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花鼓舞申报非遗项目脚本

2024-07-18

大连花鼓舞申报非遗项目脚本

大连花鼓舞申报非遗项目脚本 篇1

“大连花鼓舞”申报片解说词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万。下辖10个区市县4个经济开放先导区,辖114个乡镇,987个行政村。目前,大连已发展成为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工业、商贸、金融和旅游城市。

大连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1.7万余年,2200多年前已有行政建制。从秦汉起,大连已成为我国北方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和明清两代先后移民垦荒,由山东、河北移居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移民垦荒,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每遇年节、庙会,甘井子区小平岛十二屯,金州关帝庙、长兴岛的娘娘宫、新金县的吴姑城等,均有民间艺人云集于此,开展各种秧歌、花鼓、太平鼓、高跷等活动。明朝末年,凤阳地区连年屡遭饥荒水旱,农民只得背井离乡,流离乞讨,他们借助打花鼓这一生活技艺逃难到全国各地,并通过卖艺相传的方式把“凤阳花鼓”流传到了南北西东。

清朝末年,山东日照县农民许忠平、许延爱父子携妻儿老少一路卖艺乞讨来到大连新金县,把所学到的“凤阳花鼓”,与当地秧歌、太平鼓舞相结合发展成为新金花鼓,后又经又经加工、创造成长穗花鼓,并发展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祈盼幸福、平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的一种民间舞蹈——大连花鼓舞。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大连花鼓舞源于“凤阳花鼓”,兴起于新金县地区,发展成为长穗花鼓,并在大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大连花鼓舞以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在激昂、多变的节奏中,人体健美的律动与彩色鼓穗的丰富线条相交织,构成舞蹈的独特魅力。舞蹈表演形成了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步法稳健、刚中有柔、欢腾奔放等特点,令观赏者激动振奋。

花鼓固定在腰间,打时左手用木棒击鼓,右手则舞动三尺多长的穗带,穗头扎两个疙瘩,舞动起来击鼓,可以在空中跳跃,施展腾挪,左右开弓,均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舞姿挥动鼓棒,让穗头准确地击中鼓面,发出有节奏的鼓声。击鼓套路已形成单穗击鼓、复合穗击鼓、跳跃击鼓、白蛇吐信、犀牛望月、拨云见日、双龙戏珠、玉带缠腰、八面凌风等90种。每个动作既独立成章,又可衔接组合为一体。

大连花鼓舞是最初是在农村地区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承载着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它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对于研究大连社会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大连花鼓舞不仅作为大连舞台艺术长演不衰的奇葩,同时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体现人民群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了农村村镇和城市社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一直以来,大连人民都非常珍视《大连花鼓舞》的保护和传承。解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创新《大连花鼓舞》的表演。1953年,大连花鼓舞表先后参加原辽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汇演,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和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都获优秀表演奖。1960年,由大连花鼓舞《庆丰收》,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被摄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万紫千红》中。1957年,张毅等编舞,丛宝璋作曲的《大连花鼓舞》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荣获金质奖章,为中国文艺在国际赛事中争得了第一个金奖。

大连花鼓舞为辽南地区民间舞蹈开创了历史新篇,为歌颂新时代、新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光的流逝,大连花鼓舞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虽然依然在涌动,但却微乎其微。演员从年龄结构上已难适应演出的需要,第一代传承人已经离世。真正掌握大连花鼓舞全部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已近80高龄,第三代传承人也近60岁,急需培养新的传承群体。

为此,我们制定了大连花鼓舞保护计划,建立大连花鼓舞后备人才培训机制,为花鼓舞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提供保障。力争培养出新一代大连花鼓舞传承人,壮大大连花鼓舞传承队伍。另外,我们将设立大连花鼓舞培训及保护传承基地,建立并完善大连花鼓舞数据库。通过举办大连花鼓舞汇演、大连花鼓舞研讨会、编辑出版大连花鼓舞艺术及培训专著和音像资料、筹建大连花鼓舞 艺术博物馆等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大连花鼓舞的保护。相信,对于这朵辽南民间舞蹈艺术中的奇葩,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悉心爱护,积极保护下,大连花鼓舞必将大放异彩!

上一篇:教研活动计划幼儿园下一篇:个人理财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