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吹吹腔的意思, 白族吹吹腔的解释

2024-11-06

白族吹吹腔的意思, 白族吹吹腔的解释(共1篇)

白族吹吹腔的意思, 白族吹吹腔的解释 篇1

白族吹吹腔源于弋阳腔,融合了白族独特的音乐与语言元素,是云南白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戏曲样式。在现代语境下白族吹吹腔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迄今为止还没有没有系统的资料整理与理论研究成果。第二,作为一种地方民族戏曲,它的传播区域不广、影响力不大。第三,大量文本资料遗失、传承人断代面临消失的危险。《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一书的面世,为解决以上三大问题提供了参考,开启了白族吹吹腔艺术系统研究、传承保护的大门。

一、本书的写作背景与特点

《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一书与赵全胜先生的其他著作相比少了“学术性”,不大能体现作者在此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学术水平,再一看全书的结构也无新颖与独特之处。然而把书与作者身份和学术背景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此书的写作特点另有蹊径。

1.作者的身份背景与本书写作特点

作者有着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白族社会音乐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但在众多的身份中,作者自己最认同的却是“一位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与民族文化的白族儿子。”

他对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特别是对于白族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痴迷,在为母亲举行白族丧仪时还在记录白族哭丧调,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从深入云龙县各个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到本书面世,作者对云龙白族吹吹腔的关注和研究已历经十数年,对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有着非常透彻和深入的研究,在形成成果时,作者却用一个局内人的身份向我们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其目的无非是想为云龙吹吹腔“走出深闺”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为更好的传承保护它贡献一份力量。

2.作者的学术习惯与本书的写作特点

忠实于田野,是赵全胜先生作为民族音乐学者的基本素养和学术习惯。在本书成书之前,作者针对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的田野工作已开展了十多年,其扎实的田野工作成果在本书中随处可见。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在介绍白族吹吹腔的产生缘由时,通过对白族“打秧官”、“田家乐”等民俗活动过程以及音乐特点的详细描述,来论证“白族吹吹腔的形成与发展与白族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劳动生活分不开的。”在叙述白族吹吹腔的唱腔部分时,对云龙县所有的白族吹吹腔唱腔风格进行对比和音乐形态分析,详细论述各个地方唱腔的异同,如果没有非常扎实的田野工作是不可能有如此详尽全面的对比与分析。在第三部分云龙白族吹吹腔的表演手段与程序部分中,书中文字会带你到表演现场。书中对云龙县境内主要的戏台、白族吹吹腔所有的表演程序、动作以及动作与伴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详细的叙述。除此之外,此书还对三百多部云龙白族吹吹腔剧目进行分类、编号,对剧本角色与唱腔模式进行校订,对云龙县现存的主要吹吹腔剧团以及剧团骨干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在本书中有了非常详尽的展现,成为本书重要的特点。

二、本书的结构特点

《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的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云龙吹吹腔概述”,作者从“云龙吹吹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云龙吹吹腔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云龙吹吹腔的表演手段及程序”、“云龙吹吹腔剧目及其表现内容”、“云龙吹吹腔部分剧团及吹吹腔艺人介绍”五个章节详细论述。在这一部分明确了云龙白族吹吹腔是由弋阳腔与白族语音、白族民间音乐曲调相融合而成,梳理了云龙白族吹吹腔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对云龙吹吹腔戏的唱腔、行当、伴奏、表演等进行了概述,其中对戏的分场及表演、武打及表演的程序进行校对与对比,对戏台、服饰道具、脸谱化妆与演出场合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是“云龙吹吹腔剧目选编”,在这一部分作者对“三出首”、“崔文瑞砍柴”、“竹林拾子”等23部经典剧目进行整理、校对与编辑,使吹吹腔剧目文本得以正确、完整的保存。第三部分是“云龙吹吹腔剧目选编”,在这部分作者对34首传统吹吹腔唱腔、6首音乐选段、2部现代小戏音乐进行了修订与编辑,让吹吹腔戏的音乐文本化便于传播。第四部分是作为附录出现的吹吹腔角色脸谱和演出剧照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了白族吹吹腔的人物形象与演出状态。

本书的结构以图片作为引导,在概述部分向读者重点说明了云龙吹吹腔是什么;而后用剧目选编进一步介绍具体的吹吹腔戏的故事内容,让吹吹腔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逐渐清晰;最后的音乐选编使读者把音乐与概述、剧目、图片部分的内容相对应,从而使读者对吹吹腔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看出本书为递进式结构,在作者的介绍中,层层推进、不断丰满与完善,最后云龙白族吹吹腔终于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结语

上一篇:工作总结z下一篇:气象局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