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安保制度

2024-06-22

内部安保制度(共8篇)

内部安保制度 篇1

安保人员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做到人不离岗,岗不离人,准时上班,做好交接班手续。

2、要保管好长短棍、辣椒喷雾、强光手电等防御设备,并定期检查,确保有效。

3、身穿制服,仪表端庄,礼貌待人,禁止穿拖鞋。严禁酒后上班、疲劳上班或上班时打瞌睡。

4、学生上、下学期间,维持好校门口交通秩序,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5、明确幼儿园突发事件处理程序,沉着应对、果敢处置突发事件,灵活处理应急情况。

6、严格履行来访人员准入、登记手续,认真盘查校门口闲杂人员,了解来校意图,细心观察其行为去向。

7、每天上下学,要开好、关好防盗门、各科室门锁,并检查门窗防盗设施是否牢靠。

8、严格执行幼儿园24小时执勤巡查制度,严密监视报警系统及其他监控设备。

安保器械管理制度

为加强幼儿园管理,确保全园师生在园安全。幼儿园按上级要求配置保安警用器械,为确保保安警用器械使用管理安全,特作如下规定:

一、幼儿园保安使用的警用器械主要为教育局配置五件套,包括警用钢叉、橡胶辊、警棍等警用器械。警用器械是保安人员执行公务和制止犯罪时的专用工具和武器。

二、所配警用器械只供当班保安员执勤时携带和在紧急情况下使用,非值班、执勤人员严禁佩带和使用,在使用警械对付犯罪分子过程中,当其失去反抗时应停止再次使用。

三、严禁将警械提供他人,无特殊情况或未经幼儿园批准,严禁将警用器械带出。严禁用警械嬉戏打闹,严禁将警械交于他人玩耍。警用器械任何时候不得使用在师生员工身上,不得用于其它物体上,以防损坏。

四、执勤保安员必须将警械随身携带,不得随意搁放或托他人代为保管,严禁丢失或损坏。

五、使用人员要爱护使用,如有丢失或非公损坏要予以赔偿,并追究行政责任。谁丢失、谁损坏,谁赔偿,当分不清具体责任人时,由该岗位人员共同赔偿。

六、保安人员要定时、定点武装上岗。交接班时,交接班人员要做好交接验收工作,确保其处于安全正常使用状态。

七、对发生损坏和丢失的器材,使用人要有书面的报告材料,经园审阅后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并将报告存档备查。

八、安保器材保管人员要定期核对器材使用帐目,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园长汇报。

九、器材如有机械故障,应及时上报幼儿园说明情况并进行更换。

十、以上制度须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将予以严肃处理。

内部安保制度 篇2

任何制度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契约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人和人相互博弈过程中达成的一种均衡状态。 而参与博弈的每一方都有其各自的逻辑, 因此制度的演变也可以说是多重逻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在多重逻辑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演化的, 也是在多方博弈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而诺斯的制度经济学则为分析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包括国家、产权、意识形态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基于这个分析框架,可以较为深刻地解析一项制度安排的演进和发展历程。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然后引入诺斯的制度变迁框架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演变做更加深入的分析。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和演变方式

(一)自发产生

当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不具有外部性, 即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不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时, 即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 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 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处于一种自发的演化进程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于管理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些内部控制方法, 这些方法, 有的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另外一些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于是有效的内控措施得以保留, 无效的内控措施被淘汰, 久而久之就会自发形成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控制度,良好的内控制度的实施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使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而成为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于是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就在行业内传播开来, 被不同的企业所广泛使用。 而当一种内控制度被行业内的企业所广泛采用时, 就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进而将这些有用的制度写进法律和监管制度。 随着环境的变化,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随之变化,不再适应环境的内控制度被淘汰,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寻找更加适应环境的内控制度。 于是内控制度就随着企业的自身发展不断更新、演化。

(二)契约

企业的内部活动不具有外部性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实践中,一项内控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即内部控制活动具有外部性。而外部性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正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改进活动会使得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受益, 负的外部性则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会使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会影响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活动改进的意愿。 如果一个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具有正的外部性, 在增进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即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增进了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因此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的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糟糕的内部控制措施具有负的外部性, 即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如果企业糟糕的内部控制活动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那么企业也不会有动力改善内部控制活动, 因此由于内部性的存在, 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的意愿会受到抑制。

而契约的存在则缓解了上述难题, 当企业通过改善内部控制活动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 可以通过契约向利益相关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契约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行为, 当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无效而使得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时,就进行惩罚,从而将改善内部控制活动的收益内部化, 消除内部控制活动的外部性, 激励企业持续地改善内部控制活动。 而契约本身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所达成的协议,所以说也是利益相关者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三)国家强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通过契约的方式也越来越难以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改善行为。 这是由于当经济环境比较单一时, 企业与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易是可重复的,因此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谴责、排斥、不与之交易来进行惩罚。 而随着经济关系的复杂化, 很多交易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上述的方式就不再有效,通过契约内化内部控制活动的内部性,这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供给肯定会低于社会整体利益需求的水平。 这个时候就需要代表公众利益的第三方激励和惩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行为。因此政府强制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对自身发展与契约内化两种方式的补充, 是作为第三方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行为的监督, 以强制的措施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而政府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强力推动往往是在恶性事件发生以后,例如2001 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才发布了SOX法案。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化方式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各种演进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利益相关者、企业、 政府相互博弈所产生的一种动态平衡。 而内部控制相关的每一方都有着各自独立而稳定的逻辑。

三、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我国内控制度的演变同样是三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每个时期,各种方式又扮演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来说,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 年以前、1985 年—2000 年、2001 年至今, 在三种逻辑的作用下, 各个阶段的内控制度演化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1985 年之前

在1985 年之前,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 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部都要依赖于上级的生产计划, 因此企业在生产上几乎没有自主性,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简单,目的是保护业主资产的完整, 以一些简单的内部牵制措施为手段, 以保护资产安全、 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还未引起政府的重视。 政府对交易的限制制约了企业之间契约的发展,另一方面,较为单一的经济环境也使得内控需求较弱,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因此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规定, 内部控制的演变方式为单一的缓慢的自我演变。

(二)1985—2000 年

1978 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大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内部控制逐渐完善,并拓展为保证公司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的完善控制体系。 在这一阶段,利益相关者开始主导内部控制的演变, 其标志是制度审计的兴起,如中注协1996 年发布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人民银行1997 年发布 《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以及2000 年新 《 会计法 》 颁布时提出的相关要求。 随着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介入到内部控制的演变,内部控制由自我发展改进为和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三)2000 年至今

2000 年左右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1 年的 “安然事件”、2002 年 “ 世通” 公司舞弊案件使得美国开始了对于制度审计的反思, 进而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内部控制法案———SOX法案,标志着政府开始强势介入到内部控制法规的监管。 受这些事件的影响,2008 年5 月22 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 年4 月15 日, 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而标志着政府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势介入。

因此从1985 至今的三个时期中,企业自身、利益相关者、政府分别占据了各个时期的主导地位, 并形成了如今这种发展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

四、 基于诺斯制度经济学框架的演变结果的解析

(一)产权视角

内部控制的演变方式经历了自我演变、利益相关者契约化演变、政府强制演变三个阶段, 而如果从信息产权的角度来看, 则是一个信息产权逐步扩大化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对内部控制进行管理,企业自发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的信息停留在企业的内部。 改革开放时期制度审计的兴起, 标志着审计师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 与企业共享内部控制信息的所有权。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的出台标志着政府介入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信息所有权扩大到政府层面,最终成为一种公共品。

(二)国家视角

如果从国家视角来看, 内部控制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当产权不明晰的时候,国家依靠“暴力机关” 强制推动制度变迁可以以更高的效率界定产权,增进社会福利,其成本由某些主体承担, 对被管制主体而言, 当被管制所产生的成本大于影响管制规则的成本时, 就会采取手段影响管制规则,即政治博弈的产生。 在我国, 这一行为是由中注协和财政部共同完成的,中注协拟定,财政部以颁布审计准则的形式将其确立。 2006 年7月,内部控制委员会成立,并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 促使了 《 基本规范》的实施。 而基本规范的实施一再延迟,也体现出了政府和企业的政治博弈。

(三)意识形态视角

意识形态为制度变迁提供了支持的世界观。在美国,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支持政府对内控的管制。自由主义可导致内控管制的放松。 两种思潮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内控制度的发展,例如SOX法案正是由于自由主义泛滥所造成的危机而颁布的。 而我国的意识形态较为稳定, 受意识形态影响不大。

此外内部控制的制度还受到知识存量的影响, 抽样方法的发展促进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利用, 从而导致了制度审计的兴起。 而COSO在1992 年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整合和2004 年的企业风险框架推动了风险审计的发展。这些知识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演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总之,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历了自我演化到自我演化、 利益相关者契约化、 政府管制三者相结合的演变模式, 背景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知识存量的积累; 结果表现为内部控制信息产权的扩大化, 从私有品逐步扩大为了公共品。

而这一过程的变化是渐进式完成的,没有出现激烈的变化,新的制度脱胎于旧的制度, 为解决旧制度的局限性而产生。 背后是国家对于投资者保护价值取向的认同,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3]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刘亚伟.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6]范瑜,贺雪峰.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村民自治调查报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7]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J].社会,2009,(3).

[8]Albert O.Hirschman.Rival Views of Market Society and Other Recent Essay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Edward Friedman,Paul G.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0]William L.Parish and Martin King Whyte.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初探 篇3

1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立法概况

“9€?1”事件发生前,美国应对恐怖主义破坏航道和港口安全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立法力度和防范措施均较为薄弱,驶往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船舶很少受到检查。“9€?1”事件发生后,美国先后出台一系列航运安全法规,其中以《2002年海运安全法》最具代表性。《2002年海运安全法》部分取代《1936年商船法》,对包括集装箱运输在内的海运安保措施作出明确规定:(1)授权国土安全部和海岸警卫队等部门对美国本土和境外的船舶和港口进行风险和缺陷评估,并据此实施安全计划,行使对航道和港口的安保职权;(2)要求集装箱船舶在抵达或驶离美国港口之前的规定时间内将货物信息报送美国海关;(3)提出船员身份认证新标准;(4)要求建立专门的海上执法机构和应急机制。此外,美国还出台一系列涉及集装箱海运安全的法律文件,规定运输过程中应对恐怖主义和海上犯罪等威胁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能;部分法规专门针对集装箱运输,例如《2002年船舶、船员和集装箱安全法》等。目前,美国已形成以《2002年海运安全法》为核心的海上安保法律体系,覆盖船舶、港口、集装箱和人员等要素,为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安保措施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2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

2.1 职能部门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美国现已形成由国土安全部、海岸警卫队、海关总署、移民局、海事管理署等部门组成的集装箱海运安保部门体系。从规则的制定到实施,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作完成安保任务。

(1)国土安全部 国土安全部维护海运安全的职能包括实施船舶和港口安全评估和安全计划、强制签发运输安全卡、搜集船舶运输信息、船员身份认证、船舶识别与跟踪、集装箱货物运输通知等,其职能主要由海岸警卫队等下属机构具体实施。

(2)海岸警卫队 海岸警卫队承担国土防卫、海上安保、海上治安、海上交通管理、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综合职能。作为拥有武装力量的军事机构,海岸警卫队在海上执法领域具有行政机关无法比拟的优势。“9€?1”事件发生后,海岸警卫队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取得美国港口和领水的联邦海事安全协调权。此外,《2002年海运安全法》第888条规定,海岸警卫队负有维护港口和航道安全的义务。据此,海岸警卫队还承担落实安全评估具体工作,建立海上专门执法队伍和快速反应机制,检查货物、船员以及船舶和港口设施等多项安保职能。

(3)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从集装箱运输流程出发,根据《2002年海运安全法》的规定,出台集装箱安全倡议、“24 h规则”以及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等针对性较强的规定,与境外海关、港口和航贸企业合作,对集装箱运输实施安全监管,保障驶往美国港口的船舶及其载运集装箱的安全。

(4)其他部门 移民局和海事管理署等部门承担船员监管、海上事故预防和调查等职能。

2.2 典型措施

(1)集装箱安全倡议 为预防集装箱船舶被恐怖主义分子利用而对海上通道和美国本土造成破坏,美国海关总署出台集装箱安全倡议,并于2002年1月17日开始实施。集装箱安全倡议以确保外国港口与美国港口之间的航线和港口安全为目标,由美国海关派员与加入集装箱安全倡议的外国港口所在地海关合作检查出口集装箱的安全性,对存在危险嫌疑的集装箱限制装运。集装箱安全倡议采用严格的集装箱危险识别标准,并且外国港口必须满足统一的硬性指标才能加入该倡议。目前,开辟美国航线的多数主要港口均已加入集装箱安全倡议,美国已向58个外国港口派出检查官员,覆盖箱量占美国与这些外国港口间总箱量的80%。[1]

(2)“规则” 为推动集装箱安全倡议的实施,美国海关自2003年开始推行“规则”,要求承运发往美国港口集装箱货物的船公司在外国港口装运集装箱前向美国海关的自动舱单系统发送舱单信息,逾期申报将处以罚款。此外,美国海关从2009年开始试行进口安全申报制度,要求美国进口商及其海外代理人提供集装箱供应链上的实体单位信息,以进一步确保集装箱运输安全。[2]由此可见,“规则”是集装箱安全倡议的延伸,从规定内容和实践效果来看,两者均对集装箱运输风险进行监控,将危险集装箱拦截于境外,从而确保集装箱海运通道和美国本土的安全。

(3)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 美国海关从2002年开始实施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将集装箱运输安保机制的参与方扩大到美国境外航贸企业。根据该计划,在人员、程序、信息和舱单申报等方面符合美国海关既定的集装箱运输安全指标的企业可以加入该计划,在履行严格的安保义务和程序的同时,享有快速通关等优惠政策。与集装箱安全倡议采取的“港到港”海关协作监管模式不同的是,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将美国海关的合作单位扩大到货主企业(包括进口商和制造商)、船公司、货运代理人、报关行、无船承运人、码头经营人、仓储经营人等[3], 使集装箱运输安全管理覆盖生产、仓储、运输、装卸等多个环节,极大地拓宽了风险监控范围。目前,全球已有逾1万家航贸企业加入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其中包括许多大型货主企业和经营美国航线的船公司。

3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评价

3.1 基本理念和主要特征

3.1.1 基本理念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以避免美国本土遭受恐怖主义破坏为归宿,尽量扩大以美国为中心的风险预防半径,将集装箱货物的监管节点从美国港口延伸至国外始发港乃至出口商品的生产企业。涉及其他主权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因此,预防为主、加强国际合作成为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1)法律赋予海岸警卫队等机构专门的海上安保职权,对所辖航道和港口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2)针对集装箱运输的特殊性,美国海关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采取与其他国家海关、关联企业合作的方式,对集装箱运输的各环节实施严格监控,避免恐怖主义分子利用海运集装箱对美国本土造成破坏,在客观上维护了集装箱航线和港口的安全。

3.1.2 主要特征

美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吸取“9€?1”事件的教训,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层面,加强集装箱运输安全管理,从船舶、集装箱、港口设施和船员等要素入手,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防护网。[4]

(1)在实施规范上,国会立法与部门规章双管齐下,制定大量的海运安保法律和规则。美国高度重视海运安保领域的专门立法,其中包括《2002年海运安全法》等国会立法和“规则”等部门规章。这些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集装箱海运安保执法提供充足、具体的法律依据。

(2)在实施主体上,形成完备的集装箱运输安保部门体系,其中以海岸警卫队和海关总署最具代表性。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并相互配合,共同保障集装箱海运安全。

(3)在实施方式上,具有明显的跨国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以双边合作为重要手段。作为贸易进口大国,美国在国际社会拥有显著的谈判优势。其他国家港口和航贸企业为维持美国航线的市场份额,大多同意美国海关总署提出的合作要求,并加大集装箱运输安全管理力度。此外,海关行政机构之间合作(如集装箱安全倡议)以及海关与航贸企业之间合作(如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大大扩大了集装箱海运安全联合监管的范围,增强了联合监管的力度。

3.2 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从实施效果上看,美国现行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例如:海岸警卫队等部门执行任务以及外国港口建立集装箱安检系统等均需要高昂的经费支持;“规则”在客观上导致集装箱装运时间延长,不利于贸易供应链的快速周转;美国对本国出口的集装箱货物不执行集装箱安全倡议,在一定程度上将本国的反恐压力转嫁给他国。[5]尽管如此,上述弊端并不能抹杀现行制度的优势。事实上,在美国的直接参与或推动下,国际组织制定了大量的海运安全公约和规则,例如国际海事组织的《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安保规则》和世界海关组织的《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等。此外,许多国家也仿效美国,建立本国的海运安保机制。全球集装箱海运安保发展依赖于国际合作,而以美国为主导的港口国家和国际组织顺应这一要求,促进了国际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的一体化进程。

4 建立我国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的建议

我国现行集装箱海运安保领域的法规政策普遍效力较低且处于零散状态,相关规定之间无法衔接,尚未形成统一的集装箱海运安保法律体系。针对美国实施的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我国海关、港口和关联企业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在重视效率的基础上兼顾安全管理,加强与美国海关驻港人员的交流,更新集装箱安检设备和技术,建立合格的集装箱安检系统,确保中美航线集装箱运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并完善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

4.1 完善立法体系

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至今尚未开展海运安全领域的专门立法。1983年出台的《海上交通安全法》涵盖的安保范围过于狭窄,缺少对恐怖主义、海盗等海上违法行为的专门规定,而且内容过于简单,实施效果极为有限。此外,我国现行的调整海运安全的法律文件以部门规章为主,效力级别较低,而且由于缺乏上位法调整,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难以得到协调和解决。建议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海运安全立法,各职能部门以此为依据制定集装箱海运安保具体规则,从而形成效力层次清晰、涵盖内容广泛的集装箱海运安保立法体系。

4.2 组建独立的海上行政执法队伍

目前,国际上已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度等逾100个国家组建了海岸警卫队,我国也有必要组建类似机构。当前我国海洋管理职能分散,形成海军、海监、海事、海关、公安边防等多机构共管的局面,其中,除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属于正规的武警部队外,其余部门只有一般的行政管理职能,而海警的执法权限和能力也十分有限。从美国经验来看,要有效应对海上恐怖主义威胁,保障集装箱海运通道安全,有必要建立兼具军事性和海事性的多功能海岸警卫机构。[6]2013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该方案提出:整合原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并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国海警局将成为我国独立的海上行政执法队伍。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海岸警卫队制度的有益经验,逐步完善并落实其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使之承担保护海运航道和港口安全的职责。

4.3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集装箱海运的国际性要求我国在构建集装箱海运安保制度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性合作、区域合作和双边合作。[7]除积极参与制定集装箱通道安全公约外,还要对我国集装箱航线途经的特殊区域,例如索马里海域、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等海盗事件频发或易受恐怖主义威胁的地带予以特别关注。建议我国与管辖国家和相关区域组织进行协调,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条约和协定参与区域安全治理,从而确保我国集装箱船舶安全通过这些区域。

参考文献:

[1]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CSI in Brief[EB/OL]. (2011-10-07)[2013-03-04]. http://www.cbp.gov/xp/cgov/trade/ cargo_security/csi/csi_in_brief.xml.

[2]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Importer Security Filing and Additional Carrier Requirements[EB/OL]. (2009-08-07)[2013-03-04]. http://www.cbp.gov/xp/cgov/trade/cargo_security/carriers/security_filing/sfi_carriers_lp.xml.

[3]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What is C-TPAT[EB/

OL]. (2012-03-14)[2013-03-04]. http://www.cbp.gov/xp/cgov/trade/cargo_security/ctpat_program_information/what_is_ctpat/.

[4] 张湘兰,张辉. 国际海事法新发展[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3.

[5] 张湘兰,张丽娜. 从美国海上反恐立法看国际海运安全制度的新发展[C]// 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武汉大学,2007:348-356.

[6] 何学明,王华民. 美国海上安全与海岸警卫战略思想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

[7] 吴慧,商韬. 海上反恐的国际法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1):90-98.

安保制度 篇4

一、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1. 建立学校安全保卫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2. 通宿学生凭通宿证进出校门,不得爬门翻墙进出学校。

3. 外来人员需在门卫办理登记手续才能进入学校。

4. 按时关开校门,学生在校期间谢绝校外人员进入校内活动。

5. 在异常情况下,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夜间巡逻。

二、经费安全保管工作

6.由班主任代收的学校经费应在当天上交学校出纳,学校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或信用社。

7.公款、私款或教师个人贵重物品不得放在办公室内。

8.办公室、教室平时应即时关闭门窗,放学时要仔细检查门窗后离开。要妥善保管好钥匙,发现遗失,即使更换。

9.节假日,由学校行政安排值班教师,经常巡视,认真负责做好保卫工作。

三、其他保安工作

11.总务处要经常检查校内电线、开关、插座等有否断裂损坏,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12.教育学生不玩火和爆竹;停电时教师和家属应注意烛的安全使用;夏季注意蚊香的安全使用;食堂人员注意锅炉的安全使用。

13.夏季不得在无组织情况下私自外出游泳,不随意在深水水域游泳。

14.实验课、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教师应认真组织,严防事故发生。

15.课间午间活动时,不准追逐、踢打、爬墙、爬树、爬栏杆。

16.学生必须遵守交通安全,保证行车、行路安全,不准12周岁以下学生骑车上学。

17.师生外出活动,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范。

18.注意食物卫生,严防食物中毒情况发生。

19.值周行政和值周导师应在课间午间提前到岗,加强巡视;班主任应组织值日生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安全监督,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0.如出现财产、人身安全事故,应立即报告校长室或迅速向派出所报案,以便及时处理。

安保器材管理使用制度 篇5

安保器材管理使用制度

为保证学校安保器材的正常使用,以免发生丢失和损坏现象,从而影响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1、学校安保器材只能在保障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安全时使用。

2、学校安保器材严禁转借他人或私自使用,更不允许携带回家占为己有。

3、学校安保器材由值班巡逻人员保管使用。

4.催泪剂由安全员保管。

5.要对安保器材经常进行保养,经常进行检查与核对,以确保器材的使用期限。

6、对发生损坏和丢失的器材,使用人要有书面的报告材料,经学校审阅后根据情况酌情处理,并将报告存档备查。

7、安保器材保管人员要定期核对器材使用帐目,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校长汇报。

8、器材如有机械故障,应及时上报学校说明情况并进行更换。

安保人员管理制度 篇6

安保人员管理制度

(试行)

一、目的:

为了树立单位良好的形象,维护财产损失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保证本局(公司)正常的经营、生活秩序,特定制本管制制度。

二、工作导则:

(一)保安人员为公司形象的代表,必须做到:

1、精神饱满

2、纪律严明

3、礼貌待人

4、反应迅速

(二)主要任务:

1、保障我局(公司)财产及员工的人身安全

2、维护我局(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3、维护我局(公司)各区域和宿舍正常秩序

三、保安职责

(一)共同职责:

1、值班时,应穿制服、态度和蔼严正、不卑不亢。

2、外来车辆及人员出入进行核查登记,本单位车辆凭“派车单”外出。无“派车单”者保安有权阻止其外出。

3、不准在保安室闲聊或作与工作无关的事。

4、不定时巡查各区域区、对单位各部位物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5、单位各区域、宿舍如发生民事纠纷,应及时劝阻和制止,并及时报告安保科长处理。

6、不定时巡查各楼水、电源开关及仓库物资,保证主要区域的安全。

7、保持保安室、公告栏、院内、大门的清洁卫生。

(二)值班规定:

1、各岗位保安必须保持仪容整洁、精神振奋、态度和蔼、认真负责。

2、热情接待来访人员,遇本局(公司)局长(经理),副局长(副经理)及客人来访时应敬礼问好。

3、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因事离开岗位

4、不定时巡查各区域区、对单位各部位物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5、单位各区域、宿舍如发生民事纠纷,应及时劝阻和制止,并及时报告安保科长处理。

6、不定时巡查各楼水、电源开关及仓库物资,保证主要区域的安全。

7、妥善保存派车单,值班记录等记录并每月转安保职能部门以备查询存档。

8、认真填写《外来人员出入登记记录》、内部《车辆出入登记记录》、《电子巡更记录》、《消防报警设备自检记录》《门卫值班、交接班记录》等记录,以便随时查阅。

四、门禁制度

(一)人员进出管理:

1、局(公司)员工进出单位,在单位院内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应推行,保安对违规者应予以纠正,对违纪的态度恶劣者,保安应记下其姓名、部门,交安保部门协调处理。

2、员工在单位院内禁止吸烟等动火用电现象,保安有权利制止乱扔果皮纸屑以及进入单位边走边吃东西的行为。

3、被单位除名及离职人员,保安应凭批准或出入电话通知给予放行,并严格检查其行李物品,严禁携带对有本单位标志的任何物品。

4、上班时间,严禁私访,有特殊情况应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才可会客,会客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5、相关业务联系来往的人员,需经部门人员打电话通知保安室或亲自到门口接待相关方人员,进行登记,方可进入单位。

(二)车辆进出管理:

1、本单位车辆外出,须持部门经理签批的“派车单”交保安登记,驾驶员签字确认方可放行。

2、外来车辆进入本单位应进行登记,出单位时保安应严格检查,携带本单位物品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批条签字,值班保安将车内所载物品名称、数量、型号与出条核对无误后,才予以放行。

3、所有车辆进入单位均应按指定地点停放,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进出单位,必须下车推行进出。

(三)、物品进出:

1、员工及外来人员携带行李,包裹进出单位,须自觉接受保安检查与登记。

2、携带资料卷烟等物料,须由部门负责人电话通知或书面批条,经核实无误后方可出单位。

3、卷烟送货车,应先在保安室登记,由保安通知大库保管进行安排卸货。

4、提交的小物件、信函、文件等应由保安代收代发,保安应及时准确做好收发工作,并例行登记。

5、对人员、车辆所携带物品有疑问时应及时询问相关人员加以确认。

(四)、严禁进厂的外来人员:

1、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品的人员及车辆。

2、隐瞒身份、衣冠不整的人员。

3、推销产品及收废品的人员及车辆。

4、非洽谈公务人员与车辆,或是洽谈公务但拒绝登记检查者。

5、来访人员报不清受访部门及受访人。

6、来访人员不能出示有效证件者。

(五)、严禁进厂的公司员工:

1、携带违禁物品者。

2、穿拖鞋、短裤、背心者。

3、衣帽不整、形象太差者。

4、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擅自带客参观者。

5、已离职者。

(六)、严禁出入人员、车辆及物品:

1、人员与车辆出单位时拒绝检查者。

2、货物、物品出单位无相关部门负责人电话通知或签字批条或所装货物、物品与实际不符者。

3、员工出厂,携带单位物品,出门条批条、部门负责人电话通知或与实际物品不符者。

(七)、检查时应注意事项:

1、不可触及人身。

2、主要检查有无单位卷烟、物料或工作器具等单位财物为主。

3、检查时态度要谦和有礼,避免引起被检查人的误会与反感,必要时婉言说明,并请其谅解。

4、严禁公报私仇,故意刁难。

五、突发事件处理

1、遇火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应勇于救护,情节严重,迅速向有关部门主管领导汇报,如遇台风警报,保安人员应时刻准备着。

2、遇打劫、偷盗等危害单位安全的行为,值班保安应迅速与保安队长及其他保安联络,并及时打当地派出所电话报警。处理完时间后,应将事情经过详细记录在保安日记上,严重事件应保护好现场。

3、员工之间发生纠纷或有不轨行为,保安人员应及时劝阻,并制止事态的发展,本单位与外单位人员发生争吵、斗殴等行为,应协助调解,并及时报告安保科长处理。

4、员工发生急病或工伤应立即通知安保队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便安排厂车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六、工作交接:

(一)、值班状况交接:

1、按时交班,详细了解上班值班情况。

2、查看保安值班日志,检查保安交接的公文、信件和证件。

3、检查来访人员情况。

4、上级规定或批示的事项。

5、送货或寄存物品的转交。

(二)、警具、警械的交接:

1、交接班时,仔细检查警棍和充电器、手电筒的使用状态。

2、接班后,警具、警械认真保管,不得交与无关人员玩耍。

3、接班时警具如有人损坏(因公损伤除外),应追究当班人责任。

4、所有交接物品,应当面交接时清点,检查清楚,并详细记录在保安值班日记和门卫值班交接班记录上,以保证遇紧急情况时能投入正常使用,否则,由接班保安负责。

七、考核办法:

(一)、考核目的:

对保安人员工作的评定,督促保安人员执行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履行保安职责,保证单位财物及人员安全。

(二)、考核内容:

1、服从执勤日程安排,认真做好上下班交接工作及填写值班各种记录日记。

2、按规定着装,穿制服,打领带,戴帽子,佩戴警徽标志,注重仪容、仪表的整洁及保安周围卫生。

3、对单位各级负责人应注意礼貌,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和接电话的礼节。

4、自觉遵守本单位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随时督导员工遵守制度,与同事之间互相协助及团结。

5、坚守岗位,当班期间对责任区物资的巡视检查,值班时不饮酒,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6、遇紧急情况的处理。

7、积极参加有关保安及消防安全的训练,组织活动和部门主管指派的其他义务。

8、对本单位规章制度及保安有关规定的了解与执行。

9、对本单位物品的集中保护及警具、警棍的了解与执行。

10、品行端正,言行诚信,忠于职守。

(三)、评分标准:

1、根据考核内容,对保安人员执行单位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保安职责作出评定。

2、考核内容每条十分,总分一百分。根据工作表现列出分数高低,并排出名次。

3、每季度考核一次,第一名奖励50元,连续三次最后一名,罚款30元。

八、奖惩条例

(一)奖励:

1、有下列事迹之一者,给予嘉奖: ①维护单位利益,有具体事迹者。

②热心服务,有具体事迹足以为其他员工楷模者。③工作尽心尽责,阻止单位财务被盗者。④具有其他较大功绩者。

2、有下列事迹之一者,给予记功:

①对管理制度提出改进建议,经采纳实施确有成效者。②遇非常事故随机应变,措施得当,使单位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者。

③有其他较大功绩者。

3、有下列事迹之一者,给予大功:

①遇意外或突发事件,奋不顾身,尽力抢救而减少损失者。

②维护单位安全,冒险执行任务,避免重大损失者。③维护单位重大利益,竭尽全力避免重大损失者。

(二)惩罚:

1、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警告处分:

①仪容不整者; ②满口污言秽语者;

③对来访人员未能严格检查、登记,未核实登记者而放行者;

④对违反安全卫生管理规定的人员未加制止,视而不见者;

⑤能按时打扫保安室卫生,物品排列凌乱者; ⑥未能认真如实填写《外来人员出入登记记录》,内部《车辆出入登记表》和巡逻等记录; ⑦交接班时,后班人员未提早5分钟到达办理交接手续者;前班人员未详尽或未及时填写值班日记;

⑧未能妥善保存物品、车辆登记表、单据或未能及时转交相关部门;犯有其他错误或违反单位纪律者;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记过处分:

①上班时间看小说、杂志、写私人信件者; ②利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③不请假外出、晚上不归者;

④对员工言语轻浮、下流、粗暴无礼或故意刁难者; ⑤值班时间,电话私用,影响勤务者; ⑥未经许可,擅自调班者; ⑦值班时间,有玩牌、下棋者; ⑧值班时间,打瞌睡或喝酒者。

3、违反规章制度,情节较重者。

保安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情节严重,建议保安公司跟换人员或辞退,并赔偿经济损失,违法犯罪的移交公安司法部门处理:

①工作不交接,擅离岗位,玩忽职守者; ②上班睡觉者; ③监守自盗者;

中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篇7

一、中美内部控制变迁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变迁

早在西周时, 便有统治者为防止官吏贪污盗窃、弄虚作假, 制定了分工控制和交互考核的措施, 实行职务、职权的相互牵制和制约。其作用正如朱熹所说, “毫财赋之出入, 数人之耳目通焉”。西汉时期出现了上计制度, 地方须将其户口、垦田、钱财、谷物等情况编册上报, 并呈报皇帝审查。及至宋太祖时期, 实行“官职分离”、“职差分离”的官职制, “主库吏三年一易”, 与今天的职务轮换制类似。清朝时, 政府在财物出纳、调拨、储运、保管方面, 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内部控制的现代理论研究大约起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 我国政府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进力度。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 规定CPA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第37条规定:“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内部会计控制, 2004年底“审计风险准则 (征求意见稿) ”提出了基于COSO框架的评价方法。但这都只是从审计角度出发, 还无法为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直接依据。

(二) 美国内部控制变迁

美国的内部控制是以英国为蓝本发展起来的。十八世纪的产业革命掀起了经济发展的高潮, 出现了公司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当时的美国铁路公司为控制、考核各地的运输业务, 采用内部稽核制, 取得了显著效果, 各大企业起而效之。二十世纪初, 经济的发展使股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一些企业建立起了“内部牵制制度”, 规定交易的处理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门包揽全过程。二战后, 生产连续化、自动化、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 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实行分权管理, 调动员工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求采取更完善的控制制度, 以便有效经营。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 内部控制的研究进一步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SAS—55) , 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制度”。90年代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该文件提出了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 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其涵盖的范围比原有的任一概念都要广泛。报告建议, 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人员 (如内审人员) 定期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 出具评价报告, 注册会计师则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 评价报告和验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但现实中, 公司内部控制未能成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2000年安然、世通的发案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 提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要求, SEC相应地于2003年8月发布规则, 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从两国内部控制历史发展来看, 内部控制经历了稽核、牵制、控制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内部牵制通过, 通过职务分工、权力制衡, 来防范错弊, 近代, 美国内部控制发展步伐加快, 且不断融入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使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得以充实, 体系不断丰满。

二、中美内部控制概念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其定义为:内部控制, “是指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2004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征求意见稿) 中则提出内部控制是, “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 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这其中借鉴了COSO框架的概念定义。

(二) 美国内部控制概念界定

1949年, 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在《内部控制——协调系统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职业会计师的重要性》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阐述:“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经济实体内部采用的组织计划和所有有关的协调方法和措施, 其目的是保护该组织的资产, 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1988年的SAS—55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4年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 出台并指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 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 识别可能影响公司的潜在事项, 将风险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由此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把企业、经济实体或单位作为一个总体、一个系统, 在该系统内建立、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主体即实施者是企业或单位的内部人员, 但是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控制的任务、范围也就相对不同;内部控制是一种内部管理制度, 是企业内部人员的内部行为, 它最终是为整个企业或单位的管理目标、战略目标服务;内部控制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各种控制措施的简单集合,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的有机整合, 具有系统化、程序化的特点。我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界定停留在对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上, 即主要突出对“三性”的合理保证。美国ERM框架则将此概念的视角延伸到对战略目标的贯穿、对未来风险的理性识别上, 更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 这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美内部控制目标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目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 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 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完整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 美国内部控制目标1995年, 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 使其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如: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 这些目标包含在企业的战略、战术中。财务报告类目标有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该类目标通常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遵循类目标就是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 (Robertson, 1999) 。准则从真实性、效率性、合法性三个方面来设计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ERM框架中, 除经营目标、遵循类目标基本不变外, 财务报告目标发展为报告目标, 即从财务报告的范围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 并提出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 (征求意见稿) 中, 可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由强调防错纠弊, 转变为强调“三性”, 即财务报告完整性、效率效果性及合规性, 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良好态势, 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设计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反映了实施内部控制的利益驱动力所在。而美国最新的COSO报告又将内部控制的概念提升到战略管理的层次, 更突出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同时报告强调了风险问题, 指出管理层需要识别风险和影响风险的事项, 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与之相比, 国内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在该点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中美内部控制要素比较

(一) 我国内部控制要素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条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即内部控制的“三要素论”。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会计系统是指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记录可靠的会计组织、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总称。而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及时、充分地确定、计量、记录、分类和披露交易事项。控制程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制定除控制环境以外的各项政策和程序。

(二) 美国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1988年颁布的SAS—55, 从财务报表审计考虑, 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组成, 即“三要素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即“五要素论”。其与内部控制结构论相比, 突出了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以及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 风险评估为依据, 控制活动为手段, 信息和沟通为载体, 监控为保证”。ERM框架则将上述五个要素演变为八个要素, 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美国内部控制要素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从内部控制结构论发展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从“三要素论”拓展到了“五要素论”到“八要素论”, 且越来越重视风险偏好的管理,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相比之下, 我国审计界所界定的内部控制尚处于“三要素论”阶段, 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反应, 对内部环境中的员工诚实性、道德、企业文化等诸多软件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五、中美内部控制的意义及建议

(一) 内部控制实行“抓大放小”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 实行内部控制需要付出成本,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潜在动力也就在于其实施收益超过实施成本。如果内部控制人员将有限的精力和经费消耗在日常的琐碎事项上, 而忽略了企业的重大风险, 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ERM框架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风险大的控制点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只有将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抓大放小, 突出重点, 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经济后果。

(二) 执行甚于设计

许多案件的发生并非由于该企业没有制订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是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与贯彻。制度的有效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执行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自觉行为, 也需要进行监督, 因为人是社会的, 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人人都可能有偷懒、寻租的动机。因此, 完善的制度是对权力的制衡, 是多方博弈力量的平衡。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 以发现控制活动的偏离, 进行必要的修正, 就是制衡内容的一部分。监督者在监督执行者进行设计内部控制时应从战略管理的高度, 充分考虑到这个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过程安排, 并且要防范制约者之间的串谋。因为串谋将使得内部控制失去效用, 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是帮助管理部门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有条不紊和高效运作的一种工具, 是使经济组织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国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目标, 把握其实质内容, 努力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 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石爱中等:《审计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凤:《内部控制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4]刘力云:《审计风险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审计研究》1999年第3期。

[5]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 《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6]金彧昉、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 《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安保工作管理制度 篇8

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公司财产不受损失,保护环境整洁,保障员工人身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经营、工作和生活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一. 工作守则:

(一)、保安人员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必须做到:

1、精神饱满。

要求仪表端庄、整洁,着装统一,站姿端正,走路脚不拖地。

2、纪律严明。

严格遵守保安公司及我公司相关规定,上班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3、礼貌待人。

使用“你好”“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主动开门,领导进门需示意问候。

4、反应迅速。

遇突发紧急事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接到命令能立即赶往执行,不拖拉。及时给

领导开门并问候。对恶劣天气能迅速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如台风时,加固公司门窗,防止门窗损坏及雨水渗入。

5、诚实勇敢。

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监守自盗。面对恶性事件敢于面对,如发现偷盗、抢劫等,能

机智的同不法分子周旋,并第一时间报警。

6、服从指挥。

无条件服从保安队长及行政部安排的工作,不推诿,如有对工作有疑问,可向保安队

长提出,由保安队长在每周一的例会上向行政部提出,问题未解决前仍按现行制度执行。

(二)、主要任务:

1、维护公司工作区域安全和正常秩序。

2.保障公司财产及员工的人身安全。防止员工未经许可将公司财物带出,对员工损坏公司财物的现象进行监督及制止。

3.维护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4、协同行政部处理相关事宜。

二. 保安职责:

(一)共同职责:

1、值班时,应穿着制服。

2、督导员工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佩戴工作牌。

3、严格监控出入人员,详见门禁制度章节。

4、不准在岗位上闲聊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5、巡察公司内各区域,对公司内物品进行检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6、公司内如发生民事纠纷,应及时劝阻和制止,并及时报告保安队长及行政部处理。

7、巡察各楼层水、电源开关、消防设施等,保证重要区域的安全。

8、巡察保持公司内的清洁卫生,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保洁处理。

9、按要求填写巡逻日志报表、消防设施检查表、巡逻异常情况登记表。

10、保安队长每天上午10点前整理提交昨天的相关报表,每周一提交上周五、周六、周日3天报表,提交时间必须及时固定。

11、保安队长每月会同行政部例行会晤,交流每月工作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

(二)值班规定:

1、各岗位保安必须保持仪容整洁、精神状态佳、态度和蔼、认真负责。

2、热情接待来访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及贵宾来访时应主动开门迎接并敬礼问好。

3、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因事离开岗位必须通知保安队长及行政部并有人代班。

4、值班保安严禁睡岗、看小说杂志、酗酒、听收录机、玩手机、监守自盗。

5、保安人员进入公司区时,应穿制服,佩戴相关证件,并纠正违纪人员,维护公司内秩序。

6、加强对公司区域水电、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的巡察,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处理,对因工作失职,给公司造成损失者,追究当班保安责任。

三、门禁制度:

(一)人员进出管理:

1、员工进入公司时,应佩戴工作牌;未佩戴工作牌的员工必须在《员工未佩戴工牌登记表》登记并经保安人员确认为公司员工后方可放行;如工作牌遗失或尚未发放,保安人员应督促员工至人事部办理。对违纪且态度恶劣者,保安应记下其姓名、部门,通知行政部处理。

2.员工上下班须从公司正门出入。

3、员工应自觉维护公司内环境卫生,保安有权制止乱扔垃圾以及在公司内边走边吃东西等不文明的行为。:

4、外来人员因公出入公司:

1)面试、复试及报到的新员工应到前台填写相关登记表格,并由前台通知公司相关人员予以接待。

2)发展部客户来公司,先引导客户至前台,由前台通知相关投资顾问予以接待,并由投资顾问填写《来访客户登记表》。投资顾问直接引进公司的,须由投资顾问主动填写《来访客户登记表》,再进入公司。

3)政府相关部门或同行来访,应引导至前台,由前台通知公司相关接待人员或由前台引领至公司指定区域休息等候,严禁直接带入公司工作区域。

4)上述以外人员进入公司时,需在前台填写来访客户登记表,由经公司相关部门准许并由指定人员陪同方可进入工作区域。

(二)禁止进入公司的员工:

1、携带违禁物品者。

2、边吃东西边走者。

3、未佩戴工作牌者。

4、上班穿拖鞋、短裤、背心者。

5、衣衫褴褛不整、形象太差者。

6、未经上级领导核准擅自带客参观者。

7、未经相关领导批准进入的已离职者。

(三)严禁进入公司的外来人员:

1、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品的人员。

2、不明身份、衣冠不整的人员。

3、非邀约的推销产品及收购废品的人员。

4、非邀约的洽谈公务人员,或是洽谈公务但拒绝登记检查者。

5、来访人员报不清受访部门及受访人者。

6、来访人员不能出示有效证件者。

7、来访人员不按要求填写登记表或拒绝接受检查者。

8.无预约经请示后未获批准者。

(四)物品进出管理:

1、员工及外来人员携带物品离开公司,保安人员应认真检查并确认系合法带出;如有疑问,保安有权限制其外出并即时通知前台或行政部。

2、携带公司相关资料、印有公司LOGO的物品、公司固定资产等出公司,应问清带出事由,并会同前台或相关部门核对相关事实情况及物品,经核实无误后方可出公司。

3、被公司除名及离职人员,保安应凭相关通知放行,并严格检查其行李物品,严禁携带任何公司物品出公司。

4.保洁员送垃圾出入公司时保安应严格检查并登记出入时间,离开公司时间过长时应了解原因并报告行政部。

5.非工作时间内且前台无人值班时如有快递来公司,可由保安代签收快递,并放至指定区域。保安应把每天统计的快递信息于第二天上午报行政部。

(五)严禁出入公司人员及物品:

1、保安认为应当接受检查的人员出入公司时拒绝接受检查者。

2、员工出入公司,携带禁止带入/带出物品者。

3、员工携带物品与许可携带的物品有不符者。

(六)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不可触及人身。

2、物品检查主要是公司公共财物和与安全相关的物品为主。

3、检查时态度要谦和有礼,避免引起被检查人的误会与反感,必要时婉言说明,并请谅解。

4、严禁公报私仇,故意刁难。

四、突发事件的处理:

1、遇火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应勇于救护,情况严重应迅速向有关部门和主管汇

报; 遇恶劣气象警报,保安人员应提前做好安保防护措施,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2、遇打劫、偷盗等危害公司安全的行为,值班保安应迅速与保安队长及其他保安联络,并立即联系当地派出所或拨打110报警。处理完事件后,应将事情经过详细记录在保安日志上,重大事件应当保护好现场。

3、公司员工之间发生纠纷或有不轨行为,保安人员应及时劝阻,并制止事态的发展;本

公司员工与外公司人员发生争吵、斗殴等行为,应协助调解,并及时报告保安队长及行政部处理。

4、员工发生急病或工伤应立即通知保安队长和行政部,以便安排公司车辆及时送往医院

救治。

五、查勤及巡逻

(一)目的:为了加强保安勤务管理,做好公司安保工作。

(二)内容:

1、值班保安要对整个公司办公区域进行不定时巡逻,间隔不得超过一个小时。

2、巡逻检查要全面,要求涵盖有可能危及公司安全的方方面面。

3、保安队长对保安岗哨及人员坚持不定时查岗查夜,及时纠正保安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查岗查夜的时间由队长按需安排。

4、在查看时发现有违纪行为,应及时指出予以纠正,行为严重者,按保安公司相关制度或本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5、每日查勤情况应详细记录于查勤日报告上,次日交行政部审查。

6、查勤内容:

1)保安仪容仪表。

2)当班保安日志。

3)表格登记情况。

4)人、物出公司稽查。

5)异常事件的处理。

6)保安的巡逻事项。

7、保安巡逻内容:

1)员工着装穿戴及工作牌佩带。

2)上班员工有无抽烟、乱扔垃圾等违纪现象。

3)员工的上下班打卡。

4)灭火器位置是否移动,压力是否够,有无超过有效期。

5)消防栓是否供水,消防设施是否完好。

6)防火标志、疏散方向标志是否正确。

7)消防通道是否畅通。

8)作业现场有无隐患。

9)水电设施是否正常。

10)洗手间卫生。

11)楼梯、通道、公共区域卫生。

12)办公室卫生。

13)办公室玻璃隔断墙壁卫生。

14)休息区卫生。

15)地面卫生。

16)门窗安全及卫生。

17)恶劣天气是否殃及公司财务或员工安全。

18)下班以后无人员加班的办公室有无熄灯。

19)检查下班人员电脑是否关闭。

20)检查饮水机是否有水,对无水的饮水机进行换水,并回收空桶至指定区域。

21)检查相关电器是否正常运行及使用安全情况。如:电灯、电视、休息区电脑等。

22)检查是否有损坏的办公设施、设备。

23)有无其它异常情况。

8、查勤或巡逻时不得影响他人正常工作。

六、工作交接:

1、按时交接班,详细了解上一班值班情况。

2、查看保安值班日志,检查需交接的公文、信件和证件。

3、检查来访人员情况。

4、上级规定或指示的事项。

5、送货或寄存物品的转交。

七. 本制度由行政部负责解释。

行政部

上一篇:校园的梅花开了作文100字下一篇: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