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季歌》说课稿

2024-05-24

语文《四季歌》说课稿(精选6篇)

语文《四季歌》说课稿 篇1

语文《四季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季歌》选取了每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春天——花儿,夏天——蝉儿,秋天——枫叶,冬天——雪花,以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将其表现了出来。儿歌浅显易懂,学生读来朗朗上口。

二、说“学情”。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具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能够说一句较完整的句子,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见教学设计)。

四、说教法。

(一) 直观法: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借助色彩形象来进行的。在教学《四季歌》

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春天花儿笑,夏天蝉儿叫,秋天枫叶红,冬天雪花飘。”制成了相应的四个动画,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美景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 诵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朗读形式

引导学生做到“读中有悟、读时有情、读后能仿”。

(三) 文本扩展法: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

“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最后我设计了“当当小作家”的环节,让小朋友仿照课文说句话。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生字教学,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对于课文的理解,则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六、说实施。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以师生同唱《四季歌》引出课题,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二、学习儿歌

(一) 认识生字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四季歌》一课共六个生字,我分为两次进行教学。揭示课题后,我问小朋友:“一年中有四个季节,你们知道是哪四季吗?”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春 夏 秋 冬”四个生字,然后让小朋友自己观察,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由于这四个字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为了加深记忆,我设计了游戏“抢气球”,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把生字牢牢记住。学完四个生字,我就把学生引入课文,让他们两次听课文录音,第一次,了解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感知课文;第二次,边听边记剩余的两个生字,学习生字“叶 雪”。在整个识字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二) 朗读儿歌

《四季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教学时,我在学生认识了生字,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跟录音读课文,帮助他们把课文读正确。接着,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如:小组自由组合读、比赛读、师生配乐合作读,使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学习拼音:ie üe er Ye Yue。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教学“ie üe er”三个复韵母时,我借助教材提供的图片,通过图与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记忆读音。“Ye Yue”的教学则是通过与“ie üe”的比较,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这两个整体认读音节。

三、复习儿歌

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色、形、声并茂,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的出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启动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交替兴奋,既可减少疲劳维持注意,又能激发兴趣,促其主动学习。复习巩固时,我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点,设计了“春栽盆花”(复习拼音),“夏蝉上树”(复习生字),“秋风落叶”(复习词语),“冬堆雪人”(回归课文)四个游戏,以美丽的画面,有趣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有层次地,快乐地复习拼音,并用已学连词组句。

四、学编儿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表现文字美,创造文字美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赏花环节。在欣赏了各种美丽的花卉后,让学生当当小作家,用美的语言仿照课文表达自己的所见,并且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和别人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句子。最后在学生说的句子中选四句组成一首新的儿歌,以齐读这首我们共同创作的儿歌作为结束。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思维,使获得的美得到了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四季歌》说课稿 篇2

大家好!很荣幸自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和各位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 而作为文言文, 在教学上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 了解文章的主旨。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高度集中浓缩为一节课, 要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要有充分的预习。

二、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 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制订了以下三个目标。

1. 能顺畅地朗读

2. 借助工具书, 把握文章大意

3.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由于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古文的基础又薄弱, 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移能力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确定1、2为重点目标, 第3为难点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 但是又“贵在得法”。具体的教法有:

(1) 自主探究法。即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 点拨质疑法。这是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质疑, 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 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 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共同探讨, 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 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2. 学法

(1) 朗读法:读顺畅, 读出节奏, 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容易背诵。

(2) 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1. 课前情境设置

欣赏一段音乐 (陈思思的歌曲《梦入桃花源》) 。

设计意图:放松紧张的心情, 以音乐渲染情境, 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2. 导入课题

由学生自行设计导语, 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具体要求为:寻找和课文紧密衔接的结合点, 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引导进入课文, 用时不得超过一分钟。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 我自身就很重视导语的设计, 这个工作一直都是自己做, 后来尝试由学生做, 发现孩子们兴趣浓厚, 而且我觉得有的同学说得比我好,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轮流去做。有些孩子会提前很久去做准备工作, 查阅、搜集、整理、书写, 从文字到语言表达, 再到关注仪态等各方面, 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 预习反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由组长组织, 负责迅速检查和交流学生的预习效果, 主要是导学案1-6题, 老师抽查。

设计意图:最大化利用学生优势, 由相对优秀的学生检查, 提高速度, 增大课堂容量, 比老师一人检查预习工作要快, 而且有实效, 也是培优补差的一个方面。

4. 读课文

两种方式:放声自由读和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对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按照要求读, 学会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齐读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阅读课文更加专注。抽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中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积累的原则。

5. 疏通文义并完成导学案第八题

全文五段比较长, 如果每一组的学习任务都是五段就太多, 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把任务分组由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和本组的学习效果展示方式, 务必人人有参与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基础。对于初二学生, 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 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6. 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思考: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导学案第九题)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 在发展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进而激发想象力。

7. 把握文章主旨

导学案第十题: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 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桃花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

设计意图:要能解答这些问题, 学生必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通过社会现实与桃源生活的对比, 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 把握文章主旨, 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8. 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选择了《桃花源诗》作为拓展材料, 意在由课内走向课外, 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开阔视野, 难度比较大, 也看课堂时间, 如果时间不够, 会留成作业, 回家完成。

9. 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 目的和导语设计一样, 把课堂在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

五、说板书

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小黑板是提前由学生写好的。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四季说课稿 篇3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课文第二课《四季》。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四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根据课文内容需提要,将安排两个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入学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对美丽的事物有很强吸引力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项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学会“竖弯钩,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认识“口字旁,禾木旁,雨字头,月字旁”四个偏旁。(由于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二类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在第一课时就已经学习过,所以在这一课时主要简单的复习二类字和范写生字“七”)。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确立依据:首先,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其次,一年级学生对课文接触较少,由背儿歌变为学习长篇幅课文,孩子需要一个心理的转换过程。一下子识字量和识字难度都增大,不易接受。所以将其设置为重点。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读,分角色读,表演等形式,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确立依据:孩子对生活的事物总是感到好奇,对美丽的事物尤其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课文,让孩子及时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了解四季的特点,自由谈话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引导示范法,游戏强化法,德育渗透等教学方法,创设同学们熟悉的大自然生活环境调动学生把平时的细心观察渗透到学习中去。运用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让孩子多动,多表演,把对大自然美的感受放到实际的观察中。同时,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2,学法,采用读思结合法,观察学习法,分角色朗读感知法。本篇课文贴近生活,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喜欢做游戏,爱唱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做游戏,唱歌等教学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歌曲中体会情感,在朗读录音中初次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身边的小事物说起,引导学生大胆说,认真倾听,仔细想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以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将用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放映音乐图片相结合,营造气氛,将孩子带入大自然中的美丽情境,并用一个小小的谜语来奠定本节课的情感基础。并板书课题

2、四季

第二环节:复习旧知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可以加深的孩子的印象,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复习旧知识,我将采用小鸭邮递员和青蛙跳伞这两个游戏进行旧知识的巩固,提高孩子复习兴趣、注意力和积极性。第三环节:学习课文

1、教师进行配乐朗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从课文中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

(1)、发现了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等事物。

(2)、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

(3)、每一节讲一个季节。

(4)、课文讲得很有趣。

3、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指导学习课文第一节。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幅图,学生举手发言:我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2)、教师播放第一节录音,学生边听边跟读,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草芽本不会说话,可为什么文中却写草芽对小鸟说呢?

(3)、教师导学:草芽是怎样对小鸟说话的?(我是春天)

(4)、谁能用“是”说一句话?如:我是小学生。

(5)、拓展学生思维:

1、想一想,草芽还会对小鸟说什么?

2、课文为什么写小草芽而不写其他事物呢?(6)、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小结:这说明了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征。

(7)、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节。

学生自由读,提出疑问

1、二三四节各写了什么?

2、从哪些事物可以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1)、同桌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1、第二三四节各写了夏天、秋天、冬天。

2、夏天青蛙出来了,荷叶长得圆圆的;秋天的稻子成熟了;冬天下雪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

4、将准备好的头饰奖励给表现好的孩子,跟着老师做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5、分组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第四环节:写字

1、学生认读课后“我会写”的生字,观察字形。

2、学生交流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认识新笔画 竖弯钩,横折弯钩。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新笔画、生字、学生书空。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第五环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棒,老师给大家放一段小小的动画片奖励大家。(配合课文的动画)。第六环节:课后园地

回家做完作业后,和爸爸妈妈配合表演并进行分角色朗读。六:说板书设计:

2、四季

春:草芽—尖尖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 冬:雪人—顽皮 七:说教学反思

《四季》的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四季》。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识字(一)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课文共有四句话和四幅图,每句话配有一幅图,本首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会认11个生字,四个偏旁,写好“竖弯钩”和汉字“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小节。

过程与方法:识字写字;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秋季的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识字,初步认识汉字的形体美。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观察、朗读、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一定情境,播放和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识字指导法:运用拼音识字法、分析比较法、字理识字法、猜谜识字法、拆合识字法、游戏识字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引导朗读法:本着“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读对课文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感受到语句的优美。

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我们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放开手脚,积极参与,大胆求索。本课我们指导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学习:

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教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

自主探究法: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节课,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课堂上注重语言训练,通过朗读、背诵和说话,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总之,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们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三)指导朗读,感悟秋景(四)指导写字,趣味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于是,开始上课时,教师绘声绘色地告诉学生大自然妈妈有四个漂亮的女儿,然后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图,学生边欣赏教师边配乐介绍,从而引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并板书。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春、夏、秋、冬”四个字中有三个字都是本课的认读字,所以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孩子识记,并认识禾字旁。告诉孩子“春、夏、秋、冬”就是一年中的“四季”,板书课题“四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先欣赏课文的动画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新课标中强调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倾听的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同时有趣的动画还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初步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后,老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并把认读字多读几遍。这样设计目的是为接下来的识字教学奠定基础。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设计的识字教学的环节一共有三部:1.拼读生字,记音。2.认读生字,记形。3.卡片识字,巩固。

1.拼读生字,记音。教师巧妙的把本课的生字按照两拼音节、三拼音节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分成三类,先让小老师带大家拼读,然后请学生观察发现,进行总结归类。这样既巩固了刚刚学过的拼音知识,又让学生记住了字音,达到教学无痕的效果。

2.认读生字,记形。教师让学生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然后交流识字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先用“对”字举例,巩固加一加的识字方法,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记住“肚、就、说、叶、圆”五个字。指导学生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雪”字,用“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学习“是”字,学完总结学过的识字方法。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认识“月字旁、大口框和雨字头”三个偏旁。在识字的同时让学生练习组词,造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3.卡片识字,巩固。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创设情境:瞧,调皮的生字宝宝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藏到了儿歌中,你们能猜出每个数字后面藏得都是谁吗?快把它们找出来排排队。让学生们边动手边动脑,在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低年级的学情特点。

(三)指导朗读,感悟秋景

由于本课的四个小节结构相似,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打破一贯从头到尾按顺序、一成不变的教学传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从而引出第三小节的学习,也就是学习秋天的美景。朗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秋天的美。教师先指名读第三小节,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一小结描写了秋天的什么?学生会找到“谷穗”。谷穗是什么样的?学生会找到“弯弯”。

教师板书“弯弯”。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所涉及到的“谷穗弯弯”不太容易理解,教师结合实物图片进行教学,直观明了,并指导用叠词的好处。再通过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谷穗弯弯”。语文学习落实了“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出示秋天的石榴的图片,让学生也练习使用叠词,说说石榴怎么样,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然后教师让学生找找这一小节中还有哪个词说谷穗弯?学生会找到“鞠着躬”。

教师让学生一起做做鞠躬的动作,体会谷穗是因为颗粒饱满太沉了,所以压弯了腰,再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平时给老师鞠躬是在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从而体会出小谷穗是在给农民伯伯鞠躬,感谢农民伯伯这一深层含义。动作表演,既有趣又生动,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接着教师让学生体会谷穗的心情,并带着开心、自豪的语气读谷穗说的话。最后师生合作朗读这一小节,再背诵。

(四)指导写字,趣味作业

写字指导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孩子刚刚接触写字,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会观察笔画,占格,进而写好字。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竖弯钩”的写法,然后再由浅入深观察“七”的写法,教师指导书写。在写字时还要提醒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字加以展示评价,并修改。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两个趣味作业,让学生二选其一,体现了作业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们追求言简意赅,用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

关于《四季》的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

七、儿”两个字。学会竖弯钩一种笔画,认识雨字头、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随机选择的两个小节),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部分内容,感受其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

七、儿”两个字。学会竖弯钩一种笔画,认识雨字头、月字旁。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部分内容,感受其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理念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去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爱读。

2、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以情境导入,在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以“朴实”为基本出发点,在提问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的时候,直接进入课题,简洁、明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选择。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自读、同桌互读的方式,并对每一次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把课文读通,圈出生字;互读,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打破了一惯从头到尾按顺序、一成不变地教学传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孩子很主动、很乐意去选择,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

(三)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地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把生字的新授放在了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先对生字有个初步的认识,再认识生字,以利于更好地朗读。在教授生字的时候,采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认识这些生字,记住这些生字,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指导朗读,体会含义。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过程,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怎样引领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这里,我采用了指名读、教师范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草芽”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体会到小草很青、很嫩的感觉,所以就知道读起来声音要轻一点。再比如:雪人大肚子一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怎么读?让学生自己做一做动作,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经过这样多方式、多层面的指导,学生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

(五)拓展想象,开阔思维。

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开放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编儿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巩固复习。

一堂语文课,应该让学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首先把今天学得几个生字复习了一遍。同时新课标语文学习非常注重孩子词语的积累,因此我还放了一个词语积累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词语。

(七)指导书写,学会观察

一节课有读的,有说的,有背的,那写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在指导书写的时候,我希望孩子们自己能发现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因为只有教师单纯性的讲解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那印象才会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八)小结

如同揭题的简洁,我的结尾依然精悍。“通过这一节的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问题是那么的简单,但却是对学生最实惠的问题。

五、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中还是比较紧张的,有时候动作太过僵硬,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时间控制得不够好,造成复习环节没有时间上,后面书写指导也比较仓促,学生写字的时间太少了。

2、这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读的太少了,而且读得形式也比较单一,齐读放得太多了,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太少,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也没有很好地达到。

3、在学生看图仿说的时候,这个难度放得有点大,我只出示了一个句式,———,他对———说:“我是冬天。”就让学生来说,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因此说的时候也没有很好地按照我的要求,应该在出示句式的时候,再出示一句例句,让学生明白;哦!应该是这样说的。

4、整堂课还是不够开放,教师扶得太牢,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理解、升华。

《草原》说课稿 篇6

为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法、重点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感情朗读法、资料补充法等教学方法。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播放一小段草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向往和憧憬。2.教师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课题之后,交流搜集的老舍的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感知课文

(一)多种形式检查词语认读

大屏幕分四组出示词语:(1)“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拨转马头、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通过引导学生读出画面美理解词语意思;(2)“渲染勾勒”先结合课文注释交流自己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找图画的渲染和勾勒加深理解;(3)“好客、似乎、同行”这是一组多音字,重点带领学生区分同行和同行,同字不同音意思更不同。(4)最后出示“鄂温克陈巴尔虎旗”交流字典中旗的解释理解两个地名。

(二)检查6个生字的认读,强化读音

通过这些字、词的学习,不仅扫清了阅读的障碍,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会了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字典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三)学习两个生字

课后的生字比较多,我选择“羞”和“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规律,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比、修改提高”五个步骤,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左上包围的字有藏有露才美观的书写规律。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词语做小标题归纳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划分为风光、迎客、联欢、话别,后三部分都是写“人情”的。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美”概括全文,练习把“长文读短”。(边说边出示板书)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也为后面的品词析句做好铺垫,而且领悟了一种概括短文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感悟美景

(一)自读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要求:作者是怎样把草原风景美描写出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二)集体交流,指导理解重点语句,读出草原的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重点语句,组织集体品读,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指导描写“羊群、小丘”的那两句话。主要经历三个过程:1.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后,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2.再读这个句子,谈谈从中读出什么?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两个句子的理解:(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主要有3个步骤:(1)抓关键词“一会儿”感悟流动的画面美。(2)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3)展开想象,用比喻句重新描述草原的美景。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之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对景物的特点与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的方法叫“精笔细描”。同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还有哪里使用了精笔细描?(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也经历3个步骤:(1)借助小丘的图片,感受小丘的柔美。(2)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小丘的美。(3)交流感悟到的小丘,学生在美的带动下由情及声,读出小丘的美。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骏马和大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草原的美。

(三)集体品读,感悟心情

主要以深情诵读的形式来处理,经历三个小步骤:(1)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已交流的句子把草原的美景生动地再现,其余的句子可不可以去掉?(2)学生品味“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句话,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作者初到草原的兴奋和看到美景后的舒服。(3)多媒体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引导学生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深情吟诵。

四、背诵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自由朗读、师生合作诵读、背诵填空等形式背诵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即写景又抒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2.小练笔:美丽的校园。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校园的美和对校园的热爱。3.推荐阅读《同步训练》中本课短文或者短文《藏北草原》。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

风光(1)

迎客(2-3)美

草原联欢(4)人情

话别(5)

摘要:《草原》这篇文章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但学生对草原的景色和生活了解不多,教学时需要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上一篇:终极一班下一篇:参加司法局中层领导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