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2024-09-05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共9篇)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篇1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10418s 适用专业:园艺专业 学时数:9 学分数:0.5 执笔者:董华芳

编写日期:2006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园艺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任务是教授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术及基础理论,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 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洗涤和灭菌(1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正确洗涤玻璃器皿、用具,使之达到实验的要求;学会正确使用高压灭菌锅,并对玻璃器皿、用具和器械的进行正确的灭菌。

教学要求:

掌握洗涤实验用具和高压灭菌的正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洗涤实验用品的步骤和正确使用高压灭菌的方法。

实验二 母液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使用1/10000精度的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

学会正确配置贮备液,包括药品的溶解、混药的顺序。教学要求:

掌握贮备液的配置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配置贮备液的正确步骤并说明此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2学时)

内容要求:

学会熬制培养基。

学会正确分装培养基及封口培养瓶。

培养基的正确灭菌。教学要求:

通过培养基的正确配置及灭菌,使我们对培养基的成分与性质更加清楚,从而更好的利用它。

实验报告的要求:

(1)写出配置培养基的正确步骤

(2)试比较培养基的灭菌和玻璃器皿的灭菌有什么不同。

实验四 植物茎尖快速繁殖技术(4学时)

内容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茎尖剥离技术。实验报告的要求: 写出植物快速繁殖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包括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继代培养及污染原因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三、课程成绩的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实验完成情况以及撰写实验报告情况等综合评定。每次实验成绩评定等级依次为:A、B、C、D等。

四、参考教材

1.《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陈振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2.《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指导书》,姜玲编, 1992年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篇2

一、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园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 农业效益化和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现代化园区的组培项目的数量迅猛增加, 同时, 新兴的组培企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有效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和生产实际, 缩短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和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通过改革和完善园艺植物培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条件, 合理构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特色, 可以有效将企业实际工作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编写难以适应现代教学模式。

在编排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材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应该通过全面编排学科包含的所有知识点的方式来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学术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材内容太过详细, 教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而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生硬的传授灌输, 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相矛盾。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 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上课之前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并设置好具体的实验流程。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设置好的实验流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一般来说, 传统的实验方法无法真正发挥效力, 因为植物组织培养以实验技术水平为发展的根本, 其侧重于实验者实践能力, 对操作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植物组织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学生自我实践提升植物组织培养技能, 进而体现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宗旨。

3.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传统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相对较低, 只是简单地要求对知识和技术的一般性认识和了解, 缺乏对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深入性探讨和研究的要求。然而, 传统的园艺植物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落伍, 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也比较陈旧。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下, 学生只能了解到相对空洞的理论性知识, 更无法达到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尊重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有效深化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提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内容。

在信息无比丰富的知识爆炸时代, 学生从来不满足于单一知识的学习。当下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 更要掌握有效学习的能力, 还要学习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扎实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 还提出了领会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实用技术的要求。另外, 学生还应对植物组织培养方面世界前沿的高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 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因此,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手段。

(1) 尊重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性。在新的教育教学大纲指导下, 实验教学获得了革新, 在实验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提升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以小班制为基础, 每班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缩短讲授时间, 在对实验目的、要求、方法、注意事项讲解完毕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学生根据教师对实验的讲解以及自身知识独立实验, 在独立探究中自主解决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若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主动向教师提问, 面对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 实施开放实验室制度。传统实验室由教师控制, 在教师的控制下,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的准备以及实验所需材料均有教师主导, 学生的实验活动只是对教师实验示范的机械重复, 在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 学生难以准确采集实验材料, 不会科学构建实验流程, 对实验的反馈也仅仅停留于理论知识, 这对于学生自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实现现代化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训练,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后可以进行课外实验,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验。

3. 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1)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 以遗传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等学科为基础, 因而在进行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其他学科教学专业的问题为引子,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或者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课程导入, 让学生对事件给予反馈,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师生互动中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 教师应该合理采用直观性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实物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识。比如,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组织培养实验室, 在对实物的实地参观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记忆设备名称和特征。再比如, 讲解植物离体培养成苗过程等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而且耗时较长。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将实验整个过程制作成内容丰富的课件, 然后,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加深实验过程的理解。 (3) 深入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我国, 植物组织培养的工厂已经十分常见, 很多工厂都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在工厂内进行蔬菜、果树和花卉等植物的机械化繁殖。植物的繁殖不再受到传统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从而实现了工厂式的周年连续生产。植物组织培养对植物生长控制因子实现了人工调节, 在可控制的环境内实现植物快速繁殖, 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 引入植物脱病技术, 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植物的质量, 还可以提高植物健康繁殖的速度。总体来说,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4. 考评方式多样化。

考评直接反映出学生对《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效, 如果教师只依据卷面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那么就会让整个考评过程缺失客观性和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评的时候, 就可以把多种考评方式结合在一起, 并从多个方面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 从而让课程的考评能够实现客观性和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考评、实验考评、技能实际应用能力考评这三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并让它们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数划分,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考评。

四、结语

随着我国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地不断提高和发展, 大多数农林院校为了更好地进行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都将《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园艺植物形态变化相对较大而且种类偏多,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理论为先决条件, 并根据不同园艺植物的不同特点, 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并将其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另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把控好授课重点, 尤其是对植物组织培养专业特征的明确。

参考文献

[1]吴友根, 敖霄, 杨小波.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6) .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篇3

【摘要】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面向就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本教学团队根据现代园艺业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分析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了职业岗位群能力本位的规律,培养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 园艺植物生长周期 栽培管理技术 岗位需求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5071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3-02

园艺植物栽培学主要研究果树、蔬菜、花卉等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园艺栽培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专业课[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仍沿袭“唯学习论”的学科本位模式,特别注重高等教育中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而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职业性),违反了高等教育应面向就业岗位的能力本位规律,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2]。而实验(实践)教学是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基础[1]。因此,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提升园艺专业,遵循职业岗位群能力本位的规律,构建符合园艺植物栽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园艺植物栽培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1.《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生产技能连续性园艺 作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实际生产应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通常在安排实验时集中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从而学生在短期的实践锻炼无法对园艺植物的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后处理等生长发育、生产过程完全了解和掌握,导致实践教学安排缺乏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造成实践教学与岗位所需技能协调性较差。

1.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偏重“学科”性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的内容较为独立,大多采用农林院校种植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3]。受学科本位模式的影响,仅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上简单变化,大多采用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少见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有针对性的园艺植物生产过程,难以适应现行园艺业生产的所需岗位能力。

1.3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脱离园艺植物生长周期 园艺植物栽培生产具有极强的生长周期性和季节性,从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受到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限制[3]。目前本科院校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均为“短周期”的实验内容为主,仅仅开展栽培管理过程的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后处理等部分技术环节,导致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要点较为零散,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由“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的角色转换,缺乏“质”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

2.基于园艺植物生长周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2.1课程标准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状为目的,注重知识的科学有效性,因此在制订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标准时,应根据《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紧密结合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园艺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以满足岗位需求知识为基点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为此,我们邀请重庆瑞宝集团、重庆大山公司、重庆鼎荣公司、重庆同鑫现代农业等更多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学团队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发挥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优势,将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融合,从而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实践应用型人才[4-5]。根据园艺植物栽培的生产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准确定位,校企共同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园艺植物生长期来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获得园艺师、花卉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2.2工作任务遵循生长周期,突出岗位实践训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岗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遵循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园艺植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典型工作任务(生产管理、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市场销售等)[3]。因此,我们在每个教学班根据岗位需求设立生产部、科技部、市场部等,分工协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的果树、蔬菜、花卉等栽培流程设计实践内容,让学生掌握栽培全过程,使学生全面掌握园艺植物栽培生产管理的知识。

2.3融合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分步实施、循环化教学安排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选择范双喜、张玉星等主编的规划教材,采取基础操作型实验(如蔬菜的农业生物学分类、园艺植物开花结果习性的调查分析)、综合应用型实验(如园艺植物育苗营养土配制及床土消毒、主要蔬菜种子形态识别与种子质量鉴别、园艺植物的移植与定植等育苗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如园艺植物设施环境调查与分析、园艺植物有机生态栽培基质配制与应用)[3]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各个实验内容相互孤立,导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脱节。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的做法是选择重庆地区的优势蔬菜品种甘蓝、豌豆、蚕豆等品种,完成从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质量评价等全程生产管理,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园艺植物物侯期变化紧密结合,保证了知识点的连贯性,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创新“双职双挂”,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为此,本教学团队2015年开始开始与合作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开展“双职双挂”,教学团队先后派出1名教师到重庆康师傅集团进行技术挂职、1名教师到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委员会进行工作挂职,同时重庆市万州区农业委员会派相应技术员工到本教学教学团队进行工作挂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兼职教师。“双职双挂”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2立足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优势,建成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本教学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力地推动了本课程实践教学实习的开展。为充分利用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的优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选择名优水果、高档蔬菜、观赏园艺、中药材、茶叶等内容进行,例证尽量玫瑰香橙、柠檬、猕猴桃、青脆李、食用菌、乌天麻、茶叶等优势产业,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实践经验)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共同搭建学生见习就业平台,使高校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企业与地方高校的“零距离”对接,使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3.3加强“任务驱动”实践教材建设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选择范双喜、张玉星等主编的规划教材,现有规划教材的部分内容相对滞后于本地实际生产的现状和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差异较大。为此,本教学团队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践教学,自编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践)教材,做到实践教学的开展有据可依。根据渝东北特色效益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选取教学内容,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岗位性为思路,构建“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内容的教材,进而充分反映区域性的特色效益农业的新技术,通过生产项目的完成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园艺植物栽培特征及过程。

3.4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完整、系统的独立实验课程,改变了以往实验(实践)课的从属地位,给实践教学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技能方面的作用[5]。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以笔试考核为主,辅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论文等)和平时考勤,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栽培管理能力。本教学团队采取以实际操作能力(效果)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理论考试和实验报告,突出符合“园艺植物生长期”特征的过程综合评定,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融入考核评定建设过程中,实行全过程考核,调动了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队园艺专业形成了新的人才取向,必然导致根据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的转型,从而引导教学模式的变革。在重庆三峡学院推进转型发展的号角中,园艺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实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入手,构建基于园艺植物生长期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综合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达到了密切联系园艺生产、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观光农业、社区农业、有机农业等园艺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实现了教学目标从“一般技术目标”转向“岗位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祝海燕,张菲,梁国婷,等.“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6):43-45.

[2]刘印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导向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65-67.

[3]程磊,陈娜,郭伟娜,等.基于药用植物生长周期构建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5):130-132.

[4]梁艳,姚东云,卢楠.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在生化工艺教学中的体现[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8):1167-1170.

植物组织培养课心得演讲稿 篇4

很荣幸能在此和大家交流这一学期以来学习组织培养的心得体会。

我第一次接触组织培养这个概念是在高中的一节生物课上。为了证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斯蒂瓦特用野生胡萝卜的韧皮部,在一个小小的锥形瓶中培养出了具有根茎叶的完整植株。同之前学习的任何实验都不同,不是噬菌体侵染病菌,也不是切除胚芽鞘,更不是在狗的嘴边开一个洞来观测唾液分泌。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类可以亲手创造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这赋予生命的能力原本是大自然所独有的。

如同奇迹一般的实验紧紧攥住了我的心,如果说之前对生物这门学科仅是感兴趣,那么从那一刻起,我便为之深深着迷。我当时是多么想要亲身尝试一下这个奇妙的实验呀,可惜高中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有限,况且这个实验在课本中并不做教学要求。

自从进入了这个学校,我在大一时便听闻了位于植科楼四楼的组培实验室。只不过我第一次进入组培室,仅仅是为了剁土豆熬汤„„当本学期的课表上出现组织培养课时,我的心情毫无疑问是雀跃的。从组培实验室的构造,操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培养基的制作,无菌操作接种到植物组织的离体培养,每一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整个操作的关键部分在于“无菌”,每一个环节都要牢牢把关。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最后的井然有序,所有同学都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成长了起来。犹然记得第一次进无菌室接种的时候我的手因为紧张而不可抑制地颤抖,好象自己手持剪刀镊子面对的不是一根土豆苗,而是一条凶暴巨龙。索性最后考试的时候,我已经变得沉着镇定,遇事冷静,操作速度也提高了一倍不止。从而切身体会到只要认真多加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技术,处变不惊的道理。这其中自然也离不开韩老师的谆谆教诲和鞭策。

如果要问我,最让我感兴趣是哪一个实验?那当然非胡萝卜的离体培养实验莫属。尽管现在无法随意进入培养室查看,尚且不知道我所培养的胡萝卜有没有健康成长。但在经历了着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组织培养在我心中已然走下神坛。曾经让斯蒂瓦特耗时十多年时间成功的实验,在现在已经颇为普及,成为了植物生产中极为常见的技术。

最后,我想对于操作的考评提一点小小希望,考评的标准应当以最后接种成功无污染的培养基质量为主,而不是仅仅计算操作时间的长短来排名次。

感谢这一学期以来第二组的组员们的互相扶持,感谢韩老师的悉心指导。谢谢!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篇5

班级:中草药07

姓名:侯锋

学号:

070901110225

摘要:高等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是21世纪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具有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大、可获得无毒苗、可进行周年工厂化生产等特点,是植物快速种植的一种手段。半夏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株芽繁殖和块茎繁殖。由于这种繁殖方式慢,因此我们要探索一种适合半夏的快繁技术。关键词:半夏

快繁技术

微球茎

实验设计

Abstract: Higher plant tissu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21st century, it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faster, propagation coefficient, can obtain non-toxic seedlings, can undertake anniversary factory production, etc, it is a kind of plant grow fast.“There are three ways of reproduction reproduce, plant seeds breeding and tubers.Shoot Due to the breeding way slowly, so we will explore a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Keywords: Pinellia ternta(Thunb.)Breit.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

tubemicro-bulbodium, TMB

Experimental design Content:高等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是21世纪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具有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大、可获得无毒苗、可进行周年工厂化生产等特点,是植物快速种植的一种手段。因此,这一方法在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为中草药保护与开发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优点表现在于:容易控制生长环境条件,且不受季节、区域的限制,便于大量繁殖药用植物和工业化生产,可以消除植株的病毒感染,培养无病毒植株等[11]。因此,组织培养是一种扩大药用植物资源,提高其产量和保护植物资源的一种新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来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优良类型和珍贵种质资源。脱除各类病毒,幼化复壮植物。有效的培养新品种,创造新型植物种类。保存种质资源,避免基因的丢失和毁灭。提供加工原材料,生产次生代谢物。组织培养除了可以快速繁殖和生产药用成分外,还具有下属意义和用途[11]:

(1)可用于繁殖和保存去病原菌的植物,从而达到复壮原种,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效果。(2)加速引种与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使一个新的栽培种能在短期内适应生产需要。(3)使原来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成为能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

(4)能繁殖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用种子繁殖与维持的杂种一代,以及三倍体、多倍体植物。(5)通过胚培养取得在自然条件下易败育的杂种胚的愈伤组织或胚,然后进行大量繁殖。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用组织培养形成试管苗获得成功的药用植物约有200种,如当归、白及、紫背天葵、党参、菊花、山楂、延胡索、浙贝母等。组织培养的材料涉及幼小植株、器官、组织或愈伤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11]。

正是有了这些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些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手段解决许多在中草药栽培上的难题,比如种源问题。比如一些特殊的中药材(例:天麻)的栽培问题,一些优株的繁殖问题,因此组织培养走进中草药发展领域是非常可观的。

下面我们就繁殖方面以半夏为例,说说我自己对组织培养在半夏快繁技术上的一些想法(仅作参考): 半夏: Pinellia ternta(Thunb.)Breit.[12]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人药,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由于长期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已进行人工种植。半夏人工种植中通常用块茎作生产用种,产量品质逐年下降[2]。而且种源退化严重,因此大量的人在寻求半夏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据报道,2009年11月张明生、李花通过组织培养得到半夏的人工种子[1]。但是人工种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不少困难,而且人工种子还远不能像天然种子那样方便、实用和稳定,要真正进人商业市场并与自然种子竞争,还有许多难关,如制备的成本应逐渐降低,手工操作应逐渐减少,培养时间要逐渐缩短,包埋等材料需不断更新、改造,即培养及制作过程的自动化及机械化程度均应不断加强[3]。

因此我们另找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以达到快速繁殖。既然细胞可以培养出完整的植株,那么就可以培养出它的球茎,所以我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阅。200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报适了一种魔芋微球茎的繁育技术[6]。2006年6月谢庆华等对魔芋试管气生球茎进行了诱导研究[5];2008年8月吴金平等对魔芋微球茎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4]等等。然半夏的组培苗栽培技术已有报到,但却未见关于半夏微球茎诱导和栽培方面的报道。所以本文借鉴魔芋微球茎的诱导技术,通过半夏和魔芋同属一个科,且生活习性相似的原理,对半夏微球茎的诱导实验做出以下设想。

首先我先解释微球茎的概念:试管微球茎是通过对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的调整,在培养瓶内诱导出与半夏球茎外形、结构类似的培养物,在培养基及大田中均能较好的发育为完整的半夏植株,将这种培养物称为试管微球茎。

1.微球茎形成的条件

在微球茎的形成过程中据王玲[9]等报道与培养基的生长调节剂和培养光、温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愈伤组织诱导光照时间为4 h/d,愈伤组织增殖光照时间8 h,微球茎诱导光照时间10 h,叶柄切段生长、诱导光照时间8 h。细胞分裂素6-BA在组培中对芽的诱导有着积极作用,但对微球茎的诱导却有抑制作用;多效唑PP333在试管微球茎的诱导中对NAA的作用起着协同和增效的作用,促进微球茎形成、生长, NAA和PP333的最佳配比为NAA 1 mg/L+PP333 1 mg/L;形成试管微球茎的最佳光温条件是:光照1 500~2 000 lx、温度25~30℃[8]。

2.微球茎形成的过程

将叶片切条插入该培养基中,侧脉或中脉与培养基接触的部位膨大形成愈伤,随着愈伤的膨大,在愈伤表面会形成不定芽,随后在形成不定芽的部位,随不定芽生长会形成一个凹陷,凹陷部位细胞分裂后向四周扩展将愈伤包裹,形成在形态上与半夏球茎外形一致的小球茎,试管微球茎诱导需要3周的时间,此时形成的微球茎直径在1cm左右,微球茎的周皮色泽为白色泛绿,并在叶柄基部的茎上长出5~8条白色带有根毛的不定根,4周后微球茎的周皮色泽为绿色转褐色,收获时将不定芽切出,即得到试管微球茎。

3.微球茎的缺点

3.1试管微球茎作为组织培养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失水而影响整体的萌发能力[7]。3.2微球茎的组织结较为构嫩弱,周皮较薄,在储藏、运输、栽培过程中易脱水、损伤、病原菌感染等,导致半夏规模化种植难于推广[10]。

虽然微球茎有一定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开放与利用,正所谓利大于弊也。因此该技术还是可以广泛应用于半夏的种质繁殖、物种保存方面。参考文献:

[1] 张明生、李花。半夏人工种子制作技术及其萌发研究。中图分类号:S 5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一4705(2009)11-0004-04……

[2] 唐建宁,吴建宏,许强。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6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747(2005)03-0070-05 [3] 王征宏,杨起,张亚冰.盐胁迫下紫花首楷种子的萌发特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7(1):67一69.[4]顾玉成,吴金平,宋志红,等.魔芋试管微球茎繁殖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110-112.[5] 张云峰,谢庆华,严胜柒,官会林,谢世清。魔芋叶片离体诱导试管微球茎发生的培养条件优化中图分类号:p94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9)04-0068-03 [6]谢庆华,张云峰,严胜柒,等.不同外植体诱导魔芋微球茎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45-50.[7] 张云峰、庆华、严胜柒、桑林、.魔芋试管微球茎成熟度对其储藏及萌发率的影响

[8] 谢庆华,张云峰,严胜柒,桑林,谢世清.魔芋试管气生球茎的诱导研究.中图分类号:Q945.51

文献标识码:A

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篇6

课程名称: 园艺植物栽培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45 学

分: 3 适用对象: 园艺专业 先修课程:植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园艺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园艺植物栽培学着重阐述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理,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园艺植物的繁殖、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运用等原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园艺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的适宜环境条件,能进行种植园的规划设计,能掌握园艺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等,胜任农业科教、技术推广等部门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园艺生产产业(园艺业)的内涵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园艺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及利用,掌握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通晓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及施工,能建立适应当地条件的种植制度,通晓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并完整地掌握好某一类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特别是以花、果和种子为最终产品的园艺植物的成花和座果机理;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土肥水管理,特别是无土栽培、有机栽培和节水栽培植物的土肥水管理;园艺植物株形的培养与维护,特别是多年生植物的整形与修剪;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等。

教学难点: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特别是以花、果和种子为最终产品的园艺植物的成花和座果机理;提高园艺植物产量、品质和栽培效益的关键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优化。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1.绪论(共4学时)

1.1园艺业发展简史和现状 了解 0.5 1.2园艺植物栽培的重要意义 了解 0.5 1.3园艺业发展前景和当前的几个热点 理解 0.5 1.4园艺植物资源和分类 掌握 2 1.5观赏园艺植物(含草坪草)的分类 掌握 0.5 2.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共12学时)2.1营养生长 理解 4 2.2生殖生长 掌握 4 2.3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理解 2 2.4器官生长相关性 理解 1 2.5生长发育周期 掌握 1

3.园艺植物种植园的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共2学时)3.1种植园规划设计 了解 0.5 3.2种植制度 理解 0.5 3.3园艺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了解 0.5 3.4园艺生产技术档案的建立和利用 了解 0.5 4.园艺植物的繁殖(共10学时)4.1育苗场地的条件与规划 了解 0.5 4.2种子繁殖 理解 2 4.3嫁接繁殖 掌握 4 4.4扦插繁殖 掌握 1 4.5压条繁殖 掌握 1 4.6分生繁殖 掌握 1 4.7组织培养及无病毒种苗繁殖 了解 0.5 5.园艺植物的定植(共2学时)5.1定植时期 掌握 0.5 5.2定植密度和定植方式 理解 0.5 5.3定植前种苗的准备和整地 理解 0.5 5.4定植与定植后管理 理解 0.5 6.种植园的土肥水管理(共2学时)6.1土壤耕作方法 掌握 0.5 6.2土壤改良及消毒 掌握 0.5 6.3营养和施肥 掌握 0.5 6.4灌溉、排水和节水栽培 掌握 0.5 7.园艺植物的植株管理(共6学时)7.1植株生长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理解 0.5 7.2果树与观赏树木的修剪技术 掌握 2 7.3果树与观赏树木的树形 掌握 2 7.4果树修剪的实施 掌握 0.5 7.5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技术 掌握 0.5 7.6植物的观赏应用与造型 掌握 0.5 8.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管理(共4学时)8.1根用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掌握 0.5 8.2茎、叶用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掌握 0.5 8.3花类园艺产品器官管理 掌握 0.5 8.4果实类园艺植物产品器官管理 掌握 0.5 9.园艺产品的采收及采后管理(共2学时)9.1园艺产品的采收、分级、包装 掌握 1 9.2贮藏原理与贮藏方法 了解 0.5 9.4其他采后处理措施、运输、切花了解 掌握0.5 3 10.课程总结复习(共1学时)

五、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如下:(1)绪论 2%(2)种类与分布 4%(3)生长发育 30%(4)规划设计和种植制度 4%(5)繁殖 30%(6)定植 2%(7)土肥水管理 4%(8)植株管理20%(9)产品器官管理 2%(10)采收及采后管理 2%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黑体,小4号字)

1.教材:

李光晨,范双喜主编《园艺植物栽培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2版

2.参考资料:

(1)郗荣庭主编,果树栽培学总论,农业出版社,1999,第3版(2)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蔬菜栽培学总论,农业出版社,1984,第2 版(3)刘海涛主编,花卉栽培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1版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 篇7

1 改革目标及思路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2],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与改进,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改革框架见图1。

2 改革内容

2. 1 教学计划的调整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理论课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病虫害基础理论,后部分是各类园艺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后半部分内容体系有较大的相似性,防治方法也大同小异,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实物和实效,教与学都很疲惫,而这部分内容若在室外教学将会有较强的代入感和理解力。因此,可以将48 学时的理论课压缩成40 学时,实验课从原来的24 学时提高到32 学时,更充分地进行实践环节的现场教学。开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参照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12 + 6”模式,前12 周进行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后6 周内进行室外实践和实验部分,带学生到现场进行辨认、诊断、治疗及效果评价。

2. 2 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园艺生产实际以及科研的需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3]。对某些内容较简单的章节,例如绪论、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昆虫的习性等,教师可以提出学习提纲,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小组交流写出小结进行课堂汇报; 而实践环节,可以在室外进行现场讲解。笔者所在地可以适时跟踪重庆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主要园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例如柑橘黄龙病、猕猴桃溃疡病等,以这些主要病虫害为案例,讲解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思路,让学生自行设计合理的治理方案,真正掌握该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自行编写本土化教材。同时将正在推广应用的新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园艺植物病虫害产生的危害、动态变化等。具体教学内容调整和更新见表1 和表2。

2.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

2. 3. 1 多载体教学多载体教学是目前非常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但多载体不仅仅是PPT的使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录像、影碟教学,结合观看实物标本或模型。昆虫分类学是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在讲授时配合影像资料,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将不同昆虫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理解,使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参与式”教学。教师平时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保存资料,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标本建设。定期组织师生到周边地区采集园艺病虫标本,以增加新鲜标本、活体标本的数量; 通过交换或购买等方式获得稀有珍贵标本。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科研思路及科研实物照片应用于多载体教学并展示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各种园艺病虫的直观认识。

2. 3. 2 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前为学生布置结合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训练,查找文献资料,充分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发言,每个小组代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可行的预防与治疗方案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做出评价。案例教学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要求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有效地激发学习动力。

2. 3. 3 现场教学室外现场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再次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观察、识别、诊断,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理论上园艺植物生长的地方都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校园里面可以结合该专业对园艺植物的栽培养护、配置造景等环节,在不同的时间段接触植物和相关的活病虫害; 蔬菜、果树、花卉病虫害防治等可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菜园和花卉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也可进一步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系统训练。

2. 4 考试改革

在考核重点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原则下[4],在现有的考核比重上进行以下的调整: 改革前理论考核以平时成绩( 主要是考勤和作业) 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 改革后将平时成绩和小组讨论成绩分开,各占15% 。前者主要考察课堂出勤、课后作业; 后者重点考察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表现、课堂汇报讨论等。试卷考核方式采取开卷、闭卷均可,成绩占70% 。而实验课将以往的理论考试部分去掉,加入平时实验( 实践) 结果的考核,例如标本制作、昆虫饲养、防治方案的提出与效果等,占30% 。平时成绩30% ,主要是考勤及实验报告上交情况等。操作考试的比重降为40% ,将重心向平时训练效果的提升转移。

3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合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学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希望在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有所改观。当然要保证各教学环节的落实,这就要求配套相应的教学基地和教学设施,例如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温室和大棚,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建立果树、蔬菜和花卉基地,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红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2907-12908.

[2]王玉霞,包莲,刘忠巍,等.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4(37):170.

[3]刘志萍,陈力,吴俊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867-1868.

园艺植物的根系限制及其应用 篇8

摘要:根系限制是以农业利用为目的,通过对养分和水分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植物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不同的园艺植物其根系情况也各有不同,有的根系有须根系,直根系园艺植物一般根系深、根际广,须根系一般根系较浅,平铺面积较大,在对园艺植物的根系限制时也应因地制宜。本文将对园艺植物根系限制及其应用进行介绍和浅析。

关键词:园艺植物;应用;根系限制技术

随着设施园艺的飞速发展,在对园艺植物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已经研究出多种多样的栽培技术,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植物根系环境的控制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园艺植物是指通过培养供食用或者观赏的植物。从植物类别上来讲,园艺植物包括蔬菜、草木、花卉。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培养出更加优良的园艺植物,常常会采用多种栽培技术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其中根系限制技术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改善植物根系的周围生长环境,增加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相对分布,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对土壤中营养成文的吸收和利用。还可以通过人工手段将植物根系限制在一定范围、空间中,控制植物根系的生长体积和根系的数量,改变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结构和分布范围,通过对植物根系的控制,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以此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重视这种技术对园艺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一、植物根系限制技术

根系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元素;植物根系对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植物根系的调控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根基限制方法主要包括容器栽培限制、根系土壤养分及水分限制、地下土壤阻隔、机械人工处理、培养介质等。

容器栽培限制是指将植物装在容器进行栽培,通常被用于盆栽果树及花卉栽培,以这种方式限制其根系的生长;养分、水分限制是根据植物根系向水性以及向肥性这一特点,通过对植物水分及肥料的限制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范围以及根系分布,在对植物施水肥过程中,对所有区域提供充足的水肥,也可以滴灌的形式控制根系局部水分及肥料的供给,实现对根系生长的控制。通过对水肥供给的控制,造成植物对水分养分的缺乏性饥饿,能够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扩展。地下土壤阻隔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石块、石板等密度相对土壤较大的硬质材料对植物根系的地下生长空间进行限制和阻隔,控制植物根系在地下的方向性发展伸延。机械人工处理限制是指在对植物定植时采取弯曲根、圈根、根系打结等方法,以此来限制植物根系生长。培养介质限制是以溶液对植物进行培养,通过改变营养液中植物所需重要元素成分含量、改变溶液p值以及控制溶液气体含量状况等方法来控制植物根系生长环境,达到对植物根系限制的作用。

二、植物根系限制的应用

植物根系限制栽培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增强植物生命力、强健植物结构。根系限制栽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对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根系限制高产、优产的技术体系。根系限制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于对盆栽花卉的栽培以及树木的种植栽培上。如今,根系限制技术已被用于对盆栽花卉的栽培以及对桃、苹果、樱桃、柑橘等果树的种植栽培上,在控制花卉及果树的营养生长和提高果树的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效果。根系限制的容器限制方法能够使花卉及盆栽果树得到充足的养料,通过促进盆栽果树花卉根系对影响的吸收,从而增强盆栽植物的生命,促进花卉及盆栽果树的生长发育。在对园艺树的培养栽植中,按照盆栽果树方法对园林果树进行水肥管理,增加对栽植区域的栽植密度以及地下土壤阻隔方法,实践证明,较小的根与容积能够增加果增加果实的花芽分化率和果实糖度,提高单位果树的产量。在对葡萄的栽培种采用坑式根系区域限制栽培使葡萄树的根系具有更加稳定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使葡萄树能够良好地发育生长,不仅减少了对葡萄种植物的灌溉率和灌水量,而且能够使葡萄树体生长势适中,生长果实膨大,果实品质良好。

三、结语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试资料整理 篇9

(2)从育种程序上来看,常规杂交育种是先杂后纯,即先杂交,然后自交分离选择,最后得到基因型纯合的定型品种。优势育种是先纯后杂,通常首先选育自交系,经过配合力分析和选择,最后选育出优良的基因型杂合的杂交种品种;(4分)

(3)在种子生产上,常规杂交育种比较简单,每年从生产田或种子田内植株上收获种子,即可供下一年生产播种之用。优势育种选育的杂交种品种不能在生产田留种,每年必须专社顶亲本繁殖区和生产用种田。(3分)育种目标 选育早熟大粒的鲜食品种

鲜食葡萄日益受到市场的欢迎,它的比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不断增加。我国现有的鲜食葡萄中,特别缺乏早熟、大粒和红色的。要求穗大、粒大、色艳、肉厚、含糖量高百分之十三以上,丰产(2000-3000kg/667m3)选育丰产、大粒的无核品种

无核葡萄主供制干和鲜食,它在鲜食葡萄的比重也急速增加。新疆是我国生产葡萄干的老基地,甘肃敦煌、内蒙古乌海市也成为新产区。目前,无核葡萄品种大多适应性差,果枝率低,果粒不够大,无玫瑰香味,成熟不够早。为此,需要选育大粒、丰产、早熟的无核制干品种和大粒、抗病、丰产、耐储运的无核鲜食品种。3 选育优质、适应性强的酿酒品种

葡萄最主要的用途是酿酒。葡萄酒的质量除酿造技术外,主要决定于品种。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只有的优良的品种原料才能酿造优质葡萄酒。目前,我国虽然从国外引进不少的著名品种,但适应我国复杂的气候土壤条件者不多。因此,选育高糖、优质、丰产、抗逆性强的酿酒品种,对发展我国葡萄酒工业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求:抗病、丰产(1500-2000kg/667m3),含糖量百分之15以上,有果香、出汁率百分之70以上的红和白葡萄酒良种。选育优质的抗寒品种

欧亚种葡萄抗寒性低,我国陕西关中和黄河故道以北的广大葡萄栽培区,冬季绝对低温多在-17--28摄氏度之间,必须埋土防寒越冬。因此,选育优质、抗寒、抗病、冬季不埋土或轻度埋土的鲜食和加工品种就显得很重要了。5 选育耐湿、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葡萄生长期间,我国南方6月份前后的梅雨季节,湿度大;7-9月又是北方黄河流域的雨季,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50-60百分之,致使为害葡萄的一些真菌病害,在大部分地区普遍发生,给葡萄栽培造成困难。因此,选育优质、抗病、耐湿的葡萄新品种,在我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选育抗逆性强的砧木品种

为我国北部寒冷地区选育易扦插。与栽培品种嫁接亲和力强的抗寒砧木品种;为盐渍化土壤选育抗盐碱的砧木和栽培品种以及抗湿、抗根瘤蚜、抗根腐病,抗根癌病、抗线虫的砧木品种。

1.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统称为种质资源。

2.引种: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的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通过试验鉴定,选择其优良者繁殖推广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3.驯化引种:引种工作中,如果引地自然条件与原产地差异较大,或引入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改变(或扩大)植物的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的引种方式。4.遗传力:遗传力就是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5.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茎尖分生组织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截然不同,即为芽变。

6.有性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回交: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回交。

8.远缘杂交:远缘杂交指的是亲缘关系疏远的类型之间的杂交。多指种属间存在杂交障碍的杂交。

9.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长势、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10.自交衰退:异花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支柱生长势、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经济性状退化,产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自交衰退。

11.苗期标记性状:在幼苗期,用来区别真假杂种且呈隐性遗传的植物学性状称作苗期标记性状。

12.自交系:自交系是由一个单株经过连续数代自交和严格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一致,基因型纯合,遗传性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13.自交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性是指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14.自交不亲和系: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选择,可育成自交不亲和性特点,且能稳定遗传的自交系称为自交不亲和系。

15.雄性不育性:两性花植物中,雄性器官表现退化、畸形、或丧失功能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性。

16.雄性不育系:对于可遗传的雄性不育,经过选育可育成不育性稳定的系统,该系统即雄性不育系。

17.配合力: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衡量亲本系在其所配的F1中某种性状(如产量或其他性状)的好坏或强弱的指标。

18.一般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系与其它亲本系所配的几个F1的某种性状平均值与该试验全部F1的总平均值相比的差值。

19.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性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20.诱变育种:又称引变育种或突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发作物产生遗传变异,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鉴定,直接或间接的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21.保持系:用来给雄性不育系授粉,使每个后代植株继续保持着雄性不育特性的纯合自交系。

22.恢复系:用来给雄性不育系授粉,使杂种一代品种群体中每个植株恢复雄性繁殖能力的纯合自交系。

23.合成杂交:参加杂交的亲本先配成单交种,然后将两个单交种杂交。

24.雌性系:指具有雌性基因,只生雌花不生雄花且能稳定遗传的品系。

25.临界剂量:被照射的种子或芽成活率为40%的照射剂量。

26.半致死剂量:被照射的种子或芽成活率为50%的照射剂量。

27.选种:利用选择手段从植物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叫做选择育种,简称选种。

28.实生选种:指利用园艺植物实生繁殖过程中,在自然授粉下,因植株个体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品种内或品种间的遗传物质交流和突变,从而产生的各种遗传性变异,并通过一次或多次定向选择,达到改善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或获得优良新品种的一种育种途径。29.品种:经人类选育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要求的,遗传上相对稳定的栽培植物群体。

1、有性杂交的类别可以分为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

2、选择育种中两种基本选择方法为混合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

3、选择育种的实质是差别繁殖。

4、种质资源的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5、有性杂交的方式单交、多亲杂交(添加杂交、合成杂交)、多父本混合授粉杂交和回交。

6、常规有性杂交育种的两个辅助手段是回交育种和远缘杂交育种。

7、常规有性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处理方法有系谱法、混合法和单子传代法。

8、配合力可以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9、轮回选择法包括单轮回选择法、配合力轮回选择法和交互轮回选择法。

10、杂种优势育种的配组方式包括单交种、双交种和三交种。

11、专家系统由事实库、知识库、推理机和解释模块构成。

12、雄性不育性的三种遗传类型包括细胞质不育、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

13、同型自交不亲和性分为配子体型、孢子体型和孢子-配子体。

14、自交不亲和性可分为异型自交不亲和性与同型自交不亲和性两种类型。

15、远缘杂交特点有杂交不亲和性、杂种的不育性、杂种的不稔性和剧烈分离。

16、配合力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顶交法、不等配组法和半轮配法。

17、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有超中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和离中优势指数。

18、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假说,为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19、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有化学诱变和电离辐射。

20、用化学药剂诱变处理的方法有浸渍法、涂抹法和滴液法、薰蒸法和注入法。

21、根据菊池秋的研究,世界果树产区的气候带分为 夏干带、夏湿带和中间带。

22、根据稍端组织发展学说,L1层产生表皮,L2层产生皮层外层、孢原组织,L3层产生皮层内层及中柱,因此只有在 L2 层产生突变,才能通过有性繁殖遗传。【嵌合体】

23、生产杂种一代杂种的方式有 简易制种法、人工去雄制种法、利用苗期标记性状制种法、化学去雄制种法、利用性别特点制种法、自交不亲和系制种法、雄性不育系制种法。

24、良种繁育的任务是 迅速大量繁殖良种(数量)和 防止品种退化劣变,保证种子质量(质量)。

25、重组育种(组合育种)的程序概括为 先杂后纯,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的程序概括为 先纯后杂。

26、芽变选种的最佳时期为 开花期 果实采收期 灾害期。

27、果树单株变异产生的原因有 芽变

实生芽变 和 饰变。

28、雄性不育的类型有 雄蕊不育、无花粉或花粉不育、功能不育 和 部位不育。

29、三级良种繁育制度的程序是用原原种繁殖

原种,用

原种 繁殖 生产用良种。30、解决一个地方品种问题的基本方法有 资源调查,引种,选种,育种。

31、在利用胞质互作雄性不育中要实现“三系配套”,其中三系是指 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

32、芽变的特点有:多样性、重演性、稳定性、局限性和多效性。

33、检验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有 形态检验、化学染色、培养基萌发。

34、果树实生选种的变异来源有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饰变,其中 基因突变 是产生新基因的源泉。

35、实生选种的两种形式为 自然选择 和 人工选择。

36、秋水仙素诱变多倍体方法有:水溶液处理法、涂抹法、滴液法、套罩法。

37、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有:就地保存;种质圃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保存。

38、选育优良自交系方法有 系谱选择法 和 轮回选择法。

39、适合异花授粉作物的选择方法有 单株-混合选择法、母系选择法、亲系选择法、剩余种子法、集团选择法。

40、实生变异的特点: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

1.品种: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需要,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的或无性的)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作物品种的特性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适应性、优良性;

3.良种: 优良品种,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4.良种作用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

(3)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4)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5)扩大园艺植物种植面积;

(6)有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及提高劳动生产率; 1.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内全部光合产物的总量。

(2)经济产量指其中作为商品利用部分的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2.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产量(2)品质(3)成熟期

(4)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5)对病虫害的抗耐性(6)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3.育种目标与目标性状

(1)育种目标: 对所要育成的品种的要求;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和 除草剂、不同成熟期、适应机械化生产等。

(2)目标性状: 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

1.(1)近缘杂交:指不存在杂交障碍的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或变种之间的杂交。(2)远缘杂交:指植物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型间的杂交。

2.亲本的选择

定义: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具优良性状的品种类型 原则:(1)从大量种质资源中精选亲本(广)

(2)亲本应尽可能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精)

(3)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突出重点(明)

(4)重视选用地方品种(土)

(5)亲本的一般配合力要高(高)

(6)先考虑数量性状,再考虑质量性状(多)

(7)优先用稀有可贵性状作亲本(贵).亲本的选配

定义:从入选的亲本中选用恰当的亲本配制合理杂交组合 原则:(1)父母本性状互补(补)

(2)选用不同生态类型的亲本配组(态)

(3)以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母本(优母)(4)亲本之一的性状应符合育种目标(符)(5)用一般配合力要高的亲本配组(高)

(6)注意父母本的开花期和雌蕊的育性(期/育)

4.有性杂交技术流程

(1)制定杂交计划:确定杂交组合数、具体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杂交的花数(2)准备器具:花粉收集容器、隔离网、毛笔等(3)亲本株及杂交花的培育选择

原则:使亲本性状能充分体现,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母本植株和杂交用花,花期相遇调节(4)隔离和去雄:防止隔离范围外花粉混入。父母本均需要隔离。空间隔离(种子生产时使用)、器械隔离(育种实验使用硫酸纸套袋)、时间隔离(很少用)。去雄目的:除去隔离范围内的花粉来源,包括雄株、雄花和雄蕊。(5)花粉的制备

普遍方法:在授粉前一天摘取次日将开放的花蕾,带回室内,挑取花药至于培养皿内,在室温和干燥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花药会自然开裂。将散出的花粉收集于小三角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品种,并尽快置于剩有氯化钙或变色硅胶的干燥器内,放在低温、黑暗和干燥条件下贮藏。

(6)授粉、标记和登录 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

少量授粉:直接用雄蕊碰触母本柱头

大量授粉:授粉工具(橡皮头、海绵头、毛笔、蜂棒等)授粉时间:母本花雌蕊生活力最强的时期(开花当天)(7)授粉后管理

杂交后的头几天注意检查套袋等情况 雌蕊有效期过去后及时摘袋

加强母本植株的管理,及时摘除没有杂交花果等 注意病虫害、鸟害和鼠害等

5.(1)供体亲本(非轮回亲本):只参加一次杂交的亲本;

(2)轮回亲本(受体亲本):多次参加回交的亲本;

6.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法

(1)系谱法:适合于自花授粉植物和常异花授粉植物,但异花授粉植物要区组隔离 系统群:来自同一F3系统(即属于同一F2单株后代)的不同F4系统。姊妹系:同一系统群内各系统 品系:参加比较试验的系统

(2)混合法:在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除淘汰明显的劣株和假杂株外,一般不加选择,直到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5-F8)或在有利于选择时(如病害流行或某种逆境条件如旱害、冻害严重年份)才进行个体选择,下一代种成系统(株系),然后选择优良系统升入比较试验。

优点:

1、分离世代群体大,丢失最优良的基因型可能性小;

2、方法简便易行,选择效率高;

3、可利用自然选择的作用,获得对生物有利的性状;

4、适于多系杂种的选择;

5、可能得到育种目标以外的优良类型。

缺点:

1、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目标不一致的性状易丢失;

2、未选择,存在许多不良基因类型;

3、杂种后代要求大群体,高代选择工作量大;

5、亲缘关系无法考证。(3)单子传代法 与混合法比较:

优点:

1、适于株行距大的作物和保护地加代;

2、F2个体繁殖机会均等,规模易控制; 与系谱法比较:

优点:

1、减少了F3、F4分系种植和选择的工作量;

2、保证了高世代选留单株较多时,仍有大量性状差异

较大的纯育株系供比较选择;

缺点:

1、影响种子生长发育因素可能导致优良基因型丢失;

2、无法考证亲缘关系。

3、F3、F4、F5代缺少株系评定,不利于某些性状选择

如在温室或加代繁殖时对抗逆性选择就有困难

1、试述生产杂种一代种子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①简易制种法,适用范围:花器小,人工去雄困难,又无其它有效的制种手段,且杂种优势强的异花授粉植物。

②人工去雄制种法,适用范围:对花器大,去雄容易,种子繁殖系数大,即授粉一朵花,所结种子数量大的园艺作物,③苗期标记性状制种法,适用具有明显苗期性状的园艺作物。

④化学去雄制种法,已在水稻、小麦、油菜、黄瓜、西瓜、菠菜等作物上得到应用。⑤雌性系制种法,雌雄同株异花的葫芦科等作物。⑥雌株系制种法,雌雄异株作物。⑦迟配系制种法,在异花授粉作物中,相同基因型花粉管在花柱中的伸长速度比不同基因型花粉管在花柱中的伸长速度慢。

⑧利用雄性不育系,如;萝卜、洋葱等。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如:甘蓝、白菜等。

2、一个品种在生产种应用若干年后发生了退化,试分析发生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如何在良种繁育过程种如何避免发生混杂退化? 答: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 机械混杂

? 生物学棍杂

? 自然突变和遗传性的变化

? 选择方法或繁殖材料选用不当

? 不适宜的留种条件的影响

? 病毒的侵染

避免发生混杂退化的措施:

?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机械混杂; ? 隔离留种,防止天然杂交,(1)机械隔离(2)时间隔离(3)空间隔离

上一篇:毕业设计每周工作记录下一篇:浪漫文艺的友情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