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通用11篇)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篇1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为了加强机关纪纪律作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良好机关形象,对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做如下规定:
1、要保持仪表端庄,仪容整洁,提倡朴素大方。总的要求是美观、得体、自然、协调,表现出稳重、大方、干练、富有涵养的工作人员形象。
2、工作时间严禁穿奇装异服。服装颜色、款式应予工作环境相协
调。男职工禁止穿背心、短裤、拖鞋,女职工禁止穿低胸、露背、露脐、超短或超长裙(膝盖6厘米以上都属超短裙,小腿以下属超长裙)、特殊颜色带图案的长袜、吊带装、透明装、紧身装、过高的高跟鞋、拖鞋。
3、要注意仪表,讲究个人卫生,保持整洁美观。服装要保持干净
整洁,不午披衣、挽袖、卷裤腿。头发要梳理整齐,男职工发不过耳,不留胡须,不戴饰品,女职工不留长指甲,涂染指甲,不梳艳丽、怪异的发式、不染过分的颜色。不浓妆艳抹、佩戴夸张饰物,不得使用浓郁的香水。
4、参加机关动时,按照规定统一要求着工作装。在接待来宾中,根据礼仪需要,衣着应与出入的场所协调。
5、本规定自即日起实行,各部门要做好自我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依照《机关工作人员守则》规定,给予诫勉谈话或警告,严重的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篇2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1.1组织领导
1.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管辖区域内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六条) 。本条所称基层防疫队伍包括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动物防疫体系包括兽医工作体系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经费保障机制、兽医法制法规体系建设。
1.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六十二条) 。本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手段, 确立动物防疫工作中长期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途径和年度任务、方针、措施。
1.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 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十四条) 。本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加大投入, 建立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工作财政保障机制。
1.2疫病预防
1.2.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九条) 。本条所讲“国务院的规定”是指《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国发[2005]15号) 。
1.2.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网络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其分中心, 国家级兽医参考实验室, 省、市、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和边境疫情监测站组成。
1.2.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 (兽医主管部门) 动物疫情预警后, 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 。
1.2.4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 (第六十三条) 。本条要求县、乡政府根据畜禽养殖数量, 合理测算村级防疫员数量, 解决好其工作补贴和劳动保障等问题, 将其作为防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做好小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观察报告等任务。
1.2.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第六十五条) 。防疫物资储备主要包括药品 (包括疫苗) 、医疗器械、隔离设施、卫生防护用品、消毒设备等。
1.2.6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五条) 。本条要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了减少动物疫病的传入风险, 享有对非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严格检疫权力的同时, 要承担将该检疫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义务, 不得将检疫费用转嫁给货主。
1.3疫情控制
1.3.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 迅速扑灭疫病 (第三十一条) 。根据农业部第1125号公告, 一类动物疫病包括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17种。
1.3.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第三十二条) 。二类动物疫病包括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牛结核病、山羊关节炎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征等77种。
1.3.3发生三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第三十四条) 。三类动物疫病包括大肠杆菌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脓疱、绵羊疥癣、马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等63种。
1.3.4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给予补偿 (第六十六条) 。政府因采取强制性应急处理措施, 对养殖者或经营者造成一定损失, 而给予当事人适当经济补偿, 有利于防控措施的顺利执行, 可以帮助当事人维持生活和恢复生产。
1.3.5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撤销和疫区封锁的解除, 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后, 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三十三条) 。
1.4责任追究
1.4.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指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是指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以及进出境检疫机构等。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单位领导,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负责动物疫情报告的具体执行人员。
1.4.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本条规定的应追究责任的违法行为主要指违反本法以上条款规定的行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为行政处分。适用对象为具体分管动物防疫工作的政府领导和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执行落实人员。
2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2.1职责范围
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2.2疫病预防
2.2.1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 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 (第十二条) 。所谓“风险评估”, 是指对人们在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和其他相关经营活动过程中, 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致病微生物及其扩散增加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和分析、估计、界定, 是对动物疫情未来形势可能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判断。
2.2.2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三条) 。强制免疫是指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 采取制定强制免疫计划, 确定免疫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 以及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等一系列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强制性措施, 以达到有计划分步骤地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目的。
2.2.3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动物疫病监测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是预防、控制直至根除动物疫病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长期、连续、可靠地监测, 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动物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流行趋势, 才能有效地实施国家动物疫病控制、消灭计划, 才能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建立无疫区)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2.4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本条要求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疫情动态和监测信息, 按照动物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其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及时做出相应的预警, 并采取相应措施。
2.2.5制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 并负责验收公布 (第二十四条)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包括建立在天然屏障或人工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区和建立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基础上的无疫动物养殖屠宰加工场所。
2.3疫情通报
2.3.1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 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农业部是代表我国进行动物疫情国际通报的惟一机构, 农业部依照我国缔结的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的要求, 履行重大动物疫情通报义务, 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等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及时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2.3.2负责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 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的职责
3.1职责范围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第七条) 。
3.2疫病预防
3.2.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由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疫情情况,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 在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框架内, 提出执行计划, 即本地区强制免疫计划,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备案。由于各地动物疫病状况不同, 根据保护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需要, 本地区危害较严重的动物疫病也可以列入强制免疫计划。
3.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第十四条) 。
3.2.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第十五条) 。
3.2.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 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第十六条) 。
3.2.5兴办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和隔离场所, 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是对动物养殖、隔离、屠宰、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等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和相关经营单位的一项行政许可。设置此项行政许可, 目的在于规范其动物防疫条件, 使其在开始生产经营之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2.6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 向乡、镇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 (第六十三条) 。
3.3疫情通报
3.3.1接受动物疫情报告, 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上报 (第二十六条) 。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的任何单位,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后, 应当立即派技术人员以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赶赴现场, 按有关规定及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技术控制处理措施。
3.3.2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第二十七条)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 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引发的重大动物疫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
3.3.3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第二十八条) 。狂犬病、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 既对动物造成危害, 又同时感染人,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需要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双方相互通报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是十分必要的。
3.3.4根据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授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可以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第二十九条) 。
3.4疫病控制
3.4.1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调查疫源, 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 (第三十一条) 。一类动物疫病的确认权限由农业部规定。参照国际惯例, 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发病和外来病应当由农业部认定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确诊。例如, 根据2007年4月农业部《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 (农医发[2007]12号) 的规定, 接到动物疫情报告的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到现场进行的是临床怀疑诊断;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样品检验后进行的是疑似诊断;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对病毒分离与鉴定进行的是最终确诊。疫点:指患病动物所在地点。疫区: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一定范围的区域。
3.4.2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第三十二条) 。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到现场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并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发生二类动物疫病时, 由于不一定采取扑杀措施, 所以, 隔离措施就十分重要。与发生一类动物疫病时的隔离不同, 此处的隔离, 是将未被扑杀的染疫动物、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与其他动物间隔开, 在相对独立的封闭场所进行饲养, 并按照农业部规定的防治技术规范进行接种和治疗, 杜绝疫病继续扩散。
3.4.3对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现场处理疫情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动物疫病病原体的人员,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六十七条) 。从事预防、检疫、监督检查、疫情现场处理等工作的人员, 是极易接触动物疫病病原的高风险人员。有关单位在保障这些工作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同时, 还应当采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措施, 注射疫苗和定期体检等。对有关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卫生保护措施, 对所有暴露于感染或可能感染动物和场所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
3.5动物诊疗
3.5.1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 发给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合格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五十一条) 。
3.5.2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 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下转第12页) (上接第4页) 考试合格的, 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 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 (第五十四条) 。执业兽医注册制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延伸, 按照本法规定,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 在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后, 必须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注册后, 方能开展动物诊疗相关活动。这一规定, 确保了兽医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执业兽医人员的有效管理, 也为执业兽医队伍的继续教育及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6行政执法
3.6.1违反本法 (第十四条第三款) 规定, 对经强制免疫的动物未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的, 依照《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七十四条) 。《畜牧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以万元以下罚款”。
3.6.2动物诊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 吊销动物诊疗许可证 (第八十一条) 。“造成动物疫病扩散、情节严重”, 是指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 例如造成一类动物疫病传播;由于诊疗行为致使其他多个饲养主体的动物感染该疫病或大量动物感染该疫病、造成周边及较大范围的动物疫病流行、传播等。
3.7责任追究
3.7.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瞒报、谎报、迟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 或者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的, 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规定 篇3
第一条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着装行为,根据《工商行政管理制式服装管理办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是指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穿着全国工商行下管理机关统一的制式服装,佩戴统一的标志。
第三条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必须按本规定着制式工商行政管理服装,佩戴标志,保持仪容严整、着装整齐、举止端庄的仪表形象。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上岗时,应穿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着装:
(一)工作时间非因公外出的;
(二)到经营性场所消费的;
(三)女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怀孕后体型发生显著变化的;
(四)因涉嫌违法乱纪被停职、接受审查的;
(五)辞职、调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被辞退、开除公职的;
(六)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况。
第六条 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应按规定佩戴帽徽、肩章、领花、胸徽。不得佩戴其他与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或者执法公务员无关的标志。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着装时,应当戴制式工商帽(除不宜戴帽外)。男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大檐帽前缘与眉同高,女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卷檐帽前缘稍后倾。戴冬帽时,护脑下缘应当距眉一至二指。在室内脱帽后应当将其挂在衣帽钩上(帽徽朝下)。立姿可以将帽用左手托夹于左腋下(帽顶向体外侧,帽徽朝前)。
第八条 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扣好领钩、衣扣,不得歪戴帽、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二)夏服、春秋服、冬服不得混穿,制服与便服不得混穿,着春秋服必须内穿制式衫衣,并扎系制式领带。
(三)男、女长袖立领衫衣作外衣穿着时,下摆应扎在裤腰内,扎制式领带;着短袖立领夏服时,下摆应扎在裤腰内;着短袖开领下服时,下摆不扎在裤腰内。
(四)不得系扎围巾,不得染指甲、染彩发、化浓妆;不准戴外饰物。
(五)男性工商行政管理着装人员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剃光头或者蓄胡须。
(六)应当举止文明。不得边走边吃东西,扇扇子;不得背手、袖手、插兜、搭肩、挽臂、揽腰;不得嬉笑打闹、高声喧哗;不得席地倒卧;不得在公共场所以及其他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
(七)应当随身携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统一制发的执法证件。
(八)通常着工商行政管理制服时应穿皮鞋(含凉鞋),鞋跟高度女同志不得超过4厘米,男同志不得超过3厘米;不得赤脚穿鞋或赤足。
第九条 两名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着装巡查或外出时,应当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威严有序。
第十条季节换装的时间,应当根据当地气候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规定。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省环境监察队伍建设,规范环境监察人员行为,树立环境监察执法良好形象,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环境监察着装,是指环境监察人员按照规定着环保部规定的统一样式服装。
第三条环境监察人员在执行执法检查任务、参加集会、检阅等活动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当统一着装。
第四条环境监察人员着装时,应当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姿态良好。并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按照配套穿着。佩带帽徽、肩章、胸徽、胸号,不得佩戴、系挂与环境监察身份或者与环境执法任务无关的标志、物品;
(二)不同制式服装不得混穿,环境监察服装与便服不得混穿。制服内着非制式服装时,不得外露;
(三)大檐帽帽檐前缘与眉同高,大檐帽饰带应并拢,并保持水平。大檐帽风带不用时不得露于帽外。不得歪戴帽;
(四)保持制服干净整洁,扣好领钩、衣扣,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五)除工作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形外,应当穿制式皮鞋。着便鞋(含凉鞋)时,只准穿黑色鞋。男性环境监察人员鞋跟一般不得高于3厘米,女性环境监察人员鞋跟一般不得高于4厘米。非工作需要,不准穿拖鞋;
(六)不得在制服外罩便服,不得围围巾,不得染指甲,不得染彩发、戴首饰,不得纹身。男性环境监察人员不得留长发、1
大鬓角、卷发、剃光头或者蓄胡须,蓄发不得露于帽外,帽墙下发长不得超过一点五厘米。女性环境监察人员发辫(盘发)不得过肩;
(七)除工作需要或者眼疾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五条环境监察人员着装时,除在办公区或者其他不宜戴帽的情形外,应当戴帽。
(一)进入室内时,通常脱帽。立姿可以将大檐帽用左手托夹于左腋下(帽顶向体外侧,帽徽朝前);
(二)坐姿可以将大檐帽置于桌(台)前沿左侧或者用左手托放于左侧膝上(帽顶向上,帽徽朝前);
(三)室内有衣帽架上时,大檐帽挂在衣帽架上(帽顶向外,帽徽朝下)。
第六条环境监察人员着装时,不得在公共场所以及其他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不得饮酒;非因工作需要,不得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七条环境监察人员着装时,应当随身携带《中国环境监察执法证》。
第八条两名以上环境监察人员着装徒步外出时,应当行列整齐,威严有序。
第九条环境监察人员有下列情形的不着装:
(一)执行特殊环境监察执法任务不宜着装的;
(二)非因公外出的;
(三)女性环境监察人员怀孕期间;
(四)环境监察人员辞职、调离环境监察机构,或者被辞退、开除、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停止执行职务的;
(五)其他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形。
第十条环境监察人员应当爱护和妥善保管帽徽、肩章、胸徽、编号等标志,除工作需要外,不得擅自拆改或赠送、转借给环境监察人员以外的人员。环境监察人员脱离环境监察队伍时,帽徽、肩章、胸徽、编号等标志一律上交。
第十一条环境监察人员季节换装的时间由省环境监察局根据气候条件和工作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省环境监察局对全省环境监察人员着装情况开展稽查。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的环境监察人员,由省环境监察局进行处置:
(一)情节轻微的,当场予以批评教育和纠正;
(二)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拒绝、阻碍环境监察稽查人员执行现场稽查工作任务的,可以暂扣其证件及相关物品,通过下发《环境监察稽查通知书》等方式通报其所在单位要求整改。必要时,可以采取带离现场、停止执行职务等措施。
第十四条违规者所在单位收到《环境监察稽查通知书》后,应当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对再次违规者,应当在本级环境监察机构范围内予以通报,并取消当年参与评先、受奖资格;对屡教不改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纪律处分或者辞退,该单位集体和主管领导当年不得参与评先、受奖。
违规者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向发出《环境监察稽查通知书》的环境监察部门报送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环境监察
人员。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篇5
关键词:保管期限,制度
国家档案局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 (八号令) (简称《规定》) 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规定》第十四条指出,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规定》对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但是在指导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规定》的改革内容
《规定》是在1987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两个业务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 《规定》改革了保管期限划分方法, 将原来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永久”、“长期”、“短期”的保管期限划分方法修改为“永久”、“定期”, 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 分为30年、10年。原有的文书档案“永久”、“长期”和“短期”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 使得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往往是:长期保存的档案实际上都是保存50年, 短期保存的档案都是保存15年。到期后才考虑档案的鉴定工作, 有的甚至一拖再拖。我国大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采用了这种划分保管期限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已经被我国的档案管理实践证明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违背了档案价值鉴定“效益性原则”的要求。有学者指出, “尽管划分保管期限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地对档案的保管期限作出决定, 但是人为性和弹性过大, 导致的鉴定结果往往是“两头小中间大”, 即永久的少、长期的多、短期的少。这种保管期限的划分方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手段, 它也使我们的档案鉴定专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为专业化的档案价值鉴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操作标准要细化。”[1]19
《规定》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了标时的划分方法。“定期分为30年、10年, 是指一般条件、一般情况下的基本划分方法。机关可以根据本机关实际工作需要再增设期限档次或调整现有期限。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必须实行标时划分, 这是《规定》对定期保管档案实行标时划分的基本要求。定期保管档案之所以要实行标时划分, 不能直接注明或写上“定期”, 主要是便于对机关达到保管期限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明确的标时划分克服了以往对档案保管期限较为模糊的划分方法, 避免了以往短期保管档案 (15年以下) , 一般要等到了15年以后才对其开展鉴定销毁工作, 长期保管档案 (16—50年) , 一般要等到50年以后才对其开展鉴定销毁工作的问题。”[2]40根据《规定》,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要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档案馆移交, 以确保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保护, 为国家积累历史财富和文化财富。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由本机关自己留存, 备机关日常工作查考利用, 保管期满后经机关鉴定, 或销毁或延长保管期限。《规定》中定量保管期限的确定, 初衷是减轻档案馆的压力。永久保管的档案才进入国家档案馆, 非永久的由产生机关自己留存, 其目的是方便对到期档案及时地进行鉴定处置, 减少保管压力, 节省保管空间和人力、物力。
二、《规定》对实践的影响
《规定》实施保管期限定量改革之后, 造成的结果依然是“两头小中间大”, 原有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定量改革后的保管期限, 试图把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从“长期”中“剥离”出来, 归入到永久, 这样既可以减少长期保管档案到期鉴定工作的压力, 也可以使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享受到“永久”被保存的档案应该享受的“待遇”, 而不是到50年了经过“价值和生死鉴定”后, 才能“享受”到这一“待遇”。这样的做法, 预期目的在于节约管理成本。但是, 定量和定性的划分保管期限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在实践中并没有带来管理上的增效,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理论上的目的。理论上讲, 两种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方法是有区别的。采用定性的方法, 长期保管档案要到保管期满50年才能进行再次鉴定, 短期档案保管期满15年才进行再次鉴定;而定量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 则每隔10年或30年进行一次期满档案的鉴定。可是, 没有明确标时的长期和短期 (长期到最高年限50年, 短期到最高年限15年) 与标时的定期30年和定期10年, 都是在保管的“终点年”面临鉴定问题。所以在实践中操作的结果如出一辙。《规定》中的保管期限划分方法, 只是把鉴定工作的压力放在了10年和30年, 而不是之前的15或50年了。并且对于定期不到30年的而又大于10年的, 是按照30年来划分合理, 还是10年划分合理, 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另外, 对于某份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 会存在判定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表现在:第一, 主体认识差异带来保管期限划分的不同。“重要”和“一般”的划分, 不同的主体可能因为其立场、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个体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判断。这样的保管期限表在实践中会导致“执行”的不一致。第二, 特殊文件的保管期限的界定具有特殊性。属于永久保管的“年度和年度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如果没有的话, 那么本该为10年保管期限的“年度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是不是应该适当的延长保管期限呢?所以, 《规定》在实践中执行起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这些模糊性语言必定会影响到执行者的主观判断和操作, 带来实际操作上的不一致, 导致管理上的混乱。
《规定》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并没有结合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使得档案的鉴定工作没有减负, 反而显得更加的繁杂。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依然困扰着实践部门。保管期限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制度的变化, 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并没有带来管理上的实质改变。目前对于文件的鉴定, 其趋势表现为加拿大的“宏观鉴定战略”。“宏观鉴定战略”不再局限于传统理论中的价值标准, 提出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多种因素。它使鉴定的重点由根据研究目的的判定文件价值转变为根据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结构来鉴定文件形成背景或文件来源的重要性[3]222。随着文件形态、文件运转的系统依赖性变化, 直接鉴定法将退出历史舞台, “宏观鉴定战略”将走上舞台, 奏响鉴定的新篇章。这才是新技术、新形势背景下文档鉴定工作的出路。
三、由《规定》引发的思考
本文主要基于《规定》与《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的不同, 分析了《规定》存在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 即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 往往表现为:一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 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 制度过于细化、量化, 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一是制度过于笼统, 说明不清, 标准不明。制度系统缺乏整体性, 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制度执行者不能得到清晰的制度解释, 造成制度执行者无法领悟制度的内涵, 无法执行制度。制度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 是谁违反了制度, 要么缺乏参照, 自由裁量权过大。
已有的制度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但是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却不如人意。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出现, 但是原有的制度依然“勃勃生机”, 没有走向终结的迹象。制度的可操作性是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制度是用来执行的, 不是纯粹搞研究用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 才会成功的规范实践。制度过宽或过严都不行。制度建设不仅需要针对呈现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开创途径和通道, 实质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的下联说“不审势, 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档案管理制度也如此, 过宽过严都会失误, 要把握一个度。档案管理制度的产生源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是为了解决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规范档案管理。但是, 就某些具体单位来说, 过于原则或者过于模糊的档案管理制度本身就无法操作或者可操作性不强, 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那么, 久而久之, 则会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实践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北京档案, 2007 (5) .
[2]李明华.《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仪表礼仪:酒会的着装 篇6
2. 女装礼仪:
以前,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是没有外交的,今天的女性,出席宴会,酒会,音乐会甚至出国访问,社交生活越来越多,那么,我们该怎样打扮呢?
在5点到7点之间举行的鸡尾酒会(cocktails) 通常是半正式的.你可以穿着上班服去(此处所说的上班服不是我们说的工厂里的工作服.而是白领的上班的衣服哦!),不过可以换一副耳环,漂亮的围巾
和高跟鞋.羽西说过,在她的办公室里,总是备着一双高跟鞋,一副闪亮的耳环和一条丝制的围巾,以便应付突然接到的邀请.(不过我们只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我们的条件还没有到那样的程度).
参加正式的鸡尾酒会的礼服通常是比较短的.不管穿什么,衣料一定要讲究.千万不能是羊毛或是涤纶等厚重的织物.比如有垂感的丝绸,缎子,透明硬纱,针织物,天鹅绒,有时候还可以加上金属小亮片点缀.如果晚宴很正式,你应该穿长裙,可以是中国传统的旗袍或者是西方的礼服,但是要记得一个原则,长的总是比短的更正规.
鞋子是高跟鞋,有没有装饰的都可以,金色或者是银色.闪亮或者是丝织的.
首饰是真的假的都可以,但一定要象水钻一样闪亮.包括有闪亮的垂吊耳环和手镯,宝石的纽扣和项链,或者简单无装饰的珠宝.有时,一个大胸针也很有用.这些都会使你更加端庄亮丽.
千万别背一个大皮包,可以带一个小的鸡尾酒会包,面料可以是真丝,天鹅绒,织锦或者缎子的.
下面举一些鸡尾酒会着状的例子:
华丽,时髦的鸡尾酒会套装,可以是黑色棉制的或者皱绸布料的,附以莱茵水晶石的纽扣.
缎子,天鹅绒的套装.
一个身材很好的女士可以在鸡尾酒会上穿一套有裤子的套装.
员工仪容仪表着装要求规章制度 篇7
1、女员工着淡妆上岗,根据自己肤色选择适合的粉底,使用口红、腮红、眼影、睫毛膏,眉形自然浓淡适中。
2、长发在脑后挽成发髻,并用与发色相配的素色发带固定,留海整齐不披散,散乱头发用小黑色或同发色发夹固定,或使用发胶定型,给人精神饱满的感觉。短发美观大方,梳理匀贴不散乱。
3、双手保持清洁、滋润没有污垢,指甲保持整齐干净油选择不带亮片的自然色系(粉色、透明或肉色)。
4、要经常注意防止体味,保持口气清新,头发干净整洁,不可过油、有异味或有头屑。香水宜使用清淡型。
工作服:
1、穿公司指定工作服,保持干净,没有污渍、油点。
2、服装保持平整,无褶皱、破损。
3、纽扣拉链必须全部扣好拉好。
4、男员工上班必须佩戴领带,保持领带干净,平整;领带长度以刚好盖住皮带扣为标准。
5、女员工统一使用肉色连裤袜或长筒丝袜,出现有勾丝、破洞应立即更换。
6、工号牌佩戴在上衣左胸。
服务礼仪:
站姿:
1、站立时要身体微微前倾挺胸、收腹、沉肩,下巴内收,大方得体。
2、女员工双手交叠置于腹部肚脐处,脚跟并拢,脚尖分开,或呈丁字型;男员工双手搭握,稍向下,放于小腹前,两脚略微分开。
走姿:
1、挺胸、收腹、沉肩、垂肘,步伐轻盈,不拖腿,自然大方。
2、不得在营业现场奔跑。
坐姿: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 篇8
一、职责
1、会议服务人员负责仪容仪表的自我整理与自检。
2、会服领班负责检查与纠正。
二、着装规定
1、按规定穿制服上岗,制服整洁,领花,胸牌端正。
2、发型美观,不许染怪异颜色的头发,上班期间披肩发要盘起,佩戴制式头花。
3、不许浓妆艳抹,不许带耳环,戒指、项链等饰物(耳钉除外)。
4、夏天穿制服裙时要着长袜。
5、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三、礼节礼仪
1、上岗期间要讲普通话,音调适度,吐字清楚。
2、服务过程中使用“您好”“请问”“对不起”等敬语。
3、工作中对他人不得恶言相向,不得使用指使口气的用词,不管原
因如何,不得与服务对象争吵顶撞。
4、不得在公共场合大场喧哗,不得当众窃窃私语。
5、上岗期间姿态端正,精神饱满,自然大方。
6、上岗期间不准做修指甲,挖耳朵等不雅观的动作。
7、前台服务期间应站立,不得东倚西靠,看书报,长时间聊天。
四、服务要求
1、达到公司规定的保洁标准,会议室桌面要洁净无尘,地毯部分每次会议后要吸尘,地线,插座,话筒保持整齐,平时也要保持清洁。
2、熟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每个会议室的用途,容纳人数,服务程序等,端茶送水等各类服务技能要熟练。
3、接到会议通知单后做好会议准备工作,检查必备物品,摆设桌椅茶椅,协助布置会标,装饰会场等。
4、在开会前半小时在水杯内放置茶叶,并准备好续添的开水,根据会议要求,保持续水时间和次数。会前15分钟站立到会议室大门两侧迎接与会人员。
5、会议期间要贯穿微笑服务,态度温和,热情周到,主动大方,随叫随到。
6、会议结束后立即开窗通风,并清理会场,检查会议室设备,物品有无损坏,缺失,检查有无别人遗漏的个人物品,如有,妥善收存后立即汇报上级。
7、离开会议室前检查电源,关等,关门。
8、不得使用前台电话聊天。
执法着装规定1 篇9
第一条
为严肃队容风纪,加强文明执法建设,树立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执法人员上班(上岗)时,必须按规定着制式服装,佩戴肩章、胸牌,保持队容严整。
第三条
制式服装应配套穿着,不得混穿、不得在制服外罩便服。春、秋、冬季服装应内着配发的衬衣,系配发的领带,不得衬便装。制服内衬衣下摆不得外露。
第四条
着制式服装,只准穿黑色鞋(女队员夏季可着浅色凉鞋)。不得着拖鞋、赤脚和赤脚穿鞋。
第五条
季节换装时间为每季度最末一个月上旬,具体时间由局办公室统一确定并通知。
第六条
执法人员在非工作时间、场合不准着制式服装、佩戴执法标志。
第七条
制式服装不得随意改裁或转借、转送他人使用。执法人员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不再从事执法工作时,其胸牌、肩章、臂章等专用标志须上交;因违法违纪被辞退或擅自离队的,执法服装及相关执法标志等一律上交。
第八条
执法人员必须注重自己的仪容。男队员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和胡须,女队员头发长度不得过肩。不准染除黑色、黑棕色以外发色,不准纹身。着制式服装时,不得染指甲、围围
巾、在腰带上系挂钥匙和饰物;不得佩戴耳环、胸花等无关的饰物。除工作需要和眼疾外,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九条
执法人员着制式服装时,不得袖手,不得边走边吸烟、吃东西、扇扇子,不得搭肩挽臂。
第十条
对违反着装规定的执法人员一次罚款50元,对屡教不改者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取消执法资格或建议调离岗位。
第十一条
保安着装管理规定 篇10
保安员工着装管理规定
为树立和保持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本公司员工应按本规定的要求着装。
第一条 员工在上班时间内,要注意仪容仪表,总体要求是:得体、大方整洁。
第二条 周一至周四必须穿正装上班;周五可穿休闲服上班,休闲服不得无袖无领,但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中学生发型着装规定 篇11
1、男生不留长发,发型要短,不压耳廓,后部发梢不压衣领,不烫发、不染发,不留怪异发型。非特殊原因,不得剃光头。
2、女生不准烫发,不披发,不戴装饰性特别明显的发卡,不戴首饰。
3、本校学生不得穿拖鞋、背心进入学校(寝室内除外)。衣着要求整洁、不穿奇装异服。
4、团支部组织随时抽查,发现不合格者,除责令达到合格标准外,每人次扣班级当日考核分2分。
5、本规定自2011年9月起开始执行。
龙潭乡中心学校
【机关工作人员仪表着装规定】推荐阅读:
公安机关保密工作规定09-14
关于上海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埠差旅费开支规定10-0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查机关有关内设机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分工的规定07-11
余杭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着装规定08-24
我省出台解决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问题有关规定06-09
机关内部管理规定08-27
机关稽查管理规定07-18
机关工作人员10-31
检查机关工作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