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2024-08-31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精选8篇)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能力目标

学会看中国地图、行政区划地图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祖国美丽风光的图片。(课件出示:祖国风光图片)然后想一想: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打一国家名称)

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你知道我国的首都和全称是什么吗?是的,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幅源辽阔,那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板书课题)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1.祖国在世界的位置。

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我们的祖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祖国疆域的辽阔。

①世界各大国面积比较。

②中国与欧洲面积比较。

③小结:中国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3.你还能用什么来说明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呢?

活动二:了解我国的邻国

1.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域和的岛屿。

2.阅读《中国的疆域》图,一小组为单位找一找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和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兵在图中圈出。

3.交流汇报。

4.小结:

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自北向南)

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

14个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活动三:省级行政区域

1.阅读《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看看我国都有哪些省,找找我国的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你的家乡在什么地方?试着在图中找出来。

2.除了地图,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表现我国行政区的事物,你发现了吗?

3.小结: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个直辖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们的家乡在山东省。

活动四:祖国的宝岛----台湾

1.交流你所了解的台湾省的资料。

2.简介台湾。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我们的祖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自北向南)

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

14个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个直辖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4.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台湾的美称:海上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等。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2.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收集资料等方式,动深入了解我国的一处风景区,培养学生的交往、表达、合作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的名山太川和名胜古迹,通过观赏我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体验一次快乐旅行,去游览一下我们彩色的中国。(课件出示彩色地图画面)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播放《快乐中国行》音乐)准备好了吗?咱们出发吧!(出示课件)首先,咱们进入快乐第一站:游自然风光

活动一、游自然风光林

1.课件出示一幅幅自然风光图。

2.看了这一幅幅图画,你有什么感受?

3.是啊!这么美的地方,真想身临其境,感受感受;我就曾经去过桂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走进桂林,才真正感受到了那种美,那诗画般的山水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那种美是那么的朴实!

4.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哪些地方?或是课前查过哪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还是有学过的有关的课文或是歌曲?说说,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一起分享

5.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看看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6.观赏长江、黄河、黄山、天山,并做简介。说一说,哪个景观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有什么感受?

7.交流: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

活动二、观名胜古迹园

过渡:当然,旅游不光是享受自然风光,还可以去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同学们,下面咱们就去快乐中国行的第二站看看:观名胜古迹园

1.谁知道哪些地方有哪些名胜古迹呢?

2.玩“快乐联想”的游戏,游戏规则:提供一个城市名称,你们联想相关的名胜古迹。咱们分五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快乐联想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始吧!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快乐联想卡”并展示

3.师总结,并进一步补充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武当山风景区,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都江堰—青城山,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杭州西湖。

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4.赞美祖国:祖国啊,你真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你,我的祖国!

5.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山的不朽,塑造了五千年的锦绣;水的流动,流出了五千年的声威,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明天更美好!

活动三、践行文明出游公约

1.感受了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处旅游景点,(被污染的景点)看后你有什么感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爱护自然,爱护文化遗产,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然后设计一份《旅游文明公约》。

活动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

小结: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说一说家乡的地形及气候特点,然后和同桌讨论,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3.图片展示南北方人民生活方式的不同,思考:造成南方、北方人们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我们祖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俗,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呢?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回顾你的所见、所闻,谈谈北方和南方的人们衣食住行的特点。

5.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活动五、编锦绣中华册

过渡:感受了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下面,咱们要进行咱们本次快乐中国行的最后一站:锦绣中华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有不少收获,但仅仅课堂了解的这些知识是不够得,下面,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编辑“锦绣中华册”,把课前查阅的资料,图片都收藏在小册里,并在旁边留下自己的感言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地球表面五种陆地地形是丘陵、平原、山地、盆地、高原。我们家乡的地形是丘陵。

2.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我国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我国面积的高原——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篇2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教材的灵魂, 它体现了编者的价值追求。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地说就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教材编写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加实践相统一是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两个版本教材都是根据这一基本理念编写的, 但在编写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 道德培养方面

人教版教材侧重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道德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教材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工具。粤版教材侧重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养成良好的道德。教材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工具。

(二) 教材与学生关系方面

粤版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而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侧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人教版教材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为教材、教师、学生是平等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材编写应为学生服务, 但其侧重点放在通过大量知识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三) 课程评价方面

粤版教材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功能, 教材明确设计与安排了评价活动, 尤其是教材每课设置了“实践与评价”板块, 旨在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方面人教版教材则在单元前后的主题活动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渗透, 在教材中安排大量的“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活动, 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二、教材的设计思路

初中学生一般都是13—15岁的孩子, 他们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学习做人的关键时期。所以, 编写教材时应遵循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把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 围绕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整合道德、青春期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内容的思路来编写。

粤版教材设计思路清晰明了, 整个初中阶段分五本书, 七、八年级上、下册, 九年级全一册。七、八年级上、下册为一体, 上册1—4单元, 下册5—8单元, 九年级全一册四个单元。每册书都有相同的结构, 分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3课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课除外) , 共12课。每一课又分为四个板块:“探究园”、“心灵导航” (法律部分为“法律导航”, 国情部分为“国情导读”) 、“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

人教版教材根据教材体现“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互动”原则来编写教材, 通过栏目的变化、活动的设计表现教材“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的特征。相比粤版教材, 其设计思路显得较为笼统。

三、教材的总体布局

翻开粤版教材的目录, 我们可以看到, 每册书读有四个单元, 共12课, 在每个单元中,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该单元的导语, 它明确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每课课题下面的主题词, 以精练的语言提炼了该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是课文, 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由“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和“阅读与感悟”四个版块构成, 每一个板块都有特定的功能。

人教版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有5册书, 每册书的结构基本一致, 与粤教版相比在总体布局上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每册书视内容而定安排8—10课, 组成四个单元, 在每个单元的标题下均设计有主题探究, 其目的在于以主题统领整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安排任务型、课题形式的“长作业”, 使之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全过程。每课课题下由几句简单的引言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问题或激励性语言引起学生兴趣, 以便于学习本课内容。接下去是课文, 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课一般有2—3个用绿色标记标出的框题组成, 在每个框题中, 均设置活动、问题、情景体验、相关链接、名言警句等, 把这些内容穿插于课文之中, 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教材的“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

四、教材的结构

(一) 主题探究与导语

人教版教材每单元标题下均设计有主题探究, 这种探究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题探究对整个单元设计了一个或几个指导性的问题, 学生通过探究、参与, 知识得以深化, 思想得以升华。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探究题目是“善与父母相沟通”。学生通过相互交流, 探讨向父母奉献爱心, 与父母相互沟通的良策, 然后找出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矛盾, 并分析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通过这个主题探究活动, 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之中, 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增强和提高了。

粤版教材每单元的标题下则是本单元的导语, 通过简单的几段话概括出了学生在本单元将要学到的主要内容和每课的学习目标,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二) 主题词与引言

主题词与引言是就每课课文内容而言的。

粤版教材在每课的课题下都设计有两到三个主题词, 都是一些精练的、概括性的词语, 用于点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有所不同, 每课课题下用几句话或一个小故事作为引言, 引出课文要学习的内容, 课题上面则是一幅与课题相关的图画。两者结合,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

总结两版本教材本部分特点, 我认为粤版教材的主题词更简练易懂, 帮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 也符合减轻学生负担的素质教育要求。人教版教材的图画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课题的内容, 引发学生的兴趣, 此设计很好。如主题词和图画结合起来使用, 效果更好。

(三) 课文内容比较分析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文内容的比较是研究两版本教材的重中之重。

粤版教材的课文内容由“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姜建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摘要: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要通过其课程特色来实现, 高职院校应当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重点加强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当今, 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必须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授、轻应用, 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 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综合改革, 争取取得新突破;应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和实习教学建设, 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操作、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实际动手能力, 体现高职特色;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促进教学相长。

一、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模式的综合改革。

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优化。

一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完成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来简化数学上一些复杂的理论证明, 从大量繁琐冗长的公式推导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板块构成, 这是在借鉴国外教材依据儿童认知心理规律所构建的四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实际中设计的崭新的内容呈现方式, 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 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机构成部分。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内容没有明显的栏目标识, 没有把内容分为几个板块进行讲解, 但它把大量的活动设计、情景设置、问题探究、相关链接、名人警句等穿插于课文之中。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师生互动, 以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粤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课文内容的大致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较大的不同。下面就二者在课文内容上的区别作简要分析:

1.问题探究、情景设置VS探究园。

人教版教材在课文中列出了问题探究, 情景设置, 对课文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它只能就某个问题、某段话进行探究, 缺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题的能力。

粤版教材的探究园则在课前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 对整篇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2. 相关链接VS小词典、小资料、小链接。

相关链接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栏目, 设置比较好, 既拓展了教材的原有知识, 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相关链接在课文中的位置设计也较好, 位于每个需要拓展、需要解释的知识的下面, 使学生对所要讲解的知识能一目了然。

粤版教材则设置了小词典、小资料、小链接来帮助理解课文。但一方面这些知识太少、太简单, 对原有课文拓展不够。另一方面, 位置设计也不合理, 只在课文的边、角处, 没有标明到底链接、解释的是哪一部分知识, 学生不易掌握。

和问题计算过程中得到解放, 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进行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从这一点来说, 这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的改革需要。

另一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得以更好地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普遍应用, 与之密切相关联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教师应融入离散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 加进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运筹学等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 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课程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

大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传统方法处理不但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 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空间立体图形的绘制、移动、旋转、缩放等课程内容的教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变得比较直观易懂。在计算导数和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教学省时省力, 而且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 以高等数学课程

3. 练习对比。

人教版教材练习内容较少, 只在情景设置和少量活动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活动或讨论得出结论。

粤版教材则有专门的板块让学生练习, “探究园”和“实践与评价”。学生通过参与到活动之中来进行练习, 并且是在“心灵导航”前后设置这两个栏目, 有助于学生在课前活动中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 课后实践、评价所学知识, 掌握知识, 加深理解。

4. 绿色框题航VS心灵导航。

人教版教材是通过框题来引导学生的, 知识量大, 并且每个重点知识下面都辅助有相关链接, 对所学知识讲解透彻, 利于学生掌握, 其特点是全面、充分, 但不系统。

粤版教材通过“心灵导航”专门的板块,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其他三个板块也是专门为“心灵导航”服务的。通过心灵导航的学习, 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但粤版教材涉及知识较少, 讲解也不够深入, 关键内容讲解不到位, 是其存在不足, 其特点是系统但不够深入。

5. 图文并茂对比。

粤版教材版面色彩斑斓, 色调和谐, 比较突出的是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彩色漫画、照片、题头标志漫画, 每个单元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处理:浅紫、浅粉红、浅黄和浅蓝, 使人感观愉悦。

人教版教材版式设计朴素、庄重、灵活、富于个性化。书中的标题、活动设计用不同绿色表示, 以区分不同的板块的不同功能, 绿色的运用使教材具有简单、朴素、庄重之美的同时, 具有一种“绿”的生命之色, 具有生机和活力。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篇3

一、案例设问本末倒置,思维混乱

教材第6页案例: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出生后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小寒六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问: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

这个案例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答案是:小寒的父母将她遗弃街头,致使她的权利失去了家庭的保障,丧失了被父母抚养的权利。幸亏得到好心人的收养,才使她被抚养的权利得以继续(小寒的权利得到了来自他人的保障)。但她由于没有户口,却又导致她不能享受到就近入学的权利(小寒的权利没有得到学校、社会的保障)。由于失去了家庭、学校、社会的保障,所以,小寒的一部分权利没能实现。

首先,教材编撰者呈现这个案例的本意是让师生关注小寒已享受的权利和未享受的权利。可是师生应关注的重点是小寒的权利应该怎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小寒申请户籍登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其实小寒是可以申请办理户籍登记的。根据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正案),小寒与好心的奶奶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小寒是查找不到父母、捡拾证明不齐全的弃婴(儿),有关小寒户口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收养人提出申请,经村(居)委会确认,街道、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审核并出具证明,经收养人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询问登记后,到县级民政局申请办理收养登记。当事人到户籍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后,凭收养公证书到公安机关办理户籍登记。

其次,参考答案和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相违背,同时违背了199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也就是说,小寒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应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政府和学校也有义务必须保障小寒受教育的权利,否则,政府和学校将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教师如果仅仅按照参考答案引导学生学习的话,大家会觉得小寒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学校和社会还不对她的权利进行保障,学生就会对学校和社会丧失信心。

这样的案例呈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根本无法达到案例证明理论的效果。

二、主题相同案例多次呈现

教材61页案例:小丽是八年级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缺人手,非让小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并且对学校老师振振有辞地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

教材62页案例:爸爸对小梅说:“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要上学了,你早晚要出嫁,我供你上学就是赔钱!”小梅对爸爸说:“我要上学”。

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应聘书。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他对父母说:“工资再高我也不干,您不能让我中途辍学,我要完成学业。”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中无钱再供其上学相威胁。为了履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小刚写了一封信,送给镇教育主管部门。镇教办的同志会同当地司法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应聘书。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三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主题,都是家长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子女继续接受教育。为什么不能把内容整合一下,用一个案例说明三个问题?这一册教材只有区区115页,却用了三个主题类型相同的案例,大大浪费了教材资源。

三、案例陈旧

本教材因为第一版是2008年出版的,所以选择案例发生的时间多是2006年之前的,这些案例距今已经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用七八年前的事件作为案例,远离学生现今的社会生活,体现不出案例的时鲜性特点,学生容易对书中案例提出质疑,既增加了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教师分析案例的难度,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比如教材第8页案例:高二女生田甜寒假期间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320元收入。教材64页案例: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460元的薪金招聘合同工。这样的案例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社会中的月收入相差甚远。

四、案例场景设置不严谨

教材105页案例:江明的爸爸自筹资金开了一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位常来买药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这家药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特别注意为顾客着想,我每次来买药,店员都根据我的情况建议我买合适的药。”一位年轻的妈妈说:“有一次孩子半夜咳嗽得厉害,家里又没有其他人,情急之下我给这家药店打了一个电话,店里的一名员工二话没说就给我送来了止咳的药,真是令人感动!”一位员工听了这些话后,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自己因一时疏忽收了一张50元的假币,江明的爸爸得知后说:“不小心收了假币,要吸取教训。但千万不能让假币再流向市场,这次的损失由我承担。”在你看来,这家平价药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江明的爸爸开了家平价药店,价格公道招来回头客,送药上门感动病人心;设身处地为顾客提建议,收了假币自担损失不骗人;店内员工干劲足,生意做得很红火,邻里街坊很和睦,经济效益也不错。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场景设置不严谨。案例本意是表扬江明的爸爸,可是由于案例设置的场景不严谨,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药店销售的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的药品处方权限于医院的在职医师、社会办医性质医疗机构的在职医师。患者凭借医师开写的处方,在医师、护士、药师或其它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方可购买、使用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或其它专业人员开写处方的药品,患者可以自行购买的是非处方药。在这一案例中没有说明店员为患者配的药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为患者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店员为患者配的是处方药,患者使用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店员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认识生活中电视机的发展变化,认识各种产品的不断更新,知道生产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生活中产品的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有设计、更新产品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祖国不断强大,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发现生活中产品的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有设计、更新产品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并进行简单的设计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看动画片,现在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一)动画导入,感知电视的变化。

老师请大家看动画片好不好?用黑白电视看,看的满意吗?你想怎样?好,变彩色电视。用彩色电视看,你满意了吧?你又想怎样?好,换大屏幕。用大屏幕看,满意了吧?你又想怎样?同学们的需求可真多啊!这些老师可办不到了,未来的电视机肯定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今天我们就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板书)1925年世界第一台电视机在英国诞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成功,你瞧,这是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96 年 第一代超重低音它的样子有点笨,2000年高清健康电视满足了人们绿色环保的需求,更加的人性化。当然人们对电视的需求可不止这些。2008年多媒体娱乐电视实现了人际之间的互动,你知道这是什么电视吗?这是思维控制的脑力波电视,它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视机之一。从电视机的发展过程,你发现是什么促使它发了这样一次次的变化?(板书:需求)

(二)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电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目不暇接,飞速发展变化的只有电视机吗?还有哪些东西也在变?(生说)归类吃穿住用行。看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分小组讨论,选一类你们组最喜欢的产品交流,开始!(四人小组展示)哪个组上来汇报?你们组,请下面的同学认真听,如果你也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就可以给他们补充。(学生交流)

(三)当一名小小的设计师

人们的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产生新的需求。产品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再次感受这奇妙的创新之旅。(视频)现在你想说什么?的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离我们很远吗?请看这样一个小故事(故事)创新就这么简单,那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设计师吧!拿出调查表,说说你发现我们平时用的东西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你又是怎么改进的呢?谁先来说?(交流)

(四)体现创新带来的作用

同学们的发明都很有创意,其实许多的创新,只是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小发现。看,(茶壶)。当你看到这个水壶,你想到了什么?(生说)希腊数学家希罗看到后,想水蒸汽的力量真大,我要用它。于是就发明了早期蒸汽机汽转球,后来瓦特对蒸汽机做了重大改进,他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具的时代。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工业、农业被使用,还在交通业,纺织业,煤矿业等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学们,就这么一把小小的水壶,却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板书:进步)

(五)走进未来,德育升华

人教版六下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人类的家园》。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利用现代化媒体的传播,对地球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知道人类登月和探求火星生命起源的科学事例,而且对这类事例比较感兴趣,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来查找需要的学习资料。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人类登月和探索火星的相关学习资料,使自己对这两类事例有更深的了解。结合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学生可能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行为更加感兴趣。在了解了“生物圈2号”的实验后,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人类对现有地球环境的破坏并对此感到惋惜。这对于提升学生对地球母亲的赞美之情。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类努力探求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从中体会到自己所生活的地球是独一无二的。教学难点是,了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理解只有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在突破教学重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本中提到的事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应该抓住这几个事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了解,从中体会那些为科学实践和探索而牺牲的英雄们的可贵精神,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有的学生可能找不到与课本事例相关的资料,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为学生认知的一个补充。最后一个环节“赞美地球”,可以在第二个话题的教学中完成,也可以单独成为一课时的活动内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首先以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探索行为;其次从对其他星球与地球生存条件的系数比较中,让学生感受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怎样的;再次用“生物圈试验”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为人类创造另一个生存的家园而做出的努力,从实验的失败中体会人类探求其他生存空间的艰难,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了解人类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知识、延伸话题,向宇航员致敬、比较月球、火星与地球的情况,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了解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科学家正在为创造人类生活的另一个家园而做出努力,感受地球是目前人类生活的家园。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在对地球、月球和火星的生存环境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得出地球是目前人类生活的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母亲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虽然科学家在其他星球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但仍没找到比地球更合适的人类居住地。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类努力探求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从中体会到自己所生活的地球是独一无二的。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理解只有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和查找人类探索月球和火星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也可以制作成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人类对哪些星球进行了探索,了解美国“生物图2号”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6-P47页内容,话题为“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8-P49页内容,话题为“‘生物圈2号’的启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了解人类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知识

1.学生看课文中登月的内容,思考:读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你有什么感想?

2.了解人类探测火星的知识。

3.小结:科学家们为了给人类开辟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为探索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设计意图:充分感受登月是人类科学进步的一大创举,体会登月的伟大意义。】

活动二延伸话题,向宇航员致敬

1.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星球的行动?知道哪些宇航员?(师生交流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你想对这些宇航员说什么?齐读格里索姆的话。

3.小结:向那些为科学实践和探索而牺牲的英雄致敬。这是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敬意,对不畏艰难求知精神的敬意,对人类追求科学进步精神的敬意!

【设计意图:从登月事例入手,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星球的事例,从中感受人类对新的生存空间的探索过程,体会科学家们不畏艰难、不断求知、追求科学进步的伟大精神。】

活动三比较月球、火星与地球的情况,得出结论

1.师:宇航员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付出了努力,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那他们发现了什么呢?学习第47页的内容。

2.师宇航员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让我们将月球、火星上的情况与地球作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小结:地球提供了生命需要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它是适合我们生活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体会地球是人类目前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板书设计

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勇气号”火星车探索火星

第二课时

活动一了解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1.学生阅读课本48页,了解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

2.师:从“生物圈2号”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受?

3.师补充介绍日本进行制造“迷你地球”的实验。

4. 师:你有什么感想?

5.小结:为了人类能有另一个生存的空间,科学家们做出了各种努力,可均以失败告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各国科学家为人类创建第二个家园所做出的努力,感知为人类创设一个新的生存空间是十分不易的事。】

活动二赞美我们的地球母亲

1.师:你知道地球母亲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哪些必需的资源吗?小组内交流。

2.师:想一想:如果没有了这些资源,我们人类会怎样呢?

3.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写一首赞歌吧!

4.小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母亲无私地养育着万物,让我们来赞美地球母亲吧!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地球的伟大,从内心深处发出要保护好地球的意愿。】

板书设计

“生物圈2号”的启示

“生物圈2号” “迷你地球”

失败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现代社会有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对手也是朋友。

2.欣赏并学习对手的长处,感谢对手的激励和鞭策。

3.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人,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收集与本主题有关的资料,如名人感谢对手的故事等。

活动过程

一、我的对手是谁

1.故事:讲述名人获得成功时感谢对手的事例。如跳水名将熊倪感谢萨乌丁……

2.讨论:你所理解的对手含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对手的含义。

3.分组交流:找找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对手,说一说你与对手的差距,谈谈你对待你的对手的态度。

二、让我说声谢谢你

1.分组交流:课前收集了解感谢对手的感人事例。

2.汇报:讲讲自己与对手之间的故事,说说他的优势和对你的影响。

如他是谁,他在哪些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3.把你的感谢写下来送给对手。

三、我们在一起

1.讨论:与人合作共事,你认为哪些品质最重要?

2.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和同伴在一起,你什么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你什么时候具有自尊感,你羡慕同伴身上的什么品质,你对表现出不尊重的人有什么忠告,你希望同学怎样相处?……

四、情景表演

1.你和同伴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两位同伴因为小事而互相怄气,互不说话,但他们分别都和你说话。

2.讨论:说说你的感受?你可以做什么?

五、我的感想

有人说:当对手成为我们的朋友时,我们不仅仅是多了一个朋友;当对手成为我们的敌人时,我们不仅仅是少了一个朋友。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结合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左手和右手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2.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让我们荡起双桨》歌碟。

2.卷尺和计算器。

活动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5)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

2.学生思考这首歌的主题,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谈谈对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理解。

二、游戏:哪“一双手”更快

1.用自己的双手绘制一份表格。

2.用自己的左手和同桌同学的右手,绘制一份同样的表格。并分别记录下所用时间。

3.交流合作的感悟。

三、游戏《小星星》

1.游戏要求。

让学生6人或8人一组手拉手,单足站立,围成圆圈,用单腿保持身体平衡。学生数“一,二,一,二”,每个人保持脚步不动,数“一”的前倾,数“二”的后仰,直到所有的人都达到平衡。一旦达到平衡点,每个人便改变倾斜方向。

2.讨论:在这个游戏活动中自己的感悟。

四、课本剧《谁之过》

1.分工合作,把教科书第14页的故事编成剧本。

2.交流看完或演出这个剧的感想。

五、我会这样做

1.遇到下面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如:与人合作做事,你被分配了一件自己不喜欢,却又不能不做的工作;如果你与一起合作的人发生矛盾,或必须与不喜欢的人合作;在与伙伴的合作中,你还遇到过哪些问题,当时是怎样做的。

2.记下自己与人合作的最难忘的经历和最深刻的感受。

第二课时(6)

活动过程

一、情景回忆

学生回忆一个令自己感触深刻的合作的活动,交流如下问题。

(1)当有人受到冷落时,你内心有何感想?

(2)你曾经受到过冷落吗?当时感受如何?

(3)那时你怎么办?

(4)看到有人受到冷落时,你会做什么?

(5)你为什么要接纳他人而不是排斥他人?

二、我愿意合作

1.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当 的时候我与学校合作。

当 的时候我与同伴合作。

是合作的一个典范。

是合作的必要的方式。

2.讨论交流,共同创作有关合作的标语,并把它张贴在墙上。

三、合作的诀窍

1.讲故事《背风站着的麻雀》,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具体事例及自己与人合作的经历,总结一下成功合作的诀窍。如:求同存异、胸怀宽广、真诚信任、尊重理解……

四、游戏:团队合作

1.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给每个组一个卷尺和一个计算器。让每一小组发挥合作精神,快速、精确地丈量操场的长度。

2.讨论:谈谈游戏中的感想,让学生互相承认对方所做出的努力。

五、我在团队中

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无效团队成员的表现以及高效团队成员的特质。

无效团队成员:如自以为是者--指手画脚,光说不做;自我保护主义者--戴上面具、保护套等;沉默者--在团体中一句话也不说,从不贡献自己的主意;好哭者--受不得委屈、挫折,消极、悲观。

高效团队的特质:如积极向上、解决冲突、服从指挥、纪律与自律、充分沟通、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在团队中的表现。

关于共享合作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懂得“双赢”与“共享”的含义。

2.在活动中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有关体现“双赢”与“共享”为主题的声像资料,如龙舟赛场面、体育比赛团体获奖的场面等

2.交响乐队演奏的情景录像。

活动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7)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双赢”与“共享”

1.交流:看到“双赢”与“共享”这两个词,你想到的情景。

2.通过观察与交流,让学生明白“双赢”与“共享”的含义。

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用共同创造的资源,这就是“共享”;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中获得益处,共同成长,这就是“双赢”。

二、团结合作之音

1.说明:管弦乐队成员的共同目标是演奏某一特定的乐曲,每一个成员努力演奏好自己的部分从而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2.思考:管弦乐队奏出和谐之音的原因。

3.尝试:节奏游戏。

将全班分成4个组,学生站着或者坐着都可以。

一组击打数字拍子以保持基本的节奏:1 2 3 4

二组击打: 1 暂停 3 暂停

三组击打: 1 2 暂停 4

四组击打: 1 暂停 3 4

确定第一组成员,而后只要告诉他们击打1.2.3.4.就可以了。然后进入第二组,让他们击打1.-3.-。

然后指导第三组开始击打1、2-4,第一组、第二组也开始击打自己的节奏。再指导第四组开始击打1-3、4。

如果有人没跟上节拍,帮助他们跟上。当大家都跟上自己组的节拍时,让他们倾听自己创作出的音乐,而后鼓励他们更加安静地打拍子,使声音逐渐变得柔和,直至消失。

4.交流:从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向自然界学习

1.讲述或阅读有关体现团结合作精神的动物的故事,如大雁、海豚和大象。有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真实故事。(由学生选读动物合作的故事)

小学品德人教版教案 篇7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儿童,社会权利

教科书插图不但是帮助我们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载体, 而且其背后还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儿童社会权利是如何在插图中呈现出来的?儿童社会权利包括哪些具体权利?这些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障儿童社会权利又带来哪些启示?本文以人教版《品德与生活 (社会) 》为例, 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儿童社会权利

公民社会权利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理念和人权的一种延伸和保护, 对保障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的文明生活, 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权利”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马歇尔在《公民权与社会阶级》的演讲中首次提出, 他将公民权分为三类: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其中社会权利是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与保障权利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以及拥有按照当时社会普遍生活标准的文明生活的权利”, 是公民所应享有的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资格。可以将社会权利界定为:公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社会权利具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双重属性, 公民有排除障碍, 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同时在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公民有权请求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关于社会权利的外延, 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 社会权利的分类还不明晰。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休息权、退休保障权、劳动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 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 也有的学者将环境权纳入社会权利的范畴。尽管学者们关于社会权利具体内容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上, 社会权利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是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了广泛的社会权利:工作权 (第六条、第七条) 、工会权 (第八条) 、罢工权 (第八条) 、社会保障权 (第九条) 、适当生活水准权 (第十一条) 、健康权 (第十二条) 、受教育权 (第十三条) 、文化权 (第十五条) 等。受国情等因素的限制, 各国对社会权利的具体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明文规定公民享有的社会权利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和文化权。

鉴于儿童的特殊性, 不能将公民的社会权利直接移植到儿童本身。根据《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我国宪法对公民社会权利的规定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权利的规定, 并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特点, 本文将儿童的社会权利分为三个主要的类目: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健康权包括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减少、必要的医疗保障、足够的营养食物、纯净的饮用水、初级健康保健服务、预防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危险等。社会保障权针对没有达到基本生活水准的儿童, 为他们的身心、精神、社会和道德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补给品、住房和衣物的保障。受教育权包括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和免费性, 鼓励每个儿童在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他们的能力来接受高等教育, 按时上课、减少辍学率, 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维护学生的尊严, 推进国际间的教育合作等。

二、《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插图中儿童社会权利分析

(一)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定量分析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全套共12本, 45个单元152节。其中《品德与生活》4本供一、二年级使用, 《品德与社会》8本供三至六年级使用。本文以每本教材为分析单元, 对每本教材插图中所体现出的儿童社会权利的三个类目 (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 进行分析。通过对教科书中体现儿童社会权利的插图 (包括实物图和漫画, 插图中包含儿童作为主角、配角或者是不包含儿童但明显体现儿童社会权利的) 进行数据统计, 得出的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教科书对儿童社会权利的三个不同类目各有侧重, 体现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的插图数量要远远多于体现社会保障权的插图。其中体现健康权的插图共有272幅, 所占比例为50.4%, 比如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平安回家”中, 插图描述了儿童如何安全过马路, 以保护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和钟姐姐交朋友”中, 按时睡觉、吃早饭等情节都体现出儿童的健康权;体现受教育权的插图共有257幅, 所占比例为47.7%, 多是儿童在教室上课, 和教师互动, 参加比赛, 在操场游戏或者在家里做作业的情景;而体现社会保障权的插图仅有10幅, 所占比例为1.9%, 比如处于饥饿中的儿童, 需要国家提供一定的救济, 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 保障其生存和发展。

(二)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定性分析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科书儿童社会权利插图趋势如图2所示。

1. 健康权

从图2可以看出, 一年级教科书中体现儿童健康权的插图数量为80幅, 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分别为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五年级, 数量分别为52幅、52幅、50幅、36幅、3幅。

从总体来看, 健康权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学龄期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成长状况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阶段来看, 一、二、三年级的插图数量为213幅, 远远多于四、五、六年级的89幅。这是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儿童健康权的实现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于刚刚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 虽然经过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 但是他们在身体、智力发展都还不完善, 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弱。随着年龄以及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 儿童的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并逐渐趋于成熟。因此,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儿童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插图所强调的重点也随之改变。

2. 社会保障权

儿童的社会保障权在整套教科书插图中仅有10幅, 并且插图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儿童社会保障权, 而是通过插图中的弱势儿童间接体现出来。其中二年级下册3幅, 教学内容“快乐的六一”既关注到了生活在快乐中的儿童, 又关注到了“生活在战争中的儿童”和“生活在贫穷和饥饿中的儿童”;三年级下册中的儿童福利院, 为保障这些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生活, 提供必要的食物、衣服等等;四年级上册中讲到社会对贫困地区的儿童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捐赠物品;五年级下册中讲到对贫困地区儿童进行资助, 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等;六年级下册中讲到有关国家和社会对灾区人民的救援, 全国各省市、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社团组织对灾区的捐款等, 捐赠对象必然包括儿童。

目前我国很多特殊儿童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儿童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社会保障权的缺失导致了其他社会权利如健康权和受教育权的缺失。因此, 保障儿童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对儿童其他各项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受教育权

从总体来看, 受教育权在各个年级教科书插图中的分配比例相对比较均衡, 其中一年级的数量达66幅之多, 占总体的25.7%;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为48幅、53幅、29幅、37幅和24幅。虽然具体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每个年级的差别不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 他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适应校园生活, 因此插图中所体现的多是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集中体现了儿童的受教育权, 包括在学校如何认识新朋友、上课遵守纪律、课间活动等;到二年级, 主要是介绍学生和班集体、少先队等内容;到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 关注更多的则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各个阶段都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 受教育权作为儿童享受其他文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 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实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整套教科书中, 健康权和受教育权插图的数量和比重远远多于社会保障权, 但这并不能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健康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生活中危害儿童健康权的事件屡屡发生, 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虐童事件等都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健康权;学校、家庭、社会等侵犯儿童受教育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如有些学校拒绝接收残疾儿童入学、父母强迫子女辍学等。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不能把流浪儿童、饥饿儿童等特殊儿童过多地呈现在插图中, 因此我们只能在现实中来对此进行回应。为保障儿童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 以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

(一) 国家立法: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法律保障

加强立法, 为儿童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提供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为儿童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第十四条、第三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劳动、生活和教育”。公民在某种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但是儿童健康权却还未被纳入社会权利的范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二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 在各国普遍重视和保障健康权的趋势下, 儿童的健康权问题也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 在我国宪法层面上儿童的健康权仍未得到落实, 因此在宪法中明确儿童的健康权, 不仅能够为儿童健康权的实现提供法律基础, 而且也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彰显我国对儿童健康权的重视。

(二) 社会组织: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儿童社会权利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这些组织的公益性, 使它们自始至终致力于保护儿童的权利, 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的范围涉及儿童的生存、成长、医疗、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 如为贫困地区儿童筹集善款、捐赠衣物, 为处于饥饿中的儿童提供食物等,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和受教育权。因此, 鼓励、支持公益组织的建立, 为难以维持生计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食品、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救助;使儿童能够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享受受教育权, 发展其潜能;对残障儿童、孤儿、弃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儿童, 给予特殊的照顾, 以此来保障儿童的最大利益。

(三) 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关键环节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因此学校在其社会权利保护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学校教育应始终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珍视儿童社会权利, 使其健康成长。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虐童案件、性侵案件、校园暴力事件等严重侵犯儿童健康权的事件, 学校应高度重视。首先, 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 严把教师关,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素养, 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 加强学校监督管理, 预防不良因素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最后, 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保护儿童的各项权利。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 也要尊重儿童权利, 保护儿童权利, 将其作为权利的主体。

(四) 家庭教育:儿童社会权利保护的重要基石

例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知识系统;美感;教学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概括概念,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中会涉及很多的概念,很多学生会将概念像语文知识一样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背诵类的记忆。这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一些概念的时候,要尽量教会学生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记忆才可以将概念记得更牢。有一些学生,即使是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在用的时候,依然是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带领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一些例子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用法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把数学学“活”。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我们有涉及对“除法”的学习。首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一些实物,例如一些棍子或者是粉笔,摆成类似于除法的形状,接着再向学生介绍除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加法、减法、乘法一起做一个对比,进而在对比中慢慢和学生一起讨论。还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18个苹果,你和哥哥、姐姐一块分,大家拿到的苹果数目要一样,请问每一个人可以拿到多少个苹果?”通过这种简单的问题的设置,便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完概念之后,对于除法的用法也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高度了解,再对概念有所应用,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课后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系统有更深的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无非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我们人教版的教材中,我们把第六册的第二单元作为一个主要的例子向大家讲解一下怎样才可以调动学生,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中的内容设置主要就是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算法,使学生对算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教师讲解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例如,有粉笔,有棍子,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在摆棍子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算平均分的时候,往往都是要用到除法,这样用模型摆出来,就很轻松地将一些复杂的数目瞬间就可以转化成低年级所学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了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处,这样便可以大大增加数学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无疑,这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数学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放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美感

小学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不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一些知识点,同时,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自主探究的模块,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主挑战空间。这时,教师就要好好地利用这样一些板块,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讲解到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首先回顾一下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规律,再在两位数相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三位数的相乘规律,这时,相信有不少同学应该可以推算出一些规律。但是,教室中可能还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已经推算出来的同学给一些没有推算出来的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既可以让不懂的同学明白,又可以让明白的同学更加明白,过后,教师再一起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多的钻研和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四、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作业

随着升学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将压力给了学校和教师,同时,一步步压下来,最后的学习压力担子都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无疑,很多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都会采用一种题海战术的模式对孩子们进行教学。这种题海战术毋庸置疑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不仅花的时间要长,有可能效果还不明显,这样的话,渐渐地学生就会在这一种题海战术中慢慢失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优化课堂作业,减少课后

作业。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相信,通过广大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2010(39).

[2]王晴霞.巧用主题图打开数学之窗[J],2008(4).

[3]韩庆.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2010(24).

上一篇: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作文征文小学生下一篇:化工学院志愿者协会13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