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语文使至塞上

2024-12-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新版语文使至塞上(精选4篇)

新版语文使至塞上 篇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古诗《使至塞上》 篇2

【赏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出使。

单车:单车独行。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边防。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译诗、诗意】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对王维《使至塞上》注释的质疑

径南中学 张建洪

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它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①。无疑,这是一首好诗。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书中有两处注释存在牵强之处:

一是“属国”。教材的解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二是“征蓬”。教材的解释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首先,我们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这两个注释。

开元二十二年,宰相张九龄将王维召回朝廷任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因张九龄受李林甫等人排济而罢相,王维失去政治上的依靠,思想逐渐转向消极。不久,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出塞,在河西节度幕府兼任判官②。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济出朝廷)③。

把“属国”解释为“附属国”没错。《汉书·卫青传》教颜师古注:“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

诗人既然以使者的身份出塞,带的随从也不多啊,“单车”可见带的人不多,而且是从军出塞。如果“属国”是指吐蕃的军队的话,难道是王维同吐蕃军队一起去慰问将士?还是王维被吐蕃的军队挟持了,被迫去慰问将士?从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唐军和吐蕃军队打仗,而且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带领的唐军战胜了吐蕃军。王维当然应该和唐军一起去慰问打了胜仗的唐军,而不是跟战败的吐蕃军队。否则,岂不成了“多国部队”去慰问守边的将士了吗?

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④中,它认为“属国过居延”其实应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这是有根据的。《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同时,“在格律诗中,有些倒装句是为了迁就音律;有些是为了强调某一形象,加强语气、音节,突出话语的表现力”⑤。的确,从诗的偶句最后一字的音“yán、tián、yuán、rán”可以得到证明。

在《中国古代文学》⑥中,对“属国”的解释为“官名,是典属国的简称。唐人常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指往吐蕃的使者”。《辞源》解释“秦有典属国的官职”。诗人奉旨出使,当然是代表朝廷的使者,他路过居延,这种解释也可以。

可见,无论是指附属国也好,指典属国也好,过“居延”的人是诗人,而不能是指吐蕃的军队。

教材对第三句“征蓬”的解释是“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解释的后半部分则令人怀疑。《辞源》对“征蓬”的解释是“犹言飘蓬。喻经常远行的人。《艺文类聚》三二南朝吴均闰怨诗之一:胡笳屡凄断,征蓬未肯还。”难道唐朝出征的军队就是经常远行的人?出征的`唐军较多的应是属于河西或其他周围行政区的驻军,他们平常驻扎于一地。假如不是出征,是不用“出汉塞”的。相对而言,诗人千里迢迢从国都来到边塞荒地,他才是真正远行的人。

使至塞上 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古诗文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激发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难点】

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资料链接】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东坡称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国 汉塞()逢候骑()燕()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属国: 征蓬: 长河: 候骑: 燕然: 3.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悟一悟。要求:参照注释,译读诗歌,感知诗意。

(1)全诗以大漠、春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合作探究

1.“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奇观”的名句,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背诵诗文

五、小结

六、作业

1、默写诗歌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转身写板书)题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边塞。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监察室2015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小说形象赏析题复习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