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小语》读后感

2024-05-20

《罗兰小语》读后感(共10篇)

《罗兰小语》读后感 篇1

罗兰小语读后感

(一)《罗兰小语》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罗兰女士的成名之作。第一集出版于1963年台湾。随后又陆续出版5辑。

《罗兰小语》是作者在广播工作与撰写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写下来的,是对种种社会现象与人间苦乐的切身感受与心得。这些“小语”从一个极其俭朴单纯而又十分开朗明亮的农业社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车水马龙、巨厦连云的时代。它是作者从六十年代到世纪交替之间,在每晚一小时的广播节目中,随着当时当日对人生的感受与心得所写下来的播稿与在其他刊物所发表的短论。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中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之后,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

《罗兰小语》的作者罗兰女士,原名靳佩芬,祖籍河北省宁河县。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与她文学艺术的启蒙,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的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因家庭原因身为长女的她,放弃了读大学的道路。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她怀揣临时毕业文凭,到乡下一个女子完全小学任教。利用这段时间,它学到了许多文化传统礼仪。这为她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兰女士给读者的奉献是极为丰富的,除《罗兰小语》外,已经出版的尚有:《罗兰散文》七集,长篇小说《绿色的小屋》 《飘雪的春天》 《西风古道 斜阳》等,短篇小说《花晨集》 《雨中的紫丁香》和《罗兰小语》以及书信杂文集和论文集等等。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象我们的邻家大姐在诉说着身边的事情,就像我们周围的人,周围人的心情解读,经过她的娓娓道来,好像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心情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只是我们没有用笔写下来,或者此不能够达意,而作家的笔下却为我们轻解罗盘,用时间之笔,写下了我们可能遇到或者正在遇到的问题和形势,于是我们未雨绸缪,或者临时抱佛脚,为我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遇到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了新的诠释,于是我们或轻松或抛弃后,上路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在作者的笔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对生活认识的如此深刻的人,而这些道理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和身边人的生活状态,为我们蜻蜓点水而且又入木三分的分析透了,我对此书的喜爱无以复加,爱不释手!还需要细细的品读!和大家分享我的这点感受!下面摘录了几句其中的名言与大家分享!

人生的乐趣不在别处,只在感情。有感情才有快乐,才知道人间诸般滋味。如果没有感情,人生也就寂灭了。但是金钱利益,也不能使生命活跃起来。

工作的成绩并不完全来自紧张奔忙,事实上,它是来自一种心情上的安闲和平和。由于日常有充分的准备和肯定的目标,因此有条不紊,能够按部就班,心情怡悦而安闲。

对不幸的命运,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痛苦;越是想逃避,越是觉得恐惧。不如去面对它,迎战它,克服它,超越它,使一切痛苦低头称臣,使灿烂的花朵盛开在艰苦耕耘过的土地上。

真正的朝气并不是奔忙紧张的。你看初升的太阳,多么宁静和坚定!多么深藏不露而又一鸣惊人!

当一份感情不属于你的时候,它跟跟也就是对你没有一点价值,所以你也不必认为它是一种损失。

能在精神上摆脱太多的物欲和得失心,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洒脱和飘逸。

冲急雨,趁斜阳,山围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是一份雅人深致,致在鲜华衣服、功成名就之外的一份欣赏世界的智慧。

罗兰小语读后感

(二)“幸福是需要比较的,它没有止境,没有标准,而只是看你对它的认识如何,及看你对它怎样解释而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期待中度过,有过欣喜,也有过失意。这些都是生活的色彩,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更加充盈。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没有不如意,便感受不到真心的喜悦。记得一道菜,叫作“苦尽甘来”,是用苦瓜和菠萝做成的。这道菜的吃法很讲究顺序,一定要先吃苦瓜,当满嘴苦涩之时,再夹起菠萝,它便顺顺滑滑地从喉咙里翻滚着甜蜜,味道就这样一直甜到心坎里。其实,幸福也许就是那么简单。

当我看着1000块的连衣裙口水横流,却只能讪讪走开时,口中抱怨着收入微薄,心里便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但是看着年迈的父亲连买双不足200块的旅游鞋都舍不得,()手里捧着60块的运动鞋便心满意足的哈哈大笑时,我的心疼与感慨之余,更多的便是对于自己生活奢侈的惭愧。相较而言,我已经很幸福了。我所拥有的很多,都是我的父辈所珍惜的,有时甚至珍惜到舍不得享用的地步。

知足常乐,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期待,不去努力,或是不去追求,而是说,保存着一份期待,珍惜着眼前,从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断规划自己的人生,等待着机会的降临。常乐之人可能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但可以成为生活中主动者。

罗兰小语读后感

(三)很早就听说过《罗兰小语》,但一直没有语言才能的我,也只是听说而已。不久前,在我陷于生活、工作的困难中,我想,我需要它了。我的文字也许微不足道,但却可以尽情的挥洒我自己的情感,我开始喜欢关注自己的心情了。

“每个人都可能有环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的时候。说得严重一点,几乎可能说,在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负起经历各种困难折磨的命运。

但这并不是说,因此就该认定人间没有乐趣,或生命没有价值。我们虽然被注定了要靠劳力、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被注定了有七情六欲来品尝人间各种各样的离合悲欢;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却有机会欣赏这有鸟语花香的世界,我们还有智慧可以体味人间苦乐的真谛,我们也还有心情来领略人间的爱心、善良、和同情是何等的珍贵。总而言之,和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比起来,我们的收获是值得的。”

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之一,是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感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或是根本不成比例。为什么付出得多,收获却微乎其微呢?其实,也许并不是这样,可能我们大家都对痛苦的感觉、失去的感觉太过敏感,而对于得到的惬意还未细细品味便轻易地略去不提,每日里念念不忘那些痛苦和失去,却很少思考到,我们的所得,那么人只能生活在苦闷之中了。

回顾两年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自己获得了很多。有了一个爱自己的老公,多了一个爱自己的婆家,有时被爱到,自己都觉得从未被如此爱过。在工作上,虽然经验不多,但是我的教训可以成为我今后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上,我可以自己把课准备好,而不必总是伸手阶级,回想2年前的现在,我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了。上课时,我可以更好的把握课堂,使学生按照我的教学安排,顺利进行。渐渐地,我知道怎么帮助学生将成绩提高上去,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调理得更有规律,还记得2年前的我经常弄丢学生的作业,而现在的我是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2年前的我连在留什么作业的问题上都会翻船,更不知如何将题目讲明白了,而今天,我可以骄傲的对学生将,我是一个负责的教师,我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教师,希望大家和老师一起负责地、认真地学习。现在的我,渐渐明白,如何与学生交流可以和学生相处更融洽,渐渐了解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我和学生应该彼此尊重……细数着2年来的收获,真的感到我没有虚度光阴,虽然我和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上还存在着差距,但我可以不断地努力,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虽然有些期待已久的不一定成为现实,但是无心插柳的欣喜也是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2年来,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的收获也因此而更加美丽。

《罗兰小语》读后感 篇2

1. 幸福不是条件的优越, 而是内心的富足。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对于幸福的概念人们渐渐地模糊甚至是混淆是非。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唤醒了人们对幸福的重新审视:幸福是什么?不是花不完的钱, 也不是显赫的身份, 是长驻在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那点平凡人的快乐, 是内心的富足。老大的弟弟妹妹们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在物欲横流的迷茫中如何找回自我, 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是最弥足珍贵的, 这也是在剧中力求表达的。

所以说幸福是一种心态, 你感到幸福, 生活就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 生活就苦不堪言。同是一片天, 有人抬头看见的是阴霾, 有人却可以透过云层感受那无际的蔚蓝。

2. 幸福并非是拥有太多, 而是所求甚少。

世间值得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 面对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本能, 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幸福就常驻在一颗常常感恩、时时惜福的心境里。一位哲人说:心灵是一个房间, 欲望塞得太满了, 幸福就装不进来了。我们看一看现实生活中, 多少人在寻觅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他们认为幸福可以用得到多少财富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于是, 贪官们利用人们赋予他的权力疯狂敛财, 终饱私囊, 然而这些不义之财无论数目多么巨大, 丝毫没有带给他们幸福, 而是成为最终为他们量刑定案的法律依据!正像老子所言:“知足不辱, 知止不始, 可以长久。”

3. 幸福不会在消极情绪中植根, 而是在希望中发芽。

生活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 你才会发现, 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2006年, 我随沈阳画院去山东沂蒙老区写生采风。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为贫困落后的山区之一。山上可以耕种的土地零零散散, 用石头垒的房子七扭八歪, 粗布衣裳、窝囊的棉裤、浓浓的方言、黝黑的脸。人们过着一种平凡的无法再平凡、近乎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在这里最震撼心灵的不是贫困落后, 而是那种写在每个人脸上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这正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所缺失的。这里的妇女三五成群, 唱着歌下地干活, 这里东倒西歪的所有房门上一年四季贴着福字, 这里的儿童的穿着与成年人完全是两个世界, 甚至与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可以看到他们代表着这里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悟到幸福这个字眼洋溢在一垅一沟里、一耕一锄间。

《紫罗兰与玫瑰花》读后感 篇3

郭老师开聊:既然写作文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讲故事,我觉得在你讲故事(写作文)的时候,你的头脑中一定会闪现出许多人物与事件,你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浮想联翩”!请你读读下面的文章,看这些小伙伴们是怎样“浮想联翩”的。

“这个紫罗兰死去了还这么骄傲!”我自言自语道。(用话语做开头,先听其声,再说其事。好办法!)

那是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的一篇文章《紫罗兰与玫瑰花》,读了这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再交代事情的缘由,文章到这里,我们一下子就能抓住“读后感”这样一个基本点了。)

紫罗兰看到自己比一些玫瑰花矮小,就请求(“请求”一词用得很准。好!)大自然把自己变成了一朵玫瑰花,却只活了一个小时,就死在了暴风雨之中。(惊人的“只活了一小时”,“就死在了暴风雨之中”,小作者用词造句很讲究,给人极大的震动。)临死前,它仍然那么骄傲。(小朋友们,你看,李孟妍同学能高度概括说说自己所读文章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办不到的,但紫罗兰的坚定感动了大自然,大自然才把它变成了一朵玫瑰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别人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相反,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真话讲得很有说服力啊。这样的话语,能给你给我很大的启发。)如果真要强求自己的话,最后的结果自己负责。可紫罗兰却不后悔,因为它当了一个小时的玫瑰花,看到了许多它以前从未见到的东西。它还对自己的同伴说:“我死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当了一个小时的玫瑰花,见到了许多我从未见到的东西。至少我当了玫瑰花,仅仅是一小时。而你们却未想过一朵玫瑰花!”所以在我看来,这朵紫罗兰真是宁死不屈呀!(紧紧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来谈,同时又能很好地结合“紫罗兰”来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我们是否(“是否”用得好。有商量的余地,好。这样的效果是令人信服的。)也应该学一学紫罗兰呢?做了一种别人做不到的事,自己一定会感到骄傲,并且没有想过后悔,这才叫真正的宁死不屈!(发出自己的倡议。)

[郭老师总评]

罗兰读后感 篇4

1975年1月,罗兰·巴特在巴黎高师开了个讨论班,选择的文本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初衷是讨论拆解语言,摆弄语言的“外衣”,研究一种话语——即情话——恋人的絮语、独自的特性。维特是充满激情的思辨型恋人的原型,他的一派痴语是典型的恋人情话。讨论班的聚焦点不是这部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吐方式和絮语的载体。两年后,巴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双项运动”的不知不觉之中,他已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倾注到书中的情境里去了。最后是水乳交融,落入以一个类似庄生梦蝶的迷惘格局。更有甚者,参加讨论班的才子情种们又都在他们的发言中倾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于是巴特改变了初衷,讨论班的结晶——《恋人絮语》不再是关于情话的论述,不再是诉诸一种一板一眼的科学语言来笼统地概括描述情话,而是一种新的文体,一种虚构的文字。

《恋人絮语》的结构匠心旨在反恋爱故事的结构。诸篇章常常以某些生动的场景或情境起首,完全可以任其自然的衍生出一个个爱情场景或故事。但是行文却常常嘎然而止。巴特神往的就是“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就像诗人叶芝从飞旋的舞姿中瞥见一种永恒的和谐一样)。“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莱奇《解构主义引论》)。《恋人絮语》的结构设想就是要碎拆习见的恋爱故事结构,即使是片断情景的排列也不是依从常人所理解的爱情发展顺序的。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作者以解构主义的思辨方式,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发散性”的行文,作者撷取出人类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镜的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不时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惊喜。这是一本无法用传统体裁界定的奇书。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全书的主要情境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其用心在于,避免导致某种误会——似乎著者在煞费苦心的排列要传递某种“爱情哲学”或“某种思想体系”——而正是巴特所要避免的。书中的所谓“恋人”是一个复合体:春节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表现力)的统一。巴特的反恋爱故事,即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而不是“故事”或“正确表达”。这种辞典式的罗列形式透出了一种冷静,是一种不加掩饰、文饰的表达方式,似乎告诉人们这里面既没有隐私,也不是什么自白,同时也揭示了恋人并不是个什么不同凡响的人杰,而只是一个在习见与陈词中挑拣的现代文化人。恋人在表演懒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习俗陈规决定;艺术提供给他感觉、情绪和词句。她的痛苦是可望不可及而产生的焦虑;他无法越过陈规的雷池以更直接的形式实现他的渴求。他不得不对符号加上延长的虚线(延长线)。巴特的独特之处是富于擒拿过后的符号学色彩。

说到底,《恋人絮语》便是对正在叙述中的恋人的写照,尽管它带有法国文学自十七世纪以来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一传统的印记,但它却不是要表现一个假定的(或特定的)什么人,而是展示了一个充分体现主体意义的“我”,呈现为一种产生、发展、建构、流动、开放的过程。过程的实现完全是凭借语言的构造,语言不是主体意义的表达;相反,是语言铸就了主体,铸就了“我”。因此,《恋人絮语》中的“我”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无性别的,流动的、多声部的。

在各种情境中,解构恋人所诉说出的话语,而获得不同于话语或文本表面的意义,从而

贪心的紫罗兰读后感 篇5

《贪心的紫罗兰》是着名作家纪伯伦的作品。文章主要写了一株紫罗兰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同伴之间,但是它却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它想像玫瑰一样枝插蓝天,面朝太阳。但是它的伙伴们都反对它的想法,大自然母亲也不同意。在紫罗兰的再三恳求下,大自然母亲终于把它变成了一株玫瑰花。可惜一天傍晚,下了一场暴风雨,这株变成了玫瑰花的紫罗兰被连根拔起,而其余的紫罗兰都安然无恙地隐蔽在墙根下。

这篇文章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一直这样认为这是一株贪心的、充满虚荣心的紫罗兰,为了外表的美丽,想要化身为高大艳丽的玫瑰。我心中暗自嘲讽它的无知与愚蠢。但最后它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想法。它说: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它不安于现状,挑战风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最后它被暴风雨折断了身躯,但是它死后脸上浮现着的那超凡绝俗的微笑,让我们明白它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高大的玫瑰的眼光看到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罗兰小语》读后感 篇6

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米开朗琪罗。他平易,但又超凡脱俗。他无以伦比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全部献给了艺术,他追求艺术真善美之表现力的执着与忠诚更是感人。米开朗琪罗是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巨人的称号的。

“大卫用他的弹弓,

我用我的弓箭。”

----米开朗琪罗

这是一句意蕴深长的话,语句中透露出骄傲,自信与一种拥有荣耀的兴奋。米开朗琪罗一生是艰苦的,毕竟,在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疯狂的境遇之下,天才总是会被所敌对的人攻击和排挤。

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一个狂热,骄傲,神经质的城市,动辄耽于盲目的信仰,不断淫宗教与社会的歇斯底里动荡不停。佛罗伦萨也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自由狂妄和腥味的城市。

在这个动荡与和平共处的城市,米开朗琪罗也和这个城市的居民一样,聪明、偏执、热情、易怒、嘴尖舌利,生性多疑。

米开朗琪罗眼光开阔、志存高远。他看不起他们那个艺术圈子。他对他们态度粗暴,但他爱他们。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对家乡的爱一直充斥着他的心,米开朗琪罗把他的天才归于”家乡那纯洁的空气”。他的家族在佛罗伦萨历史悠远,他对自己的血统和家族甚至比对自己的天才还要感到自豪。“他不允许别人把他看做艺术家:‘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我是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琪罗是精神上的贵族,由他的话可见;“从事艺术的应该是贵人,而不是平民。”

他家族里所具有的一切迷信、狂热,他都具备。他整个人就是用这些迷信和狂热的泥土塑造出来的。但从这些泥土里迸射出一道光焰,将一切都给净化掉了,这就是;天才。

米兰开朗琪罗纯粹是天才的典型,他日夜在亢奋之中,为之所困。以至于他接受难以兑现的订单。

米开朗琪罗就是在这种令他痛苦的天才的促使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作品,为了给他因为这个天才而永无止尽的欲望得到满足,他什么都想做;工程师、操作工、凿石工,他样样自己动手,什么都想让自己一个人完成。修建官邸、教堂、雕像等一切可以满足自己欲望和虚荣心的工作,他都想接下。于是他就在这种天才的促使下繁忙的像蜜蜂一样转来转去,蜜蜂还有帮工而他基本上一个人,这就使他的健康成了大问题。

他很有钱,非常富有,但他却说自己贫穷,用这种臆想的贫穷来折磨自己。

他是孤独的。他狠人也遭人恨;他爱人却无人爱他。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炙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米开朗琪罗犹豫成性,他在自己的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

“我爱死亡,生命就在其中。”

米开朗琪罗历经沧桑之后,一种新的生活出现了,仿佛鲜花盛开的春天,燃起了明亮的爱的火焰。

‘亲爱的主啊,我的太阳,消除了我无谓的盲目烦恼。”

但是他的爱情从没有温柔的静下来,安抚他如同困兽一般烦躁的心。自维多利亚死后,再没有任何伟大的感情照亮他的生命,爱已离他而去。

“爱的火焰没有在我的心中停留,

我已折断灵魂的翅膀,

巨大的病痛(衰老)总能驱除微不足道的忧伤。”

在二月的一个星期五,约下午五点钟,正式日落时分,我们伟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可怕的暴风雨转入及其甜美的宁静。”

他终于安静了,他到达了他所企盼的目标----超越了时间。

就像幸福的灵魂,在他那儿,时光不再流逝!

《萤窗小语》读后感 篇7

《分期付款》,一个吸引我的题目。这个词挺现代,什么买房子、车子和奢侈品的时候,总会想到用“分期付款”来分担自己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这种办法挺好的,自从开始实行以后,大家的购买力一下子增强了许多,从前不敢想的,现在都拥有了。又因为定期付款的数额较少,所以,我们不得不说:“现代社会最大的福利制度就是分期付款。”可是,读完文章,我才恍悟,原来“分期”也可以这样用:作者设想了一种“分期治学”。令人望而生畏的长篇巨著,也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来“分期”阅读,每天读一点点,日积月累,原来厚厚的巨著,你会很轻松地就能读完。我认为,学习亦是如此,每天进步一点点,天长日久就能积累更多知识。这样,还愁学好知识,考出好成绩吗?“分期付款”是先享用后付钱,“分期治学”则是先下功夫后享用。“分期付款”的钱付完了,东西也用旧了,用完了;而“分期治学”的功夫下够了,学问则愈学愈多,愈学愈扎实。显然“分期治学”比“分期付款”更划算也更有现实意义。

大家都听说过三人登山的故事吧!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有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个人站在山脚下仰望山顶,觉得山很高,就干脆不爬了,悠闲地欣赏山脚下的景色。第二个人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试着往上爬,结果,爬到半山腰,这人就累得不行了,只好下山了,但是他观赏到了从山脚下到半山腰的景色,也算是小有收获了。而第三个人,他不像前两个人那样,而是鼓起勇气,坚定信念,坚持爬到了顶峰。当然,三个人中只有最后一个人欣赏到了“一览众山小”的美景。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只让我们分析,这个故事立意新颖,用三种人代表了三类人,也表现了这些人对自己的理想的态度,读后能够激励人奋发向上。而读完作者的小记《登山》后,我却要重新审视我的思想了。作者说:“同样是登山,有人一边爬山,一边驻足观赏下面的风景;有的人却认定目标,一个劲儿地往上攀。前者虽然爬不了多高,却颇得登山之乐;后者固然及时到达顶峰,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但也可能半途累垮,或虽然到达顶峰,却天色已暗,什么也见不到了。”显然,我们在第一则小故事中没有考虑到时间、个人能力等问题。只是拥有坚强的意志,不屈的勇气,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栽跟头的还是自己,更不用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毕竟“一览众山小”的景色不是谁都能欣赏到的!还有时间问题。认定了目标,当然要去努力实现,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奋斗,去拼搏,永不放弃,最终达到了理想的峰巅,却已是年老体弱,难有作为。现实中,只有极少数人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卓越的胆识和超人的体力,能直登顶峰,看群峰拜于衽席之下,享受尺寸千里的美景。所以,先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再登山吧!爬到一个高度点也往下看看风景,享受一下奋斗的快乐,免得到头来什么也没有看到,却要不得不停止这奋斗的旅程了!

这本书,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发现作者思维的独到之处。比如,《裂帛》这篇文章告诉我:一个集体就如一段绸绢,只要被敌人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略施一点力量,就会功亏一篑。还有《迎向风雨》这篇文章告诉我,当风雨来临时,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他,你却可能获得新生。《睡眠和长眠》让我明白了过度的休息也是不好的。《胆大妄为》使我懂得做事不但要大胆地“放”,更要小心地“收”。

萤窗小语的读后感 篇8

接触和走进刘墉还是好多年前的事情,有次到书店走走,去看看散文就看到了刘墉的《不是教你诈》,我第一感觉就想到了那个罗锅!拿起书大概浏览了下,深深打动了我,我喜欢刘墉,他朴实无华,文字给人读后无限深思,他的文章以小见大,用生活的繁琐悟出人生真谛,每篇文章都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刘墉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散文、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和我记忆中的散文很是不一样!看他的作品,我能在他不太饱满的文字中遐想,在他点滴小事的细腻中震惊,能在他到位的分析中疑问瓦解。我一直在他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朱永新教育小语读后感 篇9

首先是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我,既然是小语,那一定很精练,读过果真如此,受益匪浅。

还有读完我感觉我的教育很失败。我的教育里多了知识,少了思想情感。我认为严厉是爱,可是我的严厉有时候没有带给学生爱。书中有很多触动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真的,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一直以来,我的批评总是多于赞扬,总是会吝啬自己对孩子们的表扬,而对于一名学生而言,他的快乐源自小伙伴们的嬉戏,源自父母的关爱,更多的时候源自于老师的赞扬和肯定。

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着快乐,才会激发着上进,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这又应了又一句“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这里整理几句我印象还很深刻的几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最后我想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我意识到要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鼓励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把孩子幼小的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我们要有信心,相信孩子们的梦想会指引着他们向前进。

南京小语观摩会观后感 篇10

岔路小学 赵钰凤

金秋十月,晴空万里,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成熟的芳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来自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汇聚到了古都南京,享受一场小学语文教育的饕餮盛宴。而我也有幸得到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带着一颗虔诚求教的心,赶赴这次盛会。初次来到南京,不禁沉入那浓厚的历史底蕴中。

此次参加第1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期待满满。经过两天半的学习,当真是不虚此行,收获也是满满。学习的时间虽短,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和精彩,在这两天半中,有特级教师王崧舟、管建刚、薛法根、蒋军晶等人的语文观摩课,有特级教师孙双金带来的古诗赏鉴课,有特级教师赵志祥、知名老师李丽带来的经典吟诵韵律课,有全国知名教师何捷、特级教师林莘、张祖庆带来的写话写作课,有青年骨干教师程婧婧带来的汉字的演变,还有特级教师周益民带来的别开生面的图画诗,更有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薛瑞萍充满感性的演说„„下面就三节给我印象最深的课谈谈我的感受。

一、逐层深入,循循善诱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一课令人耳目一新,原本很严肃呆板的说理课,在王崧舟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轻松而又深刻地完成了。课一开始,王老师就展示了课前对学生们做的关于《桃花心木》这一课的调查结果,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进行本课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接着,王老师紧紧抓

住“不确定”这一关键词,模拟课文层层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巧妙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王老师的课听来如同与多年老友会谈,令人感到亲切,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之下,如丝丝春雨滋润着听者的灵魂。结束时一曲《醒来》,让我仿佛步出了混沌,大脑顿时一片清明。能听到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二、笠翁对韵,轻松高效的课堂

初一看赵志祥老师,还以为是一位严肃的“老学究”呢,结果上课不到五分钟,形象有了大反转。课一开始,赵老师一个幽默的玩笑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本来国学经典课是十分不好上的,但是赵老师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赵老师的这堂课,以《笠翁对韵》这本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为依托,使学生意识到古典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厚重、深刻地话题,却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用赵老师的话说就是“大师兄带着一群孩子在玩”。

走进赵老师的课堂,就是走进了国学经典的盛会,除了带来对感官的冲击,更是对心灵的冲击。赵老师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和学生轻松愉快地対韵。而南师附小的学生们的表现,也常常令人惊喜,让在座老师不禁为他们的聪明睿智而喝彩。赵老师如遇知音般,倾囊相授,语重心长地强调:经典就应该吟唱。说到兴起处,赵老师亲身示范吟唱诗文,南师附小的孩子们也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于是大大的礼堂里回荡起了孩子们快乐的、颇具韵味的吟唱

声。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孩子们的恋恋不舍中,赵老师下课了,但是国学经典的种子却留在了所有人的心间。

三、说话写话,敢想敢说的课堂

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最头疼的恐怕就是作文课了,总有一种无处着手之感,所以对这次学习中的写作课程十分期待。观摩学习了几位专家名师精彩的课堂,令我印象最深的写作课就是何捷老师的《读绘本故事,练习说话写话》。

何老师的这节课是二年级的写话,学生很小,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肯定是抓不住学生的。何老师就以绘本故事《我爸爸》为文本,精彩有趣的绘本,加上何老师风趣的引导,孩子们的心被紧紧地牵住了。何老师一边带着孩子们阅读故事,一边让学生用所给句式练习说说、夸夸自己的爸爸,贴近生活的话题,令学生兴趣大增,而孩子们的童言童语,也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令我感动的是,何老师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句话,认为孩子的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在何老师的努力和鼓励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越来越多,一张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手都举得高高的,哪里还会怕说话、写话!

上一篇:医院三甲复审应知应会下一篇:王城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