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电子版

2024-09-27

容斋随笔 电子版(通用8篇)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1

读《容斋随笔》有感

江苏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陈建云

寒假闲暇时,翻看了据说是毛泽东珍藏之一,也是他最喜欢读的《容斋随笔》,宋朝洪迈著,砖头一样厚,大概有数千篇随笔,虽说我只看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感觉读来并不乏味。洪迈的笔触本就不是很深,每篇仅二三百字,感觉就像是作者的随意涂鸦,当然,这涂鸦不含贬义。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点感觉,就立刻写出来,感觉又像是做记号,与现今的读后感完全不同。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正儿八经的读后感令人倒胃口。天马行空,想写就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可以拉到一起去,这才够好!

例如《唐重牡丹》一篇,洪先生在读了欧阳修的《牡丹释名》一文后,对其文中提到沈彪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唐代咏花高手均未在诗中歌咏过牡丹,从而认为唐朝人不重视牡丹的观点不以为然。经他亲自查证,白乐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买花》一章中有“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他的《讽谕乐府》中有《牡丹芳》一篇,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这样的诗句。又有《惜牡丹》诗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元稹也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许浑诗中说:“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徐凝说:“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又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考查验证,有力地证明了元稹、白居易不是没有牡丹诗,唐朝人也不是不看重牡丹。写得实在是好!洪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也十分值得称道。

作者在读了《论语》后,明确表示最喜欢《公西华侍坐》一章,并引用了孔子和两个得意弟子间的一段对话: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对他俩道:“随便谈谈各人的志愿好吗?愿意怎样地生活?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子路道:“我愿意能真心慷慨地对待朋友,自己的车马和好衣裳都拿来和朋友一起用,用坏了穿旧了也不在乎。”

颜渊道:“我愿意做个谦逊的人,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张扬自己的成绩。”

子路反过来对孔子道:“请先生也谈谈自己的志愿。”

孔子道:“惟愿老年人和我在一起能过得安详,朋友们和我在一起能互相信任,少年人和我在一起以后还能想起这段时光。”

该章不但描写动人,师生之间亦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提倡自由地“各言其志”,平等地进行讨论,这在今日亦属不可多得。孔子身为导师而不说大话,最为可取。

《容斋随笔》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篇目,像《秦用他国人》,《温公客位榜》,《汉唐八相》,《曹操用人》,《世事不可料》,《狐假虎威》等论述精到,观点鲜明,对现代人也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乐天侍儿》中记述白居易蓄妓,这本不是什么不能说的,后来新中国定性白居易为“人民诗人”,就不再提什么“樊素小蛮”。只是不知道毛泽东读《容斋随笔》时,对《乐天侍儿》一条作过批注没有,又是怎样批注的呢?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容斋随笔》行文简洁精悍,译文通畅明白,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使读者能够适应快节奏的时代,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应用,对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之一,值得一读!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2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如晨曦, 给课堂的开始注入了光明和希望。

上课伊始, 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导入:“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有趣的声音, 请大家听一听, 猜猜它是谁的声音。”这时用电子感应笔点击白板, 播放知了叫声。“听声音猜名称”的游戏,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之中。接着, 我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蝉的认识, 这样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又促使学生敢于说话, 有话可说, 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乐学、易学。再提供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动画, 请学生自己上前, 用电子笔点击动画进行播放, 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形象, 主动参与课堂更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交互式电子白板如晨曦, 给课堂的开始注入了光明和希望。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似骄阳, 给课堂的主体融进了灿烂和活力。

阅读是一种十分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只有充分地读,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并积累优美语言, 享受审美情趣。常规的阅读教学, 常用的是黑板加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也常常会带来一些问题, 如在上课之前要花去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 并严格根据教学设计来制作课件, 如果课件制作有误, 或者是课堂教学需要临时改动, 就会一筹莫展,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操作计算机时, 往往还要不时在黑板上板书, 使人手忙脚乱。而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它通过较简单便捷的操作, 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理解词句、段落的方法和思路, 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 创设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我先让学生围绕“金蝉脱壳过程中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这一中心问题自主学习,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然后让学生到白板上将自己的品读感悟通过圈画、批注等形式进行自主交流。学生在交流时, 充分运用交互白板的及时书写、照相机、放大镜等功能, 自己圈圈点点画画, 将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 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写下来, 将看不真切的图片放大了再看, 将需要仔细品味的图文用照相机单独放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资源之间都处于互动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 在学生交流停步不前时给予提高, 在学生技术遇到障碍时给予帮助, 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我适时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小助手 (如图) , 有根据重点段落主要内容简化后的文字提纲, 有重点展示金蝉脱壳过程的组图, 有图文结合的详细材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用电子笔直接点击屏幕,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助手, 练习完整地、快速地复述重点段落, 于不知不觉中完成背诵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选用文字提纲帮助背诵;喜欢形象记忆的同学可以选用组图帮助记忆;学习较为吃力的同学可以根据对应的图文, 在详细的文字提示下, 练习形象化地记忆。在选定一种学习助手后, 学生可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 将自己选中的方法放大至全屏;或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强调自己选中的方法;或用屏幕遮挡功能将自己不需要的方法挡去, 留下自己需要的, 从而使一位同学在复述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关注他所选用的方法, 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小结时, 我以录像形式再现金蝉脱壳的奇特画面, 将学生零散的分析、个体的品读串连成一个整体, 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意义建构。播放录像时, 电子白板的录像随时暂停功能使我可以在关键的画面处停下来, 在画面上圈画, 深化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看到蝉儿脱壳后身上颜色变化之神奇, 学生连连赞叹时, 我就让画面停下来,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 品味课文描写的准确精妙和形象生动。

课堂练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提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感应笔在白板上书写, 然后我用照相功能将每个人不同的答案记录下来,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 通过白板的屏幕回放功能, 将学习的内容作总结。

在课堂的品读、交流、探讨过程中, 交互式电子白板似骄阳, 给课堂的主体融进了灿烂和活力, 使每位孩子享受了学习中的挑战和乐趣。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像夕阳, 给课堂的结尾抹上了绚丽的色彩。

在拓展延伸时我力求用大语文观关照生活, 从语文的视角看生活, 将校本资源与课本资源有机结合。我对学生说:“我们身边也有像作者一样的有心人, 他们也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了身边常见的小动物, 写成了精彩的习作, 想欣赏一下吗?”然后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关于昆虫的电子小报、写的优秀习作、高年级学生在校园电视台介绍自己如何观察、如何作文的视频。这时再用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 回放本节课的板书, 出示重点语句, 进行课堂小结:“我们也要像课文作者和身边的小作者一样,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 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 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的描写, 就能写出同样精彩的文章。”把学生身边的例子带到学生的学习中, 使他们觉得更加亲切, 觉得学习观察、学习表达并不是难事, 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抓住特点准确生动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像夕阳, 给课堂的结尾抹上了绚丽的色彩, 让每位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绚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 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 此时黑板就是一个交互平台, 现在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我们应努力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 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阳光, 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阳光般的心情。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作者以《金蝉脱壳》课的教学实践为例, 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优点。

关键词:《金蝉脱壳》,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辅助功能

注释

学问之路——从《容斋随笔》谈起 篇3

洪迈的《容斋随笔》是宋代有名的一部笔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洪迈)自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属,凡意有所得,即随手札记,辩证考据,颇为精确……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稽考两宋浩如烟海的笔记,《容斋随笔》当得起这个评价。

撰写笔记,是古人治学的一种形式。古人偶有所得,便成学问。宋朝是文雅鼎盛的一代,总宋一代,笔记无数,盛名于今的,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这三部笔记之后,有明清易代之际顾炎武的《日知录》。从对近世的影响上来说,宋代这三部书固然不如《日知录》,但它们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容斋随笔》的内容非常庞杂,从经史子集到医卜星相,靡不包罗。洪迈的写作也很随意,有所得辄下笔,不构筑体系,不立理论框架,平实道来。然而学问并不掩盖他的立场或性情。例如卷二的“张良无后”:

张良、陈平,皆汉祖谋臣,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多阴祸也。”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其祸更促于平,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秦将欲连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击之。”公引兵大破秦军。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既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自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

在古人的理念中,祸莫大于杀降。白起杀赵降兵四十万、项羽杀秦降兵二十万,两人都被历代史家谴责。白起、项羽的最后下场都是自杀,尽显杀降的不祥。而李广杀了投降的八百羌人,也不得封侯。

洪迈这段文字的着眼点在“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古人之学,崇尚明断之言,故而一言两语的发明就弥足珍贵。如顾炎武的《日知录·原道》,一句“有亡国,有亡天下”,便可供几百年后的人来演绎与阐发。洪迈认为,张良的行径比杀降还要恶劣。张良和陈平一样,本质上都是唯事实理性是循的阴谋家。洪迈此处的议论,秉承的是“阴谋家必会罹患阴祸”的宗旨。今人读之,不能以今律古,认为这是陈旧的“因果报应论”。实际上洪迈这种议论的背后,恪守了难能可贵的原则理性,承载的是一种惩恶劝善的精神。在唯事实理性是循、成王败寇论泛行的近世,这种学问立场极其可贵。概而言之,如果一种学问不能承载向上向善的精神,无益于世道人心,那么它就不是学问,而是信息。

再看卷九“朋友之义”:

朋友之义甚重。天下之达道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而至朋友之交。故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天下俗薄,而朋友道绝”。见于《诗》。“不信乎朋友,弗获乎上”。见于《中庸》、《孟子》。“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周礼》六行,五曰任,谓信于友也。汉、唐以来,犹有范张、陈雷、元白、刘柳之徒,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要义,就在《白虎通》所载的这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当中。五伦当中,不见师弟之义,但这一伦包含在了朋友之义中——《周易·兑卦》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韩愈《师说》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近世学人黄侃服膺刘师培的经学,拜刘为师,刘只比黄年长两岁。从经义到事实都表明,师弟之间,就是一种朋友般的和洽关系。但在实际当中,弟子要事师如事父,这是因为要体现对道的尊敬。所以恪守古礼的黄侃,在拜师时要向刘师培磕头。民间习俗里,弟子拜师,都要行跪磕礼。

洪迈在这里申朋友之义,其实是同时在申朋友及师弟之义。从著述的角度看,洪迈此举有其深刻的用意。宋人尊师,出现立雪程门的美谈。但相比于尊师,尊重前贤是更高一层境界的师弟之义。然而宋人做起学问来,多不注意对前贤的师承,而着力于颠覆。所以宋代学术固然有其活力放射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太过浮躁,种种学说显得凿空而来。北宋文章巨公欧阳修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就开了宋人疑经的先河。

对于宋代另一疑经的风云人物晁说之,洪迈颇有微辞:“(晁说之)所辩圣典,非所敢知。但验之天文,不以四时……盖晁不识星故尔。”事实上,尽管晁说之学问渊博,但他的疑经,很多都是“有为而作”。例如他憎恶王安石及其新法,因此王安石尊孟子,他就非孟;王安石附会《周礼》,他就诋詈《周礼》。

洪迈抱持的是一种审慎的学术态度,不务为乖张,与当时浮浪的学风显得不一样。这种平实求真、立言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精神,贯穿了《容斋随笔》的始终,这也是本书所承载的无言之道。

这种道在本质上是一种昂扬不屈的精神,是一颗崇雅尊善的心。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载道的书终究不会传世。今人浩如烟海的论文、专著,其价值在哪里,值得反思。

察风气流变

洪迈及其父兄,一门三进士,在南宋享有大名。渊博的学问,使洪迈下笔更加从容。几乎历朝历代都褒赞汉代宽简的刑律,但洪迈不盲从俗论,而显发微之功。他认为“汉轻族人”,指出汉代轻率地族灭臣民的种种史实,如晁错、主父偃、郭解等人,都是本身的罪并不重而被灭族。

近代史家刘咸炘先生认为,读史需要注重两点,一要弄清楚纪事本末,二要知风气的变迁。懂得风气的流变,就能知当时的世情人心,在此基础上挥笔撰述,方能对前人有“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做到前一点容易,但后一点很难,因为你不仅要熟悉纪事本末,还要兼顾到书或志。江淹认为“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名著》里说,知道各朝的史事是很容易的,读纪和传就可以了,但志是最难读的。志的难读,是因为不能切开来读,而要有一个通贯的读法。

如刘咸炘先生所言,西汉景、武二帝时期,政风苛急,士风被迫柔和,司马迁觉察此弊,是以《史记》赞狂狷而贬乡愿。司马迁提前预见了士风柔和之弊:王莽权重时,士人附丽无数,争相为王莽赋予政权合法性,当中就有文献大家刘歆。最终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而东汉章、和两帝政风缓和,待士宽厚,因而养成刚强的士风,各地方官遇事,皆可率性挂印而去,不受政府的追责(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在此形势下,班固的《汉书》就提中和而退狂狷。事实上,班固也预见了士风刚强之弊:东汉晚期,士人锋芒过早暴露,出师未捷而先遭到宦官集团的致命打击(党锢之祸),不得不各依豪强,最终导致三足鼎立。

因此,在对《史记》和《汉书》两书的评议之前,就需要对两汉的风气流变有所了解。范晔去汉不远,谙熟汉代历史,又因为南朝的士风卑懦,较之西汉尤甚,是以范晔一部《后汉书》,在赞狂狷而贬乡愿方面,也与《史记》暗合。后人抓住范晔这寥寥一笔的褒贬,贬斥《汉书》专为统治阶级服务,则是不明风气流变的耳食之论了。

在《容斋随笔》里,洪迈对景、武二帝的寡恩少义,都有所指出并批评,如卷十一的“汉景帝忍杀”:

汉景帝恭俭爱民,上继文帝,故亦称为贤君。考其天资,则刻戾忍杀之人耳。自在东宫时,因博戏杀吴太子,以起老濞之怨。即位之后,不思罪己,一旦于三郡中而削其二,以速兵端。正信用晁错,付以国事,及爰(袁)盎之说行,但请斩错而已,帝令有司劾错以大逆,遂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七国之役,下诏以深入多杀为功,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

矛头直接西汉苛急的政风。然而,汉武盛世的迷梦,长期存在于国人的思想里。这种戕害士风的盛世,究竟有多少值得怀念之处,是一个疑问。其实,先贤早有这方面的认识,如班固《汉书·武帝纪》末的赞里,就只字不谈汉武帝的武功。

洪迈是善于观察历代风气的,这在《容斋随笔》里多处可以体现出来,如卷六的“诞节受贺”:

唐穆宗即位之初年,诏曰:“七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其日,百寮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门内与百寮相见。”明日,又敕受贺仪宜停。先是,左丞韦绶奏行之,宰臣以古无降诞受贺之礼,奏罢之,然次年复行贺礼。诞节之制,起于明皇,令天下宴集休假三日,肃宗亦然,代、德、顺三宗皆不置节名,及文宗以后,始置宴如初。则受贺一事,盖自长庆年至今用之也。

此则笔记,点出了生日宴会的源头。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采用了这些说法,认为古人最初并不重视生日,直到唐玄宗时,才有了设宴集会以庆生的先例,并且自此历代相沿成习。

这些发现,虽然卑之无甚高论,但是“成如容易却艰辛”,就跟“五经无‘真’字”这一结论一样,看似简单,其实拷问的是你读了多少书、读得是否细致。平实的结论背后,字字浸染着好学与勤奋的精神。

当然了,《容斋随笔》里的发现,也并不完全是精辟的。且看卷五的“三代书同文”:

三代之时,天下书同文,故《春秋左氏》所载人名字,不以何国,大抵皆同。郑公子归生,鲁公孙归父,蔡公孙归生,楚仲归,齐析归父,皆字子家。楚成嘉,郑公子嘉,皆字子孔。郑公孙段、印段,宋褚师段,皆字子石。郑公子喜,宋乐喜,皆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郑公孙黑,孔子弟子狄黑,皆字子皙。鲁公子翚,郑公孙挥,皆字子羽。邾子克,楚斗克,周王子克,宋司马之臣克,皆字曰仪。晋籍偃,荀偃,郑公子偃,吴言偃,皆字曰游。晋羊舌赤,鲁公西赤,皆字曰华。楚公子侧,鲁孟之侧,皆字曰反。鲁冉耕,宋司马耕,皆字曰牛。颜无繇、仲由,皆字曰路。

司马迁曾感慨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对于上古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事迹,博学多闻的荐绅(缙绅)先生尚且“难言之”,这里的“不雅驯”,主要是指语言的不统一、文字阅读的困难而言。而在离秦最近的战国时期,各国的语言文字已很复杂,分异很多,要不然李斯的“书同文”政策也就不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而被列入史册——毕竟,史家是“恒事不书”的。据此种种,夹在五帝和战国两个时期中、茫昧难考的夏、商、周三代,很难说得上是“书同文”。

“三代书同文”笔记的本身是很好的,它显示了洪迈在读书方面的敏锐眼光,也是他擅长从文献中读懂风气的一个侧面。但是作为结论的“三代书同文”,则显得并不得当。

大言欺世

一本著作可以超越它的时代,但不可能脱离它的时代。《史记》和《汉书》都是超越时代之作,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风气所留下的痕迹。洪迈的《容斋随笔》也不例外。宋人好议论,不时有震世的言论出现。如王安石觐见宋神宗时,神宗问唐太宗等人如何,王安石决然说:“陛下当以尧舜为法。”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宋论》中,直斥王安石这是在“大言震神宗”,是奸臣的表现。王夫之这一评价是深刻的,王安石的诗为宋代第一流,但为相却不然。细考王安石生平,不难发现他终其一生都处在“大言欺世”的状态中。掌权后的他,起用的多是峻刻苛厉之人。他的改革,使得中央政府财政充实,然而却导致民生凋敝。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尚算稳固的社会结构,迅速地走向崩溃,为北宋最终的覆亡埋下伏笔。

受风气之累,洪迈不免也沾染大言震世的弊病。《容斋随笔》卷十五“范晔作史”中,对范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晔所著序论,了无可取。列传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诸篇者,盖亦有数也。人苦不自知,可发千载一笑”。这种评价,殊失公允。范晔的《后汉书》骈散兼备,张弛有度,绝非“了无可取”四字就可抹杀。只是范晔书未成而身先死,是以《后汉书》并不如《史记》、《汉书》那样完善。所可喜幸的是,这种大言,在《容斋随笔》里并不多。

无独有偶,南宋的另一大学者郑樵也沾染此习。他反感断代史的作法,在《通志》里如是评价班固:“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这是非常严苛的评价了,然而同样也有失公允。班固的《汉书》,体例与《史记》一脉相承,文笔典雅含蓄,可堪寻味之处甚多。在作史体例上,它也未失会通之旨,例如《史记》八书偏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而《汉书》十志则更贯通古今,不能以断代限之。

大言必然欺世,因为它只满足人一时的痛快,不是冷静思考的结果。如果一个时代尊崇的都是放言高论的人,那么这个时代离堕落也不远了。宋代学术之弊就在于此。但宋代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当时的政制能让冷静思考的人得到发言的渠道,从而有效地抵制这种流弊。在王安石当权时,天下士子翕然从之,对之尊崇不已。而司马光、苏轼等人也纷起力说其非,批评王安石的学说及做法。神宗皇帝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形同水火,但神宗依然重用他。在司马光力辞之后,神宗又让他设局继续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不愿居住在汴京,神宗竟然允许他携局迁往洛阳。由此也可见,宋室待士之宽,古今罕见。

像王安石、洪迈、郑樵的这种大言,已经失去了平心静气,不可能深刻。王安石一句“断烂朝报”,就把《春秋》发落了事。古代中国伟大的史学传统,正是踵武《春秋》而成,岂是一句“断烂朝报”可废黜得了的?

学问的形式

《容斋随笔》的一大问题,在于它的体例不精纯。在此书中,往往是这一则札记论史,下一则札记论诗,各领域的内容无条理地堆放在一起,跳跃性很大。同时,笔记愈往后就愈随意,错谬的地方不少,这些都已有人指出。

张舜徽先生在《爱晚庐随笔》里论及《史记》,列举了历史上众多指摘《史记》错误的书,然后认为这些著作都不足以撼动《史记》的地位。因为《史记》是大江,即使在江上沉没一艘粪船,也不足以污染江水。而那些境界狭小、视野逼仄的著作,有一点小瑕疵就足以致命,它们就像是一盆水,只要有人往里吐一口痰,此水就已污浊不堪。

《容斋随笔》自然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在相似的著作中,它也不如后起的《日知录》、《廿二史札记》,因为后两者的体例比前者更加精纯,作者的思力也更深。洪迈足够博学,但博学不与大学问直接挂钩,因为若是博学表现不得当,就成了意义甚微的炫博了。即就《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来看,同样都是钱钟书先生的手笔,但是《谈艺录》的体例更精纯,而《管锥编》试图杂糅中西,体例驳杂。两者对比,《谈艺录》的价值要大于《管锥编》,是必将传世的书,尽管《管锥编》在俗世中的声名更高。

如果用古人的眼光去看《容斋随笔》,它还有各种不足。《四库全书》的编者也只是把它定位为南宋说部之首,评价看似很高,但“说部”两字,说明了它在古人眼中,只是小说家者流。但即使这样,仍不足以掩盖此书在今天的光芒。

把《容斋随笔》放入当代,它无疑已是“大江”,是一部非常杰出的学问著作。对今人来说,《容斋随笔》不是野史逸闻的汇集,也不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琐闻、考据著作。它的一大价值,就在于其学问表现形式——笔记。

纪传体史书的无力为继,尚算正常,因为像钱穆先生这样学殖深厚又恪守传统的学者都不能做到。但是像笺注、笔记这些传统的学问形式,还可以供人采用。尤其是笔记,它不会过时,因为它最能体现性情与学问。笔记在宋代昌盛以来,一直是古人做学问的重要手段。今人如若入手笔记(尤其是文言笔记),做得好的,可以出现新的《日知录》;力所不逮的,只要是忠于自己的撰述,也不失为时代的实录,成为后人治学的重要材料。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4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5

原文: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损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翻译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6

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7

卷十三·吴激小词

作者:洪迈

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家集。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赋长短句纪之,闻者挥涕。其词曰:“南朝千古伤心地,还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相遇,仙姿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湿泪,同是天涯。”激字彦高,米元章婿也。

译文

容斋随笔 电子版 篇8

卷十一·屯蒙二卦

作者:洪迈

《屯》、《蒙》二卦,皆二阳而四阴,《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刚。而《屯》之爻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其正邪不同如此者,盖《屯》二居中得正,不为初刚所诱,而上从九五,所以为贞。《蒙》三不中不正,见九二之阳,悦而下从之,而舍上九之正应,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而择所从所处,尚监兹哉!

译文

作者:佚名

上一篇:浅议烟草打假经费管理下一篇:荷塘月色散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