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2024-08-17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共6篇)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篇1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

关于印发《河北省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办法》的通知

冀国税发[2009]192号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使税务稽查证据合法、有效。省局制定了《河北省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向省局反馈。

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使税务稽查证据合法、有效。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全省税务系统稽查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河北省国税系统税务稽查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是税务机关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内,为查明和证明涉税案件事实,依据法定程序,采取合法、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查获取税务稽查证据的税务行政执法行为。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包括证据的调取和归集整理等内容。

第四条 税务稽查证据是指能够证明税收违法案件真实情况的相关事实,证据应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一)真实性是指税务稽查案件证据的载体和所证明的内容应当客观真实;

(二)合法性是指税务稽查案件获取证据的形式和调取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三)关联性是指税务稽查案件证据应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逻辑联系。只有证明与本案事实有关的的材料才能作为证据。

第五条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法定原则,即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权限法定原则,即调查取证手段和行政强制措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

(三)程序法定原则,即必须遵守法定程序;

(四)全面客观公正原则,即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客观真实、全面完整。

第六条 税务稽查调查取证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税务稽查人员应对有关内容和情况进行保密。

第二章 税务稽查证据的种类

第七条 税务稽查案件证据包括以下几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八条 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表达和记载的内容、含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主要包括被查对象身份证件资料、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和经营活动资料、纳税申报资料等各种涉税相关材料。具体有:

(一)反映纳税人主体身份的书证。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文书、特殊行业资质证明等;

(二)反映纳税人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经营者及相关人员身份的书证。包括身份证、工作证、任命(委托)书或者实际履行职责的相应证明材料;

(三)反映纳税人经营行为的书证。包括纳税人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以及其他部门能够证明企业经营行为的其他资料,如,银行存款账户、银行票据银行对账单、销售部门的销货清单或者销货日记、出库单、入库单、收款收据或者收款证明、付款证明等;

(四)反映纳税人各种经济关系的书证。包括经济合同或者协议、劳动合同、工资单、投资证明以及其他能证明纳税人有经济行为的各种文件、公证书、裁定书、判决书等;

(五)反映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书证。包括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应纳税种认定表、各种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历次税务检查文书、减免税审批(备案)文件等;

(六)其他书证。

第九条 物证是能够以本身所具有的形状、规格、质量、特性等物质特征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在税务检查中主要包括非法印制、买卖、伪造、变造的发票、完税凭证;非法印制发票的机器、作案工具等。

第十条 视听资料是以录音、录像、计算机软件等可视可听的载体储存的,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声音、图像、文字或者其他信息。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资料以及运用专门技术设备得到的信息资料等。

第十一条 证人证言是案件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真实情况所作的言辞陈述。包括询问笔录、证人提供的书面或口头两种形式的证词等。

第十二条 当事人的陈述是案件当事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真实情况所作的叙述和承认。包括当事人自述材料、询问笔录、陈述申辩笔录及其他说明材料等。

第十三条 鉴定结论是指受税务机关的委托或聘请,法定鉴定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税务稽查案件中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做出的技术结论。主要表现为书面鉴定结论或鉴定人意见书。

第十四条 勘验笔录、现场笔录是指检查人员对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场所的现场、物品进行勘查、测量、检验和拍照、询问等情况所作的客观记录。其形式可以是文字记录、图片、照片等。

第三章 税务稽查证据的调取

第一节 税务稽查证据的调取方式

第十五条 税务稽查证据调取过程中,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不得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方式包括以下几类:

(一)勘验检查;

(二)询问调查;

(三)提取审查;

(四)委托核查;

(五)外调协查。

第十六条 采用勘验检查方式调查取证的,应按照以下规定实施:

(一)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后,税务检查人员可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品、货物、其他财产和经营情况进行勘验,并制作勘验笔录;或者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检查;

(二)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制作《调取账簿资料清单》后,税务检查人员可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进行检查;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的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填制《税务行政执法审批表》,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并在三个月内完整退还;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填制《税务行政执法审批表》,经设区的市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0日内完整退还。

第十七条 采用询问调查方式调查取证的,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询问通知书》后,税务检查人员可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的,可以不签发和送达《询问通知书》。

调取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也可由当事人或证人自己书写材料。

第十八条 采用提取审查方式调查取证的,应按照以下规定实施:

(一)税务检查人员可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与纳税或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查,不提供的,可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责令限期提供;仍不提供的,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发票换票证》后,税务检查人员可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取已开具的发票原件进行审查;

(三)税务检查人员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开具《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还;

(四)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提取证据专用收据》后,税务检查人员可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取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问题和情况的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原件进行审查;

(五)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后,税务检查人员可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案件涉嫌人员的存款账户余额和资金往来情况进行审查;

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情况的,应填制《税务行政执法审批表》,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

检查案件涉嫌人员储蓄存款情况的,应填制《税务行政执法审批表》,经设区的市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

(六)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格式二)后,检查人员可向有配合调查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提取证据。

第十九条 采用委托核查方式调查取证的,税务检查人员在按照要求填制《勘验(鉴定)委托书》后,可委托法定、指定或其他具备勘验、鉴定资格的部门,作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勘验笔录、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采用外调协查方式调查取证的,可以派员或者采取向异地稽查局发出《协查函》的方式委托协查,具体应按照以下规定实施:

(一)需要派员异地调查的,应持所在单位签发的《介绍信》请求当地税务机关予以协助调查,搜集涉案证据;

(二)需要发函协查的,在按照法定权限和要求签发和送达《协查函》后,检查部门可函请域内异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除外)税务机关,协查并提供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

(三)需请求域外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税务机关协查,并提供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的,由上级或本级税务机关以书面形式上报省局,由省局统一协调处理;

(四)增值税抵扣凭证的协查,应按照对方税务机关提出的协查要求进行。

第二节 税务稽查证据的调取方法

第二十一条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应由两名以上(含两名)具有税务行政执法资格的检查人员,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实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和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或税务检查专用证明。

第二十二条 税务稽查案件调查取证应在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前完成。

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过程中,作出决定的税务机关不得自行调查补证。

经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原决定被撤销或部分撤销的,税务机关在重新作出决定前,可以进行调查取证。

第二十三条 税务机关一般应调取据以作出税务处理、处罚决定的全部证据。

税务稽查证据数量较多,且抽样取证不会对案件性质和税务处理、处罚金额产生实质影响时,由检查人员书面请示本级稽查局长同意后,可采取抽样取证方式,并制作税务稽查证据汇总表和记录抽样方法。

检查部门调取证据以调取全部证据为原则,以抽样取证为例外。

第二十四条 税务稽查证据应当调取原件、原物,在无法调取原件、原物,或者调取后应返还的,可采用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的方法取证。复制方法包括复印、打印、备份等。

(一)书证可以调取原件,也可以采用复印、照相的方法取证;

(二)物证应当收集原物。若收集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具有证明效力的证据;

(三)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可以由当事人、证人自行提供书面材料,也可以采用记录的方法取证;

(四)视听资料可以调取原件,也可以采用打印、备份的方法取证;可打印的视听资料,必须进行打印并保存;

(五)勘验笔录可以调取由委托勘验部门出具的原件,也可以采用记录的方法取证;

(六)鉴定结论应调取由委托鉴定部门出具的原件。

第二十五条 采用记录方法的,应按照以下方法取证:

(一)使用《询问(调查)笔录》记录的:

1.应记录询问时间、地点;

2.应记录询问(调查)人、记录人姓名;

3.应记录被询问(调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证件种类及号码、工作单位及职务和现在住址,并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4.应使用第一人称;

5.应记录原话,对方言、土语、简称、别称应加以说明;

6.当事人、证人使用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应聘请具有翻译资质的人员翻译后再进行记录;

7.当事人、证人是聋哑人的,应聘请通晓哑语、手势的人员翻译后再进行记录;

8.可以配合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取证;

(二)使用现场笔录、勘验笔录记录的:

1.应记录查验、勘验的日期、地点、开始和结束时间;

2.应记录查验、勘验人、在场人的姓名和单位;

3.应记录查验、勘验的经过和结果;

4.可对查验、勘验现场或过程进行照相或录像。

第二十六条 采用录音、录像方法的,应按照以下规定取证:

(一)应使用录音、录像专用设备及存储介质;

(二)应当附有与声音资料内容一致的文字记录;

(三)录音、录像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应确认专用设备设置为当前日期和时间;

2.应确认存储介质中未存储其他内容;

3.应确认录音距离合理、录音质量清晰、录音环境安静;

4.应确认录像摄取范围包括有关当事人或物品;

(四)对取得的录音、录像资料,应保持事实的完整性、真实性,不得进行剪辑、拼接等;

(五)录音、录像的载体应进行专门保存。

第二十七条 采用照相方法的,应按照以下规定取证:

(一)应使用照相专用设备;

(二)应确认镜头的正确使用;

(三)应确认专用设备设置为当前日期和时间;

(四)应将拍摄的内容使用专用设备打印保存。

第二十八条 采用打印、复印方法取证的,统一使用A4纸进行打印、复印,打印、复印篇幅超出A4纸张篇幅的,可以缩印或使用适合的纸张进行打印、复印。

第二十九条 采用备份方法取证的,应使用专用设备及存储介质进行备份,备份件应保存在税务稽查调查取证专用袋中。

第三十条 税务稽查证据有遗漏或差错的,提供人可以要求进行补充或修改,提供人应在补充或修改处押印和签名,并就补充、修改后的证据进行重新确认。

第三十一条 对涉及外国文字、民族文字或外国语、民族语的证据,应当附有由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并签章确认的中文(汉字)译本。

第三节 税务稽查证据的固定

第三十二条 税务稽查证据的固定可采用签章、押印、公证等方式。

第三十三条 税务稽查证据的提供人为单位的,应由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单位授权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提供人为个人的,应由本人或本人授权人员核对并签字确认后,押印。

第三十四条 税务稽查证据的提供人、提供时间、提供地点等内容,应由提供人核对并签字确认后,加盖公章或押印。

税务稽查证据的制作人、制作时间、制作地点等内容,应由制作人核对并签字确认。

第三十五条 书证应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一)取证为原件的,应将原件粘贴在A4纸上,在A4纸的右下角由提供人签署“该原件内容真实、有效”的字样,签名和签署日期,并在原件和所粘贴的税务稽查调查取证专用纸张骑缝处由原件提供人加盖骑缝公章或押印;

原件与税务稽查调查取证专用纸张大小一致或超出的,应将原件向内折叠;

(二)取证为打印件、复印件的,应在打印件、复印件的右下角,由原件提供人逐页签署“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的字样,并签名和签署日期,加盖公章或押印进行确认。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的陈述、证人证言应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一)当事人以书面形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应在落款处签名和签署日期,加盖公章或押印,并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二)《询问(调查)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尾页结束处写明“以上笔录本人看过,和我所说一致”,签名押印,并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被询问人认为笔录无误的要在笔录上连页押印;询问笔录所有涉及数量、单价、金额、时间、页码等数字记录及改动部分,均需由被询问人逐处押印;

没有阅读能力的,由被询问人委托的授权人代为核对签署;

(三)当事人、证人更改陈述或者证言的,应当注明更改原因,但不退还原件。

第三十七条 现场笔录、勘验笔录、鉴定结论应按照以下规定确认:

(一)现场笔录、勘验笔录由税务检查人员作出的,应由对方当事人在记录件的右下角,逐页签署“经核对与实际情况一致,内容真实、有效”的字样,并签名和签署日期;

(二)委托勘验、鉴定部门作出的,应由受托部门的人员签名和签署日期,并加盖勘验、鉴定部门公章。

第三十八条 提取或者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按照以下规定确认:

(一)在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标签上,注明制作方法、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二)提取视听资料的,应当提取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不能提供原始载体或者提取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但应当说明复制方法、人员、时间和原件存放处所等内容;

(三)提取或者制作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提取或者制作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三十九条 电子数据应按照以下规定确认:

(一)检查人员应当要求当事人将有价值的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信息出处、打印场所,签注“与电子信息核对无误”,签章押印并注明日期,按照书证调取方法进行固定;

(二)对确需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计算机数据资料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该电子数据库资料复制两份,一份装入税务稽查调查取证专用袋中封存,由当事人在封条上注明“该数据出自我单位电脑中,未经修改,数据真实”字样以及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封存日期等,并于骑缝处加盖公章或押印预以确认,由检查人员将封存的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带回单位保存。对另一份内容相同的存储介质由检查人员进行检查时使用。

第四十条 采用抽样取证的,应在制作的《税务稽查证据汇总表》右下角,由提供人签署“经核对该汇总表数据与原件数据一致,内容真实、有效”的字样,签名和签署日期,并加盖公章或押印。

第四十一条 税务稽查证据应当得到当事人的签章或确认生效,被查对象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押印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拒不签收相关税务文书的,由检查人员在文书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理由和日期,邀请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后留置送达;或者采取委托、邮寄、公告的方式送达;

(二)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由检查人员在笔录上注明原因,如有其他人员在场的,可由其签名;

(三)被查对象或其他相关当事人拒绝确认账簿、凭证等财务会计资料复制件作为证据的,可以委托公证机关对取证过程进行公证;

(四)若见证、公证工作存在困难的,可以对取证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等。

第四十二条 签名、签署日期应使用蓝色、黑色或蓝黑色墨水的钢笔、签字笔或毛笔书写。

加盖公章应在签署日期处骑年压月。

押印应使用右手食指。

第四章 税务稽查证据的归集整理

第四十三条 税务稽查实施完毕后,检查人员应及时审查税务稽查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归集整理,并制作《税务稽查证据清单》,连同案卷一起提交审理机构。

第四十四条 检查部门应将证明同一事实的证据进行分类、归集和整理。

一个证据可证明多个不同事实的,应单独进行归集整理。

第四十五条 《税务稽查证据清单》,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证据组编号及名称:证明同一涉税事实的证据作为一组证据,依序编号,并根据涉税事实标注名称;

(二)证据编号及名称:应具体填写每一证据组包含的账簿、凭证、发票、合同等每类证据的名称,并顺序编号;

(三)页码:标注每份证据的起止页码;

(四)证明内容:简述该项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

(五)备注:填列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四十六条 检查部门在归集整理税务稽查证据时,应逐页在证据上标注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2009年12月4日封发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篇2

1 目前稽查取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税务稽查实施检查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导致税务稽查部门在税务稽查证据收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税务检查工作和取证程序不合法, 使税务稽查证据失效。比如有的税务稽查人员为了取得案件有关证据, 未经纳税人或当事人允许, 擅自对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办公场所进行搜查, 甚至有的还对其居住场所进行非法搜查;有的未经县级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 就调取往年的账簿进行检查;有的未经设区的市税务局局长批准, 就擅自对当年的账簿实施调账检查;有的税务稽查人员在对纳税人进行询问时, 不考虑是否属于工作时间或在询问时采取引诱、诱供等欺骗性手段非法收集证据。

(2) 税务稽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税务检查工作底稿、轻视税务稽查证据的现象普遍存在。①税务稽查人员收集的证据不完整、不准确, 忽视对纳税人主体资格方面认证的证据。案件处理后, 如果发生行政诉讼, 税务机关很可能败诉。②有的税务稽查人员把言词证据等间接证据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 忽视直接证据的收集。③有的税务稽查人员在搜集证据过程中对有关账薄、凭证、票据的复印、复制内容不全面, 在固定证据时, 不办理有关手续, 以致无法证实案件证据来源。

(3) 对税务稽查证据取证工作认识不全面。在税务稽查举报案件取证过程中, 税务稽查人员往往只注重收集不利于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证据, 而忽视了有利于纳税人的相关证据。

(4) 目前,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制度不完善, 缺乏税务稽查调查取证管理办法, 导致收集税务稽查证据不及时, 有些甚至造成相关证据丢失。

(5) 当前税务稽查人员法律知识普遍缺乏, 收集的税务稽查证据形式不够完整, 取得的证据往往是孤证, 没有形成有效的证据链, 降低了证据的有效性。

2 当前形成税务稽查取证难点的主要原因分析

(1) 某项税收违法行为发生了, 但没有留下相应的税收违法证据。有的纳税人由于没有建账, 现金交易, 既没有记录, 也没有制作任何发票、凭证、合同等。同时, 供货方也没有保管相应的凭证、记录, 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无据可查。

(2) 某项税收违法行为发生了, 虽然留下了相关证据材料, 但是税务稽查时没有被发现和收集。具体有以下五种情况:①由于现有的检查技术条件所限, 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主观原因等, 税务稽查人员没有认识到或收集到相关证据材料。②纳税人故意隐藏相关证据, 致使税务稽查人员无法找到。③纳税人虽然保存了相关证据材料, 但不愿意提供, 将它放在税务稽查人员无权检查的地方, 致使税务稽查人员无法取得相关证据材料。④虽然存在相关证据材料, 但得不到相关个人、单位的配合, 没有取得相关证据材料。⑤相关证据材料存在, 但若需要外调等, 因受稽查力量、稽查经费、稽查时间的限制, 没有取得相关证据材料。

(3) 某项税收违法行为发生了, 也留下相关证据材料, 但又被人为销毁, 税务稽查人员无法收集到。一是由于纳税人认为税收违法行为已完成, 故意将相关证据材料销毁;二是因纳税人保管不善, 丢失或损毁了相关证据材料;三是由于纳税人从某种渠道获得将被查的信息, 有意销毁相关证据材料。

3 解决税务稽查取证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应注意的事项

税务稽查案件的取证工作要走出困境,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

(1) 税务稽查证据收集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一是税务稽查证据收集必须要求两人以上, 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取得送达回证;二是调取帐簿等资料时必须经过税务局局长的批准、签字, 并办理相关手续;三是询问时间必须是被询问人的工作时间;四是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辩权, 并认真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意见, 及时对当事人的申辩意见进行核实。

(2) 税务稽查证据取证工作必须客观、全面、公正。税务稽查证据取证时, 要充分地依据客观事实, 尽量做到全面、完整, 使税务稽查证据形成证据链。

(3) 税务稽查人员收集的税务稽查证据必须是纳税人自愿或主动提供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2]21号第五十七条规定, 下列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①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②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得的证据材料;③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因此, 税务稽查人员在收集税务稽查证据的过程中, 必须耐心做好纳税人的工作, 尽量争取纳税人的支持, 让其主动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否则, 税务稽查证据的取证工作就前功尽弃。

(4)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在进行相关证据资料收集时, 根据法律规定, 要尽可能提取原件, 不能提取原件的都必须复印、复制。复印、复制时应尽可能地全面真实反映原件的原貌。必须注明复印、复制的时间、地点、原件保管人、证据提取人的签名、盖章。只有经过纳税人认证的复印、复制件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5) 税务稽查人员必须坚持“先取证, 后决定”的原则。只有在审理确认取得证据材料客观、全面、统一, 能够充分的证明纳税人具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前提下, 才能作出税务处理决定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 否则就会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6) 税务稽查举报案件、重大案件要做好保密工作, 要集中使用稽查力量, 集中时间尽快收集税务稽查案件相关证据材料。

(7) 要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的培训, 提高税务稽查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以保证税务稽查证据收集准确、全面、公正、合法。只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 我们处理的税务违法案件才经得起行政诉讼的检验。

(8) 夯实税收管理基础, 征管、稽查、护税一体化。税务管理是对纳税人纳税行为事前、事中的监督控管, 在税收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与税务稽查这个终结环节息息相连, 税务管理要抛开日常应付式的事务, 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税务管理人员应对征税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比对, 使信息资源产生增值效应, 避免信息资源浪费。这些分析材料将成为税务稽查部门进入该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 因是对真实历史数据的加工, 所以也是处理涉税问题的证据资料。二是税务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信息资料应及时更新补充, 多渠道采集信息, 让税务稽查部门全方位掌握企业经营踪迹。我们对自己的纳税人应从建立之初到经营终止之日, 在他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应留有记录, 就跟人的档案一样伴随一生, 企业偷税了、企业发票违章了、企业未申报几次、企业接受了多少培训、听了多少次讲座、应随时补充记录进去, 这些信息记录了企业的纳税态度、纳税信誉、对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处罚很有帮助。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篇3

收集和取得证据是查办各类涉税案件的基础。房地产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和涉及的税种较多,在实施税务检查的过程中,其证据的取得有独特的一面。笔者现对房地产业涉税案件证据如何有效取得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谈几点己见。税务案件证据取得的种类及原则

税务案件证据,是指税务检查人员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专案检查当中,依据法定的程序收集的事实根据,并通过审查核实用以证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税收违法事实真实情况的基础和依据。证据要成为税务案件有效的定案依据,必须具有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其种类主要有:书证、物证、被查对象的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以网络资料作为证据的,应当根据其具体表现形式确定其证据属性,分别归入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形式。对纳税人涉税案件取证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证据符合法律规定。这是证据取得的基本要求,包含形式合法、主体合法、程序合法。二是证据客观真实。所谓客观地取得证据,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三是证据充分完整。税务检查人员在获取证据时,应做到全面、充分、完整,尽量取得直接证据和原始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四是证据取得迅速及时。税务案件证据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税务检查人员在检查中一旦发现违法事实后,应立刻取得相应证据;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取得有效证据,作为证据的事实材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甚至损毁、灭失,从而失去证明作用,或者给被查对象留下破坏、转移、伪造证据的机会。

房地产业涉税案件不同类型的取证

房地产的开发形式主要包括商品房开发、合伙建房(或合作建房)、房屋拆旧建新和地产开发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在检查取证时,应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

(一)商品房销售类。在涉及此类案件时应取得如下证据:1.商品房销售合同或转售合同书:2.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预售房建设情况及预购方预付房款数额等证明材料;4.应缴税费和已缴税费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合伙建房或称合作建房。在涉及此类案件时应取得如下证据:1.合作建房的书面合同及补充协议等证明材料;2.对出地一方应取得其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等证明材料,对出资一方应取得其出资数额、资金到位时间等证明材料;3.提供房屋建设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证明材料,房屋已建成并出售的,应提供收回资金数额及由谁占有和利润分配等证明材料;4.应缴税费和已缴税费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在涉及此类案件时应取得如下证据:1.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或转让合同书;2.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转让金数额、交付时间的证明材料,如收款收据等;3.有偿出让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和经主管部门批准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证明材料;4.应缴税费和已缴税费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房屋拆迁安置类。在涉及此类案件时应取得如下证据:1.房屋拆迁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规划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时间等证明材料;2.委托拆迁合同书;3.拆迁建筑面积、结构及质量等级、附属物的名称、数量等证明材料;4.拆迁补偿安置书面协议,包括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安置地点,自投资金或单位投资金额、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5.应缴税费和已缴税费等相关证明材料。

影响房地产业涉税案件取证的因素

(一)获得土地的方式多样化。有通过与政府协议出让获得土地的;有做市政工程后,由政府用土地作补偿而获得土地的;也有是房地产商之间互相买卖土地,有些地块甚至在倒卖了几轮后,用的仍是第一个获得土地的公司名称,以此手段来隐瞒其中的多次交易,达到避税的目的;有的甚至到省外去注册公司,摇

身一变成为外来客商,或利用外地公司的名义,再回到当地套取土地。房地产商取得土地的渠道如此混乱,加大了税务部门对土地买卖监控的难度。

(二)经营主体混乱。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各种经济类型,通过挂靠方式参与房地产业经营,而不办税务登记,以逃避税收管理;房地产开发商不按财务会计制度办事,不建账目;在经营中不开具发票,不申报纳税,或通过造假合同,隐瞒收入偷逃税。

(三)购房者受骗或贪小利的心理。许多买主认为只要拿到房产证,签不签合同、给不给发票都无所谓,反正只要有土地证、房产证,这块地在法律上已经属于自己了。由于买主缺乏税收意识,给开发商的造假避税开了方便之门。房地产商向买主承诺统一帮助办证,在向有关部门申报纳税时少报土地价格,隐瞒收入。有的开发商在与买主签订合同和开具收款收据时,抓住买主不了解税法的弱点,欺骗买主如果如实写上价格,办土地证时就要多花钱。开发商一般都会和买主签订真、假两份合同和两份收款收据,用假合同、假收款收据去报税,将真合同和真收款收据留存公司。

(四)执法权限受制。法律未授予税务机关可以进入民宅调查取证的权力,而购房者没有法定的义务要向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证据,因此向购房者取证时要取得公安部门的支持方可人户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查的实施和取证;虽然《税收征管法》规定有关部门在税务机关处理涉税事宜时应积极配合,但有的受部门利益影响,不如实提供相关证据;在对房地产商品实施税务强制执行时,有的因产权关系转移问题阻碍税务机关的依法拍卖。

(五)账务处理的随意性。一是利用关联方关系,收支对抵,不在账上体现。这直接影响到关联双方的计税营业额的确定,很容易造成关联双方的税款隐瞒流失。二是账务处理随意性大,账面体现销售数同实际销售数不一致。这直接造成房地产公司申报滞后,甚至出现匿报、不报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拆迁安置房等面积部分营业额的确定在税法上不明确。企业自行确定数同税务机关确定的营业额不一致,税务机关之间确定这部分的营业额口径也不统一,各地处理也不一致,使这类政策问题相对混乱和造成税负不公的现象。四是打着合伙建房的名义,企

图逃避纳税。不少房地产公司以个人合伙建房、合作建房的名义进行开发,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目的,实际上是房地产公司统一购买土地,统一开发,统一销售行为,完全不具备合作建房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负盈亏的基本条件。

房地产业涉税案件取证的途径

(一)从企业账证寻找证据。查账是税务案件证据取得的主要方法。通过检查、核对企业账证,被查对象的土地取得、建筑装修、房产地产销售、开发成本和经营利润、债权和债务等财务情况便会很清楚,就此可以从中发现疑点、线索,甚至直接获取税务案件证据。同时在查账中还可采取异常情况分析法。此种方法主要是检查账证间的勾稽关系,注重资金运作情况,了解经营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被查对象账务中不合乎运作实际、不合乎逻辑的疑点和问题,从而发现检查工作的突破口。

(二)从征管资料中提取证据。征管资料是征管部门日常向纳税人收集的与纳税有关的所有资料,税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从中调取与案件有关的税务登记、营业执照、纳税申报资料、财务报表、相关合同协议及其他有关税务文书送达回证等作为证据使用。这种方式提取的证据,可以有效地防止案件当事人在稽查介入后,自行先向征管部门补报隐瞒的收入,逃避稽查惩处的行为发生。

(三)从外围收集补充证据。通过从建设、国土、房管所、招标办、计委等相关部门收集证据,了解总体开发情况,掌握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的立项性质及相关批文、占地面积和土地金额等资料,来证实企业有无出现漏报或少报项目。通过从建安企业取得建安合同、工程结算书等证据,掌握房地产公司开发工程的建筑面积、支付工程款和工程进度等情况。通过从购房户取得销售合同、单价、数量、金额等证据,来证实房地产公司入账情况同实际销售是否相符,有无套开发票等违法行为。通过异地协查取得证据,对重要的外来原始凭证、款项往来、购销合同等,可以函请异地有管辖权的税务机关协助调查。

(四)从实地挖掘掌握证据。也就是进入房地产开发项目实地调查取证,直观的掌握房地产公司开发数量、结构组成、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工程进度、房

屋销售情况等有关资料证据。这方面取得的证据主要特点是直观、有效,可以迅速地掌握企业的开发经营和销售情况。举个案例来说明,某公司账面体现预收账款收入400万元,税务检查人员到实地调查得知,该公司共开发两幢房屋,每幢收入均为400多万元,分幢向有关部门申报审批,结果该公司隐瞒了其中一幢的收入。这个案例主要说明税务机关应根据实际需要,可从实地调查,挖掘证据。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了规范涉嫌违法案件移送稽查查处行为,强化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根据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征管与稽查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划分,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加强税务稽查打击威慑力,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征管、稽查部门在税收征管中,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涉嫌违法案件移送稽查前,原则上应进行纳税评估,或日常检查后,如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由评估和管理制作《纳税评估移送稽查资料传递单》,移送对应的稽查局,作为税务检查约谈和税务检查的依据。《纳税评估意见书》应纳入税务检查档案管理。

第三条 为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和确保稽查工作质量,税源(征收)管理部门在向稽查局移送立案查处涉嫌违法案件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一)《纳税评估报告》;纳税评估报告主要内容有: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需稽查部门查处的原因;

(二)《税务约谈通知书》和《税务约谈笔录》;

(三)经实地盘存和核查账册的,税源(征收)管理部门可参照《税务稽查案件证据收集基本要求》(桂国税发〔〕179号)收集证据,移送稽查部门时,相关证据一并移送。

1.证明货物销售收入实现应取得货物所有权转移、相应利益体现、结算方式、财务处理方式等方面的证据。

2.当事人身份等基本情况证据:

(1)已办理税务登记证的,收集已进行税务登记的资料;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税收征管的,收集其相应资料。

(2)未办税务登记的,收集其工商登记资料。

(3)被查对象为自然人的,同时收集能确认其身份的资料。

(4)查处骗取出口退税案件,收集出口企业的《出口企业退税登记证》。

第四条 税源(征收)管理部门移送稽查局立案查处程序:

(一)在评估和管理中发现符合应移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查处的,应按《南宁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 纳税评估 税源监控税务稽查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工作方案》(南市国税发〔〕239号)中的“具体联动工作流程”规定向稽查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二)税源(征收)管理部门向稽查部门移送有关涉税事项时,应制作《移送稽查通知书》,写明移送的主要事项并附送有关资料。征管、稽查部门应完善移送资料交接手续,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畅通。

(三)稽查部门应建立《移送稽查对象登记台账》,按接收时间顺序记账,《移送稽查通知书》由综合选案部门存档备查。台账应包括以下内容:接收时间、移送单位、移送编号、移送稽查对象名称、性质、安排检查任务通知书编号。

(四)稽查实施部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实施若干规定》(桂国税发〔〕195号)实施检查,稽查部门的工作时限:

1.相关稽查局案源管理部门在收到《纳税评估资料传递单》2个工作日初步确认是否同意进行案源登记;

2.相关稽查局稽查实施部门进行稽查任务接收后,1个工作日内进行任务分配;

(1)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

(2)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的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

(3)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检查工作,检查人员需填制《申请延期检查审批表》,经市局领导批同意后,方可顺延。

3.各稽查局审理部门在检查实施环节完成检查工作和由稽查实施人员在出具《税务稽查报告》的同时提出稽查建议,审理部门在接到《税务案件提请审理书》后1个工作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税务稽查审理若干规定》(桂国税发〔2005〕194号)进行审理。

4.各稽查局执行部门在稽查完毕后3个工作日内将结果和稽查建议,反馈给对应的税源(征收)管理部门。

第五条 考核管理按南宁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进行考核。

11-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 篇5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

1998年4月17日 国税发〔1998〕53号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受 理

第三章 管 理

第四章 处 理

第五章 保 护

第六章 奖 励

第七章 处 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工作(以下简称举报管理工作),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以下简 称税务违法行为)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信访条例》及有关 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举报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方便群众,坚持依法办事、统一管 理、分级负责、严格保密、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县或者县以上税务机关的稽查局设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以下简称举报中心)。举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鼓励群众举报税务违法行为;(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四)审核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

(五)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六)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七)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四条 税务机关定期向社会公布举报中心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设立举报箱和举报接待室,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条 税务机关要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执法机关加强联系和合作,做好举报管理工作。第二章 受 理

第六条 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的范围是: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第七条 举报可以采用书信、口头、电话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 出。第八条 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均须受理。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鼓励举报人尽可能提供被举报人的 姓名、单位、住址和税务违法事实证据。第九条 受理举报的工作人员,要讲究文明礼貌,做到热情和蔼,耐心细致,正确疏导,认真负责。

受理口头举报,应当将举报情况写成笔录,向举报人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经确认无 误后,由举报人签名或者盖戳,受理电话举报,应当细心接听,询问清楚,如实记录。受理 口头举报或者电话举报,征得举报人的同意,可以录音。第十条 不属于自己受理范围的举报,举报中心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 权的单位反映,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一条 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材料,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税务机关的 领导和有关机构接到的举报材料,应当及时批交或者移送举报中心。

第十二条 举报中心接到的举报材料,初步审查认为举报的事项尚不具备 调查价值的,经稽查局领导阅批后可以暂存待查。

第十三条 举报中心必须严格管理举报材料,逐件登记举报的主要内容和 办理情况以及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基本情况,第十四条 举报中心应当由专人管理重要案件的举报材料,按照规定承办 重要案件材料的移送、报告等具体事项。

第十五条 举报材料的保管和整理,必须严格依照《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 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第四章 处 理

第十六条 对于实名举报,举报中心初步审查认为内容不清的,可以请举 报人补充情况。

第十七条 属于本级稽查局管辖的举报案件,举报中心应当报请稽查局领 导批准查处。其他举报事项,移送本级税务机关信访工作主管机构处理。

第十八条 举报中心受理重大举报案件,应当逐项填写《重大税务违法举 报案件摘要报 告表》,经稽查局领导批准后,连同有关材料向本级税务机关领导报告;或者由本级税务机 关领导批准后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 上级举报中心对下级税务机关报告的重大举报案件,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提出批办意见;必要时由稽查局领导批准督办。

第二十条 举报事项的移送,重大案件的报告,应当在接到举报后的7日内办理;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办理。

第二十一条 举报中心可以代表本级税务机关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向下级税务机关或者同级有关机关交办、转办举报事项。

第二十二条 对上级税务机关及其所属举报中心交办并要求查报结果的举 报案件,除有 特定时限外,应当在60日内上报查办结果;案情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应当上报阶 段性的查办情况。上级不要求查报结果的,要定期汇总上报办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 对本级举报中心移送或者领导批办的举报案件,除有特定时 限外,承办机 构应当在60日内将查处情况回复举报中心或者报告批办的领导。必要时,抄送本级税务机关 信访工作主管机构。

第二十四条 上级稽查局对下级稽查局报告的举报案件处理结果,应当认 真审查。对于事实不清、处理不当的,应当书面通知下级稽查局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办结的举报案件,应当按照规定立卷归档。

第二十六条 对于举报案件及有关事项的数量、类别及办理情况,每季度 要进行汇总分 析,在本期末后的15日内报告上级举报中心,并抄送本级税务机关信访工作主管机构。上级 举报中心要求专门报告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第五章 保 护

第二十七条 税务机关及其举报中心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举报人 的合法权利。

第二十八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二十九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举报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一)举报的受理、登记、办理等各个环节,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密,并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二)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三)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的 举报书信及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四)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第六章 奖 励

第三十条 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为国家挽回或者减少损失的,对举报的有功人员,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三十一条 举报奖励经费支出,依照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 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奖励工作由举报中心具体承办。第七章 处 罚

第三十三条 对举报管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的责任人员,要根据情节和 后果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由税务机关的纪检、监察机构或者移送纪检、监察、检察及其他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税务机关在举报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上级税务机关应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事项,依照《信访条例》、《全国税务机关 信访工作规则》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老土制作

税务稽查案件取证办法 篇6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行政处罚案件预先审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行为,促进公平、公正执法,保护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国家税务总局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1996〕19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57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税务行政处罚案件预先审核,是指全省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法制机构,对本机关或其所属的有行政处罚权限的税务机关按照一般程序进行的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终结并提出拟处罚意见后,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核意见或建议的内部执法监督制度。第三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照一般程序查处的税务行政处罚案件,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必须经过法制机构的审核,没有经过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法制机构,是指全省各级地方税务 局、税务分局内设的政策法规处、政策法规科或者负责法制工作的部门。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法制机构主要对本机关、同级稽查部门以及由本机关直接管理的税务所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省地方税务局法制机构负责对本机关和省稽查局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省地方税务局的各直属税务分局法制机构负责对本机关及本机关有行政处罚权的稽查机构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法制机构负责对本机关、市稽查局以及由其直接管理的税务所(税务分局)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省辖市地方税务局的各直属税务分局法制机构负责对本机关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县(市、区)地方税务局法制机构负责对本机关及本机关所属的稽查局、税务分局、税务所拟作出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预先审核。

法制机构受理的行政处罚预先审核案件重大复杂的,或者拟超过或者低于《河南省地方税务系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的规定进行处罚的,经法制机构初步审核认为有必要的,由法制机构提交本机构所属税务机关重大税务案件审理 委员会集体审核。

第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符合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标准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

第六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照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不需法制机构进行预先审核,但应当在送达处罚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向有审核权的法制机构备案。

第七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照一般程序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在调查终结后,由承办部门制作《税务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稽查)终结报告》(见附件一),草拟《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连同调查(稽查)案卷,一并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职责权限,移交法制机构审核。

《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相对人后,在法定时限内相对人未提出异议的,承办部门再行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移交法制机构审核。

凡税务处理认定的相关事实和情节与税务行政处罚有关联的,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前,不得先行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

第八条 法制机构收到行政处罚相关案件材料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经本机关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 期限最多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经法制机构提交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审核的,按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时限办理。第九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法制机构受理行政处罚预先审核案件,应当向送审单位填开《税务行政处罚案卷移交清单》(见附件二),并在《税务行政处罚案件预先审核登记表》(见附件三)中予以登记。

第十条 税务行政处罚案件预先审核原则上以书面审核为主。法制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案件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员了解情况,听取其意见建议。

第十一条 法制机构对行政处罚案件的预先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

(二)定性是否准确;

(三)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四)拟处罚幅度是否符合《河南省地方税务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五)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规范;

(六)违法行为是否超过追责时效。

第十二条 法制机构对案件进行审核后,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书面意见或建议,经主管法制工作的领导批准后交送审单位执行:

(一)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的,提出同意的意见;

(二)对违法行为不能成立的,提出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建议,或者建议撤销案件;

(三)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建议重新调查补证,并将案件材料退回。重新调查补证的时间,不计入审核工作时限;

(四)对材料或手续不齐全的,建议补充补齐,并将案件材料退回。补充补办的时间,不计入审核工作时限;

(五)对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不当的,提出纠正意见;

(六)对办案程序违法的,提出纠正意见;

(七)对超出管辖范围的,提出移送意见;

(八)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建议不予处罚;

(九)对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建议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十三条 案件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进行集体审核的,送审单位按审理委员会决议执行。

第十四条 法制机构审核结束后,应当制作《税务行政处罚案件预先审核意见表》(见附件四),交送审部门或机关执行,同时将案卷退还。

由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进行集体审核的,应当于会时制作《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见附件五),并根据会议决议制作《重大税务处罚案件预先审核意见表》(见附件六)。

第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决定对税收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由法制机构统一对《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进行编号、备案,并录入《税务行政处罚案件登记簿》(见附件七)。第十六条 送审单位对法制机构的审核意见或建议有异议的,可以提请法制机构重新审核。对法制机构重新审核的意见或建议仍有异议的,可以提请法制机构所在机关召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研究裁定。

第十七条 《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税务处罚决定书》由实施处罚的机关制作、送达和执行,并抄送有审核权的法制机构备案。

根据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建议移送处理或者撤销案件的,执行部门应当将移送或者撤销文书抄送有审核权的法制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税务行政处罚案件需要进行听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税务行政处罚预先审核的监督检查机制,将行政处罚预先审核制度纳入依法治税综合验收体系,定期对内部和下级税务机关实施税务行政处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未经法制机构预先审核,擅自对处罚文书编号,擅自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一经发现,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立即予以撤销或者提请有撤销权的机关撤销未经审核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并按照执法责任制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处分。给国家和纳税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凡是应当进行行政处罚而未进行行政处罚的,责令有关单位依法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上一篇:医院基层党建述职下一篇:四有四引好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