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1课的教案

2024-07-25

六年级上册21课的教案(精选4篇)

六年级上册21课的教案 篇1

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2.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卡片、相应的课件。

学生: 1.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2.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

飒飒

澎湃

粘稠

掸掸翅膀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1)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2)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

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

奇异的(补全课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黏稠”。

(2)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3)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经有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树()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3、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读句,正音(重重

读chóng)

4、师给出例子:松脂滴下,然后学生用列小标题来概括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松脂的作用。

板书: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5、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

蝇蛛巧遇

海陆变迁

6、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同桌合作读文,分清想象和推测的内容。

(1)默读课文,分清想象和推测的内容。

(2)教师引读。

(3)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生动的情景?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出示句子:(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3、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说明:

作者的想象和推测都是有依据的,培养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将来学生自己写作中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教学板书:奇异的琥珀

(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

科研价值)

天气炎热

蛛蝇巧遇

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

松脂包裹

埋没地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风筝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â

惩罚chãng

虐杀nûâ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î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î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ã

诀别

决juã

决定

抉juã

抉择

3.多音字

â

凶恶

ě

恶心

嫌恶

shí什物

劳模

shãn什么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手足情深、知错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六年级上册21课的教案 篇3

课前背诵古诗文

1、学生自选三首背诵

2、师出示一组诗句 指名读

明朝扶衣去,永于海鸥群。李白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带湖吾甚爱,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师:细心的你发现在这些诗句中都提到了谁(海鸥),为什么海鸥如此受人喜爱,海鸥象征着什么(纯洁幸福 吉祥 美丽)

师讲述诗人们当时作诗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让学生明白诗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美好的追求。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鸥的文章《老人与海鸥》

齐读课题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怎样来学习这样的长文章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尝试几种阅读方法

二、预习交流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预习了吗?预习是高年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本文围绕老人与海鸥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或两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小结: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把一本书读薄,把一篇文章浓缩成一两句话,是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2、理请文章的写作思路

师:接下来就是要理请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同学们拿起笔来,快速阅读文章,看看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边读边做批注 生快速阅读思考

交流文路:喂—唤—谈—守 伴 送 悼 留?—爱(念)

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线索就清晰了,脉络就清晰了,同学们心中就了然了

3、文眼

师: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这就是文眼,有的文眼在题目中,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显然不在题目中,在文章里,一个词,快找一找(情义)

你是怎样理解情义的?(情感和义气)生默读思考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老人对海鸥有情义的部分

1、师:就让我们抓住“情义”这个文眼走进文章,同学们读读课文1—13段,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有情义,找出文中 的句子画出来,2、学生读文思考

3、交流

(1)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二十余里”(来回四十余里 要用5、6个小时)“十多年”等数字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义。(2)喂海鸥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A、细心的同学你注意到老人在喂海鸥时有哪些细节

指名回答(饼干丁

退开一步)

质疑:为什么是饼干丁不是饼干块? 为什么是“放”不是扔或洒?人少的地方退开一步从这些细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感情朗读

这样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要去推敲,把语言内在的味道品出来,这才是你的阅读的能力和水平。你品出了味道了吗? 把你品出的味道读出来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3)唤海鸥

在唤海鸥的部分,你抓住一个关键词,就能看出老人对海鸥的情义来?

(亲昵)

什么人之间才会用亲昵这个词?谁来读读老人是怎样唤海鸥的,读出老人亲昵的感情来。(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海鸥对老人特别重情义的部分

1、海鸥对老人有没有情义,拿起笔到文章中找一找,从那些地方看出海鸥对老人特别重情义

2、读画出的段落,谈感受。

3、重点品读15——17自然段

A(15段)1、指名读15段

2、师:海鸥发现了老人的遗像后,有什么表现,他们怎么飞,怎么叫(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你是怎么理解翻飞盘旋的,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动作描述。“连声鸣叫”你仿佛听到海鸥在叫什么?(老人,你怎么不说话啊,你为什么不呼唤我们的名字啊„„)

3、此时的鸥群的内心是怎样的?(慌乱、急燥、不安、害怕)你能读出海鸥此时的心情吗? B(16自然段)

1、叫了半天,老人也没有动,海鸥门此时已经明白老人已经去世了,这时他们怎么做指名读

2、海鸥的什么表现最打动你

刚才海鸥们急噪不安的场面不见了,海鸥们肃立不动,像

是那样安

静和严肃,在这安静和严肃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海鸥的伤心,他们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悼念老人)

3、这样的场面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谁再来读读这感人的一幕(指名读)C(17自然段)

1、齐读

师:你能听出他们在大声鸣叫什么,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是多么地想留住老人)

有感情的朗读15——17段(配乐)

四、巩固延伸

1、文章为什么写的这样感人啊,是因为文章的文采好啊!文章描写海鸥们想留住老人,想守住老人的部分写得多么仔细,多么得打动人啊!我们也来试着写一写,好吗?

2、读最后一段,“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师:老人心中飞翔的鸥群是什么样子的?老沙怎样,公主怎样,朝霞中的鸥群怎样,晚霞中的鸥群怎样,他们会和老人说写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看谁写的有文采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五、总结: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老人为什么这么的爱海鸥呢?这为老人名叫吴庆恒,早年毕业与西南联大,后来由于思想激进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

命是又遭人陷害,入狱十几年,饱经人生磨难!老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理想对美好的追求,因为他爱海鸥,而海鸥就是美好的化身啊!诗人们把对海鸥的情义写入了诗句,而老人把对海鸥的情义融进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伴相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一遍课题!

板书设计

文路:喂——唤——谈——守、留——爱 文眼:情义

文采:飞

教后反思:

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在南京听了孙双金老师的观摩课后,上的一节复原课。说是复原课,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不能把孙双金老师的课堂精髓全部消化吸收,一一复原出来,只能说是形似吧!这节课就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阅读长文章的方法,指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但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落实中,我有很多地方做的不理想。首先,是学生方面,六年级的学生们,本来课堂上就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积极了,加上下面听课的老师又那么的多,一下子变得更拘谨了,很多同学课上不举手也不发言。我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压力,课上只关注了部分同学。其次,就是老师讲得还是有些

多,与学生互动的较少。还有就是在课文的最后,没有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去。

六年级上册21课的教案 篇4

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法军14个师。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9月3日,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工作总总结下一篇:发展党员材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