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2024-10-18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精选10篇)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1

在现如今的文艺圈里,明星,演员,歌手多如牛毛,成长为顶级流量的大有人在,但是主持人却不同了,这么多年下来,能挑起大梁的依旧是董卿,撒贝宁,何炅,汪涵,华少,谢娜这些人。而在近日,央视主持人大赛终于是拉开了帷幕,对于培养年轻的主持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从节目的安排上看,全国海选出来的60位主持新星将会被分成新闻类和文艺类两个板块进行比拼,当然这样划分也是很客观的。新闻类的主持人主要是播报新闻,现场采访等等,而文艺类的主要是综艺节目,大型晚会等等。

从入围选手的组成上来看,基本上都是各个地方台的优秀后备,更是有蒋凡,李莎旻子这样的知名主持人,只不过除了这些亮眼的新星之外,央视的一哥一姐也是通过这个节目正式的确定了下来。从这张导师大合照上不难看出,真正站在C位的男主持人是康辉,而站在C位的女主持人却依旧是董卿,撒贝宁在这次的大赛中也是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现场主持人的角色。

从节目的表现来看,撒贝宁无愧现如今最好的央视主持人之一,控场,节奏,节目效果都是一流,只不过碍于资历和年龄的问题,论资排辈他还要继续等待一段时间,但是专业水准绝对是没得挑。

当然最重要的环节就落在导师点评上了,康辉也是继朱军之后,终于成为了央视当之无愧的一哥。其实朱军的实力毋庸置疑,而且正值一个男人事业最成熟的阶段,如果不是因为私事的影响,这个一哥的位置,肯定还是朱军的。只不过康辉的表现水准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论是点评还是对选手的看法都非常到底,基本功极其的扎实,要求也是很严格。

而至于一姐方面,依旧是董卿挑大梁,虽热有人说董卿现在负面新闻缠身,应该主动让出一姐的位置了,但从实际情况上,董卿依旧是一姐,而且和康辉的这张点评照片的特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下来不仅没有被新人取代,相反却“老而弥坚”这背后是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和努力!而现如今央视的一哥一姐虽然没有具体的头衔落在康辉和董卿的身上,但是在观众心目中他们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了。

所以说培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比培养一个演员和明星要难得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需要资历与人脉。希望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能像前几期那样成功,为国内的文艺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持人出来。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2

一、共迎新春, 一举成名

在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中, 当数1983年春晚最为经典。而这一届“春晚”, 除了赵忠祥简短的开场外,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可以说是没有主持人的, 节目的转换是通过表演者之间的串场衔接来完成。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以“当家”的方式出现。在此我们暂且将他们4位视为首届“春晚”主持人。回看1983年春晚的视频资料, 4位主持人最大的特色是亲民。1983年春晚不求为观众制作一台豪华的完美的大型综艺直播节目, 只求能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个妙趣横生, 充满欢声笑语的除夕之夜。出发点纯粹而明确, 没有外界的压力, 成就了1983年春晚的辉煌, 也成就了当时4位主持人的巨大成功。

二、循规蹈矩, 平稳发展

根据资料记载, 从1983年到1990年, 虽然赵忠祥和姜昆几乎每届必然出现, 但这几年的“春晚”总体上还是呈现一个群星璀璨, 百花齐放的态势, 并没有一对固定强力的搭档来主导整个晚会的进程。直到1991年倪萍出现在了“春晚”的舞台上与赵忠祥组成搭档, 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才宣告结束。从1991年至1999年的“春晚”, 除了1994年程前的临时出现以外, 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赵忠祥、倪萍”的烙印。稳重的台风, 互补的语言风格, 配合“春晚”永远的喜庆热情的主题,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主持风格单一, 节目“叫座不叫好”

2000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气象。1999年春晚成为赵忠祥主持的最后一次春节联欢晚会, 赵忠祥、倪萍的时代告一段落, 人们也对新上任的当家主持充满了期待。2000年的“春晚”刚刚失去了赵、倪的强力支持, 仍处于一个调整转型期, 开场的冯巩、牛群似乎带我们回到了1991年以前那个群星璀璨的“春晚”舞台, 却也仅仅是形似而已。随后的表演依然是中规中矩地由朱军、周涛等主持人来串联, 方式也与赵忠祥倪萍毫无差别。后赵、倪时代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并没有带给人们什么惊喜, 而后直至2008年的9届“春晚”渐渐地不复早年的盛况。即使2002至2004年倪萍重回春晚舞台, 观众们的批评声依然年复一年地增强着, “春晚”渐渐地变成了一台叫座不叫好的除夕夜大型综艺直播节目。这其中, 节目没新意、不吸引人自然是原因之一, 主持人更是观众激烈批评的重中之重。很显然, 以朱军.周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主持人受前辈的影响颇为深远, 不论在语言特色还是主持风格上都非常相似。于是, 央视在2004年重点推出了王牌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 希望能重新唤起观众的热情。这种娱乐节目式激情四射的主持风格确实给“春晚”带来了一丝新意, 但在像“春晚”这样在全球华人范围内收视率高得离谱的舞台上, 朱军未老, 李咏新盛, 问题也随之出现。

四、缺乏配合, 意外失误

2007年春晚, 在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 却出现了令人大感意外的一幕插曲。在张泽群失误的背完对联后, 李咏以“非常6+1式”随意的主持风格

I人NTEL文LIG论ENC坛E························

接话说:“我们即将送走丙戌迎来丁亥了啊, 在新的一年里呢, 我们六位主持人也要祝现场的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尤其是今年啊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未等李咏说完, 朱军突然高声插话:“亲爱的朋友们, 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在朱军说到“一个崭新的春天”的时候, 李咏还插了一句话。6位主持人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此后又连续出现了两次互相接不上话的尴尬场面, 在零点钟声响过之后本该齐声高颂的祝词也混乱不堪。网民们把这次失误戏称为“黑色三分钟”。

虽然事后总导演金越说这是临时调整节目顺序导致的直播时间失控, 从而影响到主持人的状态, 造成失误。但应变能力是节目主持人不可忽视并需要培养和提高的一种业务素质。2007“春晚”之所以出现“黑色三分钟”的闹剧, 主持人之间的不默契不配合, 何尝不是一个大问题, 临场的应变能力也实在是差强人意。回望1983年的“春晚”, 甚至与很多节目都是应热心观众的要求临时确定的, 照样有声有色, 进行得顺顺当当。

五、“成长”中的新变化

之所以称第五阶段为“成长”而不是“成熟”, 就是因为, 无论怎样的争论“春晚”的“去留问题”, “春晚”依然是正在发展变化的, 因为受众需要它。那我们再看离我们最近的2008及2009年“春晚”, 总体上来说依然是中规中矩, 但一张“熟悉的新面孔”的出现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点新意, 那就是白岩松。相对于其他的主持人而言, 白岩松的语言显得更加轻松自然而没有太多刻意的修饰。2009年“春晚”, 当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四人组成的“纵贯线”乐队演出完毕之后, 白岩松以一句“四个精品中年男人”来对他们进行调侃, 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许这就是当下的观众们所需要的吧。“春晚”的主持毕竟不是演讲, 不是朗诵, 只要有一点温馨, 有一点快乐, 有一点喜庆就够了。

转眼间26年过去了, “春晚”的舞台上, 主持人的风格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暂且不论这个变化到底是好是坏, 各方面的因素却都促使着大型综艺直播节目主持人必须与以往不同。

首先, 主持艺术逐渐成为了一门主流的艺术学科。而作为一门日渐成熟的学术门类, 理论系统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 正规化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虽然一个艺术行业的从业者, 个性化的表达与独特的风格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很多基础的东西却必须系统而正规。随着主持艺术的发展与日渐成熟, 大型综艺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必然也要有一些衡量的标准。正如声乐表演艺术对于表演者音准的要求, 主持艺术从业者对于普通话吐字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正如舞蹈艺术对于身体协调性的要求, 主持艺术从业者对于主导和控制整场晚会的能力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形象要端庄, 声音要悦耳, 笑容要灿烂, 台风要稳重、要落落大方, 语言要充满智慧等等, 这些在当下都是必须的了。

其次, 观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促进了变化的进行。主持风格的好与坏永远只是相对的, 有的只是观众接不接受。“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媒体中, 以个体行为出现, 代表着媒介群体观念, 运用有声语言能动地操作和把握着节目进程, 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也就是说, 主持人只是个大众传播活动的进行者, 节目是主体, 电视传输是载体, 而观众是我们最终要传播的目标人群。只要观众一按手中的遥控器, 主持风格不管再好或再坏都无从谈起。“电视是通俗文化, 因为它是大众传播媒体, 它要满足的是数以亿万记的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 所谓主持人的风格变化永远要和观众的需要挂钩。1991年以前的“春晚”主持人幽默诙谐, 晚会气氛轻快活泼, 挥洒自如。但是从1883年看到1991年, 观众还是有点乏味了。这个时候赵忠祥、倪萍搭档的出现, 以别样的风格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得到了成功。而后赵、倪时代的主持人们却并没有做出突破, 到后期观众言辞激烈的要求换人也是情有可缘的。

我们说主持人的风格变化要与观众的需要挂钩, 为什么只是“挂钩”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和迎合呢?原因在于节目主持人是“以个体行为出现, 代表着媒介群体观念”, “节目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自身水平的发挥, 及与团队配合的能力”。换言之, 主持人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次节目的成败。作为一个主持人, 你得对节目负责, 你是代表着节目乃至频道甚至是地区形象的, 尤其作为一名大型综艺直播节目主持人。在80年代“春晚”的传播范围还不广, 主持人尽可以“肆无忌惮”地轻松幽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随着“春晚”的收视人群越来越国际化, 主持人有责任去传播华人的风采, 有责任去维护祖国的形象。泱泱大国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晚会, 可以热情可以喜庆, 但对于主持人外形、音色、台风规范化和语言艺术化的追求就更加重要了。

当然, 不仅观众在影响着主持人, 主持人风格的变化同样也会对观众产生重要影响.“节目的价值是由社会效果来衡量的, 是由它所产生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和娱乐意义来决定的。”这里所谓的意义, 其实也就是主持人对观众的影响的另一种解释。仅以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和娱乐意义为例。“春晚”这台大型综艺直播节目, 这四个意义就可以系统地表述为:节目的播出本身是属于文化传播的范畴, 责任是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娱乐受众, 并潜在地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产生影响, 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就好像“春晚”主持人的语言面貌就会潜在地影响受众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热情欢乐的主持风格可以为受众制造更喜庆的节日气氛, 周涛、董卿的发型或着装也可能带动下一年的服饰潮流等等。

“春晚”作为国内多年来收视率无人能及的一个品牌性节目, 主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在观众的眼里是代表了播音与主持从业者的最高水平, 有着行业模范的作用。所以, “春晚”主持人的表现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大型综艺直播节目主持风格的基本定位。所以, 大型综艺直播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不仅要对节目负责, 还要对主持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受众负责。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以专业的角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定位, 才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对于自己的主持风格应持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 我国的大型综艺直播节目主持风格才会受广大受众的认可并不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赵忠祥、白谦诚:《主持人技艺训练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付程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三、四册,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李敬一:《节目主持概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3

关键词:央视春晚;主持语体;仪式感;神圣感

央视春晚作为国内大型电视综艺节目的集大成者和庆典式晚会的最高形式,以舍我其谁的地位进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艺术化呈现于电视媒介并且广泛而有效地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说,央视春晚极大丰富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仪式,成为中国老百姓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桌精神大餐和一场盛大的电视媒介仪式。

那么,其“仪式感”缘何而来,与其主持人所使用的主持语体有何内在联系?对此,电视媒体评论家与传播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做过分析和讨论。本文将从“神圣感”视角出发,探析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某些特征及其对营造晚会仪式感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探求央视春晚仪式感的成因与内涵。

一、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源于仪式的特定时间

法国著名人类学者涂尔干指出:

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当人们感到他们团结起来,他们就会集合在一起,并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道德统一体,这种团结部分是因为血缘纽带,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利益和传统的共同体。[1]

的确,人们举行仪式,是为了将过去的信仰和信念传承下来,使群体的正常面貌维持一种特定的恒久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有为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传统及其仪式。尽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正以不可逆转、不可阻挡之势加速发展,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仍然希冀并努力在民族共同体及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找到并释放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与内在韧性,力求彰显或力图重构其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在这种背景下,附载于特定民族文化的“仪式”遂得以复兴和传播。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作“仪式重构”。

这种“仪式重构”的现象在当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仪式”在中国三千年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①,更是因为“仪式”所蕴含的神圣感及其对参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意识的陶冶洗礼作用,较之枯燥直白的意识形态说教,来得更加生动而富于情感,能直击人心。

仪式所蕴含的“神圣感”是由特定的时间、地点、符号(包括言语、文字、图画、动作、行为等)等元素共同建构起来的。任何仪式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当中,有着特定的文化符号,惟其如此,仪式才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区分开,其神圣性才得以显现。析言之,仪式总是举行在特定的时间,离开了这一特定时间,仪式将不成其为仪式。自古以来,经过日常生活的长期积淀,人们对于时间逐渐有了“日常”与“特殊”的划分。所谓日常时间,是从物理学概念上强调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呈线形不断流逝的。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时间的体认又总是带有主观色彩,从而时间也产生了“此时”与“彼时”的区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非均质的线形流动,它总是存在着某些与其他时段不同的片段,而节日(尤其是重大节日)就是这些片段。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总是要暂时停下劳作,通过各类娱乐活动来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节日里,人们尽情宣泄,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与烦恼。对于人们来说,节日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和激动的,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心理时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自司马迁创造《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之后,过农历年的习俗传统就一直流传下来。由于它是一年复始,因此又叫元旦、元日、元辰、新年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后改公元纪年,将阳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过年”就是特指农历年的除夕和初一,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如今,春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除夕位于中间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了整个节庆活动的高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在社会的不发达阶段,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春节于是从一个单纯的民间节令转变成一种祭祀的庆典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生活的幸福。统治者也开始利用这个时间来凝聚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先秦时代,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民间的信仰系统都各自为政,整个社会并未形成一个整体的信仰体系。随着汉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修订官方历书,整合了各地的民间信仰,节日时间以及庆祝方式都逐渐被规范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介入到了民俗生活,权力话语逐渐替换了民俗话语。这更进一步加强了春节的神圣意味,把它与“日常时间”区分开来。于是,春节逐渐成为人们心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符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众多的年俗习惯,吃饺子、放鞭炮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年吃饺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过年对于“吃”的需要了;而为安全起见以及环保需要,从1993年开始,各大城市先后禁止随意燃放烟花爆竹。社会的进步使得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各种节庆符号也逐渐失去了昔日地位。进入大众传媒时代,节庆活动更是被各种主题晚会所取代,央视春晚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自1983年以来,央视春晚总是在除夕当晚八点准时开播,三十多年的延续使之成为中华儿女共同期待的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直到央视春晚主持人齐声宣布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的那一刻,中国百姓的春节仿佛才真正来临。央视春晚所构建的虚拟共同时空,营造出全球华人大团圆的热烈氛围,强化了在这一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神圣性”。

199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赵忠祥和倪萍在除夕零点钟声敲响前的一段题为“北京时间”的配乐诗朗诵,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赵: 此刻,我们的心跳已经接近了除夕零点,耳边是踏雪而来的牛年急骤的奔腾!

倪: 此刻,北京时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的律动,十二亿中国人脉搏和北京时间山鸣谷应!

赵: 此刻,改革开放的中国正迎接八面来风,北京时间秒针一动,就是大河上下,鼓角连营!

倪: 啊! 中国,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中国!左手一条高速路,右手一座航天城!

赵: 喝令长江改道,走东海,召唤大漠天涯刮绿风!

倪: 今夜,让我们趁除夕夜色,向零点集结。踩着本世纪的残雪倒计时冲刺,向着繁荣。此刻,南中国海的涛声,是如此的清静又如此的多情。

赵:1997,香港归航的汽笛将正点鸣响,中国,将用北京时间的六个月去跨越一百年的时空!

倪: 你听,你听,北京时间的滴答声里,寒雪下面,青草伸展着小手,溪流欢跳着歌唱!

赵: 你看,你看,料峭的春风里飞来了一只红蜻蜓!

倪: 啊! 让我们以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这北京时间新春的零点,让我们以北京时间的速度和名义向世界宣布: 中国将提前向未来时间发出邀请,发出邀请!

赵、倪、众人: 发出邀请!

在主持人赵忠祥和倪萍那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话音中,春晚的神圣意义得以彰显。“北京时间”在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符号,这是春晚突出表达的主要仪式意义,正是这样的时空一体,才使人们聚集在这场仪式中。“12亿中国人的脉搏和北京时间山鸣谷应”,这一象征性隐喻将全国观众乃至全球华人观众都引入了仪式所带来崇高感和自豪感之中。同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央视网的全球直播,春晚这种新的民俗仪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华民族大团圆、全球华人同欢同庆的影像共同体。从基于共同信仰的角度来说,央视春晚满足了人们融入集体的心理需要,巩固了集体情感,使集体的统一性得到维护,使社会中心价值得到突出。

二、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生发于仪式的“集体体验”

仪式过程中,参与仪式并融入仪式氛围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神圣之物的信仰和由这种信仰所激发出来的崇高感与自豪感。我们称之为仪式的“集体体验”。而这种共同的崇高感与自豪感之所以能够上升为“神圣感”,全部依赖于仪式中具有神圣意味的集体体验活动。

人类社会的仪式经历了从宗教仪式到生命仪式再到世俗仪式的过程,宗教仪式是对神灵的祭祀,生命仪式强调审美境界,而世俗仪式往往是宣泄某种情感的娱乐活动。而以电视仪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时代的媒介仪式,兼具上述三种仪式的功能:其宗教仪式功能指向的不再是宗教,而是国家;其生命仪式功能所强调的审美境界不再诉诸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政治信条,而是提炼出抽象化、统一化的意识形态,让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人们紧紧凝聚在“中华民族”这一高度统一的抽象化符号之下,而暂时忘却自身的差异;其世俗仪式功能则在表达世俗情感(如团圆、和睦、健康、平安、富足)的底色之上,更强烈地渲染着对国家的希冀与祝福,更着意地强调“国家的在场”。央视春晚正是其中典范。

在央视春晚中,国家形象的直接呈现可大致分为两种方式。②一种是通过讴歌太平盛世的大型群体歌舞节目(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③和赞美国家和民族的主旋律歌曲来体现国家的在场,使整台晚会具有强化共同记忆、增进民族团结、激发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仪式功能。第二种呈现方式就是通过主持人的语言营造仪式环境、强化仪式气氛,引导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参与仪式活动④。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场集体庆典仪式中,主持人的声音往往是高亢明朗、饱含深情的,营造的气氛是热烈、喜庆、欢快的,能够迅速地调动起观众的激情,将他们引入现场氛围。历年春晚主持人的开场词就起到了这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2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毕福剑:诶,亲爱的朋友们,大家——

毕福剑、朱军、董卿、李咏:过年好!

朱:这里是中国中央电视台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感谢全国各族人民、感谢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跟我们一起喜迎壬辰龙年。

董:这里是高朋满座的团圆大联欢,感谢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又一次准时守候,感谢各位现场的来宾携家人与我们团聚一堂,共度除夕。

李:这里是全新打造的春晚舞台,在这里要感谢所有的观众朋友们,在过去的整整三十年里,和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相携相守,相亲相知。

毕:在这迎春纳福的喜庆之夜,感谢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伟大文明,让我们喜庆团圆的中国年,恩泽万代,福佑东方。

朱:诶,这正是:看今朝,九州春色启龙年,

董:八方欢歌庆团圆,

李:新人新岁心意满,

毕:拜亲拜友拜大年!

2013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毕福剑:诶,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过年好!

朱军:这里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我们台上所有的主持人给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的中华儿女——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拜年啦!

董卿:今天是个团圆的日子,关东塞北川西江南,无论您在何处,我们都怀着最大的热诚,邀您一起共迎新春!

李咏: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国兴盛家事,家有喜事,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您收获了什么,今夜我们都会邀您一起举杯欢庆,同贺新禧!

李思思:今天是个迎新的日子,弃旧图新,万象更新,无论您是几零后啊,今夜我们都邀您一起欢歌热舞,尽展新意!

撒贝宁:今天是一个祈福的日子,连年有余,四季平安,无论您对新年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都邀您一起抖擞精神,共谱新篇!

毕福剑:今天是个好日子,新春新意新禧新篇,汇在一起就是新春中国。我们将给大家送上一顿很丰盛的新的年夜饭!

朱军:说得好!今夜尝不尽的是五湖四海的中国味儿,今夜美不够的是欢乐祥和的——

撒贝宁、李咏、董卿、朱军、毕福剑、李思思:中国年!

2015年春晚主持人开场词:

朱军:亲爱的朋友们

董卿、康辉、李思思等合:过年好!

朱军:这里是201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感谢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又一次与我们相约春晚、喜迎新春。

董卿:舞台上四世同堂合家欢,荧屏外一年一度又团圆。节日的欢歌唱出的是我们浓浓的满满的祝愿,愿人勤春早百业旺,国泰家和万事兴。

康辉:春节不变的传统铸就春晚坚守的情怀,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今晚我们将是过去一年来文艺百花园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繁花似锦的创作胜景,今晚让我们听神州大地共奏春节序曲,今晚让我们看五湖四海同唱难忘今宵。

李思思:我们用熟悉的旋律辞旧,用欢乐的创造迎新。从此刻开始呢我们将要开启的是30年来第一次与全球观众的全程互动。当然,从此刻开始我们也邀请您参与其中,参与我们的互动,我们一起开创春晚的历史,创造过大年。

从上引央视春晚主持人串词中相同、相近或相通的词汇、语句的重复使用(如团圆、欢乐、祥和、兴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各族人民等等),主持人话语中所饱含的在特定时空(除夕之夜、央视1号演播大厅)所特有的情感(兴奋、激动、幸福、对未来美好的期望等等),主持人抒情语体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镶金嵌玉般的文字修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对春晚仪式的“集体体验”的引导和促成。

三、央视春晚主持人语体的“神圣感”强化于仪式中的特定环境

伽达默尔在描述格列高利时代的赞美歌时所说:

人们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音乐会来欣赏。在此某些别的东西占据了优先地位,作为音乐的欣赏者,一个人会懂得,在这里与之有关的是某种另外的团体形式,这个团体这时由于听一曲耶稣受难曲的演奏而齐聚在巨大的教堂穹窟之下。[2]

电视媒介仪式发生在电视台演播室中,然后被电视网络送入千家万户,如果要让电视观众如身临其境,体验到现场参与的感觉,就离不开主持人的动员和引导。因此,在电视媒介仪式中,主持人的语言应遵循亲切而自然、真诚而谦和、通俗而不低俗的原则,组织富有人情味的、情感性的传播交流,以真情为先导,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平等的、心灵的沟通,营造现场参与感,激发情感认同。如2005年春晚主持人台本中原有这样一段串词:

每逢过年,我们就会想起团圆。此时此刻,有多少儿女正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又有多少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归来的游子,绽开了笑颜。此时此刻,也还有些人因为各种工作的原因回不了家,现在我们就送他们一首歌,送给那些身在外、心已经回了家的人。

这段串词言语工整,主题明确,应该说文学性、功能性、情感性兼备。但在主持人周涛看来,这段串词的对象感不强,过于泛泛,受众不易产生情感共鸣,于是,在直播时周涛做了这样的修改:

今天是大年三十,今晚的关键词是“回家”。在今晚,不管离家多远的孩子都会千方百计地赶回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亲亲热热地吃团圆饭。但是,就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所以总有一些人,他们必须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尽管他们人不能回家,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早已踏上了回家路。

(接满文军演唱《回家的人》)[3]

这段串词经过修改,将对比形成的环境反差(一边是“孩子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亲亲热热地吃团圆饭”的幸福场景,一边是“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的劳动场景)以及在反差中更显鲜明的共同情感(“千方百计赶回家”和“他们的心早已踏上了回家路”,均以“回家”为关键词)深情表达出来,体现了主持人所营造的“环境”对神圣感的促进作用。

从上述论证来看,可以说,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充分体现了央视春晚作为一场“盛大的电视媒介仪式”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从信仰层面上定义了人们所在的时空(当代中国、腾飞中国)和在这一时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家国情怀共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它从社会层面上委婉地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确认了人们应该坚守的国家观念和国家信仰。由此带来的归属感、群体感、身份感和自豪感也不断再生,从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央视春晚主持语体的神圣感,对央视春晚”仪式感”的形成和彰显具有直接而关键的影响。

注释:

①从“周公制礼”对商代以前的原始仪式加以整合、修复与调整,到孔子开创儒家学说,将“礼”用于政治教化,将“乐”用于道德美化,此后无论儒家、道家,还是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都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着“仪式”的核心价值导向,即人们需要通过“仪式”来调动激发起一种来自本真和传统的情感诉求,去调节改善现实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从而使人性向和谐美善的方向发展,提升人的情感境界和道德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仪式”表现出如下功能:首先,“仪式”必有其所依托、传递和弘扬的价值理念,即中国“礼乐”文化中的“仁”、“和”、“敬”、“善”等。其次,“仪式”被人为制定出一整套程序规范,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特定氛围,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达。再次,“仪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它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基于共同情感的交往关系,从而促进了人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意识共鸣,形成了普遍共通的审美意识,对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仪式”,不论其起源与出处,都不约而同地体现着“仁爱”、“和谐”、“美善”、“敬畏”等价值内涵,其中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伦理”(亦即秩序)的本体性地位。

②国家形象在大型电视庆典晚会中也有间接呈现,即通过看似不在场的在场来影响和建构公共意识形态。比如晚会的节目审核,是一种议程设置的变体。到底什么样的节目才能登上春晚的舞台,就如同对新闻需要进行选择,进行议程设置一样,春晚节目的甄选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在晚会策划之初,议程设置者们就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当年关注点、荣誉点进行主题和节目的策划,甄选节目的标准也在此基础之上确定。

③自冯小刚及其团队执导的马年春晚以来,歌舞类节目的演员数量大幅减少,使往届春晚常见的“百人群舞”化繁为简,更强调内涵和情感表达。即使如此,央视春晚舞台上大型群体表演的歌舞、武术等节目仍然占有相当地位。

④数据显示,2015羊年央视春晚在除夕当晚的电视直播收视率为28.37%,创历年新低,收视率第一次跌破30%,观众规模也是第一次跌破7亿,但仍是年度关注度最高、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节目,电视观众规模为6.9亿人,可见央视春晚传播面之广。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7.

[2](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1:85

央视主持人大赛观看有感 篇4

匠心筑灯魂。是酷暑和严寒下的掌灯人用他们的奉献和汗水诠释了奋斗的意义,让华灯见证了光阴流转、时代变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几十年来改变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日新月异,而不变的是一代代华灯班的坚守和初心。让长安街上的每一盏华灯都明亮如新,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听起来却振奋人心。

主持人何炅通过视频分享自己25年的主持心境并称“机会的大门已经开启,这里有梦想和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大家把握机会。

主持人鲁豫表达了自己对主持不止不休的热忱之心,激励大家“找寻自我,为梦发声”。

北京卫视当家主持人栗坤发文寄语参赛选手,“前方有光,是梦想的方向,希望每一个热爱主持的你都能拥有那束光。”

著名主持人华少、林海、春妮、伊一、百克力、强子、程雷等多位业内知名主持人也发声力荐。

主持界“半壁江山”集体发声让《主持人大赛》成为了新媒体的热,微博覆盖用户超3亿人次 ,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超1000万,微信指数最高达60余万,超过多数同期热播节目。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5

2019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选1

“她的声音、节奏、气场简直无可挑剔”,首场新闻类排名第一的选手邹韵凭借沉稳大气的表现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可。作为拥有将近四年驻外报道经验的CGTN出镜记者,邹韵极具国际化视野。在比赛现场,她将自己置身于国际语境中,从中国话、中国茶等细节看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形象,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中国之声”。气质从容,优雅知性,邹韵用自己温柔又充满力量的讲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她的发言不仅感染了现场评委,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不少网友从邹韵身上学会“厚积薄发,实力才是一切”的道理,还有人激动表白:“好喜欢邹韵,节奏是掌握在她手中的,好羡慕,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果欣禹携手以其为原型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小果果”同台亮相,配合默契,带观众开启一场“时光博物馆”探馆之旅。这也引发现场关于真人主播和虚拟主播关系的讨论。

面对询问,果欣禹说:“‘小果果’虽然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但是还缺少语音和情感的交流,未来我们俩的方向应该朝着合作走,我觉得它永远不会代替真人主播。”网友在看过“大小果果”的表现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还是真人更好些,机器虽然更智能,但是总感觉少些情感。”

除此之外,新闻类选手中,既有立志为新闻事业坚守一生的姚轶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人生故事的王宇彤;也有从体育解说化身“非典型新闻类主持人 ”的赵思衡,传承华灯班掌灯人奋斗精神的张安琪。这些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类选手让观众看到新一代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展示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新风貌,满足了网友的期待:“我觉得时代不一样了,在融媒体时代,要看主持人怎么呈现内容、表达思想,主持人大赛真的是大脑耳朵眼睛的三重享受!”

2019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选2

来自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李莎旻子,在三分钟的自我展示环节里,以饱满的情绪讲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杨宇的故事,让观众感触颇深:“也许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但很少有人关注导演的曾经,但我真的觉得她说进了我的心里。”面对以“家乡的味道”为题材的90秒即兴考核,李莎旻子从家乡美食中延伸出思乡情,网友觉得她在讲述中谈到的“味道先行”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国外留学往往想回家的时候,我都是说我想吃家里的什么什么菜了,就是这样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家乡的味道。”

被称为理工科学霸的龚凡是首场比赛中少有的非科班出身的选手,在“三分钟自我展示”中,她用自己设计的程序为撒贝宁“作诗”,带动了现场的气氛。非典型的文艺主持形式证明了当“科技”遇上“主持”,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她的表现也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龚凡这位姐太大气了。选题是亮点,有梗有气氛,非科班出身的她在舞台上太独特了!”

此外,一出场就收获现场观众热烈掌声,与撒贝宁站在一起堪称代表“颜值与实力”的尹颂,用取名特点呈现社会变迁的付琰,巧解汉字“火”深刻的孙鹏飞,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迟茜,这些文艺类选手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用热情与活力点燃现场,引发网友点赞,“都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神仙选手,个个谈吐不凡,思维有深度有广度,诗词歌赋张口就来,引用典故数不胜数,让我欣赏不已。”

2019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选3

除了选手们的出彩表现获得观众的肯定外,超强大的评委阵容也得到网友的隔空告白,“优质选手+专业评委,这么强大的搭配就是一场听觉盛宴”“看得十分过瘾,央视出品,必属精品”“这是一档规格最高最好看的节目,并且还显示着强大的专业性”。著名主持人康辉和董卿作为点评嘉宾,在节目中的专业点评十分精彩。康辉本次走下“主播台”,一改播报新闻时的严肃,不仅以精准到位的点评为选手“指点迷津”,也常常“金句”频出,与小撒“斗智斗勇”,展示出接地气的一面。两大“名嘴”同台令网友激动不已,“撒贝宁居然也有接不上话的时候”“终于看到康辉和撒贝宁两大段子手同框了”。

董卿引经据典式的点评透露出真挚细腻的情感,洋溢着睿智的思想光芒。网友纷纷被她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魅力吸引,“董卿的点评真的很到位,我当时也是那么想的,但是她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真有一种腹有诗书的感觉”“董卿是什么人间仙女?也太温柔了吧!每个点评都一针见血就算了,还没有一点评委的架子”。

不得不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用一场有交锋、有深度、有情感的专业赛事,为新生代主持人提供勇敢发声的舞台,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青春之声。

2019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选4

从入围选手的组成上来看,基本上都是各个地方台的优秀后备,更是有蒋凡,李莎旻子这样的知名主持人,只不过除了这些亮眼的新星之外,央视的一哥一姐也是通过这个节目正式的确定了下来。

从这张导师大合照上不难看出,真正站在C位的男主持人是康辉,而站在C位的女主持人却依旧是董卿,撒贝宁在这次的大赛中也是被委以重任,担任了现场主持人的角色。

从节目的表现来看,撒贝宁无愧现如今最好的央视主持人之一,控场,节奏,节目效果都是一流,只不过碍于资历和年龄的问题,论资排辈他还要继续等待一段时间,但是专业水准绝对是没得挑。

当然最重要的环节就落在导师点评上了,康辉也是继朱军之后,终于成为了央视当之无愧的一哥。其实朱军的实力毋庸置疑,而且正值一个男人事业最成熟的阶段,如果不是因为私事的影响,这个一哥的位置,肯定还是朱军的。只不过康辉的表现水准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论是点评还是对选手的看法都非常到底,基本功极其的扎实,要求也是很严格。而至于一姐方面,依旧是董卿挑大梁,虽热有人说董卿现在负面新闻缠身,应该主动让出一姐的位置了,但从实际情况上,董卿依旧是一姐,而且和康辉的这张点评照片的特写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可想而知,这么多年下来不仅没有被新人取代,相反却“老而弥坚”这背后是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和努力!而现如今央视的一哥一姐虽然没有具体的头衔落在康辉和董卿的身上,但是在观众心目中他们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了。

所以说培养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比培养一个演员和明星要难得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需要资历与人脉,希望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能像前几期那样成功,为国内的文艺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持人出来。

2019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选5

不论是新闻播音还是文艺节目,最后面向的群体都是广大民众。民众说他好,他就好。大众不喜欢这个主持人,那他就不好。在这广大民众之中,真正的专业人士能占有几成?

迟茜的整个表现过程惊艳了屏幕前的我们,我们因为她的落选而抱怨,有人说我们是外行,根本不懂。好,那当时坐在台下的参赛选手也为迟茜的表现拍手叫好,难道他们也是外行?也不懂专业知识?而且有一说一,董卿老师最后的点评属实牵强,尤其那句“没什么毛病未必是最高评价”这就像班主任给你布置了作业,让你回家做,你做完交给他。他批改之后告诉你,你虽然全对了,但是全对也不太好,这就是问题。

个人很喜欢董卿老师,但是董卿老师对于迟茜的这段评价,个人认为确实有点牵强,逻辑混乱。但我想了一下,可能因为节目录制时间较长,迟茜最后一个出场,董卿老师在迟茜整个表现的过程中没能完全集中精力去聆听她的演讲和思考她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最后点评时,出现了思路混乱,语言也没有组织好的情况。导致整个专业评审给的分数也很低。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6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篇一

刘颢明的整体表现有点浮于表面了,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都有点平,数字对比有不少,宏观上没问题,但微观有问题,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

现场即兴考核也没有细致开掘题材本身的特质,就像董卿老师点评所说,如果把“53根手指”这个事深入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它代表的意义是在速度上秒杀人类。

可惜啊,就像挖井一样,井水就在1厘米下的地底欢唱,但挖井人在接通井水的1厘米前放弃了深入。就欠这一点点深入,就会变得马上不一样了。

而且有点紧张,把“人为的破坏”说成“人文的破坏”了。最后一个上场,前面选手的每一点优秀的表现,对她都是一重压力。

以上是我对这场比赛的思考和学习的结果。有些表述可能技术细节过多,严肃有余,趣味不足。本来也就让大家看着玩,但如果看的不够轻松愉快,还请勿怪。

这一场总体来讲,不像前两场那么精彩夺目,没有让我觉得特别闪光的选手。期望下一场吧。

本文对事不对人,不保证正确,只足够认真。

下周六晚上20:00,主持人大赛第5场,准时见。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篇二

小米的3分钟自我展示,最大的亮点是真情。因为她就是她所讲的新闻事件中的一员。她和杨光其实很类似,讲自己的故事,真情流露;缺点也一样,主持模式不可复制。

不仅别人不能复制,自己也不能复制。

比如下一期节目中,她还会是新闻事件中的一员吗?

90秒即兴考核的倒计时的设计,挺巧妙,挺热闹,但整体内容并没有触动我。

我其实挺期待看到他的更多的“我”。那就要期待下一级的比赛了。

姚菲菲其实很敏锐。

从她的从记者到主持人的经历来看,可以看到也是记者型的主持人。她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思路理性而清晰,语言也得当。

而且,故事选得特别好。今天所有故事里,这个故事是最打动我的。董卿老师讲“特别有戏剧性”。

但也正因为戏剧性的故事,对语言表达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起看看董卿老师的点评:“首先要标准,然后,重音、强化、语调、停顿……其中许多细节,可能可以再有一点点的琢磨的地方”。

我来举个例子:

“很多人是在等待当中死去”这一句话,其实是非常出彩的,但表达的有点平静了。

第一,“很多人”加重,后面停一下,然后“等待”也做加重表达,但无需停顿;第二,语气上要沉痛一些。这样表达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说这句话之前,她有一个停顿,是很好的,为语气转折做了准备,但可惜的是,后面这句话的语气并没有转过来。

她一共讲了两个故事,故事都挺好,语言组织得也很好。但成绩不够理想,让我惋惜。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篇三

北大才女王帆,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很有文化味道,不同凡响。

如果说刘仲萌是记者型主持人,她就有点像学者型主持人了。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类型,显然很适合文化类节目。我们也希望主持人普通加强文化修养,王帆就是榜样。

但她的主持,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整体看还是有些平淡,文化的高度有了,但接地气的现实内容少了一些,缺乏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亮点。这是她的遗憾之处。

杨光是迄今为止,这个赛场上,我觉得最成熟,稳健的男主持人。

他的两个环节,都完成的很好。职业技能娴熟,语言表达也很好。选手们在后台说:“听有阅历的人讲故事”,确实是很好。

我挺喜欢他,觉得挺完美的,没有问题;但又隐约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康辉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解决了我的困惑,他说,“每一段话,可能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其实是说,这样的故事听得有点多,如果增加一些创新会有更好的亮点。

另外我还觉得,他一上来就讲自己的故事,整个自我展示也一直围绕着自己的故事来铺展开。

真实的故事容易打动人,但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讲,范围小,有点局限。虽然后面点带面、以小见大地展开来,说到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但后面的比例有点太小了。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他确实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自己的故事,能讲几期?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篇四

刘仲萌,形象还真有点萌,年轻帅气,富有激情。但他却记者为主题,年轻的记者看世界。和别的主持人有点不一样。而且我喜欢他的激情。

因为他把记者的身份强化得很好。他自称“早间新闻的主播”,也确实是主播,我在第一期点评中谈到了这个词的准确定义,他展现的是记者型的主持人,自己也说:“况且我认为新闻主播,不就是演播室的记者吗?”,他在早间新闻的演播室里播报或“说”新闻,确实是“主播”。

他的自我展示也有些特别。三个我中,记者的我展示充分,显得比较独特。三分钟虽短,但他传达的信息量很大,让人听着过瘾。

比起其它选手,他的字音的小毛病还是不少的,比如JQX,比如个别韵母发宽了,比如偶尔吃字……但他说话的状态很好,感觉就是一个记者在和我们交流他的见闻和想法,让人听着舒服。

我觉得,记者型主持人,是新闻主持人的一个大方向。这其实对职业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四期观后感篇五

其实,很多主持人,语态上有些问题。新闻节目、文艺节目,都有属于自己节目类型的典型语态。如果一个主持人的主持,让人感觉到是在“演讲”,那是不成功的。

另外,录音棚、演播室还有带观众席的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虽然都是播音主持的典型现场,但语态也是不一样的。灵活地切换语态,是一个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素养所在。

比如,吴姗姗本场的语态,声音是放出去的,是一种距离远的,空间大的场合。这种场合其实是综艺节目的语态,最佳结合方式是与观众现场互动。

董卿老师是综艺节目的行家。所以她的点评,第一句就在问吴姗姗是不是有综艺节目的主持经历。实在是太牛了!一剑封喉啊!

她的节目叫《全体游客请注意》,看起来是有互动感的。不过可惜的是,他的整个自我展示,并没有互动设计,内容上,也并非综艺节目,而依然是在讲故事。所以,整体听起来像是在演讲,而不是电视主持人在与观众面对面交流。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7

不过,这精彩绝伦的大赛,我们到底看什么呢?

看点一:选手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新闻和文艺,是央视的两个支柱频道,本届选手依旧是分这两大类。从从业经验来看,有不少10年以上的老手,也是各台的台柱子纷纷来参赛,像刘妙然、田靖文、白影,她们有经验,表现起来稳如泰山又不乏激情;还有些本身就是央广的记者或其他栏目主持人,像邹韵、姚轶滨、赵思衡,他们受央视的熏陶,能力自然高人一筹。

还有学播音主持的专业学生,像张舒越、俞熙雯,她们略显稚嫩却因青春活力四射;也有像朱迅一样学经济、考新闻,最后却做了综艺节目主持的跨届大王龚凡,没有包袱,表现起来反而开挂一般。总之,各类人才在央视搭建的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主持功力,十八般武艺,流光溢彩,酣畅淋漓。

看点二:评委亮点频现 精彩纷呈

主评是文艺类的董卿和新闻类的康辉。其他评委是央视各大精品栏目主持人及部门领导、制作人和专业学术老师。董卿和康辉的专业功底自不必说,点评起来开口就是教科书级。他们对小撒或其他主持人的额外点评也是幽默风趣,被网友戏称为“神仙打架”。

朱迅对选手的点评也总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敬一丹则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还有逼疯手语老师的段子手朱广权,标志性的顺口溜总是令人印象深刻。总之,这些高水平的点评可谓是术业有专攻,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看点三:小撒自由转换 左右逢源

作为主持人大赛的主持人,撒贝宁无可替代。小撒本身就是通过主持人大赛进入央视的,经过二十年的打磨,现在的小撒已经能在新闻、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之间自由转换,现在还在主持人、出题人、评委之间自由转换,而且自信形象、气质与董卿非常相似并代董卿出题、点评。

面对选手、评委甚至是观众对自己身高、颜值的调侃,也总是能太极推手化影无形,宛若关汉卿笔下那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主持新闻、文艺相容的主持人大赛,需要智慧与愚钝相兼,庄重与灵透并存,当今主持人,非小撒莫属!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8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副总监表示表示:比赛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主持人从播报,到走到基层去,尤其在这种融媒体时代的主持人当中,他们要具备记者、编辑和播报的能力。

下面来看看果欣禹的精彩演讲。

赛前的独白中,果欣禹说“我这次采访的是一群男孩子们,但是他们却比我们有着更强的乐观和活泼”。

到了正式的舞台,果欣禹播放了自己的视频,并进行演讲,大致内容如下:

果欣禹采访了东京残奥会资格决赛的盲人足球队,他们获得了冠军,这是足球队建队以来以来第六次在亚洲获得冠军,看不见的踢球者让中国在世界中被看见,果欣禹自问自答,先问“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他们该怎么进攻和防守呢”?视频中果欣禹在足球场戴了黑色眼罩,模拟实战,别说跑,她连步子都不会迈了,而客服黑暗的恐惧是球员们的第一个困难。

果欣禹说“每一项技术,都要教练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才得以成功,在训练过程中,受伤也是在所难免,有眼角受伤的,指甲折掉的,骨头踢伤的等等,但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前行”,教练也表示他们是值得骄傲的,队员的阳光和自信我很开心。

果欣禹最后结尾时说“有些人看不见世界,却可以让世界看到他们,告白他们的时候,我们相约再见,是的,一定会再见,无论是明年的东京残奥会,还是在人生与命运命运的角斗场上”。

到了点评环节:

康辉老师说“您好,其实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他们面对的前方,也有很多不可测的地方,我觉得你在这五分钟给我们带来的很强烈的直观感受,也非常感谢你选了这样一个题,让我们走进了这样一个人群,当你戴眼罩的时候,我想让你进一步描述一下那时候的感觉”。

董卿老师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果欣禹你是球迷吗?”果欣禹笑着回答“有看,但不是太懂这个”,董卿回“所以你在描述的过程中,太关注了盲人这一信息,如果能在盲人和足球运动员的足球的专业性上,都能过有所展现,那就更全面了”。

到了评分环节:

17位专业评审给出了95.267分,400位大众评审团给出的分数是96.037分,最终郭欣禹的分数是95.575分。

以上就是果欣禹的第三阶段比赛经过。

最后说一下个人的观后感: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9

目前新闻赛道剩下的九强选手分别是:冯硕、田靖华、白影、刘妙然、刘仲萌、果欣禹、邹韵、王嘉宁以及姚轶滨。

其实综合这些选手在前两轮的表现,晋级名单已经大致出炉,不过考虑到第三赛段规则的特殊性,不到节目真正播出,谁也不能够保证最终完成晋级的选手是谁。

相较于一、二赛段选手只在室内完成考题的比赛,第三赛段充满发挥选手的“脚力”,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只要选手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有足够的看法与观点,奔赴任何地方完成采访任务都可以。

说到采访,就不得不提新闻赛道一位拥有着特别身份的选手,那就是央视国际记者邹韵。

在参加主持人大赛之前,邹韵是央视的对外国际记者,将国外新闻传递给国内也好、将国内新闻分享给国外也好,邹韵始终奋战在新闻发生地的一线,尤其是当初美国遭遇洪水的时候,邹韵更是去往灾害现场,向国内传递一线新闻。

如此来看,“脚力”对邹韵完全不是考验。当然想要在第三赛段赢得晋级机会,单凭去的地方特殊远远不够,选手还需要就“采访”这一件事下下功夫,而对整个表演的立意同样重要。选手能够从采访中得到什么,观众能够从选手的分享中得到什么,都是影响选手得分的关键。

综合邹韵前两轮的表现来看,国际记者的身份让她的新闻视角更加高瞻远瞩,主持也能够说进观众的内心,所以只要第三轮比赛不出现严重失误,邹韵完成晋级轻而易举。

同样有过记者经历的选手还有田靖华,记者的经历对他在第三赛段的比赛同样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不过第三赛段不仅仅考验“脚力”这一项,“眼力”“笔力”同样重要,对于想要晋级的选手来说,这些能力的展现缺一不可,所以第三轮对田靖华将是一次考验。

邹韵、田靖华的记者身份确实能够帮助他们在比赛中占得一定的先机,但目前仍留在舞台上的选手能够从海选一路走到半决赛,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所以主持人大赛新闻赛道的半决赛仍然充满未知性。

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有感 篇10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

停赛两年的央视2019年主持人大赛2019、10、26晚在央视一台开赛,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大赛共有60名选手,大都是从事多年各省主持的顶尖人才,有的还是春晚分会场的主持人,分成5个组,每组12人参赛,6人文艺类,6人新闻类,每次每类淘汰3人,留下3人晋级,这样第一轮下来还剩30位选手,继续下次鏖战。

评委有康辉和董卿以及央视各栏目负责人和朱迅等著名主持人。并有虚拟400人评委。由公证员全程跟踪。

每个参赛人员,先要有3分钟的栏目比赛,还有90分钟即兴发挥,这样的比赛看似很随意,但要求很高,能够检验出真实水平。

昨晚,第一场12名才赛选手上场亮相,个个有颜值,有气质,用老百姓的话说“个个溜光水滑,招人喜欢”,像不像做比成样,都很像主持人。

我们每每看每一个电视 栏目感到主持人作用及其重要,他们具有控制场上气氛,引导观众情绪,倾听嘉宾和观众的话语,同时掌握节目的中心以及控制时间!看一档节目,首先是对每一个主持人的考察,也就是说,主持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这档节目的收视率。

对于央视主持人更是重中之重,他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台标”;是电视节目质量的“把关人”;是节目的灵魂;是社会舆论的倡导者;是电视节目联系受众的桥梁……

这次央视主持人大赛和以往每次大赛一样也是选拔人才,回眸现在优秀的央视主持人,康辉、董卿、撒贝宁、王宁、陆建、张雷、李师师等等都是从主持人大赛走出的,走进人们视野的。相信这次央视主持人大赛会有更加优秀的选手走上央视电台各个栏目,走进人们的视野。

观看央视主持人大赛,每位选手的选题和即兴发言值得我们学习,有很多新知识,尤其是评委画龙点睛的点评受益匪浅。

每届大赛我都细心的看,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二

邹韵姚轶滨无可争辩的好。姚轶滨的履历我查了一下,本科其实是学播音主持的,研究生去了英国念国际新闻,回国在中国之声也是先做编辑,然后才做的主持人。或许就是因为中间这段跟播音没什么关系的经历让他的播音技巧有所下降,出现了董卿说的重读的问题。

那个体育主播,有人说应该去文艺类,但他的所有内容确实都是新闻节目的可能形式。这就涉及到“新闻类”的涵义。一般人看到“新闻类”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严肃新闻,或者是学院派的journalism。但央视显然是把一切news的东西都算进来了。新闻有一些活泼的表达很好,就像他的第一部分那样,不用都很严肃。我非常喜欢他第二段开头的表现,他非常迅速地从材料中抓取到并介绍了几个关键信息点,这体现了他观察的视角,也为他后面的论述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介绍事实是新闻评论很重要的部分。

和许多人观点不同,我认为李莎旻子的表现非常出色。她的语流非常自然,就像正常说话一样(董卿说的节奏几乎完美),没有所谓的播音腔,没有那种标准而端庄的微笑,而且就像董卿说的,对象感特别强。无论是声音还是形象上,都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完全配得上第二名。一些人说她长得不好/穿的不好/妆容夸张,那只是不符合你的审美,我(相信还有许多经常看地方卫视节目的人)就觉得新鲜、个性、美。文艺节目是很多样的,主持人不需要符合所有人的审美,只要符合目标受众的就好。她唯一的缺点,也就是一些观众反映的“小动作太多”(其实是手势太多)“像演讲”,我认为是自己的位置没有摆对。急迫得想表达并让听众接受才会有那么多手势、“像演讲”。而主持人作为节目流程的协调者和推动者,是不应该有这样的压力的。场子是你的,应该更从容一些。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三

上周六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着实让观众见识了一场“神仙打架”。无论选手、评委还是点评嘉宾,都代表了当今中国主持界的最高水准。赛况紧张激烈也伴有轻松一刻,康辉和撒贝宁互相调侃逗趣,康辉纠正撒贝宁口中的大众流行语“怼”,其实应该读四声“对”音,还提醒他按央视规定,读错一个字要被罚200块。

还是熟悉的央视味道。比起各类娱乐选秀,央视大赛向来干净利索,不玩满屏的花字,没完没了的重复闪回。整场大赛95分钟开门见山,连选手背景介绍都省了;3分钟自我展示和90秒即兴考核,高手过招是纤毫之争,选手每一秒都在展现台风、反应、言语组织能力和现场感染力;结束时晋级的六位站一排来个集体大合影。全程不煽情、不渲染,没一句废话。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四

我觉得我作为一名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观众,最初的感觉和大众评分比较一致吧。

我也觉得李莎旻子自我展示阶段有点过于表演化了,但即兴表演阶段还是很好的;龚凡相比其他专业主持出身的选手确实存在吐词方面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作为非典型文艺类主持的她具备的其它优点;另外说到大家觉得可惜的迟茜,董卿说到她的自我展示阶段没能很好地表现出“希望”,这应该是她在台上存在的不足,毕竟才研二,已经很不错了。

总之,我很喜欢这个节目以及里面的选手,他们都很棒。我还是很相信评委的判断,虽然不是很清楚评判标准。我认为也希望其中没有所谓的黑幕,人情分除外。

提一点我的想法:我希望同一个选手的表现能多几个评委的点评,这倒不是说要评委之间针锋相对,这样可以使得评分标准明了些,也满足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需求。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五

第一,这个节目评委阵容很强大,董卿和康辉也是文艺类一姐和新闻类一哥,专业评审也都非常专业,阵容非常强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大众评审这个平分比较飘忽不定,和专业评审的分差有点大,如果能7:3感觉更好。

第二,节目内容专业,渲染少干货多,没有那么多煽情渲染铺垫和强行制造悬念,直截了当,硬核硬钢;

第三,选手也都是专业主持为主,有一些也有一些名气,属于已经证明过自己的主持人,敢来在央视的这样的平台再一次挑战自己,也都非常有实力,我看的热血沸腾。

第四,多读书真好,要有文化,要有舞台经验历练。但是还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普通人说出来的语言感染力,文字功底,差人家太多。

邹韵不错,看好,姚轶宾也不错。期待下一期。龚凡但是感觉一般般,有炫技成分啊。尹颂也不错。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六

对于董卿老师,我属于路人粉,但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争议也越来越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对于我的作用是每次在学习工作看书累的时候,看一段节目中的讲话,然后就会觉得自己水平太过有限,然后乖乖再次捧起手里的书。

说说这次的选手们,感觉积攒了8年的高手们终于来到了这最终的舞台。虽都是人中龙凤,但在这样的舞台上难免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即兴发挥上面让人觉得略显刻意,相信大家的实力都很强,在比赛的紧张时刻,一秒一秒的时间倒数,相比之前大赛的选手们,这届选手更加游刃有余(语速都不慢,让人感觉不到思考的时间),如果真的是现场立马想出来的立意角度言语,我只想说人与人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这学识能力真不是盖的。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七

借着超高标准高水平的2019主持人大赛开播,来康康19年前CCTV主持人大赛金奖获得者撒贝宁的精彩表现吧

曾经是意气风发自信飞扬的49号选手

现在是大气从容睿智幽默的大赛主持人

一段当年的评委评价:“当年主持人大赛给评委规定,所有的选手分数不能打到满分,我们当时是百分制,你觉得他再好也不能打到100分。我们都遵守了这个规定。但经过几轮下来,我们三到四个评委违反规定给撒老师打了满分100分。我跟其他评委老师也没有经过任何交流,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必须获得第一名,因为太喜欢他了。实至名归!!”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八

就我作为大众评审所观察到的各位选手的表现,之所以龚凡第一场能得高分出线,就在于与其他同类型的主持人相比,她的的风格比较突出,而且跟央视现在迎合“年轻化”“轻松幽默“趋势有很大关系。当时看她上场的时候就感觉,嗨这姑娘不一样,后来董卿点评的时候也提到她鲜明的个人特点,估计在场的大众评委都看到了她的特点,给的分就比较高。至于业务水平,能上这个场合比赛的,差不多是这个年龄段主持人里的精英了,都很强。

楼上有一个答主有提到人情啊暗箱操作啥的,这个咱也不知道。但以他们准备特别充分不出错,就认为选手提前知道题了或有内幕,这种想法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

同时,作为一个认真看了比赛全程并认真听台下评委和董康二人点评的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央视的这些新闻人,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力洞察力,对新闻事件的策划能力,真的是一般新闻人和媒体人所难以企及的。不愧是央视。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九

第一期的选手基本都是立正站好,没有利用起舞台的空间。我希望看到有选手能走一走,充分利用场地,这也能让氛围活一点。

自我展示部分不要都落在爱国这种大话题上,没意思。又不是所有节目都要天天爱国。来点多样性。

目前为止,自我展示部分的形式都是模拟做一个小节目,但是作为节目都有点别扭,比如新闻节目的形式,讲的却是自己的故事。希望这一点能改善。

90秒即兴仍然是小节目的形式,开头还往往有节目口号,比如李莎旻子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欢迎收看《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跟她后面说的家乡其实没有关系。这样做显得僵硬,而且浪费时间。毕竟只有90秒,作为一档迷你节目的话,还是开头简洁一些,尽可能让干货填充这90秒更好。这也能体现一名主持人的节目制作思维。

希望能看到具体技能的比拼,比如模拟采访/播报,也可以进入某个节目的棚里给任务,这样也能让观众看到电视台的日常工作流程。

央视主持人大赛2019观后感十

1.总体看来,选手的个人能力水平不如前辈们。撒贝宁那届的主持人大赛选手素质极高且专业背景各异,最精彩的一届没有之一。

2.仅从第一期看来,选手同质化严重。选手们基本都是中央或者卫视频道主播,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非主播选手是果欣禹,不愧是人民日报社出身,有政治敏锐度和思考深度。

3.政治导向明显,正面导向作用显著。能看出来,聪明的选手、政治敏锐度高的选手,都会往目前的主流价值观去引,如梦想、英雄人物、井冈山精神,这一点央视系的主持人和经验丰富的主持人表现明显。

4.过于关注节目效果,激烈程度不够。对比以前的主持人大赛,总感觉这期节目有些刻意,感觉节目组总想把选手最好的节目状态展现出来,容不得大的失误。撒贝宁那届比赛,虽然选手实力都很强,但明显能看出来大家是真的即兴发挥,各凭本事和积累,基本上每个选手都有失误,尤其是即兴发挥环节,让人感受得到很真实。而这届,我觉得选手准备过于充分,最起码在即兴发挥环节准备充分,因为每个人都好像胸有成竹一样,好像事先演练过一样,我不是怀疑节目组事先安排好每个人的题目,我只是猜想,是不是节目组把即兴发挥的题库提前告诉选手了,而选手把题库的每一道题都预先演练过了,在赛场上抽到哪道题也都能完整呈现。节目组为了节目足够吸引人,为了让大众赞叹主持人能力强从而树立一种榜样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未免过于完美而失去了趣味性。

上一篇:企划部经理工作职责下一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