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2024-08-25

五上第六单元作文指导(共7篇)

五上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篇1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2012-10-27

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练习

姓名

一、帮你搜集素材、选材

(一)本次习作,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内容上教材要求就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不理解的事,和父母说心里话。搜集材料时一定要审清题。

根据以下的提示,搜索一下你的记忆仓库,看看有哪些事是你觉得最“不理解”,最刻骨铭心的事情。

◆1.学习方面:爸爸妈妈不准你看电视、不准看漫画书、不准玩游戏、考试考砸了爸爸妈妈训斥你、硬逼你学习你不爱的钢琴、假期要你上各种培训班、老师告了状、学习上鼓励不够、唠叨太多、打骂的教育方式„„

◆2.生活方面:干涉你交友、对你的生活包办过多、对你太严厉、没有顾及你的“面子”、经常为了你吵架„„

选好了事,想想:这些事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情况怎样?结果如何?“不理解”到什么程度?

(二)帮你抓重点、学方法(重点学习内容)

1.本次习作重点:学会与人沟通。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

2.从本组课文中学方法。

◆(1)“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主旋律。

本组五篇课文,都是父爱母爱的乐章,只是爱体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强烈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来的巨大的力量;《慈母情深》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母爱的深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感受到了看似简单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沉的爱——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他们共同的希望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学会看病》让我们看到母爱的细腻和勇气。

◆(2)于细微之处含情,在平凡中见爱。

细节描写是文章兼具神采和血肉的重要方法。通过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穷形尽相,直达人物内心最细腻最幽微的心理和情感。写作时,我们集中笔墨写写父母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句平常的话、每一个神情,像放慢镜头一样回放这一切,将模糊的感受在这些细微处强化,最终会沉淀为深深的感动。那种直白的抒情是不能感染人的,动人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心。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个极度心痛、极度劳累、极其爱儿子的父亲形象勾勒了出来。这样感人的细节描写在本组课文中比比皆是。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3)精致细微的心理描写,传达“我”的感受。

本次习作是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即使是和爸爸妈妈沟通,那么就要把当时自己心里想了些什么,怎么想的,告诉爸爸妈妈。写出自己的委屈、苦恼或失望。本组课文中许多精妙的心理描写,帮助刻画了人物性格。《学会看病》中“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一段心理描写,一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学会用排比铺陈,表达自己的感情。

因为排比铺陈用于抒情时,则情感充沛,音调铿锵,有助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有助于向父母表达自己埋藏已久的委屈和苦恼。

如:多少次,梦中惊醒时,仍见您在微弱的灯光下检查我马虎的作业;多少次,寒风刺骨的夜晚,仍见您在楼下等待我的那焦急的身影;多少次,烧得迷糊的日子,仍见您用那双沧桑的手抚摩我的脸颊……

◆(5)语气要得体。

因为本次习作是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语气要尊敬父母,语言要诚恳、真挚,以赢得父母的理解。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父母平和地说心里话。

二、教你列提纲

本次习作的提纲重点列出“不理解”的事的经过,列出自己当时的感受。

例1

和妈妈说心里话

1.开头:上课忘带音乐书,挨了批评,心里很难受。2.重点部分:和妈妈说心里话。

(1)自责。(2)具体事例说明妈妈包办太多。(3)决心改正缺点,请妈妈对我放心。3.结尾:感谢妈妈多年的爱,祝福妈妈。

例2 和爸爸说心里话

1.开头:想起昨天挨打的事我眼泪又来了。2.重点部分:具体写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父亲盛怒时的样子及我的心情。

(2)说说我在学习上的苦衷,真心需要爸爸的鼓励和帮助。(3)回忆有一次父亲的鼓励让我背书比平时背得快。(4)重申需要父亲的鼓励而不是打骂,决心把学习搞好。3.祝福父亲,感谢父亲。

三、一 要爸爸做什么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子是爸爸生的,女孩子才是妈妈生的。昨天小姨在医院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时,我就在想:要爸爸干啥呢? 爸爸,您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既不会烧菜做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饭,也不会洗锅刷碗,脏衣服臭袜子全是妈妈洗干净的。可您在说一定要培养我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您对我的喜怒哀乐从不操心,可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每天晚上都要检查我的家庭作业,抽查白天学过的课文内容,过不了关我就别想睡觉。而且你从来就看不到我身上的优点,也没有表扬过我。有一回,我期末考试得了第二名,只比第一名少一分,心想:这回您该满意了吧?谁知您拿过我的通知书,就一连质问了我好几遍:“为什么比别人少一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长着一颗脑袋,同样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你为什么就心甘情愿比人家差?”我心里很不服气,不就是差一分吗?还有那么多不如我的呢。就知道要我比这个比那个。我当时想,您为啥就不比比人家,人家当县长、当局长,您怎么什么也没当?可我不敢冒犯您,我虽然难受,但我还是知道您是为我好。对于您这样的做法,只能在心里无声地抗议。

我什么事都跟妈妈说,想买什么也只跟妈妈要钱。妈妈很疼爱我,总是想方设法满足我的要求。记得7岁那年,我枕着妈妈的手睡着了,您毫不留情地把我从妈妈身边推开。您为我准备了一张小床,逼着我一个人睡。您还教训我:“男孩子勇敢,不要怕这怕那!老藏在妈妈胳肢窝里有什么出息!”您还自吹您5岁时就敢一个人睡了!当时我才不信您的话,当时我想您要是敢一个人睡的话,和妈妈结婚干吗? 每当我踢球时碰破了膝盖,或者削铅笔时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您从不像妈妈那样一脸惊慌一脸心疼地为我包扎,而是轻描淡写地说:“蹭破点皮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么娇气!”我心里对您真是失望。我真的不明白,爸爸您为什么不把我当朋友?您什么时候能关注一下我的内心感受?我在等您发现我也在长大,也在渴望您用温和一点的方式爱我。

今天,我斗胆说出我的心里话,希望您能心平气和地看下去。我非常爱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点评:文章的标题很吸引人。小作者用笔使自己与爸爸进行对话,把心中的情绪一

吐为快。言辞既犀利又恳切。不管怎么对爸爸有怨言,爱爸爸是永恒的情感。这是小作者 难能可贵之处。

妈妈,我想对您说

我多么想现在就看到您啊!您知道吗,其实我并不是没有话对你说,请原谅我的胆小,没有勇气面对面地对您说出我的心里话,只好用这种方式,向您敞开我的心扉。

现在我已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您再像以前那样宠着我了。有很多事我都能自己做了,可您还像以前那样,一手承包了。以前我年纪小不懂事,您是应该管的,可现在再那样做的话,便是您不相信我的能力,不给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妈妈,您感觉到女儿近来的情绪变化吗?请您别把我当成“娇小姐”来伺候好吗? 记得有一次,您出差了,一路上您隔几分钟就给我来一次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知道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您,也是您自我出生后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我。我明白您的良苦用心,可您过分的溺爱会使我感到厌烦,感到恼火。可是您依然没有察觉到,接二连三地打电话,花费电话费不说,而且烦得我大喊一声“您烦不烦!”一甩话筒挂了。那时我知道电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话那头的您心碎了。过后您好长时间没有给我打电话;回来时,有一段时间也常常不理我。我很难过,但委屈更多。为此,我常常偷偷地哭着。妈妈,您知道吗?在人生的路上,我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怎么能一直靠您的呵护过日子呢? 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对您说了我的想法。可您一听完,竟然勃然大怒,一边打我一边喊:“好了,反了不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反而嫌我啰嗦,嫌我多事是不是?我的心血都白费了,前生造什么孽,养了个这样的女儿啊!”那天,我哭了一夜,想了一夜。

妈妈,我能理解您的好意,可我已不是小孩了,您也不能帮我一辈子,人生的路该我自己去走。虽然我现在离不开您,但您不能一直把我囚禁在温室里啊!第二天,您见到眼睛红肿的我,对我说:“雯儿,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可你也想想,妈妈这么样尽心尽责地养你,你反而说我太啰嗦,我能不伤心吗?后来我想了几晚上,决定只做你坚强的后盾,不越俎(zǔ)代庖了。” [比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我听了很高兴。是的,妈妈,您为了女儿,付出的已经是太多太多了;今日您的年纪也大了,该好好地歇息歇息了,再那样您不觉得太累了吗?妈妈,这可是出自我的肺腑之言啊!妈妈,请您多给自己放松放松。

点评:小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恳切的话语,和妈妈说心里话,说的全是肺腑之言。既渴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又表达了对妈妈的爱。相信你的妈妈看了之后会理解你的。

三 想说爱你不容易

说实话,老爸您在家里真像个法西斯,或者国王,至高无上,一言九鼎,而且 您从来没有错的时候。您的一句至理名言:棍子底下出孝子。为了防止我将来当不了孝子,从我三岁时,您就在家里准备了棍子。十一年后,我查看过那根棍子,并且用新学的几何知识测算过两头直径的大小,其中的一头已经比另一头整整小了三厘米,而且已经被捏得溜圆,足见您的使用频率。我现在长大了,虽然我理解您育儿的苦心,可是,我真的很想改善我在家庭中的“待遇”。有一次,我看到一部外国电影,电影里的小孩对他们的父母亲常常开口就说:“爸爸我爱您”、“我也爱你”。这时,我心里总涌起一种渴望,我也想试着对您说上一句: “我爱您,爸爸!”我每次见到您,又开不了口,那可不符合国情,太难以出口了,您可能也不习惯。后来,我想就说“我想您”吧,这也许容易被您接受。我想当您听到这句“我想您”肯定会激动得手不知往哪儿放,不亚于一个原子弹爆炸,会让您有一种不真实感。

有一天,我从学校回来,看到您在拖地,本想理直气壮地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只轻轻地对妈妈说:“我想您!”妈妈一听,以为我在学校惹祸,不敢在您面前说,就盘问我:‘‘出了什么事你就说,你爸说了不打骂你。”我百般解释都没用。“准是有事!”您过来问我。您还说“要到学校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我愣住了。

唉!想说爱您真不容易。在这里,我想轻声说:“我爱您!”

点评:文章字字句句满含着爱,满含着想与父亲沟通、获得理解的渴望。沉重的话 颖.却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述说出来,令人读了心生恻隐之心。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之邦 四

啰嗦的爸爸

“扑通!”随着一声闷响,在快步上学的路上我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在地,身子一下子失去重心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忍着痛挣扎着爬起来,发现我已经是“遍体鳞伤”了。头撞在墙上很快长出了一个大包,膝盖也碰紫了,隐约可见鲜血从血管里渗出来。我疼得差点儿哭出来。但我还是忍着巨痛来到学校。

放下书包,便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我强忍着泪水,向爸爸述说了事情的经过。电话那头的爸爸一听就急了,说:“就在学校等着,我马上就到。” 早自习还没下,爸爸就出现在教室门前,只见他气喘吁吁地把我叫了出去,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珠,俯下身来查看我的伤口。爸爸仔细地观察着,然后抬头问我:“头疼不疼?”

“疼。”我答道。

“用不用到医院去看一下?开点儿药擦一擦,这样会好得快一些的。”

“不用了,回家擦点药就行了。”也许是在同学面前要显出自己不要太娇气,也许是爸爸的到来给了我心理上的安慰,我的伤口好像也不怎么疼了。

“那好,你要是感到头昏或者是其它的不舒服,就打电话给我,听见没有?”

“知道了,知道了。”

我跑回了教室。爸爸临走时又不放心地看了看我,好像怕我又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上课了,我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头昏或其它的不舒服,所以没给爸爸打电话。到了第一节课的时候,爸爸高大的身影又在教室外出现了,他的眼神透出的还是不放心的样子。

爸爸又把我叫了出去,还是那么关切地问:“现在怎么样?”

“很好,就是膝盖有点儿疼。”

爸爸又看了看我的腿:“刚刚撞的肯定会疼的,一会儿就没事了。”

爸爸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看起来他已经放心了许多。我准备进教室,爸爸又拉住了我,反复叮嘱道:“下课不要疯,别乱跑,放学早点儿回家。”说完又给我交待这,交待那,而我则有点不耐烦拉长了语调:“我知道啦!”

回到座位上我又开始上课,无意中向窗外一瞥,发现已走到校门口的爸爸又转过身来向我这边关切地望着。我不觉眼眶一热,两颗晶莹的泪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本周作文: A、参考范文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爸爸妈妈的作文,注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B、选取具体事例把经过写详细。

C、注意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情来。D、适当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感情气氛。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E、字数在500字左右。

五上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篇2

1. 品味优秀作品,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2. 回忆相处事例,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3. 抒写感恩美文,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与原理。”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人方法,从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来让全班同学练习如何写具体。之后分组、分描写重点进行片段练笔,完成后全班交流。

(3)抒写大爱。有了典型材料,掌握“写法”,又进行了片段练习,再“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就不是空话。但因生活经验的不同,所选择的材料各具特色,习作水平也有差别,所以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 倾听孩子心声,感受肺腑之言,回信表达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认为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而通过“孩子读习作,父母写回信”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父母亲说声“谢谢”,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延伸了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增进了两代人的沟通。

(1)学生读作文。安排学生给父母读《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习作,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表达对父母之爱,同时也让家长在倾听中回忆过往的点滴,感受亲情,唤起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之感,增进沟通。

(2)家长写回信。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父母伟大的爱,请亲人为自己的孩子写回信,教师选择回信朗读。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联系起来,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

五上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篇3

一个篮球引发的故事

◎语文学习小组|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5)班

有一天,篮球训练场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个篮球,无论球员投得多偏,它都能自己改变角度、高度、速度,不偏不倚地砸进球筐,像被赋予了某种神力。

球员们又疑惑又兴奋,第二天就带着它上了赛场。结果,球队顺利拿下了第一节的比赛。接下来的几节比赛,对方一直处于零进球的状态,拥有它的球队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全场沸腾了,人们欢呼着,拥抱着。

“为什么球到了他们手里就百投百中,而轮到我们投篮时,球总会着了魔似的自己跳出篮筐?难道这球有生命?”对方球队中有人在质疑,可是马上就被淹没在了人们激动无比的欢呼声中。

人群渐渐散去,获胜的球员们把篮球带回宿舍,小心地放好后便去开庆祝会了。依然沉浸在人们的赞美声中的篮球不觉得意地唱起了歌:“我是一个有生命的篮球呀,我有超能力,谁拥有我呀谁就能胜利,咿呀咿呀嘿……”歌声惊动了一个不知什么时候被扔在角落里的足球:“不就是一个篮球吗?别在这里瞎吹牛了。”

“我才不是普通的篮球呢,我是一个有生命的篮球,我……”篮球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

“难道你一出生就拥有了超能力?”足球又好奇又向往。

“才不是呢,原来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篮球,当然我本来就很不错,我肚子里的气特别充足,特别有弹跳力,拍起来手感特别好,所以球员们都很喜欢我。但我担心自己会泄气,会老去,还是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所以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魔法师,恳请他给我生命和超能力……”兴奋中的篮球一股脑儿地抖搂了自己的秘密。

“那你,你可不可以帮我个忙,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那个魔法师?我也想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足球,可以吗?”

篮球心里“咯噔”了一下,又一想:反正它是足球,和自己没什么利害关系,就答应了……

不久之后,足球场上也传来了奇闻: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突然百战百胜,独霸球坛。接着,类似的事情在其他球类比赛中相继上演。一时间球坛大乱,那些被赋予了生命的球引发了一次次的狂热与追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所有的比赛都失去了意义。

慢慢地,各种球类赛场上的欢呼声渐渐沉寂,观众席上的人越来越少,球员也相继退队。

那个有生命的篮球再也听不到观众的欢呼,再也得不到球员的赞美。它上场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它被丢在了一个昏暗的角落里,再也无人问津。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再喜欢我了?”篮球缩在角落里,捧着脑袋,拼命地想啊想。突然,他蹦了起来,飞奔着去找魔法师。“魔法师啊,请您把我变回一个普通的篮球吧!”“为什么?你不是那么想拥有生命吗?”篮球不好意思地用手挠挠头,说:“我已经想明白了,我的诞生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健康、热血与激情,而不是毫无意义的胜利。”“你不担心有一天你泄气了而被抛弃吗?”篮球微微仰起头,捏紧拳头坚定地说:“不怕!被人们使用而泄气我感到光荣!”“我满足你。”魔法师说完,便挥舞起长长的魔棒,一切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篮球变回了那个最普通的自己。每天都被球员们的汗水浸润,但它的内心一直充满着强烈的自豪感。

赛场上,球员们又一个个拼尽全力,传球、接球、投篮。看台上,又响起了人们热烈的欢呼声。

(语文学习小组:吴俊森、李崟嘉、张紫婕、高上、钟铖)

吴俊森同学简述:

接到故事接龙这一写作任务后,我们小组开始讨论可以写什么。我是篮球队的主力队员,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只篮球,它又蹦又跳,好像有生命一样,我就想可不可以写一个有生命的篮球的奇遇记。我的创意得到了组内同学的热烈响应。我们就先各自构想故事,然后由我起头,其他同学依次接下去,有的同学写得多,有的同学写得少,在写作的过程中,故事的主题渐渐清晰。几个轮回后,故事大致成形。后来在听李崟嘉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情节之间衔接不合理,细节上存在漏洞,语言比较粗糙,叙述顺序缺少波澜,故事性还不够强等。于是小组成员就各扬其长轮流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由我负责整合、润色、打印。

【陈永英老师评】

故事的创作者们以一个篮球想拥有生命创造奇迹为基点大胆想象。他们从篮球场上的怪事切入,以制造悬念,引发好奇;然后创设情境,让篮球和足球相遇,通过对话揭晓谜底;再由此及彼合理推想出球坛大乱的情节;最后让篮球在由狂热到冷寂、由追捧到遗忘的巨大落差中猛醒。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看似离奇却又合乎情理。一个篮球的故事,让我们明了的不只是运动的真谛、比赛的意义。

二 从“小溪、烈日、椅子、数字‘1’、三角形”中选择一个事物自由发挥联想与想象,自拟题目

数字“1”变形记

◎朱欣逸|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6)班

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字“1”,她身材修长挺拔,一直引以为豪。直到有一天,她在街上遇到了数字“3”。

“瞧,她身材多好!”她自言自语,“稍有点挺,又凹凸有致,多美!”她忍不住向数字“3”请教:“您的身材真不错,可以介绍点经验吗?”数字“3”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我的身材那可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我倒是知道些秘笈——在很远的一座陡峭的山上,有一个专门练瑜伽的人,你去拜她为师,练上几个年头,说不定啊,你就有和我一样的好身材了!”“真的啊!”数字“1”原本无光的双眼一下子闪闪发亮,“我这就回家收拾行李!”话音未落,数字“1”已经消失在了数字“3”的视野中。

数字“1”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立志要拥有”魔鬼身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踏破了第101双鞋时,她望见了云雾环绕的山腰上隐隐约约有一间古朴素雅的小房子!她不由得加快脚步,走啊走,爬呀爬,心中有希望,那看似遥不可及的10101级台阶竟只花了3个小时就走完了。接着,她开始了漫长的“变形”。

nlc202309030156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

六年后,数字“1”重新回到了家中。啊!现在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啊:挺拔修长的身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微丰满、丰韵十足的新的身材。“现在的我一定非常完美了吧?”她不禁沾沾自喜,不时欣赏镜子前的自己,“对了,我得去和数字3比比。”这么想着,她换上最美的服装,精心打扮了一番,上街了。走在街上,她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回头率百分之百!

巧极了,数字“3”正摇曳多姿地迎面走来。“嗨,你好!”“呦,你是?”数字“3”惊奇地打量着她。数字“1”挺自豪:“我是数字‘1’啊,不认识我了吧?这可是我苦心修炼的结果啊!怎么样,好看吧?”数字“3”憋不住笑了:“这年头还有谁这么low!瞧瞧我,这才叫够范儿。”数字“1”望望四周:真的,大街上除了几位大妈没有一个像她这样的。

几天之后,数字“1”又走了·····

到最后,数字“1”因为过度练习,变得日渐消瘦憔悴,还微微驼起了背。有一天,面对着镜中的自己,她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这样的醒悟来得太迟,太迟……

【陈永英老师评】

作者由数字“1”的形状自然地联想到人修长挺拔的身材,由此展开想象。因为羡慕“3”凹凸有致的身材,数字“1”走上了“变形”之路,可历经千辛万苦后却一再事与愿违。几经折腾后,数字“1”终于幡然醒悟。在作者的想象中我们不难看到生活的影子: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那个数字“1”,在盲目的羡慕与效仿中迷失了自己。作者借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重点表现数字“1”的心理变化,在跌宕起伏中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同时给人以启迪。

三 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为题作文

假如我是一滴水

◎金欣楠|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5)班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这样开始我的生命历程:

“叮咚——”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从岩壁中钻了出来,拖着弱小的身躯沿着岩壁往下流。在接触大地的一刹那,它抖抖又变小了的身体,“咕噜咕噜——”打了几个滚,终于在大地上停了下来。这时,一缕阳光照了过来,小水珠看了一眼自己的身体,呀,金灿灿的真漂亮!而且还暖洋洋的,真惬意。

可水珠终究是水珠,渐渐地,随着温度上升,水一点一点地蒸发,小水珠一点一点变得虚弱起来。小水珠发出痛苦的哀吟,它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短暂。突然,“叮咚——”有一滴水落在了它的身上!小水珠感到一阵清凉,它轻轻眯起眼,小嘴微微扬起,漾出一圈一圈的涟漪。“啊,真舒服呀。”小水珠感叹道。

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了第三滴、第四滴……小水珠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周围全是朋友,它们手拉着手融合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强壮。时间慢慢地过去,阳光越来越耀眼,小水珠紧张地瞥了一眼自己的身体,好害怕自己再次变小。

“呀!我长大啦!我变成小水潭啦!”当小水珠看清自己的身体时,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突然,它萌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我要变成大海!周围的花草树木纷纷鼓励它,小鱼儿游来了,水草儿长起来了,小鸟在一边歌唱,小水滴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水潭。

小水滴等待着更多水滴的到来。不知过了多久,它慢慢地移动它的身躯,努力想突破水潭的包围。它一次一次地冲撞着潭壁,一遍又一遍地冲刷周围的土壤,它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终于变成了一条小溪!

小溪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它的旅程,因为它要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海!

它来到枯黄的田野,将自己滋润给泥土,虽然小溪少了一分活力,可它依旧微笑着向远方奔去。它来到风沙漫天的沙漠,将自己奉献给绿洲,虽然小溪的步伐变得沉重了,可它为这片沉寂的荒漠带来了生机。它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走过了多少个春秋。虽然累,但小溪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溪再也走不动了,它停了下来,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天空中飘下一片落叶,金黄的身体、清晰的脉络,和曾经的小溪长得很像。落叶告诉小溪世界的精彩,鼓励它不要消失,要努力地生长,无论是变成水蒸气,还是雨滴,都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小溪的内心被触动了,它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无论以何种形式它都要生活下去。

小溪又开始了“旅行”,它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着。它途径之处的石子、小草努力缩起身体减少对小溪的摩擦……虽然谁也不知道小溪去了哪里,但朋友们都知道它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它们相信总有一片海就是小溪,因为生命永无止境!它升腾变成云朵,给万物带来阴翳;它下落形成雨水,给生命带来滋润;它汇入大海,给大地披上蓝衣。

而从岩壁中,又滴出了一滴小水珠,那是又一个我啊……

【陈永英老师评】

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各自的梦想。故事中的小水珠因为接纳他者而不断壮大,因为勇敢追求而不断突破旧我,更因为乐于奉献而获得了生命的永恒。作者寄情于物,借一滴小水珠的成长历程诠释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笔触细腻,句式灵活,立意层层推进,尤其是各种动词的运用更是紧扣了小水滴在不同的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篇4

课题 比较图形的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还记得吗?说一说。

2、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

3、用手比划一下这个数学书表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 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指名说。

动手操作。

说方法。

观察。 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以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再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比较方法。

3.我们是怎样比较的? 先独立观察、思考,再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说清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归纳方法:数方格。1、重叠法;2、分割平移法;3、组合法;4、借助参照物。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进行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 第1题: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了这么多的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图形中哪些与图1的面积一样?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第2题:

你能画面积相等的图形吗?看谁画的图形既符合要求,又与众不同。

第3题:

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第4题:

我们知道用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图形来。那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作品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 独立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主动汇报。

在书上画。

展示。

汇报思考过程。

先思考,再拼图。

汇报。 组织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动,运用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体会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培养图形切拼的意识和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数方格

直接比较 1=3 2=5=6

分割平移 11=12=13

拼凑组合 5+6=8 1+3=4=7

9+10=11=12=13 课题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纸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2、出示主题图。 指名说。

观察。 回忆已有知识,为学生下面的探索提供方法。 活动二 1.你觉得这幅图像什么?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仔细观察,图形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蓝色部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算出它的面积?

4.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面积的?

怎样做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丢?

5.小结: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想象,各抒己见。

由许多小方格组成,是对称图形。

独立尝试画一画、算一算。

指名汇报。

1、利用方格直接数。(可以给格编号)2、分割法。3、大面积减小面积。4、分割填补法。

引导学生观察蓝色图形的特点,然后探索求蓝色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探究的习惯。

体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 第1题 指导学生用逐一数的方法数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告诉学生不满一格的当半格数)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

第2题:

下列点子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请学生说如何分割?为什么怎样分割?

第3题:

求红色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观察思考。

交流方法。

自己求面积。

交流发现。 通过多题型、多种学习方式的训练,巩固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谈收获及注意事项。 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18-5.5=12.5cm 课题 动手做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能力,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理解他们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 指名回答。

倾听,观察。

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活动二 1.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2. 巡视指导。

3.展示作品。

4. 出示平行四边形。

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5. 出示梯形

这是什么图形?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出示三角形

看谁能在一个三角形内画一条线段,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7.小结: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制作。

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谈想法。

组内说高的特征,再全班交流。

齐答。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独立操作。

这条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之间画的垂直线段。

都是垂直线段。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强调对应关系。

2、课本21页试一试第2题。

要用虚线画高。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青岛版数学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篇5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单元知识结构: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3-105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突破措施:

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上,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加之教师的点睛之笔,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03页的信息窗一,(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解决红点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 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3.反映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情况还可用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它是用一条折线来刻画信息的。

师:让我们一起关注大屏幕,看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绘制的。(课件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先描点再连线。

师: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4.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师:看着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从中看出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变化来谈。

师:谁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先思考,然后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5.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6.(二)解决绿点问题: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汇报时大致从下面两点:

相同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反映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能看出哪年的面积最大和最小。

不同点:

(1)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顾名思义是通过条形来反映数量的,折线是用点与线的。

(2)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的看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的变化情况。

2.评价质疑

师:对于以上发现你觉得全面吗?有什么疑问吗?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比如:条形统计图中,2004年与2005年,也能看出来变化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两种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同学们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折线统计图在教育、股市、医学、气象等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看看。

1.课本105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然后看图回答书上提出的前三个问题。汇报订正后,师:这里在统计气温和降水量时,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吗?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2.达标练习(课件出示)2-4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七、作业: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课本107页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七、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

描点----连线

第2课时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108-110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教学中尽可能的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小组的力量,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同时规范作图,要求使用三角板和直尺。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 一起感受了绿色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出示窗口2 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师: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引导: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决红点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得出:第一组数据反映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比较直观。

第二组数据反映一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比较直观。3.学生阐释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加深体验。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威海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个条形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明白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观能清楚的看明白威海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小结:想一想,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引导学生明确: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每日睡眠时间,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内展示交流

2.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内展示交流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基础训练1-5

六、板书设计: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智慧广场——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级的同学在毕业时,好多同学都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进行了合影留念。

谈话:看屏幕,这两个同学按这样的顺序站成一排照了一张,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站成一排?生答(课件演示)这样排的顺序不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数学知识——排列。(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

其实找出一种排法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排法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生:能

师:既然这么有信心,咱们分组比一比,发挥你组的聪明才智,用你组喜欢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他们的名字,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字母等表示他们)看哪个小组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板书)的找出所有排法。

听清要求:首先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择喜欢的方法,思考后把排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排列方法,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排的?这样排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并记录研究结果

(2)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展示

师: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组把你组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愿意上来展示的同学是最勇敢的,谁来? 这位小男子汉上来试试吧?(可能会出现无序的排列和有序的排列。当学生展示有序的排列时,引导学生说出思路,生到实物投影展示)

3、交流展示,比较优劣

师:你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生汇报)你们组真会想办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种排法有没有重复或遗漏的?(没有)师:谁还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师:好不好?真棒。

师:(如有异同)让学生与刚才的方法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排列方法?为什么?(引出:有顺序)。(通过比较让生明白确定首位的重要性)。

生:我认为先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然后再交换其它两个同学的位置,这样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依次类推,一共能得到六种方法。

师:说的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谁再来说一遍?

生2: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调换小平和小华的位置,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再把小平和小华分别放在第一的位置,一共得到6种。师:谁还想说?(生汇报)

4、总结规律

出示:排列时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先确定首位,再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三位。

5、现场表演,提升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照相?我选三名学生像小冬小华小平一样,按我们所学的排列方法来站成一行,我当摄影师!你们自己排好吗?谁愿意来?

6、规律数学化

师:如果我们用123分别表示以上三位小朋友,谁能既快又准的写出它们的排列方法?(板演)师:我们共同看看这们同学的板演,和他的一样吗?

师:如果我们按照先确定首位的方法来分组,能分成几组?(三组,每组有两种)

师:你能用一道数学算式把以上的排法表示出来吗?(板书:3×2=6)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找出所有的排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有没有信心带着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下面来到我们的智慧大闯关第一关

三个同学排成一行跳舞,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生汇报)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师:同意吗?真棒!

(2)师:智慧大闯关第二关

如果将“1”换成“0”,又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生汇报)和刚才123排列比较为什么不一样了?

生:0不能在首位。

师:为什么0不能在首位?

生:如果0在首位就不是三位数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以后我们排列数字时0不能排在首位。(3)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参加小合唱,丁同学担任领唱。为了让她靠近麦克风,需要把她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余的同学任意排。猜一猜,这一次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生展示有六种)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虽然有四个同学,但其中一个不动,有几个同学在排?所以有六种。

(4)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酒店大门的上方挂了6只大灯笼(如图),如果把形状相同的灯笼挨在一起,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挂法?

生:6种。

师:为什么6只灯笼还是6种排法? 生交流

师:对了,两个两个放在一起,其实还是三种灯笼排列。所以是6种。

师:读书好不好,读书破万„„,谁能用读书好三个字摆出不同的三字短句?

四、总结

苏教版五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P 47-48 例1、试一试、练一练、P50练习八 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教学重点: 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立刻行动起来,组织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捐款活动,抗震救灾的捐款中,同学们捐款了吗?捐了多少元?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师:在听到灾区的情况后,许多同学还购买了学习用品,准备寄给灾区的小朋友。(出示场景图)(1)这是同学们购买文具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师整理问题,)(3)该如何列式呢?

(4)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2、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1)师:猜猜看,小明和小丽大约用了多少元?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准确计算出来吗?试试看。

(2)列好后,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同时指一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

校对黑板学生竖式。你做的与这相同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引导时注意突出: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末位对齐不行吗?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3、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用刚才的方法,同学们能计算出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吗?试试看。生独立完成。(同时指一板演)

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也要把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感悟到了什么?

(二)试一试

这里还有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几道问题,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解决吗?指名板演。校对答案。4.75+2.65=7.40 4.75-2.65=2.10 能把计算结果化简吗?

讨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结论。

三、巩固运用

1、看谁细心。(练一练1)

2、小小诊所。(练一练2)

3、开火车(练习八 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着重引导联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四、总结延伸

送给同学们一首童谣:小数加减点对齐,从右向左各算起,满十进一要牢记,退一当十别大意。保你数学好成绩!

第二课时 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 :P48-49例

2、试一试、练一练、P50-51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场景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减法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

1、一个笔记本比一支水彩笔贵多少元?

2、一支水彩笔比一个笔记本便宜多少元?

以上两题怎样列式? 计算时被减数百分位、十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 学生独立解决并在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3、小结:今天研究的小数减法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追问7.5为什么可以看作7.50?0.6呢?13看作多少?

2、错误集中营练习八第4题

发现错误并订正。计算时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1)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2)某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3)被减数末尾可以看作“0”后再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要养成随时验算的习惯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看了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5、独立完成练习八第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5题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P50-51练习八第7-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83-0.5 9.2-6 2+2.8 17.5-2.5 3.4-3.1 0.73-0.23 3.6+2.4 5.89-2.19

2、竖式计算并验算

8.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三、提高练习

1、练习八的第9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后延伸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竖式计算并验算

第四课时 运算定律的推广

教学内容:P52 例

3、练一练、P54 练习九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休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限时计算练习九第1题,开火车口答。

2、出示挂图: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列式计算出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1、出示例3问题:小华把这四件文具,每样都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师问: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8.9+3.6+6.4+1.1)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8.9+3.6+6.4+1.1 8.9+3.6+6.4+1.1 =12.5+6.4+1.1 =(8.9+1.1)+(3.6+6.4)=18.9+1.1 =10+10 =20(元)=20(元)小组讨论: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哪种算法简便些,为什么? 这样简便的依据是什么?

2、归纳小结。

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可以运用。应用加法运算律同样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计算简便。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提问:这里的а、b、c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

3、练习。

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3.8+5.7+6.2=(3.8+□)+5.7 1.25+6.3+4.75+3.7=(□+4.75)+(□+3.7)师指出:在计算中,往往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问:每题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怎样算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怎样理解“接力赛的总成绩”一词含义?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说说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九第2题。

师: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计算规律与整数减法计算规律相同)师指出:这些规律在小数减法中同样适用。

2、指导完成练习九第3~5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4、5题解题的思考过程。师: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第五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 例

4、P54-55 练习九第6-9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教学内容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大润发吧?那儿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按哪个键,显示什么)用计算器算出结果,核对结果。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怎样判断计算是正确的呢?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练习九第9题

3、分两组比赛: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4、、练习九第6题

5、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小组讨论: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怎样求池水的深度?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第七课时 探索与实践

教学内容:P58 探索与实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二、评价与反思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三、总结与教育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四、延伸与拓展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计算的经历和自己的方法。因此,我首先用四川地震创设情景,引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以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因此我又利用情境让学生计算了一位小数的加减。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

在出示教学情景图后,我让学生看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整理列出了5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其余留作课后讨论。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我对这部分的处理不太到位,讨论时间有些短,学生的表达有些零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

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用了16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形式多样,分层合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六单元自测题 篇7

1. 阅读下面的语段,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乡下的黄昏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chì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kòu门。一年四季中,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旷___chì___kòu___详___

2. 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相关数据分析表明 ,中国房屋过剩已经非常严重 ,中国房地产泡沫确实已经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B.从远隔千里到近在咫尺,从文化交流到经贸合作,两岸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越来越频繁。

C.孙先生喜出望外却又强忍住兴奋,仔细核对了一遍投注号码,这才开心地跟朋友分享:“我中奖啦! ”

D.据《中国日报》报道,一名女子与老公赌气 ,网购18万,网友齐呼其“败家”行为已无可救药。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有组织实施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行为,警方已封存福喜产品约100多吨。

B.从即日起至年底,全国公安机关将集中开展“猎狐2014”专项,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

C. 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 目前科学研究还不能证明地震和云的状态存在某种确切的联系。

D. 在读图时代,摄影师成为日常生活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好的摄影师不仅受人尊重而且工资高。

4. 默写。 (4分)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随风直到夜郎西。

(3)远远的街灯明了,_______________。天上的明星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婉转拒绝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婉转拒绝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注意语言的婉转含蓄,这样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假设课间,你的同学小明想让你把做完的作业拿给他抄,你该如何婉转地拒绝他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有关题目。 (5分)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 , 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走近书法”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6分)

(1)仔细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用正楷字体在田字格内将作品的内容填写完整。(3分)

(2)将对应的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空白处。 (3分)

汉字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汉字的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___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 ___端庄雄秀, ___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

A.楷书B.甲骨文C.草书

二、阅读精品屋(34分)

(一)阅读诗歌《父爱》,完成8~9题。 (6分)

父爱

父爱是堵墙

很沉重

但可以依靠

父爱是港湾

可以避风浪

但必须远航

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还总说不出

很难懂

可读懂就是一种思想

8. 调皮的强强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三句。请你根据开头六句诗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发挥想象,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三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玲玲朗读后兴奋地说 :“我特别喜欢最后三句。‘父爱还总说不出 / 很难懂’,可我从父亲每天目送我上学的身影中读出了无限的疼爱与热切的希望,这就是我读懂的‘一种思想’! ”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写你从父爱中读出的“一种思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妈妈的礼物》,完成10~13题。 (12分)

妈妈的礼物

孙君飞

1一个妈妈提前被病魔带走了,她没有什么能够留给女儿,她连一本书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回忆录。她只留给女儿一个心形的红色小盒子,小到可以轻轻松松地握在手掌心里。“宝宝,妈妈永远的好宝宝!这是妈妈送给你的最特别的一件礼物,它可以送给你很多次、很多次,不是只有这一次。它当然值钱,但不仅仅是值钱。你一定要保护好它,就像保护你自己。亲爱的好宝宝,妈妈永远爱你! ”说完这番话,她永远闭上了眼睛,但小女孩觉得妈妈的眼睛还像夜空中的星星那样。

2不知道为什么, 小女孩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开过小盒子, 越到后来越不想打开它。“这是妈妈留给我的最特别的礼物! ”她感到这已经足够了 ,有这样一件小东西陪伴着 自己,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打开盒子看里面是什么。妈妈叮嘱小女孩要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它,她相信自己办得到。

3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钎子,去叮叮当当地凿一块大石头,想凿出一个安放小盒子的空洞。不过,她的力气不够大,凿得大石头火星四溅,进展却很缓慢。小女孩在妈妈走后,第一次委屈地哭了,哭得那么伤心。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眼泪滴到小盒子上,清风一吹,变成了蜡。蜡一层层地将妈妈的礼物包裹起来,最后变成一枚夜明珠似的东西。这一下,小女孩破涕为笑了。可是,另一件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她家的一只大母鹅突然跑过来,一口将这枚“夜明珠”吞进肚子里。小女孩惊呆了,却不能狠狠地揍大母鹅一顿,逼迫它交出她的宝贝礼物。因为这是她家唯一的一只鹅,家里的盐、米和油,包括她用的书籍、纸张都是大母鹅下的蛋换来的。既然什么也不能做,小女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母鹅,更加伤心地哭起来。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 她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4正在哭着,又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只大母鹅就在小女孩附近的干草堆上产下了一枚鹅蛋,稍微有些奇怪的鹅蛋,一是它接近圆形,二是它泛着红光。大母鹅下蛋以后,嘎嘎地叫了两声,又过来用大扁嘴巴衔小女孩的裤脚。当小女孩捧起这枚鹅蛋,觉得它有些沉重。对着阳光仔细一看,里面竟躺着那枚夜明珠似的盒子! 妈妈的礼物失而复得,她第二次破涕为笑,兴奋地抱起大母鹅,亲了又亲。礼物外边的蛋壳跟石头一样结实,却是透光的,不仔细看,别人还认为是个蛋形玩具。这样的玩具也太多太普通了,谁会想着要打开它呢? 就这样,妈妈送给小女孩的特别礼物,一直安然无恙地待在她的身旁。

5孤单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饥饿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她都会想起这件小礼物,都会握着这枚泛着红光的“大鹅蛋”看了又看,吻了又吻。每次见到它,她都觉得是妈妈送的新礼物,她喜欢得不得了的新礼物———它果然可以送了一次又一次,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仅仅只有“一个”,只能送上一次。

6有一年,小女孩穷得吃不饱饭,想卖掉妈妈的礼物,它也许是一块金子,或是一颗钻石呢?幸好小女孩没有打开它!当想到自己可能还拥有一块金子甚至一颗钻石时,小女孩就有了勇气和力量。第二年,小女孩真的拥有了一块金子;第三年,小女孩就拥有了一颗钻石。

7小女孩曾经问过大母鹅,你知道妈妈的礼物是什么吗? 它不说话,就那么凝视着她。突然,从它的嘴里掉下来一枚玻璃球。小女孩非常高兴,她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本刊有删改)

10. 文章以“妈妈的礼物”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列情节。 (4分)

____________→礼物变明珠→____________→蛋壳护礼物

12. 试赏析文中第4段画线句子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章结尾说“小女孩非常高兴 ,她认为这是最好的答案”,为什么说一枚玻璃球却是小女孩得到的最好的答案呢? 请联系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童话》,完成14~18题。 (16分)

童话

陈丹燕

1一个人在儿时读童话,看到的是神奇的世界。一个小孩,躺在自家干净温暖的小枕头上,听母亲读童话,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他以为那就是自己长大以后,将要进入的世界。那时的童话,好就好在,小孩看到了世界的公平,好人终归是要战胜坏人,小红帽总是打得过大灰狼,灰姑娘也终于可以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城堡里。因此,实现这个理想以前所经历过的九九八十一难,都因为胜利而变得非常浪漫,一点也不苦。小人这时要是提问,一定有积极的主题,从吃菠菜的重要性,到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都是想象自己将会在那个美妙的世界里大有作为,都是对将来的人生抱着无限的憧憬。那要求世道公平的种子,就这样种在了心里。

2一个人在成年后再读童话,除了特别的爱好,大多数人是因为已为人父母,身体已经从婴儿床的位置转移到小床边的矮凳子上。夜复一夜,要为自己的孩子读童话书了。这是个所谓“蓦然回首”的时刻,那些似曾相识的故事,从人生湍急的进程中冉冉升起。度过了青年时代抛弃童话幻想的激烈,此刻,一个人在童话书面前再次检验童话中对世界的理想———那个古老的“好人有好报”的清平世界,心中总是悻悻然的,因为此时最深的感受就是:生活原是不够公平的。

3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多少有了对自己已经进入的世界的怕,因为经历了磨难,所以也有了对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退缩。成年人的心,在童话面前,显出了它的疲惫和倦怠。

4一个成年人,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给孩子听的时候,有时心中会蓦然一惊:也许事实根本就不是皇后使计谋害白雪公主,而是白雪公主不喜欢后娘,使计陷害皇后呢! 一个人在成年时候读童话,常常都能在一团温柔的故事里读出背后的深深恶意。这种恶意的发现,是与他对生活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后来的生活,摧毁了儿时璀璨的愿景。许多人是在此时发现,自己小时候心中的美好世界已经坍塌了,因为从前的童话也已经变质了。

5一个人要是在老年后还有机会重读童话,本身就是幸福。因为无论境况如何,他都已经拥有了一份更安适的心境。简单的故事在丰富的阅历面前,呈现出从前无法想象的寓言性。很难想象,那些简单的句子是如何饱含了人生中无限的感触。那看上去幼稚的公平世界,是如何幡然新生,散发着多少磨难终无法毁灭的向往。人的年龄和阅历都是无法夺取的财富,如果这个人没有虚度自己一生的话,他终将变得更加智慧和宽容,在这时,他能找到童话中那个清平世界在他心中的共鸣。这时候他真正与童话共鸣,他能与童话的信仰融为一体。只是带着一点点悲哀,因为他知道许多事,在童话中存在,也在心灵的理想世界中存在,只是自己一生都无法到达。

6一个人如果一生都阅读童话,那么,他会渐渐持有对童话的信仰。一个人在童年和老年时容易接近童话的理想,是因为人生的这两个阶段,有更多的心灵生活,而不需要与现实苦苦搏斗。

(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第8期)

1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在儿时、成年时和老年时面对童话的不同态度。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第1段,联系上下文说说儿时读童话,看到的是怎样神奇的世界。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从全文看,第4段中讲述成年人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给孩子听的例子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如何理解第5段中“一个人要是在老年后还有机会重读童话 ,本身就是幸福”?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不少或有趣或饱含哲理的童话吧,请为大家推荐一则。要求:写出具体的故事名称并概括故事大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9. 你是谁? 也许曾有人千百次地问过你。我是谁? 你也许曾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是一株草还是一片瓦? 是一朵花还是一棵树? 是搏击长空的鹰,还是纵游深海的鱼? 是坚强者,还是睿智者?……请你以“我是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3认真书写,不少于600字;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一篇:三大狠招实现新年计划下一篇:2016个人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