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随笔

2024-09-15

数学随笔(精选7篇)

数学随笔 篇1

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但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尊重。我常利用课间与一些学生闲聊、猜谜语、说说笑话, 与每个学生建立起亲密友好的融洽关系, 用爱心去打动他们, 使其尽快摆脱自卑感, 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喜欢数学课,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感到“我能行”, “我能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对于学生发表的正确意见及时给予鼓励, 即使回答错了也不应责难。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 尽量让学生亲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 让学生从心里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受到鼓舞, 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积极探求的心理状态。

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很多时候, 学生上课能听懂, 但课后做题却一错再错。究其原因, 就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点, 还只是一知半解状态。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渗透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 让其逐步学会学习。一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在课内和课外同时要求, 课外要求他能更加自主学习, 而课内则带有强制性。二是自学习惯的培养。我们知道, 只有明白自己必须做什么, 他的潜能才会充分发挥, 学习效果才会显著。三是适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时刻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做的练习、测试, 教师要及时批改, 最好是面批, 对存在的问题, 能及时指出与矫正。四是设置错题集, 对在练习或测试中出现的新题或典型题目, 让学生记在错题集中, 以便及时理解, 不断地把未知转变为已知, 从而达到积累知识, 丰富解题方法的目的。五是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通过交流, 辨析疑惑, 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能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就有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问题也与生活紧密联系,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平行四边形时, 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 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 神通广大,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感到应主动掌握这一知识。

重视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不断探讨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对概念课或复习课, 还可采用竞赛方式, 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对繁多的公式定理, 记不牢、用不好, 这时我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 找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 学生会感兴趣, 乐于接受。

五、挖掘习题中的兴趣因素, 在练中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学习效果, 是不会有所收效的。因此, 我们在练习时, 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 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 巩固提高, 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数学计算中, 我让学生出题和老师比赛, 然后, 在课后我们继续探讨问题, 借机传授学习技巧,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学, 进而愿意接近老师,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六、在教学的组织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提问,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就要创造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情景, 氛围, 条件及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抬起头来。我在提问的时候, 会因人提问, 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而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差的学生, 问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 有时还提醒他在书的哪一页上;实在不知, 让其他学生答后让他重复回答, 使他能体面地坐下, 同时要提醒他上课要听讲。对有步骤的老师讲过的计算题, 我习惯一步由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 根据步骤的难易程度抽不同的学生完成。

七、因材施教, 注重个体情绪的调动

挫折感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 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学生兴趣。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的学习很吃力, 寻根问底, 找出病源, 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不能一视同仁, 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地积极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心理思想负担, 去掉他们多余机械的重复, 才能培养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创新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教师要与学生经常交流, 多向互动, 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为学生独立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数学随笔 篇2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中村中心小学陈森鑫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 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低效活动少一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 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 犹存”。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我们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 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 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 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 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 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但是教师提的问题如果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

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小学生数学教育随笔 篇3

关键词:数学;儿童角度;自主探究

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哪些难点,更需要我们用儿童的语言授课,要达到语言精练、准确,且充满童真、童趣。在导入时我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基石,有了好的导入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計算能力是老师夸出来的,我们要用儿童的语言表扬每一名有进步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我们教师更要用儿童的语言解决课堂中关于数学计算方面的难题。孩子们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增强他们数学计算的信心。

在一年级数学学习时,我们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是让学生看到题就说得数。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没有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计算,更没有让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前的我备课总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认为哪里的知识点简单,在我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知识点,却成为孩子无法逾越的障碍。当做这一部分练习时,学生频频出错,导致教学进度滞后,学生成绩不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针对此现象,课间我与学生沟通,了解到他们不会的原因,做题速度慢的原因,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

教学时,我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年级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我们心目中的难题。我们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才会设计出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唯有方法得当、唯有语言精确、唯有充分备学生,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精彩,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我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预习,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适时进行计算方法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喜欢鼓励孩子自主探究新知识,自己想一想能不能有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好的方法在教师上课时展示给其他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老师,集全班所有人的智慧来学习,“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数学随笔:简约成就高效 篇4

“ 目的,需要,简单”,突然领悟这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原则 ,还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这样三个问题:我想要做什么? 我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我该怎么做? 只有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才会目标明确,动机充足,方法恰当地去完成我们要去完成的事。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学生要学什么? 学生需要学这个吗? 学生该怎样简单地学会?

“ 目的,需要,简单”都要求我们一切从“ 简”。

1.目的性原则 :目标要明确 ,你想要干什么 ,就只干什么 ,简单直白不拐弯抹角。比如要讲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从一些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为引入,再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要明确,一列出方程,二讲概念。 因此在选择例题的时候就要简单可操作,文字精简,关系明确,数据简单,让学生非常容易就列出方程, 而非用复杂的数量关系或繁琐的数据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

2.需要性原则:“ 学生需要什么? ”这是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雪中送炭的恩情远比锦上添花要来的重。 为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教学?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需要老师去讲解、去指引的时候,我们的点拨就成了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雪中送炭了, 此时他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认同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或方法。 反之,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去大量灌输, 反而会造成学习的负担和学习的叛逆性心理,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课堂上老师的“ 讲与不讲,讲什么”,都应该根据学生“ 需要什么”而确定。 一切从“ 简”, 但不失本质。

3.简单性原则 :遵从以上两大原则 ,根据学生的“ 需要 ”,我们确定“ 目标”,简单直白,一针见血,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最简洁明了的道理,还原事物最真实美丽的本质。

数学教学随笔 篇5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如果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将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审视我们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对师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某种形式相互联结,共同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实施教学民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善于合作的楷模。实践证明,凡充分发扬民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格对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自我定位、并有效配合整体完成预定目标的意识、习惯,产生着稳定而深刻的影响。可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做民主的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

(1)把微笑带进课堂,为学生能力培养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易受暗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师生的情感交流,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所以,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为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对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优等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如对学困生加强双基训练、补缺补漏,对优生根据能力加深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树立教师“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观念,在承认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应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能力,以展学生智力,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应做到:

1、加强实践操作,落实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讲生抄”,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受到压制,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当充分当“导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情况,多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爱玩游戏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不妨把“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引进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此外,也可以利用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具等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开展开放式讨论,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会回答“是”或“不是”,或模仿教师和课本叙述回答问题,没有机会也不敢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或自己的方式。现代的课堂教学总是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他们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抛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编为规模不等的群体,或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一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针对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研究。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互相得到启发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又必须倾听别人的观点,并从别人的想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群体之间友好的竞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有机穿插带有竞赛因素的学生活动,或以个体为代表,或以集体为基本单位,通过竞争决定群体胜负,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体会团结合作的作用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开展开放式讨论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大胆发表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重视对学困生的改善,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激发其自尊。欢乐向上的激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必须以课程为载体和中介,我多次尝试了“皮塔马利翁”效应。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对学生一视同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我用热爱和尊重,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喜爱和信任,创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相互尊重的教学气氛。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的学习欲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大有改观。教师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可以使平庸者脱颖而出,愚笨者聪明起来。于是我给学困生制订了“五优先”政策:即“课堂提问优先、巡视辅导优先、板演练习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鼓励优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分类教学、分层指导。例如,在作业练习的训练题组设计时,我遵循“低起来、小台阶、缓坡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分为必做和选做,让优生吃饱吃好,让学困生吃饱消化,学生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时代呼唤科技,科技呼唤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教育渴望改革,教育需要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对个人来说,勇于创新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更要求人们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小培养这种精神和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新之路迈进吧。”

数学教学随笔(二)运用好教学这门艺术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1、课前展示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进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4 、激情点评,最好是脱稿,此环节让学生有了对题相应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讲的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环节明确,达到对题的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对于高校课堂我虽然也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也怕学生虽然上课讨论的很积极,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课堂中,是否真正的讨论过导学案中的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我如释重负,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课堂上一些问题解决课、巩固练习课、回归复习课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提高上来;怎么能让那些爱学习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并帮助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数学教学随笔(三)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上教师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每个教师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通过对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探究,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其实,课堂教学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其次不是学生不肯说,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不知说什么、怎么说,这问题就出在老师的引导如何有效激活在学生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学习意识。六年级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有高效意识的反思:

一、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正所谓向40分钟要质量,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创设巧妙的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培养出时代的新人。

数学随笔 篇6

关键词:理解教材,教学模式,学习习惯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十年了,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快乐、成绩又优秀,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依据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中入手

当今的社会生活丰富,扩大了孩子们的见识。但是同时我也发现,能静下来认认真真做一件事的孩子却越来越少。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中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像越来越行不通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已发生了一些改变,要求更高了。因此我参照了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再结合本班学生的一些特点做了如下改善:

1. 吃透教材,利用教材。

教材是一节课的载体,教师首先得把教材读懂,数学的教学都是连贯的,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进行深一步学习的,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我们应该看出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这样编排的目的,才能依据这些准确地定位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这节课的起点也是末点,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接着再分析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也为如何设计这一节课指出了方向,知道在哪一方面要着重讲解,哪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吃力等。除了吃透教材,还有一点就是灵活的运用教材。每一节新课都有一个例题,进行新课改以来,我发现例题是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问题导入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多都可以利用。当然例题想要告诉给我们的远不止书本上所看到的那种解题过程,里面小精灵的问题,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是我们这节课想要学生掌握及思考的解题思路,告诉他这题的做题方法步骤不如让他了解这些方法步骤的由来,学习总结一些思维模式,哪怕这些时间稍长,少讲了些练习题也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多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把数学题的思路分析清晰了,接下来的复习巩固才能省心,学生们才能做到我们想要的举一反三。

2.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要用学生感兴趣并且能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了,教师讲一节课,学生坐着听一节课,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了。而且现在的孩子是如果你不能提起他的学习兴趣,他就不会“老实”地坐在那听课了,他会开小差走神,甚至打乱课堂纪律让你没法好好上下去。面对这一现象,这也就使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学例题还要备学生,学生每一年龄段有着每一年龄段的特点,应对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3. 组织有效合理的教学练习,进行复习巩固。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对每一题的训练目的都要明确,而且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阶梯性。也要因材而异,对于一些能力强,探索性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拔高题,让他们去思考,满足每一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堂练习一般可分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及拓展练习三方面。

二、从学生学习习惯上入手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积极,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却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考试中不是这里计算错误,就是那里审题没有审对,导致分数不高。也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看上去很认真,眼睛也看着老师,笔记抄得很快,但哪里发生点事情他立刻就被吸引过去,回答问题也不是很积极,这类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不高,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1. 坚持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小学生因审题不仔细这一原因丢分的很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平时阅读较少,导致题意没有弄明白。还有一种是急于求成,读题就读一半,没有完全掌握题目大意,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思路。

2. 培养估算的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是基础,在计算上丢分也是很常见的。有些家长总是认为是因为学生粗心,每次发现问题总是对孩子说下次要仔细,可真到下一次还是有很多错误。我认为估算针对这一现象很有帮助。拿到一道计算题,养成先估算的好习惯,最后对比结果就会发现和之前的估算结果是否会有很大出入,避免一些简单的错误,也可以用来检验最高位是否正确。

3.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因为课堂上有些同学能力强,做题快,一道题布置下去很快就能算出结果,孩子的天性,立刻就将答案报出来了,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动作慢或能力相对偏弱的学生自己不思考,直接将听到的答案填上去。还有的在家完成作业依赖家长,一本作业下来基本每题都要靠家长引导思考,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学会检查。

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家长和老师则要重视。因为他出错的地方也正是他这一学习的薄弱点,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出错误,才能让他印象深刻,避免二次犯错。总之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数学随笔 篇7

一、小学数学“反思性随笔”的内容及分类

反思性数学随笔不同于数学日记,也不同于数学周记,它看似随意,却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延伸,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是学生提高自身数学修养的有效手段,更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式。

1. 小学数学“反思性随笔”的内容主要包括:

根据数学课堂所学内容写当堂反思性随笔;根据所学新知与数学活动的联系写课后反思性随笔;根据自己审题、分析题意的过程写实践反思性随笔;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写感想反思性随笔。

2. 小学数学“反思性随笔”的分类。

根据相关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梳理型反思随笔,主要是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回顾或反思数学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在上数学课前后或做数学作业时的体会、启发、发现等,都可以在随笔中写;(2)生活型反思随笔,主要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有亲身体验的数学情境,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3)评价型反思随笔,主要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变化的情况,在叙事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对有关事物的观点、态度等;(4)创新型反思随笔,主要记录学生在学数学、做数学作业时,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新方法、新创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时常闪现的“创新火花”、独特的见解,等等。

二、小学数学“反思性随笔”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学习过程及社会生活,再用数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能促使其逐渐有意识地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运用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效果。数学反思性随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条理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是对思维结果的概括和调节。如果再将思维结果变成文字,便是对思维的又一次过滤和筛选。所以,让学生在数学随笔中表述概念、算理、推导过程,可促使其思维条理化。

2. 可以促使学生观察细致化。

学生养成从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可促使他们通过细致观察和思考将所学内容还原成生活现象,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生理解数学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问题时,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3. 可以促成学生质疑意识化。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会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路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的,两者相互作用。

4. 可以促发学生想象活跃化。

思维需要想象力的参加,特别是创造想象,其本身即是受思维调节的。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潜移默化中突出学习的过程性,有利于激发其想象力。通过学生自我的反思,改进其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反思性随笔”创生学生数学思维实施的策略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写数学反思性随笔给学生反思提供了载体,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反思提供切入点。

数学情境的创设一直是数学课堂的“独特风景”。同样,反思更需要一个学习的良好情境,学生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反思情境中才能进行反思。良好的情绪体验是影响学生反思的重要因素,是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应该不断关注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注意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认知停靠点。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新的知识,教师一定要紧扣与新知识学习最密切的旧知识来进行复习,为新知识找准生成的生长点。

2. 科学设计学习活动,给学生反思穿针引线。

知识的发生与发展需要过程,学生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1)拓宽活动领域。现实性——活动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现实”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玩具、文具、食品、教室里的桌、凳,等等。经验性——活动的过程应当是起源于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活动应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个体或通过合作力所能及的。(2)策划活动形式。活动的形式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内容的难易程度。恰当选择个体独立、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做出来——动手在操作中反思,说出来——讨论在交流中反思。

上一篇:人物角色设计下一篇:趋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