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2024-08-13

如何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精选2篇)

如何将古诗词改写成小散文 篇1

如果我们在考场碰到这样的小作文,该怎么写?

我们先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为例,假如有一道小作文要求将这一联改写为一则叙事性小散文,我们怎样开展我们的写作呢?

这一联的字面意义很好理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一个人住在小楼上,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次日清晨,听见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而当我们要将它改写成一则叙事小散文,显然,仅仅翻译是不行的,它必须符合叙事散文的基本要求,有人、景、情等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诗中的人、景、事有哪些呢?第一句写的事件是听雨,听雨的主体是诗人“我”,时令是春天,时间是晚上,地点是小楼,整体环境就是临安某街道春天夜晚的雨景;第二句事件是卖杏花,主体是卖杏花的人,诗句的景是春雨过后的清晨幽深巷子中的街景,两句诗都写得比较清新明快。

但是仔细读读这联诗,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一个春天,而且不是初春,因为已经有叫卖杏花的人了;诗人是一人独居小楼,而且他是一夜未眠,要不然怎么会听了一夜的春雨呢?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一夜未眠?是闲居小楼的百无聊赖?还是感伤春天的易逝?抑或是其他的愁绪?此处正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关键点。

第二句中的字面上“深巷”也可展开合理想象,对深巷中的环境、人物作一番描绘,一夜春雨过后的清晨,深幽的小巷中湿漉漉的,天色尚早,路上行人不多,所以清净得可以听到早行人的脚步声。而“卖杏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里可以抓住声音背后的“人”作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这叫卖者是少女、儿童、还是老妪?声音如何?情状如何?挎篮子还是背背篓?这些都是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可以丰富诗歌内容,但不必都一一展开来写,选一两处便于发挥的来写就可以了。

两句诗的背后,透露给我们这样一种情绪:辗转反侧地虚耗了一夜,天又亮了,时间又流走了一天,其中隐藏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时间已逝的感慨。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这句诗表面上看起来用语比较明快,但实际上透露出一股苦闷的愁绪,这一点前面已经做了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说明了。在展开写作时也要尽量在字里行间融入诗人所流露出来或想要表达的情绪,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样改写的作文就有了情味也就更能打动人了。

综合上面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写作大体框架,然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打磨语言,就可以落笔成文了:

闲居临安这幢小楼多时,春天已经悄悄逝去了大半。这又是一个绵绵春雨的夜晚。春雨呀滴滴答答、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不忍春光易逝?还是百无聊赖?抑或是心有不甘?天渐渐明了,幽深的小巷中传来早行人的脚步声。突然,小巷中响起一声稚嫩的童音:“卖杏花咯!”顿时,仿佛鼻尖有了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探出头去,远远望见那簇刚从枝头采摘下来的杏花,粉嫩的开得正盛,如一团粉色的光照亮了这个深幽的小巷。这一声吆喝也仿佛叫亮了天色,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而我又能做些什么来打发时间呢?

短文抓住“一夜”两字,推测诗人的心理,从听觉、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想象小巷中叫卖的稚嫩的童音和若有若无的杏花香气,写出了清新的春光中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感伤。

改写时,我们首先一定要读懂诗意,挖掘诗句中透露给我们的相关信息;其次,要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意,并体会和揣摩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准确把握诗句的意境;最后选择和提炼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形成书面文字,一篇古诗词改写的小作文就完成了。

上面是诗词片段的改写,下面我们来看看整首诗词如何进行改写。整首诗词的改写与某一联的改写大同小异,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一下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背景,理清写作的顺序和层次,做到有头有尾,有详有略。考查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叙事、感怀三大类,我们就以常见的写景类诗歌为例,看看整首诗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语言平实,看似简单,但是,视角的转换,点与面,动与静,人与景,景与情都是别具匠心的,真正要改写得神形兼备,并不容易,特别要注意诗中暗含的线索或者顺序。首联从整体入笔交代天气、季节、地点,颔联写近景,视线由上而下,感觉上由视觉到听觉,一静一动,表现山中的清幽。颈联写远景,一听觉一视觉。这其中的移步换景、视线的变换,需要我们在改写时理清思路,梳理层次,特别是要考虑前后句的改写如何自然地衔接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看改写的样本:

雨后,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抬头凝望,皓月当空,撒下一世界的银辉,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静谧的美,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欢快地跳跃着,叮咚地流向溪流。溪的那头,如水的笑声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哦,原来是洗衣女踩着月光走来;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和着“吱吱”的摇橹声,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就让春天的芬芳消逝吧,这一刻,秋天依旧美丽迷人,如同树叶虽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生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远离了尘世的车马喧嚣,还有何所求呢?(冯悦)

首先,样本将诗的第一联展开联想,由新雨、晚秋联想到诱惑的桂花香(嗅觉)。然后用“信步走在”“抬头凝望”“溪的那头”三个带有指示性的短语贯串起对全诗的改写,层次清晰。作者在描写时细化了多种感官描写:触觉(挟着凉意、穿梭于发梢)、听觉(耳边听到微风的声音、洗衣女的笑声、摇撸声)等;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拟人(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比喻(整个松林如同少女蒙着银纱般透着一种异样的美),“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此句又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加之短文的遣词造句有语言功底,如“踩着月光”的“踩”,使短文行文摇曳生姿,富有韵味和美感。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看出,改写古诗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纯粹翻译。比如《山居秋暝》的第一联,若是直接翻译为“深秋时节,空旷的山里下了一场雨”,与上面所举的改写例子“雨后,风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和那桂花香的气息,穿梭于发梢耳际之间”相比,显然缺少了诗的灵动和韵味。

第二,改写不能脱离原意,胡编乱造。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联,若在改写过程中加入诗人的起居活动或者家庭成员的状况活动,这些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无关,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

第三,在原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地想象和联想、创新,细化景物的颜色、形态、声音、气味,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等,但要与诗的意境相符。

第四,可以使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行文生动,改写中最常用的修辞是比喻和拟人。

第五,所谓文章是山不喜平,也可以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以动衬静或对行文顺序进行适当地改变,使行文生动、别致、有趣味。

第六,可以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地理环境、季节特征、天气状况、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使改写更加具体。

第七,要注意题目提出的字数限制和其他相关要求。考题中往往会设置不同的要求,同学们在改写时一定要记得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有的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求用到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有心理活动描写,要求一定的人称等等,具体表达时一定要留意,并在最后完成后检查一遍,看看题目中的要求是否都完成了。

另外,古诗词往往都是具有古典美的,选择的语言风格也尽量符合原诗的意境,形象优美生动,如若用现代的网络语言去改写一首首诗词,那恐怕是会让人笑掉大牙的。

木兰诗改写成现代文 篇2

“大家快来看呀,这个个娘娘腔想家,哭了。”不知是谁在后面喊了一句,接下来就哄堂大笑。

木兰委屈极了,她无时无刻不要想家,想亲人,想念父母那一声声真情的呼唤。可是,木兰在战场上超常发挥,屡建战功,渐渐地与战友们和谐相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木兰与她的战友们浴血奋战,目睹好多的战友死于疆场。战争打了十多年,终于凯旋归来。天子赏赐木兰许多的钱,并给他大的官,可是木兰执意不要。她一心只想回到父母亲身边,与亲人团聚。

木兰的父母得知女儿凯旋归来,连忙跑到村外迎接迎接木兰。木兰看见父母,连忙上马跪在父母的面前,说:“父亲,母亲,孩儿不孝,未能时刻守在你们身边孝顺你们,请孩儿一拜。”木兰的父母连忙将木兰扶起来,说:“木兰啊,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不要哭,你的妹妹得知你要回来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梳洗打扮了。你小弟也正在忙着杀猪宰羊,为你接风呢!”

说完,大家便回家去了。木兰回到家后,不顾一路上的奔波劳累,立即跑到闺房中打扮去了。木兰的妹妹饶有风趣地说:“哟,好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仙女了!”木兰羞涩地笑了。

中午开餐了,木兰出来了,大家都问:“这是谁呀,是木兰的妻子吗?难怪皇上给木兰赐婚,木兰都回绝了!”

可是大家仔细一看,哟,这明明是木兰嘛!我们与木兰同行十二年了,不知道木兰,原来是个女孩子!

木兰只好向伙伴们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大家听后都赞叹木兰有孝心,爱祖国。

在这么多人中,有一个人早就已经对木兰十分嫉妒了,一心想找个机会参木兰一本。如今,他知道木兰是个女孩子,心中暗想:好你个花木兰,因为你,我失去了一个大展宏图的好机会;哼,看我怎么来参你?

于是,那人瞒着伙伴,独自一人,来到了京城,还写了一本厚厚的奏折。说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犯了欺君之罪。可汗看后,勃然大怒,却又不知如何是好,他只得召开紧急会议,望众大臣能为他出出主意。

说实在的,可汗还是舍不得处罚木兰,因为木兰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木兰没有替父出征,也许国家早就被来犯国吞并了;可是,如果可汗不处罚木兰,就会扰乱民心:到时,大家都欺骗我这个君主,那该怎么办?

可汗很矛盾,但在他内心深处,他还是护着木兰的,他是多么希望众大臣都站在木兰那一边啊。

可是,那个人在圣上面前参了木兰一本,是自备而来的,他事先就收买了朝庭的重要官员,叫他们每人多参几本。

朝中官员总共才30多名,有20多人都反对木兰,并希望可汗能判花木兰“欺君之罪”,对花木兰处以酷刑“车裂”。

可汗万分痛心,还好,木兰与他的战能及时赶到京城,和皇上说了个清楚。朝中有几位两袖清风的官员,也站出来说:“花木兰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又文武双全,这样的人才,您舍得杀她并用如此酷刑来处罚她吗?再进一步说,花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圣上,世间还拥有这样的高尚品质的人已经不多了。难道不能因此而赦免花木兰无罪吗?有些大臣还反应了收买大臣的事,这种人难道不该斩首示众?

为了公平起见,可汗便问大臣,此事是否属实,那些大臣一下子哑口无言,内疚极了。

可汗喜形于色,说道:“朕宣布,花木兰无罪,判处X死刑,众卿家有什么异议吗?”

这时,花木兰走出为那个人求情,请求可汗放过他,可汗被木兰的对敌人的宽大胸襟感动了,就放了那个人。

上一篇:浅谈青少年篮球核心后卫的培养论文下一篇:有关月亮的成语