

兼教学视导 4 9月26日 9月30日 22.5-22.5

/ 3

8月30、31日报名 5 10月3日 10月7日 国庆放假 训

教师第一集中培6 10月10日 10月14日 22.6 10.3-10.4九年级联考 7 10月17日 10月21日 章复习与测试课时调节

九年级教学开放周兼 10月24日 10月28日 23.1

教学视导集中培训 9 10月31日 11月4日 23.2

期中教学检查 10 11月7日 11月11日 23.3 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 11 11月14日 11月18日 23.4-23.5

教师第二集中培训 12 11月21日 11月25日 章复习与测试课时调节

11.4-11.5九年级联考 11月28日 12月2日 待定

12月5日 12月9日 待定12月12日 12月16日 待定

三校开放周 16 12月19日 12月23日 期末复习17 12月26日 12月30日 期末复习18 1月2日 1月6日 期末复习

九年级联考

迎接期末各项工作

期末考试 19 1月9日 1月13日 期末考试 1月16日 1月20日

寒假开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5、9、11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上学期期末成绩较为一般,学习态度也比较不好,在这一学期本人将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章节、新起点、新观点,这就要求这学期师生共同努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

2.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探究过程,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能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对顶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再发现”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难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和纸。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用课件展示铁轨及桥梁等图片

问题:如果把每根铁轨和钢索看成直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学生:相交线、平行线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生活中还发现哪有相交线和平行线?(楼梯扶手和立柱、门窗相邻的两边;黑板相对的两边等

课件展示图形(强调:在同一平面两条直线只有两种形式存在即:平行和相交)

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相交线

(二)引出概念、探究性质

问题1:既然两条交错的铁轨或公路可以看成相交线,请同学们画出相交线,并描述你画的图形。(结合课件教学)

问题2:什么是邻补角?在数量上有何关系?

结合练习巩固

问题3:什么是对顶角?在数量上有何关系?(强调:对顶角成对出现)

结合剪刀剪纸操作得出结论

(三)教学例1

(四)教学例2及变式

(五)归纳总结(先找学生回答,再师生结合课件总结)

(六)课件出示课内拓展1(找学生上黑板板演)

(七)课件出示课外拓展2并布置课后作业:习题10.1第1、2题。

板书设计:

相交线(1)

1、对顶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他们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9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2.在运算中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做题,来提高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和运算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学情介绍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综合起来按照运算顺序得出正确的结果,小学就学过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探究有理数范围内的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学生来说,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不是很容易掌握。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计算中,回顾小学学过的四则运算的顺序,然后在计算中让学生发现不同,归纳总结注意事项。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难点: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导语:小学就学过四则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四则运算有怎样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二、讲授新课 【问题展示一】

计算:111135() 532114【合作探究】

生: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纸上完成。【问题解答】

教师点评学生解法,然后分析,本题含有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还含有括号,解题既要考虑运算顺序,又要考虑运算法则。

【问题展示二】 计算:

3(1)8(0.5)(8);

54(2)(3)(1)(0.25);

653114(3)(81)

4315【合作探究】

生: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纸上完成。【问题解答】

教师点评学生解法,然后分析 【问题展示】

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一学生板演,师生互评。【问题解答】

共盈利:1.53231.74(2.3)23.7(万元)。你能总结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步骤吗?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步骤: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三、巩固新知 【小组讨论】

师:计算下列各题:

(1)(7)(5)90(15);

1(2)(345)();

551(3)(919)

24【自主解答】 计算:

13(1)(810.04)();

34157(2)[()()](60);

156121(3)(33)(0.25)(7)(4)(0.3);

3(4)1312513216(13)(301)

四、小结与评价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你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回答要点】

(1)由于有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因此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乘法运算。(2)有理数的乘除运算也可以按照顺序依次进行,但要注意乘除哪个在前面就先算哪种运算。

(3)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如没有括号,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算 2

括号里的运算。

(4)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的运算都成立。

总的来说,三个优先:运算顺序优先考虑,运算结果的符号优先考虑,能运用运算律的优先考虑。

五、习题超市 1.选择:

(1)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那么这个数等于()A.1 B.1 C.0 D.1

(2)已知两有理数的商是负数,那么()A.它们的和是负数 B.它们的差是负数 C.它们的积是负数 D.它们的积是正数 2.计算:

(1)(14112136)36(15);

(2)511212(425)(113)(318);

(3)1922223(5);

(4)(2112)1.25

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讨论: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杠杆,知道省力的杠杆一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杠杆一定费力。在滑轮使用中知道了省力的就一定费距离,以动滑轮为例,F=1/2G,s=2h.这里你是否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教师指出:其实物理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就是本节要学的机械功。引入新课。

2、出示导纲、利于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包含知识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知识性问题:

1)物理学中把__和______的__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3)由功的定义可得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

4)由功的计算公式可知功的单位是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用符号表示为__。

探究性问题:

1)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功效”的含义,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2)你能否列举不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况?

3)在功的计算中要注意力和距离的对应统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4)焦耳是__国物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有_______.3.学生自学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提纲中知识性问题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生生互动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导学提纲中探究性问题部分,初步了解做功和做功的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

2.、师生互动、经历过程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教师精讲、释疑解惑

教师演示

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演示

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

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人推车没有推动,虽然施加有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是没有施加有力的作用,这叫“不劳无功”。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S=0(劳而无功)

2、F=0(不劳无功)

3、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即W=Fs

三、导学检测,巩固提高

出示练习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学生可能做成: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让学生讨论认识此做法是错误的。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出示练习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让学生板演练习。

师生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四、导学归纳、构建网络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功的概念 2.做功的必要条件.3.功的计算公式.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64 1~4 2.《课时测评》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上一篇:纵观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研究状况下一篇:危险品物流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