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学设计

2024-07-26

忆江南教学设计(精选8篇)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1

《忆江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1、示范读、激趣。2、品味读、悟情。3、想象读、入境。【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师:(课前交流一分钟)同学们好,认识你们很高兴。

生:老师好。

师:老师想听你们用无锡话向我问好

生:无锡话问好。

(全场笑)师:面朝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大家也用无锡话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到无锡。

生:老师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无锡。

(无锡话)

(全场一片欢笑的掌声)

师:昨天汪老师观看了你们在开幕式上的演出,你们的朗读让我很感动,我想这是清清的长江水滋养了你们,让你们这么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懂得颂读中华经典诗文,所以老师今天也想和大家一起学习诵读古诗词,好吗?

生:好。

师:开心吗?

生:开心。

(大声地)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词的课堂。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汪老师这是第一次来无锡,但当我一踏上无锡这块土地的时候,我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曾在无数次诵读古典诗文的时候,无数次的神游此地,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板书(江南)

生:齐读:江南

师:读了这两个字,你们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已经读过这首词了,真好,今天老师就是想向你们领教这个经典名句。还有想说的吗?

生:江南最美是太湖。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江南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配乐播放江南最具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解说: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师:这就是你引以为自豪的水乡──生:江南(齐)

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又创下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板书:忆江南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不愧是江南这诗词故乡的孩子。

生:齐读。

师: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

生:“忆,是回忆,怀念。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

生:是诗人想念江南作的诗。

生:“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诗的题目。

师: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生我知道词在宋朝很有名师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

生: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生:词牌是曲调的名字。

师:对,可以这样说。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生:词有各种词牌。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师: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

生:我知道西江月。

生:渔歌子生:水调歌头、长相思。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通过查阅了资料。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这一点对学习古诗词很重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好的方法先来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生自学、自读。(配有优美的古筝乐)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一下吗。

生: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师那就换个字,江南“美”,不更好吗?

生:我觉一个“好”字说明江南不只是景美,还有很多的好。

生:一个“好”说明江南各方面都很“棒”,诗人非常喜欢江南。

生:一个“好”说明诗人很喜欢、怀念江南。师:请你读一读。

生:江南好!(大声赞)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

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生:齐读。

师:“旧曾谙”是什么意思?

生:“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师: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生: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

师:你很会理解,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

精妙,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你认为这首词还有哪里写得好?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生: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

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鼓掌

师:请不要忙于鼓掌,先说说你为什么鼓掌?你欣赏什么?你悟到了什么?

生:老师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时声调较高,读“春来江水绿如蓝”声音很轻柔。生:

听老师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中的美景。

师:现在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播放音乐)生(闭目静听)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南一簇簇的红花鲜艳如火。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剔透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

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生因为我在读得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象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象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师:日出花开胜火,男孩子读──生:日出江花红胜火(男生读)

师:春来碧水悠悠,女孩子读──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女生)

师:江南如此之好,(指大屏幕)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个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在哪忆江南?生洛阳

师:可知道洛阳远在哪儿吗?

生:在北方。(看地图,感受南北距离)

师:北方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同学们请看白居易写于洛阳的一首《魏王堤》七绝。出示课件:《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生读。

师:能借助注释读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吗?

生:那儿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而此时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

师:诗人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师:从这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极度的思念之情。师:请你极度思念!

生:(读)能不忆江南?

(深情地)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无限得感慨之情。

师:请你感慨!

生:(读)能不忆江南!

(略带伤感地)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

生:齐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美景吗?板书(景)

生:白居易怀念的还有我们江南的才子,江南才子多,很风流。(全场笑)

师:江南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生:我们江南的小吃多,味道好。„„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白居易曾在年青时就喜欢行旅江南,苏杭是江南名城,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他在杭州、苏州做官几年,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和苏杭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白居易生了病,又要回到洛阳,苏州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你就是诗人白居易,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读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忘不掉的还有什么?

生:诗人忘不掉的还有江南的人。

师:带着我们的这些感悟再读这首词。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难忘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的桂花的事。

生:难忘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师: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生:难忘江南美酒、美女。师: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生:在江南的事诗人都忘不掉。生:这是诗人对江南深爱的感情。

师:一种江南情结!板书(情)

同学们带着诗人那望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再读《忆江南》生齐读。

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生:诗人走过大江南,怀念每一个地方。

生:我看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天。

生:诗人想,我为什么生病啊,否则就在江南永久的生活下去,该多好啊。

师:请你朗读这首词,把你这样的感受通过读传达出来,生读。(掌声)

生:我听到了诗人对江南的爱和深深的怀念。

师: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诵读这三首词。

师生互动读(老师读一句,学生重复后三个字,构成了类似二重唱的朗读,情韵袅袅)音乐响起,师生共同随着旋律唱起来,享受着文字的美,音乐之美,江南之美。

师:哪位同学能背下来。

生:纷纷举手背。

师:所有会背的同学站起来面朝听课的老师们,把这词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生:全体起立,齐背。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下课。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2

一、风景短片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 学生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学习任务时, 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的一个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风景短片中蕴含的正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情境和意象。作为诗词教学的先行组织者, 它在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理念与印象的同时, 也为学生的想象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语文教学中充满了生活体验和人文情怀, 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 因为古诗词的文辞含蓄与意象的叠加, 使得自身知识与阅历都不够丰富的中小学生难以理解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致以及情感的由来, 这就使得在诗词学习之前的引导成为必要。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纯粹的文字引导材料很多时候并不能使他们在学习前有一个较清晰的观念与印象,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对那些直观具体的音乐与影像更加敏感更有兴趣, 声像结合的呈现方式会具有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 具有中国风的风景短片和古典诗词之间有着相同的中国古典精神气质, 两者相互补充而把违和感降到了最低, 使得整合的效果变得更好。

二、风景短片应用于诗词教学的实例——《忆江南》

白居易的诗词名篇《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必修课文。鉴于四年级小学生对于江南印象模糊且缺乏概念, 无法理解诗人触景而生的情感与回忆, 所以我们以风景短片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的先行组织者, 并由此展开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

1. 关于风景短片的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 大家知道江南吗?”生:“不知道。”师:“江南, 意为长江之南面。在古代, 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风光的美丽动人而闻名天下, 无数的诗人词人为江南留下了好诗好词。这么美丽的江南风光, 大家见过吗?”生:“没有。”师:“那大家想见见这闻名天下的江南美景吗?”生:“想。”师:“好, 那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领略那秀美动人的江南风光吧!” (开始播放江南风光的风景短片) ……

师:“同学们, 刚刚我们看到的江南景色优美吗?”生:“优美!”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 你看到了哪些江南美景呢?来, 大家讨论讨论, 然后告诉老师你的答案!”生: (开始讨论) 师:“好, 江南美景是如此秀美动人, 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江南美景?”生:“我看到了竹子和花。”师:“对, 老师也看到了那飘摇在风中的花朵和秀竹。江南地区气候温润, 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秀竹和美丽花朵, 在很多著名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中都有过描写。那大家还看到了什么好景致呢?”生:“还看到了水上的房屋和小船。”师:“说得好, 观察得真是细致。为什么会有水上的房屋和小船呢?这是因为江南地区多水, 所以江南地区的人们就习惯于临水而居, 他们在水上建起了独具江南特色的民居, 那么船自然也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2. 教师的扩展性讲解。

当对于江南风景短片的提问与讲解结束时, 学生对于江南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与认识, 而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更多的引导性材料, 引导着学生进行超出短片范围的更为深入的探讨。然后, 再向学生发问, 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回答。如:“你眼中的江南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你心里, 江南还有哪些优美景色?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景色?你认为, 江南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喜欢江南吗?为什么呢?”

在教师一步步提问与讲解中, 每一个学生都围绕着这些问题在心中构想着自己想象中的江南, 并且在他人的描述中, 不断地对自己心中的江南进行着修改、添加与丰富, 在自我的思考和他人的引导与讨论之中建构起自己关于江南的认知结构, 从而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有了对新知识起“固着点”作用的内容, 达到了先行组织者的引导目的。然后, 教师便可通过一段导入开始《忆江南》课文的正式学习, 如:“看了这么多的秀美江南风光, 相信大家心里和老师一样都有自己的一个江南。而在大诗人白居易心里也有他自己的一个江南, 大家想知道是怎么样的吗?那就请大家翻开课本,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 一起来看看白居易心中的江南”。

美食忆江南 篇3

主料:肉鸡一只(1 000克左右)。

调料:盐50克,料酒40克,甜面酱50克,葱段25克,姜片15克,桂皮10克,小茴香10克,花椒15克,香油10克,番茄沙司50克,素油500克(实耗160克)。

制作方法:

1. 鸡开膛,去掉内脏;剁去头、爪,敲断肋骨、胸骨、腿骨(别弄破皮)。

2. 将桂皮、花椒、小茴香、盐、香油、料酒放入碗内,搅拌均匀,擦在鸡身上,用手揉搓,使其入味。然后,鸡皮朝下,放入大碗或盆内,余料撒在鸡身上,加葱段、姜片上屉蒸。蒸至软烂时取出,去掉桂皮、花椒、葱姜等晾凉备用。另一方法是把盐50克及花椒,在鸡身上用力揉搓后腌两小时再蒸,此法简单易行,但效果不如前一种。

3. 炒勺上火,放油500克。先把鸡皮上拍上干粉,待油温烧至8成热时,将鸡皮朝下入锅,炸至浅黄色时捞出。晾凉后,再复炸一次,炸到鸡皮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摆成鸡型。或把鸡腿、鸡翅片下,把鸡分成两半,每片剁8条,腿、翅均改刀,再码在盘上即可上桌(鸡腿、鸡翅放在下面)。上桌后随意蘸椒盐、番茄沙司或甜面酱等调味品食用。

特点:口味咸鲜香,鸡肉外焦里嫩,口感酥脆,色泽金黄。

说明:用此方法,亦可作“脱骨香酥鸡”。但在最后炸制时,把鸡片开,鸡皮朝下,把鸡骨取出。然后挂糊,沾芝麻,下油锅炸成后,改刀成块。上面撒香菜叶,名称为“百花脱骨香酥鸡”。

无锡排骨

原料:纯猪肋排1 000克。

调料:料酒50克,冰糖30克,盐,酱油,玫瑰露,葱,姜,八角,桂皮,红曲米水。

制作方法:

1. 将排骨斩成块,用红曲米水、盐放在容器内腌渍17~18小时后,取出放在炒勺内,加清水没过排骨,用大火烧开后,捞出洗净。

2. 炒勺上火,将排骨放入,加料酒、红曲米水、玫瑰露、八角、桂皮、葱结、姜块(拍松),清水(没过排骨),盖上锅盖,煮至八成熟。

3. 将煮过入味的排骨放在容器内,加入冰糖后,上屉蒸1小时。

4.食用时将排骨放在铺有生菜的盘中,浇上勾芡的原汁即成。

特点:排骨呈酱红色,肉质酥烂,味香浓郁,咸中带甜。

煮干丝

原料:豆腐干500克,熟鸡丝、虾仁各30克。

配料:熟火腿丝(金华火腿为好)10克,冬笋片30克,虾子、豌豆苗各少许。

调料:高汤100克,盐,酱油,熟猪油。

制作方法:

1.把豆腐干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入沸水中浸烫后,沥水后再放入沸水中浸烫两次(每次两分钟),捞出挤去水,放入碗中。

2.炒勺上火,用少许猪油将虾仁炒熟备用。

3.炒勺中下高汤,放干丝、鸡丝拌和,将笋片放入锅内的一边。加虾子、熟猪油,用大火烧15分钟。汤汁浓时,加酱油、盐,盖锅盖,再烧5分钟。

4.将干丝盛在盘中,把笋片、豌豆苗分放在干丝的四周,上面放火腿丝、虾仁。

特点:豆腐干丝烹煮后味鲜绵软,有嚼头,色彩和谐、美观,此菜为传统淮扬菜。

清炖蟹粉狮子头

原料:净猪肋条肉700克,蟹黄50克,蟹肉110克。

配料:青菜心1 000克,青菜叶6片,虾子20克。

调料:猪肉汤100克,熟猪油20克,料酒,盐,葱姜汁,淀粉。

制作方法:

1. 将猪肋条肉剁成石榴粒状,放入大碗内,加蟹肉、虾子、盐、料酒、干淀粉,葱、姜汁拌匀。将青菜叶用刀剞成十字刀纹,切去菜叶尖。

2. 炒勺在旺火上烧热,放熟猪油,下入青菜心煸成翠绿色。再加虾子、盐、猪肉汤烧开后离火。

3. 取沙锅1只,用熟猪油抹锅底后再将菜心排入,然后倒入汤汁,在中火上烧开。

4. 把拌好的猪肉分成10份。放在手掌中,用双手来回翻动,团成光滑的肉丸子,逐个地放在菜心上。再将蟹黄分嵌在每只大肉丸上,上面盖青菜叶。最后盖锅盖,大火顶开改小火焖40分钟左右,上桌时开锅盖,择去青菜叶即成。

特点:狮子头肥嫩,蟹粉鲜香,青菜软烂清口。

香菇烧茭白

主料:茭白500克,香菇20个(口蘑也可)。

调料:盐,味精,料酒,白糖,葱,姜,水淀粉,熟猪油,鸡汤,鸡油。

制作方法:

1.茭白剥去叶子,用小刀削去外皮,洗净,切成小段,再切为两半,切成均匀的条状。香菇用水发透,葱切段,姜切片。

2. 烧勺上火,烧热,倒入熟猪肉,至油温五成热时,下入茭白,滑透捞出。

3. 勺内留底油,烧热,用葱姜炝锅,烹入鸡汤,加盐、料酒、白糖、味精和香菇。烧开后,投入茭白,烧透,收汁。汁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多)时勾芡,淋明油(鸡油最好)装盘。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4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忆江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的教学准备: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忆江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理解《忆江南》的词意。

2、背诵《忆江南》,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3、理解词意,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得到对词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读出词的韵味,运用多种方法背诵《忆江南》。

【教学难点】

对词中所写景象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词,了解词、作者

(板书:词忆江南唐白居易)

1、看板书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同学相互解答,师补充)。

预设:

我想知道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词?我想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白居易还写过哪些作品?

从学生质疑导入,解决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体现学生自主性。同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搜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汇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进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2、听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通过听音频范读文件在脑中形成映象,注重学生自主感悟不迷信书中文字插图敢于比较。

3、个性化读词:

同学们读得不错,还想读的更好吗?(想)怎么办呢?理解词义可以使我们更有感情韵味的读好这首词。

二、赏析《忆江南》

1、借助注释小组讨论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要做到有议有评。

2、指名汇报词语的意思。指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指出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对仗工整,描写生动)

营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有目的有分工。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

忆江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白居易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能读出来吗?(找伙伴,找老师共读,自己读,男女生对读。摇头晃脑读、表演读。小组分配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

4、演唱此词:

⑴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跟着来唱。

⑵自己为词配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选择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了然于胸。

三、体会填词的乐趣

1、你曾到过哪些地方?那里的风景给你留下怎样难忘的印象?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习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习。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忆江南教学反思 篇6

《忆江南》这首词我已教过三遍,很熟悉了,没想到今天的授课,学生给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惊喜。教学时,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这首词的意思。在解释这首词时,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在理解“绿如蓝”时也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蓝天”,有的学生认为是“蓝草”。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这正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我把这些问题留在课后去讨论,查资料完成。下去后,学生通过上网、查课外资料、问家长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蓝”指“蓝草”。

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多的听到了学生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学生切身感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忆江南教学设计 篇7

诚然, 艺术的美, 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感受是创作的基础, 但生活的美, 并不等于艺术的美。因此, 要进行艺术构思, 必须捕捉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在水乡生活, 我被养蚕姑娘的生活情景吸引住了, 养蚕是江南妇女富有特征的劳动, 在蚕房, 我们更感受到他们劳动的艰辛, 从春到秋, 她们不分昼夜, 熬红了双眼, 贯注全身精力服侍蚕的成长。从她们平凡的工作中, 不难看到她们美的思想, 美的心灵, 美的情感。从她们细腻、精心的劳动和言行中, 能够看到江南水乡姑娘特有的恬静、温雅、含蓄的性格美。生活中这些美的现实, 无不使我产生了对美的形象和意境的追求。作为编导, 我想应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编导的个性色彩是在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现出来的, 因此, 在生活中选取题材, 概括、提炼典型形象时, 编导能用自己的眼睛,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美。所以, 要使我的作品富有江南特色, 选取和塑造好养蚕姑娘美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有人物就要有情, 出情就是出人物, 因此, 选取要表现的人物, 仅是作品构思的开端, 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就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且这种思想感情必须是真实的、美好的, 以此去打动人心。“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黑格尔语) 。否则, 这类反映劳动生活的题材, 就容易步入“以劳动程序”为依据的公式、类同的模式中去。尤其独舞这门艺术形式, 所表达的情, 须要深挖细掘, 因为独舞没有交流, 没有人物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推动, 只有通过对人物本身内心的探索, 才能使人物的形象得到层层发展和最后的建立。所以, 能否把握住养蚕姑娘特有的个性, 抒发出她在这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就成为要搞好这个作品的标尺。因此, 舞蹈《忆江南》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段选取在晚霞满天的归途中, 江南养蚕姑娘撑着载满桑叶的小船漂在水面。第二段在宁静的夜色降临之际, 姑娘虽在船上。第三段她从美好的思念中“醒”来, 怀着归心似箭的心情撑船向蚕房驶去……这段是在第二段的基础上把她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之情更酣畅地展现出来。

每个舞蹈作品都应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 才能显示作者的风格和个性, 才能产生艺术之美, 创造出意境。要追求独创、新颖, 主要靠作者的想象、生活和思想, 否则, 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在这个作品中, 人物行动基本都在船上, 这类形象的舞蹈在传统戏曲及民间歌舞中已是屡见不鲜了, 如何在形式上大胆突破, 创造新的独特的表现手法, 确定创作中最应下苦功之处。京剧界有句话:“万物皆为我用。”这就是说, 戏曲艺术善于广收博采, 化一切为舞台艺术创造的手段, 从服饰、道具到生理方面 (发、髯、眼等) 等, 无不组织到戏曲表演艺术里, 成为特殊的“艺术工具”, 而且用来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这些通过有限的具体描写, 反映无限的生活内容, 强调有虚有实, 虚实结合, 通过实来展开虚的联想, 借虚来概括无限的实等宝贵经验, 给了我启发, 终于设计了一根两头点缀两片桑叶的竹篙, 为了内容的需要, 让这根竹篙, 在一段撑船时是篙又是桨。由于它是由两片竹片组成, 可柔可刚, 所以一撑必弯, 可体现人用的力度, 造成桑 (篙上桑叶的提示) 满船的感觉。在二段蚕房, 让这竿子一弯, 挎在腰也成了蚕匾。加上两头的桑叶集中了, 使得观众的联想更为确切。在三段归途中, 横拿竹竿, 上下扭曲和舞动, 成为船推水形成的浪, 最后上岸, 竿子又成为挑桑的扁担。在各段中, 通过演员真实细腻的表演, 道具又实又虚的运用, 让虚和实结合, 在似“真”和“非真”中间, 给观众以无穷的遐想, 作品意境才能更开阔, 更耐人寻味。这次实践, 使我体会到在寻求舞蹈的表现手段时, 不应过多地去追求表面的形似, 不为自然主义的绳索所束缚, 而是要大胆地对生活加以变形处理, 努力追求传神的手法, 尽管舞台上展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不太真实的东西, 但在意境上能独辟蹊径地有所追求, 使情感升华, 作品就有了生命。另外, 道具点缀的桑叶和柔、直、曲的线条与人体各种造型形成的对比、呼应、协调, 有力地衬托了人体美, 增加了舞蹈美的艺术感受, 为塑造江南水乡姑娘柔美、典雅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所以, 选择、创造好的表现手段, 寄情于形, 这是舞蹈反映好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江南水乡虽有丰富的、古老的民间舞蹈, 但如何从这些民间的传统的舞蹈中汲取养料, 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 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语汇则难度是很大的, 迫使我要从今天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 以作品中的人物、感情、行动的需要去创造新的带风格的舞蹈语言。经过实践我是这样做的:先把握住水乡妇女的性格形象, 抓住生活中她们的生活形象, 如撑船、划船、喂蚕等, 特别是抓住她们表达情感时一瞬间特有的行动和造型, 因为往往这一瞬间是她们性格的火花, 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她们的性格和感情的形态, 使之舞蹈化, 既吻合人物形象又富于生活气息。如在舞蹈开始姑娘背靠在直立的杆子上的造型;喂蚕时靠在蚕匾边望着蚕的造型等, 皆是这样得来的。舞蹈讲究韵律上的美和流动中的雕塑性, 在无数变化和连接之中, 去体现出风格和美感。所以在以上汲取、提炼生活形态基础上, 又运用了传统舞蹈中“拧、倾、曲、圆”的韵律, 并作为整个舞蹈的连接规律, 这样就较为准确地塑造了纤细柔美的江南水乡姑娘的形象, 使作品赋予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为了创造意境, 在音乐上我们也要求独特、创新。因此运用了水乡地区的田歌、蚕歌的音调, 并抽出原歌中富有特色的衬词, 如“嗽哎”、“哟来”、“吭哎吭”, 以及生活中蚕吃桑叶的“沙沙”声连贯成一首无词女声伴唱的乐曲, 仅以一钢琴描绘水声, 这样和舞蹈结合, 就为作品的新颖感、艺术意境的创造及增添泥土味等起了极好的作用。

《忆江南》教案 篇8

1、能用优美、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情。

2、能积极参与合唱,并与同学合作演唱,做到两个声部的演唱音准、和谐。

3、熟记古诗《忆江南》,并能说出古诗表现的意境。【教学过程】

(本课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高声部,基本掌握了高声部的演唱)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教学提示: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复习演唱《忆江南》高声部。

(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从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找一点),可再演唱一遍。(结束句可渐慢)

2、师:(出示谱例)“忆江南”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刚才演唱的是歌曲的高声部。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观察乐谱,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第几行第几小节?

教学提示: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辨并回答。

(2)教师小结,合唱是从第8小节(第二行第2小节)进入的。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低声部,之后进行合唱。

二、学唱低声部旋律

1、师:(出示合唱乐谱)请同学们看低声部的旋律,大家看到有几个小节是空缺的,请听老师弹琴,唱出空缺的音。

教学提示:

(1)教师弹奏第一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听辨出空缺的音,并完整演唱。

第一乐句行演唱。

第三乐句

(3)师生接唱。

(4)学生完整演唱。

2、师:你们发现了吗?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还是不同?

教学提示:

(1)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的。这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一种创作方法,叫“鱼咬尾”。

3、师:(出示结束句谱例)低声部还有一个结束句,我们来唱一唱。

教学提示:

(1)结束句最后一个音5拍,要把时值唱满。

(2)完整演唱低声部。

(3)“鱼咬尾”的音虽然相同,但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提示音准。可以再演唱一遍。

4、师:低声部旋律大家会唱了,能跟高声部的旋律合起来唱吗?

教学提示:

(1)学生在空拍的地方容易抢唱,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唱准。

(2)指导学生数拍或默唱旋律“2 2 3”,然后接唱第一个音,起音的音准非常重要,一定要多练几次,为合唱时准确进入做好准备。

(4)完整演唱二声部旋律。

(5)提示每个乐句的结束音要唱满时值,再唱一遍。

三、演唱低声部歌词

师:哪位同学能把低声部歌词给大家唱一唱?

教学提示:

(1)鼓励一名同学填词演唱,师生评价。(音准、节奏、词曲对应)

(2)全体同学演唱歌词。教师提示“1 6 5”是一字一音,(学生可能唱得生硬)要唱得短、弱。

(3)由于低声部的旋律音多在低音区,容易唱得低,要提示低音高位置唱。(与唱高音时的位置一样)

(4)低声部结束句第一个音的音高不准,需多练几次。

四、合唱

1、师:现在我们要把两个声部的歌词合起来唱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教学提示:

(1)两个声部合唱,然后进行评价。

(2)第17小节低声部的节奏1 6 5。

(3)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第10、14小节(第二、三乐句最后一小节),高声部弱些,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第11、15小节低声部(第三、第四乐句第一小节),低声部音量弱些,突出高声部旋律。

(4)两个声部每句结束音因为控制音量,有些学生出现时值唱不够的现象。

(5)完整演唱二声部合唱。

2、师:同学们基本能唱下来了,现在,我们把齐唱部分的乐句加上,完整演唱,注意听好前奏和间奏。

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哪些同学能勇敢地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

教学提示:

(1)鼓励两位同学二重唱(只唱一遍),师生评价(从音准、音色、表情进行评价)。不论唱得怎样都要给与掌声鼓励。

(2)再请另一组同学小合唱。

五、拓展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这首古诗大家都会背,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教学提示:

(1)请同学说出古诗的意思。如说不全教师补充。“谙”是熟悉的意思。

(2)播放古诗朗诵视频。

(3)学生模仿朗诵。

六、小结

师:江南多美啊!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能不忆江南吗?最后让我们用最柔和、优美的歌声赞美这美丽的江南吧!

教学提示:

(1)学生随音响伴奏演唱一遍,之后教师指导个别问题。

(2)请同学们起立,教师指挥随伴奏演唱《忆江南》。

(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课后点评】

本课从课堂过程来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唱的学习,演唱很投入,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优美,较好地表现出了古诗的意境。课堂效果较好,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法借鉴:

如何表现歌曲的审美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本课教学中没有使用空洞的语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声音的指导上,根据歌曲演唱“气、声、字、腔、情”五要素,从音准、力度、音色、唱法等具体的指导中,实现了歌曲的审美情感表现。

注重学生听觉思维的训练: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歌曲的教唱,忽视听觉的培养,这是一个误区。在这节课学唱低声部旋律时,教师没有完整呈现乐谱,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辨出每个乐句的首尾音,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谱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对音高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听辨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也是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形成两个声部的听辨能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要在这点点滴滴的听辨中逐步形成。

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歌曲《忆江南》的合唱部分,两个声部不是同时进行,低声部是晚一小节进入的。如何让低声部能够准确地进入演唱?课堂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指导用“默唱”旋律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低声部准确进入的难点。这就是“先放后收”的理念,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忆江南》适度地渗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用带有视频的诗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江南景色之中,通过画面和诗朗诵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它的目的是升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有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才能起到升华对音乐的理解作用。

上一篇:高中团委书记申报材料下一篇:第23届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直播学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