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要点

2024-09-09

税务稽查要点(精选8篇)

税务稽查要点 篇1

税务稽查要点---点点

界定虚开主要从纳税人是否有货物交易、购货与发票内容是否一致、资金结算往来情况、纳税人是否故意隐匿事实真相等方面来判定;有时违法者通过中间人完成出售和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一)、开票方虚开专用发票主要证据:

1、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领购簿》,并取得发票使用情况的相关资料。

2、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为虚开取得的进项抵扣凭证。

3、相关账册凭证、货物进出凭据、生产过程资料、货物出入库单据、运输单据及相关合同、协议。

4、资金往来凭据。

5、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笔录、询问笔录、视听资料。

6、有关部门等出具的生产能力、交易行为的鉴定结论。

7、发出协查的回复资料及受票方取得虚开发票的已抵扣证明。8.、已证实虚开发票的证明等。

9、其他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的资料。

(二)受票方主要证据:

1、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发票联。

2、相关账册凭证、货物进出凭据、生产过程资料、货物出入库单据、运输单据及相关合同、协议。

3、资金往来凭据。

4、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勘验笔录、询问笔录、视听资料。

5、取得虚开发票的已抵扣证明。

6、其他与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的资料。

二、如何认定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1、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2、对于单位犯罪,通常情况下除需对单位判处罚金之外,还应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的双罚制。

3、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当其在单位犯罪中起着组织、指挥、决策作用,所实施的行为与单位犯罪行为融为一体,成为单位犯罪行为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上述人员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三、不合规票据列支成本费用

1、不合规票据列支成本、费用,应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以“无抬头”、“抬头名称不是本企业”、“抬头为个人”、“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以前发票”,甚至“假发票”为依据列支成本、费用,这些费用违反了成本、费用列支的真实性原则,应当进行纳税调整。

2、企业申报扣除的各项支出,应当能够提供证明支出确属当期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所称适当凭据是指能够证明企业的业务支出真实发生、金额确定的合法凭据,包括外部凭据和内部凭据。根据应否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外部凭证分为应税项目凭证和非应税项目凭证。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

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四、税务稽查基本方法

1、列出各种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税基、征税范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重点问题、频发问题和盲点问题。

2、收入方面:查合同、查发货单、查库存、查仓库、查价格、查往来。

3、成本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入库凭据、查仓库、查相关费用、查领料单、查消耗,查方法,行业比对和预警值比对。

4、费用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手续、查制度、查限额费用、查关联方费用、查费用增减合理性、查所

4、费用方面:查发票、查付款、查合同、查手续、查制度、查限额费用、查关联方费用、查费用增减合理性、查所属期。

5、税金方面:查税款所属期、查申报数额、查有无完税凭证。

6、损失方面:查制度、查凭据、查内外部证据、查申报、查鉴证、查进项转出、查保险。

五、历年税务稽查关注领域风险点归

1.收入:是否隐瞒收入;收入确认时间的及时性与金额的准确性;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和其他各税种之间的数据是否相符、逻辑关系是否吻合。

2.扣除:是否虚列支出;扣除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配比性;票据的合规性。3.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法性和程序性。4.亏损弥补的真实性。

5.税前扣除资产损失的真实性、资料充分性、程序合规性。

6.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企业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数字是否相符,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

六、引发税务稽查的重要财税信息体现 1.营业额大但长期亏损或微利经营; 2.长期亏损但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如不断增资、从股东或其他企业尤其是关联企业不断借入款项、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增大、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等); 3.营业额大且微利经营但销售对象或订单来源单一; 4.常规判断有边角料、废品等出售但无其他业务收入; 5.长期不作盘盈、盘亏处理;

6.有直接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关联关系但不进行关联往来申报; 7.税收优惠期间利润高,优惠期满后利润率下降较大; 8.施工企业营业额高但应收账款不符合正常比例;

9.增值税税负波动大或连续3个月零申报及长期税负水平低于同行业; 10.增值税税负高但所得税税负低;

11.一般常规性企业但支付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使用费金额较大并呈增长态势; 12.资本公积项目余额大;

13.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项目余额大; 14.预收、预付账款项目余额大; 15.存货项目余额大且不断增长;

16.增值税留抵税额大但存货余额小且明显不匹配; 17.进料加工企业但内销收入增长较快的;

18.常规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强但个人所得税申报金额较低; 19.财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项目关系存在错误;

20.拥有不动产(尤其是土地)的企业但进行股权转让的; 21.广告公司应付(或预付)账款项目余额大; 22.未分配利润项目的余额大幅度下降;

23.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表申报的利润率长期与预缴所得税采用的预计利润率趋同的; 24.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利润表反应的金额与缴纳的所得税不配比; 25.有明显迹象拥有或使用较多的不动产但未申报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税; 26.营业外收入、财务费用、投资收益项目金额变化较大; 27.在内发生重组并购交易的; 28.向境外(或关联企业与个人)大额支付商标使用权费、管理服务费等非实质性劳动支出; 29.营业收入大但印花税申报金额小的; 30.关联交易迹象明显的。

七、销项税的检查

1.销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时入账:是否存在以货易货交易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以货抵债收入未记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取得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的情况;是否存在销售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的情况;是否存在将收取的销售款项,先支付费用(如购货方的回扣、推销奖、营业费用、委托代销商品的手续费等),再将余款入账作收入的情况。2.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未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的情况: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如用于内设的食堂、宾馆、医院、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家属社区等部门,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分配、无偿捐助等,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

3.是否存在开具不符合规定的红字发票冲减应税收入的情况:发生销货退回、销售折扣或折让,开具的红字发票和账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是否存在购进的材料、水、电、汽等货物用于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不计或少计应税收入的情况:收取外单位或个人水、电、汽等费用,不计、少计收入或冲减费用;将外购的材料改变用途,对外销售、投资、分配及无偿赠送等未按视同销售的规定计税。5.向购货方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例如手续费、补贴、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运输装卸费等等)是否按规定纳税。

6.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到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是否作销售处理。

7.对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是否按规定计提销项税额。

8.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是否依法纳税:对增值税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征税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纳税;从事货物运输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发生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是否按规定缴纳增值税。

9.兼营的非应税劳务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对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税的规定一并缴纳增值税。

10.免税货物是否依法核算:免征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免税范围的问题;军队、军工系统的增值税纳税人,其免税的企业、货物和劳务范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兼营免税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免税额、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是否准确。

八、进项税额的检查

1.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开票单位与收款单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记载货物与实际入库货物不一致的发票用于抵扣。

2.用于抵扣进项的运费发票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与购进和销售货物无关的运费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购进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货物发生的运费或销售免税货物发生的运费抵扣进项税额;是否有以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发票和国际货物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开票方与承运方不一致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是否存在以项目填写不齐全的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等情况。

3.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具体包括:向经销农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农产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扩大农产品范围,把非免税农产品(如方木、枕木、道木、锯材等)开具成免税农产品(如原木);虚开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虚开数量、单价,抵扣税款)。

4.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海关完税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5.是否存在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但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5.是否存在购进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但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6.是否存在购进材料、水电、燃气等货物用于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非应税项目等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的情况。

7.发生退货或取得折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8.用于非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是否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9.是否存在将返利挂入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帐或冲减营业费用,而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况。

九、营业税的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现金收入不按规定入账。

2.不给客户开具发票,相应的收入不按规定入账。3.收入长期挂帐不转收入。

4.向客户收取的价外收费未依法纳税。5.以劳务、资产抵债未并入收入计税。

6.不按《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的时间确认收入,递延纳税义务。

7.关联企业间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申报纳税时不做调整。

8.按税法规定负有营业税扣缴义务而未依法履行扣缴税款。9.兼营不同税率的业务时,高税率业务适用低税率。10.与增值税之间的混合销售处理不当。

十、所得税收入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设置账外账,隐匿或少报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等

2.通过往来账隐匿或者延迟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3.通过往来账隐匿边角废料收入、价外费用等 4.混淆收入确认上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5.分期收款销售结账日提前但不及时确认收入 6.完全按开票时间确认收入,预收账款长期挂账 7.劳务、建造合同未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8.视同销售不计收入

9.不符合规定的折扣、折让冲减收入 10.未按规定操作的返利、回扣冲减收入

11.无法支付的应付款、关联方无偿调拨资产不计收入 12.取得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或权益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13.不符合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不申报纳税 14.关联方转让定价明显偏低

15.企业重组中资产评估增值未缴税

十一、所得税扣除检查要点与应对策略

1.利用虚开发票或虚列人工费等手段虚增成本

2.将基建、福利等部门耗用的料、工、费直接计入生产成本,或者将对外投资的货物直接计入成本、费用

3.使用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及凭证列支成本费用 4.税前扣除不合理的工资薪金

5.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工费用处理不当 6.税前扣除不符合要求的职工福利费

7.税前扣除不符合条件和程序性要求的资产损失

8.将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支出等列入当期成本费用

9.将罚金、罚款、税收滞纳金、非公益捐赠支出和赞助支出等税前扣除 10.税前扣除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11.税前列支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

12.超过税法规定的范围加计扣除研发费用 13.混淆业务宣传费与业务招待费 14.税前扣除不符合要求的借款利息

15.成本归集、核算及分配不正确、不准确(如原材料收发存计算错误,或擅自改变成本计价方法调节利润)

16.多计销售数量进而多结转销售成本 17.销货退回不冲减销售成本

18.将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进行税前扣除

19.税前扣除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或者税前列支与本单位生产经营无关的成本、费用)20.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自行弥补以前亏损。

税务稽查要点 篇2

由于税务稽查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成为征纳关系中的矛盾焦点, 税务稽查人员作为征税的法律主体, 他们的稽查行为和能力, 代表国家的形象和意志, 如果税务稽查执法行为上存在过失或者不当, 就会造成国家或税务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 从而产生经济赔偿责任或者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风险。

当前, 税收征管环境异常复杂, 工作牵涉范围不断扩大, 在新形势下, 如何合理借鉴国外税收稽查好的经验, 积极防范和化解税务稽查风险, 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我国税收稽查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稽查法规不健全, 执法环境不佳

在现行的税法体系中, 对税收稽查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缺乏进行明确具体的阐述, 属于笼统的一般性规定。由于法律在税务稽查中的缺位, 导致税务机关的稽查行为缺乏基本详细的法律依据, 地税和国税部门依据自身的财税目标, 按其工作程序, 一般采用税收检查通告方式,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抽样检查, 由于法规的不明确性, 公众对税务稽查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提出了广泛的质疑, 此类案件屡见不鲜。

目前在全国较多地区, 由于税务稽查立法不到位, 税收执法的随意性较强, 良好纳税环境没有形成。税务稽查机构与相关的税务执法机构协调性差, 税务机关部门之间权责定位也不太明确。

税收征管法中对偷税的描述过于笼统, 可操作性差, 难以涵盖形形色色的偷税方式, 在实践中, 税务稽查机构担心行政官司, 对于查处的企业或个人偷漏税行为, 一般采取补征税款和处以一定比例的罚款办法, 税务机关对构成立案标准的涉税犯罪案件较少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对于偷逃税罪的罚多判少, 缺乏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二) 对整个税务稽查活动缺乏有效监管

很多地区在税务稽查工作中, 没有真正按照《税务稽查规程》的要求分工协作, 缺乏一套完善的税务稽查质量考核体系, 税务执法活动缺乏有效地监管, 相互牵制机制, 稽查行为不规范, 稽查考核制度不健全, 稽查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

税务稽查可分为四个环节:选案、稽查、审理、执行。构成了整个税务稽查工作监管的大框架, 在工作程序上, 税务系统对稽查工作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现有税务稽查考核监督体系中, 虽然形成了稽查案件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监督体系, 但是往往流于形式, 在监督考核过程中, 将稽查处罚率, 补查税款入库率等指标, 作为重点考核监督结果, 而对于税务稽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选案、审理、执行等操作环节, 没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

税务稽查部门人员缺乏对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 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 识别风险的能力不强, 造成稽查执法中的风险产生。

健全的内部审查制度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 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只是针对审理环节的内部审计, 是以管理考核的形式来体现。由于内部审计准备不足, 导致内部控制手段严重缺乏, 例如在选案稽查环节上, 对于同样的一个稽查案件, 有的稽查人员可能查出85万元, 有的稽查人员可能查出36万元, 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

(三) 稽查选案缺乏科学性标准, 税务稽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稽查案源主要有三个构成:一是举报, 二是在协查过程中产生的案源, 三是人工选案。对于举报的案源确定原则是实名举报必查, 不管举报的事实是否属实, 就必须调查。由于举报人出于私利或专业判断不准, 其中较多的举报案件, 通过调查发现与事实不符, 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人工选案工作由于事先对企业的监控不力, 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不能全面真实的把握, 仅凭企业会计报表的表面数据和工作经验进行选案, 就很难抓住税务稽查工作重点。选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不高, 再加上受到“人情”关系和“同事”潜规则影响, 往往对于有背景、有关系的大户免于检查, 造成税负不公平。

从稽查部门人员的整体情况来看, 税务稽查工作人员业务综合能力低下, 专业人才缺乏。在税务稽查工作中, 难以对有关案件作出准确判断, 目前税务稽查人员仅占整个税务系统人数的10%左右, 其中能够独立查账的人员只占稽查人员总数的25%左右。复合性人才严重短缺, 执法能力不强, 有的稽查人员无所事事, 吃喝玩乐, 有的出于个人私利, 教唆纳税人偷逃国家税款。

二、美国税收稽查概况

美国重视发挥税务稽查的作用, 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富有成效的体系。税务稽查实现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降低了税务稽查风险, 实现了税务稽查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美国的税务稽查风险管理主要通过科学的稽查选案、高效的稽查方法以及完善的税务稽查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 稽查选案及稽查办法

在选案环节上, 各税务部门通过计算机纳税申报筛选系统, 将具有不同风险的纳税人筛选出来, 实行差别式选案, 使稽查对象具有针对性特点, 其基本做法是:在总部专设税务计划调研处, 主要负责稽查的规划、调研、制定及任务的下达, 每年的6月份公布年度稽查计划, 下达到小区税务局。小区税务局根据总部的稽查计划, 通过筛选提取确定稽查对象, 基层稽查人员只有不到5%的机动权。选案后, 移送相关部门进行税务审计。

在美国税务稽查的方法主要有信函审计、案头审计、现场审计。对所产生的审计对象, 实施差别式风险管理, 风险由低到高进行税收稽查排列。在对公司的审计中, 推行了“行业稽查专门化计划”, 涉及约90个重点行业。美国国内收入局在对纳税人检查中, 每年大约有10%的大中型企业会被稽查, 重点控制税源。对稽查出的一般性问题, 采取追缴税款, 经济处罚。对于少数情节严重的案件, 则移交涉税刑事案件调查局查办。

(二) 税务稽查法律保障体系比较完备

美国有完善的税务稽查法律保障体系, 如美国税收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制度, 设有税法法庭。在税务行政诉讼上, 纳税人要求有举证的责任。涉税刑事案件调查局 (CID) 权限大, 如发出传票, 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关信息并约谈纳税人;向有关第三人搜集信息;向联邦区域法院申请搜查令, 扣押并带走物证;可以逮捕犯罪嫌疑人, 必须在很短时间内证明其有罪;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

三、德国税收稽查概述

德国纳税意识在全球范围内最强, 德国每年发生3万多起偷税漏税逃税案件, 涉及税款数额大约100多亿马克。德国各种税务管理组织联系密切, 国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 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促进了税务稽查在德国的发展。

德国的基本做法是:税务征收、税务检查、税务违法案件调查, 实行三权分立, 权责分明。税务征收 (包括联邦和州) 是税务征收局的主要任务;稽查局主要负责对大型企业和税务征收局所移送的案件和举报的案件的检查, 同时做出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专门负责查处违法犯罪案件的机构是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 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对税务稽查局移送的案件和群众举报的犯罪案件进行刑事侦查, 并提起公诉。在德国的税务机关中, 税务征收局中的稽查处、税务稽查局、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都有税务稽查职能, 在案件的稽查深度、稽查手段、处罚力度等方面, 最有权威的是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如果纳税对象有偷税漏税等严重违法的嫌疑, 一旦被税务稽查局检查发现, 被调查者拒不承认, 通过正常的税务稽查程序又难以取得证据的, 税务稽查局可以将案件移交到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处理, 调查局对嫌疑纳税对象的全部涉税事项, 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调查取证。在实施税务检查中, 采用刑侦手段进行配合调查。如果发现偷税漏税者存在出逃迹象时, 经税务违法案件调查局局长批准, 对偷税漏税者实行24小时以内的拘留;对偷税漏税者的工厂、商店及其他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查封和搜查, 可以对偷税漏税者个人进行人身搜查。案件一旦被查处, 相关偷税漏税者除补交税款、加收利息、罚款外, 还会以涉嫌犯罪的案件, 提起公诉。

德国也是通过计算机分户筛选得出税务审计对象, 在计算机内输入纳税人的相关纳税情况等信息资料, 通过计算机自动程序, 自动生成纳税被查对象清册, 然后根据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实地调查对象、户数。

德国在对大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 税务机关首先确定对大企业的稽查期, 采取连续的稽查方式, 而对于其他小型企业的纳税稽查期限一般不会超过三年。税务稽查局可随时对大企业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存在偷税、漏税的嫌疑就会及时侦破。

德国税务刑事调查的工作人员, 在任职资格上, 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有1年以上税务稽查员经历, 并经过特殊专业培训, 通过相关考试, 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对确保税务刑事调查人员素质, 促进税收强制的有效性, 减少偷税逃税案件的发生,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美国、德国税收稽查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介绍可以看出, 两国税收稽查都是依托于现代化的稽查管理模式, 税务稽查机构所实施的税务稽查是完全独立于税务征收系统之外的, 分设税务稽查与税务征收机构。司法保障体系为税收稽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赋予了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使税务稽查能力得以加强。在稽查信息的收集和稽查工作中, 计算机手段覆盖所有的相关环节。

两国对于税收稽查处理, 采取两种税收处罚措施:一是加收滞纳金或利息、罚款等经济处罚;二是拘留、判刑等刑事处罚。

五、反思

由于我国实施新型税收模式时间不长, 有关法规建立、税收征管环境、人文思想、人员素质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均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所以应该充分的吸收消化国外的成功经验, 冷静分析我国税收稽查中的种种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 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 税收稽查的良好环境和稽查模式, 最大限度的降低税收稽查风险。

参考文献

税务稽查“标准化”助推稽查效能 篇3

(一)进一步明确稽查工作标准

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办法是建立在稽查工作规范化建设基础上的管理工作,是对规范后的各项税务稽查工作设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是将相对较为原则的工作内容在工作步骤、工作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是工作质量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如:检查方法的实施、法律文书的使用等工作,都需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度和措施,才能保证执法的质量。

(二)进一步明确稽查工作标准

稽查工作标准化是对选案、实施、审理、执行、案卷等稽查业务工作,明确具体的标准。将检查实施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工作质量和案件的审理定案等工作均纳入了管理对象,虽然纳税人不同,涉税违法问题不同,违法性质不同,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对同样的涉税违法问题使用相同的税收法律,实施相同的行政处理,而且能够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对不同的案件采取相同的检查步骤,对纳税人实施较为全面的检查工作,达到了“稽查面前纳税人平等”目的。

(三)进一步促进稽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稽查工作标准化模式建立之后,各岗位检查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均在“标准化”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工作内容均通过法律文书、检查工作底稿、行政文书等进行了详细和规范的记载,检查工作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的呈现,易于对案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能够得到清楚的反映,易于对检查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

(四)进一步提升稽查人员工作水平

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办法,将从事检查各岗位工作人员置身于一个有严格的工作质量要求的工作环境中,环环相扣的管理机制不仅约束检查人员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要达到相应的工作标准,对于不能达到检查工作标准的,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反馈和纠正检查人员检查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检查人员采取正确的方法完成稽查工作任务,使检查人员的工作水平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提高。

税务稽查要点 篇4

【发布文号】国税函[1996]468号 【发布日期】1996-08-02 【生效日期】1996-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涉外税务稽查工作贯彻《税务稽查

工作规程》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1996年8月2日国税函〔1996〕4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搞好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现就贯彻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 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税发〔1995〕226号)(以下简称规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明确如下:

一、规程是对全国税务稽查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各地涉外税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有关问题,请仍然按照《国家税务局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国税发〔1992〕237号)、《国家税务局关于贯彻<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2〕24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涉外税务检查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3〕144号)以及其他有关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规章、制度执行。

二、根据规程第五条的规定,鉴于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政策性、专业性均较强,同时,涉及跨国查询和查证,为适应对外开放,涉外税务稽查工作应由涉外税务部门的稽查机构集中统一管理。需要变动涉外税务稽查工作范围以及机构等,应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三、根据规程第六条有关税务稽查工作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规定,涉外税务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稽查机构,充足和调配合格人才,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稽查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以提高涉外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根据规程第十七条的规定,下述涉外税收偷、避税等案件,须经由国家税务总局参与或组织查处:

(一)纳税人采用转让定价等手段进行避税,经当地税务机关初步认定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或应税收入额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案件;

(二)偷税、骗税、欠税、抗税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初步认定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上的案件。

(三)涉及到对国际知名人士偷税、避税等处理,需要外交协调的案件;

(四)对跨国纳税人偷税、避税等案件的审计调查,需要同外国政府税务当局谈判、磋商联系,情报交换以及需到境外调查取证的案件。

五、根据规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已作出行政处理,决定需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的涉外税务案件,应由省级或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执行。

抄送: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税务稽查要点 篇5

临沂市地方税务局

近年来,临沂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新模式的要求,按照省局税收征管改革的部署,积极探索税务稽查管理的方法和路子,通过实行“一个集中、两个统一”、抓好“四个环节”、完善“三个体系”,在全市地税系统实施了集中统一稽查,较好地发挥了市级稽查系统管理职能,提升了管理层次和水平,实现了税务稽查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

一、实行“一个集中、两个统一”,构建集中统一稽查模式,实现稽查管理规范化

所谓集中统一稽查,就是在科学划分征收、管理、稽查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级稽查系统管理职能,集中县级税务稽查权,统一调配稽查力量、统一制定稽查计划,完善稽查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为税收工作全局服务。

(一)集中县级税务稽查权。根据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新税收征管模式的运行需求,重组征管业务,界定职责范围,重点是将税务稽查职能从农村征收分局完全剥离出来,集中到县级稽查局。县级稽查局对辖区内所有纳税户的涉税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征收单位主要负责基础涉税信息的采集、录入,以及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扣缴税款等事项的审核、查验和动态管理。通过集中县级税务稽查权,规范了征、管、查三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岗位之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形成有机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链条,较好地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集中县级税务稽查权后,市稽查局的职责也由以实施市区范围内的税收检查工作为主,转变为税务检查与系统业务管理并重。

(二)统一调配稽查力量。人员力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制约稽查工作开展的“瓶颈”所在。为此,我们在集中县级税务稽查权的基础上,着力在充实稽查力量上下功夫。去年四季度,全市各级采取内部挖潜的办法,通过考试、考评,充实稽查人员80余人,使县级局稽查人员平均达到了20人以上。部分整体人员紧张的县级局,还通过考试从征收单位选拔兼职稽查人员近70人,在检查任务繁重时,由稽查局统一调配和使用,基本满足了当前稽查工作需求和发展需要。市稽查局实行稽查人员备案制度,进入和调出稽查队伍都要向市稽查局备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稽查队伍的稳定性,保证了稽查工作的质量。通过统一调配稽查力量,克服了过去因稽查人员少带来的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流于形式的问题,规范了稽查工作流程,实现了各环节之间的制约和配合。

(三)统一制定稽查计划。县级稽查局综合上级部署及征收管理部门的检查要求,经过科学筛选,确定稽查计划,经县局批准后上报市局。市局汇总分析后,对实施稽查的时间、对象、目标、任务等做出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的稽查计划,下达县局落实。通过“一上一下”的稽查计划管理制度,解决了县级局由于行业管户少、可比对性差等原因造成的稽查计划方向性不强、目的性差的问题。在制定稽查计划时,市稽查局可确定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或根据县级局的提请,直接组织实施上级稽查或交叉稽查,以排除方方面面的干预和约束。今年,我们提请市政府以临政发[2004]25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社会综合治税专项行动暨地方税收专项检查的通知》,重点是清理漏征漏管户和房屋租赁业税收,开展6个行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地方税收检查,并收到了明显成效。截止9月底,全市共清理漏征漏管户3600余户,清理房屋租赁业税收1560万元,检查行政事业单位928户,完成4个行业的专项检查,查补各项收入5100余万元。

二、抓好“四个环节”,优化稽查工作流程,实现稽查管理精细化 围绕集中统一稽查模式,我们紧紧抓住稽查工作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建立起了分工精细、衔接紧密、相互制衡、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一)依托信息监控科学选案。实施集中统一稽查,使大量的数据信息集中到市局,为科学选案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此,在选案环节,我们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人工选案的经验标准化和数据化。依据市级数据集中信息,通过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归集分类、分析对比,从众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中选出最有可能的逃税者,列入稽查重点。二是建立税务稽查信息监控系统。在全面掌握市级税源状况的基础上,延伸监控县、区年应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加强同征管部门、国税局的联系,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对企业进行数据间逻辑分析、纵横向比对,为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健全群众举报网络。重视税务举报工作,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加强新闻宣传监督,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让广大群众、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协税护税,以补充税务稽查的线索来源。

(二)实施公示稽查规范检查。在全系统全面推行公示稽查办法,除举报案件和专案检查外,对所有计划检查的单位均先进行公示,通过“先公示稽查,后重点稽查”两大循环,增强重点检查的针对性,保证检查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引导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检查过程中,以充分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实行查前辅导、查中约谈、检查限时。检查结束后,实行查后建议,对每一户被查对象,在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下达《税收检查整改建议书》,就涉税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同时抄送其主管征收机关。行业检查结束后,综合分析行业检查结果,制作《税收征管建议书》,送达相关征收部门,有针对性地强化税收征管。通过公示稽查,提高了税务稽查工作的透明度和诚信度,实现了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杜绝了暗箱操作,切实维护了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建立三级审理制度公正审理。在市、县两级分别建立三级审理制度和大要案备案、复查制度,保证了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一是稽查局审理部门初级审理。审理部门负责对所有税务检查案件进行初审。市级审理部门对税额20万元以下、县级审理部门对税额1万元以下,且案情简单的案件,可直接提出审理结论报稽查局长批准后执行。二是稽查局案件会审小组集体会审。市级对税额20—50万元、县级对税额5万元以下,或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件进行集体会审。通过会审能够提出执行审理结论的,按会审结论执行。三是上级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对市级税额50万元以上、县级税额5万元以上,或案情复杂、纳税人违法情节严重的案件,提交上级局审理委员会审理。四是实行市稽查局案件复查和大要案备案、复查制度。对县级税额50万元以上的案件一律报市稽查局备案。对案情较为复杂、难以准确定性的案件,经县级局提请,市稽查局在定案前可直接参与审理,以避免重复检查。对上县级局审结的案件,市稽查局还要进行复查率不低于10%的案件复查。通过严格、公正审理,保证了所查处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执法规范。近年来,全系统未发生行政诉讼败诉案件。

(四)运用法律手段有效执行。我们积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严厉打击偷、抗税行为,净化税收环境。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在全市专项检查和行业检查中,一般统一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对稽查案件的处理做到“同质、同性、同标准”,保证处罚的公开、公正、公平。对县级局处罚难、执行难的案件,市稽查局必要时予以协助。去年以来,市稽查局行政处罚率和滞纳金加收率均为100%,县级局行政处罚率达到90%以上,滞纳金加收率达到100%。2002、2003年全市地税系统各级稽查部门分别查补收入5332万元、7373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47%、103%。其中,市稽查局2002、2003年分别查补收入947万元、1701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103%、364%。今年1—9月份,又查补收入6142万元,同比增长42%。

三、完善“三个体系”,保障集中统一稽查模式有效运行,实现稽查管理科学化

我们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稽查岗位职责体系、稽查管理监控体系,对稽查行为和管理行为实行严格的跟踪考核和过程控制,确保了集中统一稽查模式的科学、有效运行。

(一)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一是开发使用税务稽查软件系统。我们与北京用友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兼容性强、功能齐全的税务稽查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案源管理、检查管理、审理管理、执行管理、领导审批、稽查报表、综合查询分析和系统维护8个功能模块,实现了从选案到执行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处理和无缝连接。同时,该系统还与现行税收征管、社会综合治税管理等软件实现了数据共享,为稽查工作各个环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该系统已在市稽查局和沂水县稽查局试运行成功,并将在全市稽查系统推广运用。二是推广应用标准化电子文书。采用统一标准的表格形式设计了22种税务稽查文书,并将所有稽查文书纳入计算机管理,形成了一套科学化、程序化的稽查文书管理体系,保证了稽查资料的标准化,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稽查效能。如我们分税种、分行业设计检查工作底稿,把各项必备指标全面反映出来。检查人员只要将所有调查取证资料纳入计算机管理,就可以相互取证、逻辑核对,形成检查结论。

(二)完善稽查岗位职责体系。一是科学设定岗位职责。按照权责一致和科学效能的原则,制定《临沂市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工作流程》,将整个稽查工作分为综合、选案、检查、审理、执行5大类,设置局长岗、分管局长岗、科长岗、计划分析岗、案源管理岗、检查实施岗、案件审理岗、案件执行岗等18个岗位,定岗、定人、定责。二是实行主查(审)人负责制。在市稽查局、县级稽查局实行主查(审)人负责制,明确主查(审)人的职责、权限,突出其在稽查办案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查(审)人全面负责检查(审理)工作,并对所检查(审理)的案件负永久性主要责任。去年10月份,通过资格考试、业绩考核,在全市稽查系统共选拔39名主查(审)人,并纳入市稽查局人才库管理。三是加强稽查人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以查代训、以考促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岗位技能,适应稽查工作需要。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抽调县级局240人次参加市稽查局专项检查,基本使稽查人员轮训一遍;先后有2人进入国家级稽查人才库,10人进入省级稽查人才库,并有1人获得去年省级稽查能手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前不久市局开展的“国庆杯”地税知识竞赛活动中,有6名稽查人员进入前十名。

(三)完善稽查管理监控体系。一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健全完善了税务检查、税收执法、队伍建设、优质服务、行政管理5大类52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明确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内容齐全、形式统一、标准明确的行为准则,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下发稽查系统人员人手一册,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落实稽查执法责任制。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健全落实稽查分级审理制度和案情分析、通报制度,完善税务检查案件复查制度和稽查错案追究制度,对稽查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控,切实做到了稽查权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规范、监督和制约就延伸到哪里,减少了人为因素和执法的随意性。三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在全市范围内逐级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把稽查各项工作全部纳入考核中,并按百分制折算纳入市局对县局的综合考核中。市稽查局既考核县级稽查工作,又考核内部科室,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考核体系。今年,我们又根据省局基层“六好”创建的要求,将稽查工作分解量化为400分的考核指标,规定凡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一律不得评为“六好”基层单位。

集中统一稽查强化了市级稽查系统管理职能,既有利于加强执法监督,又提高了稽查执法水平;既减轻了纳税人负担,又优化了税收环境;既推动了税收征管质效的提高,又促进了税收收入的持续高幅增长。今年1—9月份,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4.07亿元,同比增长26.48%,增收2.94亿元。

税务稽查案例精讲 篇6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某省国税局稽查局接到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转来举报信,举报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涉嫌巨额偷税。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A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品牌调料、火锅底料,近两年开发出多种规格型号的调味品、小食品、肉食品、蔬菜制品、非酒精饮料等产品。公司下设行政、生产、财务、配送、销售、研发等部门。

销售部下设四个办事处,分片负责国内三十多个销售点的经销业务。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检查组调阅了A公司有关税收申报资料,排查出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一是A公司税负偏低。

调味品企业成长性强、市场广阔,且A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效益突出,产品覆盖面广。公司成立3年多时间里,资产规模扩大到1500多万。近5年A公司综合税负率却在2%左右,各年末均无留抵进项税额。二是纳税申报存在疑点。

A公司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均申报的是开具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销售收入,没有申报未开销售发票的销售收入,这与一般情况不符。因为A公司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超市或私营企业、个体批发商等,相当一部分经销对象不需要发票,应该有未开发票的销售收入存在。

于是,检查组明确了检查方向与手段,决定先派人到A公司实地调查,掌握企业机构分布情况,然后突击调账检查,并明确检查重点是财务部、销售部、生产车间及保管配送中心等部门,检查资料以账簿凭证等书证为主,对电子数据要求复制存储并打印。

检查人员共分3组实施检查:

第一小组检查财务室,重点提取财务数据,用移动硬盘现场拷贝电脑数据库;

第二小组检查销售部,重点收集客户档案资料、销售统计报表、业绩考核表等资料;

第三小组检查生产车间和保管配送中心,重点检查生产记录、产成品库存,看是否账实相符。

(二)具体检查方法 1.突击检查,调查陷入困境

检查组按计划对A公司实施突击检查。公司对税务检查积极配合,没有发现正常会计核算资料以外的涉案书证、物证。检查组调取了账簿凭证,分类统计分析产品、包装、材料购进数据,另外梳理了银行账户资料、管理记录、生产材料等资料。对包装物与产成品的统计分析发现:

一是包装袋购进量大、规格复杂,无法准确统计。

A公司有38种规格的常用小型包装,购进包装的计量单位有件、箱、斤、袋、个等,个别购进发票没有数量、只有金额,会计账簿只核算大类,没有分品种、分规格核算,记账不明晰;

二是包装用量与成品计量单位对应关系复杂,难以从包装用量推算产品出厂情况。

A公司成品出入库与销售结转均以“件”为单位,不同系列产品每一大件内又有不同规格、不同数量的小包装。如火锅底料产品有168g、200g、330g、400g等系列型号,从包装数量上无法精确统计和定量分析,因此要从账务核算上直接发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2.扩大调查,发现重要线索

为了打开僵局,检查人员决定到超市、集贸市场收集A公司不同品名、不同规格和型号的调味产品,与账簿记录的产品包装品名、型号、规格等进行比对分析。终于,检查人员在一个小包装袋上发现该公司除在税务机关登记的生产地址、电话外,另有一个销售部电话。

检查组分析认为,这个销售部很可能是企业的核心总部或其账外经营的销售核算地。于是检查人员从发现的销售部电话号码入手,到电信部门查询电话使用人登记信息,发现该电话号码是以个人名字登记的电话,地址在某某路16号。检查人员到某某路16号,通过与小区物管联系,找出了电话号码所在的大楼及楼层门牌号,并到现场调查销售部办公室。

检查组对销售部实施突击检查。当稽查人员突然现身A公司销售部并出示检查手续和证件依法展开调查时,现场气氛骤然紧张。公司员工神情慌张,有的急忙收拾资料、关闭电脑,对问话支支吾吾。

检查人员从现场一部电脑中发现A公司一批商品出入库统计和各片区市场营销布局、销售业绩考核等重要数据,当即对相关数据进行打印并交当事人签字盖章,固定电脑数据资料,并对各办公室的涉税资料进行仔细收集和归类。

检查人员用从该销售部电脑中提取的各销售片区收入业绩考核的统计数据,与会计账簿记载的收入数进行比对,发现该销售部的销售统计数明显大于财务的记账数,判断A公司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情况。但从该销售部除了取得上述销售统计数据外,没有提取到其他账外涉税凭证。

同时,检查人员依法对A公司老总邓某进行询问调查,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在此期间,邓某四处网罗关系说情,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公司自己纠正,尽可能在税务机关处理不移交司法机关”。

3.内查外调,取得关键证据

面对上述情况,为取得案件的突破,市国税局领导根据案件进展,将检查组人员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从销售部收集的经营资料入手,重点查找整理违法线索。另外一组从购货方入手收集其隐匿收入的证据。检查人员在该公司客户群中选出一批购货商,从购货方逆向调查该公司的商品流、资金流,收集销售发票、购销合同、银行凭证等涉税资料。

经过努力,在上述购货商提供的货款支付凭证中,发现几张银行转账支付凭证回单,收款方开户银行是某农行分理处,收款单位是A公司,但这个账户账号不是A公司登记注册的结算银行账户账号,说明A公司还另有一条资金流渠道。

检查人员当即开具“税务机关检查银行存款许可证明”,从银行查明这就是A公司的账户,该账户从开设以来,发生大量资金往来,从该账户的银行原始原始凭证中可看出,许多销售货款被汇入该账户。A公司偷税违法事实浮出水面。

检查人员依法再次对A公司老总邓某进行调查询问。在铁的事实面前,邓某经过长时间的复杂思想斗争,终于如实交待了偷税违法事实,并通知家属将隐匿于账外的涉税资料交出,至此该偷税案案情已水落石出。

4.发起协查,违法事实

经过两个多月的系统归类整理,检查组向购货商所在地国税局发出协查,对购货商与A公司的资金往来、货物往来、购销合同等进行认定,固定关联证据,确认违法事实。

三、案件总结分析

(一)查处本案的认识及体会

A公司偷税案是一起隐蔽性较强的案件,从作案手段上反映了当前偷税违法行为的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该公司有较强的反稽查意识,在经营机构设置上首先考虑隐密性,以多处存放涉税资料的手段应对税务管理与检查,并且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一旦一个机构暴露问题,其藏匿保管的涉税违法资料有转移的时间和空间,让税务检查很难深入,反映了当前偷税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

二是偷税目标明确,虚假账务处理更具欺骗性。开发票的收入全额记账,不开发票的收入不记账或少记账,用虚假记账依据应对税务管理检查,隐瞒收入的欺骗性较强,增大了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难度。

(二)工作建议

税务稽查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善税务、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对纳税人经营地址、银行账户等相关经营的信息交换处理平台,对大力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只有通过充分掌握和分析应用纳税人的全部经营信息,才能掌控纳税人经营情况,并最大限度地遏制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案例二:某路桥建筑公司虚列成本偷税案

一、案件背景情况

(一)案件来源

某市地税局接到省地税稽查局交办的某路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涉税举报案件。市地税局责成市稽查局限期查办,尽快查处此案。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路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法人代表张某,经营范围以公路工程施工为主。公司根据每年中标工程情况,成立相应的项目部,每个工程项目应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由施工地税务机关委托项目指挥部代征,各项目部单独设置账薄,年终损益并入公司统一核算,汇总后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及其他地方各税。今年共有两个施工项目,为甲省某公路A标段和B标段,均为当年施工及完工决算。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经过仔细研究,检查组确定了详细的检查预案。

1.对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进行了学习,熟悉并掌握了相关的行业情况。

2.查阅企业的一户式档案,了解其财务资料和纳税情况,并同时调阅了本市其他大型路桥建筑公司的财务资料,进行了行业比较,发现该企业与同期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利润率低10%左右。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检查重点在企业所得税特别是成本方面。

3.根据企业的核算特点,决定对公司本部和两个施工项目部进行同时突击调账检查,不给企业以从容准备的机会,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二)检查具体方法

根据检查预案,检查人员确定了以下具体检查方法:项目部与本部同时调取账簿;涉及资金流向进行外部调查,从银行等部门取得证据;对异地难以查证的问题发函协查或实地调查。同时,专门拟定了与企业相关人员谈话方法:视情况采取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与企业相关人员分别谈话询问的方式,反复进行正面交锋,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指出其违法手段,由其自己说清事实,争取使企业相关人员彻底抛弃侥幸心理,交待违法事实。1.账面检查

在检查初期,由于该企业下属的项目部单独建账,检查组分成不同小组对这两个项目部进行独立检查,这样工作的结果使检查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各自为战的问题,并且由于事前办案人员没有掌握企业偷逃税具体线索,且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稽查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检查组对企业突击调账检查中,除发现企业在财务列支中存在多列费用及部分白条入账等一般性问题外,未发现重大偷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筛选企业违法疑点,如何找到案件查处的突破口,成了关键性问题。2.寻找疑点

检查组经过反复分析,决定改变就账查账的传统做法,确定以企业账簿和凭证为线索,选择重要疑点,结合外围协查进行案件突破的工作思路。按照新的工作思路,检查组又对企业财务核算账簿和各种原始凭证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审查。审查中发现,一是企业在A、B项目部列支了大额的机械租赁费、材料费及人工费,发票均为施工地税务机关代开的建安及运输业发票,金额近亿元。提供发票单位是乙省有开票能力的企业,既然有开具发票的资质和能力,为什么要代开?情况明显异常。检查组向提供设备租赁业务的两家公司所在地乙省地税局发出协查函。协查发现,两家租赁公司虽在乙省注册,但注册后并没有发生业务即消失,已列入非正常户管理。经双方税务机关进一步核查,其中之一的租赁公司法人代表王某实际是T公司员工,检查期间已无法找到王某。

为搞清其业务的真实性,检查组决定,以T公司向租赁方支付的资金流向为切入点,循踪溯源,查明真伪。于是以其支付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的第一笔设备租赁费为突破口,检查其汇票去向。经查,T公司A标项目部通过工商银行汇给租赁公司的150万元,未汇入租赁公司账户,汇票收款人为王某;同月,王某又以汇票背书的方式,在开户银行直接将该笔资金背书转让给了T公司。T公司收到该款后入账列入往来款,这样,在列支完工程成本后,付出的租赁设备款又回到本公司账户中,形成“资金回流”。

同时发现,企业在施工材料核算上,工程成本的真实性有待核实。检查组针对A项目部和B项目部同时施工,单独记账的情况,将检查重点放在该企业两个项目部之间往来账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比对与审核上。将两项目部相关联的往来账款分别制成表格,集中相互比对。经检查发现,该公司今A标段购入施工材料未进入库存而直接列支了工程成本。A标段结束后,将剩余大量已计成本的材料转交给B标段列支,A标段并未冲减工程成本,造成材料成本的重复列支。3.调查取证

在案件查处过程中,怎么样取证以及证据链的完整与否又成为案件查处的重点。检查组根据检查出来的违法事实,以及该企业账务核算的特点,理清思路,就企业违法的事实应取得的证据进行梳理,利用电脑绘制图解,将公司、项目部、租赁公司和银行等作为图上个体,由现有的线索绘制其中的款项往来,较直观地判断是否合理,将看似繁杂的业务简单化,找出疑点,进行核实取证。在取证过程中,检查组人员前往施工地进行调查取证,在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从银行凭证中将所需证据全部找到并复印,固定了证据,为该案件的顺利查处提供了证据保障。

三、违法事实及定性处理

(一)违法事实和作案手段

某路桥公司在账簿上重复列支材料费,多列工程材料成本1038万元;利用在异地假办公司,采取假租赁方式在账簿上多列机械租赁费支出8417万元,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二)处理结果

经税务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税务机关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追缴该单位少缴的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上述税款从滞纳之日起至实际缴纳入库之日止,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对该单位在账簿上多列支出,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2363.75万元的行为认定为偷税,处以少缴税款1倍的罚款,金额2363.75万元。

四、案件分析

(一)查处本案的认识及体会

1.办案人员具有工作责任感,是案件取得突破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案件查办效果,稽查局抽调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办案人员,办案人员不仅工作能吃苦,而且善于在企业财务核算的蛛丝马迹中发现疑点,找到正确的突破方向。正因为人员得力,为案件的成功查办提供了保证。

2.树立办铁案的思想,是提高办案质量的关键

办案之初,检查组就坚定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该案办成铁案的思想。检查中发扬了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放过任何疑点,不遗漏每个有用数据。对企业大量电脑录入的发票,账簿中数据比对,每个违法事实证据,每份询问笔录都反复推敲,做到了明白无误,确保了案件查办的质量。

3.加强协调协作,是办好专案的重要环节

在案件查办中,由于企业执行新的财务核算制度,为保证案件查深查实,检查组在办案中,坚持掌握不准的问题及时请示,与相关单位及时协调沟通,提高了协查效率,保证了办案效果。4.保密措施得当,是顺利查处办案的重要措施

在案件查办之初,市局领导就对保密措施作了专门的指示,务必对内、对外就案件整个查处过程进行保密。由于保密措施得当,被查企业在检查初期无法掌握税务机关的检查进展情况,不能做出对违法事实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案件查处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建议

1.加强对外出经营建筑安装企业的税收征管

该案中T公司所成立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这也是当前建筑安装行业特别是路桥企业的行业特点,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在向其项目部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后,日常管理中难以对其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而经营地税务机关又没有对其企业所得税的管辖权,使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出现盲点。结合本案,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要了解外出经营单位的经营动态,及时掌握其财务及纳税情况,有必要到实地进行调查,与施工所在地的税务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进行动态的管理。

2.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以及招商引资企业的日常监管

基层征收管理分局、税收征管员对一些重点企业、特别是重点税源企业或者招商引资日常监管仍显不够,在思想和认识上仍然存在重点企业自身管理比较严,财务规范,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高这样的误区,并没有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没有准确掌握企业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以及企业的账务处理情况。在日常检查方面往往只满足于一般性管理检查,从而导致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失之于宽。

3.加大对利润率明显低于同行业企业的稽查力度

构建税务稽查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 篇7

在税收制度一定的情况下, 税收增收主要应通过加强税收管理来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来实现。要让纳税人做到依法纳税, 除了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 做到依法办税、应征尽征、违法必究之外, 还要向广大的纳税人提供周到的服务, 这种服务应贯穿于税收征收、管理、检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的全过程中。

作为税收体系的重要环节, 税务稽查肩负着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 保障税收收入, 维护税收秩序, 促进依法纳税的任务, 推进稽查纳税服务对于稽查部门完成工作任务, 乃至税务机关充分履行职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纳税服务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源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 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这决定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内涵和工作方向, 即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是法定职责与义务, 公正执法就是最佳的服务, 征纳关系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 结合稽查工作实际, 进一步完善稽查纳税服务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率和税法遵从度, 营造诚信纳税的社会氛围, 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于广大纳税人的目的。

二、当前地税稽查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作为纳税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稽查纳税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 稽查机关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尝试。但我们必须看到, 面对日益发展的稽查新任务、新要求, 在更新和强化纳税服务理念, 规范纳税服务制度, 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与新时期科学治税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等方面, 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稽查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 观念本位化, 稽查纳税服务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税收执法者, 税务稽查部门由于受传统意识的束缚, 一直强调税法的执行、对纳税人的监督和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 注重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而对纳税服务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些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关系的认识还一直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 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 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导致无法将纳税服务观念提升到法定义务的高度, 致使纳税服务工作只以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需要为出发点, 而不是从纳税人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出发, 服务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服务的层次和服务的质量在较长时期内难有实质性突破。

(二) 职能分散化, 方法简单化, 缺乏具体明确的稽查纳税服务规范和要求, 缺乏健全完善的稽查纳税服务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中, 《税收征管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中税虽包含了一些保护纳税人权益强调纳税服务的内容, 各级机关也出台了如稽查告知制度、建议制度、跟踪管理制度等一些规章制度, 但这仅限于一些原则性层面性的要求与规定, 一直无法形成一套统一的制度规范, 致使稽查纳税服务一直从属于其他税务机关和部门, 无法发挥稽查纳税服务工作的特有职能, 无法创新其特有方式方法, 此外由于缺少科学的稽查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稽查纳税服务只能停留在应付检查、机械执行的一般层面上, 服务是否到位、服务效果是否明显基本无人过问, 无制度可循。此外, 由于稽查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较低, 严重影响服了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转变观念, 整合资源, 推进服务, 努力构建稽查纳税服务体系

(一) 转变稽查纳税服务理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是法定职责与义务”的理念。《税收征管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服务工作规范 (试行) 》明确规定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与义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责任, 是税务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也是税务稽查部门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二是要牢固树立“公正执法就是最佳的服务”的理念。《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 保障税收收入, 维护税收秩序, 促进依法纳税。”“税务稽查应当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效率的原则。”可见严格公正执法是税务稽查工作最基本准则。税务稽查就是要通过公正执法, 从严打击涉税违法行为来更好地保护合法经营, 为诚信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这是对纳税人最好、最实在和最根本的服务。三是要牢固树立“征纳关系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要彻底消除“官本位”思想,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法律地位是一种平等关系, 双方既享有权利, 同时还必须尽各自的义务, 稽查部门不仅仅是执法者, 更是服务的提供者。

(二) 转变稽查纳税服务工作方法, 拓展服务内容。

1.扎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树立“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服务理念, 多渠道收集、整理、分析纳税服务需求, 有的放矢, 为扎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奠定基础。准确把握纳税人合理需求, 充分发挥纳税人合理需求对纳税服务工作的导向作用, 有助于税务稽查部门更好地找到服务切入点, 不断拓展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手段, 完善服务机制, 提升服务质效。

2.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有机结合。

将纳税服务贯穿于整个稽查工作各个环节中, 做到税务稽查与纳税服务的有机结合。

(1) 选案环节。

科学制定年度稽查计划、月度稽查计划和特定目的计划, 制定稽查计划力求科学合理, 具有针对性。同时要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稽查计划, 严格审查稽查计划的调整, 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检查次数。

(2) 检查环节。

严格按照根据《稽查工作规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认真履行告知 (通知) 义务, 依法执行查前预告制度, 依法取证, 依法检查。检查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税法宣传和税收政策的辅导工作, 检查结束后将检查初步结果及时向纳税人反馈,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 检查人员要将相关政策耐心地向纳税人进行解释, 充分听取陈述、申辩意见, 帮助被查纳税人分析存在的问题, 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

(3) 审理环节。

要严格执行告知、听取陈述和听证程序, 在案件定性上, 应严格区分偷、逃、骗、抗税与一般少缴未缴行为的区别, 在处理上应体现出本质的不同, 对双方存在争议的问题, 应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与企业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 在以法服人的同时尽量做到以理服人, 以此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公开、公平。

(4) 执行环节。

要严格按照法定执行程序和文书送达规定及时将《税务处理 (处罚) 决定书》等文书送达纳税人, 税务文书送达后, 进入履行阶段, 执行人员应对被执行人进行耐心的税法宣传教育工作, 认真做好提醒工作, 督促其依法按期自觉履行决定。此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在要求纳税人严格履行应尽义务的同时, 切实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5) 建立健全查后建议制度和查后回访制度, 注重查后服务。

要加强查后跟踪管理及辅导, 结合稽查实际情况, 辅导纳税人进行具体账务调整, 向纳税人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 引导纳税人正确执行税法及财务会计制度, 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同时注意听取被查对象对稽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检查人员执法执纪情况, 实现征纳双方的共赢。

3.创新稽查纳税服务工作方法, 让纳税人充分享受稽查部门的特色服务。

税务稽查决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 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被查企业本质上并不想故意的偷税、漏税, 很多时候税务差异产生于企业或办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认识差异, 绝大多数纳税人出现违法违章行为的原因是对税收政策的不了解和不理解, 如何让纳税人又了解又理解, 税务稽查部门相对于其他税务部门更具发言权, 稽查部门对税收业务的掌握深度和广度正是广大纳税人所需求的, 它不应被用作针对纳税人的工具, 而应成为稽查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特色服务的有效途径。

(三) 建立健全稽查纳税服务运行机制, 在机制创新中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和完善稽查纳税服务制度, 形成稽查纳税服务的统一规范。通过制度确立服务的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和服务范围, 特别对诸如服务方式、内容、程序、标准、时限等进行明确, 使稽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 同时要注意加强与征管等部门服务机制的衔接, 建立沟通平台, 健全协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纳税服务的作用, 扩大纳税服务成果。二是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规范、公平和可操作性强的纳税服务监督评价机制, 从投诉、受理、调查、检查、处理等环节加以规范, 量化考核指标, 严格奖优罚劣和过错责任追究, 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互衔接的有效监督, 从而确保纳税服务工作不走过场, 不流于形式。三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 高起点建设税务网站, 特别要加强税法宣传、信息共享、查处公告和发票查询等方面模块或子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 国税发 (2009) 131号, 2009

[2].王飞, 蔡建勋.纳税服务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宁国市地税局课题组.关于纳税服务需求的调查与思考[R].安徽省宣城市地方税务局网, 2009

税务稽查要点 篇8

关键词:税务稽查问题对策;选案质量;实施程序;审理流于形式;税收执行力度

一、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税务稽查选案质量不高,影响稽查效果。从目前计算机选案的运行情况看,由于软件选案模块的设计缺陷,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选案分析指标,导致软件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的能力,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或给定一个范围,由电脑随机抽取产生选案名单,往往选中的纳税大户查出来的问题不一定多。人工选案则多是举报案件和上级指派的案件,在对待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上,税务稽查干部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对具名举报的案件查处率要高于匿名举报的,而从近年来查处举报案件的实际结果看,匿名举报后经税务稽查干部查实的偷税大案也不在少数。有些基层局在当地税收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有压案、压税现象。以上影响选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因素都会导致稽查执法风险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稽查实施程序不规范,实施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是自新的稽查软件使用后,对于取证文书没有统一规范的样本,新软件受技术限制,录入打印出的文书与实际要求不相符,需要修改又没有统一的样本,往往使制作出的文书五花八门,容易导致案件诉讼、复议隐患;税务稽查人员在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只注重查补税款,忽视了执法程序,如未按规定的时间出具税务文书、送达对象不准确等程序不合法现象。部分稽查人员在实施检查时往往只限于“就账查账”,不注重延伸检查,导致稽查工作无法查深查透。审查案件定性处理的准确性、引用法律依据的正确性和處罚标准的一致性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很多对同类的违纪问题,稽查部门有的对其实施处罚,有的则不罚;将查补收入擅自转化成自查收入,使稽查质量大打折扣。

第三是稽查审理流于形式,延压期长。审理部门是对稽查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税务稽查实施环节中的弄虚作假、查而不实、查多报少,避重就轻、徇私舞弊等深层次问题揭露得不够。《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四十四条规定“审理人员接到稽查人员提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十日内审理完毕”,实际上很多项目不能按规定期限结束审理,不能按期出具《税务处理决定》并执行。

第四是稽查结果的执行难,采取税收执行措施不到位。税务稽查执行是税务稽查成果的实现保证。审计发现,现有的税务稽查计算机系统并不完善,导致稽查执行有漏洞可钻,稽查部门执行部分企业查补的税款在填写税单时“税款所属期限”填写不准确,“税款限缴日期”也带有随意性,如2008年审计一笔税款所属日期应为2006年12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税款限缴日期为2007年1月10日,而稽查局填写的限缴日期是按出具稽查决定当月的税款征期填写的,造成少收企业滞纳金108775元;对自查入库税款不征收滞纳金等;查补的税款长时间不能入库,执行部门不进行催缴或不采取强制措施等不作为行为,直接影响稽查的总体工作成效。

二、改进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

1.提高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稽查工作成效。

选案前要对稽查对象的财务、经营、纳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选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根据现有的信息资料筛选和归纳出主要选案疑点供稽查人员参考。实行稽查选案考核评议制度,通过考核稽查的户中有问题户的比率,以及公民举报案件查处率,促使提高选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提高稽查质量,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

要做好查前的准备工作,详尽地掌握纳税人可能采取的各种手段,有的放矢地开展检查工作;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的稽查技巧培训、税收及相关法律的培训等等,不断改进稽查工作方法,加强取证工作,把握税务稽查调查取证材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3.把好案件审核定性关,确保税务稽查案件的质量,

在对案件审核定性时应严格根据违法事实和已获取的证据资料定性,而不是根据稽查人员的结论定性。对证据不足难于定性的案件应退回稽查环节进行补证。同时审理部门应耐心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并认真进行核实,要公正执法,准确定性。

4.加大稽查执行力度,增强稽查震慑力。

上一篇:奋斗大学生新学期主题班会范文下一篇:描写树的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