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音乐教学设计(共3篇)
凤阳花鼓音乐教学设计 篇1
一、教育理念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二声部合唱,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4/4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三年级的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感受安徽地方风格的音乐和文化
2、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合唱、乐器伴奏等形式共同表现歌曲
3、通过对歌曲的学唱,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
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合唱、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六、教学难点
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词部分,尤其是能够唱好一字多音处;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衬词部分。
七、教学用具
钢琴、课件、乐器(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用音乐师生问好
2、练声(无声练习和吭鸣)
3、歌曲第二声部的节奏、旋律的练习
4、播放三个花鼓楼的建筑,引出今天的课题《凤阳花鼓》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
学生回答:欢快的
2、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教师提问:让学生挑出這首歌曲最难唱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回答:最后三小节,然后韩老师重点教唱,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
3、加入二声部演唱,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
4、在韩老师的指挥下同学们用了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三)表演歌曲
请部分学生上台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学生作二个声部的合唱、完整的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随后韩老师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九、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凤阳人民的幸福,最后就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声来祝愿凤阳的明天更美好。
凤阳花鼓音乐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节奏特点,能演奏乐曲。
2.喜欢演奏活动,体验与同伴轮奏和演奏中用眼神交流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晨间、餐前、离园前等安静活动时间,有意识地播放音乐《凤阳花鼓》,引导幼儿欣赏乐曲,自由地用体态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2.物质准备:碟子和筷子若干,画有眼睛的小卡片八张,小鼓一面,音乐《〈风阳花鼓〉图谱》;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风阳花鼓》,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回忆,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表现音乐活泼、快点的节奏特点。
1.哼唱第一乐句并表演动作,引发幼儿的兴趣和表现欲望。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大胆地用动作表现。
(二)倾听音乐,看数字资源《〈凤阳花鼓>图谱》,探索第一段乐曲中碟子的演奏方法。
1.展示第一段乐曲的节奏图谱,以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图谱中碟子的颜色、大小及位置排列不同所代表的意义。
(1)引导语:你们看到图谱上的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碟子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红、绿两种颜色的碟子分别代表两个演奏小组。)(2)引导语:为什么有的碟子大,有的碟子小?(启发幼儿迁移过去的学习经验,知道大的碟子演奏的时间长.小的碟子演奏的时间短。)(3)引导语:除了颜色、大小不同还有哪里不一样?有的碟子位置错开排列,表示什么?有的碟子上下对应排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知道碟子错开排列表示两组交替演奏,碟子上下对应排列表示两组同时演奏。)2.幼儿听音乐、看图谱、拍节奏。
幼儿分成红、绿两组,听音乐、看图谱,熟悉节奏。请红组幼儿看图谱中的红碟子,绿组幼儿看绿碟子:图谱中碟子错开排列时,红组幼儿双手在脸的左侧拍手,绿组幼儿双手在身体腰部的右方拍手;图谱中碟子对应排列时,两组幼儿双手同时在身体的正前方拍手。
3.幼儿持碟子练习演奏第一段音乐。重点引导幼儿尝试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用眼神与同伴交流,使演奏动作更好看,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迁移第一段乐曲的演奏经验,学习用碟子为第二段音乐伴奏。1.展示第二段图谱,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第二段图谱中碟子的符号与敲击速度的关系,以及空拍时的碟子演奏方法。
2.引导幼儿持碟子演奏第二段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前八小节空拍不演奏。(1)第一遍演奏后引发幼儿讨论和交流怎样使八个空拍时的演奏动作变得更好看?(启发幼儿运用伴随着自然的动作,眼睛看着拿筷子的手的方法进行演奏。)(2)将八张画有小眼睛的卡片贴在相应的空拍处,提醒幼儿演奏第四拍时眼睛要看手。
3.请幼儿运用心得方法再次演奏第二段音乐,体验用自然的体态动作演奏的美感。4.幼儿完整演奏乐曲,体验成就感。
(1)引导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奏两段乐曲,提醒幼儿演奏中运用眼神交流、眼睛看手的方法。
(2)引导幼儿看教师的指挥,完整地演奏两段乐曲,体验成功演奏的快乐。(3)添加鼓,由教师或一名幼儿敲鼓,鼓励幼儿按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大胆地演奏,增强乐曲活泼、欢快的气氛,进一步丰富演奏效果。
四、活动延伸:
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3
新集九年制:薛丽涛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学唱曲目《凤阳花鼓》,这是一首安徽的民歌体现了安徽凤阳县的民风和地方特色,它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具有叙事性,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导入新课过程: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民族特色及代表歌曲,学唱歌曲过程:新旧歌曲的对比,难点的教唱讲解,老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集体齐唱,个别独唱等步骤有效地使学生掌握新歌,表现协作过程:让学生各自拿着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其余学生用手拍打节奏并演唱着歌曲。即演唱组、节奏组和表演组进行互动创作,深入小结阶段: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祖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说教法】
通过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安徽民歌的特点,结合节奏,歌词,打击乐器的创编伴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符合少年活泼,富有民族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增进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像能力。
【说学法】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能唱这首民间小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打击乐器合奏,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型。
2、学习打击乐器的合奏。
【说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民族以及代表歌曲。
二、讲授新课(1)介绍凤阳。(2)介绍凤阳花鼓。
(3)播放旧时的《凤阳花鼓》。
(4)学唱现在的《凤阳花鼓》。
三、合作表演
(1)再次听录音齐唱《凤阳花鼓》并仔细辨听歌曲里面的打击乐器。(2)认识打击乐器。
(3)师生互动。(4)分组表演唱《凤阳花鼓》。
四、课堂小结 【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民间广为流传的安徽民歌,曲调简单很容易通过模唱或是多遍学唱让学生学会,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的了解,演唱也随之生动起来。我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听赏感受歌曲通过情景的创设,歌曲的对比,欣赏等环节,让学生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再次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歌曲的对比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凤阳花鼓音乐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03-04
大班音乐活动:凤阳花鼓教案(演奏)09-12
凤阳花鼓文化节03-06
商洛花鼓12-12
8小花鼓教案05-14
花鼓灯歌词作文06-08
中班语言小花鼓01-28
凤阳县旅游规划09-02
花鼓灯文化生态村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