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改版

2024-10-09

央视改版(共5篇)

央视改版 篇1

一、形式上的改版

新闻频道的此次改版, 最先引人注意的就应该是栏目包装上。一个好的栏目包装可以吸引到观众, 新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娱乐性质, 所以从包装上的改变, 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片头

片头现在采用的是3D地球仪的设计, 表明央视所播报的新闻囊括全世界各个地方, 把全世界最新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大家身边, 让我们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所发生的大事。

(二) 字幕

标题字体的字号加大了, 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到看清楚看明白新闻的主要内容。颜色以蓝色为主, 红色黑色为辅。标题颜色为黄色。三行的标题制作, 左上为新闻发生地, 屏幕中间显要位置是新闻标题, 最下一行则为滚屏, 时刻滚动最新的消息, 体现了央视的新闻时效性。

(三) 画面构成

央视现在的改版, 更注重人性化。对主持人的镜头推得更近, 主持人感觉离观众近了, 在传递新闻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不再显得生硬。而且在主持人旁边, 会加一个视窗, 显示与新闻有关的照片或者字幕。几个字加一幅图片, 就可以把新闻所要表达的主要事件表达出来。

(四) 主持人的选择

主持人不仅是新闻的播报者、新闻信息的传递者, 更是一个新闻栏目风格的代表之一, 主持人主持风格, 直接影响到新闻栏目的整体风格。

二、各个栏目编排上的改版

这次的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 确实能在整个直播栏目中看到央视编导们合理的编辑思想, 对栏目的准确定位以及全天的不同时段不同的栏目安排。

(一) 《朝闻天下》清晨第一缕阳光

新栏目《朝闻天下》一经推出就体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语态, 从主持语言到报道内容, 在新闻性与贴近性之间形成了协调的统一。《朝闻天下》一改以往早间节目仅仅梳理前一天新闻的理念, 第一时间关注当天焦点事件, 提示当天生活服务。在保持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权威报道优势的基础上, 增加了社会民生新闻、天气出行资讯、文化体育资讯、时尚生活资讯等领域的内容。《朝闻天下》整合了早间时段资源, 通过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 使新闻的滚动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 《媒体广场》下午版与百姓日常生活贴得更近

新闻频道全新改版后, 全长30分钟的《媒体广场》下午版作为一个新栏目登场亮相。该节目设置了“百里挑一”、“报来报去”、“镜头说话”、“新词新语”几个不同的小板块, 以集纳不同“性质”的新闻, 创意不错, 有助于突出报道重点, 也有助于突出编排上的特色。

(三) 《24小时》盘点一天新闻体现编辑思想

个人认为最能体现编辑思想的就是晚上在23:00到24:00的直播节目《24小时》。从节目名称和时间段上就可以看出来, 该节目应该是以一天发生的国内国际的大事进行盘点。这就要求节目应该成系统的进行新闻播报。比如《24小时》分成主播关注、面孔、声音、现场等等一系列的栏目编排, 在整个大的框架下进行小的分类, 更能让人们成系统地接受新闻。

三、新增评论员、增加电话连线

央视现在的改版中, 评论员我觉得是一大亮点。从以前的单一播报新闻, 到现在的深度品论, 是新闻趋向成熟的表现。评论, 让新闻多了一些灵动性, 观众在听完新闻之后, 让评论员评论, 能够更加深刻的把新闻展开, 并且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一些财经类的新闻, 央视或把嘉宾请到直播间, 或电话连线, 让一条新闻更加的丰满, 用专家的观点和视角, 把观众引导到深一层次。

四、内容更加丰富, 贴近百姓

(一) 时政新闻减少, 民生新闻增多

原先的央视, 老大哥的姿态高高在上, 可是现在, 各地的新闻事件, 央视都能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调查, 而且所出的新闻片更加具有权威性。比如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坍塌事件, 哈尔滨监狱越狱事件, 央视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片子, 而且据我观察, 比地方台速度都快。

(二) 对于民生新闻的曝光更加有力度

不可否认, 央视改版之后, 播出过几个非常有深度的报道。央视也不仅仅只是曝光, 其之后的后续报道, 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让我们看到了关于职业病诊断上还有缺陷, 不够完整, 同时也让受害者真正得到了公正。

(三) 生活服务、趣味要闻贯穿其中

央视的新闻频道出现了很多生活服务的小常识, 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表现。比如在冬天的时候, 央视会在节目结束的时候, 放一个关于保养汽车的小常识, 春天吃什么水果蔬菜等等。

五、新闻频道改革体现新闻立台的根本

央视像今年这样大规模的改版还是很少见的, 这并不是说央视过去的改版是小打小闹, 而是说这次央视的改版线路是比较清楚的, 就是突出新闻立台。尽管央视从来没有放弃新闻立台的口号, 但是, 多年来央视的新闻改革一直缺乏力度, 上一轮央视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改革还需要追寻到《东方时空》创办的时候。从目前的情况看, 改版以后的央视新闻比之前好看了, 新闻的密度加强了, 新闻变得比较专业了。

央视新闻频道的这些变化是不是有意在向国外同类节目靠拢?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表示, 现在很多观众都发现新闻频道信息量增大了、时效性增强了, 这些判断都很对。电视这个媒介, 从它问世的时候是偏娱乐的, 而CNN开创了全天候新闻直播, 摆脱了娱乐新闻的模式, 这是电视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频道本身增多了, 社会发展对电视新闻需求加大了, 这样, 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节目才会有收视率。他认为, 从这次新闻频道的改革来看, 内容上加大了新闻播报的频率和力度, 播报方式上也更加灵活, 体现了跟国际接轨的趋势。■

(作者单位: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

从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谈新闻改革 篇2

一.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思路和具体做法

对于这次新闻频道的改版,央视事业发展调研处研究员王永亮在《传媒思想》中介绍了这次改版的指导思想: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这次改版央视强化的重点;继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方式,要全面统筹新闻节目,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理顺新闻节目的时间链、形态链、内容链和产业链。

具体做法体现在节目整体编排上,除《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及重播、《东方时空》、《晚间新闻》、《午夜新闻》外,全天各整点新闻均统一命名为《正点播报》,每逢整点固定播出,实现新闻频道整点有新闻的承诺。每小时内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45分钟各播出一次《新闻快报》。专题节目以《新闻快报》为间隔分段落播出。突发事件和最新消息随时插播。

节目改版后,“新闻+背景+评论”成为新闻频道全天节目的常规样态,这就需要有一支有一定专业水准和表达能力的评论员队伍。央视正在努力打造名主播、名评论员团队,目前已建立了10人左右的专职评论员队伍和包括各领域领军人物、权威专家在内的60余人的特约评论员队伍。

二.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背景因素

一是观众新闻口味的提高带来观众流失的风险。据央视资讯的调查,目前央视在国内电视领域的权威性、公信力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电视台,但在地区分布上,华南地区观众对央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度等方面的认同度大大低于全国。而上述地区观众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恰恰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某些高端观众对新闻的要求在变化、提高,而央视新闻节目没有及时满足这部分观众的需求。

二是地方台的本地化新闻在争夺有限的收视人群。地方台在贴近当地群众和日常生活方面比央视有先天优势,其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制作中也比央视擅长的时政新闻有更大自由度。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央视无形中面临部分观众被夺去的挑战。

三是境外台大举进入抢占新闻资源。目前,境外电视新闻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CNN、BBC、彭博资讯等31家境外电视频道已经在我国三星以上涉外宾馆落地,凤凰卫视更是凭借华语传播和特色新闻节目获得了大量中国观众。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增多,国际新闻日益增加,但一些交往对象国往往认为境外台较央视更加中立,因此将国际事件的报道资源更多赋予它们。这使得央视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缺少国内新闻报道所具备的独家资源优势,也对央视的国际新闻事业提出了较大考验。

四是新媒体崛起“稀释”央视的渠道权威性。当前国内外新媒体飞速发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互联网、车载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为受众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接收新闻的渠道。受众选择余地的增加意味着央视原有的国家电视台的渠道权威性遭到了“稀释”。

面对现实的挑战,央视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围绕新闻立台,坚守新闻定位,创新报道手法,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以新闻制胜。

三.央视新闻频道改版能否推动我国的新闻改革

这次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毕竟改版只是改革基础,不能只在形式上迎合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只有赢得受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应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电视新闻改革呢?

一是把受众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央视的这次改版,就强调要进一步树立新闻意识、平民意识和深度报道意识,报道方式和报道手法都有所改进,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观众拉近了距离。

二是加大信息量,建立多元化的新闻节目体系。提高电视新闻质量,必须要从受众的关心与需要出发,满足受众了解世界的渴望。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报道面,丰富信息种类,提供更多的经济、文化、金融、市场,交通、生活等各类专业信息,丰富报道方式和手段。

三是推进深度报道和新闻背景分析。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一直是央视的弱项,在这次改版中,央视注意加大了评论节目的力度,建立了评论员制度,注意培养名主持、名评论员,确立了“新闻+背景+评论”的节目常规样态。

四是挖掘电视潜能,综合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本质特点——现场纪实性,以及形象性、参与性、立体性的特征,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独特作用。电视新闻具有多符号性——有形象画面、声音、文字字幕、图表等,具有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和双线互补的传播特点及表现优势。在这方面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成为一大亮点。

五是直播报道走向常规化。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资讯、强化一线报道、强化现场报道、强化直播报道。调整后的新闻频道每隔15分钟就会播出一次《新闻快报》,随时播发最新消息或事件的最新进展。

六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化品位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赏析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只有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文化品位,才能更进一步地去吸引受众,引导受众。

央视改版对深化党报改革的意义 篇3

坚持“以新闻为本位”的现实意义

1923年, 邵飘萍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出了“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理念 (1) 。当前,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 坚持“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理念, 进一步深化党报改革, 提高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加入WTO后, 我国快速与世界接轨。在改革开放中成熟起来的国人, 目光放眼全球, 需要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 因此对新闻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如今, 受众可供选择的信息渠道非常多, 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 等等, 使得新闻传播的信息源和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果受众从党报上得不到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消息, 或不能及时获得较充分的信息, 就会通过其他的媒体, 甚至通过接收境外电台、上境外网站等方式, 获取有关信息, 并且有意识地与党报进行比较, 导致出现重大事件的“出口转内销”, 小道消息“满天飞”的现象, 严重损害了党报的声誉, 最终导致党报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处于难堪的境地。

是满足受众心理的需要。了解新闻信息, 是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主要动机所在。受众需要新闻, 是想通过新闻信息了解现实世界真实的面目, 因此, 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 传播的新闻信息应该是丰富的、立体式的, 只要是公开发生的事实, 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就应该及时报道。“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来说, 无论国内报道还是国际报道, 都应该采取报喜又报忧,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情况的态度, 要通过我们的工作, 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国内和世界上的全面情况。” (2)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必须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 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 (3) “凡是人民群众关注的, 需要知道的情况, 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人民。” (4)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5) 美国学者Robert E.Park也在《报纸的自然史》中写道:一份报纸不是出版即了事, 它还要发行和被阅读, 否则, 它就不是一份报纸。就一份报纸而言, 为生存而战一直以来就是争夺发行量。没有读者阅读的报纸对社区没有影响。报纸的力量大致可以通过阅读它的读者数量来衡量。 (6)

按照新闻价值选择事实编排版面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大众传播机构。“新闻是新闻媒介的核心因素, 是新闻媒介的主体、骨干和脊梁, 这一命题符合新闻信息传播的客观实际, 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的共识。” (7) 传播新闻信息的特性是媒介与其他社会机构和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所在, 也是新闻媒介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较的独特之处, 没有新闻信息传播, 根本称不上新闻媒介。在世界各国新闻媒介之间激烈的竞争中, 其核心、焦点往往是新闻信息传播。新闻报道部门往往集中了新闻媒介人力、物力、财力中的主体部分, 为争取在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媒介常常不惜一切代价, 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准确、详尽来争夺受众。报纸不断扩充版面、增加信息量, 进入厚报时代, 电台、电视台提出了“新闻立台”的口号, 坚持以新闻为主导的办台方针。全新闻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出现, 其中包括奇迹般大获成功的美国电缆电视新闻网CNN, 而CNN的成功秘诀十分简单:24小时播放新闻, 播放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况, 随时插播最新的消息。

所以, 党报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党报需要与时俱进, 既保持党报的基本性质, 又要适应新的形势, 形成新的办报传统, 集中体现在:坚持“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理念, 按照新闻价值选择事实编排版面。

首先,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历史久长的新闻价值观念——宣传价值观。新闻具有宣传的效应, 但是如果认为新闻就是宣传, 以宣传价值观念指导新闻传播活动, 那就必然违背新闻传播规律, 只能是把新闻传播变得不伦不类, 而宣传意图也难以很好地达到。“在以往的办报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新闻’与‘宣传’的矛盾而发生的种种失误, 比如因为只重视宣传效果而忽略新闻规律, 便出现了脱离新闻事实孤立存在的空泛宣传现象, 出现了内容相互重复的一窝蜂式的宣传报道, 甚至出现主题先行、不顾事实的虚假新闻。另外, 单纯重视了新闻价值而忽略了党报的宣传职责, 又出现了新闻报道中的政治立场错误, 以及报道内容庸俗、报道趣味低下等问题。” (8) 正确、合理而且有效的做法就是, 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用事实说话, 利用新闻传播的艺术和技巧进行适度的宣传。“用新闻进行宣传, 必须结合新闻活动的特点,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宣讲, 摆事实, 讲道理, 才有说服力。” (9)

其次, 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 要真正做到按照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安排版面。作为新闻纸的党报, 要多发新闻, 多发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 而不应成为政府官员和党政机关例行公事通报的宣传栏。如果需要通过报纸来指导工作, 也要以发表新闻的方式来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即:用事实说话, 不应采取空洞的宣传说教或以典型引路的方式来实现。

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赢

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 我国的党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 它仍然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 这是党报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党报又必须成为面向社会的综合性报纸, 提供丰富的新闻, 以满足社会主流人群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党报虽然仍是“党的机关报”, 但党报的读者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党政系统的官员和一般的工作人员, “在社会其他系统和层面, 越来越多地集中了年轻、拥有现代知识、拥有完全自主行为能力、具备相当消费能力、追求时尚并掌握管理话语权的新人群”。 (10) 由于时代在前进、受众群体和他们的素质等都在发生变化, 党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 在观念上和相关措施上都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无论党报如何深化改革, 但它仍然是党报, 仍然具有指导工作的任务和功能, 还得发挥作为党报的作用。但是, 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式要发生转变, 要通过报道新闻, 报道更多、更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实现党报的作用。也就是说, 党报应该坚持“以新闻为本位”的办报理念, 首先要传播新闻, 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重视“新闻价值”意识在选择事实和安排版面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实现宣传和指导工作的目的, 实现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双赢。

注释

1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收入《新闻文存》,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7年版, 第422页。

2 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 人大出版社, 1993年11月1版, 第50页。

3 南振中:《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中国记者》, 2004 (3) 。

4 黄旦:《新闻传播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年修订版, 第17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56年中文第一版, 第234页。

6 Robert E.Park:《Natural History of the Newspaper》转引自展江李青黎李欣人编著《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第63页。

7 袁军:《新闻媒介通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第20页。

8 蔡雯:《追求“新闻”与“宣传”的双赢---对党报以“新闻性”强化“宣传性”的思考》, 《新闻与写作》, 2004 (3) 。

9 刘刚:《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3页。

央视改版 篇4

央视财经频道改版播出以来, 收视份额大幅提升, 2009年12月1日至12月26日, 财经频道市场份额达1.4%, 比2009年9月改版之初增长11%。面对央视财经频道的进一步蚕食和娱乐节目大行其道, 都市经济频道处境更加窘迫, 但仔细分析央视财经频道的新定位和栏目设置, 依然有经验可以借鉴, 甚至有机会可以把握。下面抛砖引玉, 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 集中资源, 将本土化进行到底。

央视财经频道改版以后, 更加注重“四个全”, 即全球市场、全球关注、全球资源和全球智慧。“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新视野将频道的触角延伸得更远:频道在上海、深圳、香港、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主要资本市场都建立了“直播基地”, 全球多点连线直播让观众与全球市场同步, 与经济运行同步。国际财经资讯传播方面, 财经频道创新理念、开发新资源、推出新的运作方式, 已经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财经媒体平台。对于都市经济频道而言, 如果要做到这点, 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明智的选择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放弃国际甚至部分国内报道领域, 集中有限的资源, 主打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本土市场。在后危机时代, 随着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化, 不少城市经济亮点频现, 而百姓对经济政策关注程度和投资理财意识也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之下, 都市财经节目的机会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央视有句口号“财经政策的窗口”, 它把窗口打开, 而地方台则可以更进一步, 为当地产业、企业甚至市民找到政策的落脚点。

第二, 主打亲民牌, 吸引更广泛收视人群。

虽然央视财经频道改版以来, 叫好声不绝于耳, 但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上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例如,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汉东教授就曾指出, “目前财经频道的定位太高端, 偏离了大众, 有些节目可看可不看”。从统计数据来看, 2009年8月24日至12月12日与8月1日至8月23日相比, 大学以上学历观众的集中度增长13%;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观众群体集中度增长13%;管理层观众集中度增长32%;公务员、雇员观众集中度增长5%。显然, 改版后的央视财经频道对高收入、高学历、高影响力的“三高”人群更具吸引力。而这也给了都市台机会。都市经济频道可以主打亲民牌, 重点关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和柴米油盐, 避开央视高端锋芒。

第三, 不拘一格, 开创新栏目。

改版之前, 央视经济频道共有21个栏目, 包括《非常6+1》、《开心辞典》等, 改为财经频道后, 这21个节目只保留了7个, 改造3个, 也就是说变动量在50%以上。把非经济类的节目全部转移或关闭, 然后新推出了财经类新节目, 例如即将播出的创业类节目。对于都市经济频道而言, 这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对节目样态形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也是一个对自身频道栏目设置重新审视的契机。目前, 大多数都市经济频道虽然名为“经济”, 但实际上叫做综合频道更为恰当。这个频道既有经济新闻这类常态财经节目, 又有电视剧甚至娱乐节目。如今, 央视财经频道把非财经类节目全部剥离, 这一点对于都市台来说, 不太现实。但都市台加大财经分量、开辟新栏目却是正当其时。新栏目的选择方向, 应该抛弃陈旧呆板严肃单调的模式, 大胆创新, 体现时代特征, 迎合当代审美。央视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经济与法》、《交换空间》、《快乐主妇》和《购物街》这些“经济生活的帮手”, 对于都市台来说, 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 增强节目参与性、互动性。

不可否认, 无论是央视还是都市台, 之前做财经节目颇有些孤芳自赏的味道, 很少关心观众的反馈和接受能力, 这样所造成的结果是阳春白雪、收视率惨淡。我们看到, 央视财经频道改版之后, 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都变得更强。例如, 大多数栏目都建立了QQ群。目前, 个别栏目的群上成员已经达到了250万人, 每天从QQ群上可以收集到5万条留言。

这对于都市台来说, 也具有启示作用, 做节目不是做给电视从业者自己看的, 必须放低身段, 倾听观众声音。实际上, 增加互动元素, 也是节目形式创新的一个方向, 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需要电视从业者从现场和线下两个方面仔细思考。

第五, 借助新媒体插上信息翅膀。

曾几何时, 网络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被传统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如今, 有远见的电视媒体已经开始尝试驾驭这头猛兽, 效果如虎添翼。央视财经频道改版之后, 对网络传播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几乎每个栏目、每期节目在网站上都能找到, 关注度较高的节目甚至置顶, 并有专题和在线调查、留言与之配合。在传统电视媒体上, 一个节目首播加上重播一般不会超过4次, 而网络上则没有这个限制。从火爆的点击率就可以看出, 传统电视节目借助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更重要的是, 通过点击率的排名, 可以间接了解受众的关注领域和喜爱, 为节目内容调整提供依据。这对于都市经济台除了借鉴作用之外, 更有深层次的意义。上星是众多都市台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上星再好的节目也没人看。但现在借助网络的力量, 都市经济节目可以传播的更广, 无疑是插上了信息的翅膀。

以上五点, 仅是个人之见。事实上, 随着今年2月第一财经频道借壳上星, 通过新版宁夏卫视面向全国播出。经济频道的市场份额再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不管财经节目的春天是否即将到来, 都市台经济频道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 立足本土市场, 力求获得可持续发展。■

央视改版 篇5

从2009年7月开始, 央视改版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 就是新闻频道以及新闻类节目, 早、中、晚多档重要新闻纷纷变脸。先是《朝闻天下》的新形象主播胡蝶、大号滚动字幕、蓝底黄字等, 然后是《新闻联播》小范围撤销会议新闻, 再到新节目《24小时》《环球视线》的评论员等, 都是坊间热议的话题。

央视风格十年不变, 在观众心中, 很多重要的新闻节目俨然已经定格。而此次的改版, 且不说《朝闻天下》等相对“新生代”换血, 就连老牌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也热闹非凡。

《朝闻天下》改版打头阵。26岁的美女主播胡蝶出镜, 滚动字幕字体变大, 色彩用更鲜艳的蓝色, 多采用关键词加短语的结构, 播报内容相对轻松, 并引入一名特约评论员。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和晚间档资讯类新闻《24小时》播出。

不难看出, 改版后的节目, 包装意味浓重, 然而内容构成的改变却显得更有分量。加大了新闻的信息量, 新闻资讯的时效性加强, 国际新闻比重更大, 并且大大增强了评论的力度。全天各时段节目随时加入评论元素也很是抢眼。

具体新闻节目解读

《新闻联播》——受众的抵制性解读。《新闻联播》一传改版便纷纷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关注度之高, 也表达了中国百姓对这个曾经的王牌节目的复杂感情。

1991年, “扬独家之优势, 汇天下之精华”成为《新闻联播》的宗旨与特质。在上世纪的整个90年代, 中国家庭晚7点的固定节目, 恐怕就是全家三代围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了。然而由于时代变迁, 网络技术的发展, 加之十年不变的老面孔, 《新闻联播》逐渐失宠, 观众群大量流失, 尤其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这一观众群, 也就直接导致节目的影响力大大下降。受众的“抵制性解读”由此可见一斑。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有论, “当新闻常规与人们‘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不一致时, 就会产生抵制性解读”。“新闻常规和解读社会体验的常规之间关系是互动的:那些持不情愿或抵制态度的观众, 不可能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选择和报道新闻的常规及其所传达的意义。如果人们以一种怀疑或愤怒的态度解读新闻, 就可能解构新闻的常规, 并把新闻的意识形态操作非神秘化。” (1) 也就是说, 如果受众不再相信耳朵里听到的, 或者对电视播报的内容持怀疑态度, 那么就有可能解构新闻的常规, 并且容易看出新闻背后意识形态的主观输入。

《新闻联播》的会议新闻偶尔会消失一天, 也增加了更多轻松和娱乐的成分。但看看受众的反馈, 似乎并不买单。学者展江曾表示:“轻松和包装不是出路。”暨南大学的谭天教授也曾在接受采访中提及:“《新闻联播》的调整并不在于怎样让它娱乐化, 而是怎样让它新闻化。……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也可以看出, 新闻节目有没有人看并不在于它是不是很娱乐, 而在于它有没有新闻……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更注重公共利益的《新闻联播》。” (2)

《朝闻天下》《24小时》《国际时评》——新闻分类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朝闻天下》改版打头阵, 除了外表更鲜艳外, 内涵也显得更丰富。改版当天的《朝闻天下》即引入一名特约评论员, 与演播室主持人之间做互动评论, 并且针对不同的新闻请来不同的专家点评。

另外两档新栏目亮相也是看点。22:30, 由水均益主持的唯一一个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播出。内容简洁明确, 也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水均益在解读新闻背景时, 画面的左边会出现3至5行关键解说词, 节目中3位特约评论员互相切磋。之后是23:00晚间档资讯类新闻《24小时》。主持人李小萌和邱启明在播报的过程中, 也穿插几句简单的评论。

这三档早、晚间重要时段新闻, 重资讯、重评论、重价值。在新闻报道上, 明显参与了意识形态的操作, 也再次印证了把关人理论, 新闻有一个被挑选的过程, 往往是重大事件, 或者具代表性, 或者是打破常规的事件, 因其本身的价值而被选中。那么这三档栏目的内容, 作为资讯类新闻以及国际新闻的报道, 是如何被把关人挑选出来的?

“新闻讲述的是过去24小时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3) 这个简单的定义也引出了下面的矛盾。虽然新闻事件似乎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对事件的报道和对重大事件的选择, 显然是文化行为。新闻要首先努力做到, 把文化秩序强加给“现实”的多形态性。新闻的文本始终努力把各种事件及其可能蕴涵的多种意义限制在自己的常规之中。新闻和其他电视形式一样是有常规的;新闻的常规有强大的约束力, 而且不受质疑, 因为专横的截稿期限对新闻的要求是快速高效, 而这一点只有常规才能保证。 (4)

菲斯克认为, “产业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分类是用来把报道加以归类, 然后把它们纳入新闻播放的规范化顺序之中。归类是新闻用以掩盖其社会性的表现过程的策略之一, 新闻标榜自己是客观的, 是受“现实”驱使的。把新闻分类以及其后对它的切分, 是一种试图控制并限制社会生活意义的策略, 也是一种把西方资产阶级利益变成“自然”常识的策略。

这样一来, “产业新闻”和“国际新闻”看起来就像是基于自然的经验性分类, 但这种分类的操作使得意识形态意义自动渗透进节目。节目的叙述、观点、态度等, 每个环节的巧妙处理, 都使得大多数受众在收看的过程中, 自然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

改版后频道的栏目构成。从节目的调整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央视新闻频道改革后的大致轮廓:多档新闻资讯类节目轮流交替上阵, 其中, 新闻是所有栏目的共同特征。电视新闻类节目受到节目编排人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电视新闻作为最复杂, 也受到最广泛研究的电视类别, 正是代表了媒体的一些本质属性和特点。

总体来说, 电视新闻是一种地位较高的电视类别。西方社会有一种说法认为, 新闻所标榜的不受政治和政府机构干预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是民主得以运作的基本前提。在美国, 电视公司在申请经营执照延期的时候, 都会用自己的新闻和时事节目来证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报道事实信息之外, 新闻也是一种商品。采集、传播新闻代价高昂, 所以必须造就一个规模和成分比较合适的观众群来吸引广告商。所以, “新闻是印在广告背面的东西”。

时段、档期、频道等均是判断栏目重要程度及其价值的指标。央视改版后, 从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开心辞典》《非常6+1》等娱乐性节目从经济频道转至三套文艺频道等。《东方时空》时长由30分钟改为1小时, 时段也放到了20:00至21:00的黄金档, 并且从一套综合频道移至新闻频道。值得注意的是, 全新的《东方时空》不再是六七成的《新闻联播》和《共同关注》, 而是强调了增强对突发新闻的报道。

发生在公共领域的新闻

所有电视节目都能产生关于世界的知识和想法。新闻、时事和纪录片略有不同的是, 它们更关注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 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 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 不受国家干涉, 这便是“公共领域”。他认为, “公共领域”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 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新闻事件正是在此空间中产生。

电视作为主流媒介之一, 为公众提供话语空间的要求, 使得新闻叙事在关注公共领域之外, 构建了精英人物。也就是说, 新闻人物应该是观众熟悉的, 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熟悉, 如政界官员, 体育、娱乐界人士等, 也包括社会角色的熟悉, 比如工会、灾难中的幸存者和受害者等。会议新闻、工会新闻根源于此。

社会上有权力的人往往是我们所熟悉的人, 而没有权力或代表反对派声音的人, 一般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角色, 这些角色的扮演者都是容易被遗忘的人。精英人物由于反复露面, 具有历次出现所积累起来的意义。这些意义体现在个人身上, 所以在我们这个个人主义的社会中, 他们所承载的符号就比“角色” (如工会、受害者等) 的意义更重要。“熟悉”所带来的叙事力量强化了精英人物的社会权力。 (5)

这些新闻制造出的精英人物无疑也是未来产生意义的关键。菲斯克认为, 新闻像虚构一样, 是一种话语, 它也像虚构故事一样, 是通过叙事来理解现实的意义的。从新闻对人物的处理上, 也能看出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显然, 新闻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人, 但新闻通过人物表现事件的做法, 是符合传统现实主义常规的, 因为新闻认为, 构建一个能为人接受的真实世界, 要通过其中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反应来进行。 (6) 也就是说, 社会和政治问题只有体现在个人身上的时候, 才会被报道, 因此不同利益之间的社会冲突被人格化为个人之间的冲突。这样一来, 事件的社会根源就找不到了, 个人动机就被看成所有行动的根源。

受众共同制造意义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 由传者、新闻信息和受众等多个要素构成。从电视新闻制作传播部门出发, 到新闻信息传至受众这个“目的地”的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对传播效果发挥作用, 受众对新闻的解读更是不可忽视的意义构成。

据中国传媒大学与央视索福瑞合作推出的《2007~2008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市场报告》显示:新闻节目最主流的收视人群集中在男性, 年龄在45岁以上, 中等收入程度, 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 职业是干部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群显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对新闻的解读, 影响新闻制作者的价值判断。

对这样的受众群体来说, 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反应, 显然不是被动接受。作为社会主体的受众, 是有历史的。他们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 (阶级、性别、年龄、宗教等的混合) 之中, 是由复杂的文化历史组成的, 而这个文化历史既是社会的, 也是文本的。主体性来自“真正”的社会体验以及想象的文本体验。 (7) 然而, 这种社会主体性在意义构建方面的影响要大于文本产生的主体性, 因为后者只有在接触文本时才存在。

因此, 正是由于社会体验与新闻文本角度不同, 才会出现《新闻联播》的段子。不仅是传播者制造新闻, 而且受众的解读也同样参与制造意义。新闻把意义和意识形态强加给不同观众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总而言之, 新闻和时事节目历来都是彰显电视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本身所标榜的不受政治和政府机构干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属性, 也正是社会民主得以运作的基本前提。央视新闻频道节目的调整, 目的也很明显, 那就是力图靠新闻资讯来打造自己的喉舌形象, 拥有自己的声音。然而, 从电视新闻类栏目产生意义的角度看, 改版后节目的调整, 传者的公共领域意识、受众的能动作用得到重视和发挥后, 百姓是否买单, 新闻传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还有待市场检验。

注释

1[1][3][4][5][6][7]约翰·菲斯克[美]著, 周宪、许均译:《电视文化》,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上一篇:外侧小切口下一篇:同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