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共7篇)
高考满分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篇1
莫让浮云遮望眼 福建一考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f百年前,文人们就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告诫后人,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相的审视。
宋人的墙为雨淋坏,儿子与邻翁对他做出了相同的提醒:“修好墙,以防盗。”盗贼果真光顾后,宋人称赞起儿子的先知先觉,却怀疑邻翁的手脚是否干净。同样的提醒,为何招来截然不同的态度,恐怕宋人正是被感情上的亲疏蒙蔽了双眼吧!自古以来,人们就颇为重视感情因素对事件成功与否的影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诚然,感情上的亲密对事业的成功也许会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在认知事物本质上,感情上的亲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错觉以及误导。国外科学家曾做过试验,让试验者在一组照片中选出长像最符合审美标准的一张,结果受测者选出的容貌多与自己亲友相近。排除个人审美观念不谈,生活的耳儒目染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视觉的评判尚且如此,事物本质的洞察更何以堪?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公之中良萎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孔明因对马谩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谩“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 “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今,不也有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的事例吗?可见,认知事物,为人处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镜,危害大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若要不被感情上好恶的云雾蒙蔽,身在高处,眼观四方不失为好的方法。岳家军威震四海,正是由于岳飞超越亲情,以军规处罚岳云,军风大肃,d有了“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孔明事后挥泪斩马谩,以肃军纪,才没有因感情亲疏而再误军国大事。
一个公正的决断往往是建立在理性观察和思索基础上的。而摆脱感情上的干扰则是做出正确理性评价的先决因素。
也许真正完全超越情感的决定难以做出,然而,三思而后行,从多个角度思考是可以尽量避免感情上的误导。现今我国法规制度中“回避”和“协商”原则不正是对理性处事的指导和提倡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点评】:诗句哲理,感悟人生
本文是篇辩证析理的议论文,其基本特点有二。首先是富于哲理诗句反复出现。作者在首段开头引用苏拭著名诗句,以此表现本文对待事物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切不可让其他因素干扰了你对真的审视,“通过大量事例对照分析后,作者化用古诗句”不畏浮云遮已只缘身在最高层“,指明解决问题办法:身在高处,眼观四方。文章前六段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三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尾段开头引用苏拭同一诗篇中的前两句,突出强调从各个方面的性观察,将帮助我们避免进入感情的误区,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复性。文章尾句以”莫让浮云遮望眼“作结,哲理诗句首尾呼应。
其二是本文能够大量援引或转述所供材料作为自己的叙事部分,且能叙议结合,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作者所用材料既有历史事例,有当今科学试验及国内政治生活中一些不正常现象(共用七个事,并从正反两方面对照论证,从而得出:在认知事物的本质上,感情亲疏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错觉以及误导。
高考满分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篇2
本期杂志即将截稿之时, 适逢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全年系列经济数据。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中国经济成功“保八”。这不仅事关中国经济明年的政策走向, 更重要的是, “后危机”时期的中国, 能否在复苏的基础上, 走出一条调结构、上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受期待。
新的经济数据出台后, 各大媒体对中国经济过去一年的进程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盘点。作为物流业的核心期刊, 本期杂志亦不能免俗。不仅回顾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近一年来取得的诸多成效 (参见本期“振兴规划:走过这一年”) , 而且对2009年物流行业进行了横向的回眸 (参见本期“回眸2009”) 。
物流业与中国经济的关系, 自不必细说。过去的一年, 中国政府在危机之际果断出手, 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信心, 遏止下滑。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 渐入复苏, 实属不易。但也应该看到, 中国4万亿财政支出带动近10万亿信贷投放, 是这一波复苏和恢复增长的直接动力, 而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难题眼下尚未解决, 给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又蒙上一层阴影。从长远看, 这些宏观政策正在影响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保增长”催生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 “保就业”给落后产业提供了生存的可能。不平衡的信贷分布和被延续的落后产能隐身在高速增长背后, 正成为未来发展的掣肘。
此次金融危机还凸显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过, “家电下乡”的销量近月以来却呈现递减的趋势。虽然, 这种“补课性”投入在2010年仍有延续的可能, 但也应该看到, 这些措施仍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动员内需。
因此, “后危机”时期中国宏观政策的重点, 除了稳固复苏, 更重要的无疑是调整结构、转换增长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莫让浮云遮望眼 篇3
据《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齐国国君)问政(治理国家)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样子,做臣的要像做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做儿子的样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对孔子和齐景公的这段对话,社会上褒贬不一。有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一根封建等级制度的大棒,君可以挥之打臣,父可以挥之打子,两千多年来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捆绑着人们的手脚,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属于糟粕,应该予以批判!
果真如此吗?不见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面看去像是以等级压人,实则不然。试想,孔子游历齐国,国君接见,亲切交谈,当国君请问如何治理国家时,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难道会拿那么蹩脚、蛮横、荒唐的歪招——“君压臣,父压子”作为献给齐国国君的治国之策么?以情理度之,不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治国的上策
从“景公问政”即孔子和齐景公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亡”,是二位先人的共识和结论。特别是齐景公的“善哉”二字,足见其对孔子字字千金、掷地有声的忠告十分佩服,洋溢着对孔子治国上策的充分肯定之意和高度赞扬之情。在君子所见略同的基础上,又从反面——即“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是国不国,家不家,人不人,伦常大乱,社会大乱,岌岌可危,到那时君位不保,甚至命丧黄泉,虽然有粮食,国君肯定是吃不着了——再次论证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治理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在于宣传推广他所提出的“德治思想”。因此,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儒家“德治思想”,又有治国主张和施政方法;既强调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不错位、不移位、不越位,形成一个有序社会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行事时,要赴位、守位、到位,打造一个尽责群体的重要性。可见,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为政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符合规律,抓住根本,一语中的;解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科学内涵、深邃思想和有效途径,体现了“有序尽责”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不应该让浮云遮住双眼,不应该以俗人之腹度圣人之心,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治国上策,不应该小而视之,曲而解之,贬而弃之。
造就“有序尽责”的“君、臣、父、子”是为政的根本
首先说——孔子对造就“有序尽责”的“君”的论述:
子曰:“君使臣以礼”(引自《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对待臣应该本着礼的准则行事。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引自《伦理·八佾》)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不存宽厚之,居丧没有哀痛之心,这样的人叫我怎样看他们呢?
子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引自《伦理·公冶长》)。意思是说,君在养育百姓方面是施惠的,在使用百姓方面是重义的。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引自《伦理·泰伯》)意思是说,舜和禹做天子真是崇高得很哪!他们日夜为百姓操劳,而自己却没有安乐过。
子曰:“民无信而不立”(引自《伦理·颜渊》)。意思是说,君不取信于民是无法立足的……
请看,君对臣与民,要行之以礼,宽厚待人,要重义并施恩惠于百姓,日夜为百姓操劳而自己却不求安乐,要取信于民……这样做了,就像一个“有序尽责”的君的样子。
其次说——孔子对造就“有序尽责”的“臣”的论述:
子曰:“臣事君以忠”(引自《伦理·八佾》)。意思是说,臣辅佐君应该竭尽忠诚。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食。”(引自《伦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侍奉君,要诚敬地做事,然后再拿俸禄。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引自《伦语·宪问》)意思是说,臣不要欺君,同时要敢于犯颜谏诤。
(季子)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引自《伦语·先进》)意思是(季子)说,这样说来,凡事都要听从君的喽?孔子说,像弑父弑君这样的事,也是不听的。
子曰:“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引自《伦语·微子》)意思是说,齐国送女乐给鲁君,季桓子接受了。鲁君三日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请看,臣对君的义举要忠诚、恭敬、谨慎、尽力、务实,对君的不义之举要开导、规劝、诤谏、拒从……这样做了,就像一个“有序尽责”的臣的样子。
再次说——孔子对造就“有序尽责”的“父”的论述: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引自《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关爱子女能不为他分心操劳吗?忠心待人,能不规劝和教育他吗?
“父义”(引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做父亲的要做合乎义的事情。
请看——父母关爱子女,要对子女尽自己的保护义务、抚养义务和教育义务,并且在思想上、语言上和行动上处处合乎义,起到表率作用……这样做了,就像一个“有序尽责”的父的样子。
最后说——孔子对造就“有序尽责”的“子”的论述: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引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据礼的准则来孝敬他们;父母死后,要按照礼的准则进行安葬和祭祀。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引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对于父母的过失要婉约地劝谏,如果父母不听,还是要尊敬父母,但不放弃谏诤的志愿,侍奉父母仍要任劳任怨。
请看——子女孝敬父母,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做起,任劳任怨,不能重视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对待父母的过失不能听之任之,要婉言相劝……这样做了,就像一个“有序尽责”的子的样子。
这就是孔子对“有序尽责”的“君、臣、父、子”的期望和要求,这就是为政之本。只要抓住根本而不是末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孔子“有序尽责”的哲学思想将在人类社会中永放光芒
总而言之,协调好“君、臣、父、子”的关系,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协调好“干部群众”每个人的关系,“社会有序”;发挥好“君、臣、父、子”的作用,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发挥好“干部群众”每个人的作用,“人人尽责”,造就出像样子“有序尽责”的“君、臣、父、子”,即造就出13亿像样子“有序尽责”的干部群众、文明公民,国家还会乱吗,又何谈治理不好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文 篇4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我喜欢晴天。
总喜欢在午后斜靠在操场旁的一排长椅上,沐浴着温暖舒适的阳光。在金色光辉的笼罩下,
双手背在脑后,闭上眼“遥想”;或眯着眼,看那正午高挂着、照耀光芒却不刺眼的太阳。说不出的愉悦流通我的全身。
然而,就在那个乌云密布,阴沉沉的下午。在昏暗的教室里弥漫着一种不祥的气氛,我的心情也就忽地沉了下去,果真,发数学成绩。拿到试卷的那一刻,阴郁与悲伤几乎在一瞬间将我击倒:87分。我的数学不算好,但也总是在95分以上。讲解试卷的那一堂课,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只是巴望着窗外,希望看见一丝阳光,一片明媚。然后等到的却是无边的愁云。
气馁地回到家,在书房里一遍一遍地唉声叹气。妈妈觉察后,与往常不同,她没有再说什么,大概因为要期中考试了吧。
我的复习与其他人不大一样,就是临近考试,越是更放松、清闲。这个周末,在复习的差不多了之后,我便约了几个朋友去爬牛首山。出发时的心情仍然不太好,爬得比较慢,一路上苦思冥想,走路时心不在焉,所以一路走一路绊。每每绊倒之后,都是走在前面的同学回来扶我一把,继续爬。后来,渐渐的,一路上的趣闻,以及同学、朋友间的友谊,使我的心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步伐也渐渐加快了,越往上,云也越来越密集,空气也稍微稀了些,早晨出发的,在这个明朗的午后,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大家看似庄严地伫立在山顶上,沉默不语。
我们脚上沾满了泥,走起路来就像托着沙袋似的,很费劲儿。山上风很大,但很寂静,因为少有人来。树木与草被风吹地“哗哗”作响,演奏着似曾相识的曲调。虽说有雾,但我们能很清楚的看见:太阳正艰难地从云层后面探出头来,洒下一片绚烂的.光辉,半透明的,金黄色的光芒为在场的人都披上了一层金衣,我看不清其他人的脸,但从那神态,姿势,我能感到他们眼里闪烁着憧憬,那庄严的伫立,宛如成人一般。我眺望远方,云层悠地向两边散开,我听见了阳光向我召唤的声音。
莫为浮云遮望眼作文 篇5
几米皱眉,“迷宫般的城市,让人习惯着相同的事物,走相同的路线,到同样的目的地。”生活本就如此,像是一场巨大的暴风雨,等待着你的洗礼。想来的人拼命赶,想走的人拼命挤,不动则不知。
黑云压城之际,“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缦立人群之中,一人灰衣褐发,约己以礼,待人以仁。于他的木车旁,洒下他的激情。
他拍手称快:“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不曾于乱世之中纸醉金迷,抑或逃而避之。他就是那样坦坦荡荡,看完一切,却仍执著于他的`执着,传递着他的思想,在那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在隐士如斯时,他仍想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未曾追隐而归。
瓢雨如注之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行走于人群之中,那人头戴斗笠,脚履木屐,踏着风雨,咏而归。虽说春色无边,即是一地泥泞,也阻挡不住他优雅的步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终是不能有礼有节地和这个俗世相处,乃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乎君子?他年少时,曾见日风浮夸,落笔仍朴实无华。非只是对家妻悼念,也为这黑云四散的世事哀叹。他沉静而立,目光如炬,透过云层屹立千年。
云销雨霁之时,“这世上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柏拉图缓缓走出人群,走出“理想国”,强光暴晒,让那双习惯了黑色的眼睛流下闪光的泪水。
人类用五官,用感知来直接经验这个世界。感官的知觉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是不是也不知不觉地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我们所以为的邻家窗户最终却为自家窗户,我们是不是一直为这个充满幻象的世界奴役着?是不是也被这云层所包裹?
先秦诸子在这云层中辩驳叹息,文人墨客也驻足执笔挥墨,他们身后一群哲学家谈笑风生,拉开云幕。在那无名之日,所触所感,牵系我心。宛然绿色苔藓,缠绕枯枝,又似清虹,破空而出。枝是空中的根,根是地下的枝,延出一道无垠的道路。轻踏之月,将是彩彻区明之时。
几米宛尔,“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而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何必墨守成规于习惯的云雾中?
莫让错觉遮望眼作文700字 篇6
我一直很羡慕和我同龄的表姐,她开朗大方,总会热心帮助别人,每次和我聊天经常洋溢着欢声笑语。在我眼中,他身上有无数我学不来的优点,是个完美的人。但是,今年暑假当我又一次开心的见到她,却发现她原本明媚的笑容消失了,换上了一副消沉的面孔,身旁也围绕着悲伤的气息。
看着他这副低沉的模样,重逢的喜悦变成了不知所措,疑惑地想要开口询问,又怕触及其内心,只有不解而无奈的坐在一旁,空气仿佛静止,气氛冷了下来。过了良久,只听见他忽然开口道:“生活好无聊啊,为什么要努力呢?”“努力才有结果啊!姐,你怎么了?”我不假思索的开口,最后小心翼翼的发问。“有用吗?没事。”她发出一声叹息令我摸不着头脑。
傍晚,她在大姨的强拉硬拽下和我一起在道路旁走着,低声和我说着他的不幸,但那些日常的小事为何会引发他的忧郁我依然是一头雾水,只好闷头不语。只是往日里他完美的形象轰然倒坍,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何必去羡慕别人呢?
返途中豁然开朗的我开始劝慰她:“不要这样看待父母很爱你也很关心你呀!你还有个可爱的妹妹和朋友们。生活其实挺有趣味的,有关心有美食还有有趣的人与物……”她表情开始松动了,良久后,发出了一声无奈的叹息带着笑容
的拢着我说:“真羡慕你想的开,还会自夸了!”我拍拍她对他似乎也是对自己说:“不用羡慕,多想想你有的一切就不会这么悲观了!”说完便用略带寒气的手触碰她,然后这寒冷的雪夜中,点点笑声带着丝丝温暖,心境也是明月一般开阔了许多。
发现并珍惜你所拥有的幸福,不要让自认为的不足和失败蒙蔽你的双眼!
高考满分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篇7
3月31日,陆萍红老师在华东七省市立项课题“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结题仪式中执教的汇报课——四年级下作文指导课《木头人》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一、立足班本,慎重遴选教学内容。
由于陆老师所担任的研究课题是:“中年级学生作文描写能力的实践研究”。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描写”这个中心训练目标。而学生们百玩不厌的“木头人”游戏,也正符合训练要求。但陆老师研究了本班学生的习作现状,发现学生们对心理描写比较陌生。所以,在备课时,将心理描写的教学作为了需要突破的难点。这也就她为什么要将“木头人”游戏进行改良,变成一人扮演“木头人”一个进行逗乐的形式。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作为执教者,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能力现状,以他们作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构建课程的最主要依据。所以,为什么说,一个别人执教起来精彩纷呈的作文教案,放到自己班级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的道理。
二、营造快乐,精心布局教学环节。
正因为陆老师心中有着课题的研究内容,所以,在营造快乐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如,一开始与学生们做的看看谁支持的时间更长的木头人游戏,就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时,也为指名到讲台前表演,埋下了伏笔。
接着,在出示本课中心游戏环节时,挑选了事先做好充足准备的两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因为这是教学,而不是竞赛,所以,事先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两位学生精彩的表演,不但引起了学生阵阵的欢笑声,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在表演完毕之后,陆老师指导学生说说本次游戏的过程,便将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纳入进去,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看来两位学生是有备而来,不但很好地完成了示范的作用,而且还临场发挥,喜剧效果极佳。
可见,教师只有在预设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现状,才能挑选出最佳的示范人选,也才能在教学中收获生成的意外之喜。
最后,学生同桌互动,各自按要求练写习作训练片段,也就成了顺利成章的事情了。
三、体验快乐,多元评价学生习作
十分钟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对正在写作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的短暂。但即使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陆老师的学生们也有好多完成了片段的写作。这正是学生在基于愉悦的心理基础上渴望一吐为快的表现。
陆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眼不离学生习作,手不停为学生圈画。一圈走下来,许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获得了来自老师的肯定。这对学生继续写下去,好好写下去,有着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陆老师精心挑选了两位学生上台来朗读初稿。凭心而论,学生的文字虽然优秀,但还略显粗糙。
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评价的梯度性,即“初稿的评价只鼓励不批评”。陆老师凭借着自己良好的语言感觉,边朗读学生佳作,边进行热情的鼓励,使得每一位被选中的学生都能收获满满的愉悦,满足了学生“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希望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
训练重点是否落实,遣词造句是否恰当等等,这些关切到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陆老师不是没有关注到,而是巧妙地将它们放入了第二教时。
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做到忙而不乱。只有将教学内容融入自己的习作课程结构中,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自如地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