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调查问卷(精选5篇)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 篇1
大学生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调查问卷表
1.你的年级:
A.本一B.本二C.本三D.本四E.研一F.研二G.研三H.博士
2.你对你女朋友的年龄要求:
A.比自己小B.比自己大C.和自己差不多D.不在意,自己喜欢就行
3.你对你女朋友的家庭要求是:
A.家境非常好B.家境不错C.家境一般D.不在意,自己喜欢就行
4.你对你女朋友的长相要求:
A.长得漂亮B.自己认为可以就行C.过得去就好D.不在意,自己喜欢就行
5.你希望你们两个身高:
A.男的比女的高B.女的比男的高C.差不多就行D.不在意,自己喜欢就行
6.你对另一半的选择是:
A.自己做决定B.朋友的建议C.父母的意见D.其他
7.你和你的另一半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的:
A.青梅竹马B.朋友介绍C.网上结识D.其他E.还未寻找到另一半
8.你对你女朋友的性格有什么要求:
A.成熟、稳重B.活泼、阳光C.有个性、与众不同D.不在意,自己喜欢就行
9.你对你女朋友的成绩有什么要求:
A.很好B.一半就好,但能力出众C.喜欢就行,不在意其他D.其他
10.你会以什么方式追求她:
A.穷追猛打,不舍不弃B.一切慢慢来,随缘C.将感情深埋心中D.其他
90后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 篇2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择偶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57-01
1 引言
择偶是指社会成员以婚姻为目标选择配偶的行为,它既是一种个体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1]。择偶标准是指个体选择配偶时具体参照的偏好特征点。择偶标准的形成一方面是个人性格和价值观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2]。90后大学生择偶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对其今后组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开放意识越来越强,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择偶标准上,多数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更理性化,对爱情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再仅仅停留于肤浅的传统择偶表面。传统的择偶观对家庭财产、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很重视,现如今90后大学生择偶时更注重个人良好的素质与内在条件[3]。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阶段是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各种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时期,择偶标准也在这个阶段形成。本研究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择偶观念、择偶标准,以及由此对他们的择偶行为的影响进行的研究。
2 研究方法和过程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在校学生122人,其中男性占39%,女性占61%,年龄20~25周岁,平均年龄22.5岁。通过预研究我们将大三以上的学生分为高年级组,大二以下的学生分为低年级组。本研究采用Buss编制的择偶量表。该量表有两种问题形式:一种为排序题,列出13种择偶标准,让被试根据其在择偶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对其进行排序。另一种问题包含12个项目,让被试根据每个项目在自己择偶过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从0至3分中进行选择。最后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择偶标准排序及差异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这两个择偶标准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x2 (1,N=122)=15.256,p<0.001。在13项择偶标准的排序上,男女都将“和善、通情达理”“容易相处”及“健康”的重要性列在了前三位。这说明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配偶的标准上都是将个体自身的内在特性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不过,在对理想配偶的选择上,男性更为重视女性“外貌有吸引力”、“善于持家”、“喜欢孩子”及“和善、通情达理”,而女性更为重视男性“富有激情”、“个性热情”,“能赚钱”、“受过高等教育”及“家世好”方面。虽然当今知识青年的择偶标准表现出了上述的理性倾向,性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4]。
3.2 不同年龄层男生13项择偶标准排序的差异
比较在男生被试中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可以看出:与低年级组的男生相比,高年级组的被试更为重视“容易相处”这一标准。对两组被试进行的非参数检验的卡方检验结果也显示,两组被试只有在这一变量的平均值上达到了显著性差异,x2 (1,N=122)=12.321,p<0.001。高年级组显著高于低年级组,说明年龄越大,男性在择偶的时候考虑女性的个体内在品质的要求越高,更容易考虑到婚姻生活中是否容易相处的问题[1]。
3.3 不同年龄层女生13项择偶标准排序的差异
比较在女生被试中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可以看出:低年级组更为重视“容易相处”“家世好”这两个择偶标准,而高年级组则更为重视“喜欢孩子”和“有信仰”这两个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的女生在这两个择偶标准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x2 (1,N=122)=13.173,p<0.001。高年级组的显著高于低年级组的,说明年龄越大,女生在择偶的时候考虑男性的责任心也越多,表现在更容易考虑和对方是否喜欢孩子和是否有信仰的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前人研究结果的证实[5]。
3.4 影响择偶因素的差异检验
在择偶过程中,女生更为重视对方的“社会资源”“沟通能力”及“个性”三个因素,而男生则更为重视女性的“外貌”因素,并且,男女存在显著差异,t=3.712,p<0.01。另外,从择偶因素的描述统计的平均得分中可以看出,不论男女,在择偶标准上,最为重视的都是个性因素,其次是沟通能力,而社会资源和外貌的重要性则相对较弱。在择偶过程中,与低年级组相比,高年级组的男生则更为重视女性的“沟通能力”这一因素,t=1.289,p<0.01。在其他三个因素上,两组的被试则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
参考文献:
[1] 錢铭怡, 王易平, 章晓云, 等.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0(5): 121-128..
[2] 卢谋华. 社会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 1992.
[3] 种道平. 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 2004 ,(2): 13-18.
[4] 朱松, 董葳, 钱铭怡, 等.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2(2): 614-621.
[5] 张雷, 张玲燕, 李宏利, 等. 朴素物理观和朴素心理观——进化心理学视角[J]. 心理学探新, 2006,26(2): 9-12.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 篇3
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进一步了解您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特作此问卷。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本次调查不记名,调查结果只供研究使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决不会涉及您的隐私。希望大家以客观、真实地填写问卷,谢谢合作!(所有题目均可多选)
1、对你所喜欢的老师,你认为他优秀的原因是:
A、他教的学科
B、讲课有吸引力
C、知识渊博
D、对你有特别的影响E、有责任心
F、有亲和力
G、长得漂亮或帅
H、其它
2、你认为下列选项哪些业务素质能影响一个老师的优秀程度?
A普通话
B 授课方式
C 板书
D教学设计
E语言表达
F其他
3、你觉得优秀老师的何种讲课方式? A、自己讲,不互动
B、以讲课为主,提问为辅
C、课堂交给学生
D、其它
4、上课时,你比较关注老师生活的哪个方面?
A、衣着
B、情绪
C、音量
D、举止
E、板书
F、其它
5、你认为哪种教学类型的老师你会赞赏?
A、治学严谨型
B、和蔼可亲型
C、开朗型
D、天才型
E、风趣幽默型
F、其它、你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A、知识丰富、谈吐风趣
B、授课方式好,学生爱听
C、真诚的关心学生
D、仪表端正
E、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
F、公平公正
G、业务素质好
H、对学生严格要求
I、多才多艺
7、对于“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外表,你认为---
A 打扮入时
B端庄大方
C朴素整洁 D年轻漂亮
E健康,有活力,独特,与一般人不一样 F没想过
8、你喜欢老师如何批改作业—— A 每次作业都按时批改
B每次作业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批改 C 几次作业合在一起进行批改
D只写个“阅”字即可 E作业本上对的打“√”,错的不打“×” F作业本上对的不做标记,只把错的打“×”
G即打“√”,又打“×” H无所谓
9、你觉得优秀老师与同学的关系是—— A与学生和得来 B像妈妈一样,懂得我们的内心,可以说小秘密 C像朋友一样,能玩在一起,共欢乐共悲伤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 篇4
关键词: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
婚姻是人生的关键环节,而择偶又是其最重要的前提。择偶是一种人际选择,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持有一定的主观意愿去寻求、选择配偶。这种期望模式亦即择偶标准,它是个体恋爱的出发点和决定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未来婚姻关系的状况,而且也是个体婚姻意愿的一种表现。择偶标准既能折射出现实社会价值观念,又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从这一角度讲,研究人们的择偶标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去了解社会公众的恋爱、婚姻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在网络媒介十分盛行的当下,借助征婚广告,研究我国当代社会公众的择偶标准,是一条颇受众多学者重视的途径,具有其他任何方式都难以替代的特定功能。本文以征婚广告中所呈现出来的择偶要素为研究视角,试对我国当代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分层作归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社会公众由于性别差异性,择偶标准明显呈现出不同的性别结构特征。
二、女性择偶标准特征
女性对配偶生理条件的要求,身高和年龄是两个主要方面。女性征婚者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方比自己高,比例上明显高于男性征婚者。如在本研究里,267个男性征婚者只有68人在身高上对对方提出了要求,占男性征婚者的25.5%;女性征婚者则有28%对男方的身高做出了要求;另有47位女性要求对方高于自己,男性则没有人提出类似的要求。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迁,虽然身高仍是人们在择偶时所要考虑的重要生理条件,但和过去相比,如今变得不太突出。心理学上的年龄是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既有生理含义,也包括心理成长过程,标志着个体对社会价值的内化程度。自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以来,年龄就成为男女婚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生理要素,尤其在决定人们择偶价值取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征婚过程中,女性征婚者在对方的年龄上也是一个十分重视的择偶要素,一般要求男性的年龄要比自己大,通常呈现出一种“上松下紧”的态势,即对男性年龄上限放宽要求,对方年龄的下限要适当收紧。该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对对方年龄条件方面,女性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男性;非常重视年龄上限,女性在年龄上限放得较开,持宽容态度;女性对年龄下限要求较严。与此同时,女性在征婚广告中,还从三个方面对男性提出了要求,即个人修养内涵、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女性对男性人品个性的要求中,“正直”、“善良”、“诚实”、“忠厚”、“性格温和”、“开朗豁达”、“有责任心”、“求知欲强”、“有事业心”等是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这种要求反映了女性在择偶时谨慎、求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心理。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涉及住房、车子、经济基础等,在此次调查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虽然很少提及“住房”,但是征婚者将视角投射到对方的经济基础上,可以说是对对方提出要有“住房”这一生活条件的一种转化方式。这种择偶倾向反映出,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转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人们择偶看重个人修养的同时,也日益关切着物质利益的因素,也重个体功利化、讲实际效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市场化、福利分配房的取消、核心家庭日益普遍化,家庭必备的温暖港湾——住房已经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首要因素。
社会条件方面,主要涵盖的是家庭背景、文化程度、职业等,女性对社会条件的要求随社会结构的变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特别注重男方的社会人际关系、政治背景、家庭背景和出生地。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对学历和职业的要求居于首位,一般是要求男性的学历至少与自己的学历相当,有的则是要求高于自己;职业方面要求,则是提出了“有较好的工作背景”和“金融领域、外贸外企、高校或军干更佳”。这种择偶要求从政治背景向经济条件转移,从关注配偶的家庭情况向个人能力方面的转移,充分体现出当今时代,个体的社会阶层地位、社会流动与自身的能力、素质等因素的相关关系逐渐增强。我们可以大胆预测,21世纪的人类社会,随着女性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会更加关注男性的自身品质以及社会经济基础。
从以上生理条件、个人修养、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可见,女性征婚者明显体现出一定择偶分层规律,一般是在同层次和上层次择偶,明显具有“四高”的向上择偶态势:即要求男性的年龄高于或是与自己相当,身高高于自己,教育程度高于自己或是相当,职业声誉高于自己,而且还要附加上众多的个人修养条件,如忠厚、正直、责任心、事业心、个人能力等。这些择偶标准要素明显表现出女性要寻找的是一个各方面条件和能力出众,都要比自己强,可以将自己的终生作为托付和依靠对象的取向。
三、男性择偶标准特征
男性对配偶生理条件的要求主要是年龄、身高、身体、相貌四个方面。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加强调的是自己未来配偶生理吸引的特征和外貌相对年轻,传统观念——“女大三,抱金砖”已不复存在。以往男性比较在意的是女性相貌,相貌是女性在择偶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先天社会资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社会更是如此,女性外貌魅力的影响是男性在择偶时着重权衡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毕竟爱美之心人间有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女性外貌依然是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映衬出传统的“女貌”文化观念仍大有市场。男性择偶往往不把女性的事业心、才干看得很重。男性对配偶个人素质条件的要求主要是人品和性格特征,样本中的男性征婚者大都喜欢女性的传统美德,他们会选择诸如“诚实”“善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等人品的女性作为今后人生伴侣。在选取的征婚广告中,男性征婚者在对配偶人品和性格特征的要求方面,摆在首要位置的是女性的内在修养,大都希望女性拥有“温柔漂亮,贤良持家”的多重品质。这表明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大多希望自己的配偶是贤妻良母型的,但其中的不少人也同时要求女性要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美德修养,比如重感情、对家庭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等,这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步伐息息相关。
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男性征婚者的条件在对女性的车房、经济基础等的要求中所占地位较低,大多数男性没有提出对女性的这些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要求,可能是因为中国男人历来羞于把钱财问题公之于众,避免遭人留下攀荣附贵的话柄。其实,这就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一直信奉的传统婚姻观念是“男财女貌”,认为在一个家庭中,男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也部分反映出我国当代社会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的现实。男性在陈述经济条件时,常用的词汇有“车房”、“名车别墅”、“高薪”、“经济富裕”、“有固定收入”等,也有一些是间接表达此意的,譬如“公司总经理”、“事业有成”、“自办公司”等。男性对自身具备的经济情况如此地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今时代的脉搏,即反映了市场经济意识对男性择偶观念和行为的冲击和影响。当然,在样本中也有少数男性对经济方面提出了要求,如有的征婚男性明确表示想借助“富婆”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所研究的样本中,大多数征婚男性对女性没有提出婚史问题或是直接声明婚否不限,反映了男性择偶观念的开放性,当然这样的择偶目的也有可能是为了扩大自己选择的范围。当然,也有少数的男性征婚者在对对方的婚姻状况上明确要求对方为初婚,这固然与个人的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相关,同时又反映出传统的贞操观念在部分男性心目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开放与保守的矛盾,折射出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开放、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并存的现实。但总体说来,随着男性择偶思想观念的开放,有无婚史这一因素逐渐居于次要的条件。另外,男性还从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等出发在本层次和下层次择偶,显示出向下择偶的趋向,形成了男高女低(指身高)、男强女弱(指个人才干)、男大女小(指年龄)、男刚女柔(指个人修养素质)的择偶结构。在教育程度上,男性征婚者几乎全部要求女性的学历要低于自己。就职业而言,男性通常只要求对方“有固定工作”即可。而在社会地位上,很少有男性对女方提出要求。
四、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择偶标准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差异。一方面,相对于男性,女性在择偶时更看中对方男士的经济条件、职业、事业心、年龄、身高等,对对方的外貌要求较少。另一方面,女性在个人情况的介绍中,更侧重于自己的外貌、身材、年龄、人品和操持家务的能力。相对于女性,男性征婚者更多的是对女方外貌性格等方面提出了相对较多的要求,选择女性的标准依然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在个人介绍中,男性更侧重于自己的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要素。
参考文献:
[1]林胜.从择偶的理论到择偶理论——从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看择偶研究[J].社会,2002,(9).
[2]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3]郑芸珍.爱情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 篇5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节目;大学生择偶观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58-03
引言:19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悄然开播,掀起了一股“玫瑰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为火热的看点。而后转为式微,2004年《玫瑰之约》停播,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蛰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浙江卫视的《相亲才会赢》又再次成为电视荧屏的热门“玫瑰”,在约会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开放得热闹而喧嚣了。对于这种电视媒体的作用,传播学者德弗勒就曾说过:“我们都深深地依赖于大众传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有这种依赖性。”关于价值观的变化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联,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波.罗基奇和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夫妇曾就传媒内容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做过专门研究,发现有95%的实证检验显示出与传媒的接触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因此,作为大众媒体主要受众之一的大学生由于对其有着先天的敏感度,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乃至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正负两方面接受大众传媒的消解和重构,而他们的婚恋观也会在在多元化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足迹中呈现变化。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采集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收集不同年代国内外学者关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方面的研究素材,使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变化足迹逐渐明晰。根据婚恋交友类节目呈现发端(1998年)—繁荣(1998年—2004年)—沉寂(2004年—2009年)—复兴(2009年以后)的变化规律,收集了1992年、1995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国内外学者关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影响方面的研究素材;并于2011年1月在武汉大学做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90份;通过随机抽取《非诚勿扰》1—100期节目中,成功配对100位男女嘉宾基本信息,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足迹迁移变化
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而择偶标准是是婚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发现从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到当下,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准发生了足迹迁移,如表1
从表1知,1995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虽然还带有传统的痕迹,但逐渐富于现代气息,主要表现在:第一,婚恋交友时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因素,品行、感情、性格、气质,这些集中代表精神方面的因素依次排列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这说明精神方面的交流已成为恋爱的主流基调,在恋爱中强调生活情趣的体验和追求,吴隆平(1999年)在1992年的一项调查报告同样指出,青年人至少在择偶理念上已将爱情精神因素视为择偶时第一重要的因素;第二,注重个人特质,才能、相貌、学历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家庭背景重视程度减弱;第三,贞操观念在逐渐淡化,性观念趋于开放;2002年(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时)其择偶标准与1995年相比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同样把爱情精神方面作为首要地位,但把“健康”这一因素放在第三位,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忧患意识在增加,同样注重对象的个人特性,发展前途等,但对“贞操”的要求有所提高,从1995年的11位到2002年的8位,这说明童贞性不再是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条件,但大学生对是否保持童贞有双重标准。赵冰洁(2002)指出一旦涉及到作为自己的恋爱和婚姻对象时,对童贞性的要求就明显增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当恋爱前的理性思考与恋爱中的现实出现了矛盾冲突。2006年(婚恋交友类节目沉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2002年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品行”仍居第一位,这一点,肖晓鸿在2006年的调查中也印证了。但接下来更关注的是个人生理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注重双方的外貌,身高,学历、社会地位,这与1995年大学生在择偶的理念上更注重精神的交流,生活的情调相异,此时的大学生更加注重社会实际。2010年(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在注重社会实际有所减弱,把“为人善良”、“责任心”这些精神方面的因素放在了重要位置。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物质的洪流下,开始有更多的理性思考。
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童贞”、“相貌”因素外,女性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严于男性大学生。说明女性在婚姻对象选择上更谨慎、更保守、更苛刻。这可能与女性对婚姻的需要较男性强,以及对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的担扰,比男性多有关。男性大学生无一不注重配偶的相貌,这可能是传统的“男才女貌”观念在男性的思想上根深蒂固。而面对“童贞”因素,在1995年,2002年,2009年的调查中都表现出更加重视配偶的“贞操”。男性大学生更表现出现实与理性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性观念逐渐开放,对配偶以外的人的“童贞”保持宽容的心态,但面对选择恋爱对象作为结婚对象时,又注重对象的“童贞”。
(二)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节目态度以及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反馈效应
内地婚恋交友类节目从克隆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到模仿内地的《玫瑰之约》,转而把节目的重心从情感偏移到游戏,打破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以受众为重心”的全新传播模式。这切合了人们的某些“形而下”的需求和发泄,获得了高收视率。通过随机抽取《非诚勿扰》1—100期节目中,成功配对100位男女嘉宾基本信息,经过SPSS统计分析处理后,以配对成功的男嘉宾工作与男女嘉宾年龄差作图1。可以看出配对成功的男嘉宾的工作集中分布在“0”、“4”代码上,而且年龄差跨度大,说明登台亮相的“男女朋友”不少都是“高、精、尖”人才,他们的在择偶时把社会经济条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注:横坐标的数字是根据《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2009)对男嘉宾职业进行分类的代码。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专业技术人员;2:经济类业务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员人员;6:表示生成、运输设备操作人员;7:机械设配维修人员;10:表示在读学生。
习涓、风笑天(2001)在一项调查研究中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电视台为什么要开办这种节目的回答,发现只有13.15%的人认为是为了帮助青年人找对象;而有63.19%的人认为是为了把节目办得更吸引人;有17.15%的人认为是电视台为了通过广告赚钱;还有5.12%的人选择了其它。根据中国红娘2010发布的《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与笔者2011年在武汉大学发放的调查问卷,作表3。
用SPSS对这两组数据,作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采取曼-惠特尼U检验法),各个问题的双尾渐进显著概率Sig.分别为:0.917、0.885、0.825,所有的双尾渐进显著概率远远大于0.05,说明这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具有相似性。从上面的分析和对第一、二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娱乐节目,即使去参加也是很少当真的;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相对不受传统接受的“闪婚”、“闪离”、“同居”等,“电视相亲”是最受认可的,这说明“电视相亲”会引起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对比2010年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图1比较,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与《非诚勿扰》嘉宾都比较“社会经济”这一因素与以上的分析,这说明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会产生一定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印证了在大众传媒的影响研究上,观察了大众传媒对大學生观念行为的重构,具体考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乃至生活方式等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接受大众。比如龚萱(2009)对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电影、互联网以及手机等实证调查研究;胡忠青(2007)对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相关对策的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在婚恋交友类节目开播前、繁荣时代、沉寂时代、复兴时代,把爱情与精神方面的因素放在了首要位置,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配偶的个人社会经济特性的重视有上升的趋势,但从2010年调查看有回缓的趋势。(2)男女大学生在择偶标准因素差有区别,除了“童贞”、“相貌”因素外,女性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严于男性大学生,而男性大学生在面对“童贞”时表现出更大的矛盾二重性。(3)大学生很大程度上认为婚恋交友类节目是一种娱乐节目,但不可否认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影响。
因此推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科学合理规范化,切实反映真实可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其他信息,使这种“多元化”的相亲形式能够真正提高相亲交友质量,尽量避免媒体炒作,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但同时也应看到,引导大学生甄别鉴识不同的信息来源,从而选择正确的婚恋交友观念,创新婚恋观教育及其方式仍需探讨。如何切实探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与大学生婚恋观之间有效互动,提高“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健康的婚恋观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论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伟(1990— ),男,湖北恩施人,本科生。通信地址:43007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德弗勒,丹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版社1989:41.
[2]童清艳.超越传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154.
[3]吴隆平.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J].CYS特别策划,1999,1:24-25.
[4]秦季飞.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J].青年研究,1995,11:36-38.
[5]习涓,风笑天.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J].青年研究,2001,2:46-49.
[6]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1-114.
[7]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8]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张秋陵,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2:99-101.
【择偶标准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青年择偶05-23
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10-20
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06-26
标准测试问卷和答案05-27
调查标准06-07
国际标准组织标准10-26
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05-26
安全质量标准标准化06-03
降低标准才能统一标准08-08
标准化学校验收报告标准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