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指导

2024-11-18

随笔指导(精选5篇)

随笔指导 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实在太大, 写作教学大多只满足于技巧技法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是到写作时拼凑一些内容, 使之像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写的作文, 大多也就是这样的状况。

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可贵的, 教师因势利导的评语、得当的鼓励, 可以激发其热情;学生兴趣的幼苗又是娇嫩的, 教师的评语稍有不慎, 就可能将其给掐掉;学生之间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而教师恰如其分的评语可做到因材施教, 使个体水平逐步提高, 以达到整体进步的效果。对学生随笔的评改在于能够对症下药, 做到批得准确, 评得恰当。不妨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指责;多给鼓励, 慎用批评;因材落笔, 明确目标。

一、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指责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很多教师更多地注意对学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忽视了思想的启迪, 这是有失偏颇的。由于对随笔的指导是面对个体而进行的, 它易于教师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情感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面对问题, 教师若能采用得当的评语, 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用心去感受生活, 也就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由于特殊生活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 他们的思想、心理难免会受到影响, 会有意无意间在他们的随笔中流露出来。这时, 教师如果用大道理对其当头棒喝, 其结果只能是换来学生一副假面孔, 不肯再在你面前袒露心事, 你也就无从去把握住学生跳动的脉搏。相反, 如果教师以宽容的心胸、真诚的情怀、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心目中那不和谐的音符, 却可以叩开他们的心扉, 倾听到他们的心声。学生或许因一次考试的失误而产生前途无望的悲叹、妄自菲薄的情绪, 教师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让他们明白, 小小的波折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教师应找出学生其他方面的骄人之处, 让他知道, 他本身具备的潜质足以使他步入美好的未来。教师的责任就是使学生懂得, 只有心灵的碰撞才能闪出真诚的火花, 生活的光明需要真诚的火花去照耀。

二、多用鼓励, 慎用批评

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人承认、肯定的渴望, 老师给学生鼓励性的评语, 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途径。

我们知道,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一个懵懂的孩子写出的文章, 毛病肯定是有的, 但是如果篇篇文章换回的都是老师挑剔的指责和一无是处的否定, 那他还会“要写”吗?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是最好的方法。面对学生选材的好角度、分析的精妙处、豪, 这样, 学生就会把这不经意间闪出的光亮变成以后寻找光明的方向。对于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认识到, 学生肯动笔写作文, 有勇气把它交给老师, 就说明他有学好向上的愿望, 而这点士气是可鼓不可泄的。老师在批阅这种文章时, 要投入更多的耐心, 让学生从老师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能力, 体会老师的真诚, 产生再创造的欲望。对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用慎重的措词、寄予期望的话语来点拨, 对学生既有充分的肯定, 又有具体的指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是老师的信任和鼓励, 同时也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

三、因材落笔, 明确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阅读面的差异以及观察生活敏感度的差异, 同班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高低有别, 教师恰好可以利用写评语的方式对其进行更具体的指导, 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便锦上添花, 尤其是在文章立意、结构、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这些有难度的方面予以方法指导, 让其攀上新高度。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则是给予具体帮助, 从最基本的选材, 写具体, 句通顺, 错字少上多下工夫,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教师因人而异指导随笔的写作, 就要对指导对象了如指掌 (可建立评改笔记) , 由此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具体目标, 让学生“跳跳脚, 够得着”, 学生篇篇有收获, 步步在登高, 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一路走来, 总有一天会从容驾驭手中的笔, 在写作的路上健步如飞的。

总之, 让学生有浓厚而持久的写作积极性, 是我们进行随笔教学的目的, 而得当的评价方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老师要用自己的一颗爱心, 一分耕耘, 辅以得当的方法, 让学生“我要写”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也是我们的职责。

随笔指导 篇2

一、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先通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利用手中的字典认识生字,利用词典理解不懂的词语。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熟读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多方质疑。质疑的方法有(1)从课题中质疑。例如:《长城》这一课,学生可以从课题中提出如下问题:长城在哪里?它是谁修建的?它是什么时间修建的?为什么修建它?它有什么特点?(2)从文中的难理解的字、词、句、段质疑。例如:《长城》这一课的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句话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气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奇迹”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分类释疑。小组内先将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细读课文,合作解疑。最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五、整合拓展。通读课文,整合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深化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范围。如:《长城》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长城在现在有什么影响?

只有让学生学会很好地使用文本,“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

指导小学生创新作文随笔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创新;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63-01

不断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会进步 。作为小学生写作文,更应该创新,更应该有创新意识,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根据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小处着眼,即从浅入深,从表到里,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培养创新作文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感的火花在平时的交际中激情迸发,思维才能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才能够拥有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一方写作的沃土。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三、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 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 “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浅谈预初年级随笔写作指导 篇4

为了保证一定的写作练笔量, 初中部也在六年级预备班选择了每周写随笔的做法。可是几周下来, 我发现学生的随笔缺少期待中的亮点, 题材内容上多是一周的流水账, 或者只是小学作文内容的重复, 随笔成了“鸡肋”, 甚至一种负担。了解下来, 普遍的反应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多是命题式写作, 没有写随笔的习惯, 一下子给了太大的“自由”, 反倒觉得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了。对此大家无奈地表示如今的孩子生活太单调, 缺少体验, 自然也缺少话题。而学生对每周一次的随笔则敷衍了事, 甚至有些厌烦, 因此我们在第二学期结束了之前的无为而治, 开始尝试着做点什么。

首先面临的就是起步阶段找不到话题这一棘手的问题。直接从生活中筛选、提炼素材对大部分预初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选择降低起点, 通过由读入手、以读促写的方式加强引导与训练。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以容量大、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而著称, 教材本身蕴藏了大量读写训练的资源, 如课后的学习建议、单元综合学习等的练习设计都给学生们提供了素材上的好点子。与其漫无目的、为选材料而选材料, 不如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写作训练设计, 并结合阶段性的课文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发掘自身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比如课文《在那颗星子下》是舒婷一篇回忆校园生活的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 表现了少年真实可爱的心理, 学生读后很有共鸣。教材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课后训练设计:“文章为我们描写了有趣的学校生活, 请你从自己的学校生活中, 选一个生动的场景, 把它写下来。”于是, 我们尝试着利用课文阅读留下的热度, 建议学生以此为话题完成周末的随笔并且作了一些简单的提示与指导。如对“有趣”、“一个场景”等关键词作了强调, 为了避免节奏拖沓、东拉西扯, 又建议构思时可将所写画面内容浓缩在一分钟内发生的事件。在之后的随笔中我们见到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试举一例:

“嗒、嗒”, 高跟鞋的声音传来, 大家立刻把桌上的小说、零食收了下去, 迅速拿出课本读了起来。老师进门时人人都窃喜自己动作神速。为了让早自习更加逍遥, 快到点的时候, 我们把教室门从里往外上上锁, 并且发明了让我们颇为得意的暗号 (所谓“暗号”就是先敲三下, 停顿几秒, 再敲五下, 表示敲门的是“自己人”) 。

这天, 同学们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 好不快活!有了暗号的保护, 大家更放肆了:有谈笑风生的, 有吃零食的、看小说的。这时敲门声响起, 仔细听后, 是我们的暗号!第一排的小个子嘴里叼着根火腿肠, 手里拿着本武侠小说, 定定心心地去开门。门开了, 人却定格在那里。侧身进来的居然是我们的班主任, 小个子嘴里的香肠“吧嗒”掉在地上, 可他还是忍不住喊了一句:“糟糕, 有内奸!”

看得出学生们不是随便对付, 而是比较用心地在写。因此与其让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成为某种摆设, 不如有所选择地加以使用, 让课文教学与随笔写作遥相呼应、互相促进。当然, 随笔不仅可以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袅袅余音, 也可以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美妙的间奏或前奏。一次, 我在学生随笔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如果去奶奶家时, 闻到那一股独特的香味, 那就一定是奶奶又在做烙饼了。每年奶奶都会做几次烙饼, 每次都是从早忙到晚, 做出一大篮子的烙饼, 那时就相当于全家的节日。馋嘴的我和表妹就会守在厨房的门口, 听着生的烙饼在油锅里“滋啦啦”地响着, 等到第一锅烙饼煎好, 奶奶刚把它们端出厨房, 我和表妹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去, 全然不顾刚煎好的烙饼烫手, 抓起一个就边吹边吃, 热腾腾的烙饼的香味, 夹着葱的香味, 直冲我的鼻子。等到烙饼稍微凉了些, 不烫嘴了, 大人们也纷纷来品尝这美味了。等大家吃饱了, 奶奶便把大篮子的烙饼分装在几个保鲜袋中, 给她的大儿子家、小儿子家和女儿家每一家都装上几十个烙饼。我们一家三口也可以分到几十个, 回家以后, 烙饼也就成为了接下来几天的点心和早餐。早上, 把烙饼蒸一蒸, 配上一碗薄粥, 薄粥的清爽与烙饼的香脆就完全结合了。

可惜, 现在奶奶老了, 做烙饼的次数也少了, 家里除了奶奶也没有人会做烙饼了, 这“手艺”也快失传了。明年暑假, 我准备拜奶奶为师, 学习做烙饼。

短短的一段文字既细腻生动又颇有意味, 而此时正值要学习课文《稀粥南北味》, 作者张抗抗通过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经历折射出人世间的沧桑。因为对一些历史背景的隔膜, 这样的作品对于六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总又有些东西是学生能够走近文本“将心比心”的:“吃”是我们最日常最物质的一种行为, 但关于“吃”的记忆又往往与情感体验相伴。我在课堂上引入了这则由同龄人自己写的关于“吃”的随笔, 一下子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利用随笔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 使他们对这篇原本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结束之后, 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在之后的随笔中我们见到了《后街的天津锅巴》、《小吃伴我成长》等类似题材的小品。

这样的一些案例让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阅读教学与随笔训练可以形成积极的互动。学生的随笔也需要更多的交流、更多的鼓励, 哪怕是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一提。当然, 有时我们也不吝惜拿出课堂上的时间, 定期进行专题交流, 或全篇展示或片段呈现, 做到随笔作业的及时反馈, 让学生们的随笔拥有更多的阅读者、交流者,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热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对随笔的写作兴趣大大提升, 内容、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阅读面也逐渐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触角也渐渐伸向书本之外, 逐渐找到了选材方面的感觉, 学着自己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如写停电之后的瞬间感觉、写在小区晨跑的全新体验等。随着学生随笔的不断成熟, 我们一方面仍然坚持读写结合的引导, 一方面也鼓励部分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发挥。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模式教育随笔 篇5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结构,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针对这三大部分的结构,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调动身心

这可称为幼儿身体活动的启动部分。

这部分教师的指导策略着重于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两方面。心理方面指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激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愉快的情绪,激起幼儿内在活动的动力,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情景中去。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的刺激、角色的分配和选择、活动场景和情节的设计、材料的提供等。如语言的刺激可以是这样的:“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做黑猫警长,老师做白猫警长。我们听着音乐,跨过小沟,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去捉老鼠,好吗?”

生理方面,就是教师要运用音乐律动、模仿操、小游戏等一些活动量小、强度低的活动来引导幼儿一起做热身运动,使幼儿的身体从原来的安静状态转入一个较兴奋的运动状态,为进行较大活动量和活动强度的身体运动做准备。

二、活动练习

这是体育活动的基本部分,也是教师指导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幼儿身体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处于较大的状态。

这一部分有两种教学形式存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分散活动主要是指以器械活动为主的个别和小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幼儿同时可以在几种运动器具里挑选自己喜欢玩的材料、选择自己的玩伴、用自己决定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教师的指导相对宽松和随机,只是在幼儿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集中活动主要是指体育游戏、体操以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指导的体育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意向比较明确、有重点,旨在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在具体教学中有时并不是那么界限分明的,是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

教师在设计和运作这一活动过程中,主要要把握好这四方面的教育指导策略。

(一)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体育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是幼儿自发的好动性。幼儿生活中,情感是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性和趣味性对他们的身体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调动幼儿对获得运动能力的积极愿望,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在他们身体活动的同时,运动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从高处跳下的体育活动时,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开始,幼儿扮小麻雀跟着老师(扮妈妈)听音乐在场地中央飞——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棵树作为自己的家——全体幼儿摸索怎样又轻又稳地从树上跳下来——选择个别幼儿讲述如何跳得又轻又稳的感受——教师示范讲解——全体幼儿继续探索练习——全体幼儿自由选择他人的树学习高跳下(活动路线不限)可以选择跳高矮不一的树——跳下树找食,躲避二至三种动物(增加兴趣和练习密度)——找到小虫,听音乐回家。

在这类活动中,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在音乐、儿歌和游戏中进行身体活动,沉浸在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自始至终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情绪。在这种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幼儿会产生快乐感,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接近活动对象,激发他们活动的欲望、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的行为更为积极、活泼和自然。

(二)在活动中体验完成动作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新的行为动作时,要创设丰富多样、生动变化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此环境中,运用观察、模仿、相互学习、探究、发现和相互纠正等方式去进行学习。教师则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上升—稳定—下降的一般规律和幼儿生理机能的特点:上升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低的情况,必须合理安排幼儿体育活动中的练习密度和活动量。因为幼儿体育活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有氧代谢活动,所以我们在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安排上,要做到高密度、低强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在活动量的调控上做到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

(四)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要全面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多种教育功能,满足幼儿发展的多种需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其各种功能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指导,要防止和克服单纯健身或娱乐的观点。

2.要注意幼儿身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协调、灵敏、平衡、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肢体的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3.注意安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不断地改善活动的条件,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去参加各类活动;又要保证活动场地、器械的清洁、平整、稳固;对幼儿活动时的方向、路线的选择,服装、裤子的合适;擦汗、喝水的适时适量都要进行指导和调控,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体育活动能有序、安全地开展。

三、放松活动

这一部分可称为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操作指导的要点是根据幼儿身体活动的规律,转换幼儿活动的内容、形式,通过一些放松身体的游戏或动作使幼儿肌肉放松,疲劳消除,呼吸及心率得到恢复,让身体由兴奋状态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教师可组织安排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如深呼吸、原地挥臂踢腿、轻松有趣地模仿动作、运动量很小的游戏以及收拾玩具、整理衣服等,使幼儿的情绪和各器官系统的工作逐渐趋向于平静活动的状态。

综上所述,是“幼儿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策略。教师在指导幼儿体育活动时,既要基本遵循这一模式的构建思想和框架,又要根据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教育需要,创造出更

上一篇:成语语义的熔铸下一篇:企业品牌延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