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

2024-09-18

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精选8篇)

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 篇1

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

一、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以及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在企业区域的分布上,排在前十的省份(含直辖市)分别为: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河南省、福建省。

二、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

(一)嘉兴名都电子商务园区

嘉兴位于浙北临近上海的第一站,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随着杭州跨海大桥建成、沪杭高速铁路的建成和嘉兴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交通体系,使嘉兴成为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四大经济强市交汇之地,形成了上海、杭州、宁波、苏州一小时经济圈,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24亿元,园区第一期为综合服务项目,建筑面积约16500平方米。二期创业园拟建于秀洲新区北区,占地约200亩,由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中心、电子商务集中运营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组成。

项目建成后,预计电子商务集中运营中心年可实现交易额280亿元;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中心年服务收益可达1200万元;人才培训中心年可实现收益200万元;综合配套服务

系统,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领域提供了一个“公平、安全、诚信、便捷、共赢”的交易平台。

(二)东方电子商务园

东方电子商务园位于杭州江干科技经济园内,2010年11月被市委、市政府认定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129.62亩,目标是打造成17万平方米的全国领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

东方电子商务园东至九盛路、南至九和路、西至规划河道、北至德胜快速干道,是杭州江干科技经济园区的“园中园”,是杭城东部的新门户。园区以电子商务为发展主线,重点构建以B2B、B2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平台,重点引进电子商务、信息软件、设计研发等新兴产业,重点依托“电子商务”产业链,将产业园区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集产业发展和旅游观光于一身的专业园区。目前园区以四季青服装研发中心为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基地(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同时依托浙江省大学科技园、江干区科创中心创业平台,努力将“东方电子商务园”打造成为“电子商务区、信息软件区、科研总部区、研发孵化区、新产品展示及配套服务区”五区合一的功能集中、区位独立、布局科学的新兴电子商务集聚的特色产业区。

(三)上海智力产业园

上海智力产业园位于上海市纪蕴路588号,东沿共和新

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企业总部基地等多项认证。

电子商务以规模效益取胜,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电子商务企业的轻资产特点,又使得其无法以常规途径获得银行贷款。基地成立了由政府、担保公司、银行组成的联合融资担保平台,帮助企业突破资金链瓶颈。

(四)西部智谷

西部智谷位于成都市武侯工业园北端,地处成都市三环路外侧,与连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货运大道相连,占地面积750亩,总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3亿元。项目毗邻占地1200亩的西南物流中心,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约5公里,火车西站约5公里,火车南站约6公里,物流便宜,交通便捷。此外,该项目所规划的55亩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将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公寓、商务酒店、会展、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餐饮、超市、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服务,使投资者在实现办公空间独享的同时,实现所有现代生活的便利。

西部智谷整个项目建成后,将容纳各类高端人才2万以上,引进企业上千家,创造产值达到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目前,西部智谷一期已于2011年4月竣工。

对从区外新引进并入驻武侯区电子商务楼宇(产业园)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认定同意后,根据需要给予办公场地租

协议,并经区政府批准。

在税收扶持政策方面,《意见》规定凡在武侯区的电子商务企业且年纳税额在20万元以上的,从2009年起的前2年,区政府按其解缴税收的“四税”(营业税、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之和地方所得部分的100%给予奖励,后3年分别按80%、60%、40%进行奖励。在武侯区的电子商务企业高管人员,前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给予奖励;后3年按本人上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70%给予奖励。对年解缴“四税”之和在1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次年对其法人代表以企业解缴“四税”之和为奖励计算基数,按1%的比例给予奖励。

同时,在武侯区建立总部型网站且结算平台和纳税关系在武侯区的电子商务企业,并配套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物流体系、认证体系且实现网上交易、支付的项目,经认定,区政府按项目电子网络建设设备总投入的5%(不超过50万人民币)给予财政补贴。

武侯区限额以上的商贸流通企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0年起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并成为其付费会员,同时开展网上交易、结算并实现税收的实行入网费用补助。本补贴为一次性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0.2万元;每个企业只能享受加入一个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一次性补助,支持金额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入网费金额。

线下商贸物流集散地。预计每年产值10亿,税收3000万,总就业人数将达到1-1.5万人。

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 篇2

一、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态势

2014年1月21日,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县域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32个省市自治区 (未含港澳) 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梯队, 其中浙江是第一梯队, 上海、江苏、福建、北京、天津则构成第二梯队。第一、二梯队优势明显, 包揽网商指数前五名、网购指数前六名, 且其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远高于第三至第六梯队, 呈现出网商和网购“全面发展、综合领先”的特征。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县域的发展模式呈现“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的特征, 这与县域经济本身的多样化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 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基于各地产业集群形成的“线上产业集群”、“线上产业带”等超过150个, 电子商务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进一步壮大了特色产业群。

二、丰县电子商务基本情况

1. 网商强强联合发展电子商务。

云光视听科技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 公司主要经营乐视超级电视及电子产品销售, 承担中国光大银行与乐视网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合作的年100万台乐视超级电视销售。云光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 主要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研发咨询业务, 承担年100万台超级电视服务费收取。公司采取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方式, 于2013年3月正式运作。目前, 已销售乐视超级电视28万台。

2. 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淘宝和天猫商城交易的电子商务企业约30家, 主要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 其中运用淘宝 (C2C) 的有25家、运用天猫 (B2C) 的有5家, 康汇百年通过天猫商城销售五行蔬菜汤、牛蒡茶等系列产品, 大沙河原生态网销丰县干凉皮、红富士苹果, 梁寨渊子农场网销农村放养的土鸡蛋、散养土鸡等产品在网上十分热销, 发展势头较好。

3. 自建网络营销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丰县已注册的电子商务公司约20家。其中, 丰县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丰县团购网, 通过发布本地团购信息、打折信息, 已发展平台会员9000余人, 带动线下消费500余万元, 有力的激发了大众消费需求, 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4. 开展“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

“中国电动车城”网站建立于2010年10月份, 是电动车行业门户网站, 主要服务对象为入驻中国电动车城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网站通过发布电动车供求信息, 电动车展会信息, 为电动车企业间信息交流、商贸洽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4年上半年共发布产品供求信息200余条, 注册会员企业100余家, 网站知名度不断提升。2014年4月由中国电动车城网站主办的江苏 (丰县) 第五届电动三轮车及零部件展销会, 吸引了来自河北、湖北、重庆、贵州、山东、天津、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江苏、河南等20多个省市企业参展, 成交额突破30亿元。

二、丰县电子商务主要瓶颈

1. 电子商务业务开展不够。

绝大部分企业主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而进行的全部的商务活动。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局限于简单地建设企业网站, 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并进行产品展示, 不少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处于网站注册的多, 开展网上业务交易的少, 仅仅具有展板作用, 根本起不到商务功能。

2. 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完善。

丰县共有物流企业269家, 10辆以上规模企业仅56家, 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55家, 农村物流示范点3家, 快货线路10条, 货物运输车辆9737辆, 运力仅为99048吨。

3.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足。

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 不仅要有货真价实的产品, 还要有营销手段, 如网店美工、产品摄影、产品介绍、信息采集、在线客服、营销推广、行情分析、促销活动策划, 以及在微博、微信、论坛传播产品信息等等, 都需要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人才。但当前丰县此类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 水平有限, 企业招聘的也多为受过初级计算机培训的低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匮乏。同时, 在基层没有专业技术人才负责此项工作。

三、促进丰县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 建设科学的电商配送物流体系。

一是建设乡镇村电商配送物流网络。物流配送是电商进入乡镇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 乡镇消费者首要担心的是“能不能配送到”。网购虽能弥补丰县乡镇实体零售相对落后的不足, 有助于推动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向县下一级的延伸。但目前丰县很多乡镇村快递配送网络还是盲区。鼓励整合城乡现有物流配送资源, 结合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 以县域专业物流网站为平台,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完善电子商务县域物流配送体系。二是适度规划电商物流中心。在综合物流园区内规划电商物流中心, 以集中各种资源, 为电商及居民网购提供物流快递服务。

2. 千方百计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并推动中华果都网拓展线上交易业务, 建成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电商平台。支持徐州益欣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邻里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凯宇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土流通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

3. 多样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旬邑县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3

旬邑县位于渭北旱塬中部,地处渭北百万亩苹果优生区,县内塬面海拔960-1350m,年均气温9.0℃,年均降水量606mm,年日照时数2390.29h,无霜期180天,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富含钙、镁、钾、锌、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生产出的苹果,色泽艳丽,口味浓郁,无污染,这一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使旬邑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

一、问题与差距

我县苹果在发展历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我国先进果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的国外果业更无法相提并论,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目前我县苹果种植主要以家庭为主,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而经营土地的农民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妇女,他们观念落后,科技知识普遍偏低。常规技术掌握不够,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新时期市场发展认识不足。多数果农只求产量不求质量的思想依然存在,难以适应新时期果品市场对质量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竞争应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苹果采收时期,农户急于将苹果出售,对市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价格混乱,竞争无序,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或简易装袋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

(二)果品结构不平衡、单产低、优果率低的问题

在品种结构上,我县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主栽品种单一。红富士接近总面积的90%。二是品种结构搭配不尽合理。早熟缺、中熟少、晚熟过剩,导致成熟期过于集中,苹果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三是鲜食品种中,使用于加工的品种很少。

(三)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我县苹果基本上处于地产地销,80%果品等待客商上门收购,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经营等原因,年经营量少,把握市场不准,销售方向盲目,老市场不稳固,新市场开拓不够。

(四)果园栽后管理不力

近年我县每年都以5万亩左右的速度快速扩建基地规模,但在定植后的五、六年内,大部门果农任其自然生长,不注重各个时节的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导致挂果晚、难、树体大小参差不一,果农见效迟缓,

(五)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灵通

旬邑苹果虽然品味超群,深受各方赞誉,在一定范围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品牌宣传不到位,长期以来就果抓果,对树立品牌有所疏忽,加之地处偏远,信息来源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果农适时顺价销售,使旬邑优质苹果在市场上名声小,占有率低。

(六)果农组织不健全

有名无实,服务体系瘫痪,群众统一技术管理不力,病虫联防措施不到位,产后销售环节非常薄弱,面对市场竞争应变能力显得特别被动。

二、措施与建议

为了促使我县苹果生产健康持续地发展,全面提升果业效益,把我县果业生产做强,现就我县的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供参考。

(一)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品质入手。这是基础。多年前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下,全县苹果产业迅速崛起,广大果农抓住了市场机遇,有果不愁销,有果卖好价。在市场平衡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在农产品市场转型,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出现的是优果不愁销,优果卖好价,而多数果农生产观念还没有与市场同步转型,依然寄希望于不现实的市场投机,这就出现了市场变化,果业效益低靡的现状。所以说,现在苹果竞争的基础就是要有好的品质。如果在生产技术上不落伍,加上别人无法比拟的区域优势,旬邑苹果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因此,我们要从生产技术抓起,分层次请专家教授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坚定不移地推广应用“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扩大示范提高到位率,使所有果园全面普及,要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以沼气到户带动农户养畜,果园种革,实现果畜良性互动。从技术方面讲,具体有以下3点:

1增强树体光照是提高优果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是今后大改形应重点推广。推行在间伐基础上的提干、缩冠、疏枝、落头等技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优果率,减少病虫害,对果树个体刺激小,使根系和大枝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延长树体的经济寿命。二是进一步深化对红富士苹果结果习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单轴延伸,结果枝组下垂的习性。

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应常抓不懈

据测定,我县果园土壤有机质含最普遍不足1%,是导致苹果树势衰弱,花芽形成难,连续结果能力差,果个大小不整体,适口性愈来愈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我们提出的果园种草,秸秆覆盖、秸秆深埋重施有机肥,建立“五配套”生态果园及大力发展果区畜牧业等培肥地力的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果农应长期坚持。

3加大常规配套技术的落实力度

一是在花果管理上。要重视人工授粉和放蜂,解决授粉受精不足,果形不正,果个不均的问题。二是坚持果园种草。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逐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利用严格的疏花疏果、轻剪缓放、多疏少栽,调整枝干角度和方位的措施来促花,避免因造伤而导致树体的发育失调,诱发枝干病害大大降低果树的经济寿命。

(二)苹果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形成品牌效益。这是关键。从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保护全县苹果整体形象出发,应建立在“行业群学、销售模式”。叫响一个品牌,形成拳头产品。具体工作中,要培育好的果品经销企业,并以北山、南海、绿野果业等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为企业形象,开展创名牌活动。同时要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业自律,落实“绿色通道”的各项规定,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国内芯片产业情况分析 篇4

芯片产业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

国内芯片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可以查找的资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00年的30多年中,我国在芯片产业上(也称半导体产业)的各类投资总额累计约为30亿美元。

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园情况报告 篇5

一、2012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情况介绍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天气、地质灾害等因素影响,钢铁市场需求不旺,企业、社会库存上升,钢材价格低迷,企业效益下降,行业整体亏损严重,陷入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一)全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

1.钢铁生产持续高位运行,日产水平屡创新高。

2012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17亿吨,同比增长4.7%;生铁6.58亿吨,增长3.7%;钢材9.53亿吨(含重复材),同比增加6770.50万吨、增长7.6%。

图1 全国粗钢、生铁、钢材产量情况万吨8900 月粗钢产量月生铁产量月钢材产量8400 7900 7400 6900 6400 5900 5400 4900 4400 11.1011.1111.12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0712.0812.0912.1012.1112.12 从钢铁行业全年走势看,2012年全国生产呈现出上半年上升、下半年回落的趋势。全国钢铁产量自3月份开始超越2011年创下的历史记录,全面进入新时代。其中粗钢产量连续五个月单月产量维持在6000万吨以上,生铁产量除6月为5571.50万吨外、3月后其他各月产量都在5700万吨一线,钢材产量连续五个月单月产量维持在8100万吨的高位上。从日产情况看,2012年全国平均日产粗钢196.31万吨/日,比2011年增长3.10%。粗钢日产水平随着钢铁总量自3月份后持续突破2011年上半年创下的历史高位。其中4月份,全国粗钢日产水平突破了2011年6月份创下的历史记录,达到201.92万吨/日;生铁、钢材日产水平突破3月份创下的历史记录,分别达到189.25万吨/日、270.23万吨/日。6月份,钢材日产水平继续突破,达到惊人的281.58万吨/日。如果以4月份的粗钢、生铁日产水平和6月份的钢材日产水平测算,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能已释放到年产6.91亿吨、7.37亿吨、10.28亿吨水平。

图2 全国粗钢、生铁、钢材日产水平270.00 250.00 230.00 210.00 190.00 万吨290.00 钢日水平铁日水平材日水平170.00 150.00 130.00 2.增幅回落,区域发展不均衡。

2012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同比增幅分别比2011年回落4.2、4.7和2.2个百分点。从各地区看,新疆、贵州、福建、吉林、云南、广西等地粗钢产量增速超10%;山西、江苏、河北等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8%和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而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及重庆、湖南等产能集中度较高省市产量下降超过7%。

3.消费疲软,钢材库存维持在高位。2012年我国粗钢(折合量)表观消费量为6.72亿吨,同比仅增长1.84%,钢材表观消费量为9.1亿吨,同比增长6.93%——粗钢、钢材表观消费增长幅度相比2011年的8.04%、11.77 %出现了高达77.13%、41.17%的大幅回落,说明国内钢铁市场相当的疲软。受市场需求低迷影响,2011年以来的钢材高库存局面依然维持。

企业库存方面,纳入《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旬报》统计的会员企业2012年以来平均各旬钢材库存总量为1031.90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143.91万吨、增长16.21%。

图3 各旬钢材销售结算和库存情况*********000000钢材销售结算量6000000钢材库存量 社会库存方面,除12月份外,2012年其他各月库存都在1000万吨、甚至1200万吨以上(1月库存1161万吨、11月库存1142.05万吨,其他9个月月都在1200万吨以上)。12月份,全国22个城市5大类钢材社会库存986.65万吨,环比减少11.9万吨,下降1.19%,为全年最低水平。其中钢材市场库存总量887.45万吨,比11月减少10.33万吨,下降1.2%;港口库存99.2万吨,比11月减少1.56万吨,下降1.5%。和2012年最高时候的3月份(1491.02万吨)相比,12月份的社会库存下降了504.45万吨,降幅达33.83%。

图4 国内22个城市钢材库存变化万吨1600.0 1500.0 1400.0 1300.0 1200.0 1100.0 1000.0 1491.0 1467.7 1438.6 1368.6 1321.1 1331.4 1307.5 1123.7 1204.7 1142.1 1142.1 22个城市社会库存900.0 1161.0 986.7 2011.122012.012012.022012.032012.042012.052012.062012.072012.082012.092012.102012.112012.12

4.钢材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大幅增长,但价格下跌。2012年我国共出口钢材5573.21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684.90万吨,增幅14.02%,出口总额514.80亿美元,同比增长0.5%,但钢材出口均价累计同比下降11.92%;进口钢材1366.75万吨,比2011年同期减少192.0万吨,减幅12.34%,进口总额178.1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钢材进口均价累计同比下降5.86%。

500.0 月进口量进口同比月出口量出口同比图5 全国钢材进出口及同比情况50.0 40.0 30.0 400.0 20.0 10.0 300.0 0.0 200.0-10.0-20.0 100.0-30.0-40.0 0.0 11.1011.1111.12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0712.0812.0912.1012.1112.12-50.0 钢材进、出口数量相抵,2012年净出口钢材4207.46万吨,比2011年同期的3330万吨增加了877万吨,增长26.33%;净进口钢锭、钢坯39.72万吨。以材、坯、锭折合成粗钢计算,2012年累计净出口粗钢约4436.30万吨(钢材按0.94折算)。

从进出口金额看,2012年钢材累计进口金额为178.05亿美元、钢坯4.93亿美元、钢锭0.47亿美元,3项合计进口金额为183.45亿美元;钢材累计出口金额为514.84亿美元,钢锭、钢坯合计469.78万美元,3项合计出口金额为984.62亿美元。进出口金额相抵,2012年我国钢铁产品累计贸易逆差为801.17亿美元。

5.钢材价格震荡下行,直到年底才出现企跌止稳迹象。钢材价格自2011年8月下旬开始出现逐步回落以后,一直维持下跌局面。2012年的前8个月,钢材价格呈现出先上行后下跌的态势;后4个月,钢市小幅回升后又平稳略降。进一步细看,是在3、4月份出现了一段短暂回升,但5月份掉头往下,出现一波快速下跌后小幅盘整,到7月中旬又出现一波急速下跌,直到9月末,才刹住下跌势头、出现止跌企稳迹象。

图6 钢材价格变动情况***6545255-15-355指数比上月升跌上年同期比上年同期升跌月环比(%)同比%15100-5-10-15-20-25 2012年钢材价格水平总体低于2011年。尤其是从4月中旬开始,市场出现连续大幅下跌,价格一度跌至1994年水平。截至12月28日,CSPI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5.31点,比2011年同期的120.45点下跌15.14点,跌幅达到12.57%。而1994年这个指数刚推出时为100点,也就是说,经过18年的发展,我国的钢材价格几乎又跌回到了原点。

6.企业效益低下,亏损面加大。

2012年以来,钢铁企业效益进一步下降。纳入协会统计的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10亿元、利税740.89亿元、利润总额15.81亿元,分别比2011年同期下降4.31%、54.33%、98.22%,销售利润率仅0.04%。

图7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近两年盈利状况************-200000-400000-600000-***000000当月利润总额本年累计利润总额***0 从分月情况来看,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除3、4、5、10、11月份分别盈利20.84亿元、17.91亿元、14.03、3.07、32.81亿元外,其他6个月都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较大。截止11月份,累计亏损的企业达到了30家,亏损面接近40.0%,亏损面比2011年同期的7家扩大了4倍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01.12亿元,是2011年同期亏损额15.16亿元的近20倍。尽管12月份单月实现利润33.32亿元,使行业全年累计利润达到15.81亿元,但仍然有23家企业处于亏损局面。

7.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其他企业投资比重超八成 2012年,我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额为1529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投资额为5055亿元,同比下降2.0%,而上年同期是增长14.6%。增幅虽比上年大幅回落,但投资总额则创历史新高,预计形成新增钢铁产能5000多万吨。

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完成累计完成投资(含矿山)1182.15亿元,较2011年同期降低24.39%。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投资同比大幅降低的情况下,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长17.4%,且非重点企业占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3.6%,远超重点统计企业。

(二)2012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 1.中小企业无序增产,产业集中度明显下降。

2012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旗下重点企业根据市场形势主动减产。全年来看,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减产364.27万吨,下降0.60%。

反观其他中小企业,不减反增,甚至其增长还呈现出盲目无序状态。仅1-10月,其他中小企业就生产粗钢10831.37万吨、生铁7637.37万吨、钢材31652.48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1827.73万吨、870.64万吨、4326.22万吨,增长20.30%、12.87%、15.83%;而其同比增速,几乎每月都高达两位数,其粗钢产量同比增速甚至有近八个月都超过了20%。

这一增一减,使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和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明显下降。仅从上半年情况看,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最高时为1月份的85.0%、最低为3月份的81.38%,而2011年同期的平均水平为85.27%、2011年全年的平均水平为86.63%;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最高时为1月份的65.76%、最低为6月份的56.47%,而2011年同期的平均水平为63.50%、2011年全年的平均水平为63.27%。

12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中产量居前的10家企业,粗钢产量之和占全国总量的份额为46.92%,比2011年同期的57.98%降低了11.06个百分点;前20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份额为61.41%,比2011年同期的67.24%下降6.84个百分点。

图8 产业集中度情况70656068.4 65.2 64.1 65.0 68.6 67.2 63.5 64.2 61.4 62.8 61.7 61.6 62.6 61.1 58.1 58.0 51.9 52.1 50.2 48.5 49.4 48.7 61.4 61.3 61.4 5550454048.2 46.6 46.5 47.6 46.7 45.6 46.9 46.9 46.3 46.2 43.5 前20大钢铁企前10大钢企业35 结合2011年纳入协会统计的会员家数没有现在多的因素考虑,可以认为重点企业粗钢、钢材产量占全国总量比重较2011年同期有所下降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他(中小企业)粗钢、钢材产量的大量增加。在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如果其他中小企业在钢材价格稍有回升的情况下,不遏制住加大马力恢复生产的冲动,则国内钢材市场很可能陷入更为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

2.供大于求,使钢铁行业陷入极度困难。

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6.2%,增速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增幅也有较大回落,钢铁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一直延续,粗钢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2%。

由于下游行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钢材销售异常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下跌,挤压了钢材流通商的利润空间,资金链出现断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使钢铁企业之间竞争,特别是产品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钢铁行业出现了自新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

3.进口铁矿石高价位,钢材低价位,吞噬了钢铁企业微薄的利润。2011年钢材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进口铁矿石价格尽管也有所下降,但明显小于钢材价格。1-11月钢铁企业每吨钢材平均结算价格同比下降729元,而同期企业进口铁矿石采购成本每吨仅下降了236元。

同时,只要钢材价格稍有上涨,进口铁矿石便立即跟涨,且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以10月份为例,钢铁协会钢材价格指数环比仅上涨2.9%,但同期进口铁矿石订货价格比最低时(9月份第三周)却已上涨15.9%。钢材价格与进口铁矿石价格涨跌不同步,且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的状况,吞噬了钢铁企业微薄的利润。使钢铁企业采购进口铁矿石成为高风险的游戏,许多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踩准点”而陷入亏损。

4.高额税负以及地方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由于矿产资源税等税率调高导致企业税负增加,一些地方为保证税收不减少而向钢铁企业超前征税。同时一些地方的不合理收费项目,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使企业苦不堪言。

另外,一些税制的不尽合理,也抬高了钢企的成本。比如流转税是根据营收来确定,但钢铁企业虽然营业额较大,但成本过高,导致在行业利润下降9成的情况下流转税仅少交了1.5%。

5.财务、销售费用大幅上升,三角债暗流涌动。

2012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达到802.75亿元,同比大幅上升24.29%;销售费用达到329.66亿元,上升3.64%。同时,还出现了三角债的苗头。截止12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应收帐款净额达到了1008.11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15.11%;应付帐款净额达到3914.96亿元, 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7.51%。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已针对国务院领导批示的“三角债”问题,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摸底。从摸底的情况看,“三角债”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程度存在,并有进一步蔓延扩大的风险,其中钢铁、机械、煤炭行业较为突出。

6.行业自律有待加强,恶性竞争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企业自律不够,在钢材销售中竞相压价;二是一些企业采取少开或不开发票等偷税手段,低价销售钢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秩序;三是由于一些地方打击不力,致使假冒、伪劣钢材充斥市场。

二、2013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走势预测

从总体上看,2013年钢铁行业运行环境要好于2012年,钢材需求与2012年相比将有所增长,但今年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容低估。因此,全行业对2013年的市场形势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可以确定,在国内经济增速减缓、下游需求未现好转和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国内钢铁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改观,钢铁企业微利局面难以有效改善。

不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对拉动国内钢材需求、改善国内钢材供求关系产生积极影响。预计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在7.5亿吨左右,粗钢表观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接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的粗钢需求峰值弧顶区(7.7-8.2亿吨),粗钢消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

(一)需求形势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为2013年钢铁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整体上看,2013年的钢铁行业运行环境应该要好于上年,钢材需求会有所增长。

201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将持续健康发展,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比上年略有降低,但仍是较快增长。从刚刚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略低于上年实际增长19%的水平,仍是较快增长;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今年城镇化率目标为53.4%,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除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外,“三农”、交通和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欠发达地区等领域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2013年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200公里以上、新建公路8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100个、运输机场10个左右。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资金投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速度的加快,预计将对拉动国内钢材需求、改善国内钢材供求关系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二)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2009年春,工信部李毅中部长在国新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未来三年不再新批钢铁项目”。但根据我们钢铁协会统计,全国粗钢生产能力2009年为7.18亿吨,2010年为8.00亿吨,2011年达到8.63亿吨,每年都继续新增几千万吨产能,2012年许多地方还在继续投资扩产。据报道,2012年仅唐山、邯郸两地就有10多座高炉投产,新增产能达到2000多万吨。钢铁产能的继续无序扩张,必然导致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会长期存在甚至进一步加剧,钢材价格也将长期在低位波动。

(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降本增效难度大。

美欧日陆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铁矿石、煤炭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2013年,我国也将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资源、能源价格、财税等改革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企业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运行成本都会增加。此外,2013年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仍将持续,资金成本仍会继续上升。

(四)钢材出口难度将加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联合国12月18日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也认为,2012年度的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趋弱,而且预期在未来2年间仍将持续减弱。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4%,2014年预期为3.2%,这一预期目标与联合国半年前的预测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大多数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欧洲的有关国家,目前陷入了以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之中。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困境将以外溢的方式影响到发展中国家,而且一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自身内部固有的问题。因此,伴随着主要的经济不确定性与趋向下滑的风险,对未来两年的预期仍具有挑战性。欧元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的进一步加重及发展中国家的硬着陆,都会导致一场新的全球性衰退。

(五)贸易摩擦增多

在全球经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背景下,国际市场钢材需求也会随之下降,受此影响,我国钢材出口难度必然加大,也必将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2012年以来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贸易调查就有9起,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涉及欧盟、巴西、印尼、中国台湾、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涉及产品有盘条、涂层板、镀(铝)锌板、无取向硅钢和不锈钢等品种。2013年1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又以中国政府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为“依据”,拟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涂层钢产品征收高达50%的反补贴关税。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升温,2013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将遇到更大的阻力。

三、宏观调控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总结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钢铁工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第一,认真思考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等战略要求,探究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全行业一项重要工作。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的行业对策建议。现在中央下决心要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们必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有关工作,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推进钢铁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钢铁产业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认真摸清钢铁企业发展现状,为规范钢铁企业生产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三,深刻总结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破解行业发展难题,认真思考今后10年钢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探究发展规律,创新行业和企业发展理念。加强钢铁行业重大发展问题研究,组织有关研究院所、钢铁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展“2020年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愿景”研究,谋划钢铁产业发展的远景蓝图。

第四,认真思考钢铁行业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应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及所面对的机遇、压力和挑战,研究钢铁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和途径。

第五,认真思考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开放水平,研究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建议。认真思考加强钢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思路,积极探索钢铁企业由材料生产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的新模式;加快推进钢材流通模式的创新,努力建立稳定有序、合作共赢、低成本、高效率的钢材流通新模式。

(二)着力化解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

推进山东、河北、云南、江苏等地开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过剩产能。建议推行并支持优秀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机构调整,逐步改变当前钢铁行业低盈利、高消耗的局面。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逐步将淘汰落后设备及生产线转向淘汰落后企业,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创造和扩大国内钢材需求,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研究适合我国钢铁产能转移的境外投资重点区域,鼓励国内有实力钢铁企业“走出去”,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三)推进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在更深层次上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钢铁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钢企兼并重组,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推动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参与国内现有矿山资源、焦化企业的整合,参与国外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

国家在鼓励大企业兼并的同时,对于那些成长性较好的中小钢铁企业,国家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两头互动,即提高集中度又保持钢铁业竞争活力。

(四)加快实施宽松、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

可以预计,当前疲弱的市场环境还将持续一定时间,贷款难度和贷款利率还会持续高位,钢铁行业本已紧张的资金链还将受到进一步考验,若无新的低成本资金流入,难保行业财务问题和三角债问题不继续恶化。

为此,建议政府下一阶段针对行业困难加快实施宽松、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并改进流动管理、引导信贷投放,保证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市场流动性能得到充分供应。

(五)减轻企业税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面对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希望国家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缓解企业当前的困难。如对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以产顶进、兼并重组等工作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企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渣综合利用,和国内矿山开发等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政策,并免交各种基金和收费等。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另外,为保护国内高端产品生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应有利益,建议国家恢复实施“以产顶进”政策。

(六)科学配臵矿产资源,着力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加大相关政策扶持,科学配臵矿产资源,提高国内钢铁企业与国外矿山企业的议价话语权。建议国家在矿产资源配臵上,对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予以优先考虑,以市场化操作提高大型钢铁企业资源掌控水平。

加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国内企业和海外矿石企业积极参与平台交易。进一步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逐步将钢铁行业规范企业与进口铁矿石流向挂钩,优化铁矿石资源配臵。加强铁矿石预警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信息监测、咨询、组织网络等系统建设。

(七)继续推进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节能环保情况的跟踪,推广重点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开展绿色钢铁制造、循环经济及低炭工艺技术,洁净钢工艺、重大课题与新技术的研究,加强节能环保统计数据的规范,以行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为标杆,对低于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的落后企业征收低水平使用能源、资源税,通过税收杠杆实现优胜劣汰。

有关部门应制定、严格执行相关节能环保标准和配套奖惩政策措施,而不应仅针对企业是否建设、安装相应装臵。另一方面,尤其要加强对部分民营和小型钢铁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使企业能站在同一环保标准下良性竞争。

在行业内推行“自愿减排碳交易”,让那些没有投入、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出资向那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完成甚至超额任务的企业购买指标,促使行业更多地把资金投向节能减排,促进整个行业和社会的进步。

(八)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大扶持重点企业力度 严格新增产能准入机制,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建设大、优、强的钢铁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集中度。

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严格新增产能准入机制,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安远县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分析 篇6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企业数量及入规情况。全县电子产业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高美电子公司、科迪科技公司、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明兴电子公司、华田源电子公司。已纳入规模以上的企业是高美电子公司、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3家企业,第四季度我县申报的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已纳入规上企业行列,下半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将有大的提升。

企业经济运行指标情况。以电为主的电子经济优势明显,电子产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2011年电子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到2015年电子产业企业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

二、发展目标

做实以电子类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沿海梯度转移产业,解决生产订单、企业招工、资金周转等问题,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开足马力正常生产,确保企业达产达标。引导鼓励企业扩产,新上、引进相关联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2.5亿元。

三、发展方向

做实电子产业为主的沿海梯度转移产业。帮助服务以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和高美电子有限公司电子类产品生产加工为代表的电子产业企业解决生产订单、企业招工、资金周转等问题,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开足马力正常生产,确保企业达产达标。引导鼓励企业扩产,新上、引进相关联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四、下一步措施

1、以大盛照明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大盛照明引进一批配套生产企业,打造一条完善的灯具生产产业链

2、重点扶持高美电子、明兴电子、华田源新上配套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3、加快线路板项目的引进、落地洽谈进度,推进工业园版石小区线路板小区建设。

4、重点引进以IT产业为主的投资5000万元以上电子企业落户我县,增强电子产业的发展后劲。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稳步上升

目前, 宜春市茶园面积达到9267hm2, 其中绿色及有机茶认证面积800hm2, 茶叶品种以绿茶为主, 有部分红茶和铁观音, 茶园主要分布在铜鼓、靖安、樟树、丰城和袁州区及其周边的县市。现有3.3hm2以上规模的茶叶基地133个。近年来, 宜春市茶叶生产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变化, 主要以公司、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参与茶叶生产, 茶叶基地面积稳步上升, 仅去冬今春发展茶园面积633.5hm2, 改造老茶园178.6hm2。特别是白茶发展迅猛, 靖安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县, 全县白茶面积突破1333hm2。通过资金的支持, 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强力推动, 从而带动整个宜春市茶叶产业发展。

1.2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由于一些新的茶叶生产企业、专业户入驻, 带来了茶叶品种改良, 种茶科技含量提升, 茶叶质量提高, 种茶经济效益明显。2012年, 绿茶中的名优茶最高价卖到2万元/kg, 最低价也有1000元/kg;大宗茶最高价1000元/kg, 最低价400元/kg;红茶中的高档茶最高价6000元/kg, 最低价2000元/kg;大宗茶最高价800元/kg, 最低价20元/kg。2013年新茶上市, 茶叶的售价明显高于往年, 特有的名优茶有的地方比过去翻了几番, 全年有望实现茶叶综合总产值3.1亿元。

1.3 品牌建设不断提升

随着全省“江西绿茶”品牌整合, 全市加大了以“铜鼓春韵”、“靖安白茶”为主打品牌的建设与宣传力度。铜鼓县为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 连续3年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铜鼓春韵先后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农产品”、“江西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中茶杯特等奖和国饮杯特等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等荣誉。近几年, 靖安白茶也获得多项殊荣。从2006年至今, 靖安白茶已30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 2009年“靖安白茶”被评为“江西十大名茶”;2010年被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授予“特色产茶县”荣誉称号;2011年“靖安白茶”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2012年上半年, 靖安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其他县市也在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 明月山风景区正在积蓄力量, 着力打造“宜春禅茶”品牌。

2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府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

近年来, 宜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 将茶产业作为当前的主导产业来抓, 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意见》, 促进宜春市茶叶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宜春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对宜春市新建茶园和改造老茶园进行资金扶持, 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市政府还将茶叶产业列入全市“农业产业化三年扩张战”的重要工作内容, 将茶叶生产目标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 且将茶叶生产纳入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加大了对茶叶生产的考评力度, 高位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此外, 市政府今年单列切块经费100万元, 全力打造靖安白茶。

2.2 茶业历史悠久, 初具基础

宜春种茶历史悠久, 历代胜产名茶, 如唐代的界桥茶, 宋代的袁州金片, 元代的绿英、金片, 明代的云脚等, 均为有名的茶品。宜春境内丛峦叠嶂, 飞瀑流泉, 云蒸雾绕, 土壤肥沃, 气候温润, 最适宜茶叶生长。黄檗山、洞山、仰山都盛产茶叶, 其中以黄檗茶和仰山木平、稠平茶最为有名。上高县发现了一处有8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茶叶树群, 1500多棵原生态古茶叶树散生在海拔900多m、方圆3~4km2范围里的崇山峻岭灌木丛林中。这一传统传承, 为宜春市进行现代茶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茶产业生产基地, 培养了一批茶产业技术人员, 造就了比较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为进行现代茶产业发展筑就了一个好基础。

3 宜春市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请工用工难, 工价高, 生产资料成本大, 茶叶产业投入不足, 以致良种茶园扩建、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缓慢, 严重制约了宜春市茶企业的进步和茶产业的发展。由于采茶用工季节性强, 而茶园大多在山区, 区域广、面积大, 采茶工严重不足。

3.2 生产技术相对滞后

茶业技术性要求严, 尤其是茶叶制作难, 与此同时茶叶加工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加工企业规模不大、生产效益不高、带动力不强。相当一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设备简陋, 加工环境较差,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3 茶文化开发不够

宜春市产茶历史源远流长, 尤其禅茶文化更具特色, 但是茶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茶叶品牌知名度不够高, 难以形成合力。

4 对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大扶持力度, 扩大基地规模

加快茶产业发展, 归根结底是基地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高, 在配合省厅实施现代农业茶产业发展项目的同时, 继续加大市本级新建、改建茶园力度, 每年新建标准化茶园666.7hm2, 改造老茶园666.7hm2, 力争到2015年, 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万hm2以上, 茶叶总产1万t, 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3333hm2。

4.2 健全推广体系, 强化技术培训

加大基础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在技术推广方面, 建立完善的市、县、乡三级茶业技术推广网络, 健全茶叶技术指导机构, 重点产茶县应设立独立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 按万亩茶园配备1~2名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3333hm2以上的产茶大县, 应设立茶业管理机构;在重点产茶乡镇配备1名茶业技术专职人员。在培训方面, 一是要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 整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种培训资源。从2013年起, 将茶叶生产、加工技能培训作为重点来抓, 造就一大批种茶制茶能手。二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的力度,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邀请省内外茶叶专家来宜春市进行指导和培训, 另一方面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到省外先进地区学习, 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指导宜春市茶叶生产、加工、营销, 推动茶业迈向优质、高效发展之路。

4.3 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名优品牌

一是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 适时开展品牌整合, 积极配合“江西绿茶“品牌战略, 打造具有宜春市传统特色茶文化品牌, 发挥已有的原生态古茶树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铜鼓春韵”、“靖安白茶”、“宜春禅茶”、“丰城绿茶”等区域品牌。二是要完善市场体系, 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举办茶叶销售窗口、专卖店, 支持茶企业在各地中心城区建立茶叶交易市场。三是要加大宣传促销, 加强茶业发展和茶业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宣传, 加强茶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的宣传, 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各种茶事活动, 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 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 加强交流, 全面推介宜春茶叶品牌。四是要强化品牌管理, 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 联合有关部门, 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4.4 注重历史传承, 彰显文化底蕴

一是在茶叶包装中突出文化底蕴;二是在品牌设计上体现文化底蕴;三是在茶礼、茶俗上彰显文化底蕴;四是挖掘地方茶文化, 大力开发旅游观光茶园。

摘要:详细介绍了宜春市茶产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做大做强宜春市茶产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育出版;数字出版;中小学教育

近几年来,电子书包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电子书包在替代传统教材方面已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也面临很多困难,暴露出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对一线学校、家长、教研中心、开发商等各方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电子书包应用开发的真实信息,有助于各方研判电子书包的发展应用趋势并制定应对策略。

一、电子书包应用调研的背景与方法

1.调研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子书包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香港地区已于2003年开始试行电子书包计划,效果良好。台湾地区2009年起在部分中小学校试点推广电子书包,以解决学生书包过重的问题。2008年,联想集团、汉王科技、金蟾(易博士)软件等IT公司和人教集团、广东出版集团、盈动锐智公司等,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国中小学电子书包实施方案》,立即引来众多关注。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用4年时间,完成约100个区域试点和1600所学校试点,其中中小学试点1000所左右。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实践内容,电子书包受到众多教育界和产业界人士的追捧。近年来,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南等地有不少中小学校加入到电子书包应用试点的行列。

2010年起,传统教育类出版社开始遭遇到电子书包的严峻挑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外教社认为,传统教育出版社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决定要不要开发电子书包之前,首要的是应全面了解电子书包有哪些优势、其先行使用者有哪些真实的使用感受和意见、电子书包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等方面的信息。为此,笔者陆续就我国中小学应用电子书包的情况开展了多次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学校与家长等各方对电子书包功能和优势的认识、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各方对推广电子书包的态度、出版业界及相关企业对电子书包的应对策略等。

2.调研方法

本调研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我国北京、天津、吉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等地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家长和电子书包开发商。具体包括北京小学、深圳福田区天健小学、天津南开实验小学、吉林市第二十五小学、吉林市第四小学、武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扬州三元桥小学、北京九中、北京五十中、湖州吴兴区研训中心、人教社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广州金蝉(易博士)集团公司等。

调研方法主要采取访谈法、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等。对电子书包使用者教师、教研员、学生、家长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了近50位师生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对电子书包开发商主要采用了咨询法,询问其核心技术和功能优势,了解其资金、技术、内容方面的困难和瓶颈。笔者还查阅了大量的报道和相关文献,以了解电子书包的兴起、发展、普及、优缺点等相关信息。

二、中小学实际应用电子书包的情况

1.教师方面的反馈意见

教师们认为电子书包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想要彻底取代纸质教材,还有很大难度。教师们并不看好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产品:

第一,使用范围小。大部分老师不打算在教学中使用电子书包。有的老师没有听过也没有使用过电子书包。一些学校的电子书包仅限于图书馆藏书。电子书包造价高,不易在各地区普及,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还是天方夜谭。从学段看,电子书包应主要放在初中和高中,小学并不适合推广。

第二,不利于培养学习专注力。电子书包不宜在小学推广,因为小学生爱玩、好动,电子学习设备更容易被当成游戏机。大容量信息学习工具如果利用不当,也会把学生淹没在过量的知识海洋里。

第三,不利于培养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会在书本上圈点批注。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师生还是倾向于使用纸质图书。课外阅读中,一些教师可能会建议学生使用电子书包了解多方面的信息,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第四,阅读体验有很大欠缺,阅读体验不如纸质书好。电子书包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对学生的视力健康造成影响。电子书包阅读器的字体字号、阅读视角等都还有待完善。

第五,不利于培养书写习惯。学生如果仅使用电子产品学习,只懂得按鼠标,不利于学习写字,即使电子书包中有手写工具,也不能和在纸上写字相比,长此以往,学生的书写能力就会弱化。

第六,内容差别化导致很难全部实现电子化。各年级学生学习的科目及进度不同,这就使得有些科目适合电子化,有些科目实行电子化效果未必好。

第七,提供的内容不够丰富。一些老师认为现在买电子书包除了看看词典、打打游戏,作用不大。一些电子书包只内置了许多教辅、词典,内容不够丰富,学校不认可,教育部也未指定购买,所以就可买可不买。

第八,对备课的辅助作用有限。电子书包在教学中起的作用很有限,一些老师备课、查阅资料时只是偶尔使用电子书包。有些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时喜欢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自由选择,这个时候用电子化教材倒很方便。

2.家长方面的反馈意见

第一,形式大于内容。家长们认为用电子书包给孩子减负有形式主义之嫌,很多课外作业若存不进电子书包,孩子们就得背两个书包上学,增加了负担。

第二,成本太高。一次性拿出1000-2000元置办一个电子书包,大多数家长认为成本太高,更新教材和内容如果要付费,成本就更高。它也不如书本耐“摔打”,难免造成损坏,如果这样不仅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还会因此影响孩子学习。

第三,操作难度大。要想用电子书包教与学,需要系统地学习操作方法,但目前的电子书包功能操作难度大,学习操作电子书包势必会加重学生原本就很繁重的功课负担。

nlc202309031605

第四,影响身体健康。家长们认为小学生接触这些电子产品为时过早,尤其会使孩子的视力急剧下降,眼睛经常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第五,学习过程难以监控。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电子书包虽然方便了学习,但也容易使孩子沉湎其中,分散上课的注意力。孩子上网、玩游戏或者浏览不适宜的内容,这些实际上很难实时监控。

3.典型案例:江苏扬州三元桥小学的电子书试用情况

三元桥小学是扬州市启动的“电子书产品教育教学开发与应用实验研究项目”试点单位,项目组向学校捐赠了50本电子书(阅读器),每本电子书的重量在200克左右,能储存150多本书,有近450万字的储存量,在五年级试用。笔者对该校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了该校的校长。

该校所用电子书产品使用了新型的电子纸张技术,无辐射、不刺眼;每本电子书的屏幕上都显示着书库、音乐、档案管理、最近阅读、图片等九个栏目,底色类似真实书籍的微黄色,字迹也呈现印刷效果,学生们通过操作左右键,屏幕就会像真的书籍一样,显示出“纸张”一页页翻动的效果。电子书中具体的教材内容跟苏教版的其他教材完全一样,厂家还在电子教材内增加了一部分校本课程,因为涉及电子版权问题,又在实验阶段,签定了保密协议,所以还不能售卖。

在10多天的试用中,该电子书被找出了一些问题。有教师反映,目前电子书的功能只限于阅读、朗读和欣赏层面,距离无纸化上课还有很大距离。而用惯纸张的学生也表示,操作时有些麻烦,还不是很习惯,同时黑白界面也略显单调。该校校长指出,试用的电子教材很低端,只储存了部分教材内容,仅限于教材的朗读、翻页;人机互动还做得不够,学生无法书写,缺少输入的过程;目前该校没有在全校推广使用的打算。

三、产业界开发电子书包的情况与态度认识

1.电子书包产品开发商的困境

第一,缺乏深度数字产品。目前,包括汉王和方正在内的数十家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商都已相继推出电子书包产品。一般以教辅切入,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伙伴,提供背单词、课外阅读等功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积累。但这些电子书包仅可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并非课堂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补充。它们很难进入市场,仅以资源为导向,缺乏深度数字内容,其资源不够丰富,更新缓慢。由于资源、硬件、技术、观念等原因,最早推动电子书包的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其电子书包产品最终都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第二,难以全面提供教材内容。实现课本电子化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但电子书包最大的短板是教材内容。现在市场上所有的电子书包产品没有一个能提供完整的教材内容,提供的内容跟其他辅助教材设备区别不大。另一方面,全国教材版本非常多,更新速度相应也快,且教材出版在国内一直都处于地方垄断,因此要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电子书包项目计划还需解决太多的问题。

第三,缺乏产品标准。目前各方电子书包产品差异大,质量良莠不齐,有的难以保证优质的服务。目前产品功能、性能还不完善,有彩色化、记笔记功能、价格成本、功耗等难关要过。各开发商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他们认为开发电子书包不难,推出产品向教育及出版等相关部门推荐以求得政府的资金扶持才是难点所在。

第四,价格、产品服务是发展瓶颈。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的价格肯定会越来越便宜,不过,何时才降到普通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仍是未知数。随着电子书包的普及,厂家要跟上售后服务也有很大困难。

第五,推行难度大。业内人士表示,电子书包虽然好处不少,但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向学生收取硬件费用,如何计算电子教材费用等,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也不敢贸然尝试。另外,推广所需配套设施方面也存在不少难题,如学校教师、教室的配置,教室保障电池供电等条件还不具备。

第六,与传统出版业的冲突。政府不能也不会完全放开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一旦全部数字化传播,传统教材出版业面临的就是死亡。由于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分成比例很难确定,教材完全数字化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在电子书包未来的推广中,传统出版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但如何保障也是难题。同时,开发商无法全面处理与出版社、作者等方面的版权问题,而单一依靠出售硬件产品并不能获得丰厚的利益。

2.出版商的态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育类出版社对电子书包采取观望态度。相关人士表示,教材和普通书籍不同,中小学生的教材出版、发行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出版业的最大利润来源于教材教辅,如果直接推广电子书包取代纸质教材,肯定很难成功。现在的电子书包除了价格高、不够人性化、电子内容承载力不够等问题,在利益分配上也还有待明确。电子书扣除重新排版、设备方分成等其他成本,最后利润和图书差不多,甚至更低。而且目前电子书包的数量依然比较少,没有形成产品规模,电子书包的发展并没有为出版企业带来量级的利润增长,所以多数出版企业对此不太积极。

3.典型案例:广东出版集团等推出的电子书包方案

在第三届全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广东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人教希望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教网)和广州金蟾(易博士)集团三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_一套完整的电子书包解决方案——“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模式,打破了过去电子书包是单纯硬件产品的概念。

但是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广东出版集团、人教网及易博士的电子书包主要包括人教版、粤教版系列教材配套的相关资源,内容不够丰富,且更新缓慢。人教社只提供内容,不经销。易博士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生产阅读器,暂时还没有推出教材内容,内容合作需与出版方洽谈,目前还较为缺乏。整体而言,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目前还面临较多困难。

四、调研结论及应对策略

目前,电子书包仍然处于“炒概念”阶段,各方都处在摸索期。在我国,完善的电子书包产业链尚未形成,电子书包能否普及还有待观察,电子书包的应用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难度相当大,要推广普及电子书包,教育内容是否有效衔接、教育体制如何改革配合、电子课本如何收费、版权问题如何解决、新华书店体系如何安置、教学模式如何改变等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亟需探讨解决途径。但我们应明确认识到,电子书包无疑是未来教材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子书包与纸质教材应该各有用场、相得益彰,而不是完全替代纸质教材。目前,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出版商还不宜贸然进入电子书包市场,但内容提供是出版商应该着力做的事情,电子书包最终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教育类出版社凭借纸质教材的内容优势,应争取成为电子书包产业链不可缺少的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

应对电子书包的发展趋势,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者,我们的做法应是一方面期待功能强大的电子书包产品问世,另一方面不断做足内功,完善教材内容,为以后的发展和融入电子书包产业打下基础。现在,出版商并非一定要立即投身电子书包产业,可先从三方面入手打好基础:一是内容创新,生产出适合师生教学需要的教育内容产品;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大力开发配套产品,将数字内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是与技术商合作,推出一些特色数字出版产品。在具体产品开发上,教育出版商可以尝试推出以纸质教材为主,同时配合音像、电子、网络的立体型教材;可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学习电子资源包等,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借鉴。如果教育出版商将来决定要做电子书包,也不应该只是注重教科书载体的变化,而更应该视之为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的一次教学革新,将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变成学生学习的“学本”,为老师、学生提供规范化、个性化、交互式的移动教育教学产品,开发出能真正带来教育进步的电子书包相关产品。

上一篇:车间改善措施报告下一篇:《玛蒂尔达》读后感精选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